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套娃”式的狂欢节序幕——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第一首音乐分析

合集下载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曲式结构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曲式结构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曲式结构分析作者:谢靖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7期摘要:舒曼,19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评论家、钢琴家,其音乐创作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情,他还经常描写一些浪漫梦幻的世界,使其在创作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钢琴套曲《狂欢节》是他钢琴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带有标题标示出作品的主要内容,使听者和演奏者能更快地理解作品。

本文通过对舒曼《狂欢节》曲式结构的分析,让听者和弹奏者对此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今后的演奏提供参考。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曲式分析《狂欢节》因其是由很多首不同的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是特别的短小,所以它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的简洁。

《狂欢节》的曲式结构都是比较精简的单乐段、单三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多乐段、变奏曲式,结构虽然都比较短小,但整体都十分完美。

下面就针对具有代表性的乐曲进行分析。

《前奏》四三拍子,由六个乐段组成的多乐段曲子,第一段采用了6+4+4+10的形式,在古典音乐中这种结构基本是不存在的,这种形式倾向于浪漫主义。

《约瑟比乌斯》四二拍子,单二部曲式,两段的主题是不一样的,第一段在节奏上运用了七连音、四连音等连音节奏,使乐曲增加了一些不稳定感,第二段的后半部分开始与第一段进行完全再现。

整首乐曲属于方整型,旋律非常简单,但伴奏织体变化不断。

谱例1:《基阿林娜》是四三拍子,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A +B + A1—16 17—24 25—40这首乐曲中B部分的变化不是很大,与平常的单三部曲式不同,这也体现了《狂欢节》的曲式结构与其他乐曲的与众不同,乐曲的调式采用的是小调,体现了乐曲中的少女美丽动人的形象。

《大卫同盟盟员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是四三拍子,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这首曲子是整部作品中唯一一首最长最大的曲子,庄严的主题和强有力的和弦进行,表现了大卫同盟的成员们蓄势待发的状态,誓与庸俗势力斗争到底,最后取得胜利。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旋律调性特征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旋律调性特征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旋律调性特征摘要:论文从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形式和结构入手,对作品的旋律、调式进行分析,结合作者的个性特征、人生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归纳、概括出作品的旋律、调性特点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旋律;调性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68-03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创作于1834年,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此作品中,具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同盟,和代表陈旧、庸俗作风的音乐分子展开斗争,最后以大卫艺术家同盟战胜保守势力,进步力量最终获胜而结束,体现了舒曼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部套曲分为21首小曲,每首小曲又各有小标题,描写了关于“狂欢节”的诸多场景。

在这部作品中有虚构的人物——代表舒曼矛盾的双重性格的约瑟比乌斯和费洛列斯坦两个人物;舒曼心爱的两个女人——基阿林娜与爱斯特列拉;舒曼喜爱的两位音乐家——肖邦和帕格尼尼;几个假面人物——彼埃罗、阿尔列金、卖弄风情的女子、潘塔隆和克隆宾娜;两个非人物形象——飞舞的蝴蝶与跳舞的字母;一首前奏与一首终曲——大卫同盟盟员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两首圆舞曲——高贵的圆舞曲和德国圆舞曲;还有几个狂欢节情节小景——表白、互认、倾诉、散步、休止。

每首曲子既独立又有联系,各式人物和场景串联成了一副生动的狂欢节画面。

在此,我从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入手,对舒曼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些旋律、调性特点作粗浅的探索和研究。

一、主题动机《狂欢节》的旋律是用四个字母代表的音符作为它的主题动机,在整个作品中变奏了17次,第2至9首(除第8首外)是以四音列(a-be-c-b)作为旋律动机,第10至21首(除第12首和第20首外)是以三音列(ba-c-b)作为旋律动机。

21首曲子在这个基础上生成各自的主题,运用调式、曲式、和声、织体、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展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有的抒情、安静,有的雄壮、坚定,有的活泼、激情,有的具有进行曲风格,有的具有舞曲风格等等。

论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音乐特点

论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音乐特点

论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音乐特点作者:任书瑶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2期【摘要】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是一首充满隐喻和象征色彩的钢琴曲,这套钢琴曲中渗透着具有文学特质的元素,将人物的性格完美的勾勒出来,同时在作品中还运用到复调组织,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通过作品来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可见,以《狂欢节》为代表的舒曼典型作品中,其音乐思想都比较鲜明,能够从中品鉴出浪漫主义的味道,为音乐史上所独有,是音乐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音乐特点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是十几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其作品响彻欧洲,是当时音乐领域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舒曼的音乐作品巾,其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引入了小品套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其多部做皮中均有所体现。

舒曼的音乐作品极具张力,在表现手法方面能够带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使其成为欧洲为数不多的比较知名的音乐艺术家。

舒曼于1834年创作的《狂欢节》是其颇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之一,创作历时近两年,这部作品很好的展现出了其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异禀,这部作品不仪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在文学性与抒情性的表达方面也颇具造诣,曲巾饱含热情洋溢的情感色彩,使作品形成一种奔放豪迈的气势。

