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刘兴旺

合集下载

(整理)郑板桥集 清 郑燮1

(整理)郑板桥集 清 郑燮1

郑板桥集清郑燮郑板桥集(清)郑燮著来源:吉林市教育信息网参校: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12月新1版郑板桥全集卞孝萱齐鲁书社 1985年6月第1版郑板桥集详注王锡荣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目录诗词卷前刻诗序后刻诗序钜鹿之战偶然作自遣诗四言海陵刘烈妇歌扬州晓行真州道中寄许生雪江三首闲居七歌哭犉儿五首村塾示诸徒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项羽邺城寄许衡山赠博也上人寄松风上人喜雨题画悍吏私刑恶抚孤行别梅鉴上人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再到西村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秋夜怀友芭蕉山中雪后小廊怀舍弟墨弄潮曲饮李复堂宅赋赠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赠胡天游弟燕京杂诗(三首选一)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瓮山示无方上人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三首选一)山中夜坐再陪起上人作(四首选三)又赠牧山送都转运卢公李氏小园野老赠金农细君雨中古董贫士行路难三首又一首仍用前起句范县呈姚太守塞下曲三首招隐寺访旧五首(选二首)云乳母诗长干里比蛇脆蛇宿野寺游焦山雪晴六朝江晴罗隐文章李商隐四皓破衲赠勖宗上人三首(选二首)山中卧雪呈青崖老人音布范县寄题东村焚诗二十八字怀扬州旧居喝道范县诗绝句二十一首南朝历览三首有年立朝二生诗怀李三秋荷平阴道上止足七夕孤儿行后孤儿行题陈孟周词后署中示舍弟墨破屋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效李艾山前辈体断句署中无纸书状尾数十与佛上人窘况为许衡州赋忆湖村小园偶然作恼潍县饶诗李御、于文濬、张宾鹤、王文治会饮赠袁枚教馆诗别梅鉴上人赠范县旧胥词刻自序渔家傲王荆公新居蝶恋花晚景渔父本意浪淘沙暮春和洪觉范潇湘八景种花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西村感旧送顾万峰之山东常使君幕赠王一姐答小徒许樗存述诗二首食瓜附:陆种园先生一首·吊史阁部墓青玉案宦况菩萨蛮留春留秋宿千科柳浣溪沙少年老兵沁园春恨落梅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游踏莎行无题虞美人无题念奴娇金陵怀古十二首西江月警世唐多令寄怀刘道士并示酒家徐郎思归满江红金陵怀古思家田家四时苦乐歌附:陆种园夫子一首·赠王正子玉女摇仙佩寄呈慎郡王有所感酷相思本意水龙吟寄噶将军归化城满庭芳赠郭方仪晚景赠歌儿村居瑞鹤仙渔家酒家山家田家僧家官宦家帝王家道情十首题画卷题画兰二十六则题画竹五十四则题画石八则题画兰竹石三十六则题杂画十二则题他人画二十五则书信卷十六通家书小引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焦山读书寄舍弟墨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淮安舟中寄舍弟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与金农书一与金农书二与金农书三与杭世骏书与丹翁书与焦五斗书与勖宗上人书与光缵书杂著卷板桥自叙书自叙赠刘柳村板桥后序板桥偶记花品跋四书手读序扬州竹枝词序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跋临兰亭序李约社诗集序跋王李四贤手卷集唐诗序题宋拓圣教序程邃印谱序南坨诗钞序跋西畴诗稿书屏风贴赠织文世兄题许松龄隶书轴题丁有煜石砚英雄本色印跋论书板桥润格梅庄记对联三十七联横额三联●诗词卷前刻诗序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习气。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坛之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

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

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圆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

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外低楼,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

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科学境界。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光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

