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简介

文心雕龙简介

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本文学批评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宝典之一。

它以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规律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整本书分为三十篇,主要内容涵盖了文学的基本理论、修辞技巧、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等方面。

刘勰以明代杨慎所编《文心雕龙》为蓝本,结合自己的文学批评经验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

他从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文学的内在规律,总结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感、念、思、情、志”五个层次的文学表达要素。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在读者心中引起感动,激发起念头和思考,表达出情感和志向。

他强调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读者,产生艺术上的共鸣。

刘勰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

他详细论述了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描写、议论、叙事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和技巧。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整体统一性和个性化,要求作家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审美价值方面,刘勰强调了作品的创新和独特性。

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能够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审美享受。

他提出了“奇”、“巧”、“新”、“异”的审美标准,鼓励作家在创作中追求独创性和创新性,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以求得更高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本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当今社会,尽管《文心雕龙》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刘勰提出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也可以为当代作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该书以去俗归雅为宗旨,以雕缕龙纹一样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文章的精髓,从而形成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学理论巨著。

一、背景介绍《文心雕龙》创作于南朝齐和梁之际,刘勰生于梁代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出身寒门,但自幼好学,尤喜佛学,在20岁时即出家为僧。

然而,刘勰对仕途抱有向往,他观察到当时的文坛上,追逐新奇、忽视传统、作品庸俗华丽的风气盛行,因此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的艺术价值。

在齐末和梁初,刘勰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

二、对比与参照与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相比,《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论述的精细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钟嵘的《诗品》相比,《文心雕龙》更侧重于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探究,而《诗品》则更注重对诗歌作品的艺术评价。

此外,《文心雕龙》也不同于萧统的《文选》,它不仅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创作风格《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五十篇,以骈体文写成,每篇都有独立的内容和主题,同时又以整体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贯穿全书。

刘勰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得整部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在书中以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严谨的结构,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四、主题分析《文心雕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文章之妙,在于雕缕龙纹”,即通过精细的构思和雕琢,创造出犹如龙纹一样精美复杂的文学作品。

刘勰认为,文学的精髓在于“文心”,即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心”的雕缕,作者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具体的内容上,《文心雕龙》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风格、鉴赏、创作等多个方面。

刘勰认为,文学是具有生命的实体,它既有客观的存在,也有主观的感知。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文心雕龙》

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还探究了裁减、比兴、声律、对偶、用典等问 题。 六、文学的批评与欣赏 《知音》篇专门论述批评、鉴赏问题。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的、公正地、进行文学批评 活动呢?刘勰认为首先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 养,提高自己水平: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 文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它体例周详,论旨精深,结构严密,条理分明。 清人章学诚称之“体大而虑周”。
鲁迅《论诗题记》:“篇章既富,评骘遂生。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 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鲁迅全集》第八卷)
这就是他所奉为圭臬的儒家积极进取态度。
但现实很难有所成就
牢骚和不满:“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 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 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者 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 焉。 ”
二、思想影响 融儒、释、道于一体 佛学著作:《灭惑论》与《石像碑》 “外儒家而内释老” 从政出仕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而修身养性以佛 老为标的 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 “夫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 欤!” 人之“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的文章。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 先。”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宗经”“征圣”的思想观念
“神思”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并泣偕。”

文心雕龙文学鉴赏

文心雕龙文学鉴赏

文心雕龙文学鉴赏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而《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它对于文学的鉴赏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心雕龙》的历史背景《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梁武帝萧衍时期,文人士大夫不乏文采飞扬之辈,文学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推崇。

刘勰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文心雕龙》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深入的洞察力,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文心雕龙》以“文”为主题,对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鉴赏。

它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形式、文学的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首先,《文心雕龙》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刘勰认为,文学是一种以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经验的艺术形式。

他进一步指出,优秀的文学应该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刘勰认为,文学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恰到好处的修辞和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提出了“有机类合”、“异类合”的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接着,《文心雕龙》对文学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刘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文法”、“章法”等概念,让后世的文学家们在创作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三、《文心雕龙》对后世的影响《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深入研究了文学的本质和形式,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和指导。

