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4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3版)课件(大纲版)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3版)课件(大纲版)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12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 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了。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并 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劳 动力商品上的结果。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具有独 特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 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 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所以是资本的总公式。
政治经济学
6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 生增殖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商品流 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价值进行交换, 交换双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不能产生出剩余 价值。如果是不等价交换,贱买贵卖没有增加价值 总量,只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
政治经济学
1
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本章重点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资本的本质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 ➢ 剩余价值率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的变化
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 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 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 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 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决定着资本主义矛 盾的全部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四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 2.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 3.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和趋势;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 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再生产 把生产看作不断重复、不断更 新的过程。那么生产过程,也就是再生 产过程。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在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下,生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 断重复。
将获得的1000m,分成两部分 500用于消费,500用做追加资本, 假如C V例不变,按4:1 m’=100% 则第二年投入生产的是
4400C +1100V 到年末 4400C +1100V +1100m=6600
结论
(1)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是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既 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又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扩大。
积累规模越大; 其次,在积累率既定,一切决定剩余价 值总量的因素,都影响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
劳动生产率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所用资本,生产中全部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的资本;
所费资本,实际消耗的资本)
预付资本总量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 相对人口过剩
仍然是4000C 1000V ...... 到第六年初的时候 仍然是4000C 1000V 此5000非彼5000
从简单再生产中可以看到:
第一 V和m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二 C也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 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生产 剩余价值的需要
二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 生产的源泉
主义再生产周期运转的需要 (2)形成对在业工人的强大压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政治经济学)

价格
价格波 动没有 违背价 值规律
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
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调节资源 和经济活动;
价值 规律的 作用
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技术;
自发地调节社会 收入的分配。
社会经济比例大体平衡
市场 供不 应求 价格 上升 企业 利益 增加
竞争
资源流入 扩大生产 供给增加
(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 (二)
(三)
资本积累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四)
(五)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六)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 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 史过程。
资本原 始积累 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 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 夺货币财富
奴 隶 贸 易
圈动运动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世纪中期 和18世纪后半期, 英法各国先后进 行了资产阶级革 命,最终建立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最先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 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 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 价值量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体现在 商品中的 抽象劳动量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资本雇佣劳动力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制度。

2、前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迭(1)原始社会特征a.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从事简单的集体劳动•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产品进行平均分配•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产品,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没有多少剩余•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交换产生•分裂了两大阶级:奴隶主(剥削者)和奴隶(被剥削者),出现了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出现•(2)奴隶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产生条件——私有制的发展a.私有制产生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一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从而具备了剥削他人劳动的物质条件二则,因为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于是战俘成了最早的奴隶,用来减轻生产者本身的劳动量制度——奴隶制b.奴隶制是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制的双重性c.尽管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度逐渐丧失了合理性。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又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在奴隶制下,出现了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d.(3)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a.封建领主将私有土地的部分作为自营地,另一部分领地以分地形式分给农奴耕种,农奴要为封建领•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2022年4月25日18:30主无偿提供各种劳役地主通过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剥削: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封建制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b.c.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和封建行会组织的排他性、保守性,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二、资本原始积累1、实质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一方面,资本原始积累使大量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大批直接生产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2、方式圈地运动:封建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将耕地变为牧场,使农民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手工工场去出•卖劳动力以暴力为基础,如通过殖民地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等行径实现财富在宗主国的积累,进而转化成•资本利用国家机器,如通过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进行收入再分配,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集中起来,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从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产生,即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部分小生产者破产,成为雇佣工人;另一部分发财成为了资本家。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积累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追求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
C的比重 愈来愈大
V的比重 愈来愈小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
二、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技术进 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 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 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生产出商品,生产出剩 余价值,而且还要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劳动者自身, 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了。
(再生产出私有制: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工人的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 和再生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 来保证他们不断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罗马 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 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1)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区别:是组合结果,不受限制
(2)资本集中的杠杆 :相互竞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信用:利用贷款扩大实力增强竞争
小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公司
“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 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 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 ,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 事完成了。”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含义: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再生产在 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第1年:80c+20v+20m=120(100=80c+80c+20v+20m=120 第4年: 80c+20v+20m=120
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
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4)资本的本质
在本质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 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 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有工人剩 余劳动的关系。”——马克思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 如货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 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等。但是它们本身并不 是资本。只有当它们被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余 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被称之为资本。
如果一个企业主的资产形成是合理的,如自我劳动积累,那么 即使企业主本身不介入直接的劳动过程,只要他依靠其资产所有权 的收益在合乎社会规范的量的界限内,就是正当的权益,是让渡资 产的使用支配权和使用收益权的必然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的剥削, 但这是允许的。
不能抽象谈论剥削是好是坏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者的管理者和指挥 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 着积极作用。· · · · · · · · 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 · · · · · · · · 当然就 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社会的这种指挥监督劳动,当企业达到相当规模,足 以支付其经理(特殊雇佣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生产所 有权同资本主义生产使用权产生分离时,就无须资本家亲 自担任了,“留下来只有管理人员,资本家则作为多余的 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 ——马克思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理论过程分析 1、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新价值创造过程
劳动资料 旧价值转移 G——W 劳动对象 劳动力 新价值创造 W′ G′
旧价值转移过程 统一
实践过程分析
2、资本增殖的具体过程(举例) 假定:纺纱工人1小时劳动创造1元的价值;每天工作6小时, 工资6元;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篇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的形式。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共同参与平均利润的瓜分,土地所有者则以地租的形式获取超额利润。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经济制度是指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并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以及由其决定的产品分配制度,构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不断地准备着这两个条件,这是通过经济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是,仅靠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发展资本主义,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新兴资产阶级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推动下,便采取暴力手段来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由此才把这个过程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迫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使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的内容:(1)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2)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因此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3)产品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得的只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4)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

