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心雕龙的书目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之《原道》“道”的研究

《文心雕龙》之《原道》“道”的研究

• 3. 《文心雕龙·原道》中的“道”又不完 全等同于道家或玄学中的“自然之道”。 刘勰“思想中理想圣人,一方面是‘法道’, 是‘德合自然’,然而另一方面又并不废弃 儒家名教,相反,而是‘以自然(老庄)为体, 以名教(儒学)为用的”。 • 可见道家思想,或说融合了道家思想的魏晋 玄学对《原道》之“道”的影响。
一.“道”之佛学思想
• 《梁书-刘勰传》记“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 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 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深受佛教 文化的影响。 • 撰写的佛教论文《灭惑论》更为我们提供了 明证。其中所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佛 之至也,则空玄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 而玄智弥照。幽数潜会,莫见其极”等理论。
以《原道》为例,一开始即吸收了老子的 “道法自然”的观点,引出“自然之道”。 •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 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 文也。” •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 •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 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 明,自然之道也。”
• 同时,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 大量借鉴儒经之首《易经》的“观物取象” 说、“八卦生成”说、“三才”说等多方 面的理论,成为“原道”论形成的基础,而 《易经》也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 首”。正是“道”之为“儒道”的有力明 证。 • 这也充分证明,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所 原之“道”非佛非道亦非玄,而是以儒家思 想为主导的。
三. “道”之儒学思想
• 《文心雕龙》中刘勰对于儒家思想的格外 推崇,这与刘勰个人生活遭际、家庭背景 及时代政治文化状况密切相关。

(2021年整理)名篇导读·文心雕龙神思篇

(2021年整理)名篇导读·文心雕龙神思篇

名篇导读·文心雕龙神思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名篇导读·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名篇导读·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全部内容。

名篇导读2、文心雕龙·神思1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2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3。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4。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5: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6。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7。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8。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9。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10。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1。

1《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作。

刘勰(公元465?-520?),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寄居江苏镇江。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四篇,是刘勰文学观的本体论部分;第二部分从第五篇《辨骚》至第二十五篇《书记》,共二十一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文体论观点;第三部分从第二十六篇《神思》至第四十九篇《程器》,共二十四篇,是刘勰文学创作与批评论部分;第四部分是第五十篇《序志》,为全书总序。

全书共三万七千余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第一部具有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专著。

这里选的是第二十六篇《神思》,主要讨论艺术构思问题。

神思,指神妙精微之思。

曹学佺眉批云:“文,神物也,故以《神思》先之。

”2《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原指身处隐居之地,而心怀利禄之欲。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一、介绍《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撰写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该书于东晋时期成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文心雕龙》的内容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二、《文心雕龙》概述1. 作者背景刘勰,字性之,东晋时期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辞章家,被誉为"千年第一才子"。

他以其深厚的知识和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内容概括《文心雕龙》共分四卷,包含了极具观点独特和高度务实性的文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 总论:引言部分,讨论了文章创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道德伦理;b) 文章别体篇:论述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范,如骈、赋、议、辞等;c) 文章法则篇:阐述文章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起承转合、用典比喻等方面;d) 文章品辨篇:论述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和要点;e) 文章深后篇: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必须把握好情感和意境;f) 书目摄要篇:收录了当时的著名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对古代文学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1. 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以其严谨性和全面性,使读者对古代文学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指导性意见以改进自身创作。

2. 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文心雕龙》凝聚着东晋时期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突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价,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情感体验。

3. 对后世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影响《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辞章学著作,它为后世的文艺批评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许多后来的文人都以《文心雕龙》为基础,进行创作和钻研。

四、结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与创作理论著作。

它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平及启迪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书目一、教材类《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四本。

《中国古代文学》陈文新两本,重点看【导学训练】和【研讨平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一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建中一本。