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

“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

“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

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

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月,小舟坐水眠空。

雾窗春色翠如葱。

睡起云涛正拥。

¤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

玉笺佳句敏惊鸿。

闻道衡阳价重。

”次韵酬之。

时余方谪宜阳,而洪归分宁龙安月侧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君诗秀色雨园葱。

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莫将社燕等秋鸿。

处处春山翠重。

创作背景黄庭坚于崇宁甲申年(公元1104年)在荆州作《承天院塔记》,被执政者指摘其中很多语句“幸灾谤国”,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由鄂州出发,二月过洞庭湖,经过湖南长沙、衡阳、零陵等地赶赴宜州贬所。

黄庭坚在长沙遇到惠洪,至衡阳而有唱和之词。

赏析这首《西江月》词八句,两句一组,分为四组意思。

上下片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及惠洪。

写自己处前虚后实,写惠洪处前实后虚。

每片两意过接处,纯以神行,不著痕迹。

山谷为江西诗派始祖,此篇亦是以诗法为词。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引录其语云:“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

“所谓”不凿空强作,待境而生“,就是有情事,有感受要写,才写。

此首虽是和韵词,而有实事,有真情,绝非泛泛应酬之什。

写法上虽短篇亦有层次,有曲折。

上片由衡阳舟中的自己,转到长沙旅次的惠洪,用以连结的枢纽就是不久前的接席论诗,与此时的便道寄词。

下片由南行途中的湘水流域匝月勾留,回溯导致此行的生平政治遭遇,瞻望还要走下去的千里程途。

首句“月仄金盆堕水”语本于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又苏轼《铁沟行赠乔太博》诗:“山头落日侧金盆。

”仄同侧,金盆山谷词中形容圆月,加以“堕水”二字,切合湘江夜宿舟中所见。

次句“雁回醉墨书空”说出了春到衡阳这点意思。

衡山有回雁峰,其峰势如雁之回转。

相传雁南下至衡阳而止,遇春而回飞向北。

又雁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称雁字。

首两句成工整对偶,以律诗锻炼之笔,写水天空阔之景,点出眼前时地,而逐客迁流,扁舟迫窄,种种感慨,已暗藏其中。

诗词书画 西江月·红叶

诗词书画 西江月·红叶

崇 山峻 岭 抱 圆 山 , 毓 秀 涌 云 烟 茂 林修 竹 江 流 碧 ,繁 花 笑 ,百 鸟 齐 欢 。 村 落依 山 流 韵 ,如 诗 如 画 天 然。 木 桥 摇 过 柳 堤 前 ,挑 水 埠 头
边, 而 今 成 了休 闲 地 , 女人 洗 菜 笑谈
旋 .
腰 扭扭 ,手 牵 牵 ,
红杏桃 花 映户 , 寸 ~ 葳 蕤 蔬 果 迎 霞 、木 楼
・ 郑耀邦

・ 周游 四 处传 来 让 座 声 ,
老 夫心 里喜 盈 盈 。
吊脚 绕 篱笆 ,风 景 女 , 诗如 画 、 饮 酒 谈
今 道 古 ,品 茶 敲 句 涂
线 飘 飘上 碧 空 ,
任人摆 布忽西东。
画 ●欧阳光

: 、
0 0 |: : 0
喜 长吟 。 回 眸检 点 旧蹄 痕 , 堪欣慰 , 未踏 麦 苗 青 。 莫 谓 近 黄 昏 ,识 途 行 正道 , 饮 清 津 。 名 缰利 锁 易沉 沦 ,
当珍 惜 , 老 骨 值 千金 。
●靥 纯 华
, 。
越 高越 是 多风 险 , 赶 忙答 谢 询 名姓 , 鸦 无 诗 负手 赏 山花 , 坠 落何 曾有 善 终 。 “ 我 是 人 民子 弟兵 ! ” 陶醉秋 冬 春 夏
只 求 惬 意 无他 顾 , 哪 管讥 言 笑我 痴

大 地 为池 泥 作 墨 , 平 田 当纸 稻 成 诗
门前 滚 滚 浏 河 水 , 犹 说 桑榆 尚 未 迟
● 刘 著 兀
皓 月 当空 星 满 天 。 广
●谭 绪 管
场 随 处 鼓 声喧 。欢歌 阵 阵
催 人 醉 , 倩 影 姗 姗 踏 拍

