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质量管理制度33

合集下载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分级护理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一、护理级别:1.特级护理:适用于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严重创伤的患者。

2.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手术后或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二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病情稳定或处于恢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症状减轻但需隔离者。

4.三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须依赖的患者;轻症、慢性病。

二、分级护理要点:1.特级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安全措施;根据病情每2—3小时翻身一次。

保持患者舒适和功能体位;实施床旁交接班。

2.一级护理:每1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安全措施;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每2—3小时翻身一次,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3.二级护理:每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4.三级护理:每3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三、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评估:1.患者病情评定:住院患者病情由主治医师进行评定,分为危重/抢救、病重/病情不稳、病情稳定/康复期,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再评定。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医院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服务保障部门,根据需要建立本部门的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岗位职责,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以保障患者诊疗过程的连续性,保障医院诊疗活动正常运行。

二、建立总值班制度:医院建立实施总值班制度,负责非工作时间内的重大抢救、应急事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并设有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实行总值班查房制度。

参加总值班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参加总值班人员按照总值班制度执行。

三、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医院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

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并明确值班时段,包括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的排班,各临床、医技科室的医师、护士、技师的值班表及行政、医疗、护理总值班和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的值班表。

四、排班值班:1.各科室、部门负责人分别负责本部门排班,并审核签字。

医师门诊排班报门诊部,节假日排班表报医务科。

医师出门诊时间、安排择期手术当日不得值班。

2.各临床科室设一、二线值班人员。

值班的医务人员必须为具有执业资格并在本院执业注册的医务人员,非本院执业注册的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

值班人员值班期间必须坚守岗位,休息时应当在医院指定的值班室休息。

因急诊手术、急会诊等工作需要离开时,应向其他值班医师和值班护士或总值班交代去向,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

3.一线值班由执业医师担任;二线班值班医师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担任;三线值班为医疗总值班,由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担任,三线医师值班为听班,保持通信畅通,保证随叫随到。

4.值班护士由护士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护理值班按护理部相关规定进行。

5.急诊科、住院病区医护人员、医技科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6.医护人员排班确定后原则上不得调换,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请科主任或护士长批准。

7.医技科室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服务保障部门须按照排班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为患者及临床科室提供服务。

