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八章中药

合集下载

第八章 中药学 解表药

第八章 中药学 解表药

桂枝 《名医别录》
4.心悸。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悸动、脉结代者, 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奔豚, 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桂枝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 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香薷 《名医别录》
【药性】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有夏月麻黄之称 【应用】 1.风寒感冒。 2.水肿脚气。
香薷 《名医别录》
1.风寒感冒。 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 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 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 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 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 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 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 之药”,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
生姜 《名医别录》
1.风寒感冒。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 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 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 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 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生姜 《名医别录》
2.脾胃寒证。 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 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 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 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 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荆芥 《本经》
[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 生草本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 燥地上部分。

第八章 中药管理

第八章 中药管理

“东阿”牌阿胶
以优质纯驴皮,得天
独厚的东阿优质地下 水,采用精湛科学工 艺熬制浓缩而成。科 学研究表明:东阿阿 胶含有十八种氨基酸, 20多种益于人体微量 元素。
3. 申请程序 4. 保护措施 1) 保密 2) 专属生产, 不得仿制
保护期限

5.
一级:30年、20年、10年 二级:7年 延长:一级小于等于第一次, 二级:7年
第四节

GAP
1. 我国目前存在问题 2. GAP概况 3. GAP介绍


课后题: 思考1、5、6、7
同仁牛黄清心丸 —— 98年被批准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为北京同仁堂十大名
药之一。 同仁牛黄清心丸 处方来源于宋代《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 同仁堂在此古方基础 上加减化裁,使之成 为治疗风痰病的著名 成药。
国公酒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功能与主治:散风祛 湿,舒筋活络。用于 经络不和、风寒湿痹 引起:手足麻木、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 腰腿酸痛,下肢痿软, 行步无力。
第八章
中药管理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中药现代化

2 熟悉中药管理相关规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药概念;
中药现代化; 中药管理规定
第一节
包括 中药材 中成药 民族药
中药管理有关规定
一.中药概念:
鸡血藤─密花豆
来源 为豆科植物密 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茎藤。 性味 性温,味苦、甘。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 通络。用于月经不调、 血虚萎黄、麻木瘫痪、 风湿痹痛。
等级划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药品种,可以申请一级保护:

第八章中药管理案例

第八章中药管理案例
第八章中药管理案例
• 2.点评 • 同一种中药品种,如果没有企业去申请中药品种
保护,则每个企业均可生产,如果有一家企业申 请并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书》,则其他企业在 一定期限内也必须去申请同品种保护,逾期不申 请将不允许生产同品种中药。 •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保护的知识产权是中药一 级保护品种的技术秘密。“抗癌平丸”属于二级保 护品种,该药的处方组成、工艺制法在原告申请 中药保护之前已在《中国药典》(Ch.P.)上公开, 已进入公有领域,中药品种保护不要求新颖性, 非创新药物也可以得到保护,因而所保护的不一 定是知识产权,而进入公有领域的现有技术是不 应当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授权特定企业垄断这 类现有技术无疑会损害公众的利益。
第八章中药管理案例
“中药品种保护专属权”不是知识产权
• 1.案情 • 被告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答辩称,“抗癌平
丸”是其于1974年研制、1979年首先生产, 并已获得国家批准生产,依法享有在先权, 不是仿制,不存在侵权。中药保护并无绝对 排他权,被告也已按规定正在申报同品种保 护,且在公告6个月后停止了生产,未违反有 关规定,更不属于不正当竞争。原告诉讼系 滥用诉权的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法院应依 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八章中药管理案例
• 随后又经过几年的探索,制订出全国首例《基 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种质、种子质量标 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肥料使用标 准》等一系列严谨、细致的企业标准。天士力 通过引入并推广丹参优良新品系,在丹参生长 发育规律、有效成分变化、无“农残”施肥和病虫 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配置了高效 液相分析仪、超净工作台等一系列实验、化验 仪器设备,系统的监测药材生产的全过程等方 法,有效地解决了中药材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 残留量偏高的问题。经过近5年时间,投资达六 千余万元,天津天士力终于建成了规范化、规 模化的丹参药源基地,并于2004年3月16日成 为首批第一个通过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 证的GAP基地。