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从中汲取了养分,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得到了提高。

《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与发展

《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与发展

《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与发展《文心雕龙》和《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两部重要著作,它们对于文学的本质、创作和鉴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探讨。

其中,《文心雕龙》对《文赋》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理论观点上,也表现在文学实践和批评方法上。

在理论观点上,《文心雕龙》继承了《文赋》中关于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即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

同时,它也发展了《文赋》中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

例如,《文心雕龙》强调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风貌,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赋》过于侧重个人情感表达的不足。

在文学实践上,《文心雕龙》也继承了《文赋》的传统,提倡文学创作应该遵循自然之道,表现真实的人性和情感。

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神思”、“风骨”等,这些概念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批评方法上,《文心雕龙》同样继承了《文赋》的传统,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同时,它也发展了一种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批评方法,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探讨其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

这种批评方法对于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观点、文学实践和批评方法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继承了《文赋》的优良传统,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文心雕龙》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不仅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也对于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文心雕龙》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现象,它不仅继承了《文赋》的优良传统,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中文体论思想的比较分析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中文体论思想的比较分析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中文体论思想的比较分析文体的问题很复杂,文体到底分为哪几种?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古代文论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这三个杰出的文学理论作品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到了文体论思想,这三个作品中关于文体论的部分相互继承又互相超越,向我们呈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文体形成时代非常早,就现存出土文献看,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不少成熟文体了。

但作为文章学的文体论出现却非常晚,真正系统、成熟的文体论的出现,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而吴承学教授和李冠兰研究员认为:从早期文体学史特殊性的实际出发,文体观念发生的标志并不是文体理论上的自觉,而是在观念上区别文体与运用文体的自觉。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论·论文》、《文赋》和《文心雕龙》几个文学理论作品的阅读,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体论思想体系。

本文尝试通过对《典论·论文》、《文赋》和《文心雕龙》三个中国古代杰出文学理论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粗略陈述文体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梗概,及三个作品在阐述这一问题时的相互继承与超越。

一、《典论·论文》中的文体论思想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文非一体”,他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曹丕所说的“文”,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共计八种体裁。

他还首次提出了“文”的“本”、“末”问题即各种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文”既有不同特征,又有共同本质。

这表明在当时文已开始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他主张奏章和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与赋体应该华美。

文心雕龙思想总结

文心雕龙思想总结

文心雕龙思想总结《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

该书共分为六十篇,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艺术原则和技巧。

通过对这部杰出的文学经典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包含的一些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始终强调文学创作的艺术性。

刘勰认为,文学是一门艺术,是由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构建的。

因此,他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形象描写和构思,以形成独特而有吸引力的作品。

他还提出了“创意”和“作品与自然”的理念,强调作品应该具有独创性和自然性。

刘勰认为,创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学创作的核心。

他要求作家要有多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创建出独特的作品。

但同时他也强调作品应该与自然相呼应,不应过于离奇或牵强。

这一思想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指导着作家们去追求创造力和自然真实。

《文心雕龙》还重视文学的表达技巧。

刘勰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诗、赋、文、音乐、话语等不同文体的创作要点和技巧。

他提出了“辞章理工”的指导原则,即作品的辞章要既洗练精巧,又自然流畅。

他还论述了修辞性和技巧性的关系,认为修辞性是技巧性的基础,而技巧性是修辞性的表现。

刘勰的这些理论认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论述不仅指导了创作技巧的运用,也提出了对于修辞性的追求。

他的这种关注艺术技巧、追求修辞性的理念,对于促进文学的发展和提高文学的艺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文心雕龙》还阐述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刘勰认为,一篇作品应该是有益于道德修养的,应该具有道德的力量。

他强调作品的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应该对读者的心灵起到良好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性灵之文”的概念,强调作品应该富有情感和灵气,以打动人心。

这种关注道德性和情感性的理念,使得文学不再成为空洞的艺术形式,而具有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这种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文学更加丰富多彩,更有价值。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它提出了创作的艺术性、技巧性以及与道德的关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_文心雕龙_诠赋_篇研究概述

