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及测试报告

合集下载

编码与测试计划

编码与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对编码的指导作用
明确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测试计划中明确的测试目标和预期结果,有 助于编码阶段理解和实现相应的功能。
指导测试用例设计
根据测试计划中的测试范围和重点,编码过程中可 以针对性地设计和实现相应的功能模块。
促进代码质量提升
测试计划中的测试标准和要求,可以促使编 码阶段注重代码质量,减少潜在的缺陷和问 题。
编码与测试计划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3
目录
• 编码概述 • 测试计划概述 • 编码与测试计划的关联 • 编码与测试计划的实践案例 • 编码与测试计划的未来发展
01
编码概述
编码的定义与重要性
编码的定义
编码是将需求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 语言的过程,是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 之一。
编码的重要性
05
编码与测试计划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在编码与测试计划中的应用
自动化测试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自动化测试工具将更加智能 、高效,能够自动识别和修复软件缺陷。
持续集成与持续测试
通过自动化工具实现代码提交后的即时编译、测试和部署,提高软 件质量和交付速度。
容器化和微服务
容器化和微服务架构将使测试环境更加灵活、可扩展,提高测试效 率。
03
编码与测试计划的关联
编码对测试计划的影响
需求明确性
编码过程中对需求的理解和实现 ,直接影响测试计划的制定,包 括测试范围、重点和测试用例的 设计。
风险评估
编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可以为测试计划提供风险评估的 依据,提前准备相应的测试策略 。
测试复杂度
编码实现的复杂度,可能增加测 试的难度和测试用例的数量,需 要相应调整测试计划。

视频播放器解码能力测试说明

视频播放器解码能力测试说明

视频播放器解码能力测试说明视频播放器解码能力测试说明一、测试目的视频播放器解码能力测试旨在评估视频播放器在解码各种格式视频时的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测试可以获得播放器的解码速度、画质还原效果、播放稳定性等数据,为用户选择合适的播放器提供参考。

二、测试范围测试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视频格式:测试各种主流视频格式,如AVI, MP4, MKV, MOV等。

2. 视频分辨率:测试不同分辨率的视频,包括720p、1080p、2K和4K等。

3. 视频编码方式:测试常见的视频编码方式,如H.264, H.265, VP9等。

4. 音频格式:测试各种音频格式,如AAC, MP3, FLAC等。

5. 其他功能测试:如字幕显示,多音轨切换,倍速播放等。

三、测试方法1. 准备测试素材:从不同来源下载各种视频素材,包括不同分辨率和编码方式的视频文件。

2. 测试环境搭建:确保测试环境的硬件配置能够支持高清视频播放,并安装最新版本的视频播放器。

3. 测试内容:a) 解码速度测试:使用相同配置的计算机,分别用不同播放器播放相同的视频,并记录播放器启动时间、视频加载时间和视频播放的帧率。

b) 画质还原效果测试:对比播放器在播放同一视频素材时的画质还原效果,并评估其对颜色、清晰度、对比度等方面的还原能力。

c) 播放稳定性测试:测试播放器在多任务运行和网络不稳定等情况下的稳定性,如是否会出现卡顿、画面花屏、崩溃等问题。

d) 其他功能测试:测试播放器在字幕显示、多音轨切换、倍速播放等功能上的表现。

四、测试数据分析针对不同测试项,收集测试数据并进行分析:1. 解码速度测试:分析不同播放器的启动时间、视频加载时间和帧率数据,评估解码速度的优劣。

2. 画质还原效果测试:对比不同播放器在还原视频画质方面的能力,评估播放器的画质表现。

3. 播放稳定性测试:记录播放器在多任务运行和网络不稳定等情况下的稳定性表现,评估播放器的稳定性。

记忆的编码实验报告

记忆的编码实验报告

记忆的编码实验报告1. 引言记忆是人类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记忆的编码过程一直是神秘的研究领域之一。

为了进一步理解记忆的编码,本实验旨在探索记忆编码的不同策略以及其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2.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两个条件组:条件组A和条件组B。

每个条件组中,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记忆编码策略。

2.1 实验条件- 条件组A:受试者接受语义编码策略。

- 条件组B:受试者接受视觉编码策略。

2.2 材料- 实验使用的材料为50个单词,这些单词被随机分配到条件组A和条件组B中。

2.3 过程实验包括三个阶段:学习阶段,记忆检测阶段和记忆测试阶段。

1. 学习阶段:受试者在学习阶段被要求阅读一个由25个单词组成的列表。

在条件组A中,受试者需要理解和记忆这些单词的含义。

在条件组B中,受试者需要将这些单词进行形象化处理,例如将它们与图像或场景联系起来。

2. 记忆检测阶段:在学习阶段结束后的短时间记忆检测中,受试者被要求回忆尽可能多的学习阶段中出现的单词。

3. 记忆测试阶段:在学习阶段的一周后,受试者再次被要求回忆尽可能多的学习阶段中出现的单词。

3. 结果与分析3.1 学习阶段在学习阶段,条件组A和条件组B的受试者表现出相似的学习效果。

两组受试者都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他们所接收的信息。

3.2 记忆检测阶段在记忆检测阶段中,条件组A的受试者相对于条件组B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效果。

这表明通过语义编码策略编码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可以更好地被召回。

3.3 记忆测试阶段在记忆测试阶段中,条件组A的受试者再次相对于条件组B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效果。

这表明通过语义编码策略编码的信息在长期记忆中得到更好的保持。

4. 结论本实验结果支持了通过语义编码策略进行记忆编码的有效性。

相比之下,视觉编码策略在短期记忆中表现出更差的效果,并且在长期记忆中也有所限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应用这种基于语义编码的记忆策略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

测试报告编号怎么编写

测试报告编号怎么编写

测试报告编号怎么编写测试报告是软件测试过程中的重要文档之一,它记录了测试的目的、过程、结果以及评估等信息。

在编写测试报告时,为了方便管理和查找,给每个测试报告添加一个唯一的编码是很有必要的。

这个编码通常被称为测试报告编号,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测试报告编号编写方法。

编写方法测试报告编号的编写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下面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你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进行编写。

1. 确定测试报告编号的格式测试报告编号应该具有一定的格式规范,例如使用字母+数字的组合。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来确定测试报告编号的格式。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格式:YYYYMMDD-XXX其中,YYYY代表四位数的年份,MM代表两位数的月份,DD代表两位数的日期,XXX代表递增的序号。

根据这个格式,每天的测试报告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

2. 根据规定的格式编写测试报告编号根据确定好的测试报告编号格式,编写测试报告编号需要依次完成以下步骤:•获取当前的日期,包括年、月、日。

•根据日期和已有的测试报告编号,确定新的序号。

•将日期和新的序号按照格式组合成测试报告编号。

3. 示例例如,假设今天是2022年1月1日,而已有的测试报告编号为20220101-005。

那么,根据上述规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当前的日期为2022年1月1日。

•已有的序号为005,新的序号应为006。

•根据测试报告编号格式,将日期和新的序号组合,得到新的测试报告编号为20220101-006。

结论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方便地编写测试报告编号。

在进行软件测试过程中,及时编写并管理好测试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编号可以帮助你对测试报告进行快速的查找和识别,提高测试过程的效率。

希望这个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编码规范实验报告模板

编码规范实验报告模板

编码规范实验报告模板1. 引言编码规范是一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践,旨在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遵循编码规范,可以使团队成员在编写和维护代码时更加高效和一致。

本实验旨在研究编码规范的重要性和使用编码规范所带来的好处。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如下:1. 研究编码规范的定义和特点。

2. 探讨编码规范遵循对软件开发的影响。

3. 了解并使用一种编码规范工具进行实践。

3. 实验过程3.1 学习编码规范的定义和特点首先,我们对编码规范的定义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编码规范是针对特定编程语言或开发平台的一套编码规则和约定。

它可以包括代码格式、命名规则、注释规范、代码结构等方面的规范。

编码规范的特点包括:- 一致性:通过统一的编码规范,使所有开发人员的代码风格一致,降低了阅读和理解代码的难度。

- 可读性:编码规范强调代码的可读性,使代码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 可维护性:遵循编码规范可以减少代码中的冗余、重复和错误,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 可测试性:编码规范鼓励编写可测试的代码,使测试更容易进行和有效。