第八章中药管理

第八章中药管理

现有资源
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 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中医人员33万人,中 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 中医人员33万人, 万人 西医结合医师1.5万人 全国95% 万人。 西医结合医师1.5万人。全国95%以上的综合医院设有 中医科。 中医科。 在农村基层100万乡村医院中 万乡村医院中, 在农村基层100万乡村医院中,约有半数人员应用中医 或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 或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 在校学生8.3万余人 万余人, 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在校学生8.3万余人, 学科层次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58所高等院校设 学科层次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58所高等院校设 有中医、中药类专业。另有5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 所中等中医药学校。 有中医、中药类专业。另有5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
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及演变
1998年
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
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及演变
2002年
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医现代诊疗体系 制定出现代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 形成有效的提高生存质量的养生保健体系 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完整方案和评价体系
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观点
包装标签
《中共中央、国务资源 中药生产 ——集约化、规模化 中药经营 ——少环节、多形式、渠道清晰、行为规范 中药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开展中医药专家经验和技术继承 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 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研究开发
废医存药论 传统发展论
形态结构和实证方法,重思辩轻 “只有返本才能创新,无论是 解构派—— 留方剂、中药等临床经验。 逻辑,重实用轻理论,理论高度 通过全面整理,利用扬弃的方法,剔除其 中医药现代化还是中医药创新, 中医药学理论言必称经旨,法 泛化,能自圆其说而无法突破 粗糙甚至荒谬的部分,继承发扬其合理科 只有与五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 必效先哲,真伪不辨、以讹传讹、 学的部分,以期获得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 中医药学应该象西医药学一样, 只有在中医药学自身的规矩准绳 谬说混杂,必将被现代科学发展 性。 经过科学革命,运用西方科学公 内发展,中医药的现代化才能真 解体派—— 的大势抛弃,保留下来的可能只 认的科学方法,中医药引入现代 正开花结果,中医药的创新才能 将中医药学中的有效治疗方法或有效治疗 是临床用药的经验。 科学技术,融入现代医药学 真正落到实处” 药物脱离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而被现代医药

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疗法,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学涉及广泛的内容,其中十二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药综合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包括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和采药、中药鉴定等内容。

其中,中药的来源和采药是中药学的关键环节。

根据中医学典籍记载和实践总结,中药的来源可分为草药、木药、矿药和动物药四大类别。

在中药材的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野生植物和人工培育的植物,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章:中药材炮制中药材的炮制涉及到加工、制作、炮制和储藏等过程。

其中,加工过程中需要掌握适宜的工艺方法,如水洗、焙炒、炒炙、蒸馏、浸泡等。

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以提高其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此外,中药材炮制后也需要妥善的储藏,避免其受潮、虫蛀等现象。

第三章: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外观质量、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和微生物限度等。

外观质量包括形状、色泽、气味等方面的评估;理化性质主要针对中药的溶解度、比重、密度等特性;有效成分含量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微生物限度则是对中药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限制,以保证用药安全。

第四章:中药配伍禁忌中药配伍禁忌是指不同中药之间因药物性质相克或相互作用而不能同时应用的情况。

例如小柴胡汤中的黄连与半夏相克,虚劳奇正汤中的人参与大黄相克。

此外,中药与西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需要遵循西医药物配伍的原则。

第五章: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毒副作用等内容。

中药的毒副作用常常是由于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导致的。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损伤肝脏、肾脏等器官。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剂量,严禁过量使用。

