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基于问卷调查的理解与解释
教育文化的包容与满足: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隐性课程-精品文档资料
教育文化的包容与满足: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隐性课程【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影响川西南彝汉双语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教育文化论域”(13SSY01)、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2013006)的阶段性成果。
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是针对单一传递主流文化的普通学校而言主要为少数民族设立的“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教育社会组织。
是党和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优先”、“重点”投入“积极差别待遇”和“补偿”[1]教育资源以扶持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示范性、区域性特征的学校。
但综观教育行动的纵横却呈现“有投资无效率”之嫌,笔者无意从哲学的高度借“本质主义”的视点评判这样一个“实际存在物”――教育要素之间联系的“摄入”过程中现实体的现实际遇或永恒客体。
但“摄入”之道对“世界时空结构、知识的可能性和自由的现实”之解释“发明”[2]无疑对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课程“通过对环境的摄入”和“为了自身存在的建立”起着启迪和促进作用,是故借以“过程”观析取学校教育文化中课程构成成分隐性课程,诠释其建构过程的包容与满足。
一、课程的目标模式:孕育霸权标签的温床虽说该区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课程模式随着课程改革有所改善,但也掩盖不了该地区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目标模式的事实,在教育行动过程中易受固着的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产生误读,招致课程实践的主体――彝族学生被误置于“简单位置”,严重遮蔽和遗弃主体学习中的非理性因素、消解学习的惯习和面向,造成课程“摄入”中的束缚和禁锢,教学效果的预设目标付诸阙如,呈现一类被扭曲的霸权标签――差生,引发如是际遇:1.文化中断:非“导引”(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具有“吹?楹粑?、吐故纳新”的经验,这里借用此词更能体现文化中断的负面影响。
)吐故纳新和认同“我是谁”。
浅议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
浅议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摘要】三官彝寨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彝族聚居地。
本文从三官彝寨的历史出发,探讨了双语教学在当地的现状以及实施方法。
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教学改进策略的探讨,发现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彝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同有着积极作用。
未来,应该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推广与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双语教学在三官彝寨的可持续发展。
双语教学在三官彝寨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双语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丰富了当地彝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关键词】三官彝寨、双语教学、历史、现状、实施方法、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改进策略、未来发展方向、结语、背景介绍、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官彝寨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是一个以彝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建筑风格。
三官彝寨是一个能够展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三官彝寨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当地的彝族儿童更好地学习汉语,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保护和传统文化遗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展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当地的教育、文化、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意义双语教学在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于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
而研究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官彝寨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通过研究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群体的语言传承和文化保护,更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双语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生,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深入研究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探讨其实施方法、教学效果评估和改进策略,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目光被聚焦在了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上。
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重点扶贫地区,其脱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一直被视为脱贫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彝汉双语教学作为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的重要方式之一,正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
一、彝汉双语教学的意义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汉语的普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2.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往往难以适应汉语教学,导致教育质量居低水平。
而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育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动彝汉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虽然彝汉双语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目前尚缺乏一支对彝汉双语教学有深入理解和大力支持的专业教师队伍。
许多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学师资,也缺乏适合的教学教材和教学设备,这使得彝汉双语教学的推广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随着全国各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地方政府到学校层面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的政策执行和实施力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1. 健全政策支持政策是推动彝汉双语教学发展的保障。
