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文学概论知识点
绪论一、自测题:1、文学2、文艺学3、文学理论4、经验方法5、社会学方法6、心理学方法7、形式主义方法8、比较文学方法二、讨论题:1、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三、思考题: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4、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试举一种专门方法加以说明。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一、自测题:1、经济基础2、上层建筑3、意识形态4、抽象思维5、形象思维6、文学语言二、讨论题: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有哪些欠缺、又有哪些长处?三、思考题: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3、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第二章文学特征论一、自测题:1、形象性2、赋比兴3、陌生化4、典型性5、典型人物6、典型环境7、典型化 8、意境9、生活真实 10、艺术真实 11、倾向性12、形象大于思想二、讨论题: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它与科学理论有哪些区别?三、思考题:1、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2、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辩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3、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5、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第三章文学功能论一、自测题: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4、审美功能5、寓教于乐6、为艺术而艺术7、“熏、浸、刺、提”8、“兴、观、群、怨”二、讨论题:1、为什么既不能将文学理解为仅仅供人消遣的,又不能将其功能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三、思考题: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2、怎样理解“融理于诗”这一命题?3、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4、怎样看待“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第四章文学发展论一、自测题:1、摹仿说2、游戏说3、巫术说4、表现说5、劳动说二、讨论题:1、在对待古代文学和外来文学时,如何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上,生产劳动与摹仿、游戏、巫术、心灵表现等因素的关系如何?2、怎样理解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它与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唯物史观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3、在对待文学传统时怎样把握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第五章文学创作论一、自测题:1、意象2、灵感3、想象4、联想5、再造想象6、创造想象7、准备阶段 8、构思阶段 9、启发阶段 10、传达阶段二、讨论题:1、怎样看待文学创作中的议论成分?这是否违反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三、思考题:1、作家的整体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2、作家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3、试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几个阶段作一般性的描述。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整理]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一、术语: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二、知识:1、 社会结构图式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
2、 “政治”的中介作用。
3、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4、 艺术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5、 把握文学本质的三个层面。
三、思考题: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文学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5、为什么说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6、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7、试与绘画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8、试与音乐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术语: 形象性 赋比兴 陌生化 典型性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意境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倾向性 形象大于思想 二、知识:1、文学的四大特征。
2、" 熟悉的陌生人"的提出及含义。
3、典型化的原则。
4、塑造典型人物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思考题: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3、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一、术语: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 二、知识:1、“寓教于乐”。
2、“为艺术而艺术”。
3、“熏、浸、刺、提”。
4、“兴、观、群、怨”。
三、思考题: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2、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3、能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等同于一般的感官快一、术语:摹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表现说 劳动说 二、知识: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文学本质论的几种观点
文学本质论的几种观点
文学本质论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论研究,涉及到多种观点和学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本质论观点:
1. 表现主义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来传递情感和体验,让读者共鸣和思考。
2. 传播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传播和表达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来传递作者的观点和理念,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3. 形式美学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结构。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修辞、叙事等艺术手法来构建美感,给人以审美享受和艺术体验。
4. 社会批判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对社会现实和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文学作品可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正,提供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解决方案,具有社会改革和启迪的功能。
5. 人类存在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和表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人类的情感、欲望、矛盾和冲突来反映人类生活的本质和现实,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自身的思考。
这些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交织和渗透的。
不同的观点强调文学的不同方面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对文学本质的多元理解。
总结儿童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质论儿童的概念儿童是指人类社会中18岁以下的公民,(3-18周岁)。
儿童是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普遍假设。
“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法国,菲力浦·阿利斯儿童观的几种历史模式1.“白纸”之喻:教育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
英国约翰·洛克“白板”说2.“植物”之喻:从教育的立场去发现儿童。
法国卢梭著作:18世纪,《爱弥儿》堪称是儿童的福音书3.“成人之父”之喻:浪漫派诗人用文学来发现儿童。
布莱克《天真之歌》,华兹华斯《序曲》被认为是一首自传诗歌,《虹》中将儿童尊奉为成人之父,蒙克梭利“蒙氏教育法”《童年的秘密》。
4.“未完成品”之喻儿童呈现的主要精神特质1.儿童文化的艺术性2.儿童文化的游戏性3.儿童文化的生态性儿童文学的定义是以文字(含图画书中的图画)阅读(包裹读给孩子听)为传播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或成人未必专为儿童创作,但实际上已被儿童广泛接受的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周作人提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的儿童观,即“儿童本位”思想。
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诞生于五四时期,它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幼儿文学)(3-6、7岁) 2.童年文学(儿童文学)(6-12岁)3.少年文学(12-18岁)两大门类:A儿童本位 B 非儿童本位王泉根定义儿童文学:作文文学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18岁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
它既是幼年文学,儿童文学,,又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所构成的整一体。
