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历史课件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4张PPT)
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想一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 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
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则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
延伸。
【跟踪训练1】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与材料
中的时间“1981—1985年”不符;C不符合史实;D是现象;材
料反映的本质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越 来越迫切和需要。故选B。
请分析: (1)上述材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
(2)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特点?面对激烈的国际 竞争,请你对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提示:特点:教育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
受政治环境影响巨大等。建议: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 体制等。
资派 活动中,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_____
高考 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 (2)1966年夏,_____ 工农兵学员 始招收“___________”,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各行业专门人才 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 2.影响:造成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 的差距拉大。 降,中国与_________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我国一定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使他们 成为带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骨干。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高等教育 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涌现一批如北 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 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平反,使教育工 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了;
•1977年8月8日决定恢复高考,当年冬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 27.3万,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新机;
•恢复高考制度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 经受十年重创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深刻影响了整个 教育活动经历过高考过程的人对恢复高考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走向。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
•3.成就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 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 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 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为国民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 请示报告》。 • 《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 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 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 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 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 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席 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 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 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高等教育 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涌现一批如北 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 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平反,使教育工 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了;
•1977年8月8日决定恢复高考,当年冬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 27.3万,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新机;
•恢复高考制度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 经受十年重创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深刻影响了整个 教育活动经历过高考过程的人对恢复高考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走向。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
•3.成就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 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 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 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为国民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 请示报告》。 • 《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 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 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 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 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 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席 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 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 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_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课件
3849.08
4637.66
14.93
20.49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学杂费; 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 活费。
三、教育的复兴
①指导方针
蓬勃发展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
(1)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颁布义务教育法,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对中等教育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11工程) (3)启动希望工程 (3)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②具体措施
③成就
(1)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 青壮年文盲 (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问题探究:
你如何看待教育、科技、经济之间 的关系?
经 济
促进
提供物质 保障 提供人才 推动
提供物质 保障
促进
教 育
科 技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 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 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 确立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 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总方针。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的 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合理的成分,借助苏联 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思考:开基创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业经历了怎样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的发展过程?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 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 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 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 后的第一次考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
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栏 目 链 接
简述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 方法点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要结合重大史实 的得失剖析,对策要针对当前国家趋势和国内困境思考。 精讲阐释:(1) 发展历程: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
栏 目 链 接
应用 示例 我国从 1957 年到 1966 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 140 万
人,为 1950 年到 1956 年 7 年间的 4.9 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
是( )
栏 目 链 接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栏 目 链 接
结束后
全面发展方针;两种教育制度;恢复高考制度;“三
八大措施 个面向”方针;《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
程;科教兴国战略 本
课 要
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2.“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 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
基础教育发展。 (5)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___ 职业教育 并举。
学位 (6)高等教育: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_____
制度,改革招生与分配制度。
20世纪90年 代
211工程 (7)高等教育:着手实施 “__________”计划 科教兴国
(8)发展战略:实行“__________”发展战略
栏 目 链 接
对策:①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 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 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②把基 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特别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旧教育全面改造和社 会主义教育的奠基时期。
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
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栏 目 链 接
简述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 方法点拨: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要结合重大史实 的得失剖析,对策要针对当前国家趋势和国内困境思考。 精讲阐释:(1) 发展历程:①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
栏 目 链 接
应用 示例 我国从 1957 年到 1966 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 140 万
人,为 1950 年到 1956 年 7 年间的 4.9 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
是( )
栏 目 链 接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栏 目 链 接
结束后
全面发展方针;两种教育制度;恢复高考制度;“三
八大措施 个面向”方针;《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
程;科教兴国战略 本
课 要
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2.“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 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
基础教育发展。 (5)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___ 职业教育 并举。
学位 (6)高等教育: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_____
制度,改革招生与分配制度。
20世纪90年 代
211工程 (7)高等教育:着手实施 “__________”计划 科教兴国
(8)发展战略:实行“__________”发展战略