二、通论类《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中华书局1984年《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三、先秦文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2001年《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年《诗三百解题》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论语正义》刘宝楠中华书局 1990年《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1961年《楚辞集注》朱熹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楚辞通故》姜亮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两汉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中古文学史》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中国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年《秦汉文学编史年》刘跃进商务印书馆2006年《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年《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中华书局1958年四、唐宋文学《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李太白全集》清﹒王琦中华书局1981年《杜诗详注》清﹒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年《唐诗品汇》高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唐诗综论》林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中华书局1981年《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齐鲁书社1986年《唐诗学引论》陈伯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宋诗选注》钱钟书中华书局或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苏轼选集》王水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巴蜀书社1997年《唐宋文举要》高步瀛中华书局1999年五、元明清文学《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明代文学批评史》刘明今、袁震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清代文学批评史》邬国平、王镇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中华书局1982年《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中华书局1978年《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清卷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清诗史》严迪昌浙江古籍出版2002年《晚明小品研究》吴承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戏曲史》张庚、郭汉城戏剧出版社1980年《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王季思齐鲁书社1991年《中国散文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六、诗词学《宋词三百首笺注》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7年《稼轩词长短句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东坡乐府编年箋注》石声淮著唐铃铃箋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詞曲史》王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词学论丛》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中国词学理论批评史》方智范、邓乔彬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中国词学史》谢桃枋著巴蜀书社2002年《词学史料学》王兆鹏著中华书局2004年《唐宋词流派史》刘杨忠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唐宋词美学》杨海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王昆吾中华书局1996年《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灵蹊词说》缪钺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唐宋词史》杨海明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金元词论稿》赵维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明词史》张仲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清词史》严迪昌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七、叙事文学《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话本与古剧》谭正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侯忠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93年《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明代小说史》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宁稼雨编著齐鲁书社1996年《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刘世德等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中国小说史丛书”(共十八种)》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王国维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八、名著选读《山海经校注》袁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今译今注》杨任之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屈原赋译注》袁梅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国书店1988年版《先秦散文选》罗根泽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史记》(校点本)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陶渊明集译注》魏正早译注天津出版社1994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搜神记》 (晋)干宝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程千帆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唐宋诗举要》高步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王维诗选》陈贻欣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白选集》郁贤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白居易选集》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出版《宋诗鉴赏词典》缪钺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宋话本选》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欧阳修选集》陈新,杜维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苏东坡传》林语堂著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署名王学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陆游选集》朱东润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金元明清词精选》严迪昌选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元曲选》 (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关汉卿戏曲集》吴晓铃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西厢记》(元)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容与堂本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凌赓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金瓶梅词话》(明)兰陵笑笑生著,戴鸿森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封神演义》(明)许仲琳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明诗选》袁行霈选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石头记》(清)曹雪芹著,红楼梦研究所编定中华书局1987年版《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聊斋志异选》(清)蒲松龄著,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水浒后传》(清)陈忱著宝文堂书店1983年版《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诗选》福建师大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名家词》陈乃乾辑上海书店1982年版《方苞,刘大槐,桃鼐》陈耀东选注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版《袁枚诗选》周舸岷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散文选注》靳代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近代诗选》靳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活尧著张友鹤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老残游记》(清)刘鄂著,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孽海花》(清)曾朴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文学概论书目

文学概论书目

中文与社会方向(文学概论部分)参考书目
一、专著类
1、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二、教材类: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版。

2、张少康、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版。

㈠西方文论专著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㈡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论著
1、汉代:《毛诗序》
2、三国:曹丕的《典论〃论文》
3、魏晋南北朝:
①陆机《文赋》
②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③钟嵘:《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4、两宋:①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②严羽的《沧浪诗话》
5、明清:①金圣叹的小说评点②刘熙载的《艺概》
“五四”以后: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②鲁迅的《摩罗诗力说》③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
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问题的著作
1、傅腾霄主编:《马列文论选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

《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40420中文摘要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形成了第一个繁荣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杨慎、曹学俭、黄叔琳、纪昀等知名学者。

《文心雕龙》曹评虽多为零散的、感悟式的,却谈及了文学创作中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创作论的角度对曹评本加以梳理、综合,可看出曹氏领悟到刘勰文心之精髓部分.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而且在《文心雕龙》评点史上,他上承杨慎,下启清代纪昀、近代黄侃,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全文共分三部分:引论、本论、余论。

引论介绍《文心雕龙》的研究情况,着重叙述曹学俭评点本的情况。

本论包括主真重情的自然说,贯文总术的风论两部分内容。

主真重情的自然说。

在论述中国古代文论“自然”观的发展基础上,主要从“清真”、“笛’达”、“法而无法”、“本色”四个方面阐释曹评“自然”的理论观点。

并结合文本的阅读、比较,评析其价值和意义。

贯文总术的风论。

论述曹评以“风”贯穿文学创作全过程的理论观点,着重阐述评点者在“风与通变”、“风与时序”、“风与气、势”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的见解。