一、《狂欢节》创作背景19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中充斥着庸俗的习气,德国作为欧洲板块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国家之一,其政权迂腐的程度也很深,而舒曼的《狂欢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作为一名民主主义思想强烈的著名作曲家,舒曼在与当时这种庸俗风气进行斗争的手段则是通过其音乐来鞭笞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这种非直接的斗争方式在当时艺术节比较普遍。

24岁时,舒曼和其几位挚友联合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其艺术批判的意味非常浓烈,直指社会的阴暗面,充满了对社会的唏嘘和嘲讽,将市侩的民众心理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对时政的一种有力抨击。

舒曼引用《圣经》的一个典故,以大卫为原型虚构出“大卫同盟”,而入主这一同盟的艺术家都与舒曼一样,多为民主主义人士,其中不乏欧洲顶尖的音乐艺术家,如肖邦、莫扎特、帕格尼尼夫妇等,其中还存在其虚构的人物,比较典型的有弗洛雷斯坦和约寨比乌斯。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丁想想(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在十九世纪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历史之中,罗伯特·舒曼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钢琴创作拥有独特的音乐特色,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从其创作之中也能看到进步的思想意识。

本文叙述了罗伯特·舒曼的生平,以及他的创作特点。

研究了舒曼《狂欢节》的创作背景,并阐明了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为了更好地学习舒曼的音乐作品,对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舒曼;创作特点;《狂欢节》;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罗伯特·舒曼的生平与他的创作特点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音乐评论方面也是杰出人物,并且他还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在他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和诗歌等方面的才华,七岁的时候学习钢琴,十二岁的时候学习创作,中学毕业后学习法律,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法律学习,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在舒曼的一生之中,极高的文学素养为其音乐创作带来了新鲜活力,热爱文学的他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上的体验,所以作品拥有一定的感染力和浪漫主义情结。

舒曼的钢琴套曲结构内容比较自由,不仅含有变奏曲内容,还含有了组曲因素。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形式生动、活泼,结构短小,文学性很强,所以舒曼的作品题材又比较通俗易懂。

与此同时,舒曼作品的很多内容又与其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因此也带有了一定的传记特点。

由此可见,标题性钢琴套曲的出现,不仅是舒曼创作的标志性产物,也为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舒曼《狂欢节》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作用舒曼在1834年创作了钢琴套曲《狂欢节》,在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思想落后且狭隘,政治软弱,而且这种落后腐朽的思想气息充斥在整个时代之中。

舒曼是一位民主主义思想极强的音乐作曲家,不仅积极响应欧洲革命,同时还还坚决反对庸俗的艺术思想,并将其试做革命的主要任务。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艺术特色探究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艺术特色探究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艺术特色探究作者:娄晨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1期摘要: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早期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钢琴套曲主要是由一首首简短精湛的小曲组成,音乐语言比较凝练,形式比较灵活,将舒曼自身独特的音乐艺术的创作风格与新思想完全展现出来,创造了舒曼独特的音乐特色。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中运用比较灵动和诗化的音乐艺术,新颖而奇特的节奏、梦幻和多变性的和声、丰富多彩的织体和对比鲜明的力度刻画,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宏伟音乐图画,是舒曼作品"诗意的音乐"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艺术特色1.前言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

舒曼在音乐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其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素养,这与其博览群书分不开,因此,舒曼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文学色彩,为其音乐增添了新的特色和活力,在其作品中,听众能体会到细腻而深刻的音乐情感和节奏。

舒曼的钢琴套曲属于变奏曲和组曲密切结合的标题性音乐,其结构和内容相对其他音乐比较自由,是将多首标题明确的、形象独特的小曲经短小动机连为一体。

作品的结构短小精炼、形式灵活多样、形象丰富生动。

舒曼的音乐创作作品极富有文学的浪漫性,音乐题材也通俗易懂,构成情景交融的浪漫图画,内容与其经历息息相关,带有自传与日记等的性质。

此类标题性的钢琴套曲已经成为舒曼独特的音乐艺术标志,奠定了他在钢琴发展史不可动摇的地位。

2.钢琴套曲《狂欢节》的创作内涵钢琴套曲《狂欢节》创作于1834年,那个年代德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比较软弱,资本家和政治家的思想比较狭隘,整个德国都弥漫于庸俗的气氛中。

舒曼则是一位民主思想较浓厚、较先进的作曲家,他支持和响应欧洲的革命,将反对庸俗的艺术当作参与革命斗争使命去完成。

他还勇于承担艺术批评的任务,对音乐界的庸俗之风进行了坚决而辛辣地嘲讽,展开了猛烈抨击。

浅谈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特点

浅谈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特点

《戏剧之家》2019年第20期 总第320期59音乐研究一、创作背景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1839年,献给莫南·席勒,他把它描述为“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个浪漫的展览”。

这首作品记录了舒曼1838年访问维也纳时的感受。

当舒曼去维也纳时,他试图把他的新音乐杂志搬到维也纳出版,但遭到了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

为了抗议对新闻自由的压制,舒曼在维也纳的狂欢节中大胆运用了多处马赛曲风格,用不断变换的和声与节奏的快速改动,把自己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暗指梅特涅的退行,暗示维也纳将掀起一场革命风暴,推翻梅特涅的政权。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兴起,音乐上流派之间竞争不断,尤其是音乐改革与保守主义之间。

