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内部圈层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湘教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湘教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湘教知识点汇总湖南省地理教材(湘教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材之一。

本文将对湖南省高一地理(湘教版)中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以下是关于湘教版高一地理的一些重点内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近似椭球体形状,其赤道半径约为6378 km,极半径约为6357 km。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自转一周为一日;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完成一圈约365.25天。

3. 地图的分类与制图:地图可分为政治地图、物质生产地图、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地图等多种类型。

4. 地图的投影方法:地球表面的曲面在制图时需要投影到平面上,常用的投影方法有等角、等积、等距、等面积等。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是由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星系。

2. 行星的特征:行星主要特征包括:绕太阳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轨迹、大小不等、自转和公转等。

3. 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结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层,厚度约为5-70 km。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地壳主要由硅和氧化物组成;地幔以含有镁和铁的硅酸盐为主;地核主要含有铁和镍等金属元素。

2. 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与特征:地壳和上地层岩石处于固态,而地幔和地核则处于半固态和液态状态。

3. 地球内部的运动特征:地球内部存在地壳运动和岩石圈运动,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面隆起等。

第四章:水资源与利用1.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全球水资源呈现分布不均的特点,其中65%为海水,只有少部分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3. 湖泊和地下水资源:湖泊是地表积水的自然形成水体,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

4.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78

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78
12
地球的粘性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弹性体中应该没有 能量的损耗。因此,地震时除了面波因扩展 而发生的几何衰减外,其它类型的地震波应 该没有运动衰减。这样地球如果一旦发生某 种形式的振荡,也就应该永远继续下去。但 这一分析结果与观察事实相矛盾,表明地球 有一定的衰减存在,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弹性 体。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粘性 粘性特征。 粘性
38
洋壳的组成
枕状玄武岩
39
地 幔(Mantle) )
地幔分上、下地 幔;顶部由超基性岩 (相当于辉石橄榄岩) 组成,称岩石圈地幔, 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岩石圈地幔以下,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 速层,深度在60-350 km。低速层内岩石强 度低,处于部分熔融状态,称软流圈。
41
地 核(Core) )
7
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地球的固体表层存在与潮汐相似的周期 性升降现象-固体潮。陆地表面的升级幅度 达7~15 cm。 地震波(弹性波)能够在地球内部进行传播 也说明地球具有弹性。
8
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地球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塑性 塑性。地球在其自转 塑性 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旋转椭球体 旋转椭球体并保 旋转椭球体 持下来,这表明看似刚体的地球实际上存在 着永久性的塑性变形。在野外常常也可以看 到,各种坚硬的岩石中往往发育有高度的弯 曲现象,同样是岩石形成后在长期的地应力 作用下再发生塑性变形的结果。
26
地球的内部分层
圈层 代号 A 地 壳 B 上地幔 地 幔 过渡层 C 名 称 下地幔 地 外 核 过渡带 核 内 核 D E F G 底界深 度(km) 0->100 60 400 670 2891 4771 5150 6371 密 度 (g/cm3) 2.0-2.9 3.37 -3.48 3.7-4.0 4.7-5.6 9.9-11.9 12.06 12.8-13.1 物 态 固态 岩石圈 软流圈 固态 中间圈 液态 固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不同物质的层次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及其在地球的分布情况,通常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首先是地壳,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

大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岩石组成,厚度在30-70千米之间;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碱性岩石组成,厚度约为5-7千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层,也是人类居住和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地壳中富含各种矿物资源,如金、银、铜、铁等。

其次是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一层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大部分圈层,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的物质主要是镁铁硅酸盐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885千米。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组成,上地幔主要是岩石形态,下地幔则更接近于塑性流体状态。

地幔中存在着地幔对流,它是地球内部能量和物质传递的重要方式。

地幔对流的存在也导致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发生。

最内层是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层的圈层,占地球体积的15%。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是液态,内核则是固态。

外核的平均厚度约为2,267千米,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千米。

地核是地球内部传导热量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圈层是莫霍面,它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个界面。