并总结“风”论的特点和不足。

余论概论曹评本有价值的内容,主要辨析“风骨”之争,以及研究《文心雕龙》创作论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文心雕龙》;曹评;创作论;自然;风ABSTRACTWithregardtothecriticism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ItisinlatterofMingDynastyandinformerofQingDynastythathaveformedadevelopedpinnaclefirstly.Therearemanyfamousprofessors,suchasYangshen,Caoxuequan,Huangshulin,Jiyun.Cao’Scriticismi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aretheoreticsystem,Mythesishasprocessedthecriticismontheaspectofwritingtheory,WecanfindoutCaoxuequan’StheorythatreflectedthequintessenceofLiuxie’Spoems,andformedrelativecompeteviewsofthewritingcreativetheory.Inthehistoryofrunningcomments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HeinheritedthesentiorYangshen’S,andarousedthejuniors,suchasJiyuninQingDynasty,Huangkaninmodemtimes,andhistheoryactsasanimportantbridgebetweentheformerandthelatterThethesisismadeupoftheesections:indexepigraph,text,peroration·Thepartofepigraphintroducesthebasecaseon‘‘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andgivesanemphasisondepictingthestausofCaoxuequan’Seditionofcriticism.Thepartoftextincludesnaturecomment,windcomment·Naturecomment.theauthorinquiresintoCao’StheoryfromfouraspectsinChineseAntiquity:trueloveinccordingtothehistoryof“nature’’theoryandgenuineconcern,gracefullanguage,therulesandnorules,naturalcolorandanalyzingthetextbook,thevaluematterofCao’sThroughreadingcriticismissummedupWindcomment.theauthorexplainsthewholecourseofwritingtheoryof“wind’’inCao’Scriticism,andemphasizesthathowtheexpositorsunderstandthreeimportantquestions:“windandcontinuitiesetcmutations”,“windandthetimes”,“windandqietcmomentum”.thecharacterandwindcommentinCao’ScriticismaresummedupshortingoftheInthepartofperoration,theauthorbrieflyintroducesthevaluablecontentinCao’Scriticism,anddiscussesthequestionabout“windandbone”,Mindandtheetcconfrontswithsomeproblemswhilestudying“TheLiteraryCarvingofDragons’’Keywords:“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Cao’Scriticism;thewritingtheory;Nature;win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选题说明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成书距今己一千五百多年,历代都有人对其研究和评论。

文心雕龙版本目录

文心雕龙版本目录
梁通事舍人刘勰撰明 Nhomakorabea汪一元校
原道第一
5、明覆刻汪本四川省图书馆藏
曾见此本五部。字多俗体,如变、辞、来、学、宝、国、乱、体、观、献、会、万之类是亦有臆补中《哀〓》篇“而霍暴亡”句之墨钉补刻为“光”是误刻如《才路》篇“二班两刘句之“二”误刻为“三”是者。逊私淑轩原刻多矣。
6、明佘诲本北京图书馆藏
卷首有佘氏序,知刻於嘉靖二十二年。钱允治跋谓“癸卯又刻於新安”者,即此本。板心下栏尚留有原私淑轩本刻工姓名,其出於汪氏原刻可知。亦问有不同者惟精细不如耳。白文。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五篇相接,分卷则另起。其款式:
文心雕龙卷—
梁刘勰撰
原道第—
【附注】提要“无一完刻”“完”字未误,“受胪於牧之野亦误“牧”为“物”。
4、又文津阁本北京图书馆藏
提要题内府藏本,虽未言明何刻,实即汪一元本也。书中既多剜改,其中固有因誊录笔误剜改者;然多数则为底本字误校改则已非所据底之本来面目矣。卷首为提要,次即《文心》全书,白文。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有剜增、剜减时则否五篇相接,分卷则另想。其款式:文心雕龙卷—
【附注】曹学quan序,当以战此本者为首见,又按:徐〓崇祯己卯(十二年)跋:“此本(即汪一元本)吾辛丑(万历二十九年)年较〓极详,梅庚刻於金陵,列吾姓名於前,不忘所自也。……前序八篇,半由吾钞录,半乃汝父(指延寿)手书,又金陵刻之末收者。”然则新增诸序如冯允中、方元祯、程宽、叶联芳、乐应奎、佘诲六家之作,盖由与公写寄而补梓者也。明凌云五色套印本余藏此本有梅度生《注》,盖刻於万历四十年后卷首有曹学quan序可证天启二年前,非以梅氏万历三十七年所刻者为底本也。如《铭箴》篇“罕施于代”句,万历梅本作“罕施代”,天启梅本作“罕施于代”,而此本作“罕施於代”;又如《诸子》篇赞“大夫处世”句子“大”字,万历梅本作“大”,天启梅本作“丈”,而此本作“丈”。并其明证。徐〓校本附页有“梅度生重梓有朱之蕃序一篇“识语(天启梅本无此序),是梅氏於万历三十七年后,就原板重校改刻由天启本推之,当系剜换,非另开雕非一次矣。冯舒校本《通变》篇“乘机无怯”句子“怯”字有校语云:“梅本作怯”。今考万历梅本作“法”,天启梅本作“jia”,而此本与冯己苍所见者同,当属一刻。然则此本其出於万历四十年,则非也。卷首有曹学〓序、杨慎与张含书、闵绳初引、凌氏凡例、共六条《梁书·刘勰传》及校诸家姓氏。分批评、参评、音注、校正四类。五色套板:正文黑字,杨慎、曹学〓及各家评、校、音读,区以四色,分列眉端。校者问著其字全书分为上之上、上之下、下之上、下之下四子卷注亦别出为四子卷,殿全书后,每半页九行,行十九字。篇各为起讫。其款式:

