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考试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 析
宋明理学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的工业化
4
维新思想
欧元
4
中国电影
宋应星、牛顿
20
20
(二)通史比较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 世界近代现代 世界古代史 代史 史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201 4
题 3 数 分 24 值 题 2 数 分 30 值
1
5
1
1
中等难度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 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 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 “天”为神,皇帝为 “天子”而祭天,百姓则祭祖。“子民”,是以民为子之意,皇帝 祭天带有祭祖之意,阐释君权神授,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可见祭 天祭祖是手段,维护统治是目的。 辨析: 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 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 ; B项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 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 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 系; 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 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 干不相符,排除。 正确项为B。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 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 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解析】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得了上苍排他性的授权之后,祭天“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他人无此“福分”,只能祭祖,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
材料反映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秩序”)维护统治的独特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B。
A项的“缘于”,C项的“促成”错误。
D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D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强化了皇帝制度”。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相互逻辑关系的混淆。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主干知识的能力。
【解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并不薄弱,也说明B项的“最大”表述有误,B、D排除两项。
A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
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易被材料误导,忽视主干知识的把握,丢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考点】宋明理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移能力。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参考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2014年新课标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 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 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 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子” “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 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 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我们今 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遍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 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宋应星特点:(1)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2)多总结,少创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 背景:(1)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2)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特点:(1)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2)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 背景:(1)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3)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 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 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 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子” “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 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 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我们今 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遍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2014全国卷1历史试题答案及详解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系;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干不相符,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项为B。
此外,还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
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审题很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认识”,可明显排除A、B 两项,A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及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及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及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一、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1. 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知识分布由去年的5道中国史题目和7道世界史题目改为8道中国史题目和4道世界史题目。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
其中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1题4分、世界现代史2题8分。
非选择题40题为中西科技文化比较学科内综合试题,25分;41题为新史观模式下考查中国近代史创新试题,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其中,45题考查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6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47题考查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8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 试题特点2014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
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考查。
(1)从考查内容上看①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遵循这一原则,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儒学的发展历程、宋明理学、清朝海禁政策、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小农经济、维新变法、“一五”计划、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欧元、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清末新政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一、试题总体评价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总体来看,平稳中力求创新,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