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出台针对彝汉双语教学的具体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并严格执行,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
浅析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
浅析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作者:吉伍尼拉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双语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地方出现了双语班、民族班。
凉山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教育突飞猛进,也有了很大的成就。
身为一名彝族教师,本人认为在凉山地区进行彝汉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彝族地区的学生很快掌握汉语,更快捷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知识。
一、彝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要获取现代文明、学习先进知识,必须掌握汉语不掌握汉语制约着彝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发展,使彝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了。
所以,我们要把双语教学放在彝族地区小学教育的首位,为民族学生从小营造一个汉语学习的氛围,从彝语入手,逐步形成他们用两种语言交流、学习的习惯。
从双语教学到汉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实现我族地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双语教学活动1、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信心。
学习语言是非常枯燥的过程,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情绪总是从非常积极→灰心厌学→放弃。
所以,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主动克服困难、攻克难点的重要因素。
做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对学生多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
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胆小,害羞、害怕自己说错了或说得不好,所以难以开口。
那么我们必须从沟通开始,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学生对于双语活动产生情感,积极、自信地学习。
要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孩子:"你很行"、“错了没事"。
要在孩子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督促转化为自愿时,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实质的意义。
2、运用彝族语言与汉语有效渗透,用本地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让孩子们在观察、模仿、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1)图文并茂,彝族语言与汉语互译,把知识教学与学生动手、动脑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摘要】彝汉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的推广与应用,对于促进当地教育发展、提升就业机会、传承民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彝汉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当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自信,还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彝汉双语教学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民族地区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
未来,随着彝汉双语教学的不断推广和深化,民族地区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彝汉双语教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民族地区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
【关键词】彝汉双语教学、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教育发展、就业机会、文化传承、生活水平、发展趋势1. 引言1.1 彝汉双语教学的背景意义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在彝族地区开设汉语和彝语双语教学课程,旨在提高当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维护和传承彝族语言文化。
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语言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汉民族文化的传播,彝族语言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威胁,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语言文化,彝汉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通过在学校开设彝语课程,并将彝语作为学科教学语言之一,可以提升学生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彝汉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彝汉双语教学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彝汉双语教学是在彝族地区的教育体系中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提高彝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语言和文化传统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而彝汉双语教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立的。
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彝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加强彝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国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环境,他们在脱贫奔康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彝汉双语教学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彝族语和汉族语进行教学,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言技能的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
通过将汉语和彝语有机结合,学生既能提高汉语的掌握程度,又能保持对彝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非常有益。
民族地区的学生往往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他们的视野和认知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而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土地、民俗等当地文化元素,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彝汉双语教学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倡导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资金被投入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
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人才短缺,很多项目和计划无法顺利进行。