莫霍面是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结果,地震波在通过莫霍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莫霍面的深度约为30-70千米,可以测定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位置。

总体来说,地球的圈层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

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密度和物质成分不同分层分明,各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和物理特征的变化。

这种层次结构直接影响着地球的地质、地热、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壳变动、岩石圈运动、地震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 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它只占地磁场的很 小部分(<1%)。这种磁场主要是由太阳辐射、 太阳带电粒子流、 太阳的黑子活动等因素所引 起的。 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 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 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正磁异常---负磁异常 磁异常的研究意义:找矿和揭 示地球物理数据
(四)温度
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 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温度每 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则称为地热增温级)。
地球表层平 均地温梯度为3 ℃/100m. 莫霍面处地 温400-1000℃ ,在岩石圈底 部约为1100℃ ,在上、下地 幔界面约为 1900℃,在古 登堡面约为 3700℃,地心 处的温度约为 4300-4500℃。
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的 热量称为地热流密度。目前全球实测的平 均地热流值为1.47×41.686mW/m2,大陆地 表热流的平均值(1.46 HFU)与海底的平均 值(1.47)基本相等。 地表热流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平均 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 地热及地热异常的研究意义。
(五)磁场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 7.98km/s,横波速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且地 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波消失。该圈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为岩石圈。
因此,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 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 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 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基本特征

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基本特征

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基本特征1 地球内圈层地球的内部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是地球的基本结构。

核与地幔之间存在着转换层,地幔与地壳之间则存在着莫霍面。

1.1 地核地核是内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的厚度约为23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液态铁在运动时产生的磁场,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约2400公里,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最热的部分。

1.2 地幔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铝等元素组成。

它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柏拉图立方体的晶体结构,成为石榴石晶体结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1.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表面部分,厚度约为30-50公里,主要由氧、硅、铝、铁等元素构成。

地壳由大陆壳和海洋壳组成,它们之间的界线称为摆脱线。

2 地球外圈层除了内部的核、地幔和地壳外,地球的外部还包括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地球的外圈层。

这三个圈层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生命之星。

2.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外部的气体层,主要由氧气、氮气、氩气等气体组成。

大气圈分成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2.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量,包括了平衡态下的河流、湖泊、极地冰、海洋和地下水等。

2.3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居住地,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部分。

生物圈对外圈层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生物圈的循环流和生态平衡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三)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着地球 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 力的作用。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 力就是重力( gravity )。地球的离 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 其最大值不超过引力的 1/288 ,因此 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地球周 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重力场。重力 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来衡量,并简 称为重力(单位为伽 ( 仑 ) 或毫伽: 1Gal=1 cm/s2=103mGal)。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二节 地壳
地壳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地核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划分依据
地震:地球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分为火 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世界上的大部 分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引发的构造地震。
地表岩石实测的平均密度仅为2.7~2.8 g/cm3,可以肯定地 球内部必定有密度更大的物质。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 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 震波传播速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及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 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
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 2.7~ 2.8g/cm3 ,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地震监测是通过设置在各地的地震台站中的地震仪对全球地震进行 监测。
地震仪
地震波
地震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组成。 纵波(primary P):一种疏密波,速度最快,称为首波, 8-9公里/秒,可以在任意介质中传播。 横波(secondaryS):一种摆动波,速度其次,称为次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②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的矿物颗粒(或岩屑)在空 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层理 片麻状构造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3)岩石
③ 地壳中的岩石类型 根据成因,地壳中岩石可分为岩 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3)岩石
丰度值: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一、地壳的化学成分
1.克拉克值(clarke): 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之百分数。 表示方法:质量百分数——质量克拉克值 原子百分数——原子克拉克值
丰度值: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2.地壳中元素的分布特点
矿物对光全部吸收时,矿物呈黑色 对所有波长的色光均匀吸收,矿物呈不同程度的灰色 基本上都不吸收则为无色或白色 选择吸收某些波长的色光,矿物呈现吸收色光的互补色
矿物颜色的类型
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是指矿物本身固有的成分、结构所决定的颜色.自色
对矿物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色是由杂质、气液包裹体所引起的颜色 假色是因物理光学效应而产生的颜色 (干涉、衍射、散射)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莫霍面以上至地表部分。
(1) 地壳中元素的组成与分布
克拉克值:某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地壳中最丰富的10种元素:O、Si、Al、Fe、Ca、 Na、K、Mg、Ti、H,占地壳总质量的99.96%. 其中O、 Si、Al、Fe四种元素即占88.13%。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2)矿物
②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以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擦划所 B.条痕 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条痕能消除假色、减弱他色、突出自色,比矿物颗 粒的颜色更为稳定、更有鉴定意义。 应用对象:有色矿物(尤其是硫化物或部分氧化物和自然 元素矿物;类质同像的混入可通过条痕推测矿物的形成条件) 低硬度矿物(硬度<条痕板)