第六章: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等内容。

基础中医学:中药的基本知识

基础中医学:中药的基本知识
花 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菊花
金银花
植物药材的采收
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都在成熟后或
将成熟时采收。
枸杞
瓜蒌
根和根茎类: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
天 麻
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 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
或早春萌发前采集。
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 炒炭:武火炒至药物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 缓和药物的烈性、毒性,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
1、炒 清炒和拌固体辅料炒 固体辅料炒:如土、麸、米等 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
2、炙
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 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 用。
(二)炮制的方法
1、 修治法 ①纯净处理
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②粉碎处理
牡蛎、龙骨捣碎易于煎煮,川贝母捣碎易于吞服
③切制处理
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便于炮制、干燥、贮 藏以及调剂称量
❖ 2、水制法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除去杂质、
降低毒性、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 常用的方法: 漂洗、焖润、浸泡、喷洒、水飞。
通常采用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 物熏杀等方法处理贮存。
一般的药物与剧毒药物必须分别贮存。“剧毒 药”,必须标明并由专人保管。
二、中 药 的 炮 制
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 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 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 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黄柏
杜仲
动物类药材:应在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

第八章中药

第八章中药
芳香化湿药不宜久煎 利水渗湿药阴虚津亏者慎用 清热利湿药应根据湿热的轻重用药
藿香 《名医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植 物广藿香的干燥地 上部分。
【性能特点】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解暑 和中止呕 辛温解表
【临床应用】
1、用于暑湿证。 2.用于湿阻中焦证。 3.用于暑湿外感证。
【用法用量】 煎服,3~10g。鲜品加倍。
2、宣肺平喘:主要用于实喘证。 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
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发汗解表、利水消 肿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②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 风散寒、通痹止痛。
③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心脉瘀阻,桂枝能 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 桂枝汤
3.助阳化气应用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 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 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3. 用于湿热下注之淋浊,带下。 萹蓄、瞿麦、滑石等同用。
4.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之遗精、潮热:
六味地黄丸。
【用量用法】
用量:3~15g。 用法:煎服。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 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暑药、清热明目药 清虚热药
【临床应用】
2.用于治疗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青蒿、地骨皮、知母

第八章中药ztc

第八章中药ztc

•中药的基本知识



• •
产干 中


地燥 药


、、 的


采贮 炮


集存 制


*
**

第八章中药ztc
•一、中药的命 1、以产地名命名:如阿胶、川黄连、怀山药。 2、以生产特性命名:如夏枯草、忍冬藤。 3、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如钩藤、红花、 麝香。
4、以功效命名:如防风。 5、以入药部位命名:如苏梗、葛根、桃仁、 桑叶。
第八章中药ztc
•辛
•能散、能 行
•发散、发汗
•行气、行血
•各种表证
•气滞、血瘀证
第八章中药ztc
•甘
•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
•调和
•缓急
•诸虚证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拘挛 •疼痛
第八章中药ztc
•酸
•能收 能涩
•收敛
•固表 •敛肺 •止汗 •止咳
•固涩
•涩肠 •涩精 •固崩 •止泻 •缩尿 •止带
•茯苓(主药) •利水渗湿 •白术(辅药) •补气利水 •脾虚水肿
•提高疗效
第八章中药ztc
•相畏
•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 •抑制,使其减轻或消失。
•半夏畏生姜
•半夏(有毒)
•生姜
•生姜杀半夏
•相杀
•一药能清除另一药的毒 •副作用。
第八章中药ztc
•相恶: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配伍
6、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如何首乌、杜仲。 7、以进口和译音命名:如苏合香、番泻叶。
第八章中•返药回ztc本