而通过彝汉双语教学,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特别是一些依靠旅游业发展的地区,通过让学生掌握汉语和彝语,他们可以更好地与游客沟通,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在推动彝汉双语教学的政府和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对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为彝汉双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对民族地区学生的资助和帮扶,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脱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推动彝汉双语教学不仅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
浅谈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浅谈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新房春蕾小学王德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剧,应该加快彝汉双语教学的步伐,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双语教学的教材应该立足于彝族的传统文化,以彝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事物为主体,吸引学生的题材为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彝汉双语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彝族地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而我们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实施双语教学。
我作为双语学校的一名年轻成员,经历了三年双语活动的全过程后,对此也颇有感想。
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双语教学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就是以两种语言作为语言教学的教学。
由于彝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特殊性,我校的双语教学是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彝语(母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
主要目的是借助学生“对彝语的理解来促进汉语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它不单纯于平时学生的语言交流,而是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单从语文教学来说吧,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找到适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呢,我认为:(1)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使用能力。
因为普通话口语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的教学重点之一。
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此同时加强他们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普遍由于信息闭塞导致文化底子薄,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
以前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味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形中将学生与实际生活隔离开来,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浅谈凉山彝区乡村小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援员 双语教师缺乏袁彝汉语言与文字的脱节 据调查了解袁 彝区乡村小学懂彝文的双语教师不到 20%袁80%的
彝族教师会说彝语但不懂彝文袁汉族教师即不会说彝语也不懂彝文更 谈不上双语教学遥 彝语是当地群众社会交往的公共语言袁彝族学生从 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袁因接触汉语少袁不会听袁不会讲汉语袁 入学后接触的是全国统编汉文教材袁一时难以理解汉语文的含义和规 律袁再加上教材是按照汉族地区的实际统编的袁所以对于彝族学生来 说袁语言障碍大袁搞野直接过渡冶学习汉语文效益低袁形成语言和文字脱 节袁因而统编教材中的知识和层次很不适应彝族地区的实际袁使彝族 学生不得不用机械的办法来死记硬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袁难于理解和 分析出一篇文章的实质内容袁造成了野进了校门学汉语援出了校门说彝 语冶的学用不一致的反差现象遥 双语师资队伍仍难以摆脱量少质弱和 不稳定状况袁双语师资仍待加强建设步伐遥 1.2 双语师资队伍素质及待遇问题有待提高
. Al高l中渊我R即国i各是g县h一尧t个市s以民汉族R族中e为学s主冤e等体r等v的但e统主d一要.的是尧基多础民教族育社普会及主阶义段国遥家遥 党和
政府一贯重视各民族教育尧各民族平等袁制定了民族语言政策袁提出各 民族使用语言文字问题袁培养双语人才袁提倡相互学习汉语和民族语 言遥 彝汉双语教学是从彝族地区实际出发袁尊重民族特点尧地区特点袁 并把社会主义内容同民族形式正确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袁是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袁对于提高民族素质袁加强人才培养袁适 应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袁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 落后的面貌是十分必要的袁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将长期存在下去遥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袁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袁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 握的知识遥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袁我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渊公式 名称尧公式适用条件尧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尧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冤进行 全方位复习遥 其次袁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 解决实践问题袁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袁并通过对基础 习题的解答训练袁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 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袁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 模式袁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袁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遥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简介凉山彝族自治州,坐落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州是中华文化与彝族文化交融的地方,素有“东方森林王国”之称。
在这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存的地区,双语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
凉山州的双语教育凉山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一直重视本地语种的教育。
2003年,凉山州政府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从法制层面支持和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发展。
在实践中,凉山州在双语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双语学校的普及凉山州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双语学校。