第四章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与艺术母体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1.叙事视角文本——世界1.儿童视角2.成人视角3.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4.少年作者视角儿童艺术的母题1.儿童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母题、爱的母题(刘绪源)2.成长的母题:幻想的母题、动物的母题、自然母题(王泉根)“儿童文学“一词由来1.古已有之2.民间创作的口头文学3.文人著作的书面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特质1.现代性2. 故事性3.幻想性4.成长性5.趣味性6.朴素性(“成长”: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
文学概论(姚文放版)PPT演示课件
我们将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分为十章,即: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 第五章 文学创作论;第六章 文学风格论; 第七章 文学作品论;第八章 文学语言论; 第九章 文学鉴赏论;第十章 文学批评论。
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涉及“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第五章、第六章涉及“作品”与“作家”的关系;第 七章、第八章涉及“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第九 章、第十章涉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 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 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 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4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都是由它的研究对象 决定的,文学理论也不例外,它以文学作为研究对 象。
2、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 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 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 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简洁 地表述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 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7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
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
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
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
系
:
世界
↑↓
作品
↑↓
↑↓
作家 →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引论一、感性思考: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文学本体论★文学起源★文学发展★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2、文学形态论★文本层次论★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3、文学创作论★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4、文学接受论★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文学史学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学生记)第一章文学本体论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一、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文学概论_文学本质(共53张PPT)
一、文学的范围
• 文学
v.s.
非文学
广义文学
• 请问大哥你的家乡是哪儿?我家是住在横塘。我停 下船想问问您,刚才听您口音也许咱们还是老乡呢。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崔颢《长干行》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文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生着变化,使得——
——毛泽东
1.文学高于生活的表现:
• (1)文学中所写的人和事比之生活美丑更 加分明,更具审美价值
• (2)文学比生活多了一层作家的主观感受 ,更富有感染力。
• (3)文学表现的情感、理想一般比生活中 的情感、理想更高尚,更理想。
• (4)文学比生活多了一层美好的艺术形式 ,更有欣赏价值
2.文学是一种美的创造
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
阶前,点滴到天明。
第三节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文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文学中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感受来源于社会 生活。
理论层面
实践层面
二、文学高于生活,是一种美的创造
•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 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 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 遍性。
• 作家在使文学高于生活的过程中,融入了 自己的主观感受,并围绕这一感受的表达 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虚构,从而 使文学实质上成为一种美的创造。
• 内容上:美丑更加分明 • 形式上:艺术的美的形式
具与审美世界。 文学中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感受来源于社会生活。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人一旦有了生活感受,就会骨鲠于喉。 生活感受及其表达有质量的差别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文学概论姚文放版课堂PPT
三、文学的反映对象以人为中心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它是将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作为反映的 主要对象,作为描写和表现的主要对象的,它要把人 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表现。
四、文学的反映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
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所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所 谓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 生活加以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并不扬弃事物的感性现 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 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造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 现象中见本质的艺术形象。
二、教学方法
本章内容是《文学概论》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理解和掌握文学是社会意识、 文学是审美意识、文学是语言艺术?以及文学和其 它艺术的异同等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我们对文学的本质要加强识记和理解,如何理 解文学的本质?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 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一理解是基于“文学作 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 为语言艺术”这三个层面的探讨得出的。
思考题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文学理论在其中居于何
种位置?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为
哪四种关系所决定的? 4.文学理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
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 5.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分哪几个层次?试举一种专
门方法加以说明。
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 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 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 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 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 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 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 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文学概论·第01章文学的本质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文学的本质及其相关内容
总结一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 情感和经验,具有审美和认知价值。
总结三
文学的本质表现为语言的艺术性,包括修辞、 意象、象征等语言技巧的运用。
总结二
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反映了特定时期 和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
总结四
文学具有跨学科性,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 绘画、电影等相互影响和借鉴。
思想交流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 言形式,能够跨越地域和文 化的障碍,成为不同国家和 民族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