《文心雕龙》注译史上的重要普及读本

《文心雕龙》注译史上的重要普及读本

《文心雕龙》注译史上的重要普及读本彭笑远【摘要】从刘勰的《文心雕龙》诞生以来,为其作注解的著作很多.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接近和喜欢上《文心雕龙》,黄维樑和万奇合作编撰了爱读式《文心雕龙精选读本》,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普及.【期刊名称】《语文学刊》【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精选读本;注译;普及读本【作者】彭笑远【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在中国文论史乃至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文心雕龙》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的美誉。

其主要成就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现存的古典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中时代很早且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名著。

《文心雕龙》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所著,全书共五十篇。

其主要内容,万奇先生在《文心雕龙精选读本》一书的《导言》中提纲挈领式地概述为:“据刘勰所言,是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由‘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组成。

‘文之枢纽’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探讨文学的根本问题,提出‘倚雅颂,驭楚篇’的总原则,今谓之文原论;‘论文叙笔’包括从《明诗》至《书记》二十篇,考察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依次叙述每种文体的源流,解释其名称内涵,选评有代表性的例文,提出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今谓之文体论。

下篇由‘剖情析采’和《序志》篇组成。

‘剖情析采’包括从《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研究文学的写作构思、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等写作方法,今谓之文术论;从《时序》至《程器》五篇,分别说明文学与时代、与自然的关系,历代作家的才能,诗文批评与鉴赏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人的品德修养,今谓之文评论。

《序志》篇是全书的总序,介绍本书的写作动因、理论框架以及写作态度和原则等有关问题,以统绾上述四十九篇。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张敬雅【摘要】《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

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

《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

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Dragon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consists of fifty chapters,of which nineteen chapters mainly deal with writing’s imagination,styles,structures and rhetoric.The book’s author,Liu Xie, counts Imagination very important toa writing,so he places the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writing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Book II to talk about literary creation.In his point of view,it is “the foremost art of writ-ing and a main feature of composition”.Thuswe can see why imagina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writing. The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writing,which is ever and now held highly by many researchers,main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inspiration,imagination and the natural world,imagi-nation and tranquility,and imagi nation and writer’s personalqualities.Meanwhile,some other aspects concerning the questioning of the essay,its annotations,its contribution to esthetic development and it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essay on The Art of Writing by Lu Ji are also covered among them. This paper is prepared to offer a clear viewof the researches referring to the essay on Imagination and pro-vide future researchers with plenty of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ssay in its full range.【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9页(P84-92)【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作者】张敬雅【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无论初学者还是名家、大家,凡接触过《文心雕龙》的人们常会追问一个共同话题——《文心雕龙》到底是怎样一部书,价值究竟何在?王运熙先生曾于《文心雕龙探索》述及自己的一些体会,他引《序志》篇“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指出,“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唐宋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唐宋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唐宋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别集:1、温韦冯词新校曾昭岷校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3、乐章集校注薛瑞生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4、张先集编年校注吴熊和、沈松勤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5、二晏词笺注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欧阳修词笺注黄畲笺注中华书局1986年7、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8、淮海居士长短句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山谷词校注马兴荣、祝振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晁补之词编年笺注乔力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11、东山词钟振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清真集校注孙虹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13、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4、樵歌校注邓子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5、张孝祥词校笺宛敏灏校笺中华书局2010年16、芦川词笺注曹济平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7、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8、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中华书局2007年19、陈亮龙川词笺注姜书阁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0、放翁词编年笺注夏承焘吴熊和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1、梅溪词雷履平罗焕章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2、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吴蓓笺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23、后村词笺注钱仲联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4、花外集吴则虞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5、山中白云词吴则虞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26、蒋捷词校注杨景龙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总集:1、花间集赵崇祚辑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全唐五代词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中华书局1999年3、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6年4、宋六十名家词毛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四印斋所刻词王鹏运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吴昌授陶湘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彊村丛书朱孝臧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唐宋人选唐宋词唐圭璋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王兆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0、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吴熊和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选集:1、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宋词三百首笺释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唐宋词简释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唐宋词选释俞平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词论:1、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6年2、词话丛编续编朱崇才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3、宋元词话施蜇存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宋金元人词话全编邓子勉编凤凰出版社2008年5、历代词话张璋等编大象出版社2002年6、历代词话续编张璋等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7、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张宗木肃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词籍序跋萃编施蜇存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宋代词学资料汇编张惠民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0、唐宋词集序跋汇编金启华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11、唐宋人词话孙克强编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诗话:1、历代诗话何文焕中华书局1981年2、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中华书局1983年3、清诗话丁福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清诗话续编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6、诗人玉屑魏庆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7、能改斋漫录吴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9、诗品笺注钟嵘著、曹旭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专著:1、夏承焘集(共八册,重点第二册)浙江古籍、教育出版社2、词学论丛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杨海明词学文集(共八册,重点三、四)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5、吴熊和词学论稿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6、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唐宋词史论王兆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词学研究论文集(1949-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唐宋词流派史刘扬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3、唐宋词艺术发展史邓乔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4、群体的选择肖鹏凤凰出版社2009年15、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村上哲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工具书:1、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2、词学史料学王兆鹏中华书局2004年3、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词集考饶宗颐中华书局1992年5、唐宋词书录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岳麓书社2007年6、四库全书总目(重点词曲编)中华书局1965年7、直斋书录解题(重点歌词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笔记:1、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全宋笔记朱易安等主编大象出版社2008年4、笔记小说大观丛刊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出版5、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孟元老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6、容斋随笔洪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与文心雕龙同样地位的文学著作