这些学校一般将汉语和彝语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许多学校还另外增设英语、藏语和蒙语等课程。
作为大资讯时代的产物,这些双语学校也通过微信、QQ、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向外界传递先进经验。
此外,凉山州政府还注重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保障。
双语教学的推广在许多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中,凉山州的教育部门也开始推广双语教学。
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语言需求,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形式,如“汉语辅导、少数民族语言补课”、“文化交流课程”、“语言研讨班”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双语教学成效据凉山州有关部门统计,双语教育的成效得到了肯定。
在此背景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成果明显提高,并且他们也开始逐渐了解和接受汉族文化。
此外,彝族等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结论综上所述,凉山州是一个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
在这个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凉山州政府在落实《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同时,也通过推广双语教育、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等,为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考虑到该地区的特殊性,未来在双语教育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会是如何更好的结合多文化与当代思维方法,推广双语教育的同时保护本身的民族文化。
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
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关于《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自称“诺苏”的古候和曲涅两支彝族在攀枝花―西昌―冕宁南北绵延340余公里的攀西2市20县构筑了彝族聚居文化区、彝汉杂居文化区、彝族散居文化区三个不同形式的文化区。
因此,基于该区的彝族情结检视彝汉杂居文化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建构谱系及结构、特点、内容,理解和解释学校教育文化自为存在的概貌。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二类模式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5)11-0159-07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是指攀西文化区即攀西裂谷构造带主要由汉族和彝族杂居的乡或村。
攀枝花―西昌―冕宁南北绵延340余公里的攀西2市20县不乏彝汉杂居的小板块,其依傍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区位条件构造了一面别具一格的乡村聚落景观。
有文说,攀西文化区即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是彝族文化区(攀枝花虽汉族人口占多数,但该地区一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区域)[1]。
不管这话是否说得精准,但考查文献中的历史印记,无论汉籍中先秦武?k、秦汉至隋邛都夷、东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南中八大姓、唐宋乌蛮、元罗罗斯、明倮罗或罗罗、清夷或蛮等还是彝籍中“诺苏”(彝族自称)的古候和曲涅(四川彝族两大支系),他们在这丰饶的裂谷地带繁衍生息,构筑了3个不同的形式文化区即彝族聚居文化区、彝汉杂居文化区、彝族散居文化区。
这里,笔者无意追踪攀西文化区的古老足迹,而是基于该区的彝族情结检视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建构谱系及结构、特点、内容,理解和解释学校教育文化自为存在的概貌。
一、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的建构谱系(一)三位一体的行为主体的文化使命和文化选择教育文化是主体、个体和整体三位一体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以“主体间性”的意义关联寻求适应生存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二类模式(使用汉语文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外,增设一门彝文课)的学校教育文化。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摘要: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是在教育领域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彝汉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当前彝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彝语;汉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汉语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除汉字外,有29个少数民族有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如何让那些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接受汉语文教育,是一个难点;也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点,因为,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表面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现象,其实这种双语言形式不仅有助于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更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度和质量。
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它与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等诸学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概况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情况来看,双语教育是正式开始于1978 年秋季,1984年发展成为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
四川省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双语教育工作的发展,先后两次下达文件,对双语教育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彝藏族地区要有步骤地实行‘各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各科用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两种体制并举的方针”。
四川省教委、省民委《关于彝藏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肯定了“实行两种体制并行的双语教学工作方针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
围绕民汉双语教育的讨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育为例
( 四川 大学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6 5 )
摘
要: 在 多民族 国家 , 教 学语 言的选择 与少数 民族 学业成绩和就业机会直接 相关。 怎样 处理尊重 少数 民族
语 言权利与教育公平的关 系是本文的研 究的重点。为此, 我们以凉山州双语教 育的两类模式为例 , 通过 比较一 、 二 类模 式和普 通高 中学生学业成绩 , 分析两类模式 实行过程 中出现 的问题 , 进 而反思现行 民汉双语政 策对促 进
须共 同享 有 一种 大家通 晓的语 言 。 ” 对 于大部 分革
命者来说 , 只有通过采纳一种国家通用语言 , 放弃
各 地 的土语 和 方 言 ,才 能 够最 大程 度 地保 卫 大 革
命的胜利果实。 D o m i n i q u e J u l i a 也强调“ 一个民族 、