2018质量管理制度最新

2018质量管理制度最新

XXXXXXXXXX有限公司质量管理制度2018.08.01目录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规定┅┅┅┅┅┅┅┅┅┅┅┅┅┅┅┅┅┅┅01 02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制度┅┅┅┅┅┅┅┅┅┅┅┅┅┅┅┅┅┅┅┅┅04 03企业质量方针目标┅┅┅┅┅┅┅┅┅┅┅┅┅┅┅┅┅┅┅┅┅┅┅┅05 04供货单位、购货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制度┅┅┅┅┅┅┅┅┅┅┅┅┅07 05质量责任管理制度┅┅┅┅┅┅┅┅┅┅┅┅┅┅┅┅┅┅┅┅┅┅┅┅09 06质量否决管理制度┅┅┅┅┅┅┅┅┅┅┅┅┅┅┅┅┅┅┅┅┅┅┅┅12 07质量信息管理制度┅┅┅┅┅┅┅┅┅┅┅┅┅┅┅┅┅┅┅┅┅┅┅┅14 08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审核制度┅┅┅┅┅┅┅┅┅┅┅┅┅┅┅┅┅┅┅16 09首营企业及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合法资格审核管理制度┅┅┅┅┅┅┅┅┅21 10药品采购管理制度┅┅┅┅┅┅┅┅┅┅┅┅┅┅┅┅┅┅┅┅┅┅┅┅24 11药品的收货管理制度┅┅┅┅┅┅┅┅┅┅┅┅┅┅┅┅┅┅┅┅┅┅┅26 12药品质量验收管理制度┅┅┅┅┅┅┅┅┅┅┅┅┅┅┅┅┅┅┅┅┅┅28 13药品储存管理制度┅┅┅┅┅┅┅┅┅┅┅┅┅┅┅┅┅┅┅┅┅┅┅┅31 14药品养护管理制度┅┅┅┅┅┅┅┅┅┅┅┅┅┅┅┅┅┅┅┅┅┅┅┅33 15进口药品管理制度┅┅┅┅┅┅┅┅┅┅┅┅┅┅┅┅┅┅┅┅┅┅┅┅35 16药品配发复核管理制度┅┅┅┅┅┅┅┅┅┅┅┅┅┅┅┅┅┅┅┅┅┅37 17中药饮片进、存、配送管理制度┅┅┅┅┅┅┅┅┅┅┅┅┅┅┅┅┅┅39 18冷藏药品管理制度┅┅┅┅┅┅┅┅┅┅┅┅┅┅┅┅┅┅┅┅┅┅┅┅41 19药品售后服务管理制度┅┅┅┅┅┅┅┅┅┅┅┅┅┅┅┅┅┅┅┅┅┅44 20记录及票据管理制度┅┅┅┅┅┅┅┅┅┅┅┅┅┅┅┅┅┅┅┅┅┅┅46 21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管理制度┅┅┅┅┅┅┅┅┅┅┅┅┅┅┅┅┅┅┅48 22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50 23药品有效期管理制度┅┅┅┅┅┅┅┅┅┅┅┅┅┅┅┅┅┅┅┅┅┅┅5225质量事故管理制度┅┅┅┅┅┅┅┅┅┅┅┅┅┅┅┅┅┅┅┅┅┅┅┅56 26质量查询管理制度┅┅┅┅┅┅┅┅┅┅┅┅┅┅┅┅┅┅┅┅┅┅┅┅58 27质量投诉管理制度┅┅┅┅┅┅┅┅┅┅┅┅┅┅┅┅┅┅┅┅┅┅┅┅60 28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61 29卫生和人员健康状况管理制度┅┅┅┅┅┅┅┅┅┅┅┅┅┅┅┅┅┅┅63 30设施设备检查保养维修管理制度┅┅┅┅┅┅┅┅┅┅┅┅┅┅┅┅┅┅64 31设施设备验证和校准管理制度┅┅┅┅┅┅┅┅┅┅┅┅┅┅┅┅┅┅┅65 32质量方面的教育、培训及考核管理制度┅┅┅┅┅┅┅┅┅┅┅┅┅┅┅67 33门店之间药品调配管理┅┅┅┅┅┅┅┅┅┅┅┅┅┅┅┅┅┅┅┅┅┅69 34药品配送质量管理制度┅┅┅┅┅┅┅┅┅┅┅┅┅┅┅┅┅┅┅┅┅┅70 35冷藏药品委托配送管理制度┅┅┅┅┅┅┅┅┅┅┅┅┅┅┅┅┅┅┅┅72 36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考核制度┅┅┅┅┅┅┅┅┅┅┅┅┅┅┅┅75 37药品进货情况质量评审制度┅┅┅┅┅┅┅┅┅┅┅┅┅┅┅┅┅┅┅┅76 38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制度┅┅┅┅┅┅┅┅┅┅┅┅┅┅┅┅┅┅┅┅┅┅77 39售出药品追回管理制度┅┅┅┅┅┅┅┅┅┅┅┅┅┅┅┅┅┅┅┅┅┅78 40计算机系统操作及管理制度┅┅┅┅┅┅┅┅┅┅┅┅┅┅┅┅┅┅┅┅79 41状态标识管理制度┅┅┅┅┅┅┅┅┅┅┅┅┅┅┅┅┅┅┅┅┅┅┅┅81 42质量风险评估、控制、审核管理制度┅┅┅┅┅┅┅┅┅┅┅┅┅┅┅┅83 43企业内审管理制度┅┅┅┅┅┅┅┅┅┅┅┅┅┅┅┅┅┅┅┅┅┅┅┅85 44药品检验报告书管理制度┅┅┅┅┅┅┅┅┅┅┅┅┅┅┅┅┅┅┅┅┅87 45用户访问的管理制度┅┅┅┅┅┅┅┅┅┅┅┅┅┅┅┅┅┅┅┅┅┅┅88 46财务管理制度┅┅┅┅┅┅┅┅┅┅┅┅┅┅┅┅┅┅┅┅┅┅┅┅┅┅89 47假劣药品报告制度┅┅┅┅┅┅┅┅┅┅┅┅┅┅┅┅┅┅┅┅┅┅┅┅9149执行药品电子监管制度┅┅┅┅┅┅┅┅┅┅┅┅┅┅┅┅┅┅┅┅┅┅95 50仓库物料管理制度┅┅┅┅┅┅┅┅┅┅┅┅┅┅┅┅┅┅┅┅┅┅┅┅97 51连锁门店质量管理制度┅┅┅┅┅┅┅┅┅┅┅┅┅┅┅┅┅┅┅┅┅┅98 52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制度┅┅┅┅┅┅┅┅┅┅┅┅┅┅┅┅┅┅┅┅┅┅97 53药品运输管理制度┅┅┅┅┅┅┅┅┅┅┅┅┅┅┅┅┅┅┅┅┅┅┅┅┅981、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指一切涉及药品经营质量的书面标准和实施过程中的记录结果组成的、贯穿药品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连贯有序的系列文件。