第二篇社会生产总过程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影响第一节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生产和再生产1、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按规模分:①简单再生产: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没有资本积累。

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只够补偿生产中的耗费,或生产出的产品多余价值部分全部用于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不再投入生产。

②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再生产。

要么用其他资本对企业进行追加投资,要么用企业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追加投资。

又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或扩大工厂场地,使再生产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进行,它需要资本积累,但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可增加工人的就业。

内涵扩大再生产: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它是以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前提的)。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质通过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揭示生产过程的特点: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分析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生产过程的新特点:①厂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直接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厂商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购买劳动资料的。

②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还为厂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积累:将剩余价值(利润)部分或全部留在企业内,购买追加的生产要素,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其实质是厂商不断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占有工人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①内在动力: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促使厂商不断进行积累,追求剩余价值是厂商唯一目的和动机。

②外在压力:由于价值规律作用,厂商之间必然进行竞争,竞争失败,就会被淘汰,竞争的外在压力,可使厂商不断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4章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第4章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1848-1849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离开了祖国,几经周折,于1849年下半年先后抵达伦敦。

历史再次使马克思从社会革命的前台退回书房,重新进行因革命而中断了的经济研究工作。

制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五六十年代理论研究工作的中心,直至与世长辞,他还在呕心沥血、日夜不停地为无产阶级锻造这一革命的锐利武器。

第一节揭示革命的经济根源,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一、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准备革命的失败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要求他们结合1848年革命的实践,具体地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社会基础、革命的动力和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革命的前途。

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当然只能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中寻找。

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抵达伦敦后,立即着手准备进行经济研究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过,马克思最初预料革命将会很快重新开始。

所以,他并未立即着手写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而只是想筹办一份名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杂志,以便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说明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但是,革命并没有象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快地到来。

这就使他有可能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

这段时间,他几乎整天都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内研究经济学著作,读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富拉尔顿的《论通货的调整》、托伦斯的《罗·皮尔爵士法案原理》及其他人的著作;同时还研究了近十年的经济史,读了图克的《价格史》、雷登的《文化的比较统计学》。

从1850年10月份起,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货币理论方面的著作。

其中有布莱克的《论调节交换过程的原理》、吉尔巴特的《银行论》、加尔汉的《货币史》,1851年3月马克思阅读了李嘉图的《金银条块价格高昂》及图克的《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等著作。

他在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的摘录。

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也称为剩余产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创造的价值(即所需劳动时间),与他们实际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属于资本家,由他们占有并支配。

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是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基本矛盾之一。