社会批判
文学作品可以对社会问题进 行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引发 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 考。
04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文本细读法
总结词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深入理解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和修辞等特点,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意 义。
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展望
展望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将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包括更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和主题。
展望三
文学将更加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成为推动社会 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ABCD
展望二
文学将更加注重个体性和差异性,反映更广泛的 社会群体和经验。
展望四
文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促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人类在游戏和娱乐活动中,通过模 仿和想象创造了各种故事和叙事, 这些故事和叙事逐渐发展成为文学。
文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古代文学
以神话、史诗、歌谣等为主要 形式,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活
和思想。
中世纪文学
以骑士叙事、教会文学、城市 民谣等为主要形式,反映了中
文学概论 本质论 价值论
文学概论本质论价值论文学,如同人类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
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要深入理解文学,就不得不探讨其本质和价值。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的表达。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实,更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升华。
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赋予文字以生命和灵魂。
文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者通过巧妙运用词汇、语法、修辞等手段,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联想。
好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往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精准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同时又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再者,文学具有虚构性。
虽然它可能基于现实生活,但往往会在其中加入作者的想象和创造。
这种虚构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变形,以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虚构,文学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那么,文学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文学具有审美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无论是诗歌的韵律之美、小说的情节之美,还是散文的意境之美,都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这种审美体验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其次,文学具有认知价值。
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和人类的窗户。
通过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社会现象,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同时,文学也能够深入剖析人性,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文学还具有教育价值。
它可以传递知识、思想和道德观念。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能够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成长的过程中,文学作品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生活本来存在文学艺术原料中的矿藏,这 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 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 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头…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 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 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 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批判地吸收一切 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 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 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②
A. B.
文学不是客观世界的纯然展示,而是注入 了作家主体的主观评价。 事物的价值属性和非价值属性。 与科学不同,文学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属 性,是从价值关系上把握生活,因而总是 从主体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事物作出某种主 观评价。
三、文学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反映生活
1.
事物价值系统的多样性:
宗教属性(宗教) 实用 属性
价值属性:以人和人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如实用属性和审美属性。(玫瑰做香料和玫 瑰的美) 非价值属性:不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是 生理和物理的自然属性。(玫瑰的颜色)
返回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
从古人的诗里滋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 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 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 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 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 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 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
二.文学高于生活
1.
文学源于生活,却不是机械地复制生活,而是 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升。 例证:《骆驼祥子》由两个拉车人的故事到对 社会黑暗和个人奋斗的反思。 毛泽东:“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的唯一源 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 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 艺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时 间生活更高,高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更待普遍性。”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ppt
以后没有了欲望和理想,陷入一种失落,仍然是痛苦,
如何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呢,事实上因为缺乏会合冲突的共同 基础,许多文学观点根本就无法轻易地进行比较,它们似乎是不能
用同一尺度去衡量的,实际上都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是什么所
作的不同的回答。
文学 本体 论
需要找到一个中介
从而能将各种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 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的可能,因此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文学 本体 论
(三)源泉论的历史
客观唯心主义—Biblioteka 理念或上帝 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理念是宇宙的本源,它
是无限的、绝对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的具体显现, 因而是有限的、相对的,文学、艺术就是无限显现于 有限的一种形式。艺术审美价值的高低,就取决于对
作为绝对的理念的体现的多少。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往往根据作品实现这一
目标的成功与否来判断文学价值的高低,即文学作品的价值要由读 者的反应程度来决定。代表人物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他提出了著名 的“寓教于乐”的观念。
文学 本体 论
3.表现说──作者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者,是由作者与文学的关系来论 述文学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如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 谣集〉序言》(1800年)里就明确提出“一切好诗
第一章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论
第一节
文学的一般本质
一、 文学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一)什么是文学?