18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8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8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18项内容:1. 目标与任务: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因此,制度的目标和任务是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合理和及时。

2. 组织结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应当明确,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等,确保医疗质量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 质量管理人员: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资格和权力,包括院长、医疗服务部门负责人、医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4. 质量管理体系: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建立符合ISO9001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和方面的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

5. 质量管理原则: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如持续改进、全员参与、客观严谨、科学决策、依法管理等。

6. 质量管理文件: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各种质量管理文件的编制、审批、发布和变更程序,确保质量管理文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7. 质量管理记录: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质量管理记录的保管、归档、利用和销毁等程序,确保质量管理记录的完整和真实。

8. 质量管理培训: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培训的内容、方式和要求,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9. 质量评价与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定期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

10. 质量风险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对医疗服务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管理,预防和控制医疗服务的质量风险。

11. 病例质量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对病例的书写、填报、归档和利用等程序和要求,确保病例的质量和完整。

12. 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对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和管理等程序和要求,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13. 药品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对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处方和监测等程序和要求,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2016年新18项核心制度及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2016年新18项核心制度及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 (1)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3)四.会诊制度 (4)五.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8)七.术前讨论制度 (13)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3)九.查对制度 (14)十.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6)十一.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 (22)十二.分级护理制度 (23)十三.新技术准入制度 (24)十四.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25)十五.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6)十六.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27)十七.临床用血安全管理审批制度 (29)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30)附.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32)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查对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1.开具医嘱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等。

2.应班班查对医嘱。

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总查对由护士长组织,每周1次。

其内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

3.查对、处理医嘱者,须签全名。

4.对转抄医嘱须由另外一人核对。

转抄医嘱者与查对者均须签名。

5.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完整复述一遍,经医师复核无误后,方可执行。

抢救完毕,医师应在6小时内补开医嘱并签名。

6.查对时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师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和转抄。

二、服药、注射、输液、处置查对:1.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1)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注射、处置后查。

(2)八对:对住院号/门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姓名、住院号、出生年月等)确认患者身份,禁止将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3.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身份信息,并及时佩戴腕带。

对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取其他方式标记其身份(如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等),并佩戴腕带,由双人查对确认。

4.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有效期和批号有无超期。

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5.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

使用特殊管理药品及高警示药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规定,经过双人核对,特殊时间段,本岗位仅有一人时,采用单人双次复核查对和两次签字。

用后保留空瓶及时交回药房。

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7.发药、注射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8.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药名、剂量,并留下空瓶,经另一人核对并在药袋或药瓶上签名后方可使用。

十八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1. 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病人安全管理和医疗机构内部安全管理,确保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2. 医疗纪录管理制度:确保医疗纪录的准确、完整、及时和机密,并规定了医疗纪录的保存和归档的要求。

3. 医疗质量评估制度: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估活动,评估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并采取改进措施。

4.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识别、评估和控制医疗风险,以减少意外事件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