地球科学概论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地球科学概论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26
二、重力均衡 普拉特认为山脉是由于地下物质从某个补偿深
度起,向上膨胀而形成的。山愈高,密度愈小,但 补偿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积相等的岩石柱体的总 质量都相等。
同年(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利(A.Airy)又提 出另一个假设——艾利均衡模式(深度补偿模式): 艾利认为山脉是较轻的岩石巨块浮在较重的介质上。 山越高,它的下部伸入介质的深度也越深,即所谓 山有“根”。
v 4r 3 / 3; M / v G地心 4rf / 3
G地心=0 (因地心处的r=0) 在地心处,计算重力的公式与其它部位的计算 有所不同。
22
一、地球上的重力 重力异常:将地球视作一个圆滑的均匀球体,
计算得出的重力值称作理论重力值。地球的地面起 伏甚大,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也极不均匀,在结构 上还存在着显著差异(即往往与地质构造和矿体的 存在相联系)。这些都使得实测的重力值与理论值 之间有明显的偏离,在地学上称之为重力异常。
弹塑性、粘性、重力、压力、温度、磁性 能量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是互为因 果的;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对地球的 运动和演化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研究物理性质的历史中产生过许多优 美的科学传奇,从中可以领略地学家是如 何巧妙地揭开地球内部奥秘的。
4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27
二、重力均衡
28
三、地球的压力 地球某处的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产生
的静压力。 在地球表层、地壳和接近地心附近时压力增长
较平稳,在下地幔和外核部分增长得较快。 利用密度分布的规律来估算地球内部的压力状
况,以截面为1cm2的岩石柱作为压力 的计算表示法,可得到经验公式: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2010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2010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岩浆岩 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 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 而成的岩石。 主要矿物SiO2和Al2O3含量较高,FeO 与MgO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花岗岩
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 KAlSi3O8 ) 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 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结构和块状构造。 按次要矿物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黑云母花 岗岩、角闪石花岗岩等。花岗岩既美观抗 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人民英雄 纪念碑、狮身人面像)。
片麻岩(花 岗岩)
大理岩(石灰岩)
石英岩(砂岩)
页岩(板岩,角岩)
(二) 地幔
1.上地幔—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 和石榴子石,被称为地幔岩,与石陨石 2.下地幔—同上地幔物质成分相比, 铁的含量相对增加
辉石
石榴子石
(三) 地核
主要为铁、镍物质,其次有少量硅、 硫等轻元素组成的合金。
三、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一) 地壳
由硅、铝பைடு நூலகம்镁、铁、氧等元素构成的 固态矿物和岩石组成,包括各类单质或 化合物的矿物及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 岩等。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的物质组成
元素
结合成单质 或化合物
矿物
富有 集用 达矿 到物 工在 农地 业壳 利中 用 要 求
花岗岩地砖
花岗岩地砖
玄武岩
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 黑色或灰黑色, 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斑状结 构。 用途 因为它气孔多,又相当坚硬,因此,将它搀在混凝土里 ,可以使混凝土重量减轻,但仍很坚固,同时有隔音、 隔热等特点,是高层建筑轻质混凝土的良好骨料;还是 很好的研磨材料,可用来磨金属、磨石料。 玄武岩是修理公路、铁路、机场跑道所用石料中最好的 材料,具有抗压性强、压碎值低、抗腐蚀性强、沥青粘 附性耐磨、吃水量少、导电性能差、抗压性强等优点, 并被国际认可,是发展铁路运输及公路运输最好的基石 。 一些艺术家,根据浮石多孔和皱、漏的特点,用来建造 园林中的假山,或雕成小巧玲珑的盆景。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构造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构造