与文心雕龙同样地位的文学著作

与文心雕龙同样地位的文学著作陆机的文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书目尚书周易诗经周礼论语左传孟子庄子荀子法言论衡典论文赋诗品文选中说史通诗格诗式文则词源诗薮诗归词谑曲藻曲律曲品原诗剧说艺概毛诗序诗谱序翰林帖抱朴子评诗格教坊记本事诗青楼集缀耕录录鬼簿童心说清诗话三都赋序文心雕龙文章缘起玉台新咏乐府杂录与元九书六一诗话中山诗话梦溪笔谈石林诗话后山诗话藏海诗话潜溪诗眼草堂诗话碧鸡漫画冷斋夜话诗话总龟唐诗纪事碧溪诗话韵语阳秋文章精义全唐诗话后村诗话诗人玉屑沧浪诗话对床夜话石林广记乐府指迷滹南诗话瀛奎律髓唐诗品汇四溟诗话艺苑卮言艺圃拮余南词序录顾曲杂言围炉夜话姜斋诗话历代诗话词苑丛谈说诗琗玉宋诗纪事论文偶记一瓢诗话瓯北诗话石洲诗话新传奇品雨村剧话雨村曲话文史通义花部农谭昭味詹言复堂词话明诗纪事元诗纪事辽诗纪事金诗纪事人间词话国故论衡惠风词话文章流别集谢灵运传论戏为六绝句唐人选唐诗文镜秘府论二十四诗品西昆酬唱集洪驹父诗话许彦周诗话王直方诗话能改斋漫录岁寒唐诗话临汉隐居诗话竹坡老人诗话苕溪渔隐丛话《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心》。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第五章 “三言、二拍” 鲁迅 《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 郑振铎 《中国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化的趋势》
第六章 明代戏曲 《中国古代悲剧喜剧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汤显祖传》中国戏剧出版社 徐复怍《曲论》 《中国近世戏曲史》商务印书馆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中国作家出版社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第9页/共13页
3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人民出版社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6 、吕慧鹃 刘波 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
7 、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 8 、冈村繁《陶渊明——世俗与超俗》 9 、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10、潘世东 喻斌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
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
第三章 《西游记》
鲁迅
《明之神魔小 《〈西游记〉试论》
第8页/共13页
第四章 《金瓶梅》 鲁迅 《明之人情小说》 郑振铎 《谈〈金瓶梅词话〉》 吴晗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章培恒 《论〈金瓶梅词话〉》 任访秋 《略论〈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成就》
第4页/共13页
30 、郑福田《唐宋词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2 、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3 、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 、刘明华《丛生的文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 、冷金诚《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6页/共13页
第四章
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百花文艺出版社
《录鬼簿续编》
李春祥《元杂剧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