3.2 研究编码规范对软件开发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编码规范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实践。

我们比较了遵循编码规范和不遵循编码规范的代码,并分析了它们在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方面的差异。

结果表明,遵循编码规范的代码更易于阅读和理解,减少了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

同时,它们更易于维护和修改,减少了错误发生的概率。

此外,遵循编码规范的代码更容易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3.3 使用编码规范工具进行实践为了更好地使用编码规范,我们选择了一个常用的代码检查工具来帮助我们遵循编码规范。

我们使用了工具在我们的代码库中进行了静态检查,并修复了一些违反编码规范的问题。

通过使用编码规范工具,我们发现它可以帮助我们自动检测潜在的问题,并提供建议和修复方案。

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并保证了代码的一致性和可读性。

编码器功能测试实训报告

编码器功能测试实训报告

一、实验背景编码器是一种将输入信号转换为特定编码形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路、计算机控制等领域。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编码器的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功能测试方法,提高对数字电路的理解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编码器的原理和功能;2. 掌握编码器的设计方法;3. 学会使用Logisim等软件进行编码器的设计与仿真;4. 熟悉编码器的功能测试方法。

三、实验原理编码器将输入信号的某种编码形式转换为另一种编码形式,常见的编码器有二进制编码器、十进制编码器等。

本实训主要研究二进制编码器,其基本原理是将输入信号的0和1转换为二进制编码输出。

四、实验内容1. 编码器设计:使用Logisim软件设计一个5输入、3输出的二进制编码器。

2. 电路仿真:将设计的编码器电路在Logisim中进行仿真,观察输出结果。

3. 功能测试:对编码器进行功能测试,验证其正确性。

五、实验步骤1. 设计编码器电路(1)根据编码器原理,设计输入端和输出端电路,确定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关系。

(2)在Logisim中搭建电路,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和中间电路。

(3)将输入信号分别设置为0和1,观察输出结果。

2. 电路仿真(1)在Logisim中运行仿真,观察编码器电路的输出结果。

(2)对比输入信号和输出结果,验证编码器电路的正确性。

3. 功能测试(1)根据真值表,设计测试用例,包括输入信号和预期输出结果。

(2)在Logisim中输入测试用例,观察实际输出结果。

(3)对比实际输出结果和预期输出结果,验证编码器功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编码器电路设计根据编码器原理,设计了一个5输入、3输出的二进制编码器电路。

电路中使用了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门,实现了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的转换。

2. 电路仿真在Logisim中运行仿真,观察编码器电路的输出结果。

当输入信号分别为0和1时,输出结果符合预期,说明编码器电路设计正确。

3. 功能测试根据真值表,设计了测试用例,包括输入信号和预期输出结果。

CVSD编码实验报告

CVSD编码实验报告

实验四 CVSD编译码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语音信号△M编译码的工作原理2、验证CVSD编码原理3、了解CVSD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外围电路和一般使用方法。

4、熟悉语音数字化技术的主要指标及测量方法2、实验仪器JH5001(Ⅲ)通信原理基础实验箱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3、实验原理3.1 △M编译码原理预测编码,就是根据过去的信号样值预测下一个样值,并仅把预测值与当前的样值之差(预测误差)加以量化、编码之后再进行传输的方式。

其中,△M增量调制,预测编码中最简单的一种,它是将信号瞬时值与前一个取样时刻的量化值之差进行量化,而且只对这个差值的符号进行编码,而不对差值的大小进行编码。

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信号的瞬时斜率变化比较大,那么将很容易出现过载。

所以又提出了自适应增量编码调制,它可以根据差值的大小自适应的调整量化阶,从而避免过载,尽可能的实现对信号的跟踪。

3.2 CVSD编译码模块CVSD编译码模块将接口模块1中的模拟信号进行CVSD编码,调制之后经过信道传输,由CVSD译码器收到码元信号并将其译码,转换成模拟信号送至接口模块2输出。

电路组成框图如下:CVSD编码器即CVSD发送模块,将模拟信号进行CVSD编码,转换为数字信号在信道上进行传输。

它主要由编码芯片U801(MC34115)、缓冲放大器U802A、本地译码器、音节滤波器和非线性网络组成。

在该模块中,各测试点定义如下:1、TP801:CVSD编码模拟信号输入。

开关K801可以选择正常的发送话音信号还是测试信号。

TP801为测试信号输入。

2、TP802:本地译码器输出(单积分网络)3、TP803:本地译码器输出(双积分网络),是本地恢复的原始模拟信号(近似值),该信号还要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

4、TP804:编码一致性检测输出。

在TP804上可以观测到连码一致性脉冲信号,R813,R814,C807构成音节滤波器,用于对连码一致性脉冲进行平滑,实现斜率连续可变的自适应增量调制。

第五章 试验检测报告编号方法

第五章  试验检测报告编号方法

试验检测报告编号方法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报告编号原则1、统一采用编码编号的方法,标准试验报告及原材料(产品)试验报告编号采用三位编码+流水号,工程实体检测(现场检测)试验报告编号采用四位编码+流水号。

第1位编码:合同段号;第2位编码:检测类别分类,分标准试验、原材料(产品)、工程实体检测(现场检测)三个类别。

第3位编码:对于标准试验部分为标准试验种类;对于原材料(产品)部分为原材料(产品)品种;对于工程实体检测则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名称划分。

第4位编码:工程实体检测项目。

2、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和高监办试验室的试验报告(包括验证试验及抽样试验等)编号,在上述编号前面加“J.”。

二、标准试验报告编号方法及示例1、编号方法:第1位编码+第2位编码+第3位编码+流水号。

流水号按试验报告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

2、下列试验报告的编号均应采用标准试验报告的编号方法:⑴土工击实标准试验报告⑵水泥砂浆配合比试验报告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⑷水泥浆配合比试验报告⑸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试验报告⑹路面结构层(底基层、基层)配合比试验报告⑺路面结构层(沥青面层)配合比试验报告⑻路面稀浆封层和微表处配合比试验报告3、标准试验报告编号示例:示例1:土建10标2008年~2009年土样击实标准试验报告共15份,其中第3份报告的形成时间为2008年3月12日,第14份报告的形成时间为2009年4月6日。

则根据编号方法第3份土样击实标准试验报告编号为:TJ10-B-JS-3,第14份报告编号为:TJ10-B-JS-14。

示例2:土建3标C50砼配合比试验报告,形成时间为2008年6月12日,按时间顺序排列第6。

则此试验报告编号为:TJ3-B-HNT-6。

监理对该报告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试验报告编号为J.TJ3-B-HNT-6。

示例3:路面4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试验报告有两份,形成时间分别为2009年3月12日、2009年5月12日,则根据编号方法确定配合比试验报告分别为:LM4-BJC-1,LM4-B-JC-2。

编码器测试报告

编码器测试报告

数字电视编码器




测试地点:昙华寺机房 测试单位: 测试时间:2011.12
一、 测试环境描述
1、测试环境示意图如下:
2、测试环境概述:
信号由九州卫星接收机下来,通过卫星接收机SDI 输出到编码
器。

编码器经过编码器后输出TS(IP经过转换为TS)流进入激励器,通过激励器的TEST口接出一个导线发射到空中。

由于距离较近,接收天线为靠近发射导线的吸盘天线。

使用金网通机顶盒接收解码并传到电视上监控效果。

二、被测试编码器型号以及厂家
三、测试内容
四、测试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报告编号方法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报告编号方法

试验检测报告编号方法一、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报告编号原则1、统一采用编码编号的方法,标准试验报告及原材料(产品)试验报告编号采用三位编码+流水号,工程实体检测(现场检测)试验报告编号采用四位编码+流水号。

第1位编码:合同段号;第2位编码:检测类别分类,分标准试验、原材料(产品)、工程实体检测(现场检测)三个类别。

第3位编码:对于标准试验部分为标准试验种类;对于原材料(产品)部分为原材料(产品)品种;对于工程实体检测则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名称划分。