5. 医疗质量监测制度: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医疗质量符合规定和要求。

6.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

7. 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物采购、配药、使用和监测,确保药物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8. 感染控制制度:制定和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9. 病人权益保护制度:保障病人的知情权、自主权和隐私权,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10. 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调查和解决医疗事故,防止再次发生。

11. 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确保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并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

12. 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13.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临床路径,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14. 病案管理制度:确保病案记录的准确、完整和规范,并规定病案管理的流程和要求。

15. 远程医疗管理制度:加强对远程医疗活动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数据安全。

16. 诊疗规范制度:制定和实施诊疗规范,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17. 医疗质量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医疗质量培训,提高医疗质量意识和能力。

18. 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建立不良事件报告、追踪和处置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全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全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全1.质量政策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质量政策,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明确医疗质量的目标和方向。

2.组织结构制度: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质量管理职责制度:明确医疗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责和要求,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培训与教育制度:建立完善的培训与教育制度,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定期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质量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6.医疗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和意外事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医疗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和效率。

8.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对医疗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9.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制度,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0.感染控制制度:建立感染控制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1.医疗质量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信息管理和统计制度,及时收集、统计和分析医疗质量相关数据,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制定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通过加强沟通和解决纠纷,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3.医疗质量监督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监督制度,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不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罚和整改。

14.医疗质量投诉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投诉管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的医疗质量投诉,并进行调查和处理。

15.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制度一、设置危急值科室范围:1.医院内能够出具检查、检验报告的科室,应当根据其出具的检查、检验结果是否可能存在危及患者生命的状态,梳理可能存在的危急值,制定危急值目录,包括但不限于: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电生理科等从事各种检查、检验的医技科室,以及开展床边检验项目的临床科室。

2.危急值报告涵盖住院、门(急)诊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等。

3.临床科室及相关医技检查科室,应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二、制定危急值项目阈值:1.各医技科室应根据诊疗规范指南标准,结合医院收治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危急值项目和阈值。

根据临床需要和实际工作需要,定期更新和完善危急值项目及阈值。

2.由科室申请,医务科组织专家审核确定危急值项目目录,并在全院范围内公布。

3.各临床、医技科室在实际诊疗工作,如发现所拟定“危急值”项目及“危急值”范围需要更改或增减,请及时与医务科联系,以便逐步规范“危急值”报告范围。

4.医技科室应定期与临床科室医师进行讨论和完善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每年至少1次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三、医技科室报告流程:(一)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的管理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环节:1核实。

按照本科室部门操作规范、流程及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对检查、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核查。

如无异常,通知临床科室。

5.通知。

(1)检查、检验者将核实后的危急值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如电话,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并可同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在医师或护士工作站界面进行提醒告知。

电话通知时要求接听人复述结果,以免发生差错。

(2)对于门急诊患者及及健康体检人群的危急值报告,将危急值信息及时通知到经治医师和患方。

无法联系到患方时,应及时向门诊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报告并向医务科报备,相关人员应积极联系患方,做好记录。

(3)若通过电话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电话5分钟内无人接听和应答,应迅速向医务科(夜间或节假日为医院总值班/医疗总值班)报告。

GL-18质量管理制度

GL-18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编号:DSYHQ/GL-18 为使公司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确保以工作质量促进产品质量,确保企业争创优质产品,特制定本制度。

1、产品生产和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顾客要求和有关技术工艺文件,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产品均为不合格品,应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2、操作人员应按工艺要求进行操作,重点把好自检关。

检验人员应定期对生产各工序进行巡检,确保不合格或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3、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将上道工序的不合格品或有隐患的产品流转到本工序,应立即予以退回;4、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若发现采购产品、过程产品有质量问题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若发现有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隐患的因素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并报告部门负责人,待查明原因并确认解决措施后方能继续生产;5、若发生质量事故,操作者必须以书面形式将事情经过、处理意见、补救办法等详尽地上报部门负责人,并与部门负责人认真分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经验,以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6、操作者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产品质量事故,应视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给予批评教育、书面检查、行政处分、赔偿经济损失等处理措施;7、过程产品在中转过程中应妥善放置,避免磕碰、污损等不合格的情况发生。

