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复习要点打印版(22页)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讲城市和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发展1、什么是城市城市 = 城+市≠城+市2、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

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3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4、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考工记)第二讲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1、田园城市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共出六版,最新有金经元的中文全译本。

霍华德提出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

“田园城市”图解田园城市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

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田园城市群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

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霍华德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在距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为卫星城镇理论提供了基础。

2、卫星城市卫星城的理论基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反磁力理论因为城市有吸引人口的磁力卫星城的实践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卧城”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要点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要点

城市总体规划一、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3.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4.城镇化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由农业(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第四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镇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6.三结构一网络7.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8.老龄型城市9.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10.就业密度就业人口与劳动了人口之比。

11.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位与担负的任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职能也有所不同。

(PPT)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PPT)12.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3.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规划复习要点打印版(22页)

城市规划复习要点打印版(22页)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现代城市的涵义: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居地,是国家和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类社会成就的集中地。

主要包括三个因素:A.人口数量:居民点常住人口需达到一定规模;B.产业构成:居民点的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C.行政意义: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的地区才能称为城市。

2.城市的规模类型超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非农人口20~50万小城市: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镇: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乡: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村:均为农业人口3,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4,发达地区的城市化20世纪50~90年代,在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北美和欧州,城市化过程的显著特征就是先后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1.城市化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市中心集中;城市的集中度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里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称为城市集中度。

2.郊区化阶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发达地区。

人口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居住,然后工业、商业也逐渐向郊区迁移,最后是高技术部门也迁移到郊区,郊区的特点逐渐消失,城乡实现了一体化;郊区化现象的理由A.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良好居住环境的向往增大,对住宅地点的选择性增强;B.高速公路等交通系统的改善,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创造了条件;C.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极方面,如生活费用较高、人口拥挤、大气污染和环境肮脏等,也促使人们从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

3.逆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初期出现;人口迁移的方向从向大城市流动变为向中小城市流动,导致大城市人口减少,而小城镇及部分农村地区却人口迅速增加;是国内人口分散和非大城市复苏的阶段,同时,工业也逐渐向非大城市区域转移;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1973~1974年石油价格的上升导致发达地区经济出现衰退,大城市中传统的制造业不得不进行大量裁员;2.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导致工业向中小城市分散;3.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新校区设在远郊区;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退休老人喜欢离开大城市到房价便宜、环境好的小城市和农村定居。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城市: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3.滑坡与崩塌:滑坡与崩塌是一种无力地质现象。

滑坡是斜坡在风化作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地原因,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斜坡上的土、石向下滑动。

4.地震:5.地下水:分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6.风象:风都会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

7.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效外要高的现象。

8. 城市开敞空间的概念9.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的性质就应该体现城市的个性。

城市特征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城市是一个综合实体,城市性质只能是主要职能的反映。

10.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千分之一)11.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入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千分之一)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

(全)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全)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相关知识1第一篇建筑学一、熟悉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与交通联系P3-4+ 空间组成包括:主要使用部分(教室、实验室)、交通联系部分(走廊、门厅)、次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三类空间。

+ 交通联系部分: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 水平交通:简单交通、主要交通兼顾他项功能、综合功能的廊道。

+ 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

*楼梯梯段连续踏步数不多于18级、不少于3级;*坡道一般8%—15%,常用10%—12%,残疾人使用的坡道为12%;*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样重要,宜靠近布置,以利协调使用; *以电梯为主要交通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内,电梯不少于2台;*电梯应位于核心位置,不宜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侧排列不超过4台,双侧不超过8台;*自动扶梯一般为30度。

+ 人流组织分为平面和立体,人流疏散分为紧急和正常。

+ 室内空间组织:走道式、单元式、穿套式、大空间穿插与分割等组织形式。

+ 室外空间组合:建筑(群)及其附属建筑、室外场地、道路、广场、绿化、小品、道路入口等2、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P11-12+ 要点:A 总体联系方便紧凑合理;B 室外空间组合完整统一;C 室外空间效果丰富多样。