辛弃疾《西江月 遣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 遣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①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②【注释】①“近来”二句:语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②“以手”句:套用《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夏侯)常曰:‘去!’”【译文】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集评】现代·夏承焘:“全词写醉酒心情:欢之可贪,因为它暂得之不易;古书之不可信,因为当时南宋的社会现实已经不似古书里所说的。

下片写出自己倔强性格,就是他的《贺新郎》词所谓‘北夏门高从拉攞,何事须人料理’(用《世说》和峤说任恺语》的意思。

这样写闲适,和朱敦儒一班人的‘拖条筇仗家家竹,上个篮舆处处山’,显然是另一种心情。

”(《月轮山词论集·辛词论纲》)【赏析】此词从表面上看写的是闲适饮酒,但却掩不住作者倔强的性格和战斗者的锋芒。

借酒浇愁本是稼轩词中屡见不鲜的一个内容,但这一篇写酒醉之态别有风味,表现手法非常新颖生动。

松边醉倒,与松问答,疑松来扶,举手相拒,此老的狂态、醉态,多么活泼可爱!然而透过这倔强癫狂的形象,我们又窥见了作者憎恨世俗、力抗黑暗社会的内心活动的波涛。

尤可注意的是上片后二句。

历来注家皆注明它源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语,这固然不错。

但结合稼轩思想特征与坎坷经历来看,这两句决绝之语的含义已超出了孟子原话的一般认识论的水平,而具有一点反思传统与历史的叛逆意味了。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诗词鉴赏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诗词鉴赏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诗词鉴赏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诗词鉴赏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

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

”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

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

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

《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

《西江月 新秋写兴》解析

《西江月  新秋写兴》解析

《西江月新秋写兴》解析《西江月·新秋写兴》为刘辰翁的词,全词如下: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

却是有婆姨样。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

来时诵我伴牢愁。

一见尊前似旧。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新秋时节的景象和人们的狂欢。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暗示着自然规律的恒定和人事的无常。

人们在夜晚试换新妆,展现出狂欢的景象,但这种欢乐却带着一种庸俗之感下阕则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美丽的容颜如同醉梦一般转瞬即逝,而白发和胡须则见证了时光的流转。

最后两句“来时诵我伴牢愁。

一见尊前似旧”,表达了对过去友情的怀念,以及与老友重逢时的感慨。

整首词通过对新秋时节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词中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

同时,词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表达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西江月·新秋写兴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西江月·新秋写兴

古诗文系列:西江月·新秋写兴
鉴赏:
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 为人间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儿女成狂” 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间天上”也含 有讽刺意味。“却是”二字,言外有意, 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间地狱,而 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 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不觉新 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 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 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 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 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 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 同,发生了巨大变化。
古诗文系列:西江月·新秋写兴
简析:
接着,词人写人间儿女欢度七夕,疯狂依 旧。节日狂欢本无错,但如今正值国破家 亡之际,人们却依然追寻自己的快乐,实 在令词人心痛。看人们依旧着“新妆”、 庆七夕,丝毫没有国土沦丧的耻辱和要恢 复国土的打算,孤独的词人只能暗自悲伤。
下片重在抒发感情。“不觉心凉似水, 相思两鬓如霜”写凉凉的秋意加重了词人 的哀伤。
古诗文系列:西江月·新秋写兴
鉴赏:
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感到新秋凉意,原 来夜深了。由于“相思”——怀念故国, 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上句写出一 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 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 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间飞 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古诗文系列:西江月·新秋写兴
鉴赏: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 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 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 特点。

《西江月》运用的艺术手段

《西江月》运用的艺术手段

《西江月》运用的艺术手段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第一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爽朗轻巧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

如此平仄韵同部互协,能够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

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专门工稳。

那个地点需要专门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说明问题。

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说明:一种是释“别”为“离开”,那个地点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