第4位编码:工程实体检测项目。

2、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和高监办试验室的试验报告(包括验证试验及抽样试验等)编号,在上述编号前面加“J.”。

二、标准试验报告编号方法及示例1、编号方法:第1位编码+第2位编码+第3位编码+流水号。

流水号按试验报告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确定。

2、下列试验报告的编号均应采用标准试验报告的编号方法:⑴土工击实标准试验报告⑵水泥砂浆配合比试验报告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⑷水泥浆配合比试验报告⑸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试验报告⑹路面结构层(底基层、基层)配合比试验报告⑺路面结构层(沥青面层)配合比试验报告⑻路面稀浆封层和微表处配合比试验报告3、标准试验报告编号示例:示例1:第TL01合同段2009年-2010年土样击实标准试验报告共15份,其中第3份报告的形成时间为2009年11月12日,第14份报告的形成时间为2010年4月6日。

则根据编号方法第3份土样击实标准试验报告编号为:TL1-B-JS-3,第14份报告编号为:TL01-B-JS-14。

示例2:第TL03合同段C50砼配合比试验报告,形成时间为2009年12月20日,按时间顺序排列第6。

则此试验报告编号为:TL03-B-HNT-6。

监理对该报告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试验报告编号为J.TL03-B-HNT-6。

示例3:第TL04合同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试验报告有两份,形成时间分别为2010年10月12日、2010年10月25日,则根据编号方法确定配合比试验报告分别为:TL04-B-JC-1,TL04-B-JC-2。

PCM编码实验报告

PCM编码实验报告

实验四脉冲编码调制(pcm)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语音信号pcm编译码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过程. 2,验证pcm编译码原理. 3,初步了解pcm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了解语音信号数字化技术的主要指标,学习并掌握相应的测试方法.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可完成以下实验内容:? 观察测量pcm调制解调的各种时隙信号 ? 观察编译码波形? 测试动态范围、信噪比和系统频率特性 ? 对系统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 系统输出信噪比特性测量? 编码动态范围和系统动态范围测量 ? 系统幅频特性测量 ? 空载噪声测量三、基本原理脉冲编码(pcm)技术已经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十多年来,由于超大规模集成技术的发展,pcm通信设备在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功耗,简化调试以及方便维护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进.目前,数字电话终端机的关键部件,如编译码器(codec)和话路滤波器等都实现了集成化.本实验是以这些产品编排的 pcm 编译码系统实验,以期让实验者了解通信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在通信系统中应用的新技术. pcm 数字电话终端机的构成原理如图 4.1 所示.实验只包括虚线框内的部分,故名 pcm编译码实验.发滤波器voice编码器合路发混合装置收滤波器译码器分路收图4.1 pcm数字电话终端机的结构示意图1、实验原理和电路说明pcm编译码系统由定时部分和pcm编译码器构成,电路原理图附于本章后. ? pcm编译码原理为适应语音信号的动态范围,实用的pcm编译码必须是非线性的.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均是折线近似的对数压扩特性.itu-t 的建议规定以 13 段折线近似的 a 律(a=87.56)和 15段折线近似的μ律(μ=255)作为国际标准.a 律和μ律的量化特性初始段如图 4.2 和图 4.3所示.a律和μ律的编译码表分别列于表1和表2.(附本章后) 这种折线近似压扩特性的特点是:各段落间量阶关系都是 2 的幂次,在段落内为均匀分层量化,即等间隔16个分层,这些对于用数字电路实现非线性编码与译码是极为方便的. ? pcm编译码器简介鉴于我国国内采用的是a律量化特性,因此本实验采用tp3067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它是cmos工艺制造的单片pcma律编译器,并且片内带输入输出话路滤波器. tp3067的管脚如图4.4所示,内部组成框图如图4.5所示. tp3067的管脚定义简述如下:(1)vpo+ 收端功率放大器的同相输出端.(2)gnda 模拟地.所有信号都以此管脚为参考. (3)vpo- 收端功放的反相输出端.(4)vpi 收端功放的反相输入端.(5)vfro 接收部分滤波器模拟输出端. (6)vcc +5v电压输入.(7)fsr接收部分帧同步时隙信号,是一个8khz脉冲序列. (8)dr接收部分pcm码流解码输入端.(9)bclkr/clksel位时钟(bitclock),它使pcm码流随着fsr上升沿逐位移入dr端,位时钟可以为从 64khz 到 2048mhz 的任意频率.或者作为一个逻辑输入选择 1536mhz,1544mhz或2048mhz,用作同步模式的主时钟.(10)mclkr/pdn接收部分主时钟,它的频率必须为1536mhz,1544mhz或2048mhz.可以和mcklx异步,但是同步工作时可达到最佳状态.当 mclkx 接低电平,mclkr被选择为内部时钟,当 mclkx接高电平,该芯片进入低功耗状态.(11)mclkx发送部分主时钟,必须为1536mhz,1544mhz或2048mhz.可以和mclkr异步,但是同步工作时可达到最佳状态.(12)bclkx发送部分时钟,使pcm码流逐位移入dr端.可以为从64khz到2048mhz的任意频率,但必须和mclkx同步.(13)dx发送部分pcm码流编码输出端.(14)fsx发送部分帧同步时隙信号,为一个8khz的脉冲序列. (15)tsx漏极开路输出端,它在编码时隙输出低电平.(16)anlb 模拟反馈输入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必须置成逻辑0.当置成逻辑1时,发送部分滤波器的输入端并不与发送部分的前置滤波器相连,而是和接收部分功放的vpo+相连.(17)gsx发送部分输入放大器的模拟基础,用于在外部同轴增益. (18)vfxi发送部分输入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CMMI认证】TS、PI、VV、PR 访谈问题-编码和测试 -(含答案)

【CMMI认证】TS、PI、VV、PR 访谈问题-编码和测试 -(含答案)

一、TS 技术解决方案(访谈角色:编码人员)1、产品组件是如何开发的(主要介绍编码及单元测试)?TS 2.1答: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进行功能模块编码,同时会遵循公司提供的《编码规范》进行代码开发。

《编码规范》主要对编码的格式、命名规则、变量定义、备注、修改说明等要求进行了说明。

⚫开发主管或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对核心部分(比如支付模块)代码执行代码审查。

⚫单元测试:首先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对我负责的模块部分编写单元测试用例,根据单元测试用例进行单元测试,系统开发平台(Eclipse)中可以对单元测试方法自动化执行验证。

对于单元测试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改,并进行确认测试。

最后确保所有的单元测试点都全部执行并100%通过。

2、你们提供什么文档来指导用户使用和维护你们的产品?TS 2.3答:是由代码人员/测试人员(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说)进行《系统操作手册》的编写,现在大部分都是B/S架构的系统,在浏览器端就可以操作,不需要编写《系统安装手册》。

二、PI 产品集成(访谈角色:编码人员)1、如何选择最佳的集成策略?项目选定的集成策略是什么?PI 2.1答:我们主要是通过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依据产品组件、集成环境、测试工具特点来选择产品集成的最佳策略。

选定的集成策略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先对系统内部基础模块进行集成,然后是业务模块和表现层的模块集成;最后是外部系统的数据对接集成。

2、集成的环境主要包括哪些?PI 2.2答:产品集成环境主要是软件方面,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0)、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 10以上)、浏览器版本(IE 10以上)、数据库版本等。

硬件方面包括:……(说明: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回答)3、产品集成的规程和准则是什么?PI 2.3答:主要是准备集成的环境,确定组件集成顺序;根据集成顺序对模块进行依次集成。

后面进行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验证集成的正确性,集成成功的准则是接口、功能和性能测试都满足需求。