这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人类创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第一节如何掌握文学本质一、何谓本质?本质,在哲学上是与现象相对的一个范畴。
指那些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独特属性,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本质是事物本身的固有属性。
这个概念属于传统哲学范畴,哲学上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区别。
追问文学本质,实际上就是在试图回答“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使答案具有区别文学与其他事物的作用。
1、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本质既然是与现象相对立的一组范畴,说明本质所昭示的不仅仅是外在感官所能感到的东西,而要具有此类事物的共性,并具有使此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比如“桌子”人们给一个事物下定义,就是用语言对它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从而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
一般来讲,给一个事物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是:属加种差。
属,是从大的方面,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中将其归类,比如水的定义是:在常温常压下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就首先将其归于液体之中。
种差,是在同一类别事物中的个别差异,比如水与油、酒,同为液体,但它们通常都有色有味,因此无色无味就成为区别水与其他常见液体的特征了。
2、“本质”的本质。
一个事物的“本质”其实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水,就有刚才的定义,和以下这个定义: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氧化合物,其分子式为H2O。
两个定义都不错,说明这两者都把握了水的基本特征。
一个事物的基本特征很多,我们如何确定哪一个是最核心,最具有区别意义的本质特征呢?形成人们对事特本质特征认识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察该事物的角度。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形成了与该事物形成对照的参照物,从而突显出它不同的特征成为区别该事物的本质。
二是人们认识该事物的深度。
既然“本质”会变,本质还是“本质”吗?这正好说明了本质的本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种观念的产物。
因此,本质的定义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类似事物的特征在认识者头脑中的反映。
文学本质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本章内容提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是一种人类文化活动方式。
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它需通过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发生直接作用而间接地受到经济基础的根本性作用。
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等互为联系影响,又具有本质的区别。
文学又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体现在审美创造主体、审美客体对象、审美作品本体和读者审美欣赏四个方面。
文学具有认识价值、思想教育作用、美育与娱乐意义。
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具有艺术传达的间接性、社会概括的丰富性、内容表达的流动性和思想蕴含的深刻性四大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具体地表现为特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进行的交流和沟通行为,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行为及语境等基本要素。
第一节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什么是文学?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征?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于回答的问题。
对于文学的本质,自文学产生之日起,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和黑格尔将文学的本质界定为某种抽象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将其归结为摹仿;弗洛依德主张文学是作家白日梦的表现形式,等等。
我们认为文学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高级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
这里的所谓“文学”,并非通常所指的是具体某部小说或某一首诗,而是指包括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传播、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等诸多环节在内的文学整体活动。
文学的这种活动是人类整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到整个人类活动在物质生产、文艺形式及文化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同时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能动性。
从本质上看,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是一种人类文化活动方式,它的本质规定性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都是由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特定位置所决定的。
因此,要对文学做出本质性界定,首先应理清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关系。
文学的本质论
文学的本质论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的广阔领域中,人们探索着人性的奥秘,寻找着生命的意义。
文学的本质论涉及到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它是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指导。
首先,文学的本质在于情感的表达。
人类是情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
文学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的起伏和冲突,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同身受。
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魔力,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到情感的升华和宣泄。
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原因在于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发共鸣。
其次,文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生活的反思。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经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想的指引和人生的启示。
再次,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通过语言创作的艺术形式,它要求作家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句子和篇章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组织,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艺术的载体。
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通过对语言的精心运用,作家才能真正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文学的本质在于人类精神的传承。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前人智慧的传承和延续。
文学通过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将人类智慧和文化传递给后代。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留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文学的本质论涉及到文学的情感表达、人类生活的反思、语言的艺术和人类精神的传承。
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斯(美)《镜与灯》世界作品作家(艺术家)读者(欣赏者)(二)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古希腊的“摹仿”说---达芬奇的“镜子”说---反映论---意识形态论“度物象而取真”(三)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华兹华斯----克罗齐----科林伍德(直觉-表现)----弗洛伊德“诗言志”、“诗缘情”(四)“言、象、意”的关系(中国)----说法不一(文本:用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中国古代《周易·系辞》在探讨人类思想的表达问题时,曾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
