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上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四、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目标: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情景图)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板书:3年?四年呢?造地年数造地面积2 25×2=503 25×3=754 25×4=100。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辨别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观察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 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推理和判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运用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 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让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 提问学生:你们能说出这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形状和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描述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推理和判断。
2.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表面积等。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应用吗?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形状和特征。
2. 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推理和判断,并能够运用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 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 解决与观察物体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运用观察物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几何模型或实物。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个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个物体,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探究新知(1)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a.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观察物体的形状和位置a. 教师出示一个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和几何图形,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以及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以及观察物体形状和位置的方法。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观察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行程问题(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课题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来源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课标要求课标摘录: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标解读:1.行为结果:理解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的含义并掌握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2.行为程度: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行程及相遇的实际问题。
3.行为条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经验建立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画线段图分析并掌握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材分析纵向分析:第一阶段:一下《厘米、米的认识》和二下《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的学习,完成了小学阶段长度单位认知体系,为路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其自主练习中的“自行车每小时行走15千米”等题目,为行程问题作了引导与渗透。
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认识》、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的学习,完成了小学阶段时间单位的认知体系,是行程问题中的“经过时间”的重要支撑,也为速度单位的理解奠定基础。
其自主练习中出现“三个小运动员跑完100米所用的时间,谁跑得快?”等类型题目,也为行程问题中三者关系作渗透。
第三阶段: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的初步认识,理解乘、除法意义及其互逆关系;三年级直至本节课之前,完成两、三位数的乘、除法学习,为实际行程问题问题的解决奠定计算基础。
其中三年级上册自主练习中出现“辰辰每分钟滑110米,比赛进行了三分钟,辰辰一共花了多少米”等行程问题,为本节课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本节课的相遇求路程问题的两种方法,为四年级下册《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奠定实践基础。
《解决问题》单元的设立在青岛版教材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主要涉及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第二次出现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这要涉及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前两个单元主要是运算方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主要是运用所学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减法-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2. 乘法- 乘法口诀- 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除法- 除法运算- 除法运算定律-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混合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5. 认识分数-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大小比较6. 认识小数- 小数的概念- 小数的分类- 小数的大小比较7. 认识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立体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 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体积的测量- 质量的测量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练习和测试,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进度安排1. 整数加减法:第一周至第三周2. 乘法:第四周至第六周3. 除法:第七周至第九周4. 混合运算:第十周至第十二周5. 认识分数和小数: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6. 认识几何图形: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7. 测量:第十九周至第二十周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3. 教学工具:计算器、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4. 教学辅助材料:练习册、课外读物等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能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3. 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
2.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几何体、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用各种几何体、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索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1)让学生观察一个简单的物体,如正方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
(2)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3. 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1)让学生观察一个较复杂的物体,如魔方,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一个几何图形,如长方体,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
4. 练习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1)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如圆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一个几何图形,如圆柱,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
5.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
六、课后作业1. 观察一个物体,如圆柱,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
2. 观察一个几何图形,如圆锥,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画出自己所看到的图形。
七、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3. 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练习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的内容有:万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平行和相交,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材分析1、数与代数包括两位数除法、认数、使用计算器。
本册的除法教学是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商两位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两位数的口算、笔算除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会用综合算式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灵活掌握并能进行简单运算。
认识亿以内数的大小,知道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几何知识包平行与相交。
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两条直线间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并通过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关系和区别,发展了空间观念并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
3、统计知识:能根据现成的记录单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4、解决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解答应用题,而是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选择有用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其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先列表分析,在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百整十数,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会判断商的位数。