汉明码编码译码实验报告(信息论与编码)及源程序

汉明码编码译码实验报告(信息论与编码)及源程序
printf("\n");
}
printf("经过译码后变为: \n");
for(i=0;i<N/4;i++)
{for(j=0;j<3;j++)
{f[j]=0;
for(k=A;k<A+7;k++)
f[j]+=w[k]*H[k-A][j];/////计算伴随式
}
for(m=0;m<7;m++)
{for(j=0;j<3;j++)
printf("%d",ww[A+m]);//没有出错的地方
}
}
A=A+7;//向后移动7位
L=8;//复位
M=0;///清零,复位
printf("\n");
}
}
4
5
这次的实验是实现汉明码的编码与译码,达到纠错功能。通过信息论的课程,我基本了解了汉明码编译的原理和方法,但在编程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首先还是理解汉明码概念的问题,因为还存在纠错的功能,所以汉明码的编码方式和以前学的哈夫曼编码或Fano编码比起来要复杂不少,开始的时候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过通过仔细看PPT,很快就弄懂了汉明码的原理。但是最开始编出来的程序运行的结果总是不正确,和书上的码字不一样,后来发现是在校验矩阵上出了问题,自己对矩阵方面的知识一直把握得不是很好。经过调试,程序很快就能够正确运行了。
if((f[j]%2)==H[m][j])M=M+1;
if(M==3)L=m ;
M=0;//清零
} ///根据伴随式找到出错的位置
for(m=0;m<7;m{ww[A+m]=(w[A+m]+1)%2;//将出错的地方更正

音视频编解码软件性能测试报告2023

音视频编解码软件性能测试报告2023

音视频编解码软件性能测试报告2023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音视频编解码软件进行性能测试,以评估其在2023年的表现。

通过测试不同方面的性能指标,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该软件在处理音视频编解码方面的能力,并为进一步的优化提供参考。

二、测试环境1. 硬件设备:- 操作系统:Windows 10- 处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内存:16GB- 显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2. 软件版本:- 音视频编解码软件:Version 2.0.1- 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包 1.5.2三、测试项目及结果1. 解码性能测试- 测试1:H.264解码性能在该测试中,我们使用了包含H.264编码的1080p视频,将其导入到音视频编解码软件中进行解码。

测试结果显示,软件成功解码了该视频,并以每秒30帧的速度进行播放,没有出现丢帧或卡顿的情况。

- 测试2:H.265解码性能在这一测试中,我们选取了一部包含H.265编码的4K视频进行解码测试。

结果显示,软件能够稳定地解码该视频,并以每秒60帧的速度进行播放,显示效果流畅清晰。

2. 编码性能测试- 测试1:H.264编码性能我们选取了一段1080p的原始视频,并使用音视频编解码软件进行H.264编码。

测试结果显示,软件能够高效地进行编码,每秒可处理50帧,生成的编码视频质量与原始视频相当,压缩率适中。

- 测试2:H.265编码性能在这一测试中,我们选取了一段4K的原始视频进行H.265编码。

测试结果显示,软件表现出色,每秒可处理30帧,生成的编码视频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压缩率。

3. 其他性能测试- 测试1:延迟性能我们进行了实时传输测试,将音视频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并对传输延迟进行了测量。

测试结果显示,软件的延迟表现良好,仅有数毫秒的延迟,适用于实时音视频通信场景。

- 测试2:多任务处理性能我们同时开启了多个音视频编解码任务,并测量了软件在处理多任务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项目编码工作总结报告

项目编码工作总结报告

项目编码工作总结报告
近期,我们团队在项目编码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我们
的工作情况。

首先,我们在项目编码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需求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确保了
编码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技术和工具,提高了编码效率和质量。

在编码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了编码规范,保证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其次,我们在编码过程中,积极参与了团队的讨论和交流,及时解决了遇到的
问题和困难。

我们也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编码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码能力。

最后,我们在编码工作中,严格执行了代码审查和测试工作,确保了编码质量。

我们也积极参与了项目的集成和部署工作,保证了项目的顺利上线。

总的来说,我们在项目编码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

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需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以及加强对代码质量的控制等。