“言象意”文本的构成的三要素。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五)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性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第二章文学作品论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典型环境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形势的大环境,也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二)文学意境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王昌龄----“诗有三境”物境----故得形似情境----深得其情意境——则得其真矣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王国维----“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2文学意境的美学内涵(1)、意境必须是人的生命力的充分表现“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文学本质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文学本质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研究文学的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特点。
其中,文学本质论是一种对文学本质进行探讨的理论,它认为文学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主观体验、艺术形式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
一、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是文学的核心,它是作家通过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
在文学中,作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交流和分享的方式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的,作家通过文字的力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主观体验表现为作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塑造,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家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二、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作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方式和手段。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对语言、结构、节奏和形象等方面的运用,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使作品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形式表现为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艺术结构的构建。
作家通过对语言的精准运用和形象的生动描绘,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作家还通过对节奏和韵律的掌握,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此外,作家还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艺术结构的构建,使作品具有完整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三、社会价值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抒发,它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可以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文学概论第一编本质论
第一编本质论第一章(一)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
答: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
古代的、外国的文艺作品,也能供作家创作时借鉴和利用,但“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
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
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创作技巧等都来自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曲折的与直线的……统统来自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
(二)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了,虚构就寸步难行。
(三)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答: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
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烈军属作家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
(四)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
因此,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变位与变形。
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一、术语: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二、知识: 1、 社会结构图式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
2、 “政治”的中介作用。
3、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4、 艺术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5、 把握文学本质的三个层面。
三、思考题: 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 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学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5、为什么说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 6、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 7、试与绘画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8、试与音乐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术语: 形象性 赋比兴 陌生化 典型性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意境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倾向性 形象大于思想 二、知识: 1、文学的四大特征。
2、" 熟悉的陌生人"的提出及含义。
3、典型化的原则。
4、塑造典型人物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思考题: 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 3、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 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 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 一、术语: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二、知识:1、“寓教于乐”。
2、“为艺术而艺术”。
3、“熏、浸、刺、提”。
4、“兴、观、群、怨”。
三、思考题: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2、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3、能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等同于一般的感官快乐?4、为什么既不能将文学理解为仅仅供人消遣的,又不能将其社会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 一、术语: 摹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表现说 劳动说 二、知识: 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 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3、我们对待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4、我们对待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四、思考题: l 、怎样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怎样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3、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4、“继承”与文学发展的关系?5、“革新”与文学发展的关系?5、怎样看待“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第五章 文学创作论第六章 文学风格论一、术语:意象 灵感 想象 联想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二、知识:1、文学创作过程的四个阶段。