栏 目 链 接
对策:①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 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 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②把基 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特别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旧教育全面改造和社 会主义教育的奠基时期。
第21_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德育 2.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确定了_________的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 3.采取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 半工半读 立起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探究一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建 国 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的 开 学 典 礼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 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 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 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 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 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 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 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 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 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 《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 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 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 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 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 不绝口。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 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 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 以示笼络。1975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 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从此,红得发紫的张 铁生开始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成了绑在“四人帮” 战车上的一名打手……
课件11: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比旧中国最多
1965年在校生
时增长
1965年 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 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434所
1947年的1.1倍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80993所
1949年的14.1 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168100所 1949年的4.9倍
1.背景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
序,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教育 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 —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合作探究:理解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 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 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 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1952年)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肓学习(50年代)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 方针,应该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同时,建立起半 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半 工半读。
人教版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18张PPT)
D.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3、影响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 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课堂小结
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奠基
蓬勃发展
1949年
挫折
1966年 1976年 年份
活动探究: 试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 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 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方针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1)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2)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 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创新策略》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 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 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 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 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 要负历史责任。
3、影响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 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课堂小结
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奠基
蓬勃发展
1949年
挫折
1966年 1976年 年份
活动探究: 试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 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 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方针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1)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2)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 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创新策略》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 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 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 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 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 要负历史责任。
课件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考点二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常考 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原因 角度 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示例] (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
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
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探究点二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 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 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 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三个面向”,充 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在 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中等 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 等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出台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为教育发展提供法律 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 3.20 世纪 90 年代三种特殊教育 (1)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 211 工程”计划。 (2)农村:启动“ 希望工程 ”。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3)少数民族: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 族地区教育经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人教新课标)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动乱中的教育
2.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 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 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 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 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 后来被称为“七二一指示”。 请回答:这样的办学方针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提示: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教育事业受到破坏。
1949 34万所 2400万 年 2001 49.13万 1.25亿 年
5219所
127万
205所
11.7万
10.09万 9115.31万 1911所 1175.05万
请回答: (1)从所给的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 现象? (2)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来加快发展? 答案 (1)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 全面发展。 (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 行;改革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 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
பைடு நூலகம்
角度 从教育重要作用的角度突破 【示范3】►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 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 本依据是 ( )。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 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解析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应该从问题的本质方面的考 虑,科技在人才,人才在教育,体现教育的重要地位。 答案 B
39681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2.过程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 主义教育的转变 ;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 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2)制定方针
一是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将德育放 在重要位置;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 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教育
——曲折发展
1.原因:
“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2.概况:
(1)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 校,同时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大乱了 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 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
安徽蚌埠第五中学 季长征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 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 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 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 育机会。