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码能力,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上线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团队在未来的项目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型作业报告题目:航班时刻表信息查询系统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1101班组员:陈自超U201114140组员:金丽娜U201114158指导老师:文坤梅2014 年01月10 日任务分配主要任务负责人需求规格说明书金丽娜概要设计说明书金丽娜详细设计说明书陈自超编码及测试报告陈自超目录任务分配----------------------------- 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码及测试报告-----------------------编码实现和测试编码实现...............................................................................................................(4~60) 1、引言.. (60)1、1编写目的 (60)1、2项目背景 (60)1、3定义 (60)1、4参考资料 (60)2 计划 (61)2.1 软件说明 (61)2.2测试内容 (62)2.3航班插入 (63)2.4机场插入 (64)2.5经停航班插入 (65)2.6机场查询 (67)2.7航班查询 (68)2.8航班修改 (68)2.9机场修改 (70)2.10经停航班修改 (71)2.11航班删除 (72)2.12机场删除 (73)2.13经停航班删除 (73)2.14余票统计 (73)2.15价格统计 (73)3 评价准则 (73)3.1 范围 (73)3.2 整理 (73)3.3 尺度 (74)4 测试分析报告 (75)编码实现附录:附录I 源程序清单/*《飞机航班查询系统》2012年10月*/#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clude <windows.h>#include <wincon.h>#include <time.h>#define SCR_ROW 25 /*屏幕行数*/#define SCR_COL 80 /*屏幕列数*//**<帐号密码信息链结点结构*/typedef struct ip_node{char id[15]; /*帐号*/char password[15]; /*密码*/struct ip_node *next;} IP;/**<航班信息链结点结构*/typedef struct flight_node{char flight_number[10]; /*航班编号*/char aircraft_model[20]; /*客机名称*/char flight_corp_number[10]; /*所属航空公司编号*/char flight_corp_name[20]; /*所属航空公司名称*/char initial[10]; /*始发地*/char terminal[10]; /*目的地*/char begin_time[10]; /*始发时间*/char end_time[10]; /*到达终点时间*/float one_price; /*单程票价*/float round_price; /*来回票价*/char full_time[10]; /*全程时间*/int mileage; /*飞行里程*/struct flight_node *next; /*指向下一结点*/struct stop_airport_node * anext; /*指向经停机场信息链结点的指针*/ } FLIGHT_NODE;/**<经停机场信息链结点结构*/typedef struct stop_airport_node{char airport_number[10]; /*机场编号*/char airport_name[20]; /*机场名称*/char regional_number[10]; /*所属地域编号*/char flight_number[10]; /*航班编号*/char arrive_time[10]; /*到达时间*/char leave_time[10]; /*离开时间*/char cur_time[10]; /*到目前为止飞行时间*/int cur_mileage; /*到目前为止飞行里程*/struct stop_airport_node *next; /*指向下一节点*/struct stop_flight_node *fnext; /*指向经停航班信息结点的指针*/} STOP_AIRPORT_NODE;/**<经停航班信息链结点结构*/typedef struct stop_flight_node{char flight_number[10]; /*经停航班编号*/char aircraft_model[20]; /*经停客机型号*/char airport_number[10]; /*机场编号*/char regional_number[10]; /*所属地域编号*/char flight_type[20]; /*航班类型:始发-经停-终到*/char arrive_time[10]; /*到达时间*/char leave_time[10]; /*离开时间*/float cur_one_price; /*本机场到终点单程票价*/float cur_round_price; /*本机场到终点来回票价*/int surplus_ticket; /*余票数量*/struct stop_flight_node *next;/*指向下一个结点*/} STOP_FLIGHT_NODE;/**<屏幕窗口信息链结点结构*/typedef struct layer_node {char LayerNo; /*弹出窗口层数*/SMALL_RECT rcArea; /*弹出窗口区域坐标*/CHAR_INFO *pContent; /*弹出窗口区域字符单元原信息存储缓冲区*/ char *pScrAtt; /*弹出窗口区域字符单元原属性值存储缓冲区*/ struct layer_node *next; /*指向下一结点的指针*/} LAYER_NODE;/**<标签束结构*/typedef struct label_bundle {char **ppLabel; /*标签字符串数组首地址*/COORD *pLoc; /*标签定位数组首地址*/int num; /*标签个数*/} LABEL_BUNDLE;/**<热区结构*/typedef struct hot_area {SMALL_RECT *pArea; /*热区定位数组首地址*/char *pSort; /*热区类别(按键、文本框、选项框)数组首地址*/char *pTag; /*热区序号数组首地址*/int num; /*热区个数*/} HOT_AREA;/**<主菜单名数组*/char *ga_main_menu[] = {"文件(F)", "编辑(E)","查询(I)","统计(S)","帮助(H)"};/**<子菜单名数组*/char *ga_sub_menu[] = {"[S] 数据保存", "[L] 数据加载","[A] 数据备份","[F] 恢复备份","[X] 退出Alt+X", "[1]插入航班","[2]修改航班","[3]删除航班","", "[4]插入机场","[5]修改机场","[6]删除机场","", "[7]插入经停航班","[8]修改经停航班","[9]删除经停航班", "[F] 航班查询", "[A] 机场查询", "[C] 模糊查询", "[S] 余票统计", "[P] 价格统计", "[T] 帮助主题F1","[A] 关于系统", "[C] 清屏Alt+C"};char * gp_scr_att = NULL; /*存放屏幕上字符单元属性值的缓冲区*/int ga_sub_menu_count[] = {5, 11, 3, 2, 3}; /*各主菜单项下子菜单的个数*/int gi_sel_menu = 1; /*被选中的主菜单项号,初始为1*/int gi_sel_sub_menu = 0; /*被选中的子菜单项号,初始为0,表示未选中*/char * FileName[3]={"Flight.txt","Airport.txt","RefFlight.txt"};/*航班,经停机场,经停航班基础信息保存文件*/char * BeiFen_FileName[3]={"BFflight.txt","BFairport.txt","BFrefflight.txt"};/*航班,经停机场,经停航班基础信息备份文件*/char * IP_FileName="Ip.txt";/*帐号密码信息保存文件*/HANDLE gh_std_out; /*标准输出设备句柄*/HANDLE gh_std_in; /*标准输入设备句柄*/FLIGHT_NODE* gp_head = NULL; /*主链头指针*/LAYER_NODE * gp_top_layer = NULL; /*弹出窗口信息链链头*/CHAR_INFO * gp_buff_menubar_info = NULL; /*存放菜单条屏幕区字符信息的缓冲区*/ DWORD len; /*指向变量的指针,用来存放字符的实际数目*/IP * ip_head = NULL;/*帐号密码链表的链头*//**<框架函数的声明*/void TextInterface(void);/**<系统界面初始化*/void ClearScreen(void); /**<清屏*/void ShowMenu(void); /**<显示主菜单栏*/void PopMenu(int num); /**<弹出下拉菜单*/void PopOn(SMALL_RECT *, WORD, LABEL_BUNDLE *, HOT_AREA *); /**<弹出窗口屏幕信息维护*/void PopOff(void); /**<关闭弹出窗口*/void DrawBox(SMALL_RECT *parea); /**<绘制子菜单边框*/void LocateSubMenu(int num, SMALL_RECT *parea); /**< 弹出菜单定位*/void MarkMainMenu(int num); /**< 标记被选中的主菜单项*/void MarkSubMenu(int num); /**< 标记被选中的子菜单项*/void SetMainHotArea(void); /**< 给主菜单栏设置热区*/void RunSystem(void); /**< 系统功能模块的选择和运行*/void CloseSys(FLIGHT_NODE *hd); /**< 关闭系统并退出*/void ShowTime(void); /**< 动态显示系统时间*/inline void Gotoxy(COORD pos); /**< 将光标置于坐标pos处*/inline void Delay(void); /**< 时间暂延0.05s*/inline void ScreenFresh(void); /**< 刷屏函数*/void Start(void); /**< 进入欢迎界面*/void Login(IP *head); /**< 登入函数*/void PrintBox(void); /**< 输出框架*/void Welcome(void); /**< 登入注册界面*/void Register(IP **head); /**< 注册新帐号*/void SaveIp(IP *head); /**< 保存帐号密码数据.*/void LoadIp(IP **head); /**< 载入帐号密码数据.