执业中药师药一常用中药图谱

执业中药师药一常用中药图谱

执业中药师药一常用中药图谱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狗脊:细辛:绵马贯众:蓼科:三种药材:大黄、虎杖、何首乌苋科:(怀)牛膝、川牛膝——均根入药商陆科:商陆——根入药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入药,沸水中略烫)毛茛科: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升麻(8种)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白芍(浙八味)赤芍:黄连:味连:雅连:“过桥”长云连:升麻:防己科:防己(根)、北豆根(蝙蝠葛的根茎)罂粟科:延胡索(块茎、浙江)(浙八味)十字花科:板蓝根:(根、河北、金井玉栏)蔷薇科:地榆豆科:苦参、山豆根、葛根、粉葛、甘草、黄芪苦参:山豆根:味极苦,有豆腥气葛根(野葛的根):粉葛:甘草:黄芪:远志:远志科——远志、卵叶远志的根五加科: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伞形科: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9种)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藁本:防风:龙胆科:龙胆、秦艽萝藦科:徐长卿、白前、白薇紫草科:紫草唇形科:丹参、黄芩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茜草科:巴戟天、茜草川续断科:川续断——根入药,需“发汗”葫芦科:天花粉——栝楼、双边栝楼的根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菊科:木香云南、白术浙江(浙八味)、苍术江苏、紫菀三棱:黑三棱科黑三棱块茎商品称“荆三棱泽泻科:泽泻香附:莎草科莎草根茎天南星科:石菖蒲天南星科:天南星半夏百部: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对叶百部块根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山麦冬、知母(10)川贝母:松贝:川贝母:青贝川贝母:炉贝浙贝母黄精:百合科滇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山药射干姜科:莪术、姜黄、郁金兰科:天麻、白及茎木类中药木通:槲寄生桑寄生:苏木鸡血藤降香沉香通草:钩藤石斛:金叉石斛:铁皮石斛皮类药材桑白皮牡丹皮厚朴:四川湖北肉桂(广东、广西)杜仲四川湖北刮去粗皮“发汗”合欢皮:黄柏:关黄柏:白鲜皮:秦皮:辽宁吉林香加皮:地骨皮:叶类药材一、常用叶类药材侧柏叶:柏科—侧柏—枝梢及叶淫羊藿大青叶蓼大青叶:蓼科—蓼蓝枇杷叶番泻叶罗布麻叶紫苏叶:唇形科—紫苏艾叶:花类药材辛夷:木兰科—望春花、玉兰、武当玉兰的花蕾望春花:槐花:豆科—槐—花及花蕾(槐花及槐米)丁香洋金花:茄科—白花曼陀罗江苏金银花山银花款冬花:(未开放的花序)果实种子类地肤子五味子蔷薇科—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金樱子金樱子—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⑤豆科: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⑥芸香科:枳壳、吴茱萸⑦大戟科:巴豆鼠李科:酸枣仁⑨伞形科:小茴香、蛇床子⑩山茱萸科:山茱萸---果肉,浙江(浙八味)木犀科:连翘⑾木犀科:女贞子⑿马钱科:马钱子⒀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⒁茄科:枸杞子—宁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和方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数千年来,中药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在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寒、凉--能治疗温热性疾病温、热--能治疗寒性疾病。

附:平性--即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中药平和的药物。

(二)五味1、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如解表药、理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证。

2、甘:能补、能和、能缓。

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补益药、调和药、止痛药多具有甘味。

用于治虚证、脏腑不和、拘挛疼痛等证。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缩尿、固崩止带药多具有酸味,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证。

4、苦:能泻、能燥,具有通泄、燥湿作用。

如清热燥湿药多具有苦味,用治实火、湿热等证。

5、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如泻下药、软坚药、多为咸味,用治大便秘结、瘰疬、瘿瘤、癥瘕等证。

附:淡味:即无明显的味道,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三)升降沉浮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升:上升提举升阳发表,驱散风寒质地轻清空虚浮:向外发散涌吐开窍味辛甘淡升浮药:大多温热属性为阳降:下达降逆清热泻下重镇安神质地重浊坚实沉:向内,收敛利尿渗湿消食导滞熄风通络止咳平喘沉降药:大多寒凉味酸苦咸属性为阴附:有些药物存在双向性,或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如麻黄等。