一
部法律 、 统一 的人 民” 这个革命纲领 ; 认 为只有
认” 的 问题 。
权利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之间 ,并不是二元对立 的关 系 。 二、 “ 多元” 中求“ 一体” : 中国的双语政策 中国宪法( 1 9 8 2 ) 第4 条规定 : “ 各 民族都有使 用和发展 自己语言文字的 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 革 自己风俗 习惯 的 自由 ” ; 第l 9 条 规定 : “ 国家 推广 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这两条规定反映了1 9 5 1 年提 出的 《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第一次全 国民族
民 族 教 ■
J O U R N A L O F Q I N G H A I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7 年第 4 期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扶贫政策的不断实施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教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环。
而在民族地区,由于多数少数民族群体使用的是自己的民族语言,因此彝汉双语教学成了助力脱贫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彝汉双语教学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彝汉双语教学的意义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
受地理环境、教育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所欠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彝汉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彝汉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它既能够保护和传承彝族的语言文化,又能够为彝族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传统的彝语教育通常只是在家庭和社区传承,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教育方式,这就导致了许多彝族孩子在接受汉语教育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而彝汉双语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还可以通过教授汉语,使彝族孩子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提高其就业机会和生存能力,从而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在中国的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在云南省,彝族地区的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彝语课程和汉语课程,学生们可以同时学习和使用彝语和汉语。
在学校里,一些学科的教学也采用了彝汉双语的方式,比如数学、自然科学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既能够学到传统的彝族知识,又能够获得现代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彝语教师培训班,为培养更多的彝语教师提供了平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短缺的问题,保障了彝汉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实施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的效果是明显的。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使用彝语,彝族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习和使用汉语,使他们更容易和外界接触,获取更广阔的信息和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一些民族地区来说,由于受到地域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脱贫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些地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往往成为阻碍脱贫的重要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彝汉双语教学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为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山区和偏远地区。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彝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教育水平整体较低,这也成为了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障碍。
一方面,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面临着语言障碍,这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缺乏汉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面临了一定的困难。
开展彝汉双语教学成为了助力彝族地区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
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在彝族地区的学校中,既开设了彝语课程,又开设了汉语课程,以帮助彝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
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彝语,保护和传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双语教学也有助于增进汉族和彝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得到了积极推广。
政府加大了对彝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也积极扶持和鼓励彝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彝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双语教学不仅在彝族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其他民族地区也得到了积极的借鉴与推广。
在藏族地区、壮族地区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凉山彝区双语教学开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凉山彝区双语教学开展现状及问题浅析作者:苏海涛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70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兄弟民族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悠久的文字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本文采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四次到实地收集资料,了解情况。
经调查分析后,我们发现凉山彝区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师资队伍建设不力、教材过于陈旧死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思想观念落后甚至错误等问题。