*/void WriteKeyWord(char *str,COORD pos); /**< 将关键字显示出来*/int MyStrstr(char *s,char *t); /**< 在s串中查找t串*//**<功能函数的声明*/void InquireAirport(FLIGHT_NODE *phead,char *s);/**<按机场查询*/void AutoInquire(FLIGHT_NODE * phead,char KeyWord[]);/**<模糊查询*/void InquireFlight(FLIGHT_NODE *phead,char *s);/**<按航班查询*/void LoadList(FLIGHT_NODE **phead,char *fn[]); /**<加载链表中信息*/void SaveList(FLIGHT_NODE *phead,char *fn[]); /**<保存链表信息*/void StatisticalPrice(FLIGHT_NODE *phead);/**<价格统计*/void StatisticalSeat(FLIGHT_NODE *phead);/**<座位统计*/void TraverseList(FLIGHT_NODE * phead); /**<遍历整个链表的信息*/void SetQuitHotArea(HOT_AREA *pHotArea, int iHot);/**<设置退出系统时的热键*/int DealQuitInput(HOT_AREA *pHotArea, int *piHot);/**<处理退出系统是输入的信息*//**<功能函数模块函数的声明*/BOOL ExeFunction(int main_menu_num, int sub_menu_num);BOOL SaveData(void);BOOL LoadData(void);BOOL BackupData(void);BOOL RestoreData(void);BOOL ExitSys(void);/**航班信息维护*/BOOL InsertFlight(void);/*插入航班信息*/void InsertFlightNode(FLIGHT_NODE **phead);/*插入航班结点*/BOOL DelFlight(void);/*删除航班信息*/int DelFliNode(FLIGHT_NODE **phead,char *fli_num); /*删除航班结点*/BOOL ModifyFlight(void); /*修改航班信息*/int ModifyFliNode(FLIGHT_NODE *phead,char *fli_num,FLIGHT_NODE *pfli_node); /*修改航班结点*//**<经停机场信息维护*/BOOL InsertAirport(void); /*插入经停机场信息*/int InsertairNode(FLIGHT_NODE *phead); /*插入经停机场结点*/STOP_AIRPORT_NODE *SeekAirNode(FLIGHT_NODE *phead, char *air_num);/*查找经停机场结点*/BOOL ModifyAirport(void); /*修改经停机场信息*/int ModifyAirNode(FLIGHT_NODE *phead,char *air_num,STOP_AIRPORT_NODE *pair_node); /*修改经停机场结点*/BOOL DelAirport(void); /*删除经停机场信息*/int DelAirNode(FLIGHT_NODE *phead,char *air_num); /*删除经停机场结点*//**<经停航班信息维护*/BOOL InsertRefFlight(void); /*插入经停航班信息*/int InsertRefNode(FLIGHT_NODE *phead, STOP_FLIGHT_NODE *pref_node);/*插入经停航班结点*/STOP_FLIGHT_NODE *SeekRefNode(FLIGHT_NODE *phd,char *air_num, char *e_num);/*查找经停航班结点*/BOOL DelRefFlight(void); /*删除经停航班信息*/int DelRefNode(FLIGHT_NODE *phead,char *air_num, char *e_num);/*删除经停航班结点*/ BOOL ModifyRefFlight(void); /*修改经停航班信息*/int ModifyRefNode(FLIGHT_NODE *phead,char *air_num, char *e_num, STOP_FLIGHT_NODE *pref_node); /*修改经停航班结点*/BOOL AirportInquire(void);BOOL FlightInquire(void);BOOL InquireAuto(void);BOOL SeatStatistics(void);BOOL PriceStatistics(void);BOOL TraverseData(void);BOOL Theme(void);BOOL AboutSys(void);BOOL Clear(void);/**< Main函数.*/int main(void){LoadIp(&ip_head); /*加载帐号密码数据*/Welcome(); /*首界面*/TextInterface(); /*文本菜单界面初始化*/LoadList(&gp_head,FileName); /*加载信息*/RunSystem(); /*系统功能模块的选择及运行*/SaveList(gp_head,FileName); /*保存信息*/CloseSys(gp_head); /*关闭系统*/return 0;}/**< 时间暂延0.05s.*/inline void Delay(void){int goal;goal = 50 + clock();while ( goal > clock() );}/**< 将光标置于pos位置处*/inline void Gotoxy(COORD pos){gh_std_out = GetStdHandle(STD_OUTPUT_HANDLE); /*获取标准输出设备句柄*/ SetConsoleCursorPosition(gh_std_out,pos); /*设置光标位置在pos处*/}/**< 画框函数.*/void PrintBox(void){COORD pos={15,6};Gotoxy(pos);printf("┌──────────────────────┐\n");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44s│\n"," "," ");Delay();printf("%15s└──────────────────────┘\n"," ");}/**< 保存帐号密码数据.*/void SaveIp(IP *head){FILE *out;IP *p=head;if((out=fopen(IP_FileName,"wb"))==NULL){printf("帐号密码文件保存失败,系统自动退出!");Sleep(1000);exit(-1);}while(p!=NULL){fwrite(p,sizeof(IP),1,out);p=p->next;}fclose(out);}/**< 载入帐号密码数据.*/void LoadIp(IP **head){FILE *in;IP *p, *hp=NULL;if((in=fopen(IP_FileName,"rb"))==NULL){printf("注意:帐号密码文件已丢失,系统自动退出!\n"," ");Sleep(1000);exit(-1);}while(!feof(in)){p=(IP *)malloc(sizeof(IP));fread(p,sizeof(IP),1,in);if(!feof(in)){p->next=hp;hp=p;}}(*head)=hp;fclose(in);}/**< 注册新帐号*/void Register(IP **head){IP *hp=(*head),*p=NULL;COORD pos1={28,10}, pos2={39,10},pos3={39,13};ScreenFresh();PrintBox();Gotoxy(pos1);printf("请输入帐号:");printf("\n%15s│%22s————————"," "," ");printf("\n\n%15s│%11s请输入密码:"," "," ");printf("\n%15s│%22s————————"," "," ");Gotoxy(pos2);p=(IP *)malloc(sizeof(IP));scanf("%s",p->id);getchar();Gotoxy(pos3);scanf("%s",p->password);getchar();p->next=hp;hp=p;(*head)=hp;}/**< 登入注册界面*/void Welcome(void){char ch;ScreenFresh();PrintBox();COORD pos1={28,10},pos2={37,17};Gotoxy(pos1);printf(" 快速登入");pos1.X=39;WriteKeyWord("L",pos1);printf("ogin\n");pri ntf("%15s│%12s----------------"," "," ");printf("\n\n\n%15s│%12s免费注册"," "," ");pos1.Y=14; pos1.X=39;WriteKeyWord("R",pos1);printf("egister\n");printf("%15s│%11s-------------------"," "," ");printf("\n\n%15s│%18s[ ]"," "," ");lop:Gotoxy(pos2);printf(" \b");ch=getchar(); fflush(stdin);if( ch== 'L' || ch == 'l' ){ LoadIp(&ip_head); Login(ip_head); return;}else if( ch== 'R' || ch == 'r' ){ Register(&ip_head); SaveIp(ip_head); printf("\n\n%15s│ 恭喜你注册成功!自动跳转到登入界面..."," "); Sleep(3000); LoadIp(&ip_head); Login(ip_head); return;} else { printf("%15s│%11s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 "," "); Sleep(1000); goto lop; }}/**< 登入系统.*/void Login(IP *head){IP *p;int i,j=0;char ch, id[20], pwd[20];COORD pos1={32,9},pos2={36,11},pos3={36,14};ScreenFresh();lop:PrintBox();Gotoxy(pos1);printf("【登入系统】\n\n");printf("%15s│%8s请输入帐号:"," "," ");printf("\n%15s│%19s————————"," "," ");printf("\n\n%15s│\t 请输入密码:"," ");printf("\n%15s│%19s————————"," "," ");Gotoxy(pos2);scanf("%s",id);getchar();Gotoxy(pos3);for (i = 0; i < 13 ; i++){ch =(char)getch();if (ch == 13) break; /*Enter键*/if (ch == 8 || ch == 0) /*BackSpace键或者其他功能键*/{i=i-2;if((i+1)>=0){ ch=pwd[i]; printf("\b \b"); }fflush(stdin);/*吸收缓冲区多余的字符*/}else /*其他键*/{printf("%c",ch);Sleep(300);printf("\b*");pwd[i] = ch;}}fflush(stdin);if(i>=11) { printf("\n\n\n%15s│%6s警告:密码不能超过10位,请重新输入!\n"," "," "); Sleep(3000); ScreenFresh(); goto lop; }pwd[i] = '\0';p=head;while(p!=NULL){if (strcmp(id, p->id) == 0 && strcmp(pwd, p->password) == 0){ScreenFresh();PrintBox();Start();return;}p=p->next;}printf("\n\n%15s│%5s用户名不存在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n"," "," ");printf("%15s│ 初始帐号密码:ID:wangtao PASSWORD:123456\n"," ");fflush(stdin);j++;if(j>=3) { printf("%15s│密码错误超过三次,自动跳转到首界面注册新帐号!\n"," "); Sleep(5000); Welcome(); }Sleep(3000);ScreenFresh();goto lop;}/**< 刷屏函数.