作曲家用强烈的充满个性风格的音乐,表现自己对这场争斗的厌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维也纳狂欢节》中,舒曼充分利用充满讽刺意味的音乐,对音乐中的保守势力和粗鄙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首作品作为舒曼的最后一部钢琴套曲,用不断变化的狂放的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表现音乐,其实是自身渴望暂时用音乐摆脱现实的心境。

二、演奏技巧分析整部作品共有快板;浪漫曲;谐谑曲;间奏曲;终曲五个乐章。

快板乐章是以降B 大调为主旋律。

主题一出,德奥两国田园诗般的气氛就会迎面而来。

主旋律在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情感的定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出场就给人轰轰烈烈的热闹场景和欢闹气氛。

在第二段间奏中,舒曼运用弱起和跨小节主调的连接来去除重奏中的音符,这使得这段间奏与主旋律前后欢快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分给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具有scherzo 的特点。

在第二和第三乐段中,主旋律依次出现在右手和左手中,两个小节被延迟。

在乐句的最后,高音柱式和弦在以连音为主的过渡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第三段过渡段中,高音部分的双旋律构成了两部分。

中间的旋律线起着支撑和装饰的作用。

音乐层次分明,富有弹性。

左手重音,低音在一组四个音符中,使短句有呼又有吸,就像一个舞者在舞蹈中踩着三拍子。

浅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演奏技术归类

浅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演奏技术归类

浅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演奏技术归类作者:姜华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摘要】钢琴套曲《狂欢节》是舒曼最有影响力的钢琴作品之一。

运用什么样的演奏技术才能更好的诠释乐曲的内容,既符合作曲家的意图,又能体现现代人对音乐审美观,是划分演奏技术的目的。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演奏技术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当时取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

舒曼把自己爱人艾斯特蕾丝娜的家乡名字与自己名字的姓氏,作为材料来创作音乐,通过描写狂欢节的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感受,这些也是他创作动机。

这首钢琴套曲《狂欢节》表现了舒曼音乐的幻想与浪漫的特征,其音乐发展手法的灵活自由,更能展现出音乐的惟妙惟肖的情感变化,同时也激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狂欢节》也体现了舒曼当时现实生活的方面,其中,最后一段乐曲,《大卫同盟盟友进攻庸夫俗子》更加阐明了舒曼当时的音乐主张,与当时的庸俗势力和落后现象作顽强的斗争。

乐曲中描写的约瑟比乌斯,费罗列斯坦这两个虚拟的人物,正是舒曼真是性格的两种化身。

《狂欢节》整体乐曲就是由这些,形象各异,情绪变换的21首小曲组成。

分别是:1.前奏2.皮埃罗3.阿尔列金4.高贵的圆舞曲5. 约瑟比乌斯6.弗洛列斯坦7.卖弄风情的女人8.表白9.蝴蝶10.跳舞的字母11. 基阿琳娜12. 肖邦13. 爱斯特列拉14. 互认15 .潘塔隆和柯隆宾娜16.德国圆舞曲17 .帕格尼尼18.倾诉19. 散步20. 休止21.大卫同盟盟友进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舒曼的钢琴作品中很多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形象等等。

而演奏技术合理的运用,目的是为了使音响效果更贴近作曲家所要表现的乐曲的特定的内容。

舒曼的钢琴作品中,某些部分为了达到这些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技术上也有具体的要求。

例如,连续的音程,柱式和旋的断奏与连奏,需要用肩部和胳膊的力量,而不完全是后背传达的力量,使得做出的声音的效果像交响乐一样的洪亮,有爆发力。

从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中探究舒曼音乐的风格与思想

从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中探究舒曼音乐的风格与思想

从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中探究舒曼音乐的风格与思想
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是他在1834年创作的一首乐曲,
它共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着明显的个性和风格,充满了舒曼的思想。

首先,这首乐曲的名称就表现出了舒曼对音乐的狂热追逐和对创作的热情。

在《狂欢节》中,他象征性地使用了一种舞会的形式,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音乐精神和艺术追求。

其次,这首乐曲充满了舒曼的浪漫主义情调。

他将自己深深地沉浸在音乐的情感世界中,并用音乐传达了自己对生活和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狂欢节》中的每个部分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调,表现出舒曼对自然、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领悟。

第三,这首乐曲充满了舒曼的创新精神。

他尝试使用了各种新颖的技法,探索了钢琴音乐的不同可能性。

例如,在《狂欢节》的第二部分中,他使用了大量的和声和复调技巧,让音乐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最后,这首乐曲充满了舒曼的个性和独创性。

他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抛开了传统风格的束缚,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音乐特色和风格。

《狂欢节》中的每个部分都充满了舒曼的个性和独特的声音。

总的来说,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表现出了他的音乐风格和思想。

这首乐曲充满了狂热追逐、浪漫主义情调、创新精神
和个性独创性。

它同时也是舒曼音乐艺术中的一部分,展现出他对音乐和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赏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