文艺美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读张长青先生《文心雕龙新释》

文艺美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读张长青先生《文心雕龙新释》

路, 引领 我入 门 的是两部 书 : 一部是 陆先 生 和世金 师 合 作 的《 文心雕 龙 译 注 》 , 一 部 是 张 长青 和张 会 恩 先 生 合作 的《 文 心雕 龙诠 释 》 。那时备 考牟 先生 的研 究
生, 除 了认 真 研 读 先 生 的“ 译注” , 记 得 对 自 己学 习
模还 是 内容上 , 均 已成 为焕 然一 新之作 。作 者 自觉站在 中国传统 文化 的背 景下 审视《 文心雕 龙 》 , 特
别 是 以“ 天 人 合 一” 这 一传 统 文 化 的 基 本 观 念 和 命 题 为 依 据 , 对《 文 心雕 龙 》 一书 的性 质 作 出 了明确
界定 , 认 为《 文心雕 龙》 “ 是 一部 体 大思精 的文艺美 学 巨著 , 不 仅在 我 国古代 文艺 美 学史 上 是 空前 绝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1 0
基金项目: 国 家社 科 基 金 规 划 项 目“ 百年‘ 龙学’ 探 究” ( 1 2 B Z W0 6 4 )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之 一
第八通古今之变的文艺演变发展论应该说这一概括虽未必能够得到龙学家们的一致认可但却是对枟文心雕龙枠文艺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说明张先生对枟文心雕龙枠一书性质的把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上而是有了深入其内部的具体而细致的研究因此这完全可以视为二十余年来对枟文心雕龙枠之美学研究的一个深入和深化上述的八个方面张先生均有较为详细的阐释其中的许多认识均能站在龙学研究的前沿可以说代表着近年龙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杂文学的文体论但在刘勰看来他所论述的文体无所谓文学与非文学之分刘勰评文的标准是重情重采他不以文体分文与非文以情和采来分文章的优劣因此在二十篇文体许多今人眼中的应用文他也提出有情有采的要求这种杂文学观念是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是一致的1920这一认识便吸收了罗宗强等先生龙枠文体论的一些看法同时纳入到张先生关于枟文心雕龙枠文艺美学体系的框架中从而使得对枟文心雕龙枠文体论的把握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先生对枟文心雕龙枠文艺美学体系的这一概括不仅系统具体而具有集大成的性质而且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天人张先生指出

文献整理著作

文献整理著作

文献整理著作文献整理著作是指对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分类、编目、评价和利用的学术性著作。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文献整理著作: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代纪昀等编纂,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著作,对古代所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之作。

2《书目答问》:清代张之洞撰,是清代著名的文献整理著作,旨在为学者提供系统的文献资料和学术门径,对后世的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校雠通义》:清代章学诚撰,是中国古代文献学的经典之作,对文献整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被誉为“文献学之祖”。

4《史通》:唐代刘知几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论述。

5《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撰,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的代表作之一,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6《永乐大典》:明代解缙等编纂,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包含了各类文献和知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7《古今图书集成》:清代陈梦雷等编纂,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百科全书,对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和分类,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

8《四部丛刊》:清代丁福保编纂,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汇编,包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重要著作,为学者提供了系统的文献资料。

9《全唐文》:清代董诰等编纂,是对唐代文献的全面整理和汇编,包括了唐代的文章、奏疏、书信等各种文献,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籍。

10《全宋词》:清代朱祖谋编纂,是对宋代词人的作品进行全面整理和汇编的重要著作,包括了众多著名词人的作品,是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籍。

这些著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的重要参考书籍。

新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

新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

新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本指懂得音乐。

《吕氏春秋·本味》中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知音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而我要说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关于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自先秦至南齐也曾在一些文学论著中有不少零星的论述”(兆麟·周振甫注·中国古代文论概要·文艺出版社·1987)如:曹丕《典论·论文》、曹植《与杨德祖书》、应《文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等,但都各有局限,“而关于这个问题的专论,《知音》却要算首篇。

”(同上)其实整部《文心雕龙》都贯串在他对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见解,但较为集中的谈到这一问题的专篇是《知音》。

《知音》开篇便明晃晃的提出:“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呼!”这其中深蕴着怎样一份孤独、悲凉的知音意识。

《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由于知音难遇,使得古来文人皆寂寞!一、文学知音为何难求?刘勰认为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有两方面:A、客观读者由于艺术接受上的偏见,造成了知实难逢:《知音》概括了三种偏见:㈠、“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这是由于崇尚古文化心态所造成的。

刘勰还举例说明:“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对此,我要提些异议:首先、秦始皇与韩非子的关系:昔时,秦始皇见到韩非子的《储说》确实大叹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1988)而后来韩非来到了秦国,秦始皇见到了韩非,韩非却不仅没有得到重视与重用,反而遭到秦始皇的囚禁,并最终被害于始皇帝的大牢之中。

研究赋的书目

研究赋的书目

研究赋的书目
《文心雕龙》:南朝梁代刘勰所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其中对赋的论述详尽而深入,涉及赋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是研究赋的重要参考资料。

《赋话》:清代李调元所著,是一部专门研究赋的著作。

该书广泛搜集了历代赋作和赋论,对赋的演变、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是研究赋的重要工具书。

《赋学正传》:明代徐师曾所著,是一部系统阐述赋学理论的著作。

该书对赋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写作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是研究赋学理论的重要参考书。

