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校人文精神的构建

合集下载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架构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架构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生成逻辑与治理架构摘要: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愈发成为建设健康中国、推进健康治理的重要工具,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健康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状态。

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理念,以责任、文化、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形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全流程治理框架。

一方面要明确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导向,夯实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健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政策体系,创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共治机制,进而实现健康治理和健康中国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学人文精神;价值维度;全流程202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所爆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击公共卫生事件阶段性的胜利,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遥相呼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健康中国”[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理念,这与医学人文精神理念相辅相成,医学人文精神要求不仅要关注病人肉体上的完满状态,还要关注病人精神上的完满状态。

因此健康中国战略视角下基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生成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医学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以病人为本的医学伦理精神,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赋予医学人文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一改传统的对患者外在的问候关怀,更加注重对每个生命体内在健康的关心、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对权利需求的满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健康中国行动就是要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保障人民对健康的需求。

因此,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本精神需求的真实写照,是救人济世的最高宗旨,是对生命的人本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是现代医学进步发展的灵魂之一,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躯体,更要关心其心理和精神需求,在医疗救护过程中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对病人的身体、心理上更加关心。

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一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做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高尚,使现代人拥有乐观开朗、善于沟通的心胸,有悲天悯人、恻隐同情的情怀,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超脱,有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品格。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

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

人文素养不直接体现为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认为:“人文素养是对看不见的事物想像与感受的能力、对精神财富的储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与对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

”胡教授的观点,全面、准确地界定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王利芬说得更简洁,她说:“跟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打交道,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会小许多。

从大的方面来说,会构成一种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水准提升的一个基石。

”三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取向。

按照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

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五个方面阐述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五个方面阐述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五个方面阐述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

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

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

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

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文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与尊重,是一种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品质。

下面将介绍如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强调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时间序列,其渊源纵深、博大精深,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激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事例和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历史文化的美好,并强调它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一个人在思想上、情感上、道德上的成熟和高尚。

1、思想素质:要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的学习。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思考,尊重自己的思想,同时理解、尊重、包容别人的思想,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的观点。

2、情感素质: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教学中要通过感性认识、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人文文化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情感的共鸣和热爱,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3、道德素质:道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和其行为的伟大性,培养学生尊重人的尊严、崇尚正义、感恩师长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人文精神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素养,是在人与人相互尊重、彼此关心、互帮互助的温情互动中培养形成的。

学生的人文精神也需要一种宽容、包容的教育氛围来培养。

要让教室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面带微笑的地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包容和关爱,老师和学生共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重从学生兴趣、学习需要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兴趣和审美情趣。

人文精神课题报告

人文精神课题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报告————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课题界定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本研究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主)的吸取而形成的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格、信念以及道德规范之中,是对人的价值、人类命运、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热情、信心与责任。

为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思想情操、高雅的文化品位、健全的人格魅力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1、居里夫人理论。

语文渗透人文精神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2、《论语》理论。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品味其中的“德”——诚信、正直、宽厚、谦虚、勤敏,正是重拾人性中淳朴善良品德最好的途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3、孔子理论。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标》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精神,合理加以阐发,有效加以渗透,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全,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思想政治课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课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课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的探究意识,并且能加强学生的办事效率。

然而消极的心态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懈怠、懒惰的毛病,使其做事缺乏责任心。

因此,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对于初中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今的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1.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对于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理论的方法,另一种是采用实践的方法。

其过程中不断的教育培训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并且通过工作从而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初中生的思想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老师应在教育过程中一视同仁,并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对思想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

并可以结合教师自身的经历作为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杰出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将教学目标定为提升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2.针对初中生心理特征展开教学。

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是由于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为使初中生能够有效地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需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初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是使初中生成为优秀新青年,使其具有互相团结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良好品质。

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征,对其心理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及时对于问题展开交流。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类的精神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这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

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尽管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运用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

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观察与认识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l)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

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2)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

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身上。

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

(3)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略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塑造——以现当代散文教学为例

略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塑造——以现当代散文教学为例

188略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与塑造——以现当代散文教学为例秦磊毅 东华理工大学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发挥着重大和直接的作用。

本文将以大学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解读散文作品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生命意识、乡土情结、诗意生活等主题的内容思想、艺术手法,使学生在文学阅读欣赏与对文化、历史的哲学思考中,逐步孕育和养成高尚、健康、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情怀与理想追求。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当代散文;人文情怀;主题内容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积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高尚、健康、向上的人生情怀与理想追求。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塑造健康高尚人格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塑造。