与往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相比,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考查内容有些变化。
1、从中外史试题所占比重看,考查中国史试题的比重增加:12道选择题中有8道中国史试题计32分;2道非选择题中,第40题综合考查中国史和世界史,第41题考查中国史,中国史计24分;4道选考题中第45、46、48题考查中国史内容,仅第47题考查世界史。
2、从教材模块看,试题基本涵盖必修教材三大模块的内容,选择题中的模块比例比较平衡,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在上升,如,选择题的第24、25、26、29、32、33题,非选择题选考题的第40、41题均是考查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
3、从试题设置形式看,往年的表格题、漫画题没在今年的试卷中出现,今年的试卷全部是文字型的材料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选择题的第41题,这是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一大“亮点”!该题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该届的模拟题基本上训练的是材料评述题和图片信息题)和历史素养,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
具体来说,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有以下特点:(一)试卷整体上保持稳定性、延展性1、稳定性(1)分值分配与上年基本上持平。
选择题(12道x4分,共48分),其中24-31题均是中国史,占32分;32-35题是西方史,占16分;非选择题,仍占52分,各题分值基本不变;选修部分试题安排和分值分配都与往年基本一致。
具体分值与内容见下表:(2)试题形式基本平稳,特别是主观题,采用两道必答,一道选修(4选1)的方式,其中必做的40题中西对比兼顾,从古代、近代两个时代的跨度思维出发,既体现课标要求,又让学生能适应和找到熟悉的感觉,选做题为4选1,难度适中,较为平和。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24.(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B)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通过设计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
题干陈述了秦汉以后“天”被尊为最高神、皇帝为“天子”主持祭天、百姓祭祀祖先等历史事实。
皇帝祭天具有证明专制权力合法,同时与百姓祭祖先又具有相似意义,二者共同的意义显示出“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虽具宗教意义,但本身并非宗教活动,也与中学生关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知识不合,故A项可以排除;周代的宗法制便是以祖先血缘崇拜为基础而构建的,而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业已衰落,因而C、D两项可以排除。
正确答案为B。
25.(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C)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考生通过必修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掌握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所以,唐代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可排除选项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故可排除选项B;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不符合所学知识也不符合题干材料,故可排除选项D;儒家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则符合唐代史实,虽然当时三教合流,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所以C项为正确项。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2014年高考文综真题(新课标卷Ⅰ)word解析
2014年高考文综真题(新课标卷Ⅰ)word解析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文科综合地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版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径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A.春、秋分日P=0B. 夏至日P>0C. 全年日P<1D. 冬至日P>1【答案】1、A 2、C 3、D【解析】1、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虚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其它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较少,所以A对。
2、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集聚产生热能制造蒸汽,来推动发动机运转,强光、高热能可能会误伤途径的飞鸟,所以选C。
3、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6.5°,影子不为0,影长与塔高比重P不等于0,A错;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影长为0,P=0,B错。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3°,影长大于塔高,P>1,D对。
2014新课标高考全国I卷文综_历史部分(试题+答案)
2014新课标全国I文综 历史部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前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1-3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 种植土层和砂层C. 砂层和砾石层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 保护生物多样性性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 调节局地小气候甘德国际机场(图2)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4~6题.4. 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A. 位置B. 经济C. 地形D. 人口5. 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 地区经济发展缓慢B. 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C. 飞机飞行成本降低D. 飞机制造技术进步6.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候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A. 66.5°NB. 60°NC. 53°ND. 40°N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现代科技之发达,信息流通之快,令吾辈叹为观止。
6月8日上午11时30分,历史高考告罄,13时笔者在手机上已经见的了高考试题(12:13分发的)。
然而,一时间答案却众说纷纭,大仙出手各有不同,待到官方公布有人脸红有人撇嘴啊。
看来科技能带来便利,但带不来智慧呀!这还说明一个问题,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人才的分层选拔功能充分体现。
当然,我也是一个试卷面前的折腰者,待我直起身子的时候,想法多多。
试卷是谁出的?它与以往比较有何异同?在逐题分析后,感觉它除了知识能力外好像还要告诉我们什么似的?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复习情况、做题过程谈一谈体会。
一、追根溯源,有疑问——是谁在出高考题?(一)我们做的是哪份试卷?这还用问吗,当然就是那份发下来的试卷了。
其实这是个问题。
那么我们的高考一共有几份试卷呢?经笔者查找了解到,2014年历史高考试题版本如下: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2013年以前是不分新课标Ⅰ卷Ⅱ卷的。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04、自主命题地区:北京、天津、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四川重庆海南整整15份高考历史试卷,一天一份全部做完要半个月呢!启示:1、我们可以知道各地的试题出题风格,比较中发现我们自己试题的特点;2、在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做符合本地要求的试题,避免无效的劳动;3、在选择模拟题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本省的,可以借鉴使用同一套试题其他省份的。
(二)我们的试题是谁出的呢?命题人是不公开的,他们的姓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可以知道是“大学教授们”,他们以他们的标准选拔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
启示:我们就要了解他们有些什么新研究成果,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添加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二、继承发展,当表扬——与2013年高考试题的比较,更加务实也不失理想启示:这样我们在应试训练时适当组织“限时练”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适应在50分钟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相应类型题目。