……+ 空间组合类型:分散式布局和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3、住宅建筑的类型及设计P14、16、17、18、19+ 层数类型: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层(10—30层) 区位类型:炎热地区、严寒地区和坡地住宅性质类型:单一和底层公建式住宅。

构造类型:一般式和工业化住宅+ 多层住宅的平面类型: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集中式(点式) + 工业化住宅的模数构件法:单元、套型、基本间、部件定型法。

4、工业建筑P20+ 总平面设计特点(与他类建筑比较): A 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B 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C 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D 多学科与多工种的密切配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原理必背:✧地形地貌先细读再看风象与水流商业中心人气足✧交通便捷好服务良好地段给居住上班不必跑长途✧工业用地重运输污染大户须防护易燃易爆要隔离✧转运便利建仓储公共绿地宜均布滨水地带多种树✧旧区新区要兼顾文化遗产多保护干道骨架要清楚✧两侧用地须相符道路间距宜适度一般内密而外疏✧港口须有疏港路生活岸线要留足机场进城走快速✧端侧净空须关注高速公路不穿城过境公路擦边溜✧客运站场宜深入编组站场城外布夏季凉风能导入✧冬季寒风能阻住道路依山傍水走相交尽量九十度✧净污分置上下游雨水尽量顺势流四通八达有出路✧抗灾避难易救护自然人文须借助城市特色要突出✧早期的城市:直接原因: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出现年代: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l 现代城市:✧发展动因:“两力”:“农村的推力”——“城市的引力”✧显著特点: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l 当代城市:✧显著特点: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3、城市的法律定义✧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2)城市物质✧中国: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定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最终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1、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2、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城市化的含义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具体包括:(1). 人口职能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

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降低.(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礼制至上、王权至上)5、《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应采用功能分区,已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自然至上)6、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渊源—空想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乌托邦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乡脱离,财产公有。

2)康帕内拉“太阳城”财产公有,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3)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开始暴露种种矛盾,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社会改良的设想.欧文:“新协和村”4)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矛盾加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种种改革措施,如傅立叶的“法郎吉”,生产于消费结合,有组织的大生产7.田园城市概念: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城市被乡村带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8、《雅典宪章》1933思想方法:建立在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张慧华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P4.城市社会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而乡村社会是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十分重要的社会认同基础。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赵锋:相互促进与影响的辨证关系。

城市规划复习知识点

城市规划复习知识点

城市规划复习知识点名词解释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反映了工业化程度、社会发展水平。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巳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大变更。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概述一、城市的概念:(一)定义(9)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区。

(10)城市是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城市具备的三种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

现代城市的主要含义: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的意义。

(二)特征:(1)人口、建筑、道路高度密集(2)产业结构完整(以非农产业为主,具有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3)区域地位重要(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基地)(4)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良好的通讯、交通、能源设施及生活环境)(5)社群关系复杂(6)高效率、高效益(三)城乡区别:(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行政地位和行政区域(4)职业构成(5)城市设施二、城市的产生:乡村——市集——城市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粮食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第二节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城市规划概念:城市建设的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城市区域的经济分析,城市土地的利用和工程建设的实施,达到城市物质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的规划理念: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国内:中轴对称布局、方格路网(长安、北京)国外:《建筑十书》(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二、近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要有三到五万人,吸引足以维持居民经济生活的工业,建设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中心思想:为避免大城市的弊病,就必须建设将城市与乡村的长处结合起来的新型城市。

2.卫星城理论(卫星城:分布在大城市周边、与市区联系密切、人口规模在数万以上的小城镇。

城规 复习要点

城规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城市综合交通包括存在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和路缘石宽度。

3.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6.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9.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10.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简答题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有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位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2.城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价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第1章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早期城市的职能:(P4)非农人员聚居地;较强的防御能力;文化庇护、展示与传承。

1、城市的实质①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②一定区域的中心③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④城市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2、城市的特征①具有非农业的职能;②高密度的生活居住空间;③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④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古罗马的城市1、均选址于山岩或高地之上,先筑城墙,以一种统一模式修筑城市。

