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一)一、资本主义列强积极进行扩张1、背景:①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各国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必要性、根本原因)。
②工业革命增强了列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它们凭借廉价商品和刀枪火炮征服世界,这是它们征服世界的物质条件(可能性)。
2、方式与手段:用刀枪火炮(武力)和廉价商品(商品输出)把全球囊括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概况:①英国——a.目的:为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
b.方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势力进行经济扩张。
c.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等地;侵略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
d.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割占香港。
e.在大洋洲: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f.在非洲:势力侵入埃及。
g.在拉了美洲:加紧对新生的拉美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②法国:a.侵占阿尔及利亚;向埃及、突尼斯等地渗透。
b.伙同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着手对印度支那进行侵略。
③美国:羽翼未丰,也参加了对中国、日本等国的侵略活动。
④俄国侵略欲望强烈(19世纪以后,同英法进行了激烈争夺)——a.目的:扩大领土。
b.方式:凭借军事力量,对周围蚕食鲸吞。
C.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4、影响:A.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造成亚非拉广大地区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C.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含义:一是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一是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后期,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201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开通: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1、目的: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
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016版最全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三历史(古代部分)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2070 -1600 -1046 -771 -475 -221 -206-202 8 25 220220 280 316 420 589 618 907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2、宗法制: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
高三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一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土地国有制(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
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1、赋税制度:(1)、演变过程: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 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③、西汉:编户齐民。
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
2016年高考历史学科必背知识点
[键入文字]
2016 年高考历史学科必背知识点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以下是历史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学科必背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历史网一直陪伴您。
知识点整理
1.①1840 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 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 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 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 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1。
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实用)
2016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考纲对应知识点(实用)根据2016年高考历史考纲重新整理排版,紧密结合考纲要求。
本人亲自整理。
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为什么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016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新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凌辱;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扩大,这些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外交成就:①在建国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③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地位。
二、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1、关键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二十多年对抗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成就: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016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6高考历史知识点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朝的兴盛,以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3. 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的兴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4.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盛世,以及科举制度的确立。
5. 宋元明清:宋朝的商业发展,元朝的民族政策,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与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重大事件,以及晚清的衰落。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
4.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
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
3. 近代史: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以及民族解放运动。
4. 现代史: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全球化的发展。
历史学习方法1. 时间线索: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与区别。
2. 人物分析: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 事件影响: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其对后世的意义。
4. 史料阅读:阅读原始史料,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这些知识点是高考历史科目中常见的内容,考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6年高考历史必考点总结
[键入文字]2016 年高考历史必考点总结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以下是历史网为大家整理的2016 年高考历史必考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历史网一直陪伴您。
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扶蒋反共。
蒋介石的对内政策: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1949.8.28—10.10)和双十协定——(1)谈判背景: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蒋介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2)《双十协定》的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3)意义: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三、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初在重庆召开,争议最激烈的问题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6 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的爆发。
毛泽东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经过8 个月作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等战役)。
2016 高考历史重要考点1。
2016高考历史考点大汇总!
页眉内容高考历史考点大汇总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016高考文科历史知识点]高考文科知识点
[2016高考文科历史知识点]高考文科知识点2016高考文科历史知识点2016高考文科历史知识点2016高考文科历史知识点:内容、措施类(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2) 中央官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守和县令(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2.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宋代: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把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
5.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6.明朝: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废行中书省;君主专制加强。
7.清朝: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互相制约,后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变化: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历朝沿用。
9. 雅典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执掌城邦军政大权;发放参政和“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10.罗马法:⑴保护私有财产。
(2)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保护奴隶制度。
11.《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12.英国内阁、首相、议会之间的关系:(1)内阁: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
必修1全部 - 副本
2016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范广玉必修1 政治文明史古代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政治(血缘与等级结合)(1)分封制:①别称:封建,指我国奴隶社会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封建社会指介于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②实行:前1046年,周武王及其弟周公旦;③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④内容:周天子 A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B分封对象:王族(重要地区)、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诸侯:A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B 权利:在封疆内层层分封(诸侯——卿大夫——士),下级向上一级随从作战;主要封国:王族:晋、卫、燕、鲁、吴;功臣:齐;古代帝王后代:楚、许、陈、杞、宋;⑤特点:A 等级森严;B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诸侯相对独立;⑥作用:积极:A 加强统治,扩大疆域;B 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C 国家政权趋向严密;D 促进西周经济文化发展;E促进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F 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以后分封和今天的一些地名、姓氏)。
消极:诸侯相对独立。
随着其势力的壮大,西周后期,分封制破坏,春秋瓦解,战国废除。
(2)宗法制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特点: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C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D 大小宗是相对的;③内容:A大宗小宗: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对周天子是小宗,对内是大宗,其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B 关系:大宗命令小宗,小宗服从大宗;C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④作用:积极:A 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影响至今,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消极:A 宗族间为利益之争发生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B 过分强调家庭、人情和等级,不利于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概念:(一)含义1、专制主义:指决策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3)思想****,焚书坑儒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评价康熙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5、汉化政策,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评价唐太宗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科举制的“利”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科举制度的“弊”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
“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二)落后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1、中:重视经验。
西:重视实验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同点;(1)范围上——都属儒学(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不同点:(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1、中国近现代史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