201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性,体现了考纲中强调“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因此,具有极好的导向性和极大的指导性下面我分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分析一、2014—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考点分配统计表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1.中国古代史2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必修一);25儒家思想演变(必修三)26宋明理学(必修三);27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必修二);40(1)中国古代科技(必修三);45西汉到魏晋时期的法律(选修);48包拯(包青天)(选修)。
2.中国近现代史28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二);29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必修三);30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31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必修二);41抗日战争(必修一)。
46清末预备立宪(选修)。
3.世界史32雅典民主政治(必修一);33启蒙思想及1787年宪法(必修三);34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修二);35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必修二);40(2)西方近代科学(必修三);47二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选修)。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1.中国古代史24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必修二);25汉代的外戚干政(必修一)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必修二);27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必修二);40(1)(2)儒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必修三);45唐代币制改革(选修);48丘处机(选修)。
2.中国近现代史28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必修二);29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必修一);30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必修一);31新中国的“一五”计划(必修二);40(2)(3)儒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必修三);46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的变化(选修)。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
思想质量、能力修养的对决—— 2014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色及启迪陕西省高考文综科目使用的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Ⅰ卷,使用Ⅰ卷的还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六省。
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者常常是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不管是学术水平仍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
(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研究高考试题以指导中学教课和高考备考复课,是中学教师的常态工作。
那么,陕西 2014 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哪些特色?我们怎么认识这些特色?在此后的历史教课和复习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呢?一、试题剖析1、试卷构造基本稳固从题型构造看,文综历史卷仍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
必做题包含 12 道单项选择题和 2 道综合题,选择题每题 4 分,合计 48 分;综合题,一道 25 分,另一道 12 分, 12 分的题目为开放性题目,答案拥有开放性,不独一。
选做题 15 分,往常考生四选一。
从选择题上看,早年起码会有一道图表题,有时也会出现摆列组合题, 2014 年 12 道单项选择题是清一色的文字型最正确选择题。
这其实不意味着明年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摆列组合题,因为高考命题的保密性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高考命题会有必定的随机性和有时性。
我们不清楚明年会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摆列组合题,但文字型最正确选择题绝对是选择题的主体。
从主观性试题看, 2014 年两道必做题持续了 1 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许纵向联系,或许横向比较,另 1 道为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色。
今年 40 题以 17 世纪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就为切入点,经过对照 17 世纪中西(英)科技成就的特色、不一样命运,既而研究造成诸多不一样的社会原由,就是特别典型的中外历史横向比较的试题;今年的开放性试题 41 题,依旧没有采用 2011、2012 年的论文式命题形式,有学者以为此种题型“侧重于评析, ,, 重视史学理论和方法,答案较空泛,拉不开距离” 。
注重能力区分有效引导历史教学——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文综(历史)第41题评析
2014年第11期五、如何让激励性课堂评价具有长效性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规划每个学段、每个时期学生要在知识、技能等上达到怎样的高度,都需要做好规划。
激励性评价是要解决激动什么、为何激励及如何激励的度的问题。
盲目激励的效力则会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的。
2.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客观有效的阶段性激励评价例如,在学期初,教师和学生利用学生英语学习成长袋均写下学生学期末的目标。
通过激励性课堂评价,辅助完成目标。
这样既能显现学生的个性,又可以更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与此同时,阶段性成果展示和阶段性奖励也可以让学生更明白自己的现状及下一阶段的目标。
评价作用于行为并推动良性互动,学生如果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会更加信服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3.利用即时性与阶段性教学反思全方位拓展升华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虽然有很大的作用,但运用时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明确其操作性。
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发挥激励性评价的最大功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责任编辑王爱民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第41题是一道历史题,它给人一种清醒、质朴的感觉,反映了命题者历史教育的美好理想。
原题如下: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一、试题总体评价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总体来看,平稳中力求创新,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
与往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相比,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考查内容有些变化。
1、从中外史试题所占比重看,考查中国史试题的比重增加:12道选择题中有8道中国史试题计32分;2道非选择题中,第40题综合考查中国史和世界史,第41题考查中国史,中国史计24分;4道选考题中第45、46、48题考查中国史内容,仅第47题考查世界史。
2、从教材模块看,试题基本涵盖必修教材三大模块的内容,选择题中的模块比例比较平衡,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在上升,如,选择题的第24、25、26、29、32、33题,非选择题选考题的第40、41题均是考查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
3、从试题设置形式看,往年的表格题、漫画题没在今年的试卷中出现,今年的试卷全部是文字型的材料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选择题的第41题,这是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一大“亮点”!该题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该届的模拟题基本上训练的是材料评述题和图片信息题)和历史素养,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