_文心雕龙_诠赋_篇研究概述
、 、
缪 俊 杰 先 生 的《 文 心 雕 龙 研 究 中 应 注 意 王 运 熙 先 生 的《研 究 文 心 雕 龙 应 全 面 了 解




生 等 的 文 章 详 细 论 述 了 刘 砚 文 体论 的 特 点 意 义 以 期 引 起研 究
,
者 的更 多关注
,

王 运 熙 先 生 的 文 章 将 文体 论研 究 问 题 细 化 到 了
,

关于

《文 心 雕龙 》 体 论 的 总 体 价 值 与 局 限 性 文
,
大 多 数学 者认 为 刘 想

的 文 体论 研 究 具 有 文 学 史 的 意 义 是 创 作 论 批 评论 的 基 础
”。
龙 学 研究 领 域 的 一 部 传 世之 著 黄 霖 先生 》 文 中在 总 结前 辈 龙 学 家研究 新 著 文 心 雕龙 汇 评 读 后 有 感 一
、 。

黄 霖先 生《文 心 雕

的 龙 汇评 》 汇集 了 明 清 众 多 学 者 对《文 心 雕 龙 》 评 价 对《侄 赋 》 “ 更 篇 的 评 点 的 数 量 很 多 评 价也很 高 清 谨轩 先 生 的 较《文 赋 》
。 一 句 评 点 既 概 括 了 《诊 赋 》 的 特 点 又 篇 博 更 胶 诚 丽笔 也 指 出 了 它 在文学 史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而 最 有 见 地 成 就 最 高 的 评 点 当 属 纪 的 先 生 的 评 点 黄 霖 先 生 在《文 心 雕 龙 汇 评 》 言 的 第 前
。 》 也 对《诊 赋 》 某 些 篇
问题有 重 要 阐发
。 》 等 著作

关于

09刘勰的文心雕龙-

09刘勰的文心雕龙-
8
正如刘勰《灭惑论》中所言:“是以一音演 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 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 梵、汉语隔而化通。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 俗;地有东西,故国限南北。其弥纶神化, 陶铸群生,无异也。”也就是说,各教在最 高目的──“弥纶神化,陶铸群生”上是一 致的,所异的是途径不一。
17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文心雕龙》构成 简单介绍一下, 1.书名;2、写作动 机; 3.总体结构
18
1.书名
“雕龙”,驺奭,战国齐人,
据《史记·孟荀列传》,当
《序志》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 心也。昔涓子(齐人) 《琴心》、王孙《巧心》 (《汉书·艺文 志》《王 孙子》,一名《巧 心》),心哉美矣,故 用之焉。古来文章,以 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 羣言雕龙也。
15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 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 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16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 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 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 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时有雕龙奭之称。盖驺奭修 饰之文,像雕镂龙文。 岂取句有二解:一曰古来文 章,以雕饰而成,类乎雕龙, 所以取名曰雕龙,哪里是取 人们称邹奭的雕龙呢?二曰, 古来文章……,难道不是取 邹奭之雕龙吗?其实刘勰取 雕龙一辞,就语源上说取自 邹奭,但刘勰强调的是他取 此名与文章写作的历史即实
相符合。
文心雕龙并列,一是讲为文
之用心,创作的原理;一是
修饰,讲文辞及表现技巧。
19
2、写作动机
立言不朽

(完整word版)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完整word版)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2014-6-4)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中。

具体而言,体现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认为,儒家的圣人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得到阐明,《六经》是道的体现。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形式相统一视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他列举自然事物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在于说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构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为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指人类变现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认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包含两个部分,即文与质、情与采、内容与形式。

他指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靠文采方得以表达,二者在文章本体中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这部作品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理、方法、技巧以及文学批评的标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分为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各个方面。

刘勰在书中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

同时,他也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是传播道义、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分析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各个环节。