《历代赋汇》:清代陈元龙等编纂,是一部大型赋作总集。

该书收录了自汉代至清代的赋作数千篇,涵盖了各个时期的赋家名作,是研究赋的重要资料库。

《中国赋学研究》:王琳著,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赋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通过对历代赋学理论的梳理和评价,揭示了赋在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是研究赋学的重要学术成果。

以上这些书目都是研究赋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们对于深入了解赋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目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赋作资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文心雕龙》课件

《文心雕龙》课件
• 2.八体: •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
奇、轻靡。 • 八种风格要素。 • 对立统一。取法《周易》。
• 《知音》:文学的鉴赏与批评 • 不良的批评: • 原因: • 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 批评能力的培养: • 博观。 • 态度: •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 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 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
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 ,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 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 ,假宠于子渊矣。
意义:
一、肯定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成就与地位 ,宗经及其高度创造性。
二、学习《离骚》的基本原则:“酌奇而不失其贞, 玩华而不坠其实。”在继承与创造之间、形式与 内容之间保持一种辩证关系。
文学创作的金针。
(二)风骨: 1来源: 本来是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评概念。
《世说新语·品藻》: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 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 人之美。” 《世说新语·赏誉》: 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宋书·武帝纪》:
评价刘裕“身长七尺六寸,风 骨奇特。”
• 通:以古通今,指创作要继承传统。 • 变:以今变古,指创作要随世革新。 • 这是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 意义:
• 这是刘勰受到《周易·系辞》启发,总 结文章发展变化历史经验而提出的。
• 他肯定了文学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 虽然它的主旨是强调文辞的变化,拘 泥于形式变化,而非思想情感的变化; 但是后人却从中可以领会出文学之生 命在于变化发展。
“文”的基本原则:
原道、征圣、宗经
《原道》是刘勰“宗经”思想的理论基础。“文之枢纽”五 篇,是围绕刘勰的这个基本文学思想展开的,它们体现了 《文心雕龙》的思想流别之归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5.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
166. 《文心雕龙讲疏》范文澜着一九二五年天津新懋印书馆印本
167. 《文心雕龙补注》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李详补注一九二六年中原书局本
168.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着开明书店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169. 《文心雕龙杂记》叶长青撰一九三三年叶氏自印本
170. 《文心雕龙》庄适选注商务印书馆版
171. 《文心雕龙研究》朱恕之撰一九四四年南郑县立民生工厂印
172. 《文心雕龙校释》刘永济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刘氏另有《文心雕龙征引文录》油印讲义本,未见刊行
173. 《刘子文心雕龙校读》日人桥川时雄用汉文写成油印本只见前五篇
174. 《文心雕龙新书》王利器编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出版
175. 《文心雕龙新书通检》未注明编者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出版
176. 《文心雕龙校证》据《文心雕龙新书》增订而成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77. 《文心雕龙校注》增订本名《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杨明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78. 《文心雕龙译注》就《文心雕龙选译》增订而成陆侃如、牟世金着山东人民出版社版
179. 《文心雕龙选译》周振甫撰中华书局版
180. 《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81. 《文心雕龙注译》就《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增订而成郭晋稀撰甘肃人民出版社版
182. 《文心雕龙译注》赵仲邑撰漓江出版社版
183. 《刘勰论创作》陆侃如、牟世金着安徽人民出版社版
184. 《刘勰和文心雕龙》陆侃如、牟世金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85. 《刘勰与文心雕龙》詹&#59617着中华书局版
186. 《文心雕龙诠释》张长青、张会恩撰湖南人民出版社版
187. 《文心雕龙湿克贰∠蜷L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版
188. 《刘勰论写作之道》锺子翔、黄安祯撰长征出版社版
189. 《文心雕龙简论》张文勋、杜东枝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0.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杜黎均撰北京出版社版
191. 《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元化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2. 《文心雕龙的风格学》詹&#59617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3. 《文心雕龙散论》马宏山撰新疆人民出版社版
194. 《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王元化选编齐鲁书社版