因此,研究和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将文学教育、品格教育、审美教育的“人文主题”探究教育和独立思考的应用能力培养,日益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虽然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多样,但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共识,选取的作品主要是具有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等系统所反映的经典代表篇目。

其中,现当代散文这类文章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主题丰富多样、抒写内容广博、表现形式自由、陈述清晰直白、理解共识明确等特点。

在这类文体中,其展现的“情怀”因素在人文素质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明显。

“人文”广义上讲,是指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情怀”是指对某个地区性、某种社会现象的文化传承、习俗与文化的自然景观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怀念。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情怀主题丰富,笔者围绕“现当代散文”体裁,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柯洁的《乡土情结》和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分析和阐述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怀人格内化的教育引导的体会。

一、感知生活意义,高扬生命情怀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散文所涉及的内容广博。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篇一: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试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前言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大学需要不断弘扬和传承自身的精神文化,以培养学生扎根于传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包括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学风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

2.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校园精神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它不仅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培养宽广的人文视野大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培养学生宽广的人文视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样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性,做到内外兼修。

2.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术诚信、批判精神、严谨求实等学术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弘扬大学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培养基地,大学应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让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推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1.构建有序的教育体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有序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学术水平,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规范严谨的教育系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开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大学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觉性,培养自身的情感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

让人文精神之花绽放校园

让人文精神之花绽放校园

让人文精神之花绽放校园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承载育人重任的校园理应成为人文精神光大的圣殿,但事实上却是人文精神的高度缺乏。

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应该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为了人文精神之花绽放校园,应做到:一、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在活动中内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二、创设校园文化氛围,于无声处涵养人文精神;三、建设书香校园,让书籍沁润心灵;四、发挥主渠道作用,让课堂成为人文精神洋溢的圣殿。

人文精神源自于历史长河,是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的结果,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

它以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人的完整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

承载育人重任的校园理应成为人文精神光大的圣殿,但现实生活中一连串的事实却让我们触目惊心:某中学一女教师雨天骑摩托车不慎在校园内摔倒,周围嬉戏的学生竟无一人过来搀扶;南京某中学在组织参观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时,面对血腥史料,学生们视若无睹,仿佛在看一张张普通的图片,表情平静而冷漠;更有甚者,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残忍地将硫酸溶液泼向公园里憨态可掬的熊脸,导致狗熊严重灼伤;广东一名年仅15岁的女中学生因向奶奶借钱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打倒在地,用菜刀活活砍死……近乎残酷的升学竞争中,教育目标及其评价,已蜕变成为唯一的升学率高低之争。

育人教育沦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人的价值、情感被忽视,人文底蕴被抽走,人文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感到的不是幸福,却是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道德水准滑坡、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责任感减退等随之应运而生。

当前,人文精神的缺乏,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忧虑。

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必然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一、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在活动中内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打造人文校园,提升人文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

突出校园人文精神 充实学生生命内涵

突出校园人文精神充实学生生命内涵2000字校园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校园人文精神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实学生的生命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学校组织的课程、活动、社团、志愿和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探讨如何突出校园人文精神,充实学生的生命内涵。

一、组织有深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是学生校园生活最主要、最基础的部分,课程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一个好的教学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组织有深度、专业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开放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培养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大学是一个社交平台,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体育比赛、文化节、艺术展、学术讲座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学生思想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因素。

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发现乐趣,形成正面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解决各种学生困难,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在强化全校师生公民观念、学习意识的同时,形成和谐、创新、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发扬学术精神学生社团是学校拓展学生特长、增强文化素养的主阵地。

学校要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涵盖学术、文化、运动、艺术等多个方面。

学生在社团中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发现,锻炼自己的思维、创意、组织、领导等能力。

学校可以建设学术科研团队、文艺团队、运动队、志愿服务团队等,引领学生发扬学术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浅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

浅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

浅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摘要】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

通过树立尊重和关爱师生的理念、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重视员工发展并激发其潜力、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以及推动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可以构建起一种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

全体成员需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文化的构建。

人本理念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升高校整体实力。

通过深入贯彻人本理念,高校将更加关注个体需求,激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必将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繁荣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校文化、以人为本、尊重、关爱、师生、和谐、包容、员工发展、沟通机制、管理体制、共同努力、发展动力、实力提升。

1. 引言1.1 高校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文化是一所高等学府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承载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高校文化的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更直接影响到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发展方向。

一个具有浓厚高校文化的学府往往能够凝聚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向心力,形成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

通过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意识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一种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需求的高校文化是每所高校都应该重视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只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到高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做到真正以人为本,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