他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神思”、“体性”、“风骨”等原则,即要在深入思考、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刘勰还提倡“博览群书”,认为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文学批评方面,《文心雕龙》提出了“六观”说,即从六个方面来评价文学作品:一观位体,即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二观置辞,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三观通变,即作品的创新和变化;四观奇正,即作品的独特性和规范性;五观事义,即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六观宫商,即作品的音韵和节奏。

这一评价体系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前代文学批评的成果,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中,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解读和生动呈现,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和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成就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成就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成就刘勰(约468 ——约532年),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个山东莒县)人。

早年家贫好学,且志不婚娶,依定林寺僧佑校订佛经。

梁武帝时,任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为昭明太子萧统及文士沈约所重。

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寻卒。

所撰《文心雕龙》50篇,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它研究的是如何创造富有艺术性的作品。

书中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文章,但偏重于文学。

它将前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予以分析,条列出文艺创作的各种原理。

本书共50篇,分上、下篇,各25篇。

上篇以文体论为主,下篇以创作论和修辞学为主,阐述了写作规律和写作方法。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刘勰的世界观及其文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乃是总纲。

第二部分专论文体、从《侧诗》到《书记》共20篇,涉及二十几种文体,包括韵文、散文以及杂文等。

对每种文体、刘勰都从源流演变、定义与实质、代表作家与作品、基本特征和写作要领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部分是关于文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创作理论,也是《文心雕龙》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包括从《神思》到《总术》共19篇,研究文学创作的构思、风格、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的各种问题。

第四部分为《时序》和《物色》篇、阐明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等著名论断。

第五部分是文学批评论,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篇,分别就作家、作品及文学批评理论等方面,做了较为集中的论述。

第六部分即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后记,说明了写作动机与目的。

《文心雕龙》系统总结了我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确立了文学的基本原则: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了解刘勰(约公元——),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明确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道:“凡声存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割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指出,作韵易而挑选和容易。

由此可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精确把握住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学在理论上做出了难能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学方面,刘勰倡导谨慎甄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名词解释《文心雕龙》是北宋作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共56篇。

其名源于文章如心雕雪,形若神龙,寓意诗文之美如雪花般纯洁,且有如神龙飞舞般翩翩起舞。

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总汇”,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书中共涉及诗、词、赋、文四种文体,对这四种文体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析。

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在文心雕龙中的解释进行介绍。

1. 情理:情理是指感情和理性的结合,是《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情感的表达,但也要有合乎逻辑和道理的论述。

2. 高古:高古是对于古代文学的赞美和追求,代表着文人以古代文学作品为规范,追求写作的高尚和纯洁。

3. 正史:《文心雕龙》中的正史指的是史书中对于历史对象的真实描写和记录。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可以参考正史,但不能简单地照搬,而要加以提炼和改编。

4. 论文:论文是指文学批评性质的散文,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的文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5. 审褒贬:审褒贬是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方式,即审查、表扬和批评作品的好坏。

刘勰强调审褒贬要客观公正,不能偏袒个人喜好,而要以文学标准为依据。

6. 投机取巧:投机取巧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奇特或独特的手法和技巧,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规范。

刘勰认为投机取巧违背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应该避免使用这种方式。

7. 窈窕:窈窕是指文章或诗词的优美和精致,是对于作品风格的赞美。

刘勰认为好的诗文应该具备窈窕之美,追求优美的表达和精细的文笔。

8. 幽咽:幽咽是指诗词音韵的悦耳和动人,是对于声音美的追求。

刘勰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有动人的音韵,能够打动人心。

《文心雕龙》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书中,刘勰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概念和名词的解释,彰显了刘勰对于文学批评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而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宝库中,《文心雕龙》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心雕龙》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在于“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即要遵循自然之道,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创作时不能脱离生活的本源,不能忽视作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比如,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创作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就应当深入观察生活,真实地展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让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引导他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文心雕龙》中关于情感与外物关系的论述。

它告诉我们,创作者的情感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学作品的言辞则是由情感激发产生的。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用心去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变化,将这些感受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和素材。

比如,当我们看到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时,就可以将这份感动融入到诗歌或散文中,使读者也能领略到自然之美。