我认为第三种说明是比较好的。

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

“明月”对“清风”,差不多上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差不多上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差不多上名词,“半”在那个地点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

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专门工整。

如何能够设想,熟知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显现不对偶的现象呢?事实上,那个地点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

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西江月古诗翻译

西江月古诗翻译

西江月古诗翻译
西江月
古人皆云:“西江月,何时可见!”伴君情切,以期诚冀。

若许
相看,欲望三分;只怕冰山此时此夜,水波冷岸清风两宿,月圆
犹恐无伴无缘。

昔日伊人,柳浪浪波从此挺过,月千里慯荡今生,可怜思念遍布
湘江!百年忘川,聚首深处,早应有意觅月明。

聚轩未有梦,但蝉鸣俨 focus ;丝波声中,短篇未报三载思乡,
海燕归去已九重。

西江月,何时可见?
风满楼,月落江,玉皇大帝降夜繁,但愿西关穿长衣;故人费心
号定州,江上分行形千舟。

爱把两岸天明隔,落日捧月来来炬;
旋转朦胧,当空传接,綿长未满,忽中秋夕。

西江月啊,江山相爱,思绪似花灿烂正;再说恋爱艰难无期,只
叹宁为湘江伴。

有余意拨乱云,轻移碧烟,帆影万家犹追津,不
费分外添情愫。

古人有言:“西江月,何时可见!”现今之人,也常常问候,感
怀深深,梦想浩繁。

身边把钗无法换来真情,唯有飘渺在江南月
影中,守望梦回,凝着思念,于月明大江阔湖,缘尽晓景无期归。

刘辰翁《西江月 新秋写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西江月 新秋写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新秋写兴》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②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③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④【注释】①新秋:这里写的是初秋的七夕。

②低昂:起伏升降。

指天上日落月升、星换斗移等自然变化。

③试新妆:宋时风俗,七夕之日穿着新衣。

宋吴自牧《梦梁录·七夕》:“其日晚哺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

皆着新衣。

”人间天上:语本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喻故国沦丧,变化巨大。

④海底二句:上句用《神仙传》里沧海变桑田的典故,下句用牛郎织女七夕渡河相会的故事。

都是借指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风浪。

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阅:经历。

【译文】天上一轮明月,升降起伏,一如往昔。

人间众多儿女,如痴似狂,略无变化。

入夜时候,到处都是试窗新衣的人群,却忘记了故国沦丧,巨变沧桑。

不知不觉间感受到新秋似水的凉意。

相思故国,如今两鬓已斑白如霜。

我梦见了沧海变为桑田,梦见了历尽银河风浪。

【赏析】刘辰翁有许多节日感慨之作,皆抒写亡国后的哀思。

写作此词,离南宋覆亡大约已有一段时间了。

亡国的深哀巨痛渐趋淡化。

七夕来临,人们重又欢庆游乐,一如既往。

摆脱不了的亡国愁恨,使词人总处在凄苦哀怨之中。

众人皆昏,不思故国,恢复已无希望,唯词人独醒,更加重了深层的悲哀。

这首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汉民族的麻木不仁,很容易习惯于现状,做稳奴隶,不思反抗。

这是多少年来专制残暴的结果,词人当然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面对现实,词人心事重重,沉沦不可超拔。

表现到作品中,则仍是不露声色、微含讽意。

感慨最强烈时便转借典故和梦境。

敛抑吞吐,最断人肠。

曾联松西江月词汇总

曾联松西江月词汇总

曾联松西江月词汇总
《西江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

其全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到。

【译文】
天边的明月选进了树梢,触怒喜鹊飞离树枝。

夏日的晚风中响起远处的蝉鸣叫。

一阵
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说(行人):“今年又就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响起一
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闪光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还下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
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回去了?碾了弯角,茅店忽然发生在眼前。