1.2 人本理念在高校文化中的意义人本理念能够提升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尊重和关爱每个个体,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怀,激发其工作潜力和创造力,使其更加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人本理念能够促进师生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和合作。

倡导尊重和关爱的理念能够建立起一种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人本理念还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于人类自身的本质、意义与价值的探索和思考。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的灵魂。

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价值观、有责任心的人。

人文精神告诉我们要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让他们在受到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的认知和文学艺术的欣赏等。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他们的感知力、思辨力和表达力,让他们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能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文明。

人文精神倡导着教育的终身性。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人文精神告诉我们,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教育要引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人。

人文精神还强调爱与关怀的力量。

教育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在温暖和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榜样的作用,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培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爱和尊重中建立自信和勇气。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心灵和品格。

只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情感和智慧、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方法:培养人文精神大学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一个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文化、文明、价值、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和追求,它强调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环境。

大学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讲座、论坛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同时,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从艺术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大学应该注重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意义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文精神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文精神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浅谈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

浅谈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

浅谈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摘要:文章介绍了院校人文环境的内涵、分类、功能及怎样搞好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为院校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硬件建设,要又有软件建设。

院校的环境对于学员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院校的人文环境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因素,对于学员人文精神的养成及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院校人文环境的内涵所谓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对人施加一定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人的环境与一般生物环境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般生物的环境是纯粹的自然环境,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但是,对于人来说,真正给人的身心发展以巨大影响的并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环境,它是由人所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意思形态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等因素构成的。

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看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按其类型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按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这里所讲的院校人文环境是一种特定的环境,它是指院校人文教育活动及人才人文精神形成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

院校内部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有形的,还是精神的、无形的,几乎都可以说是构成了院校人文环境的内容。

它包括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人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内容、人文教育制度、人文设施、学习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

二、院校人文环境的分类人文环境存在于院校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教学、管理、养成之中,对学员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不受时空的限制。

人文物质环境:院校人文物质环境,也可称为人文硬环境,是教学、育人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院校人文教学、育人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

物质环境总是通过为教学、育人活动提供充足、完善的教学设施,满足教学活动的各种需要,保证、支持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略论高职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略论高职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略论高职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相对淡薄,在职业素养上表现为许多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情操的缺失。

这些源于高职教育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尤其学生的人文教育方面较为薄弱。

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

通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新媒体的人文性元素、课堂教学中寻找人文精神点等教学路径与策略,可培养与唤起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一、当下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状况高职学生相对缺乏人文精神,如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爱慕虚荣品味低下,有的出去工作在岗位上缺少合作奉献精神,有的甚至经常与雇主同事发生冲突等表现出缺乏基本职业道德情操的个人言行。

出现这些不良状况的原因,在学校教育层面主要可归结为高职院校过于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文化教育,忽略人文教育,主要为弱化了语文教学,而语文教育是对教育对象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基本与关键途径。

因此,强化高职语文教学,尤其探寻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路径与策略具有实际意义。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需要一个重新的定位。

经常有在校高职学生反映语文课过于枯燥乏味,甚至质疑语文课存在的必要性。

这是当下语文课的教育在实践中的一个失误。

一直以来,包括老师在内,认为高职语文课就是教学生识文断字,写文章读课文,走的是素质教育的老路子,侧重于课本自身的内容,而忽略了更为深层次的人文精神以及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的社会责任。

高职学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早接触社会,而学生们接触和使用最多的还是人文方面。

工作上要爱岗敬业、团结同事乐于奉献,生活上扶起倒地的老人、不追逐低俗趣味。

而语文课更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因此语文教育方式上做出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可以有效的促进人文教育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措施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反复强调人文教育是不够的,人文教育无处不在,人文教育更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从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经验谈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经验谈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经验谈学校文化的建设,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学校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遵循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定位自己的文化核心。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关注传承与生成。

历史地看学校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生成文化的统一体。

传统文化是指长期办学的文化传承与积累;生成文化是指学校自身在发展中所确立的办学追求。

这种统一体构成了学校最本质的精神——学校文化。

因此,建设学校文化的关键,一方面是对学校传统文化的把握。

二是对时代精神的定位。

对学校优秀传统、先进典范,要学习、继承和发扬,在传承的同时,要根据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例如,顺应时代发展,让教师掌握网络、微机及多媒体使用技术,并广泛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改进实践,更新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着眼学校特色。

目前,有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搞“文化模型”,或者照搬别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和标语,不研究自己学校的特性,造成了很多学校外显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立性,没有自己的学校文化。