2,作家整体素质的三个方面。
3、什么是“自居”现象?4、灵感的基本特征。
5、想象和联想的分类。
6、是谁提出“形象思维”的。
三、思考题: 1、灵感的本质是什么?灵感有哪些特性? 2、什么是形象思维?它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如何?3、形象思维的心理机制如何?情感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4、想象在形象思维中的地位如何?5、怎样看待文学创作中的议论成分?这是否违反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6、作家的整体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一、术语:文学风格 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 二、知识: 1、“风格就是人”。
2、文学流派的命名方式。
三、思考题: 1、 什么是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这三者的关系如何? 2、 文学风格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 3、 试析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4、 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5、 文学流派对于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6、 简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7、 简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8、 简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9、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七章 文学作品论第八章 文学语言论 一、术语:文学作品的内容 文学作品的形式 题材 素材 主题 体裁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文学二、知识:1、文学体裁分类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2、“题材无差别论”。
3、“题材决定论”。
三、思考题:1、试论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有哪些?3、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4、文学作品的题材是如何形成的?5、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怎样形成的?6、文学作品结构安排组织的依据是什么?7、分别说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一、术语: 信号 符号 能指 语言 言语 所指 意义 涵义 二、知识: 1、“言不尽意”的提出及内涵。
2、“立象尽意”的提出及内涵。
3、文学语言的四种元素。
三、思考题: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如何? 2、文学语言作为艺术符号,具有哪些特征? 3、怎样理解“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的现象? 4、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 5、文学语言的“涵义”与“意义”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6、文学语言的“涵义”的形成和表达通过什么途径?的特征。
7、文学语言有哪些审美特征? 第九章 文学鉴赏论 第十章 文学批评论一、术语:文学鉴赏 召唤结构 隐含的读者 期待视野 共鸣 曲解 成见二、知识:1、读者的阅读态度可分为哪四种?2、文学鉴赏过程包括哪四个阶段?3、共鸣的两层含义。
三、思考题:1、文学鉴赏的性质是什么?2、文学鉴赏的作用有哪些?3、文学鉴赏的条件有哪些?4、文学鉴赏的过程有几个阶段?5、怎样理解文学鉴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6、怎样理解文学鉴赏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7、试论述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8、怎样看待文学鉴赏中的“曲解”和“成见”?一、术语: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标准 客观批评 主观批评 心理批评 审美批评 评点 二、知识: 1、构成文学批评的两大因素。
2、常见的文学批评模式有哪些? 3、常见的文学批评文体有哪些? 4、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主要有哪些? 三、思考题: 1、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关系如何? 2、文学批评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什么是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 4、什么是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5、怎样看待客观批评和主观批评这两种批评类型?6、文学批评有哪几种主要的模式?7、在文学批评中批评者应持何种正确态度? 8、文学批评要求批评者具备哪些素质?附 录 1、必 读 书[教材]: 姚文放著:《文学理论》(修订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说明]:乍一看,这似乎是多此一举,其实不然。
据了解,以往的同学对文学理论教材有三种态度和做法:一是对理论缺乏兴趣,平时不读教材,临到考试才突击应付;二是想读但又不会读;三是 兴趣浓厚,并报考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则认真阅读。
由此看来, 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才认真阅读教材,这是不行的。
近年来,常听同学们说:“文学理论课太难,学不懂”。
“学不懂”,有两个原 因:一是不读书, 自然学不懂;二是不会读,学习效果才差。
进中文系而不读文学理论,就好比到扬州而不游瘦西湖一样,未臻极境,是件憾事!而且,不懂文学理论,那么对“文学”的兴趣, 也不过是一种无根的浅薄的兴趣而已。
因此,所谓“必读书”,只是强调阅读教材的重要性。
[读法]:1、用理论的思维读理论。
对于文学理论,则要运用专业的术语,知识和原理来阅读。
如果带着读文学作品的心态和期待,在文学理论中讨兴趣,肯定是要失望的。
2、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读理论。
对于文学理论,小到一个问题, 大到一节一章,都要层层剖析,探个究竟。
这好比先把一台机器 拆开来,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一个零件一个部件,都要将它的 性能和特点搞清楚.3、牢记文学理论体系图,精通每个关节、每个局部的问题,然后成竹在胸,将每个具体的文学理论问题,都放置在这个“体系图”中来审视,来思考,就会一通百通,迎刃而解。
这好比把 拆下来的机器零件再按图纸安装起来,然后再看某一零件在整部机器中的位置和功能,做到融会贯通。
4、还可结合文学作品和文学史来阅读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在文学理论课与文学课的横向联系中,验证理论,把握理论。
或者运用从文学理论课堂上学到的观点、原理和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一句话,将文学理论课与文学(史)课打通来学,一石三鸟,互依互用。
只有这样,才算“学活”了。
[要求]:1、结合《手册》和课堂教学的进度,通读一遍教材。
最好是课前预习,课后再根据老师的课堂讲授及听课笔记补习(补充性的读),两者结合进行。
2、考试前,再结合《手册》复习一遍教材,该背者背,该练者练,迎接考试。
3、凡报考本校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者,还得有深度地精读一遍教材;若报考外校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者,则根据所报考学校的要求,精读一本其所指定的文学理论教材,并比较异同,抓住特点,来准备应考。
2、阅读书目一、期刊类:《文艺理论研究》(上海)《文学评论》(北京)《文艺评论》(哈尔滨)《文艺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小说评论》(西安)《名作欣赏》(太原)《文学自由谈》(天津)《文艺研究》(北京)《文艺争鸣》(长春)《理论与创作》(长沙)《文艺学习》(北京)《中外文化与文论》(成都)《文学评论家》(济南)二、报纸类:《文论报》(石家庄)《文艺报》(北京)《文学报》(上海)《比较文学报》(成都)三、著作类: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包忠文主编:《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童庆炳等主编:《新中国文学理论50年》,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锡华著:《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姚文放著:《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论文学与艺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朱光潜:《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古远清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古远清著:《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蔡镇楚著:《中国古代丈学批评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孙津著:《西方文艺理论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畅广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丈学理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说明]:1、此《阅读书目》是供同学们自学时选读的。
2、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选读,也可以作为四年大学生活期间的选读书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