2、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规划遵循城市奠基仪式所规定的条例,要求城市有一个规则的平面布局。

城市奠基仪式四阶段:①选址;②划分地区,再分地块;③确定街道走向;④城市奠基仪式。

古希腊的城市:古希腊史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与迈西尼文化为其开端,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繁盛。

古希腊本土文化的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1)普遍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

(2)喧嚣的广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3)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划分、广场规划布局都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

(4)城市广场普遍沿一面或几面设置敞廊,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以颂扬民主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为主流,反对教会和封建文化。

巴洛克风格为代表。

轴线、对称、比例、尺度、对景等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第 2 章城市化与近现代城市规划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3.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城市中阶级对立,两极分化极端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现代城市的涵义: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居地,是国家和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类社会成就的集中地。

主要包括三个因素:A.人口数量:居民点常住人口需达到一定规模;B.产业构成:居民点的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C.行政意义: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的地区才能称为城市。

2.城市的规模类型超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非农人口20~50万小城市: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镇: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乡: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村:均为农业人口3,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4,发达地区的城市化20世纪50~90年代,在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北美和欧州,城市化过程的显著特征就是先后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1.城市化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向大城市和市中心集中;城市的集中度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里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称为城市集中度。

2.郊区化阶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发达地区。

人口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居住,然后工业、商业也逐渐向郊区迁移,最后是高技术部门也迁移到郊区,郊区的特点逐渐消失,城乡实现了一体化;郊区化现象的理由A.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良好居住环境的向往增大,对住宅地点的选择性增强;B.高速公路等交通系统的改善,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创造了条件;C.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极方面,如生活费用较高、人口拥挤、大气污染和环境肮脏等,也促使人们从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

3.逆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初期出现;人口迁移的方向从向大城市流动变为向中小城市流动,导致大城市人口减少,而小城镇及部分农村地区却人口迅速增加;是国内人口分散和非大城市复苏的阶段,同时,工业也逐渐向非大城市区域转移;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1973~1974年石油价格的上升导致发达地区经济出现衰退,大城市中传统的制造业不得不进行大量裁员;2.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导致工业向中小城市分散;3.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新校区设在远郊区;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退休老人喜欢离开大城市到房价便宜、环境好的小城市和农村定居。

4.再城市化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出现;逆城市化过程被终止,出现了人口迁移流重新返回到较大城市的现象,但人口回升速度较50~60年代要低得多;美、英、法等国均出现了这一趋势;再城市化不是50年代城市化的重复,而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更高级阶段;再城市化出现的原因:A.第三产业在大城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B.政府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调整,促进大城市区的复兴;C.50~60年代出生人口被吸引到大城市就业。

五、城市发展阶段的理论解释1.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由盖伊尔和康图利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城市阶段,也叫做“城市化”阶段,人口往大城市快速集中;第二个阶段是过渡阶段,人口向中等城市转移的速度超过了向大城市转移的速度;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小城市迁移的速度又超过了向中等城市迁移的速度。

上述3个阶段为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紧接着会进入第二个发展周期,第二个周期又始于城市化阶段。

2.“城市发展阶段”模型该理论由霍尔(1971年)最早提出,后来克拉森(1981年)等人又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改;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分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大阶段。

5,六、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城市化分为两个发展阶段:A.向心型城市化:人口向城市中心集中;B.离心型城市化:人口从市中心向外扩散,具体又分为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两个阶段。

城市化发展的初、中期主要是向心型的;中、后期主要是离心型的。

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A.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较常见,城市化的边缘地带叫城乡结合部。

B.飞地型城市化:城市新区在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散方式。

可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往往形成卫星城。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61.“田园城市”理论(近代城规理论)1898年由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E.Howard)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其要点是:1.为避免大城市的弊端,必须把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即把“磁性”强大的城市与环境优美的乡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花园般美丽、清洁、布局合理的城市;2.城市应有限度的发展,要有足够的公共设施和绿地,注重城市运行的效率和环境质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分两个层面:单个的田园城市和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