*/inline void ScreenFresh(void){COORD home = {0, 1};unsigned long size;int i;Gotoxy(home);for(i=0;i < SCR_ROW; i++){printf("%80s"," ");Sleep(35);}Gotoxy(home);}/**< 开始进入系统欢迎界面.*/void Start(void){COORD pos={18,8};int goal;CONSOLE_CURSOR_INFO lpCur;Gotoxy(pos);printf("*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n\n");Delay();printf("%15s│%10s"," "," ");printf(" ★");Delay();printf(" 欢");Delay();printf(" 迎");Delay();printf(" 进");Delay();printf(" 入");Delay();printf(" ★\n\n");Delay();printf("%15s│"," ");printf(" 航");Delay();printf(" 班");Delay();printf(" 时");Delay();printf(" 刻");Delay();printf(" 表");Delay();printf(" 查");Delay();printf(" 询");Delay();printf(" 系");Delay();printf(" 统\n\n");Delay();printf("%15s│"," ");printf(" 版");Delay();printf("权");Delay();printf("所");Delay();printf("有");Delay();printf(" (C)");Delay();printf(" 2012/08 ");Delay();printf("——");Delay();printf("");Delay();printf(" ");Delay();printf("U20111 \n\n");printf("%15s│"," ");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 ");Delay();printf(" * *\n");Sleep(1000);printf("\n%15s│%13s按任意键进入系统..."," "," ");getch();ScreenFresh();return;}/**< 关闭系统,释放动态存储区.*/void CloseSys(FLIGHT_NODE *hd){FLIGHT_NODE *p1 = hd, *pp1;STOP_AIRPORT_NODE *p2, *pp2;STOP_FLIGHT_NODE *p3, *pp3;/*释放十字交叉链表的动态存储区*/while (p1 != NULL){pp1 = p1->next;p2 = p1->anext;while (p2 != NULL) /*释放经停机场支链的动态存储区*/{pp2 = p2->next;p3 = p2->fnext;while (p3 != NULL) /*释放经停航班支链的动态存储区*/{pp3 = p3->next;free(p3);p3 = pp3;}free(p2);p2 = pp2;}free(p1); /*释放航班主链结点的动态存储区*/p1 = pp1;}ClearScreen(); /*清除屏幕信息*//*释放存放菜单条、状态条等信息动态存储区*/free(gp_buff_menubar_info);/*关闭标准输入和输出设备句柄*/CloseHandle(gh_std_out);CloseHandle(gh_std_in);return;}/**< 文本菜单界面.*/void TextInterface(void){COORD size = {SCR_COL, SCR_ROW}; /*窗口缓冲区大小.列:80, 行:25 */gh_std_out = GetStdHandle(STD_OUTPUT_HANDLE); /* 获取标准输出设备句柄*/ gh_std_in = GetStdHandle(STD_INPUT_HANDLE); /* 获取标准输入设备句柄*/SetConsoleTitle("【航班时刻表查询系统】Copyright 2012-08 by Wangtao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设置窗口标题*/SetConsoleScreenBufferSize(gh_std_out, size); /*设置窗口缓冲区大小80*25*/ClearScreen(); /* 清屏*//*创建弹出窗口信息堆栈,将初始化后的屏幕窗口当作第一层弹出窗口*/gp_scr_att = (char *)calloc(SCR_COL * SCR_ROW, sizeof(char));/*屏幕字符属性*/gp_top_layer = (LAYER_NODE *)malloc(sizeof(LAYER_NODE));/*动态创建gp_top_layer结点*/gp_top_layer->LayerNo = 0; /*弹出窗口的层号为0*/gp_top_layer->rcArea.Left = 0; /*弹出窗口的区域为整个屏幕窗口*/gp_top_layer->rcArea.Top = 0; /*弹出窗口区域位置初始化*/gp_top_layer->rcArea.Right = SCR_COL - 1;gp_top_layer->rcArea.Bottom = SCR_ROW - 1;gp_top_layer->pContent = NULL; /*弹出窗口区域字符单元原信息存储缓冲区初始值为NULL*/gp_top_layer->pScrAtt = gp_scr_att; /*gp_scr_att指向弹出窗口区域字符单元原属性值存储缓冲区信息*/gp_top_layer->next = NULL; /*指向的下一层窗口信息为NULL*/ShowMenu(); /*显示主菜单栏*/return ;}/**< 在屏幕上显示主菜单栏.*/void ShowMenu(void){CONSOLE_SCREEN_BUFFER_INFO bInfo;CONSOLE_CURSOR_INFO lpCur;COORD size;COORD pos = {0, 0},pos1={1,0};SMALL_RECT rcMenu;int i;int PosA = 2;char ch;GetConsoleScreenBufferInfo( gh_std_out, &bInfo ); /*获取屏幕缓冲区信息,存入bInfo 中*/size.X = bInfo.dwSize.X;size.Y = 1;SetConsoleCursorPosition(gh_std_out, pos); /* 光标设置到;(0,0) */for (i=0; i < 5; i++) /*在窗口第一行处输出主菜单项*/printf("【%s】", ga_main_menu[i]);/*申请动态存储区作为存放菜单条屏幕区字符信息的缓冲区*/gp_buff_menubar_info = (CHAR_INFO *)malloc(size.X * size.Y * sizeof(CHAR_INFO));/*设置缓冲区范围*/rcMenu.Left=0;rcMenu.Top=0;rcMenu.Right=size.X-1;rcMenu.Bottom=0;/*将窗口第一行的内容读入到存放菜单条屏幕区字符信息的缓冲区中*/ReadConsoleOutput(gh_std_out, gp_buff_menubar_info, size, pos, &rcMenu);/*将这一行中英文字母置为红色,其他字符单元置为白底黑字*/for (i=0; i<size.X; i++){(gp_buff_menubar_info+i)->Attributes = BACKGROUND_BLUE | BACKGROUND_GREEN| BACKGROUND_RED;/*白底黑字*/ch = (char)((gp_buff_menubar_info+i)->Char.AsciiChar);if ((ch >= 'A' && ch <= 'Z') || (ch >= 'a' && ch <= 'z'))(gp_buff_menubar_info+i)->Attributes |= FOREGROUND_RED|FOREGROUND_INTENSITY; /*英文字母为亮红色*/ }/*修改后的菜单条字符信息回写到窗口的第一行*/WriteConsoleOutput(gh_std_out, gp_buff_menubar_info, size, pos, &rcMenu);MarkMainMenu(gi_sel_menu); /*在选中主菜单项上做标记,gi_sel_menu初值为1*/ printf("\n");return;}/**< 在指定主菜单项(num)上做选中标志.*/void MarkMainMenu(int num){CONSOLE_SCREEN_BUFFER_INFO bInfo;COORD size;COORD pos = {0, 0};int PosA = 2, PosB;SMALL_RECT rcMenu ;char ch;int i;if (num == 0) /*num为0时,将会去除主菜单项选中标记*/{PosA = 0;PosB = 0;}else /*否则,定位选中主菜单项的起止位置: PosA为起始位置, PosB为截止位置*/ {for (i=1; i<num; i++)PosA += strlen(ga_main_menu[i-1]) + 4;PosB = PosA + strlen(ga_main_menu[num-1]);}GetConsoleScreenBufferInfo( gh_std_out, &bInfo ); /*获取屏幕缓冲区信息,存入bInfo中*/size.X = bInfo.dwSize.X;size.Y = 1;/*去除选中菜单项前面的菜单项选中标记*/for (i=0; i<PosA; i++){(gp_buff_menubar_info+i)->Attributes = BACKGROUND_BLUE | BACKGROUND_GREEN| BACKGROUND_RED;/*白底黑字*/ch = (gp_buff_menubar_info+i)->Char.AsciiChar;if ((ch >= 'A' && ch <= 'Z') || (ch >= 'a' && ch <= 'z'))(gp_buff_menubar_info+i)->Attributes |= FOREGROUND_RED|FOREGROUND_INTENSITY;/*字母为亮红色*/}/*在选中菜单项上做标记,亮青色底黑字*/for (i=PosA; i<PosB; i++)(gp_buff_menubar_info+i)->Attributes=BACKGROUND_GREEN|BACKGROUND_BLUE|BACKGROUND_INTENSITY;/*去除选中菜单项后面的菜单项选中标记*/for (i=PosB; i<bInfo.dwSize.X; i++){(gp_buff_menubar_info+i)->Attributes = BACKGROUND_BLUE | BACKGROUND_GREEN | BACKGROUND_RED;/*白底黑字*/ch = (char)((gp_buff_menubar_info+i)->Char.AsciiChar);if ((ch >= 'A' && ch <= 'Z') || (ch >= 'a' && ch <= 'z'))(gp_buff_menubar_info+i)->Attributes |= FOREGROUND_RED|FOREGROUND_INTENSITY;/*字母为亮红色*/}/*设置屏幕缓冲区范围大小*/rcMenu.Left=0;rcMenu.Top=0;rcMenu.Right=size.X-1;rcMenu.Bottom=0;/*将做好标记的菜单条信息写到窗口第一行*/WriteConsoleOutput(gh_std_out, gp_buff_menubar_info, size, pos, &rcMenu);return;}/**< 清除屏幕上的信息.