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段、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3、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两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4、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5、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
6、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014新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第六单元《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教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与路程关系”的模型,并学会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发现、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构建路程模型,并体会路程模型的价值。
教学难点自主构建模型的过程。
教学准备前置性作业教学过程集体评析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几个二、三年级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最先说出答案?1、小明平均每分钟走80米,小明从家到学校共用8分钟,小明家离学校()米。
2、从聊城到济南共100千米,李叔叔开车从聊城出发用2个小时到济南,李叔叔平均每小时行驶()千米。
3、小红参加60米短跑比赛,平均每秒跑10米,跑完全程共用()秒。
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其实这都是我们常见一些行程问题(板书:行程问题)。
有的同学就问老人,老师,这么简单地问题你还拿出来考我们干什么啊?今天啊,我们就通过解决类似的问题来总结归纳出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今天,物流公司的一个快递员叔叔也遇到了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们一齐来看看。
(出示情境图)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师:骑摩托车的快递员要从车站出发去物流公司拿他要配送的快件,那同学们我们首先找一下他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谁来?、、、好,请你。
生汇报: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900米,从车站出发经过8分钟到达物流中心,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师:汇报的真完整!那这个问题谁来列式子解决一下?生:900×8=7200(米)师:恩,式子在这里,那么这三个数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呢?接下来请大家结合81页上方的橘色框里的内容自己思考一下。
一会咱们找同学汇报。
生自主思考。
生汇报:预设1:900是每分钟行驶的米数,8是行驶的时间,7200是一共性的了多少米/是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
第六单元路程、时间、速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第六单元路程、时间、速度(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
2. 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1. 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路程、时间、速度的运算。
教学难点:1. 路程、时间、速度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课件。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计算器、草稿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交通工具、走路等,引出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路程、时间、速度的理解和经验。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通过实例进行计算,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巩固1. 教师出示巩固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巩固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拓展1. 教师出示拓展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拓展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路程、时间、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扎实。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巩固和拓展环节。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练习、巩固和拓展环节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环节。
这三个环节的设置和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学科单元整体备课学校:xxx小学姓名:xxx第一阶段确定单元学习目标一、课标分析(一)课标摘录本单元属于第二学段(3-4年级)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量关系主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以下叙述:1.学段目标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愿意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
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2.课程内容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分别是:结合教材和课标分析我们看出,本单元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路程,并理清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从多角度思考,展示几种不同解决方法,辨析优化算法,对自己和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模型意识:在解决“相遇问题”诸多类型的问题中,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并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初步感悟数学模型的普适性,知道数学模型可以解决这一类问题,形成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创新意识: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相遇问题”,有意识的利用所学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应用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从而发展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一、纵向分析——本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中的地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青岛(六三)版数学四上 6.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 教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基本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建立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促使知识内化;拓展练习从形成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宽了解决问题的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发展练习中“相背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了解到两个物体同时运动还有很多种情况,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1)根据分析过程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巡视时找两名同学板演。
(3)板演同学交流做法。
3.分析比较解法,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1)路程①路程②=总路程
(2)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此处在学生讲解算式想法时播放课件与之配合,进而引出本质模型并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三个层次逐步建立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第一个层次师让学生自主整理信息后进行汇报交流,构建了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同时凸显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尝试解决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算理的分析,通过生生的活动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了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第三个层次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两个施工队共同从山的两侧相对挖一条隧道,甲队每月开凿150米,乙队每月开凿120千米。5个月后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只列式)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题的数量关系和列式,发现两个问题的问法不同解法却是相同的。进而引出工程问题也能用相遇问题的方法解决。数量关系是:功效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6篇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6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
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两边的质量相等。
5=5)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5+2=5+2)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
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1)什么是未知数?(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方程两边都减去8X+8—8=10—8X=2(3)怎样检验?2、试一试:求未知数X理解题意,解方程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3、解释运用:解方程(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列方程?4X=400(3)怎样解方程?4、试一试:解方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1 观察物体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 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1.2 熟悉观察物体的步骤。
2.能力目标2.1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2 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思考;3.2 培养学生珍惜生活中的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 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1.2 熟悉观察物体的步骤。
2.教学难点2.1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2 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1 活动设计老师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常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吗?”引导学生谈论动物园中的动物。
1.2 讲解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物体,认真聆听学生们的回答,给予正面鼓励,扩大学生的收集知识的范围。
2.实践环节2.1 理论讲解老师让学生看四周环境中的物品,如窗户、门、桌子等,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2.2 实际操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物体观察实践活动,在操场上,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球,并将球放置在草坪上。