(四)归经药物对机体的某些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如酸枣仁养心安神,归心经,麻黄止咳平喘,归肺经。

引经药:一些药物不但能自如某经,而且还能引它药进入某经。

二、中药的用法(一)配伍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称配伍。

把单味药应用和药物配伍可总结为七情1、单行:用一味药物治疗疾病,如独参汤。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

3、相使: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的配伍方法。

如吴茱萸配生姜,暖肝温胃、下气止呕。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除的配伍方法。

如半夏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方法。

如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等。

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配伍方法。

如生姜恶黄芩。

7、相反:两种药物配伍使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方法。

如十八反、十九畏。

(二)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是指药物配伍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破坏和降低原药物的药效,因此临床应避免配伍使用。

(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配,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2、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对妊娠母体或胎儿具有损害作用,干扰正常妊娠的药物。

(1)禁用: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

(2)慎用:活血破血、行气消滞及大辛大热之品。

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

3、证侯禁忌:由于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和归经等特点,因而一种药物只能适用于某一种或某几种特定的证候,而对其他证候无效,甚至出现反作用。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病证食忌:(2)服药食忌:是指服药时不宜同食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重病情,或变生它证。

如服人参忌食萝卜,常山畏葱,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茯苓、使君子忌茶等。

(三)中药的用量:中药的用量是指用药剂量,用药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

大多数药物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猛烈及毒药应严格限制用量。

一般应根据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药物性能与剂量:2、药物配伍与剂量:3、年龄、体质与剂量4、季节、地域与剂量(四)中药煎服方法1、煎药法:主要指汤剂的煎煮方法。

(1)煎药用具:(2)煎药用水:(3)煎煮火候:(1)煎煮方法:a)煎煮时间b)先煎c)后下d)包煎e)另煎f)溶化2、服药法:(1)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两次服,急性病可不定时。

(2)服药方法①一般温服,丸、散剂宜温开水吞服。

②解表药热服。

③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第二节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一、解表药[概念] 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分类] 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注意] 1、解表药发汗,但不可过汗,以防耗气伤津。

2、应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3、自汗、盗汗、吐泻、呕吐、失血、麻疹已出、热病后期津液耗伤等均慎用。

(一)辛温解表药【性味】辛,能散,能行发汗作用强;温,能祛寒【适应症】风寒表证。

【其它功效】某些药物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除湿透疹止痒作用。

【常用药】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细辛、生姜。

麻黄1、辛温解表: 发汗力强,用于风寒表实证。

2、宣肺平喘:寒喘配干姜、热喘配石膏,(麻黄碱缓解平滑肌)3、利水消肿:(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用法: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宜炙用。

禁忌证:提高心率,升高血压,对肺心病、高血压病应慎用。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应生用,止咳平喘应炙用。

现代药理:麻黄:麻黄挥发油促进汗腺分泌而发汗,抑制流感病毒,与辛温解表相一致。

麻黄碱、伪麻黄碱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与止咳平喘相一致。

伪麻黄碱有利尿作用,与利水消肿一致。

桂枝1、解表散寒:风寒表实证配麻黄;表虚证为主药2、祛风湿:3、通心脾之阳:4、温通血脉:虚寒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禁忌症: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孕妇。

现代药理:桂枝:煎剂抑制流感病毒,与辛温解表相一致。

桂皮酮:扩张血管,改善外周循环,与温经通脉相一致,有镇痛作用,故能治风寒湿痹。

荆芥1、祛风解表:风寒配防风、羌活;风热配双花、连翘、薄荷。

2、透疹止痒:用于麻疹、风疹、荨麻疹、痒疹。

3、散瘀止血:用于瘀血而致各种出血,配伍止血药。

用法:解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防风1、散风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配荆芥、羌活。

2、祛风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配羌活、秦艽。

3、祛风止痉:破伤风、风邪引起的痉挛,抽搐,角弓反张,配天麻、南星、白附子。

羌活1、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2、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证,配防风、独活。