•
用心呵护,塑造金牌品质。2020年10月 17日星 期六上 午9时9分33秒 09:09:3320.10.17
•
安全不仅关系自己,安全连同国家集 体。2020年10月上午9时9分20.10.1709:09October 17, 2020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②『思考』 改革教育……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 “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中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革命的结果如何? [答案] 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 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结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 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 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①『辨析』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是在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要为国家建 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决策,为创建社 会主义教育拉开了序幕。
『阐述』 图示法理解人民教育的奠基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_智__育____、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半__工__半__读__的学校教育制 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___劳__动__后__备__军__和_德__才__兼__备___的建设人才。
学习目标诠解
重难透视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历程。
学法指导 理解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内在的必 然联系。
课前自主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①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__人__民__教__育__ 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__国__家__建__设__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 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__社__会__主__义__方向前进 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的发展过程?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意义: 备的建设人才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视高考呢? 的新风气出现;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革期间,文 盲人数没有减 文盲人数 少,说明在此 期间教育处于 停滞状态。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思考:文革期间,教育是怎么样发展的?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 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的发展过程?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意义: 备的建设人才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视高考呢? 的新风气出现;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革期间,文 盲人数没有减 文盲人数 少,说明在此 期间教育处于 停滞状态。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思考:文革期间,教育是怎么样发展的?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 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0张PPT)
(3)发展教育的意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 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 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 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小结:
学习了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深刻了当20解我09们年到看的教到世育这界张对前 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切记教育是百10年0名大大计学排,名不时,
大学生在农垦农场锻炼
知识青年下乡
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 观条件大办学校,同时大 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 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左”倾错误 (“文革”)
四旧是指旧思想、旧文化、 旧风俗、旧习惯的合称, 含贬义。破四旧不仅造成 了社会生活的混乱,财产、 文物的损失,可怕的是让 红卫兵从学生循规蹈矩的 行为规范、习惯里挣脱出 来,打破了种种文明禁忌, 把虚妄的阶级斗争从理念 转化为实行践履的狂热。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
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 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
——出自姜瞿慧《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历 史制度的变革》
三、人民教育的复兴
70年 代末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 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 次考试。
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第十五页,共21页。
3.迎接挑战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
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 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才能(cáinéng)迎接国际竞争的 挑战。
第十六页,共21页。
(2)措施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gènjiā)重要的战略地
第四页,共21页。
3.成果(chéngguǒ)
(1)逐步形成比较(bǐjiào)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 (chénɡ rén jiào yù)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 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第五页,共21页。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 (láodòng)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第二页,共21页。
2.过程(guòchéng)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 主义教育的转变 ;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 业(shìyè)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第三页,共21页。
(2)制定(zhìdìng)方针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 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 教育的发展;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服务,为人民(rénmín)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的接班人。
第十七页,共21页。
第十八页,共21页。
(2)推动(tuī dòng)高等教育持续 发展。
第十九页,共21页。
(3)加大对西部地区(dìqū)教育发展的力度。
3.迎接挑战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
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 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才能(cáinéng)迎接国际竞争的 挑战。
第十六页,共21页。
(2)措施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gènjiā)重要的战略地
第四页,共21页。
3.成果(chéngguǒ)
(1)逐步形成比较(bǐjiào)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 (chénɡ rén jiào yù)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 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第五页,共21页。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 (láodòng)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第二页,共21页。
2.过程(guòchéng)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 主义教育的转变 ;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 业(shìyè)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第三页,共21页。
(2)制定(zhìdìng)方针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 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 教育的发展;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服务,为人民(rénmín)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的接班人。
第十七页,共21页。
第十八页,共21页。
(2)推动(tuī dòng)高等教育持续 发展。
第十九页,共21页。
(3)加大对西部地区(dìqū)教育发展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知识
1. 文革混乱:停课闹革命;高考废止,招收“工农兵学员”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2. 影响:文化素质下降;拉大差距
(三)教育复兴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1. 邓小平整顿:恢复高考;重整教学秩序
(三)教育复兴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2.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 提出“三个面向”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一)教育奠基 1.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社会主义方向;人民教育 2. 毛泽东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一)教育奠基 3. 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大中小、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二)教育动乱
(三)教育复兴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4.教育改革: 《义务教育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发展高等教育
(三)教育复兴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5.成就与希望: “211工程”;社会办学,“希望工程”;扫除文盲;支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背景知识
(一)重点知识: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 知识框架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标签】: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学和艺术
Outline
1 2 3 4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拓展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接管改造辅仁大学
接管改造辅仁大学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扩展
辅仁大学旧称有辅仁社、北京公教大学、私立北平辅仁等,成立于1925年,是民国时
期一所著名大学,常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校长陈垣率领学生上街欢迎解放军入城。1950年10月10日,人民政 府宣布接办辅仁大学,校名随之改为“国立辅仁大学”。在随后的院系调整中,其校 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主体自此消失。
大纲考点
识记:教育方针与措施 课外扩展
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背景知识
(二)难点知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系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认识教育受经济、社会状况的制约,尤其是Biblioteka 中国教育在政治影响下的曲折发 课外扩展
展过程。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拓展
背景知识
知识框架 大纲考点 课外拓展 即知识青年,是共和国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历史名词,本义泛指有知识 的青年或特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通常说的是从1950年代开始到 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其中 大多数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少数获得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从50年
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山的知青总数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
谢谢!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