由水平运动造成的构造形迹,大多数比较清楚。 由水平运动造成的构造形迹,大多数比较清楚。 强烈的挤压总是和紧密的褶皱、 强烈的挤压总是和紧密的褶皱、逆掩断层以及断层 面呈波状的辗掩断层相联系。 面呈波状的辗掩断层相联系。 由于褶皱、辗掩而使地壳缩短变形、甚至重复。 由于褶皱、辗掩而使地壳缩短变形、甚至重复。 当重复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后, 当重复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后,有时会形成飞来峰或 构造窗。 构造窗。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速度 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 快,任何物质均可通过,又称P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 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 慢,不能通过液态介质,又称S波; 33km处 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33km处,P波、S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2885km处 的速度下降 下降, 波降至0 2885km处,P波、 S波的速度下降,S波降至0; 5155km处,S波从0变为3.46km/s。 5155km处 波从0变为3.46km/s。 3.46km/s
上部为固态(33~60km); 上部为固态(33~60km); 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上地幔上部固态与地壳组成岩石圈) 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 中部为部分熔融状态(60~250km,岩浆发源地) 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 (中部低速层(部分熔融状态)为软流圈) 下部为固态(250~650km)。 下部为固态(250~650km)。
在大陆内部, 在大陆内部,垂直 运动可以通过大地水准 测量来发现。 测量来发现。 在海边可以利用各 种标志来验证。 种标志来验证。 如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海岸波簇里奥城神庙前 的三根大理石柱, 的三根大理石柱,就因 地壳的升降一渡没入海 中,人们就根据海生动 物在柱上的钻孔痕迹来 判断地壳升降的幅度。 判断地壳升降的幅度。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1、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莫霍面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

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

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

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

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3、地幔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

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雷波蒂面,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4、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

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5、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2CO。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例1 (改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

大理岩
片麻岩
板 岩
石 英 岩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 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 就是 地质循环。
(二)地质循环
研究表明,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 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 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 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化 石
我们常常根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对其进行命名。 如以小砾石为主则称为砾岩,以砂粒为主就叫砂岩, 由细小的黏土颗粒组成、有清晰叶片状层理的叫页 岩,由化学沉积形成的沉积岩,最典型的是石灰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 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 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如由花岗岩变质形 成的片麻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由砂岩 变质形成的石英岩,以及由页岩变质形成的板岩等。

二、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理解具循环过程

※2、三大岩石的转化 理解并掌握具体图解
练习题
1、


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岩石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 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按照成因,岩石 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在地标 以下冷凝成为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是最常见 的侵入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常 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长白山主峰白 头山多流纹岩。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附近,都分布有 大量的玄武岩。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和其各自的特征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和其各自的特征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和其各自的特征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神秘而又复杂的星球。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

这些圈层各具特点,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生机勃勃的家园。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就像是地球内部的“使者”,它们在地球内部穿行时,由于遇到不同物质的阻挡和折射,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

地震波主要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当地震波从地球表面向内部传播时,在一定的深度会出现波速的突然变化,这就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被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是我们人类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地方。

它的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但在大陆和海洋地区有所不同。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3 千米,最厚的地方可达 70 多千米;海洋地壳则较薄,平均厚度约为 6 千米。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地壳中的岩石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形成了高山、峡谷、平原等各种地形地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一直延伸到约 2900 千米深处。

地幔的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 83%,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 68%,是地球内部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圈层。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地幔的物质主要是由富含镁和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温度和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地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它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极高,可能超过 4000 摄氏度。