工作现场应坚持文明整洁生产;8、原辅材料的代用,应以部门负责人或工艺技术人员的通知为准,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工艺文件和工艺要求;9、原辅材料进公司,检验人员应按要求进行检验/化验,检验/化验合格后才能办理入库手续。

检验不合格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未经检验/化验或检验/化验不合格,任何人不得将其直接投放生产;10、公司每月进行一次生产质量例会,检验/化验人员应提供质量检测数据或有关质量的统计资料,以便分析产品质量情况,掌握质量动态,制订整改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11、以上各条,希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并互相监督,以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一、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院:1患者完成医院门急诊挂号并到达科室后,首位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首先接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

2.急危重症需抢救的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不受其是否挂号、挂号与医师、科室或专科不符的限制。

二、初诊接诊:1.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的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首诊医院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一律不得拒绝接诊或拒绝收治。

2.对急诊患者,首诊医师在接诊5分钟内开始诊疗。

3.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个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主持诊治抢救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开。

4.患者转科后或需要进行检查的接诊医师履行首诊医师职责。

首诊科室的首诊医师对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检查、诊断、治疗、入院、会诊、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直至顺利交接至下一环节。

三、初始评估: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的患者需要进行病情评估,通过问诊、查体、必要理化检查及参阅病史资料等对所接诊的患者作出病情评估,并及时完成门(急)诊病历。

作好相关的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的可追溯。

四、门诊患者:1.凡属本科室疾病范畴门诊患者,要按照诊疗规范诊治,符合入院条件收住院治疗。

2.凡非本科室疾病范畴患者,首诊医师应向患者做必要说明,需要换号的,导诊护士指引或陪同家属办理相关手续。

3.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首诊医师负责会诊意见汇总、处理会诊意见。

4.对超出本院诊疗科目范围内的疾病,虽无法提供诊治,但必须先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判断其是否存在急危重症情况。

如果患者病情平稳,应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就医建议,履行告知义务,并书写转诊医疗记录;对急危重症需抢救的患者,应当按照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进行诊疗。

五、急诊患者:1.对急诊就诊患者进行初始病情评估,判断属一般患者或急危重患者。

市妇幼保健院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市妇幼保健院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市妇幼保健院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市妇幼保健院作为一家专注于妇幼保健的医院,为了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制定了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市妇幼保健院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是整个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市妇幼保健院制定了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包括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如临床护理管理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等等,以保障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符合规范和标准。

二、妇幼保健质量管理制度妇幼保健是市妇幼保健院的主要业务范围,因此,为了保证妇幼健康服务的安全和质量,医院制定了涵盖妇幼保健各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

比如,产科管理制度、儿科管理制度、妇科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妇幼健康宣教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为妇幼保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广大孕妇和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临床护理管理制度作为医疗机构的核心部分,临床护理对于患者的健康和医院的声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市妇幼保健院制定了严格的临床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质量监控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四、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是医院运行的首要任务,市妇幼保健院特别重视医疗安全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例如,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落实,有效地预防了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五、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科学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包括感染防控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执行,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传播,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六、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对于医院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市妇幼保健院制定了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为切实履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规范医护人员对重危病人抢救的医疗行为,防止不安全医疗责任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一)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二)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首诊医师和医疗部门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专门医疗部门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三)危重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和ICU进行救治,特别紧急设法转运的应就地抢救,召集急救车和医院急救小组赶赴抢救。

(四)在医院内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危重状态或重危病人抢救需行政特别支持的,除按第三条处置外,必须立即上报医务处直至院长。

(五)危重病人的转送必须有主管医护人员或主持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陪同,根据病情由主管医师决定护送人员的医疗等级,请护士陪同需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医嘱。

无医嘱视为主管(治)亲自陪同。

护士站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六)各医疗部门必须组建抢救小组由科负责人亲自主持。

各病区要建立定期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制度,药剂科要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充足的急救药品,辅助科室要保证急救检查设备的完好和随时应急并建立制度。