以工厂为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实际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多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即工人必须为其家庭提供必需品和享受基本社会福利所需的时间。

而多余劳动时间则是用来创造剩余价值的。

资本家雇佣工人时,向他们支付的是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而他们占有和支配的是多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被称为剥削。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了超过自己投资的价值,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度和商品的生产力。

资本家可以通过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或提高商品生产力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数量,从而实现更大的利润。

但是,由于工人的反抗和社会的斗争,剩余价值的获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了挑战。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资本家实现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剩余价值的剥削和掠夺性质,导致了阶级之间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对剩余价值的控制和分配,是引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3、部门内部的竞争和超额利润的形成。
(1)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 格的差额构成。 (2)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 系。生产价格形成后,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并没有排除 各个部门投资者和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 差别,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成本低于社 会平均成本,仍然可以得到超额利润。
18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 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 价值,体现的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 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单纯的商品买卖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 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转让给商业资本的产业工人创造的一 部分剩余价值 。 (2)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是商业资本取得商业利润的途径。 由于商业资本投资于商业,帮助产业资本完成商品的销售 任务,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产业资本不能 像自产自销那样独占产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必须 把其中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方式转让给商业资本。
14
(四)部门内部的竞争与超额利润
1、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不 同企业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 2、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 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1)市场价值是由部门内部竞争而形成的商品的社会价 值,是把价值同市场供求和竞争关系联系起来的范畴, 离开部门内部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 价值就是一句空话。 (2)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在市场进 行交换的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并受市场供 求关系的影响。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市场价格就表现为 社会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 15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导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

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

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他们共同的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

(新)剩余价值理论

(新)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内容及意义 K.马克思1861~1863年所写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资本论》第4卷。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经典著作。

重要意义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

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剩危机理论。

基本内容: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批判了17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而“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13页)。

马克思在后来又补充研究了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W.配第、J.洛克(1632~1704)、D.诺思(1641~1691)、J.马西(?~1784)和D.休谟(1711~1776)的观点。

马克思考察了18世纪中期以F.魁奈为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对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的论述。

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创造的。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第五讲:资本和剩余价值一、简介本教案将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通过深入了解资本的运行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规律和问题。

二、资本的定义与特征1. 资本的定义:资本是一定数量的货币或者商品,通过投资和再生产过程,以实现增值为目的的生产资料。

2. 资本的特征:a. 价值增殖:资本通过再生产过程,实现增值,即剩余价值的产生。

b. 动态属性:资本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通过各种投资运作以获取最大利润。

c. 无产阶级占有:资本不是普通人或劳动者所占有,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掌控。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1. 剩余价值的定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工资的差额,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利润来源。

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a.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

b.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其中一部分价值用于弥补劳动者自身的生活需要,称为必要劳动。

c. 剩余的价值部分被资本家占有,即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并继续用于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1. 剥削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部分,用于再度投资扩大资本规模,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2. 工资: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用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

3. 国家税收:政府通过对剩余价值进行征税,用于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提供。

4. 资本家个人所得: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可享受剩余价值的部分作为个人所得。

五、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剧烈变动和矛盾1. 增长驱动力:剩余价值的追逐使得资本家不断投资扩大资本规模,推动经济增长。

2. 产业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由于剩余价值利润率的变动导致生产和投资的波动。

3. 剥削矛盾: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常常削减工人的工资,导致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资水平的高低在不同的国家是有很大差 别的----工资的国民差异。
77
四、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追求剩 余价值最大化,总压低工资(生存工资) 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从资本主义制 度确立至今,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 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从根本上改 变资本主义制度。
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
劳动 过程
具体 劳动
创 造
使用价值 旧价 值
价值 增殖 抽象 过程 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的本质)
再生产
A 价值 剩余价值
35
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
1、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具体劳动转移 和保存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又是 活劳动(或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的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 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贵 卖 贱 买 既贱买 又贵卖
不 产 生 剩 余 价 值
19
G 的 来 源
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又不可能离开流通产生
资本家要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
20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21
劳动力就是指人的 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 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 的总和。
22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条件:
1.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 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即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 2.劳动者丧失了独立生存的生产资料, 只能靠出卖劳动谋生。 (即自由得一无所有)
52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 的两种基本方法
53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
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
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54
工 作 日(小时) 0
必要劳动时间
4
8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m' = = 100% 4小时
55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4小时 m' = = 100% 4小时
15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从表面上看, G
W
G
'
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
其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即剩余价值 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6
G 的 来 源
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17
商 品 流 通 流 域
等 交
价 换
不等价 交 换
不 产 生 剩 余 价 值
18
商 品 流 通 流 域
等 交
价 换
不等价 交 换
A
的 价 值