学生们围成小组,观察球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并记录下他们所发现的不同之处和共性。
3.总结环节3.1 总结回顾老师请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分享他们刚才观察球的结果,让所有学生听到别的组的观察结果后,对自己的观察做出比较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3.2 给出评价老师宣布对本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提醒学生做好自己的记录,多观察、多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观察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扬了观察、思考、表现和交流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相应摆脱单一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实际场景中,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六、解决问题2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六、解决问题2 青岛版一、前言在解决问题一中,我们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加减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将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此次课程的学生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对于加减法的基本应用已经有所掌握。
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分析问题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步骤不够清晰等。
2. 教学目标•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度。
3.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解决问题2;•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4. 教学步骤(1)复习引导学生在纸上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时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2)新知讲解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例如:•仔细阅读问题;•确定未知数;•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式;•求解未知数。
(3)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自行解决几个问题。
在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提醒他们注意问题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4)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后,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并通过归纳总结,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
5. 教学反思在此次课程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且通过归纳总结,将这些方法和步骤整理成为一张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时备课(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复习课时备课(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在上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主要涉及到第五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第六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1. 第五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包括分数的概念、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第六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主要包括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以及角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分类和度量角,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角的概念和分类。
2. 教学重点:分数的运算方法,角的度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笔、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角的分类和度量。
2. 课堂讲解:讲解分数的运算方法,重点解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然后讲解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分数的运算方法和角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运算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 角的概念和分类:角的定义、角的分类。
七、作业设计:(1) 1/4 + 3/4(2) 2/5 1/5(3) 3/6 + 2/6(1) 直角(2) 锐角(3) 钝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的运算方法和角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有关分数和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必须确保自己对分数和角的初步认识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 教案 相遇问题
6.1 相遇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82页,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提示1.经历探索过程:学生对数学探索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对解决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整理和优化,让学生经历“感悟方法、体悟思想”的学习体验。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小研究,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物流中心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介绍素材背景:物流中心是从国民经济系统要求出发,所建立的以城市为依托、开放型的物品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综合性的物流业务基础设施,许多新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企业等都建设了许多物流中心,它们的产品分销全依靠物流中心,因此物流中心整天车来车往运输着货物。
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正在忙碌着。
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交流:用:“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的时间=车站与物流中心的距离”可以列式:900×8=7200(米)2、解决完这个问题,你会解决问题“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小组内交流汇报:每小时的千米数×行驶的时间=西城与物流中心的距离可以列式:65×4=260(千米)讲解概念:像这样,“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和“每小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一节解决问题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对速度和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要给学生建构“速度x 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的数学模型。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物流中心车辆运输货物的情境。
借助问题“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引入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的学习。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独立思考,能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具备本课的学习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本课是解决问题课的教学,如果课堂中只注重单一的列式、解决问题,学生会深感课堂枯燥、无趣,因此我在教法学法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1、情景教学促感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本课创设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
”因此本节课我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等情况的分析,我根据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引出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 观察物体 青岛版(五四学制)
观察物体教学内容:青岛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四上第六单元趣味拼搭——观察物体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通过观察物体,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看待数学问题、人和事,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学生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用几个正方形搭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3、通过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玩偶、若干个正方体、习题单、每个学生准备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对,是猪年。
老师春节逛庙会时就特意买了一个小猪玩偶,并拍了一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小猪佩奇玩偶从三个方向拍摄的图片。
】2.拍摄的是同一个小猪佩奇玩偶,怎么拍出的画面不一样呀?(生:拍摄的角度或位置不同)3.你能看出每张照片分别拍摄的是小猪佩奇的哪一面吗?(学生指出前面、上面、左面照片)通过看这三张照片大家能想象出小猪佩奇的样子吗?5.教师出示实物,学生验证。
老师今天把她带来啦,我们来看看,跟你们想的一样么?6.这三张照片是相机代替我们的眼睛观察到的,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观察物体,谁能演示一下怎样从这三个方向观察这个玩偶,就能得到这三张照片了呢?如果只观察前面,怎样观察?(蹲下来用眼睛正对这个物体,我们把这种观察方法叫做平视)那么观察物体的左面呢?(面对面、平视)如果观察物体的上面,应该怎样做呢?(让大家看看,让你的眼睛从上面对正物体俯下身子去看他,我们管这种观察方式叫做俯视,让你的眼睛和观察面保持垂直)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为了保证看到图形准确不变形,要有一定观察方法,从前面或左面看时,眼睛要和物体平视,从上面看时,我们需要面对物体前面向下俯视,眼睛一定要正对物体,与物体垂直。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②
③
从上面看 形状相同。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 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 看到的会和从左面看到的 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从右面看
从左面看
三、自主练习
1.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用线连一连。
上面
前面
侧面
三、自主练习
2.摆一摆,看一看,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一、情境导入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题 西 林 壁
一、情境导入
3个同学从不同的方 向观察一组物体。 每个同学看到的是什 么形状的图形?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上面
侧面
前面
前面
左侧面
上面
三、自主练习
3.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连一连。
三、自主练习
4.看一看,填一填。
①② ③
① ①③
三、自主练习
5.