关键词:凉山彝区双语教学多样性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兄弟民族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了自己悠久的文字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多样性’、‘多样化’日益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今天,保护和发展56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加突出。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其文化再丰富多彩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重视各民族平等的语言文字发展和教学的权利也是对对不同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因此,如何协调发展我国过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想要成功破解难题,对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开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是前提和基础。
然而,国内学者对这些基础工作总是不屑一顾,因此这个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领域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区为研究对象。
凉山州地域辽阔,管辖着16县1市。
要做整个区域为目标的调查研究,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但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理环境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此为笔者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当有限。
因此,本文选取比较既有代表性的甘洛县和昭觉县的双语教学基地为调查对象,窥斑见豹、能以小见大。
本文采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四次到实地收集资料,了解情况。
然后对情况和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以甘洛河县和昭觉县的双语教学区为个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开展状况全面描述和分析。
教育文化的包容与满足: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隐性课程
教育文化的包容与满足: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隐性课程作者:史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0期【摘要】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是区别于单一传递主流文化的普通学校为少数民族设立的教育社会组织。
其“民族性”、“杂居性”构造学校教育文化中的课程文化既认同“主流”型又别于“主流”型,形成“孤岛文化”,而改革中的课程囿于“规范”而失“解放”水准,加剧了课程文化的“内卷化”(involution),导致该学校课程文化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这种“有投资无效率”的课程际遇有待重构。
【关键词】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隐性课程【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影响川西南彝汉双语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教育文化论域”(13SSY01)、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20130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9-02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是针对单一传递主流文化的普通学校而言主要为少数民族设立的“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教育社会组织。
是党和国家根据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优先”、“重点”投入“积极差别待遇”和“补偿”[1]教育资源以扶持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示范性、区域性特征的学校。
但综观教育行动的纵横却呈现“有投资无效率”之嫌,笔者无意从哲学的高度借“本质主义”的视点评判这样一个“实际存在物”——教育要素之间联系的“摄入”过程中现实体的现实际遇或永恒客体。
但“摄入”之道对“世界时空结构、知识的可能性和自由的现实”之解释“发明”[2]无疑对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课程“通过对环境的摄入”和“为了自身存在的建立”起着启迪和促进作用,是故借以“过程”观析取学校教育文化中课程构成成分隐性课程,诠释其建构过程的包容与满足。
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研究述评
作者: 史军[1];马伍合[2]
作者机构: [1]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成都610041;[2]西昌市荞地乡中心小学校,四川西昌6150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30-23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0期
主题词: 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文化;彝族
摘要:川西南彝汉杂居区的学校教育文化无论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的研究都倾于"被遗忘的角落"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该区学校教育忽视了彝族文化传承在彝汉杂居区学校"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怎样可能"的考量,以致无法寻找一个具有解释力的核心理论词汇来构筑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学生长期陷入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的位移困境,学校教育就这样把"地方性知识"给"活埋"了。
这无疑违背了教育创新的文化理性和现代性诉求。
所以",解放"教育主体,寻找适切、有效的特色措施重构学校教育文化,成为彝汉杂居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的必然选择和承诺。
试论彝汉杂居小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试论彝汉杂居小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彝汉杂居地区的小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
在这个地区,彝族和
汉族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培养他们的
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从环境和教育两
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养成彝汉杂居小学生卫生习惯。
环境对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养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校园和家庭环境中,应该为
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卫生条件,例如干净的教室、卫生间和食堂。
学校应该定期检查和清洁
这些地方,确保它们的卫生状况。
学校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知识,鼓励他
们养成垃圾分类和分类处理的习惯。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环境保护和清洁活动,让孩子们
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之心。
教育对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加强对孩子们卫
生习惯的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主题班会、讲座和课程来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
生习惯。
可以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向孩子们普及个人卫生知识,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刷牙、洗手和洗脸等。
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班活动,让孩子们互相监督和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
家
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自己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