195. 《刘勰的文学史论》张文勋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96. 《文心雕龙绎旨》姜书阁撰齐鲁书社版
197. 《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彭恩华编译齐鲁书社版
198. 《文心雕龙论丛》蒋祖怡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9. 《文心雕龙学刊》第一辑,第二辑齐鲁书社版
200. 《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五年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台港有关《文心雕龙》研究书目
201. 英译本《文心雕龙》(TheLiteraryMindandtheCarvingofDragons)施友忠译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一九五九台北中华书局中英对照本,一九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增订本,一九八三
202. 《文心雕龙注订》张立斋撰台北正中书局,一九六七
203. 《文心雕龙讲义》程兆熊撰香港鹅湖学社出版,一九六三
204. 《文心雕龙研究专号》饶宗颐主编香港龙门书店出版,一九六五
205. 《大学文选第九、十期合刊──文心雕龙专号》易苏民编昌言出版社,一九六七206. 《文心雕龙评解》李景荣撰台南翰林出版社,一九六七
207. 《文心雕龙新解》李景荣撰台南翰林出版社,一九六八
208. 《文心雕龙批评论》(硕士论文)李宗慬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十号,一九六六
209. 《文心雕龙通识》张严撰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九
210. 《刘勰明诗篇探究》刘振国撰私立文化书院硕士论文,一九六九
211. 《文心雕龙选注》周康燮编香港龙门书店杂采翻印大陆注释,一九七○
212. 《唐写文心雕龙残本合校》潘重规校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一九七○
213. 《文心雕龙论文集》郑蕤撰光启出版社,一九七二
214. 《文心雕龙与佛教道义疏证》石垒撰香港云在书屋,一九七一
215. 《文心雕龙析论》李中成撰台北大圣书局,一九七二
216. 《刘勰、锺嵘论诗歧见析论》陈端端撰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217. 《文心雕龙文术论诠》张严撰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三
218. 《刘勰年谱》王金凌编台湾文津出版社,一九七三;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会印行,一九七六
219. 《文心雕龙考异》张立斋撰台北正中书局,一九七四
220. 《文心雕龙缀补》王叔&#61324撰台北艺文印书馆,一九七五
221. 《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黄邃f等撰台北惊声文物供应公司印,一九七五
222. 《文心雕龙的枢纽论与区分论》蓝若天撰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五
223. 《译注文心雕龙选》(《文学津梁丛书》)陈弘治等译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七四224. 《文心雕龙论文集》第一册陈新雄、于大成主编台北木铎出版社,一九七六,内收一九四九年以前之论文
225. 《文心雕龙释义》彭庆环撰华兴出版社,一九七六
226. 《语译详注文心雕龙》黄邃f指导,王久烈等译注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六
227. 《文心雕龙术语研究》(硕士论文)陈兆秀撰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学院,一九七六228. 《文心雕龙批评论发微》沈谦撰台北联经出版社,一九七七
229. 《文心雕龙导读》王更生撰台北华正书局,一九七七
230. 重修增订《文心雕龙研究》王更生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九
231. 《文心雕龙与儒道思想的关系》韩玉彝撰辅仁大学硕士论文,一九七七
232. 《六朝文论》廖蔚卿撰台北联经出版社,一九七八
233. 《文心雕龙之创作论》黄春贵撰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八
234. 《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粹》王更生编育民出版社,一九八○
235. 《文心雕龙范注驳正》王更生撰台北华正书局,一九七九
236. 《文心雕龙之文学理论与批评》沈谦撰台北华正书局,一九八一
237.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张仁青撰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九
238. 《文心雕龙文论术语析论》王金凌撰台北华正书局,一九八一
239. 《文心雕龙讲疏(总论)》唐亦男着内收《序志》《原道》《征圣》《宗经》《正纬》
《辨骚》六篇兰台书局,一九七四
240. 《文心雕龙分析研究》高风撰晨光出版社,一九八○
241. 《文心雕龙与诗品研究》庄严出版社编辑部编内收建国后大陆论文十一篇庄严出版社,一九七八
242. 《文心雕龙与诗品之诗论比较》冯吉权撰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一
243. 《文心雕龙论文集》内收有斯波六郎《文心雕龙范注补正》汉文译本黄邃f编译学海出版社,一九七九
244. 《文心雕龙研究》龚菱撰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二
245. 增补五版《中国文学论集》徐复观着,其中半数为研究《文心雕龙》之论文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八二
246. 《刘勰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纪秋郎撰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247. 《文心雕龙斟诠》李曰刚撰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一九八二248. 《文选索引》斯波六郎编正中书局,一九七一
日本书目
249. 《文心雕龙索引》冈村繁编广岛文理科大学汉文研究室出版,一九五○;采华书林改订版,一九八二
250. 《文心雕龙》兴膳宏译筑摩书房《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第二十五卷),一九六八251. 《文心雕龙》目加田兆g东京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五十四卷),一九七四
252. 《文心雕龙》户田浩晓译东京明治书院《新释汉文大系》第六十三卷,一九七四;第六十四卷,一九七八
匈牙利英文书目
253. 《中国三至六世纪的文体论(Genre Theory in China in the3rd-6th Centuries-Liusichs Thesry of Poetic Genres)》FerencTokei着布达佩斯(Akademiai Kiado,Budapest)出版,一九七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