4
25+4=29(棵)
5
好了休息一下吧!
交流观察结果:
前面
侧面
上面
二、合作探究
下面几幅图分别是谁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交流观察结果:
是从前面看到的
是从侧面看到的
是从上面看到的
观察方向不同,观察到的图形也不同。
二、合作探究
先摆一摆,再从前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2:
像这样在行走中发生的数学问题,一般称为行程问题。行程问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教学第一个红点问题
(1)要求从车站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必需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知道每分钟走多少千米和走了多少分钟。
怎样列式?900×8=7200米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同一时间,一起开始。
相遇:在物流中心
相距:东城和西城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上台表演。
你们同时走了几小时?
3.你能把刚才表演的相遇而行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
(1)根据刚才的表演和线段图,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列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几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应经学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在物流运输中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出示信息窗的情境,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
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具
准备
课件、直尺。
板书
设计
相遇问题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
75×4+65×4(65+75)×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我们在信息窗里找到很多信息,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我们昨天已经解决了,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剩下的问题。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内容
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
序号
6
单元知识分析
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一个关于物流运输的信息窗,借助于物流中心往东城和西城送货,来组织学习行程问题的相关知识。教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组织学生认识速度、时间、路程,归纳总结得到速度、时间、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 × 时间= 路程。第二部分相遇问题的教学。通过观察两人所走的路程、路程和相距的距离之间的变化,初步理解相向、相距、相遇等术语的意义。学生在利用不同方法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课题
行程问题
教案
序号
6---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构建数学模型:速度 × 时间= 路程,并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时间=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路程。
(2)要求西城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
65×4=260米
(3)东城到物流中心有多少千米?
75×4=300米
3.探究数量关系。
(1)观察这三道题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这三道关于走路的问题,都是已知一小时或一分钟走多少路,走了多少小时或几分钟,最后都是求一共走的路程。
小结:只要记住速度 × 时间= 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出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速度。
4.组织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
2.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3.说出下面各题已知什么量,要求的是什么量,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认识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具体说一说它们间的数量关系吗?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技
能
初步认识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过程
与方
法
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比较概括等能力。
经历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构建数学模型:速度 × 时间= 路程,并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
(3)用手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汇报:第一种方法:75×4+65×4=300+260=560(米)
第二种方法:(65+75)×4=140×4=560(米)
2.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类似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之为相遇问题,看教材81—82页,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4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课件出示信息窗,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两辆货车分别从东城和西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你从信息窗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这道题与昨天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点
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
难点
理解掌握速度、时间、路程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课时
分配
2课时
课时教案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要注意每一道题都有它不同的解法,应该认真去读题,分析清楚,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练一练:自主练习第2题
2.议一议。更正,讨论。
3.拓展:自主练习第6题
六、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相遇问题,谁能总结一下相遇问题方法?
教学
重点
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术语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具
准备
课件、直尺。
板书
设计
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速度 × 时间= 路程
路程 ÷ 时间 = 速度
路程 ÷ 速度 =时间
师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2)追问
第(1)题里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结果是什么数量?是怎样求出的?
第(2)题里大货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的?
第(3)题里小货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的?
(3)这两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用速度乘时间得到一共走的路程。
课时教案
课题
相遇问题
教案
序号
6---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
重点
从这两道题里,你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速度 × 时间= 路程)
提问: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时间怎样求/?你是怎样想的?(板书:路程 ÷速度=时间)
根据数量关系,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要这样求?(板书:路程 ÷时间=速度)
(4)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相出其他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