禁忌症:血虚痹痛慎用。

细辛1、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2、祛风止痛:头身痛、牙痛、配羌活、白芷。

3、温肺化饮:咳喘痰稀,配干姜、半夏、五味子。

用量:1—3g,入丸剂0.15—1 g。

注意十八反生姜1、发汗解表2、温胃止呕3、解毒:如解半夏、天南星毒。

(二)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味能行,能散,凉能清热。

适应症:风热表证。

其它证:透疹解毒,可用于风疹、麻疹、疮疡痈毒初起。

常用药:柴胡、葛根、薄荷、菊花、桑叶。

柴胡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配葛根、升麻。

和解少阳,治半表半里证,配黄芩、半夏。

2、和解表里,用于少阳半表半里证。

3、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配芍药、当归。

用法:退热浓煎,用量可大至15——30g葛根1、发表解肌:适于头项强痛。

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消渴证,配麦冬、天花粉。

3、透发麻疹:用于麻疹初期或出而不畅,配升麻。

4、升阳止泻:用于脾虚泻,配党参、白术;用于痢疾。

薄荷1、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2、清头目:风热头痛目赤,配桑叶、菊花。

3、利咽透疹:咽喉肿痛,配山豆根。

用于风疹、麻疹、皮肤瘙痒,配蝉衣,防风。

4、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配柴胡。

桑叶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2、清肺润肺:用于燥热伤肺,痰中带血。

3、清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阴不足,视物昏花。

菊花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2、平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肝阳上亢,目赤肿痛,肝阴不足,视物昏花。

3、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常用野菊花。

二、祛风湿药[概念]: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适应证]:风寒湿痹,筋骨痿软。

[注意事项]:大多辛散温燥,阴血亏虚者慎用。

[常用药]:独活、秦艽、威灵仙、木瓜、五加皮、桑寄生。

独活1、祛风胜湿:用于风湿痹痛,多用于下半身,配寄生、牛膝2、散寒止痛:外感风寒夹湿之头身疼痛,骨节痛,配羌活、川芎、秦艽1、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证,肢节痛,筋脉挛急,配独活、防风2、清热除蒸: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配青蒿、鳖甲。

3、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

威灵仙1、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

2、通络止痛:用于跌打损伤之瘀血疼痛。

3、软坚散结:用于鱼鲠在喉,配乌梅,醋。

禁忌症:因善走窜,耗气血,故气血虚者禁用。

五加皮1、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痛。

2、强筋健骨: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

3、利水消肿:用于腹水,水肿,小便不利,如五皮饮。

三、祛湿药[概念]:凡具有除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为祛湿药。

[分类]:化湿燥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水[注意事项]:本类药物耗伤阴液,故对阴虚血燥者慎用。

(一)化湿燥湿药[概念]:凡具有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为化湿燥湿药,因药物气味芳香,故又称芳香化湿药。

[适应症]:湿浊内阻证。

[注意事项]:本类药多含挥发油,有效成分宜挥发,故不宜久煎。

常用药物:藿香、苍术。

藿香1、解暑化湿:治夏季伤暑,头昏,胸闷,恶心,呕吐,配佩兰。

2、和中止呕:用于湿阻中焦,胃失和降,脘痞食少,呕吐等。

配半夏、生姜。

3、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配枳实、木香。

4、辛温解表:治夏季外感风寒。

苍术1、燥湿健脾:用于湿邪困脾,脾不健运,如平胃散。

2、祛风胜湿:用于风湿痹证,肢体关节疼痛,配秦艽。

3、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

(二)利水渗湿药[概念]:凡具有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要功能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症]: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证。

[注意事项]:脾虚水湿停聚者配用健脾药;阴亏津少病症慎用。

常用药:茯苓、猪苓。

茯苓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尿少等证,如五皮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