赏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
卫 同盟 的成员 ( 大卫 同盟 ” “ 是舒 曼 幻想 出来 同 当时德
《 狂欢节》 这有趣的钢琴名曲。


标 题 性
国音 乐界 中的庸俗 、 守 势力作 斗争 的组织 ) 保 。
浪 漫主义作 曲家 认 为 “ 艺术 就是 哲 学 ” 认 为不 同 ,
艺 术之 间具 有很 大的共 同性和 一致 的 目的性。 “ 舒曼 式 ” 音 乐 与 文学 结 合 的表 现 之 一 便 是 它 的
作为 1 9世 纪 浪 漫 主义 音 乐最 卓越 的代 表 人物 之


舒曼 在 作 曲 、 乐 评 论等 方 面 都 有 不 凡 的成 就 , 音
舒曼 的 创作 是 从 钢 琴 音 乐 开 始 的 , 品囊 括 了各 种 作 声乐和 器 乐体 裁 , 钢 琴 音乐 却 是他 前 半 生 (8 0年 但 14
现, 完全 将舒曼 的钢 琴套 曲 “ 狂欢 节 ” 题 中的文 学 性 标 及 浪漫 主义个 性特征 , 动而鲜 明 的凸现 出来 , 人 惊 生 令
叹 J
第一曲:前奏》 开场白) 《 ( 这 是一首 无 比华 丽 的序 曲 , 象 地 描述 出狂 欢 节 形
即将开始 的场 面 , 阵号 角 中 , 闹欢 腾 的狂欢 节 开 在一 热 始 了 , 示 着后 面 即 将 陆续 登 场 的 各 种 人 物— — 大 也预

的作 曲 家。他 曾 经 写 到 : 在 描 写 心 理 方 面 , 了 “ 除
了。 舒 曼和 舒伯 特 有 着 浪 漫 主 义 的 自发 本 能 和 敏 锐 ”
斯 ” 弗罗雷斯坦 ” 和“ 就是根据让 ・ 保尔的小说 《 血气 方 刚 的时代 》 中性格 截 然相反 的孪 生兄 弟而设 计 的 , 他 们是 舒曼 双重 性格 的具体 体现 , 为他 内心 的代 言人 。 成 《 狂欢节》 这部具有 多种突发奇想 乐段 的钢琴套 曲创

舒曼钢琴套曲《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音乐语汇及特点

舒曼钢琴套曲《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音乐语汇及特点

曲的旋律线条 , 起到支撑 和装饰作用 , 音乐层次分明 , 富有 弹性 ,
演奏掌握清晰度和颗粒性原则 。 左手在一句结束后伴随的重音 ,
左手的低声部四个 音一组 , 做到乐句有呼有 吸 , 像一个舞者踩着
三拍子在舞蹈。 第 一乐章 的尾声 ( C O D A) 是 带有插 段的动 力性结 尾 , b B大
例3 : 第 二 乐 章 开始 部 分
第三乐章 : 降 B大调 的带有小 型回旋 的谐谑 曲。大量的附
点节 奏运用使得乐 曲音响精灵充满魅力。中部一个意外 出现 的 降 D将旋律转入到 A大调( 见例 4 ) 。 短暂 的八小节 , 一个不安定
的属七和弦出现后 , 便回到了降 B大调。
例 1 : 第 一 乐章 主 部 主题
《 维也纳狂欢节》 概 述
第二乐章 : 一个篇 幅短小 的再现式浪漫 曲 g 小调 。 通过旋律
舒曼称《 维也 纳狂欢节》 是“ 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 曲” 。作为

片段 的重复 和两次下行旋律话语表现其忧愁 的心境。第一部分
主和弦五 音位置 的 d 开始 乐句 的下行 , 并 且三次重 复后 , 旋律 继续移高四度模进 。 和声层次也 由三声部转为四声部 。 二四拍变 为三四拍 ,调性转为 C大调 , 7小节 的中部是第一 部分的再现 。 见例 3 。
2 0 1 3年 9期
嵌 l 放靖. 高教 S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文 化 艺 术
舒曼钢琴套曲 雒 狂 欢 ( 0 P . 2 6 ) 的 音 乐 语 汇
【 摘 要】 《 维 也 纳 狂 欢 节》 ( oP . 2 6 ) 是 德 国作 曲 家 罗伯 特 ・ 舒 曼创 作 的 一 部 著 名 钢 琴 套 曲 , 在西方钢琴 艺术史中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作者:丁想想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3期【摘要】在十九世纪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历史之中,罗伯特·舒曼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钢琴创作拥有独特的音乐特色,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从其创作之中也能看到进步的思想意识。

本文叙述了罗伯特·舒曼的生平,以及他的创作特点。

研究了舒曼《狂欢节》的创作背景,并阐明了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为了更好地学习舒曼的音乐作品,对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舒曼;创作特点;《狂欢节》;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24;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罗伯特·舒曼的生平与他的创作特点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音乐评论方面也是杰出人物,并且他还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在他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音乐和诗歌等方面的才华,七岁的时候学习钢琴,十二岁的时候学习创作,中学毕业后学习法律,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法律学习,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在舒曼的一生之中,极高的文学素养为其音乐创作带来了新鲜活力,热爱文学的他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上的体验,所以作品拥有一定的感染力和浪漫主义情结。