生产和再 生产A 所 花费的生 活资料的 价值
26
劳动力商品(A)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 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存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7

劳动力 商 品

不仅能创造出自 身的价值,而且还 能创造出比自身价 值更大的价值。
65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形成相对 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 降 低 劳动力价值
提高整个社 会的劳动生 产率
提高生产生 活资料部门 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活 资料价值
6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关系
联系:一致性 绝 对 剥削雇佣劳动 剩 余 价 值 一般基础、出发点 生 产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 在一定的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 本家,工人为资本家劳动。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2
商品的生产过程
商 品 的 生 产 过 程
劳动 过程
具体 劳动
创 造
使用价值 旧 价 值
(物质基础)
价值 形成 过程
抽象 劳动
形 成
价 值
33
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34
资本的生产过程
4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 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分离过 程从15世纪末起,一直延续到19世纪 初,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 确立起来之前。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起点。
5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对小生产者土地的剥夺;
(2)货币财富的积累。 以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 币资本和大批劳动力商品。
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
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59
工 作 日(小时)
048ຫໍສະໝຸດ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m' = = 100% 4小时
60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m' =
4小时 4小时
= 100%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0
2
4
剩余劳动 时间
8
m' =
6小时 2小时
= 300%
必要劳 动时间
37
(2)分析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假设1个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3元,
则10斤棉纱包含的价值为15(12+3)元。
此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预付
资本数量15(12+3)元与10斤棉纱的价值 量15(12+3)元相等,正好补偿其预付资
本价值。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
这就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
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 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
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47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 =m ÷ 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48
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
M = m' V
1、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的工
61
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1.个别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追逐超额剩 余价值。
62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
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其商品所
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63
以纺纱厂为例:
一般技术水平纱厂,每个工人12小时
36
(1)分析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生产资 料价值的过程
各部分的价值如下所列: 某纺纱厂用于购买生 10斤棉花 ——10元 产资料的货币支出12 机器设备磨损——2元 元:10斤棉花10元, 1个工人日劳动力——3元
纺纱机和纱锭支出为2 ——————————— 具体劳动改变了棉花的 元,资本家购买工人 一天的劳动力价值3元 物质形态,转移和保存 的生产资料价值共计12 (6h劳动量) (10+2)元
28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9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 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0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
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
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3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重要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人,扩大剥削范围。
2、提高剩余价值率,即从每个工人身上
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9
劳动者劳动过程中必要劳动时间与 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分适用于一切实行市 场经济的社会。
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
同,劳动者对剩余劳动成果的索取权利
有很大的不同。
50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51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 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本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 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
2
0
必要劳动 时 间
4
剩余劳动 时 间
8
10
6小时 = 150% 4小时
56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延长劳动日的方法。
2.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个别企业)
57
劳动日延长的上限取于:
一是生理界限;
二是社会的道德的界限。
58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
23
马克思:“劳动力所有者要把 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 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人 身的自由的所有者”。
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便形成
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24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和使用价值 价 劳动力 商 品 值
使用价值
25
生产和 再生产 A 所花 决定 费的社 会必要 劳动时 间
38
2、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
假定劳动生产率不变,
现工人1天劳动时间延 长为12小时;生产20斤
此时,生产20斤棉纱:
– 棉纱包含的价值—30元
• 20+4+6 棉纱需消耗20斤棉花, – 耗费的资本价值—27元 价值20元;纺纱机和纱 • 20+4+3 锭支出为4元;12小时 新创价值6元。。工人 —————————————— 日劳动力价值不变(3 两者的差额: 3元 元)。 (劳动力商品的 价值小于其创造的价值) 3元即为剩余价值 39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2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萌芽. 2.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 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