(七)急诊科和ICU是医院处置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必须保证急救床位和设备的应急使用和人员的紧急调用。

科室要建立相应的定期检查医疗制度。

(八)危重病人急救中全体医护人员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收到急救传呼6120,放下一切工作奔赴急救场所。

为救命,主持抢救负责人有权力签署“特急急救”意见,先救治后付费,但此权限仅限首次。

行使后应立即报告医疗行政和总值班,以后不付费诊治需请示医疗行政审批。

(九)如违反以上条例视为责任事件,医院将进行严厉处罚,因此所引起的后果,当事人将承担法律责任。

2.三级查房制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医疗质量十八项医疗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十八项医疗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十八项医疗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核心目标,为了确保医疗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管理制度。

下面将介绍十八项医疗管理制度,以期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和质量管理体系等,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人员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等方面的规定,以保证医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设备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采购、验收、维护和更新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四、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五、感染控制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和手卫生等方面的规定,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六、手术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手术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安全核查、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后随访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七、护理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和护理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八、门诊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门诊管理制度,包括门诊预约、挂号和就诊流程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门诊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

九、住院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住院管理制度,包括住院登记、费用结算和床位安排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住院服务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十、急诊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急诊管理制度,包括急诊流程、急诊设备和急救药品等方面的规定,以提高急诊服务的及时性和效果。

十一、检验检查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检验检查管理制度,包括检验检查项目、结果审核和质控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检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十二、病案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病案管理制度,包括病案填写、归档和保密等方面的规定,以保证病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18项管理制度

18项管理制度

18项管理制度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规范化管理,许多企业和机构都积极引入各种管理制度来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企业运营效益。

其中包括了许多必备的、经典的管理制度,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而这些制度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简要介绍18项常见管理制度及其应用。

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一个标准,该标准提供了一种关于产品和服务质量保证的框架,是独立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是全球最为普及的质量管理标准。

通过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可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2、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一个标准,该标准提供了有关环境管理的框架和工具,有助于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提高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有助于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3、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是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有助于企业减少职业伤害和疾病的发生,加强员工保护,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SO20000是指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标准,该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的框架和工具,有助于企业规范化管理其信息技术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5、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是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科学化管理信息安全的框架和工具,有助于企业规范化管理其信息资源,降低信息安全风险,增强企业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

6、ISO31000风险管理体系ISO31000是指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标准框架和管理工具,有助于企业进行科学化决策和风险控制,保障企业业务的正常运作,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医疗质量十八项医疗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十八项医疗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十八项医疗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为此,医院必须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医疗管理制度,以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以下是医疗质量中的十八项管理制度:1.领导班子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应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人,并建立质量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的管理和评估。

2.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医疗质量目标、制度文件、工作流程等。

3.高值医疗耗材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高值医疗耗材的采购、配送、存储、消耗等规范管理制度,以确保使用安全和控制成本。

4.医疗操作规范制度。

医院应制定和实施各类诊疗操作规范,包括手术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规范等,以保障医疗过程的安全和规范性。

5.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报告不良事件,进行事后分析和处理,以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6.医疗事故处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包括对医疗事故的认定、处理、赔偿等,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7.医疗巡查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巡查制度,通过定期巡查和抽查等方式,监督和检查医务人员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制度。

8.医疗纠纷处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包括对医疗纠纷的调查、处理、调解等,保障医院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9.不良医疗记录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记录管理制度,包括对病历、检查报告、医嘱等医疗记录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10.医学会议和学术研究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学会议和学术研究管理制度,确保科研工作的规范和科学性。

11.医疗质量绩效考核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绩效考核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表现进行绩效评价,以激励优秀医务人员和改善不足之处。

12.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

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通过对医疗质量指标的监测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13.病案管理制度。

医院应建立病案管理制度,包括病案的归档、存储、查阅等工作流程,以保护患者隐私和提供医学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码共7页第1页本制度规定了质量工作人员职责、质量控制点的管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不合格的控制等内容。

一、质量工作人员职责1.确认记录产品质量问题的人员质检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负责把好质量关,做好检验记录,必须真实反应产品的质量状况。