具体来说,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有以下特点:(一)试卷整体上保持稳定性、延展性1、稳定性(1)分值分配与上年基本上持平。
选择题(12道x4分,共48分),其中24-31题均是中国史,占32分;32-35题是西方史,占16分;非选择题,仍占52分,各题分值基本不变;选修部分试题安排和分值分配都与往年基本一致。
具体分值与内容见下表:(2)试题形式基本平稳,特别是主观题,采用两道必答,一道选修(4选1)的方式,其中必做的40题中西对比兼顾,从古代、近代两个时代的跨度思维出发,既体现课标要求,又让学生能适应和找到熟悉的感觉,选做题为4选1,难度适中,较为平和。
(3)试题难度延续了往年的水平,总体讲选择题难度较大,如第25、26、27、29、30、32等,做这些题目需要在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非选择题与往年相比要相对平和些,材料长度适中,问题的设置规范、准确、简洁,学生较易切入。
如第40题对于牛顿和宋应星科技成果特点及发表背景的考查,较为常规,是对于中西社会环境的对比考查,学生会感觉较为亲近。
从选修题的设置来说,较平时训练更为容易一些,学生看到问题后不会出现无话可说。
(4)试题具有较强的区分度。
就试题难度而言,选择题难、中、易试题比例适当,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如24、26、29、32、33、34、35等试题均为中等难度试题,在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同时,更加注重体现高考选拔性的特点与要求。
2、延展性(1)考查标准:延续了历史学科的综合考查标准,从文史知识到基本的历史素养,从基础的史学知识到历史研究的方法与技巧,从初步的历史认知到史论及史观的考查等,均能很好地覆盖和呈现,且比往年都更全面。
(2)试题风格:延续了往年试题的形式与风格,Ⅰ卷中的材料式选择题,都是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评判、归纳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非选择题所选材料源自古今中外史书典藉,既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这与往年的试题风格基本一致。
学生复习备考也基本上是照此训练,所以试题让学生能有较好的适应感,特别是成绩好的考生仍能感到挑战性。
(3)创新性:延续了历史学科试题的创新性。
全国Ⅰ卷的文综历史41题一直是一大亮点,从2012年“冲击—反应”题,到2013年“比较说明”题,再到今年的“修改说明”题,每年都在命题形式及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
今年的41题和去年的41题是大同小异,都属于说明类材料解析题。
但今年的“修改说明”题不像去年的“图片说明题”那样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其次,今年的41题在选材上别具匠心,突出了时政,也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4)对材料的选取和考查方面更精心、更深入、更系统。
从选择题来说,考查知识性的内容比重在增加,与课本内容较为贴近。
材料式理解性的选择题,题干部分内容从文字表述来说,少了很多文字,省去了很多审题时间。
从主观题来说,对于牛顿和宋应星科技成果特点及发表背景的考查,较为常规,是对于中西社会环境的对比考查,学生会感觉较为亲近。
从选修题的设置来说,较平时训练更为容易一些。
(二)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历史试题命题的基本发展趋势。
今年的选择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
除第28、31、35三道试题可以直选外,其余的试题都必须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注重理解分析甚至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非选择题部分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所预设的问题根据材料提供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说明、分析、理解、比较等。
如选择题第24、25、27、28、29、32、34题为“反映”“表明”类,第26、30、33题为说明类,第31、35题为结果、作用类,非选择题第40、41、45、46、47、48题主要考查特点、原因(背景、理由)、影响(作用)、区别,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史观,通过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理解、比较、说明等方面的能力。
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是获得历史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记住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今年的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
如第41题向学生呈现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而且特别说明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只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即可。
这样的题目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需读透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一处不合理之处,并且说明理由就行了。
当然这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相符,也是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学习历史”的形象注解。
(四)关注时事热点,与现实联系密切,体现历史学科的现实功能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往往会以社会现实问题切入,考查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历史试题对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的考查更为明显。
如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第41题折射了当今的热点问题:中日关系,第45、46题,分别契合了当下司法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事热点,第47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第48题则隐性映射了我国反腐倡廉的政治热点问题。
这些试题的设置符合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紧扣社会发展脉搏、“以史为鉴”的教学目标。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关注教材,还要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现实中找出历史话题。
二、试题分析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解析】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得了上苍排他性的授权之后,祭天“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他人无此“福分”,只能祭祖,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
材料反映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秩序”)维护统治的独特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B。
A项的“缘于”,C项的“促成”错误。
D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D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强化了皇帝制度”。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相互逻辑关系的混淆。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主干知识的能力。
【解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并不薄弱,也说明B项的“最大”表述有误,B、D排除两项。
A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
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易被材料误导,忽视主干知识的把握,丢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D【考点】宋明理学【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移能力。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习远),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知D项正确。
(参见历史必修三第13页)【考生误区分析】忽视对思想哲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和形象表述,还忽视教材基础的启示作用。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及政策【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运用,把握历史时代的宏观特征。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外贸易频繁,外商广泛采购中国商品,表明中国商品对世界的吸引力。
以此证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主干知识。
B、C材料无体现,D项不符史实。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忽视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这一时代特征。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能力】对材料的分析及比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