*/void ClearScreen(void){CONSOLE_SCREEN_BUFFER_INFO bInfo;COORD home = {0, 1};unsigned long size;GetConsoleScreenBufferInfo( gh_std_out, &bInfo );/*取屏幕缓冲区信息*/size = bInfo.dwSize.X * bInfo.dwSize.Y; /*计算屏幕缓冲区字符单元数*//*将屏幕缓冲区所有单元的字符属性设置为当前屏幕缓冲区字符属性*/FillConsoleOutputAttribute(gh_std_out, bInfo.wAttributes, size, home, &len);/*将屏幕缓冲区所有单元填充为空格字符*/FillConsoleOutputCharacter(gh_std_out, ' ', size, home, &len);SetConsoleCursorPosition(gh_std_out,home); /*将光标位置回放在{0,1}处*/}/**< 弹出指定编号为num的主菜单项对应的子菜单.*/void PopMenu(int num){LABEL_BUNDLE labels;HOT_AREA areas;SMALL_RECT rcPop,*aArea;COORD pos,*aLoc;WORD att;int i , j ,loc = 0;char *aSort,*aTag;/*aSort:热区类别aTag:热区编号*/char *pch;if (num != gi_sel_menu) /*如果指定主菜单不是已选中菜单*/{if (gp_top_layer->LayerNo != 0) /*如果此前已有子菜单弹出*/{PopOff();/*关闭该弹出窗口*/gi_sel_sub_menu = 0;/*将被选中的子菜单项号置为0*/}}else if (gp_top_layer->LayerNo != 0) /*若已弹出该子菜单,则返回*/return;gi_sel_menu = num; /*将选中主菜单项置为指定的主菜单项*/MarkMainMenu(gi_sel_menu); /*在选中的主菜单项上做标记*/LocateSubMenu(gi_sel_menu, &rcPop); /*计算弹出子菜单的区域位置, 存放在rcPop中*/ /*计算该子菜单中的第一项在子菜单字符串数组中的位置(下标)*/for (i=1; i<gi_sel_menu; i++)loc += ga_sub_menu_count[i-1];/*将该组子菜单项项名存入标签束结构变量*/labels.ppLabel = ga_sub_menu + loc; /*标签束第一个标签字符串的地址*/labels.num = ga_sub_menu_count[gi_sel_menu-1]; /*标签束中标签字符串的个数*//*定义一个坐标数组,存放每个标签字符串输出位置的坐标等价于:COORD aLoc[labels.num];*/aLoc=(COORD *)malloc(labels.num*sizeof(COORD));for (i=0; i<labels.num; i++) /*确定标签字符串的输出位置,存放在坐标数组中*/{aLoc[i].X = rcPop.Left + 2;aLoc[i].Y = rcPop.Top + i + 1;}labels.pLoc = aLoc; /*使标签束结构变量labels的成员pLoc指向坐标数组的首元素*/ /*设置子菜单热区信息*/areas.num = labels.num; /*热区的个数,等于标签的个数,即子菜单的项数*/ aArea=(SMALL_RECT *)malloc(areas.num*sizeof(SMALL_RECT));/*定义数组存放所有热区位置等价于:SMALL_RECT aArea[areas.num];*/aSort=(char *)malloc(areas.num*sizeof(char)); /*定义数组存放所有热区对应类别等价于:char aSort[areas.num];*/aTag=(char *)malloc(areas.num*sizeof(char)); /*定义数组存放每个热区的编号:char aTag[areas.num];*//*热区定位*/for (i=0; i<areas.num; i++){/*各热区范围*/aArea[i].Left = rcPop.Left + 2;aArea[i].Top = rcPop.Top + i + 1;aArea[i].Right = rcPop.Right - 2;aArea[i].Bottom = aArea[i].Top;aSort[i] = 0; /*热区类别都为0(按钮型)*/aTag[i] = i + 1; /*热区按顺序编号1,2,3,4...*/}areas.pArea = aArea; /*使热区结构变量areas的成员pArea指向热区位置数组首元素*/ areas.pSort = aSort; /*使热区结构变量areas的成员pSort指向热区类别数组首元素*/ areas.pTag = aTag; /*使热区结构变量areas的成员pTag指向热区编号数组首元素*/ att = BACKGROUND_BLUE | BACKGROUND_GREEN | BACKGROUND_RED; /*子菜单字符属性:白底黑字*/PopOn(&rcPop, att, &labels, &areas);DrawBox(&rcPop); /*给弹出窗口画边框*/pos.X = rcPop.Left + 2;for (pos.Y=rcPop.Top+1; pos.Y<rcPop.Bottom; pos.Y++){ /*此循环用来在空串子菜项位置画线形成分隔,并取消此菜单项的热区属性*/ pch = ga_sub_menu[loc+pos.Y-rcPop.Top-1];if (strlen(pch)==0) /*串长为0,表明为空串*/{ /*首先画横线*/FillConsoleOutputCharacter(gh_std_out, '-', rcPop.Right-rcPop.Left-3,pos, &len);for (j=rcPop.Left+2; j<rcPop.Right-1; j++){ /*取消该区域字符单元的热区属性*/gp_scr_att[pos.Y*SCR_COL+j] &= 3; /*按位与的结果保留了低两位*/ }}}/*将子菜单项的功能键设为白底红字*/pos.X = rcPop.Left + 3;att = FOREGROUND_RED |FOREGROUND_INTENSITY |BACKGROUND_BLUE | BACKGROUND_GREEN | BACKGROUND_RED;for (pos.Y=rcPop.Top+1; pos.Y<rcPop.Bottom; pos.Y++){if (strlen(ga_sub_menu[loc+pos.Y-rcPop.Top-1])==0){continue; /*跳过空串*/}FillConsoleOutputAttribute(gh_std_out, att, 1, pos, &len);}return;}/**< 在指定区域输出弹出窗口信息, 同时设置子菜单热区, 将弹出窗口位置信息存储入栈.*/void PopOn(SMALL_RECT *pRc, WORD att, LABEL_BUNDLE *pLabel, HOT_AREA *pHotArea){LAYER_NODE *nextLayer; /*弹出窗口信息结构变量指针*/COORD size;COORD pos = {0, 0};char *pCh;int i, j, row;/*弹出窗口所在位置字符单元信息入栈*/size.X = pRc->Right - pRc->Left + 1; /*弹出窗口的宽度*/size.Y = pRc->Bottom - pRc->Top + 1; /*弹出窗口的高度*//*申请存放弹出窗口相关信息的动态存储区*/nextLayer = (LAYER_NODE *)malloc(sizeof(LAYER_NODE));nextLayer->next = gp_top_layer;nextLayer->LayerNo = gp_top_layer->LayerNo + 1;nextLayer->rcArea = *pRc;nextLayer->pContent = (CHAR_INFO *)malloc(size.X * size.Y * sizeof(CHAR_INFO));nextLayer->pScrAtt = (char *)malloc(size.X * size.Y * sizeof(char));pCh = nextLayer->pScrAtt;/*将弹出窗口覆盖区域的字符信息保存,用于在关闭弹出窗口时恢复原样*/ReadConsoleOutput(gh_std_out, nextLayer->pContent, size, pos, pRc);for (i=pRc->Top; i<=pRc->Bottom; i++){ /*此二重循环将所覆盖字符单元的原先属性值存入动态存储区,便于以后恢复*/ for (j=pRc->Left; j<=pRc->Right; j++){*pCh = gp_scr_att[i*SCR_COL+j]; /*将pCh指向的内容放入gp_scr_att指向的字符单元属性值的缓冲区*/pCh++;}}gp_top_layer = nextLayer; /*完成弹出窗口相关信息入栈操作,仍将gp_top_layer设置为弹出窗口信息链链头*//*设置弹出窗口区域字符的新属性*/pos.X = pRc->Left;pos.Y = pRc->Top;for (i=pRc->Top; i<=pRc->Bottom; i++){FillConsoleOutputAttribute(gh_std_out, att, size.X, pos, &len);pos.Y++;}/*将标签束中的标签字符串在设定的位置输出*/for (i=0; i<pLabel->num; i++){pCh = pLabel->ppLabel[i];if (strlen(pCh) != 0)WriteConsoleOutputCharacter(gh_std_out, pCh, strlen(pCh),pLabel->pLoc[i], &len);}/*设置弹出窗口区域字符单元的新属性*/for (i=pRc->Top; i<=pRc->Bottom; i++){ /*此二重循环设置字符单元的层号*/for (j=pRc->Left; j<=pRc->Right; j++)gp_scr_att[i*SCR_COL+j] = gp_top_layer->LayerNo;}/*此二重循环设置所有热区中字符单元的热区类型和热区编号*/for (i=0; i<pHotArea->num; i++){row = pHotArea->pArea[i].Top;for (j=pHotArea->pArea[i].Left; j<=pHotArea->pArea[i].Right; j++)gp_scr_att[row*SCR_COL+j] |= (pHotArea->pSort[i] << 6)| (pHotArea->pTag[i] << 2);}return;}/**< 关闭弹出窗口,恢复覆盖区域原外观和字符单元原属性.*/void PopOff(void){LAYER_NODE *nextLayer;COORD size;COORD pos = {0, 0};char *pCh;int i, j;/*栈底存放的主界面屏幕信息,不用关闭*/if ((gp_top_layer->next==NULL) || (gp_top_layer->pContent==NULL))return;nextLayer = gp_top_layer->next;/*恢复弹出窗口区域原外观*/size.X = gp_top_layer->rcArea.Right - gp_top_layer->rcArea.Left + 1;size.Y = gp_top_layer->rcArea.Bottom - gp_top_layer->rcArea.Top + 1;WriteConsoleOutput(gh_std_out, gp_top_layer->pContent, size, pos, &(gp_top_layer->rcArea));/*恢复字符单元原属性*/pCh = gp_top_layer->pScrAtt;for (i=gp_top_layer->rcArea.Top; i<=gp_top_layer->rcArea.Bottom; i++){for (j=gp_top_layer->rcArea.Left; j<=gp_top_layer->rcArea.Right; j++){gp_scr_att[i*SCR_COL+j] = *pCh;pCh++;}}/*释放动态存储区*/free(gp_top_layer->pContent);free(gp_top_layer->pScrAtt);free(gp_top_lay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