舒曼的钢琴套曲结构内容比较自由,不仅含有变奏曲内容,还含有了组曲因素。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形式生动、活泼,结构短小,文学性很强,所以舒曼的作品题材又比较通俗易懂。

与此同时,舒曼作品的很多内容又与其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因此也带有了一定的传记特点。

由此可见,标题性钢琴套曲的出现,不仅是舒曼创作的标志性产物,也为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舒曼《狂欢节》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作用舒曼在1834年创作了钢琴套曲《狂欢节》,在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思想落后且狭隘,政治软弱,而且这种落后腐朽的思想气息充斥在整个时代之中。

舒曼是一位民主主义思想极强的音乐作曲家,不仅积极响应欧洲革命,同时还还坚决反对庸俗的艺术思想,并将其试做革命的主要任务。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布局的情节暗示性 作品21首小曲的标题虽然独立,看似松散,纵观之下却是“总分-总”的首尾呼应式结构,对“狂欢节”做了故事结构的框架。通 过主题线索的变形贯穿以及各曲结尾与开头的衔接,形成“总”的 统一;中间作品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变化和出新,使乐思能自由的呈 现,结合标题使听觉形成了一定情境中的故事情节线索。在各曲的 顺序安排方面,前后情境做了视角远中近景的切换,使各曲标题所 指的涵义,产生了有趣的关联,最终呈现出一场由序幕到结尾的完 整狂欢节盛况。 乐曲以热情昂扬的《序曲》拉开序幕,以《皮埃罗》和《阿尔 列金》塑造两个性情反差的丑角形象,开启了英雄与世俗的对峙, 套曲中后部, 《德国圆舞曲》之前,也是以小丑形象《潘塔隆和柯隆 宾娜》的成对出现作为铺垫,不仅听觉上十分诙谐,更划分了形象 群,暗示了情节进展的节奏;即将进行到最后的《大卫同盟盟友进 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舒曼在前面插入了一个单乐段《休息》,材 料完全来自《序曲》, 瞬间形成首尾呼应,让听者的思绪统合了各个 分曲。 有趣的是,在第八首与第九首小曲中间出现了一首象征“谜 题”的《斯芬克斯》,仅由3组缓慢的低音排列组成,第一个谜题是 中,需注意拍弦速度需集中且快,如此所弹奏之音才会伴随着阵阵 余音。此外,需右手手臂、手腕、手掌、手指等各部分动作的协 调,由上至下快速转换位置并逐渐加快,所发之音犹如时钟一般, 并发出由慢转块的“嗒嗒”声。 三、结语 总之,刘德海先生在其《人生篇》中运用了大量创新式的琵琶 演奏技法,不仅为琵琶乐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色,更表现出了刘德 海先生对人生的追求。在糅合众多创新激发的《人生篇》乐曲中, 其所描绘出的种种画面不仅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为琵琶曲 赋以了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全新的表现手法更是极大的推动了琵 琶音乐的发展。■
[ 参 考文献] [1] 王妍妍.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2] 孙丽伟.海纳百川 能容乃大——从《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谈刘德 海琵琶艺术特色[J].人民音乐,2015,02:18-21. [3] 田甜.概述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 乐学院学报),2013,01:207-212. [4] 李佳.论刘德海琵琶艺术的哲学思想[D].中国音乐学院,2013. [5] 徐滢珺.从“人生组曲”看刘德海琵琶作品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 声,2015,02:27-28.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作者:谢靖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5期【摘要】舒曼,19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评论家、钢琴家,其音乐创作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情,他还经常描写一些浪漫梦幻的世界,并在创作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钢琴套曲《狂欢节》是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小曲都有标题标示出作品的主要内容,使听者和演奏者能更快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音乐分析;演奏要点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92-01舒曼是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创造了钢琴套曲这一音乐体裁,开创了历史先河,也奠定了舒曼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浪漫时期的钢琴套曲不同于古典时期内容庞大的奏鸣曲,它是由一个个短小的小曲组合而成,每一首小曲都有自己的小标题,每一个标题都代表了曲子的中心思想。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的空气中弥漫着陈腐沉闷的气息,舒曼作为大卫同盟社的盟员,带着当时的新青年冲到了最前方,对当时社会的庸俗风气进行了严厉批判。

舒曼在当时还创办了音乐杂志,把这种批判庸俗风气的思想融入在自己的创作作品,让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

《狂欢节》就是当时比较著名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大卫同盟的勇敢斗争,从侧面反映了舒曼为社会中庸俗风气斗争到底的精神,同时也推进了浪漫主义时期社会的发展。

舒曼《狂欢节》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曲家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内在修养,在浪漫主义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现实与幻想的交接。

一、幻想与现实的相互结合幻想使音乐充满了色彩,给音乐增添了神秘气息,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向往。

从我们对舒曼音乐的探索中发现,他想要表达各种各样的生活现状,想要把自己周围的事物用音乐来表现出来。

在《狂欢节》这部作品中,舒曼刻画了一个大卫同盟的组织,组织中的成员是他现实生活中认识的身边的人幻化而来的,盟员们在他的指挥下向着腐朽庸俗的音乐势力发起进攻。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实践初探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实践初探