在构思方面,《文心雕龙》提出了“神思”的概念。

所谓“神思”,就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它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点。

这启示我们在创作之前,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让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间遨游。

比如,在构思一部科幻小说时,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世界,人类与外星文明的交流,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等等,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吸引读者的目光。

同时,《文心雕龙》还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

它认为“文附质”“质待文”,即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不仅要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还要精心打磨语言、结构等形式方面的要素。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谋略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谋略
论 的谋 略正 在于 以“ ” 虚 ” 以“ 实 击“ , 实诚 ” 的学 风挽 救谶 纬之 学带来 的浇伪 与 浮泛 。后 曹 丕反 对 “ 人相 文
轻 , 以“ 己度 人 ” ” 审 的态度 评 骘时彦 , 并倡 为 文不朽 之说 , 使文 学作 为独 立 的人文 门类得 以正名 , 谋 略性 其 在 于 以置换 立言不 朽 的传统含 义 为 文学 的独立 发 展 张 本 。钟嵘 针 对 齐梁 问学 诗者 “ 自弃 于 高 明 , 涉 于 无 文 流 ” 准地 无依 ” 的“ 的混 乱状 况而 作《 品》, 用 意正在 “ 彰清 浊 , 摭利 病 ” 借 助 树立 品第 以确 立典 诗 其 辨 掎 , 范 来达 到端 正诗学 取 向 的 目的 , 而使 诗歌 创作 走上 健康 发 展 的道 路 。梁代 文 坛在 崇华 黜 实 的文 学 风气 从
论《 心雕 龙》 文学 理 论 谋 略 文 的
郭 鹏
( 山西 大 学 文 学 院 , 西 太 原 0 0 0 ) 山 30 6
[ 摘
要 ]《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 的体系性 表现在 理论体 制上 的完整性 和各理论 构成要 素间的不 同
类型 、 同层次 的紧密关联上 。这种完整 的体制 、 不 周密的理论 布局与 精细 的理 论安 排建立在刘 勰深切 细 密的谋略意识之上 。其谋略的用意则是对与作家和创作 有关 的诸 多 问题 作 出系意 旨则在 于对文学未来走 向的深 远关 注上。其理论谋 略决定 了《 文心雕 龙》 体 “ 大虑深” 的理论特色 , 文心雕龙》 是《 文学理论 的重要 贡献。
[ 关键词 ]《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 ; ; 理论谋略 [ 中图分类号 ]I 0 . 62 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0 04—11 (0 2 0 0 2 7 0 2 1 )4— 0 5—0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

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

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

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

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

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

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

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

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


时,刘勰认为形式对于内容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譬如虎和豹的皮毛,如果没有它那种花斑的外形,那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样,因而表现不出虎皮和豹皮的内容。

又如犀和兕这两种动物的皮革,也必滇涂上一层丹漆,才能显示出漂亮的颜色而利于运用,这就是“质待文”的道理。

没有相应的形式,内容虽好,仍无法表现出来,可见形式对于内容是有积极作用的。

这种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反复论证,无非是在强调两者的统一关系,即作者所强调的“衔华而佩实”,从而引起人们对于文章思想内涵的注意,为情而造文。

我们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文学是抒发人们内心感情的工具,更应该认识到这种抒发是与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着相似的规律,从而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文学的形式美不应是作者的生硬强加,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文学的形式也是文学本质里应有的内容。

二、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刘勰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内容从何处来?他告诉我们,内容来自于创作者感情与万事万物的相互作用,即“物以情观”、“情以物迁”,这就不仅揭示了作者的情感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也是随着万事万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创作者所看到的、描写的景是带着感情的景,这就强调我们要注重从生活中获取“物感",从而丰富我们的创作。

“神思”不会凭空而来,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毕竟,若仅仅依靠从别处学习而来的熟练,很难产生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阅历经验,神思也不会光顾。

重“物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优秀传统,因而在《神思》篇中刘勰很看重“物”的影响,“神与物游”自不用说。

“物沿耳目”,“物无隐貌”,“风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域表”、“山河”、“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等,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物感”、“物”对“神思”、“神”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试想,若无“物”,神又能将“游”于何处。