不同的学校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学校的精神、价值观、行为等文化特征也会不同,并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研究表明,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的体现。

缺乏独立精神,唯上唯书,不可能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

没有独立精神的学校文化无异于没有学校文化。

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学校的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研究成功学校的文化建设,不难发现成功的学校都有不一般的学校文化。

有的学校见长于科研精神强、专业化程度高;有的学校见长于全体教师高度的敬业精神;有的学校是以人性化的管理而出众。

无论是什么特色或什么类型,最有价值的是能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基础。

随着特色的长久发展,就越能促使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讲究校长统领。

在建设学校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中,许多实践探索者和理论研究者都肯定了校长的统领作用,校长被认为是“第一责任人”。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校园精神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作为社会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概念。

高校校园文化应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种趋向和定势的精神力量,“是一个贯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的集合体”。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其中,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以物化的方式积淀并折射大学的理念,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提供保证,是大学理念体制化的外显,是学校之规;而精神文化构成大学系统的内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之魂。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

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它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方式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

它可以通过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这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而且从深层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意志等,对于形成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成为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另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还是人的主体性回归的精神支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浙江万里学院人文精神的构建陈彩祥1(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1)摘要:综观世界一流名校的发展历史,无不重视本校的人文精神的构建,并在日常的办学实践中予以坚持完善。

我校改制以来,通过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但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之中,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构建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更新教育及办学理念,坚持学术自由、尊重知识,又要高举传统文化的旗帜,加强人文教育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精心培育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浙江万里学院;大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

是为大学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是科学文化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

我校要树立建立一流名校的目标,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纵观我国及世界名校的发展历程,无不重视本校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和现状由于中国的日益开放和现代社会的信息的高度流通,传媒的发达,使得当今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有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有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有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等等。

有文化精华,也有文化糟粕。

大学面临着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对峙的状态。

大学对文化的选择要求教育而向世界。

对多样化的文化兼收并蓄,对各种文化持大度包容的态度,又要坚持自身大学的特色,重视学校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

伴随着大学成长的不仅仅一届届毕业生,更有那代代相传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传统风气。

而时下谈“大学人文精神”,却好像只是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百年老校的事情,我校作为正在快速崛起的成长型大学好像只是人才的加工站,似乎没有资格谈论构建大学精神!另一方面,我们清醒看到,作为地方大学,面临师资流失、资金压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等诸多挑战,往往急功近利、思想难免浮躁、教师忙于职称、学生忙于考证、就业,似乎无暇重视学校自身人文精神的构建,这已经制约了地方大学的健康发展。

1.一流的大学需要自身的人文精神我国国家从西方引进高等教育制度以来,就高度重视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识之士了解到大学之创办,需要坚持道德和社会变革的关系,强调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

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相伯认为:“道德品格不立,一切社会改革都不过是空谈罢了。

”他在演讲中多次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木和核心。

他在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发表演讲时说:“所谓大学生,非校舍之大之谓。

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索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1作者简介:陈彩祥(1981年2月出生,浙江温州人,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物流工程硕士,现工作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诸君在此校肄业须遵重道德、专业学习,庶不享负学生二字。

”2马相伯先生创办复旦也秉承这样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生在道德和精神上的真正涵养,延续至今就是复旦大学的人文精神。

当时教育者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王国维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他认为,人的能力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之中又包括智力、感情和意志(亦即真、善、美)。

所谓“完全之教育”,即包括“体育”和“心育”,而“心育”又含有智育、德育、美育,这种教育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

3正是持着这样的理念,中国大学精神在20世纪初也得到突显和高扬,主要是当时一批中西兼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学人融合中西文化、结合当时大学实践所创造和培育起来的。

如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等学者的努力创建和培育下表现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清华大学在梅贻琦等学者的共同创造和培育下表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南开大学在张伯苓等学者的创建和培育下形成了“允公允能”的精神。

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改造和学习、建设和发展,无可否认,我们曾经走过一段艰辛和曲折的历程。

我们开始摒弃欧美的教育理念,放弃通才教育和学术自主原则,接受苏联的教育制度,大力重视理工科教育,五十年代中期的院系调整合并,一些大学的人文学科被严重削弱,一部分在中国近代教育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学校消失了。

教育的方针从为无产阶级服务,到文革中,成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场所,当我们的大师们学生踩在脚下,狠狠批斗的时候,我们的人文精神的丢失已经到了瞠目结舌的地步。

我们有“理工科大学还要办”的荒唐,也有“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的黑色幽默。

血的代价足以让我们深思,大学精神丢到哪里去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仅贻误了时间,更是丢失了我们宝贵建立的大学的人文精神,那种学术自由,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大学精神。