4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2第三插部为g 小调,回旋曲式结构,音乐旋律乐段重复三次,但每次情绪表现力截然不同,而这也是对演奏者的音乐表达有较高要求,要表现每一次主题出现的音乐性格对比、音色对比。

第四插部调性变化丰富,由升F 大调、B 大调、升g 小调、升c 小调、降E 大调、降A 大调等构成。

本乐段主题雄壮、明朗,结构严谨规范,极具进行曲效果。

在此乐段中,舒曼把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使得音乐不断向狂欢节的高潮推进。

第五插部为降E 大调的回旋曲式。

音乐似乎又回到轻柔、连绵的主题,然而在轻弱的力度中存在些许颇有意外效果的不协和旋律音,使得音乐似乎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也为整个第一乐章增加很多鲜活的趣味。

尾声是降B 大调,是之前素材的结合与发展,也起到总结点睛的作用。

总的来说,舒曼在《维也纳狂欢节》中运用了多种曲式结构手法,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又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这些结构的巧妙安排和运用,舒曼成功地表达了他对维也纳狂欢节的情感和印象。

(二)节奏和节拍的运用通过对节奏和节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动感和韵律感。

舒曼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节奏模式和变化,营造了丰富的音乐氛围。

在快速的舞曲中,舒曼经常使用连续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增加曲子的活力和动感。

而在抒情段落中,他则更多地运用了长音符和延长的音符,以表达出柔和和梦幻的情感,例如第一插部的主题。

节拍的运用也是作品中重要的音乐特征之一。

舒曼在作品中巧妙地使用了各种节拍模式,如4/4拍、3/4拍、6/8拍等,为作品赋予了丰富的韵律感。

通过对不同节拍的运用,舒曼创造了多样的音乐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整个作品中,舒曼还经常使用了不规则的节拍和复杂的节奏变化。

这些变化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为演奏家带来了更大的技巧要求。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性解析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性解析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性解析前言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初德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

《狂欢节》是他于1834年作于爱丁堡的一首钢琴独奏组曲,包含了四个部分。

这篇文章将从音乐构成、节奏、情感和风格等方面对《狂欢节》这首钢琴套曲进行分析,并探讨舒曼对音乐的创造性表达和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

音乐构成《狂欢节》由四个部分组成:1.参差节拍的“出现”2.银色曲调的“斗牛士之歌”3.深邃悲怆的“饰带舞曲”4.欢乐中的“游行”这些部分形成了明显的构成,彼此之间相互呼应,整首曲子给人以连贯而强烈的音乐感受。

节奏节奏对于音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狂欢节》的节奏是非常有节奏感的。

每个部分的节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第一部分的节奏强而有力,给人一种迫在眉睫感觉;第二部分则显得优美、温暖;第三部分则使人感到沉重、悲哀。

第四部分则展现了一种节奏活泼欢快的感觉。

情感作为一首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狂欢节》充满了对情感的表现和描绘。

舒曼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音乐来表达思考和心情。

第一部分的调子显得急促而焦虑,好像是提前预示了随后几个部分所表现的情感。

第二部分则展现了一种温馨而优美的感受,具有法国风情的特点。

这部分的乐曲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

第三部分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透过音乐向人们展现了深邃的情感,以充满感情的方式来表达对那些难以言说的话语的思考。

第四部分则是一个完美的结束。

通过快乐欢快的音乐,让整首曲子再次回到了最初的愉悦、兴奋和祝福。

风格《狂欢节》的音乐风格是舒曼作品中的代表作。

作为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它不仅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美丽,还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内心。

通过对于音乐的构成,节奏和情感的掌握,《狂欢节》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乐曲的高峰,成为了舒曼作品中不可替代的代表作品。

结论《狂欢节》是舒曼这位浪漫主义音乐家创造的杰作。

这首曲子通过丰富的乐曲构成和独特的音乐表现,极致地表达了音乐的创造性表达和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

维也纳狂欢节第一乐章批注

维也纳狂欢节第一乐章批注

维也纳狂欢节第一乐章批注摘要:一、维也纳狂欢节简介二、第一乐章概述三、第一乐章特色分析四、作品中的创新之处五、结论与欣赏建议正文:维也纳狂欢节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交响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维也纳狂欢节第一乐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佳作。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维也纳狂欢节的背景。

这部作品创作于1862年,当时正值奥地利帝国时期。

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约翰·施特劳斯作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维也纳狂欢节正是这一时期音乐繁荣的产物。

第一乐章为快板(Allegro),呈现出喜庆、热烈的氛围。

这一乐章以典型的圆舞曲节奏为基础,旋律优美、华丽。

在乐器配置上,施特劳斯充分发挥了各种乐器的特点,使得整个乐章丰富多彩。

例如,小提琴的华丽演奏、单簧管的抒情旋律以及长笛和低音的跳跃性节奏,共同构建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此外,维也纳狂欢节第一乐章中的创新之处值得一提。