由于外核物质呈液态,地震波在这里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

内核为固态,其温度和压力更高,据推测内核的温度可能接近 6000 摄氏度。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基本特征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基本特征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基本特征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基本特征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只是整个地球的皮肤,地球内部才是我们了解地球的真正奥秘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有无数条磁子午线通过南北地磁极,地磁 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叫磁偏角D; 指北针偏在地理子午线东边者叫东偏角, 用“+”表示;指北针偏在地理子午线西边者 叫西偏角,用“-”表示。 地磁磁力线在赤道地区是水平的,在两极 地区则是直立的;其它任何地区,地磁力 线与水平面之间都有一定的夹角,这个夹 角就是磁倾角I。以指北针为准,下倾者为 正,上仰者为负。 在地磁场内,某一地点磁力的大小,叫地 磁强度。 磁偏角、磁倾角和地磁强度是三个重要的 地磁要素。
3.2.1 密度与重力 3.2.2 地磁 3.2.3 地热 3.2.4 地球的弹性与塑性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0
密度及其变化
地球的质量是5.9472×1024kg,地球的平均密 度为5.517g/cm3。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为 2.65g/cm3 ,由此推测,地球内部的物质应具 有更大的密度。
3

天圆地方(直观判断) 周髀算经
4
天坛
5
6
“梨状体”
地球形状的基本特 点: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稳定 的旋转椭球面,而是有的 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 陷;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 规则的椭球体
不规则的椭球体
7
地球的外形是内部特征的反映: 地球接近旋转椭球体,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塑 性,是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 明地球内部物质是不均匀的(具体如何??)。
8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2.1 密度与重力 3.2.2 地磁 3.2.3 地热 3.2.4 地球的弹性与塑性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9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9
陆海过渡带
大陆架 大陆坡 大洋盆
40
2. 大陆基:是大陆坡外缘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坡度 仅5´ ~ 35´,由浊流和滑塌作用所带来的物质堆积而成。 3. 岛弧、海沟
岛弧是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 岛弧靠大洋一侧常发育长条形的巨型深海凹槽,叫海沟,海沟很 窄,宽度一般小于100km,但延伸可达数千公里。一边坡度陡,一 边坡度缓。 岛弧与海沟平行伴生构成一个统一体,合称岛弧-海沟系。
41
42
4.大洋脊:贯穿洋盆,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底山脉,顶部有中央 裂谷的称洋脊或洋中脊;顶部无明显中央裂谷的称为洋隆。 5.深海盆地:海沟与海底山脉之间宽阔而又平坦的大洋底,水深一 般为4000~5000 m,平均水深3700 m。
洋盆中表面极为平坦的部分称为深海平原。 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叫深海丘陵,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相对高度仅 数十至数百米。 海山:是洋底上孤立的隆起地形,高度大于1000m,多呈圆锥 状,边坡较陡。顶部平坦,隐没于水下的叫平顶海山。海山顶端 露出水面,则成为岛屿。
34
35
7.裂谷 是大陆上的一些规模宏伟 的线状低洼谷地,延伸可 达数千公里,宽仅数十公 里,两壁为断崖。如东非 大裂谷,为一系列峡谷和 湖泊组成,全长6500多公 里。
36
(二)海底形态
37
海洋的环境分区和海底地形
地形单元 大陆边缘 大陆基 岛弧-海沟 深海盆地 大洋脊
面积(106km2) 55.4 19.2 6.1 157.2 124.0
第三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1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占海洋面积% 15.3 5.3 1.7 43.5 34.2
占地球面积% 10.9 3.8 1.2 30.8 24.2
38
1.大陆边缘: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连接地 带。
大陆架:紧靠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的自然延伸部 分。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平均水深130m,最深可达 550m,平均宽度70km ,一般是指水深在200m以内的水域。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转向深海海底、坡度较大的地带。平均坡度 为3°,最大可超过20°,平均宽度只有28km,坡脚深度为 1400~3200m。
24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2.1 密度与重力 3.2.2 地磁 3.2.3 地热 3.2.4 地球的弹性与塑性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5
固体地球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塑性。
地层皱褶变形
26Leabharlann 地球还具有弹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固体地球和海水一样,在日月引力作用下会产生潮汐 现象,这种潮汐叫固体潮; 地球能传播地震波。这些现象都说明地球具有弹性。
Hydrologic Cycle
48
水体循环作用产生了三个重要结果: 源源不断地制造淡水供给陆地; 净化了空气和大自然; 地面流水冲蚀地表,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 散泥沙及溶解物质送入海洋。
49
(3)生物圈(biosphere)
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下,分布着千万余 种生物,它们相互依存和制约,构成一个形态特殊的 圈层—生物圈。 总质量:约为114800亿吨; 分布范围:可达10km的高空,深可到地表以下3km深 处和深海底部; 构成: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类、植物、动物。
21
Lourens et al., 2004
0 1
Olduvai(N)
Brunhes(0.78-0Ma) B/M Jaramillo(N) Matuyama(2.58-0.78Ma) Gauss(3.58-2.58Ma)
地球磁极性倒转序列: 2 地球独特的“条形码”
3 4 5 6 7
地球磁场极性倒转序列
23
外热层:是固体地球最外表的一个温度层,受太阳辐射 热的影响,其温度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故又称变温层。 常温层:温度大致保持在当地的年平均温度,常年基本 不变。 增温层:在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而增高,增温规律 可用地温梯度表示,即:深度每增加100m所增高的
温度,单位为 ℃/100m。 地热的主要来源为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
14
导致重力异常的原因有二:
1.地球为不规则椭球体,地表各点半径不同(海拔与地形); 2. 组成地壳的物质密度分布不均。 此为重要原因。 物探中的重力勘探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寻找地壳中局部 重力异常区的方法来找矿,并可帮助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及矿 藏。 在地下由密度较大的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床,常 显示正异常。由密度较小的物质,如石油、煤、盐、地下水等非 金属矿床,常显示负异常。
15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2.1 密度与重力 3.2.2 地磁 3.2.3 地热 3.2.4 地球的弹性与塑性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6