2.提出解决质量问题的人员质检部长要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把质量问题提出来,会同技术部长共同研究解决质量问题的办法。

3.防止产品出现不合格的人员3.1车间生产工人必须严格按工艺操作,对本工序的质量负责。

3.2质检人员对检验工作必须认真负责,坚持不合格品不准流转,发现批量不合格及时上报领导并在现场做好标识和隔离工作。

车间主任对车间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质检部长应对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4.验证解决质量问题效果的人员一般情况由技术部长和质检部长共同组织对解决质量问题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如属重大质量问题由总经理亲自抓实施效果的验证工作。

凡效果验证切实可行,技术部门应立即编入有关技术工艺文件中去并坚持执行。

5.不合格处理的人员凡属不合格品应由质检人员处理,并认真做好标识和隔离工作,外购零件应办理退货手续,退回供货单位:属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不合格品能返工的须复检合格方能流入下道工序,无返工价的应出执行报废手续。

二、质量控制点的管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页码共7页第2页规定了质最控制点的概念,设置的原则、种类、组织机构、各类人员的职责,设置步骤、控制文件、管理要求等。

2.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质量控制点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在生产现场对需要重点控制的特殊、关键部位,薄弱的环节等实行强化管理。

3.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3.l对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直接影响的关键部位。

3.2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工序加工、装配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3.3内外部质量信息反馈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多的薄弱环节。

4.质量控制点的种类产品在制造过程设置多少质量控制点,应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以及工艺文件上标记的质量特性而定。

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具体分为两种:(1)关键的特性值及特殊工序必须设置质量控制点;这一类质量控制点是长期性的.不能任意撤消。

(2)对于易造成不合格项目.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质量控制点,待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取得效果纳入正常控制后,即可撤消。

这类质量控制点是短期的。

5.质量管理机构5.1 质量控制点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由质检部负责。

5.2质量控制点由车间负责人负责督促协调,班组长负责具体管理。

6.质量控制点相关人员职责6.1操作者的职责(1)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掌握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熟悉并掌握本控制点所使用的工艺文件,按作业指导书操作。

生产中发现问题应立页码共7页第3页即会同技术人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对各项工艺参数加以控制,按要填写各种质量记录表式,数据真实、准确。

6.2质量检验人员职责(1)质量检验员应熟悉和掌握所负责的控制点的质量体系要求,检测方法。

按工序检验指导卡程序要求进行检验,并填写有关质量记录。

(2)质量检验员应根据需要增加频次。

巡回检验时,督促操作工人执行工人执行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发现违反工艺纪律行为应予以制止,并及时反馈。

6.3车间负责人职责(1)督促检查车间质量控制的控制状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2)对违反质量控制点制度,经指出仍不采取改进措施,应及时给予处理。

7.设置质量控制点的步骤(1)技术部根据确定控制的质量特性值,会同质检部分析工序因素,提出相应设置的质量控制点。

(2)总经理批准,设置质控点,并发文明确,做好相应记录。

8.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文件:工艺卡片,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9.质量控制点的管理要求9.1技术部(1)编制质量控制文件,并及时下达到各有关部门:(2)根据生产过程实际质量情况和质量控制文件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反馈,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文件;(3)经常督促检查和指导操作者,质量检验员,严格执行工艺规程,页码共7页第4页作业指导书等有关质量控制文件,做好检查记录。

(4)对生产过程质量不稳定,车间不能排除的不稳定因素,应及时研究解决,若因涉及部分协调有困难时,可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质检部协调解决;(5)加强对质量控制点上设备的管理,督促车间做好保养和维修工作,确保质量控制点设备完好率100%。

(6)质量控制点上所涉及的设备,需根据设备管理规定,定期检查考核。

9.2质检部(1)配备好质量控制点的计量器具,保证在用计量器具检定合格率达100%。

(2)负责质量控制点计量器巡回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使用计量器具情况,并及时督促纠正。

(3)对巡检是发现影响质量特性的不稳定因素,检验员应协助操作者及时解决。

不能解决时,应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4)检验员应及时将下道工序的质量信息反馈给操作者。

