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整个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线,寓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于其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
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词、句的训练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并引导、鼓励学生在口头、书面语言中运用积累的词句。
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还可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的方法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重点句(中心句),以及对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概括性的句子。
【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共10篇)
【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共10篇)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
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
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
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
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
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
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
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
小学教学中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摘要: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已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掘。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年龄及心理还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耐心地引导和细心地培养,只有找到符合小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小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从而学会阅读。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必然选择。
以下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提供一些参考。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阅读还处于启蒙阶段,首先要学会识字然后才能学造词以及句子段落和篇章。
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更注重于感知而非抽象,他们的阅读具有易变性。
所以在教学中要耐心地引导他们,采用符合小孩子阅读的方法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孩子是绝不能耽搁的一件事,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小学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这一教学环节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拓宽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好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阅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他们不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初中语文教学质疑法学习的尝试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质疑法学习的尝试的论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
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要提出疑问,这提出疑问,就是质疑。
质疑,不仅可以扫清理解的障碍,而且可以加深理解的层次。
清代著名學者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而思疑,思疑那么智慧生。
”因而,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质疑教学法,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和开展了这一教学法。
诚然,质疑不是无端发问,它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和分析,然后才提出问题来。
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那么是一种智慧火花的闪烁,是人类智慧开展的新起点。
有人说,好学的人多疑,会学的人善疑。
要让学生会学,就必须教会学生质疑。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学法指导也是如此,尽管指导学生应用质疑法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各不相同,但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那么,即以课堂教学为根本途径与学科教学密切结合。
那么,怎样贯彻这一原那么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展如下尝试。
首先,课题质疑。
教师一上课就提出:“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谁最聪明,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最多。
”问题一抛出,学生都会积极动脑,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学习课文《秋天的思念》,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通过积极动脑,就提出了问题:“我想知道谁在秋天思念?”“我想知道思念谁?”“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秋天思念,而不在其他季节思念?”“我想知道《秋天的思念》这一标题有什么作用?”更有聪明的学生提出“我想知道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的思维闸门被翻开了,一下子提出了很多问题,课堂气氛活泼了。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肯定他们的聪明,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就会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其次,是文中质疑。
文中质疑的内容可以是不懂的词,也可以是不明白的一句话,还可以是文中的一个问题。
文中质疑前,可以先告诉学生自学的方法:边读边想,想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再讨论,重在议论不懂的问题。
浅淡中学语文中阅读教学论文
浅淡中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和意志品格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占用语文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收效其微。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在多年学习和实践中,我觉得有三个环节最为重要。
一、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教学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先生的这一段话充分说明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才可能学会适用多种阅读方法。
课堂上以教师阅读取代学生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通病,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赖心理。
要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师必须提供自学的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和思考,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让学生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及至半个小时,往往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
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思考和独特的感受。
如果只是满足于粗读便浅尝辄止,就会导致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无法推进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自学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对于一篇课文或一篇课文的某个部分而言,一定要做到四个环节:“初读——细读——深读——熟读”。
在自学时要求学生带着笔,圈点勾画,或写出自己的理解,或在疑问处打上问号,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语文阅读课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阅读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疑,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怀疑心态,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阅读理解。
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课为例,从“疑”处学起,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明确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激发他
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课文或文章,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矛盾、悬念或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
材料,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
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
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来解读文章,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
通过分析文章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从而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
探究、质疑和解决问题。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
们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后
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小学语文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人教版新课标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更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古今中外,人们对质疑的重要性的认可可见一斑。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省去质疑环节;有的老师质疑环节有了,但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从来不让学生质疑,因为老师心中从不重视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甚至从没这个概念。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于文章题目处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它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传递了课文的精神,有的甚至还暗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情节线索。
如果抓住课题教学,引导学生对“窗户”质疑,发挥“眼睛”的传神作用,就更易引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我是这样引导的: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之所以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的短文,编者选入我们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生:“做得好”“好”在哪?“对”在哪?生:为什么是“天知地知”?生:编者为什么要改为“钓鱼的启示”?生:究竟有什么启示?学生的质疑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笔者领着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自己找答案边做笔记。
这样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释疑,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在那“天知地知”的环境里,看到那条很有魅力的“鱼”,看到那位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的父亲,也看到了那位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的“我”。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刍议中国阅读研究会会长曾志芹指出:“阅读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木’,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些体会,拿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思维,形成学生独特体验的自由发展空间。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
教师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想像,培育情感,学生会自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精美的挂图、多媒体动画等都是创设情境的资源。
如《海底世界》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海底真实的景象,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很快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理解。
尤其对“五光十色”这个词,运用多媒体一下子就能和五颜六色区别开来。
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生动场景,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表象,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
2、组织表演引导学生体验。
在表演中学习是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因为小学生们活泼好动。
教学中,可根据文本的特点,组织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思考、理解。
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巨人和孩子们。
生气的巨人赶走可爱的孩子们,花园里就变成寒冷的冬天,有孩子们在,花园里就有了春天,最后巨人悔悟了,和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在花园里。
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从中体会到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二、阅读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动机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
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设疑,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一、为学生创设质疑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样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
课堂上要根据具体文章,根据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
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