72.“卫星城”规划理论由霍华德的追随者莱蒙德·恩维提出:在大城市郊外建若干个“卫星城”,以控制和疏散人口的理论。

卫星城如何建?不同学者提出了三种方案:1.卧城2.半独立城3.独立城83.城市集中论即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城市人口集中的规划思想。

1920-1930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提出,他的名气很大,其规划思想推动了现代建筑运动;改造大城市的根本出路在于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市中心向高层发展(摩天大楼),在提高城市人口密度的同时减少城市建筑密度,增加阳光、空间、绿地等“基本欢乐”要素,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勒·柯布西埃称这是一场把“乡村推进城市”的战斗。

95.“雅典宪章”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933年,在雅典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由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等人提出了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主要观点:A.城市与其周围区域是一个整体;B.提出了城市有四大基本功能,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106.“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古城利马的马丘比丘山下集会,评价了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认为雅典宪章仍然是本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的许多原理到今天仍然有效,马丘比丘宣言旨在对雅典宪章进行改进和修正。

“马丘比丘”宣言要点1.城规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2.规划理论应由过去的“功能分区”→“功能综合”方向转变;3.城市在交通方面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4.城规的制定必须注意环保问题;5.要注重对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117.《华沙宣言》1981年国际建协第十四届会议以“人类的城市与环境”为主题,在波兰的华沙召开会议,并发表了《华沙宣言》。

要点:A.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B.规划应让居民参与,考虑全体市民的利益;C.“人类—建筑—环境”三者密切相关。

129.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稠密型城市城市的无限度分散和扩张,造成了土地资源大量浪费、通勤距离延长、交通拥挤、汽车尾气增加,不利于环保;城市过度分散淡化了社区和邻里关系,公共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为克服城市分散化带来的上述弊端,城市应当向稠密型发展,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节约能源,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并促进大城市的复苏。

13四、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趋势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有环保观念,为居民创造一个最适宜人类永久居住的空间环境。

文脉——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的趋势城市是人类活动物化过程的产物,它客观、真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结晶。

城市应成为历史、现状和未来文明的和谐载体,这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城市的文化内涵包括:城市文化遗迹的保存、现代文化的创造和两者之间的协调。

交往——城市规划社会学研究的趋势目前,人们的交往越来越方便,但人—机对话系统却造成了人的孤独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并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而强化。

因此,促进人们面对面直接交往是未来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应通过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来适应未来“以短暂性交往为基础,以有限介入为特征”的人际交往方式,清除信息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

14一、城市规划的定义(新的)城市规划是为了维持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的安排与部署。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空间规划。

(最本质的定义)三、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保证城市的节约用地、科学布局;促进城市的有序、协调发展:如科学安排城市空间拓展的时序,使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协调一致。

四、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㈠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1.房地产的开发,必须遵守城市规划;2.城市规划是政府对房地产业进行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a.控制土地开发总量;b.保证合理选址;c.促进配套开发、适度开发;d.减少违规项目等;3.预测某一地段房地产的升值潜力。

第三章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及审批程序15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综合性:涉及众多学科和各项建设项目;政策性:是国家政策对城市建设的干预;地方性:是一地方性工作,要因地制宜;法律性:城市规划具有法规的性质;长期性与经常性:城市规划需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

16第二节城市规划编制阶段的划分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但大、中城市与小城市相比,其规划的编制阶段有所不同。

㈠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阶段㈡小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阶段城市总体规划:a.城镇体系规划;b.城市远景总体规划;c.城市近期总体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a.控制性详细规划;b.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期限:1.老的:5年—近期规划;10年—远期规划。

2.新的:5年—近期规划;10年—中期规划;20年—远期规划;25-30年—远景规划。

17三、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的4个层次:①全国城镇体系规划;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③市域城镇体系规划;④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㈠意义:1.指导、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适应市带县、镇管村行政体制的要求;3.便于安排交通运输网络和能源网络,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㈡内容:1.确定城镇体系内大中小城市的比例、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重点城镇;2.确定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网络、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