2.当今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忧虑今天,我们重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大学的人文精神构建同样面临诸多困难。

长期以来,我们深受苏联教育模式的桎梏,认为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的技术,大学变成了高等职业培训结构,各专业学科的重要性由就业市场的供需价格来决定,使我们的人文精神倍受冷落,我们经济富裕,但文化却荒芜的像贫瘠的沙漠戈壁。

理工轻人文自1952年高等校院系调整,直至1978年恢复高考,人文学科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由学校波及社会。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理轻文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学校被纳入讲求功利、讲求速效的日标之下,大学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开设“短平快”的实用科目,如股票、财经等,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代表性的人文学科陷入招生难、分配难、研究经费少的困境。

应用学科的盛行在噬食着高校仅存的人文精神。

大学人文精神的缺乏,也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长期以来,我们以政治课程代替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被模糊,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底蕴和内涵。

教育只教给学生死的知识,2《代理大学校长就任之演词》载《申报》1912年10月29日。

3王国维《王国维美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1-3不告诉学生科学的价值;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只教给学生空洞的道理.,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不会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所造成的精神危机,更加冲淡了学校的人文教育。

结果是当今大学生越来越沉溺于现实的物质世界,只讲物欲,不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将来;只按技术合理性行为.不要批判性和创造性,不求对终极价值的追索和生存意义的反思。

他们把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当作人与社会在一切活动中运作的通则。

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己成为某些大学生的通病。

而“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共同的精神痈疾。

他们无法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百年来的社会一一文化转型,直而百年历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他们缺乏将真实的、有价值的哲人思索彰显出来,把社会思潮与时代脉搏联系、贯穿起来的能力。

也就不能真切地看到百年中国真正的灵魂史和精神演化史。

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还导致我们在科学创新能力的滞后,当我们注意到,为什么西南联合大学在国难时期,资金和仪器设备都如此简陋的情况下,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今天,在我们东部高校中,为什么在物质条件都那么好的情况下,却作为无多呢。

这明显就是缺乏大学精神有极大关系的。

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各教授师生,秉承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的理念,奋发研究科学技术,争取能在抗日战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日以继夜奋斗在实验室中,可谓干劲十足。

反观现在,教师考核制度量化标准,缺乏人文精神的激励,制度又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无怪乎学术造假之风盛行,甚至出现“汉芯”造就这样严重损害我国科学界形象的恶劣之事发生。

这些只能让我们意识到大学构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二、大学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大学的文化精神反映的是大学群体成员主要是师生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状态,是大学通过文化的传递、生产与创新并内化社会先进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大学的文化精神以其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最富渗透力的力量对群体每个成员产生重要影响,它滋养着一代代学人的人格理想,成为大学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大学人文精神应该主要有两点内容。

1.学术自由、海纳百川的胸襟什么是构成大学的人文的精神的要素呢?大学之大在哪里呢?一直是困惑着我国高等教育决策者的深刻的思想问题。

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不仅如此,学校党委还提出,大学同时要体现“大气”,这是一种深层的积淀,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

“近代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说:“传统当中,对难能可贵的教育理想就是英语中的Free mind ,自由思考,不但大学能够成其为人的要素,而且人类能够解放于自然束缚,成为解放认为束缚的开端,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所必遵循的途径。

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被束缚之深,囿于儒家的定型,蔽于权威,开拓不出自由思考的出路。

”4而他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发展,就是大学的自由思考打击了中世纪的蒙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用理性思索,对一切来自神道和陈训的权威都用开明思想去做建设性的批评,而中国正需要这4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样的精神。

学生在学术自由的空间中,更能融合多元化的知识。

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都是不可分离的。

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带动了当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大成。

李政道先生回忆说:“抗战时期,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虽然物质条件很差,我们物理系的功课又是极其繁重的。

但是,同学们还是抽出一部分时间学习文学、历史或哲学课程,而且学习得很认真。

大家都认为,两方面的学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5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

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

可以说,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谈到“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他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个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他们并存,令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大学的人文精神中独立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的独立和自由是大学的最高原则,只有在这个原则的支持和维护下,大学才能致力于真理的探索,才能在辩难析理过程中将错误、独断、假知识、假人才减至最低程度,而有可能建立“知识金殿”。

学校中有政治性宣传中是不足为害,为害的是只有一种声音,只有单向的宣传,只有一种独断的声音。

教育家金耀基先生说: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对社会有所贡献,并不影响其独立的性格,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气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