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
例如对《白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白杨”为线索,突出了白杨树的特点,作者借树表白自己的心,歌颂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博大胸怀,对课文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在读中你还想到什么?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
裴斯泰洛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阅读中的质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
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培养质疑能力非常重要。
提高思维水平,主要是提高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的水平。
具体思维,是指就具体问题进行思维。
培养学生学会具体思维,实际是为了克服在阅读中容易出现脱离阅读内容,进行抽象推断的现象。
整体思维,是指从全局着眼进行思维。
学会整体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现象。
联系思维,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进行思维。
让学生学会联系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
多角度思维,是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
如果既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环境,又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既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够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提高理解深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当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思考文章的意义、作者的用词和结构等,从而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深度。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不轻信一切,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质疑。
这对于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学生不仅仅是在对文章进行思考,还会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和引导。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怕犯错,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开放式问题引导等方式来营造积极的讨论氛围。
2. 提供多样化的课文材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文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多样的课文材料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回答,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质疑、勇于探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下面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立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质疑意识。
在阅读课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根据问题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质疑过程。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明确不懂之处,这样就可以在思维活动中建立质疑意识,培养质疑能力。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提问策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提问句式进行提问。
例如:“为什么……?”,“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提出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模仿提问”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模仿提问,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会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启发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只是培养质疑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
让学生在实践中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质疑教学的有效开展思考
初中语文质疑教学的有效开展思考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而质疑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质疑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质疑教学并不是那么容易开展,要想有效地开展语文质疑教学,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也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经验。
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质疑教学的有效开展展开思考,从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引导方式、课堂氛围的营造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语文质疑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思考一些问题,比如阅读一篇文章时可能会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答案。
教师在质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质疑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
在质疑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式至关重要,不同的引导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质疑。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
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比如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教师可以示范提出一些问题,然后鼓励学生模仿和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质疑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语文质疑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语文质疑教学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愿意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在质疑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准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
――《汉书·陈遵传》。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请人解答。
学生具备这样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在阅读的时候,才能潜心贯注,读得深读得透。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我深深感到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设计者的老师,就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质疑能力。
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依赖性强,在阅读时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思考问题;很少主动去发现问题;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自己去分析、去解决。
而这一现象远远地与《语文教学新课标》中提出: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背离。
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质疑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要放手,不要大包大揽,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教师不能自己提问题自己答,如果做不到这点,一切都是空谈。
其次,要让学生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
”第三,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作者坎坷不平的一生遭遇也就很难理解作者消极、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
这说明让学生学会联想思维是为了克服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的片面的理解;还要教给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语文阅读也是如此。
《鸿门宴》中刘邦,从政治家的角度看,他是一个有谋略,善决断的人;但如果从他和项羽抢夺天下的角度看,他是一个有野心,善权术的枭雄。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激励学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想思维甚至于多角度的思维等方面去努力,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中的“质疑”水平。
第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点拨,从而达到“质疑”→“释疑”的目的。
例如在话剧《雷雨》的教学中,对周朴园形象的分析。
我就给学生做出了示范,周朴园作为一个资本家来讲,他自私、冷酷、残忍的一面学生很能理解,但作为侍萍的“前夫”来讲呢?对侍萍是“有情”还是“无情”呢?就须让学生从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摆设,保持着旧习惯,记着侍萍的生日等方面设疑,把这个质疑的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具体内容上做分析,从而最终得出自己的判断。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本文将从阅读目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阅读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需要明确阅读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合理设置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设立质疑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文章,增进对所读内容的了解。
1、明确阅读任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明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回答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对作者用词意图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积极参与思考和交流,培养质疑能力。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下面就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2、对比分析法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对文章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三、课堂实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
2、组织讨论在课堂实践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培养质疑能力。
3、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感兴趣的内容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质疑能力。
论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东方二小孟素萍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摘要:“学贵存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质疑能力阅读教学质疑方法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对学问有这样的理解:“学问”两个字,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
”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
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
学生的质疑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过来又能促使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平常语句篇章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得时时做有心人,持之以恒,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从课题上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文眼、灵魂。
抓住课题分析思考,就能提出问题。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先请学生读课题,然后请学生说说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一些什么。
同学们兴致盎然地、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为什么那个地方是鸟的天堂呢?在同学们兴趣浓浓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查字典,弄清了“天堂”的含义,准确把握了“天堂”在本课的含义后,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
文章摘要:古今中外,人们都认可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却常常忽略甚至抛弃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本文着重于思考如何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处、“貌似矛盾”处、“有悖常理”处、“有违科学”处进行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质疑;阅读教材;引导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更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古今中外,人们对质疑的重要性的认可可见一斑。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省去质疑环节;有的老师质疑环节有了,但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从来不让学生质疑,因为老师心中从不重视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甚至从没这个概念。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于文章题目处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它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传递了课文的精神,有的甚至还暗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情节线索。
如果抓住课题教学,引导学生对“窗户”质疑,发挥“眼睛”的传神作用,就更易引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我是这样引导的: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之所以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的短文,编者选入我们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他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做得好”“好”在哪?“对”在哪?