施特劳斯在这一乐章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寻常的调性和声效果,为作品增色添彩。

例如,在乐曲中部,施特劳斯采用了一段时间的半音阶进行,这种手法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使得第一乐章更具动感,引人入胜。

总之,维也纳狂欢节第一乐章是一部充满活力和创意的音乐作品。

通过本文的分析,相信读者朋友们已经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不妨关注其中的特色之处,如独特的乐器表现、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及创新的调性处理。

《维也纳狂欢节进行曲》音乐鉴赏

《维也纳狂欢节进行曲》音乐鉴赏

《维也纳狂欢节进行曲》音乐鉴赏《维也纳狂欢节进行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二世(Johann Strauss II)于1844年所作,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典音乐作品。

下面是一份针对这首曲子的音乐鉴赏:这首《维也纳狂欢节进行曲》被认为是施特劳斯二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以强烈的旋律和优美的编曲风格著称,并常常被用作奥地利文化和音乐的代表。

开头的号角声和打击乐器的齐奏为曲子带来了一种狂欢的氛围。

紧接着,旋律欢快而轻快,带有轻快的步伐和欢庆的气氛。

全曲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编曲。

在曲子的中间部分,乐器们突然停顿了一下,为一个独奏小提琴的美妙独奏让出了空间。

这个部分的旋律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整个曲子以高亢的气氛结束,狂欢节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大量乐器的合奏使得整个曲子听起来更加热闹和喜庆,令人陶醉。

这首曲子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与其它维也纳华尔兹不同。

这使得它的节奏感更加明显,给人一种强烈而清晰的感受。

曲子的编曲非常精妙。

施特劳斯二世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乐器来营造不同的氛围。

比如,乐队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部分在曲子中的使用,增加了曲子的厚重感和深度。

同时,号角、小号和打击乐器的使用也让整个曲子更加富有节奏感和强烈的节奏驱动力。

这首曲子的演奏需要有良好的协作和默契。

乐队演奏者需要准确地掌握节奏和旋律,同时需要精准地把握音量和演奏强度。

这也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乐队和管弦乐团表演的常客,常常出现在大型音乐会和庆典上。