地球是一个磁化的球体,具有两个地磁极,在它的周围空间都
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和地理两极并不一致,两者相差1280 km, 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有11.5°交角。
27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8
29
8848.18m
30
(一)大陆形态特征
1.山地 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地形起伏高差在200m以上的 地区叫山地。呈线状延伸的山地叫山脉,在成因上 相联系的若干相邻的山脉总称山系。
3.4.1 外部圈层 3.4.2 内部圈层
45
在地球石质表面以上,充满了大气、水和生物,自 然地分别形成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atmosphere) 物质成分:氮、氧、氩、其它气体、固体尘埃、 水汽 大气圈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 散逸层
46
47
(2)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水体,是一个连续而又不规则的圈 层,具有以下特点: 构成:海水、大陆水体(河流、湖泊、沼泽、冰川、 地下水)、大气和生物中的水。 水体循环:水体互相转换,总量不变。
Ma
Gilbert(5.894-3.58Ma)
8
9 地球磁场极性倒转-洋中脊扩张 10
22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2.1 密度与重力 3.2.2 地磁 3.2.3 地热 3.2.4 地球的弹性与塑性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50
3. 地球的基本特征与圈层结构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物理性质 3.3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3.4 地球的圈层结构
3.4.1 外部圈层 3.4.2 内部圈层
51
(1)如何确定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具有弹性,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 播并穿越地球,在传播途中遇到不同的界 面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同时改变波速,来 了解地球的内部情况。
物态 固态
上部 60 上地幔 中部 220 下部 670 下地幔 外 核 过渡层 内 核 2891 4640 5355 6371
塑性 固态
液态
固态 12
重力及其异常
地球表面某点的重力是该 点所受地心引力F和地球自 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C的 合力。
13
若将地球看作理想的旋转椭球体,而且地球内部密度 无横向变化,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重力值可根据重力 理论求出,此值称理论重力值。 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地形、地下岩体密度等存在差 异,导致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重力异常。比 理论值大的称正异常,比理论值小的称负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