生:为什么是“天知地知”?
生:编者为什么要改为“钓鱼的启示”?
生:究竟有什么启示?
学生的质疑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笔者领着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自己找答案边做笔记。
这样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释疑,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文所描写的意
境,在那“天知地知”的环境里,看到那条很有魅力的“鱼”,看到那位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的父亲,也看到了那位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的“我”。
随着教学“质疑”与释疑的深入,学生也和“我”一样终于感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钓鱼的启示”的成长意义。
二、于“貌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有些地方通过前后联系,不难发现似乎前后矛盾。
但貌似矛盾的外表下,再稍加思考却又合情合理,让人点头称赞。
如《桂花雨》一课,课文倒数第二段写到“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怎能和满山的桂花比?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这句话是作者的错误吗?当然不是。
那该怎么理解母亲说的话呢?从文中妈妈的情感深处,从妈妈那思乡爱乡的感情出发,从月是故乡明的道理出发就情有可原,就不难理解。
笔者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了一定把握后,出示本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能就本段提出什么问题、反复自读。
不一会儿,学生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我们”全家要搬到杭州去?为什么我每次去山上赏花总要给母亲一大袋桂花……这些当然不是笔者想要的最好的质疑。
于是,笔者笑着摇摇头,慢悠悠地说:“再想,再想!”学生一阵沉寂后,终于有人“哦”了一声,仿佛恍然大悟似地,骄傲地高高地举起手,嘴里嚷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其实很多孩子都想到了:满山的桂花真的不及家乡院子里的那一棵桂花香吗?
这种前后联系中“貌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是很多的。
如
《窃读记》里,小女孩在书店里连续站了两个多钟头,按理说应该是两腿发软,两脚酸痛,可为什么走出书店时却“浑身轻松”?这样的质疑,能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深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精神,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于“有悖常理”处质疑
有些课文乍一看似乎和生活常理不相符,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如《落花生》一课。
学生读到“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部分学生会想,一个男人和老婆孩子们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却说“很难得”呢?笔者故意让孩子们停下来,笑笑地看着他们:“孩子们,你们读到这里就没什么疑惑吗?”于是,几个孩子举手了。
这个问题,如果不是有比较丰富的课外知识,且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家庭背景是很难理解的。
笔者让孩子们课外查找资料,第二课时留五分钟交流。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
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
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拖家带口搬到祖籍福建尤溪。
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
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所以过节还要去请他回家中团聚。
因此,文中才会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许地山长大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
他
说“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学生在查找中对作者本人及其父亲更加敬佩,对落花生的含义理解更深刻。
当他们在举例说明谁是落花生一样的人时,从清洁工到警察,从建筑工到医生,从农民到科学家,他们说得头头是道。
最后还总结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就算默默无闻,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落花生一样的人。
看,学生讲得多精彩!
这样的质疑,引导学生把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加深了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透彻。
有悖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五下的《金色的鱼钩》,生锈的鱼钩怎么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呢?
四、于有违科学处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敢于向文章、向作者质疑是更难能可贵的。
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青海湖水之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可文章的最后却又这么写着:“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笔者把两句话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质疑。
一阵思考过后,有学生问:含氧量低鱼儿应该也少,为什么夏天鱼儿却这么多呢?多好的问题啊!说明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是丰富的,懂得用学过的科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读书能有所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会质疑,还
要引导学生会解疑,会探究。
笔者启发学生:“如何验证这两句话是否自相矛盾呢?”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但谁也说不出个好办法。
于是,笔者让他们分组合作探究:一组探究什么叫“浮游生物”?鱼儿算不算浮游生物?二组探究:鱼的生存和水中氧气的含量有无关系,什么关系?三组探究:夏天,水中的氧气含量与其他季节有无区别。
可是怎么探究呢?问题再抛给学生。
学生们想到了可以上网搜索,可以上图书馆查找,可以咨询初中或高中的生物或地理老师,还有的更直接,说可以问问养鱼的专业户……看,学生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上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好像恨不得马上开展活动的样子。
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三天后汇报探究结果,如果能用实验说明自己的探究结果更好。
这样的质疑,把文本学习与资料查找搜集,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把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
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一个个都说没想到语文课也蕴藏着如此深、如此多的科学知识,越学越有味!
质疑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处、貌似矛盾处、有悖常理处、有违科学处等进行质疑,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意识必将得到激发,质疑精神、质疑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