这首曲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民间性。

它体现了维也纳市民的欢乐和庆祝气氛,强调了音乐的社交和团体性质。

这也是它能够在维也纳狂欢节等大型社交活动上广泛传唱和演奏的原因之一。

《维也纳狂欢节进行曲》是一首非常优美、欢快和热闹的古典音乐作品。

它的旋律优美、编曲精妙,充分展示了维也纳华丽、优美、欢快的音乐特色。

同时,它也是一个极具社交性质的音乐作品,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富足感。

赏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

赏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

赏析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
陈帆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卷),期】2010(024)003
【摘要】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其中的二十一首小曲都赋有意义深刻的标题,而标题与内容又具有逼真的形泉性,是舒曼极富幻想性的独特开创.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陈帆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7.41
【相关文献】
1.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 [J], 何楠
2.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分析 [J], 丁想想
3.舒曼三首早期钢琴套曲的比较与分析——以《蝴蝶》《狂欢节》与《大卫同盟舞曲》为例 [J], 张宇迪
4.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音乐美学分析 [J], 李萌
5.从钢琴套曲《狂欢节》分析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 [J], 娄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 曼《 维也 纳狂 欢节》 第一 首音 乐分析
朱 丹
( 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0 0 )
摘 要:被 舒 曼描 绘 为 “ 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 的《 维也 纳狂 欢 节》 , 题 献 给 莫 南德 ・ 席勒 , 第一 首 是 较 长 大且 炫技 的作 品, 其 独 特 的 节奏 带有 创 新 精 神 。本 文 力 图 通 过 对 舒 曼 《 维也 纳狂 欢节》 第 一 首 的 音 乐分 析 , 了 解作 品 音 乐发 展 的 脉 络 , 进 而揭 示 其 创 作 风 格 和规 律 。
夹在 网 与 网 之间 。 形成 了囚一“ 中部” 一 因式 的再现三部性
格局 , 而“ 中部 ” 又 在 下 属 调 降E调 , 便 具 有 复 三 部 曲 式 的 典 型
就 像 在 组 曲调 性 布 局 方 面 撕 开 了 一 个 “ 大 口子 ” 。 打 破 了 以 往 的 调布 局 。 这 一 突 破 给 了后 来 的作 曲家 启 发 。 插部一 ( 2 5 — 6 2 小节 ) 这里表现的是个人忧郁的心情 , 属 于 心 理描 写 。 重 复 性 很 强 的 复乐 段 C C ’ , 抒情歌唱性体裁 , g - ' b 调, 与叠 部 构 成 调 式 调 性 的 对 比 , 材 料 来 自叠 部 中段 旋 律 。 叠部 第 次再 现尽 管 也 有 2 4 小 节 ,但 仅 前 8 / b 节 和 最 后4 小 节 与叠 部 相同 , 中间 段 调 性 只 剩 下 g 小调流动 , 带来新的不稳定性 ( 开 放 的 结构 , 和声上的变化) , 再现段变连接功能 , 调 性 上 视 为插 部
关 键 词 :舒 曼
《 维 也 纳 狂 欢 节》 音 乐 分析
创 作 风 格
《 维 也纳狂欢 节》 创 作于 1 8 3 9 年 至1 8 4 0 年, 作 品描 述 的 是 欧 洲 天 主教 国 家 每 年 例 行 的 民 间 节 日— — 狂 欢 节 的 场 景 . 包 括 整体 的宏 大 场 面和 热 烈 气 氛 。 曲式 结 构 为 大 型 回旋 曲式 , 主调降B 大调 , 由叠 部 ( 出 现 六 次) 和五个插部组成 , 另 有 一 个 庞 大 的尾 声 。叠 部 ( 1 - 2 4  ̄节 ) 是 对 广 场 狂欢 气 氛 的 描绘 ,属 于 客 观 描 写 。 再 现 单 三 部 曲 式 AB A’ 。 由三 个 各 为8 小 节 的 方 整性 乐段 组 成 。 呈 示 段 是 两 乐 句
组 成 的类 平 行 乐 段 。 后句是前句的模进。半终止于属 。 收拢 终 止 。 中 间段 是 乐 句 在 主 调 I I 级、 V I 级 小 调 上对 主题 的继 续 与 引 申。 织体上B 像是A 高 低 声 部 旋律 颠 倒 后 的发 展 。再 现 段 延续 c 小调 , 第二句才回主调 。 体 现 主题 与 主调 不 同 步 。舒 曼 在这 里
扩 展 或 借 以 扩 张终 止式 。 叠 部 第 三次 再 现 为原 样 再 现 , 尾 处 与 插 部 四间 的 小 节 线 有 延 长 记 号 ,似 乎 将 此 前 七 个 部 分 组 合 成 该 乐 章 第 一 个 大段 落 , 相 当 于 组 曲或 套 曲 的第 一 乐 章 。 插 部 四( 2 5 3 — 3 2 4 d  ̄ 节) 位 于 整 个 乐 章 的 中心 地 位 . 利 用 不 断 转 调 造 成 的 色 彩 逐 渐 将 乐 曲 推 向 高 潮并 引 出 极 雄 壮 的 “ 马 赛曲” 。 柱式 和弦 织 体 , 体裁为玛祖卡舞 曲, 结构笔者看做是 四 重复乐段 , 无 调 中心 。有 三 个 不 同 的材 料 , 且 第 四 段 是 对 第 二 段 材 料 的模 进 、 装饰变奏 , 每 段 均 完 全 终 止 。 叠 部 第 四 次 再 现 实 际 只是 调性 和 曲调 轮 廓 的 再 现 , 结 构 缩 减 为 乐段 。 插部五 ( 3 4 1 — 4 4 0 小节 ) 兼 有 回 旋 性 特 点 的 单 三 部 五 部 曲 式 带 结尾 。 谐 谑 曲 体 裁 。 主 题 之 间 对 比太 小 。 这 点 与 插 部 三 如 出一 辙 , 像 它 变奏 或 发 展 的另 一 阶 段 。 这 种 遥 相 呼 应 的 统 一感 对类 似这 样 庞 大 的多 部 结 构 乐 曲来 说 .几 乎 是 必不 可少 的 条 件 。 叠部 第 五 次 再 现 为 原 样 再 现 。 尾声 ( 4 6 5 — 5 5 3 d  ̄ 节) 先概括插部二 、 三、 四材 料 , 其 前 面是 叠部 第 五 次 再 现 , 后 面 是 还 原 叠 部第 四 次 再 现 及 补 充 。 使 尾 声

二 调 性 的准 备 。 插部二 ( 8 7 — 1 2 6 / b 节 )五 部 对 称 性 原 则 ,拱 形 曲式 结 构
特征 。研 究 不 难发 现 :全 曲 调性 布局 大 体 体 现 “ 主一 属 一 下 属一 主 ” 的 功 能关 系 。 插 部 一 和 插 部 三 均 为g / b 调, 后 者仿 佛 是 前 者 发 展 的 另 一 个 阶段 。 主题 材料 、 音乐形象 近似插部一 : 插 部五 像 插 部 二 的 变 奏 。 均 为 降E 大调 ; 唯独插部四调性多变 。 五 个 小 部 分 调 性 依 次 是 升F 、 升C、 降D、 降E 、 降A、 降D 调。 整 体 音 乐 风 格 洋 溢 着 奇 异 和 炽 热 的表 情 . 狂欢的舞蹈 。 灵 动的结构 。 充满 激情的旋律 、 新颖 的和声和有力 的节奏 , 俄 罗 斯“ 套娃 式 ” 的 大 回 旋 中有 小 回旋 。 总之 。 1 9 世 纪 以后 的浪 漫 主 义 回旋 曲 式 又 有 进 一步 发 展 : 结 构 布局 较 自由 . 插 部 较 古 回旋
叠部第一次再现尽管也有24小节但仅前8b节和最稳定性开放的结构和声上的变化再现段变连接功能调性上视为插部二调性的准备
2 0 1 4 g - g 9 5 .  ̄ 考试 . 周刊
‘ ‘ 俄 罗 斯 套 娃 " 式 的 狂 欢 节 序 幕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