【鉴赏】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

存有意为“离枝”;存有意为“斜伸的树枝”;
存有意指“乌鹊必须返回树枝飞走”;存有意指“乌鹊呼召树枝”;除了人意指“月亮初恋
了树枝”.虽然容易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量,“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
是形容、润色“枝”的,故表述为“离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
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听乌啼蝉鸣,悠闲自得。

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
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

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
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

所以,在
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西江月黄陵庙翻译

西江月黄陵庙翻译

西江月(其八)黄陵庙
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形式: 词词牌: 西江月
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

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让我再不能行往远方。

如果明日风向回转,天气变好,那么今夜露宿于此又有什么关系呢?阵阵波涛声好似龙宫中奏演的《霓裳羽衣曲》,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注释
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西江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西江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2页
【作者介绍】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我 国历史上伟大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 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 起并称“济南二安”。
有些人这么赞美过他:稼轩者,人 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 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 ,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 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 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 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课题解析】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作者是南宋出色爱国词人辛 弃疾。写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美好景象,表示了词 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思想感情。这 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上阕描写是黄沙岭夏夜 清丽喜人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天气改 变以及词人愉快感受。
第8页
【主题深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
南宋爱国词人______。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了词

思想感
情。
第9页
【主题深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 中”。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 常行经风景优美黄沙道中。
第5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 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气象。
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 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充满天空。
“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 疏朗,将骤雨前奏写得逼真。

西江月(马派相声)

西江月(马派相声)

西江月(马派相声)
《西江月》是中国相声剧目中的经典之作,属于马派相声。

该相声讲述了江湖小人物马仲堂与他的徒弟小白在一个偏远的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相声中,马仲堂和小白通过一些小聪明和机智,以及搞笑的对话立意,展现了智慧和不服输的精神。

他们善于利用调侃、夸大等手法来处理复杂的情况,并在最终战胜困难。

该相声采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打趣,人物形象鲜明。

马仲堂以他聪明机智、机灵活泼的性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而小白则是一个天真烂漫、喜欢立功的徒弟,他的幽默和可爱也使得整个相声更加生动有趣。

《西江月》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还揭示了基层民众的苦难和反抗意识,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马派相声以其独特的语言、幽默的表演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相声剧目中独树一帜。

《西江月》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因其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深受观众喜爱,被认为是中国相声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谈《西江月》的对仗

谈《西江月》的对仗

谈《西江月》的对仗
廖振泰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语文知识》杂志1998年第10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别枝”不同注释小议》的文章,该文提到词调的对仗问题时说:“同样,下阕头两句,也是《西江月》词固定要用的对仗。

”作者认为,词调《西江月》上下片首两句必须对仗。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词的对仗不像近体诗那么严格,对仗的位置也不那么固定。

词调有上千种,各调句式都有所不同,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

笔者考
【总页数】2页(P2-3)
【作者】廖振泰
【作者单位】江西吉水金滩中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对联的对仗谈 [J], 张延峰
2.对称与对仗——谈变化中的不变性 [J], 张奠宙
3.“对仗”不“对”费沉吟——谈对古诗中某些对仗的理解 [J], 李华新;
4.诗歌对仗形式摭谈 [J], 叶作舟
5.绝句法浅说——兼谈律诗中的对仗 [J], 熊东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 西 几度新凉? 宋 苏轼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 江 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 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 盏凄凉北望。
注释:
1.鸣廊: 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2.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 思鬓上的白发. 3.贱: 质量低劣. 4.妨: 遮蔽. 5.孤光: 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6.琖 : 同盏, 酒杯.
译 事世恍如一场梦,人生经历了 文 几个新凉的秋天。晚上风吹树 叶的声音响彻回廊,眉头鬓上 又多了几根银丝。酒并非好酒 却怕少有人陪,就像月亮一样, 被云遮住了月光。中秋节里谁 能陪我度过孤独的时光,无人 回答,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 向北方。
评析:
•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
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 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 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 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 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 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 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 沉喟叹。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作者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 : (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 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 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 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