如做到每天洗澡、勤洗衣服和勤剪指甲等。
父母还要给孩子们灌输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并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可以教孩子们养成每天整理床铺、保持房间整洁和摆放鞋
袜鞋刷等物品的好习惯。
彝汉杂居地区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彝汉杂居地区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布时间:2021-07-07T09:41:42.0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作者:李正强[导读]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一生当中,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就以父母为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正强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城厢小学摘要: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一生当中,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就以父母为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忙于工作,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日常教育,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这是这样的:学校与家长之间应该加强沟通,紧密配合,随时发现和防范孩子身边的问题。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在此我提出学校或家庭合作教育的几点建议,不足之处请大家积极补充。
关键词:学校;家校合作;彝汉杂居;共育未来一直以来,多数家长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在学校里,而不是在家庭中,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诚然,学校是传道授业的主体,但是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这些方面,父母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甚至比学校比老师更加重要。
因此在教育当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
加强与老师、与学校的沟通。
把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1彝汉杂居地区家校共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学校和家长共同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有现实的问题摆在这里,我们必须把问题加以整理和分析,逐一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小学生的这个目标。
1.1彝汉杂居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对学习不重视彝汉杂居地区,多数为贫困山区,这里的人消息闭塞,常年务农,靠天吃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南 民族大学 图书馆 , 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自称 “ 诺苏” 的 古候和曲涅两支彝 族在 攀枝花一 西昌一冕 宁南北绵延 3 4 0 余公里 的攀 西 2市 2 0县构筑 了
彝族聚居文化 区、 彝汉杂居文化 区、 彝族散居文化 区三个不同形式的文化 区。 因此 , 基 于该 区的彝族情结检视彝 汉杂居
整合 民族性 和地域性 特点建构 了学校教 育文化发 展的基本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1 0
基金项 目- 西南 民族 大学科研项 目“ 影响川 西南彝汉双语教 育质 量的 因素研 究 : 教育 文化 论域” ( 1 3 S S Y 0 1 ) ; 国家民委人 文
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 西南少数 民族研 究中心项 目“ 川西南彝 汉杂居 区学校教育与 民族文化传承” ( 2 0 1 3 0 0 6 ) 的阶段 性成果 作者 简介 : 史军( 1 9 6 6 一 ) , 男( 彝族) , 四川盐边人 , 副研 究馆 员 , 从事双语教 育、 彝族语言文化、 民族文献研究。
构谱 系
( 一) 王位 一体 的行 为主体 的文化使命和文化选择 教育文化 是主体 、 个体 和整体 三位一体 的活动 , 教育 中 的主体 即教育 者 、 受教育者 、 管理 者 以“ 主体 问性 ” 的意义关 联 寻求适 应生存的教育活动构成 了二类模式 ( 使用汉语文编
写 的全 国通 用 教 材 外 , 增设 一 门 彝 文课 ) 的学校教育文化。 并
整个 文化 大陆的组成部 分。” [ 2 / 7 他们深 知肩 负的民族历史 重 任, 看到了 日常的学习 、 活动 、 交流等承载文化信息量最大 的 作为族 际语 的汉语及其 文字吸纳他者文化精髓的感召力 ; 同
时也 很 清 醒地 悟 到 不 能 数典 忘祖 , 须 承 接 老 祖 宗 留下 的彝 族
谐 发展的民主国家为宗 旨, 推进彝汉杂 居地 区民族 文化教 育 事业 的发 展。 目前 彝汉 杂居区学校 中教育规模最大 的“ 二类 模式 ” 就是这样一个 自为的“ 此在 ” , 以“ 双管 ” 吸纳文化营养 ,
凸显 其成 长过 程的生命 意义 。其次 , 作 为教 育主体 的受教 育 者的彝族学生 , 他们 已经 充分认识 到 , “ 学校 不是孤 岛 , 而是
2 0 1 5 年第 1 1 期 总第 2 6 5期
经济研 究导 刊
EC 0N0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O . 1 1. 2 01 5
S e r i a l No . 2 6 5
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
基 于 问卷 调 查 的理 解 与 解 释 史 军
他们决然选择 了“ 双管” 甚至“ 多管中心校 、 凉 峰小学 ( 德 昌宽 裕 乡九年一 贯 制 中学 的小学 部 ) 二校 的 2 5 2份 ( 发收一致 , 但有效份数 以内 容有 异同 ) 问卷调查里可 见一斑 ( 以下各表 以调查 内容命名 , 并 以有效份数计量 ) 。很 明显 , 他们具有 了布尔迪厄称为“ 惯 习” 的倾 向系统 , 偏 向于选 择根据他 们的资源 和过去 的经 验 最可能成功 的行 为方式 , 表一 中“ 汉语 、 彝语 、 英语都学才行” 的人 数达 5 3 . 9 7 %, “ 汉语 、 英语 、 彝语都学 才行” ( 彝语 与英语 的顺序 与前者不 同 , 意 在检 视被试 者心 目中彝 语 的社会威
文化 区双语学校教 育文化 的建构谱 系及结构 、 特 点、 内容 , 理解和解释 学校教育文化 自为存在 的概貌。 关键 词 : 川 西南彝汉杂居 区; 学校教育文化 ; 二 类模式
中图分类号 : G 5 2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5 ) 1 1 — 0 1 5 9 — 0 7
川 西南 彝汉 杂居 区是指攀 西文化 区即攀西 裂谷构造带 主要 由汉族和彝族 杂居 的乡或村 。 攀枝花一 西昌一冕 宁南北 绵延 3 4 0余公里 的攀西 2市 2 o县 不乏彝汉 杂居的小板 块 , 其依傍独 特的地理环境 、 历 史发展 、 区位 条件构造 了一面别 具一格的 乡村聚落景观 。有 文说 , 攀西文化 区即凉 山彝族 自 治州和攀枝花是彝族文化区( 攀枝花虽汉族人 口占多数 , 但该 地 区一直 是彝族文化 的重要 区域 ) _ l 1 。不 管这话是 否说得精 准, 但考查文献 中的历史 印记 , 无论汉籍 中先秦武 焚 、 秦汉 至 隋邛都夷 、 东汉至 三国两晋 南北 朝南中八大姓 、 唐宋乌蛮 、 元
一
语 言文字为载体 的文化瑰 宝( 如彝族教育 宝典《 玛牧》 、 创 世
经籍 《 勒俄》 、 文学经典女儿i部 曲《 妈妈的女儿》 、 《 阿诗玛 》 、
《 幺表妹》 ) 等濡化铸就 “ 大我” 文化性格的重要性。 诸如此类 ,
、
川西 南 彝 汉 杂 居 区 双 语 学校 教 育 文 化 的 建
方向 、 类型和方式谱系。 首先 , 作为教育 主体 的教育者和教育
管理者( 他 们本身就具有 主体 、 个体 、 整体 的身份 ) 立足 中华
民族共 同缔造 中华 文明 , 各 民族相互交流 、 学习文化 , 构建 一
个“ 大传统” 与“ 小传统” ( 雷德菲尔德语 ) 并存的多元一体 、 和
罗罗斯 、 明倮罗或 罗罗 、 清夷或蛮等还是彝籍 中“ 诺苏 ” ( 彝族
自称 ) 的古候和 曲涅( 四川彝族 两大支 系 ) , 他们在 这丰饶 的 裂谷地带繁衍生息 , 构筑了 3个不 同的形式文化 区即彝族 聚 居文 化区 、 彝汉杂居文 化区 、 彝族散居 文化 区。这里 , 笔者无 意追 踪攀西文化 区的古老足迹 , 而是基于该 区的彝族情结检 视彝 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 的建构谱 系及 结构 、特点 、 内容 , 理解和解释学校教育文化 自为存 在的概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