反之,有“物”而无神,创作也仅仅是生硬的文字堆砌,神只有与“物”自在地谐游,才能够实现心物相融。

除了在《神思》篇中强调“神思”与“物”的关系,作者在《物色》篇中对“物”与“情”做了更加精彩的论述。

开篇作者阐发自然景色对作者的影响作用,从四时的变化必然影响于万物的一般道理,进而说明物色对人的巨大感召力量:不同的季节也使作者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根據这种现象,刘勰提炼出一条基本原理:“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

”精辟地概括了文学创作和自然景物的关系。

接着,刘勰论述怎样描写自然景物。

告诉我们必须对客观景物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再进而结合物象的特点来思考和描写。

刘勰从《诗经》中描绘自然景色的具体经验中,概括出“以少总多”的原则,对汉代辞赋创作中堆砌辞藻的不良倾向,刘勰提出了批评,告诫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避免这种“繁而不珍”的罗列。

对于晋宋以来“文贵形似”的新趋向,刘勰提出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首先是要密切结合物象,“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其次强调“善于适要”,能抓住物色的要点;再次是要继承前人而加以革新,做到“物色尽而情有余”;最后强调“江山之助”,鼓励作者到取之不尽的大自然府库中去吸取营养。

刘勰对于物与情关系的描述是全面的,对我们认识文学是什么有着这样的启发:文学必然包含着我们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体察,在这种相互的感发中,我们能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记录下思维美好的瞬间,从而创作出伟大的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外观是支
离破碎的,是转瞬即逝的,而又经常是扑朔迷离……诗人务求创造‘经验’的外观,感受和记忆的事件的外貌,并把它们组织起来,于是它们形成了一种纯粹而完全的经验的现实,一个虚幻生活的片断”。

[1]这就说明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物的关系,物因人感情的赋予,当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景观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往往具有了新的不同于客观存在的样貌,这种样貌能够在读; ; 者心中留下印记,甚至成为永恒的记忆。

三、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
刘勰认为创作的理想状态应该为神与物游,当然在实际创作中,神与物并非一定能自由和谐地“游”,常常呈现出不和谐、不均衡的游离状态。

黄侃先生在释“神与物游”也认为“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合,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以照境。

必令心境相得,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2]的确如此,由“神与物游”,我们可以直接推出刘勰要求在创作中实现心物共融的和谐状态。

《神思》篇第二部分就告诉我们“神”与“物”若能契合相游,就会文思泉涌,写作既快又好,反之则难尽人意,既慢又差。

“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而“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在这里,刘勰指出写作速度较慢的人是因为情感走错了道路,也就是思虑的方向错误,反而言之,若能“神与物随”或许就不会出现如此的弯路。

接下来,刘勰告诉我们:要想不走弯路,就一定要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

创作要求其实现自身的“虚静”,更加强调创作者的知识储备和阅历经验,“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其中“积学”与“研阅”,属于后天的积累与修养;“富才”与“怿辞”则不仅需要后天的积累,也需先天的才能与秉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造既需要积学、酌理、研阅、驯致,也需要储宝、富才、穷照、怿辞,若能将二者高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深刻广博的艺术魅力,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会经久不衰。

文学创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仅有天赋不能创造出鸿篇巨制,尚须后天积累学习以广泛储存创作素材,认真研究,以提高自己的洞察力。

只有先天与后天,才与学相互结合,神思才能顺利运行,创作才能成功。

“神思”和“储学”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思维与现实的关系,思维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神思不是对天祈求的结果,而需扎实的储备。

每一部文学作品的誕生都不是简简单单文字的罗列,文学也不仅仅是记录思维,它还具有审美的要求,这就是刘勰强调储学的原因。

储学可以使我们更生动地记录下我们情感和思维的点滴,使之成为文学,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刘勰从以上三个面入手探求文学的本质,其认为文学来源于万事万物对作者的感发,日月积累,创作者在虚静的状态下接纳万物,实现神与物游,并配以相应的形式,从而达到自然之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意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