9.3车间(1)质量控制点的操作者应严格按工艺规程及质量控制文件规定操作,认真填写有关记录。

当发现质量异常时,应及时向班组长、车间负责人反馈信息。

(2)班组长应帮助和督促质量控制点的操作,严格执行有关质量控制文件,当发现问题又一i能及时排除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

(3)车间负责人应对车间质量控制点上控制文件的完整性、齐全性负责。

三、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规定了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内容和要求。

页码共7页第5页生产过程是形成产品的过程,有效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1.本公司生产过程涉及及整车的装配、调整和包装。

2.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应该是全员参与,人人把关,自检、互检、巡检有机结合,层层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的流传.3.控制程序3.1为了保证工序能力和装配工作的正常进行,装配线工具检具等应处于完好状态。

为此在生产前,装配车间应做好准备。

工具的维护保养工作.质检员应使用处于有效期内的量检具。

3.2零部件从仓库领出后,领料人员应进行初步的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品时应隔离存放,并向车间主任和质检员报告。

3.3生产投入后,质检员应对组装的首辆整车进行检验,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继续生产。

3.4装配人员在本工序装配前也应注意检查上道工序的质量(互检),防止不合格品的流转,对本工序的装配要严格按工艺文件执行,自检合格后才能流转下道工序。

3.5对影响产品质量的重点工序应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100%的全检。

质控点由检验员担任。

3.6质检员应对装配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巡检抽查,尤其是要加强质控点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抽查频次根据生产情况确定。

质量问题较严重时,有权停止生产但必须报质检部。

分析原因,实施措施,直至恢复生产。

3.7装配过程中经质检员评定的不合格品应放置于车间不合格品隔离区内,并按“不合格品的控制”有关规定处理。

4.生产现场页码共7页第6页4.1生产现场必须保持文明操作,严禁规格混堆,轻拿轻放,零部件在各工位,堆放有序。

4.2车间通道不准堆放零部件、杂物,保证道路通畅。

5.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情况做刭要有记录对出现的质量异常波动及时反馈给质检部,如出现质量事故立即报质检部及总经理.质检部要组织有关部门召开质量专题分析会,做到“三不”放过,质量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质量责任人不查清不放过,质量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防止类似情况再发生。

四、不合格品的控制规定了不合格品的范围评审、处理和纠正措施等要求。

1.不合格品的范围经检验不符合技术和质量要求的产品均属于不合格品。

2.不合格品的鉴别2.1不合格品的鉴别由检验员负责,生产中发现不合格品或不能满足装配要求时,当事人应及时通知质检员鉴别。

2.2属于不合格品时,质检员应根据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对以前可能涉及的产品进行检查,情况严重者应向质检部和总经理汇报。

2.3发现不合格品后,质检员应明确不合格品的责任者,做好记录。

3.不合格品的隔离3.1不合格品应进行隔离处理,不得与合格品或待检品混放,不合格品区应标记醒目,以防误用。

3.2根据公司条件,在装配车间设置不合格品隔离区,并以“不合格区”红色字样予以标志,另外专设不合格品仓库。

3.3仓库应建立不合格台帐,不合格品在未评审前不得动用。

4.不合格品的评审4.1装配中发现的个别缺陷明显的不合格品,评审工作由质检负责页码共7页第7页4.2不能满足装配要求或缺陷不明显的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由总经理组织技术、质量、供应部门人员进行。

4.3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5.不合格品的处置5.1质量严重不合格品的作废品,由供应部及时与供货单位联系处理。

5.2有缺陷但可以代用或经修复可使用的作回用品。

5.3报废、回用应履行审批手续,由供应部提出申请,评审组人员提出意见,总经理批准。

5.4经反工或返修后的产品必须经重新检验后才能使用。

6.纠正错误6.1质检部门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独立或组织技术、生产人员分析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以防止不合格品的再次发生。

6.2涉及面广,费用大的纠正措施应由总经理组织实施,必要时还应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验证。

6.3不合格品的鉴别、报废、回用等审批文件由质检部归档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