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部分模型效应复习.doc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总结 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总结 复习资料

一.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产生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差异性生产要素国际间缺乏流动性各国科学技术存在差异基本经济分析工具1。

一般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有的资源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表示一国的生产能力.表示供给。

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图形。

表示消费者需求。

一般均衡: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设为、会无差异曲线)。

2.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情况。

封闭的经济中,市场均衡完全由一国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前提是没有政府干预)二.对外贸易: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1。

按货物移动方向:a出口贸易: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

(本国化产品:复出口。

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

)b进口贸易: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复进口现象)c过境贸易:当A国须经过C国国境把货物运往B国时,这批经过C国运往B国的货物,对于C 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间接过境贸易2。

按交易商品的形式:a货物贸易:有形(商品)贸易.有具体形状的商品的交换活动。

(进出口需经过海关,贸易额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b服务贸易:无形(商品)贸易。

传统上指无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

新定义,指“过境交付;c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无需经过海关)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a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b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

4。

按交易的方式:a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

国际贸易(许斌版)--简答题汇总

国际贸易(许斌版)--简答题汇总

第一章李嘉图模型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答:绝对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只要各国之间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相对差别,就会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领域可以是绝对优势较大的领域,也可以是绝对劣势较小的领域。

第三章赫克歇尔-欧林模型(上)1. 简述HO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和李嘉图模型一样,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HO 模型中的每个国家都会从贸易开放中获益。

和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在HO 模型中一个国家所获得的贸易收益不会分摊到每个人头上。

贸易开放必然使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2. 简要说明在HO模型的框架下,贸易开放对于实际工资的影响。

答:同概念题 SS定理3. 贸易开放以后,为什么劳动丰裕国的两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提高了?答:对于一个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来说,贸易开放后劳动密集型部门扩张,资本密集型部门缩小,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扩张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缩小不能提供这么多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价格(工资)必然上升。

当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上升时,企业会选择资本替代劳动的生产工艺,这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本密集型部门都会发生,因此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提高。

第四章赫克歇尔-欧林模型(下)1. 简述罗布津斯基定理和HO定理的联系。

答:根据罗布津斯基定理,在给定的商品价格下,资本丰裕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较大,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较小。

假定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同,那么资本丰裕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必定大于该国消费者的需求量,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必定小于该国消费者的需求量,因此资本丰裕国必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个结论正是HO 定理。

2. 萨缪尔森的“天使寓言”表明自由贸易能够导致世界经济一体化。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却是各国的要素价格相差甚远。

国际贸易学课程复习题

国际贸易学课程复习题

国际贸易学课程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ting Effect)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为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上该产品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2.名义关税率名义关税率又称名义保护率,是和自由贸易状况下相比,征收关税后使货物产品价格的增长比例。

总的来说关税的保护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进口税率高低。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口税的税率越高,对于本国生产同类产品部门的保护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其保护程度就低。

3.列昂惕夫悖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

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

然而,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之后,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人力资本论、自然资源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论等来解释这一悖论。

4.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5、要素价格均等化简称H-O-S定理。

其主要观点是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相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的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同质,因此,两国商品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相同,两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相同。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贡献在于分析了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学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学复习资料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2*1 一种生产要素时机本钱不变;劳动价值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本钱比另一国同类产品的生产本钱更低,即处于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本钱比另一国要高,即处于绝对劣势,那么该国就不应该生产这种产品,而是从另一国进口这种产品。

相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根本思想: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仍可以通过比拟优势原那么,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结论:不管一国是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本钱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还是绝对劣势,都可以通过劳动本钱的相比照拟,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那么进展国际分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2*2 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机本钱增加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没有运输本钱;商品自由贸易;完全竞争;要素在国际上不可自由流动;各种商品在要素需求量上是不同的;各国在要素禀赋上是不同的H-O模型结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一国要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各国通过贸易可以提高福利水平。

理论解释: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2.各国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3.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应比例不同决定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短期:价格上升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价格下降行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中期:价格上升行业〔出口〕的不流动要素继续获益价格下降行业〔进口〕的不流动要素进一步受损流动要素收益不确定长期: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降低雷布钦斯基定理: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世界中,如果两种商品的价格都不变〔即两种商品的贸易条件不变〕,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实际上会削减其中一种商品的产出。

国际贸易学的框架体系与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学的框架体系与基础知识

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关系:
斯密的分工经济思想及其发展
•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并不是稀缺资源的配置 问题,而是资源稀缺的问题如何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克服。斯 密认为分工是克服资源稀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 斯密之前,法国大百科全书对分工作用的概述:提高劳动的 熟练程度、节约劳动转换的时间、有利于发明创造。
• 市场大小不但取决于人口规模,更主要地由购买力决定;购买 力取决于收入,收入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取决于 分工水平,所以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这不是循环论证。
2.5 新增长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 随着数学领域非线性规划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角点解和超边际分析使 专业化经济研究可以使用数学工具。
• Allyn Young, 美国经济学家,1928年发表“报酬递增与经济 增长”,他命名了“斯密定理”,他的思想被后人命名为 “杨格定理”。
• “杨格定理”:递增报酬的实现依赖于分工的演进;不但市场 大小决定分工水平,而且分工水平决定市场的大小;需求和供 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 “杨格定理”的核心是:“分工一般 地取决于分工”。(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分工是 供给与需求的统一)
• “要想富,先修路”,并非仅是一个经验性命题。
• 推荐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派
• 马歇尔将斯密的分工导致报酬递增一分为二:内部规模经济 和外部规模经济。(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 内部规模经济由于可以使用边际分析方法和精确的数学推导, 被新古典综合派继承并发挥到极点。加之20世纪的大部分时 间里,制造业凸显企业规模的重要性,于是经济学只剩下(内部) 规模经济。
• 斯密显然已经意识到交易成本,只是他没有使用这一概念。斯密对交通 运输作用的观点极富洞见,但他对交易费用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他 只注意到技术性交易费用,没有注意到制度性交易费用。

国际贸易学第八章贸易政策经济效应

国际贸易学第八章贸易政策经济效应
第八章
贸易政策
经济效应
IN T ER N AT IONAL T R AD E
教学目标
1.了解衡量贸易政策效应的主要指标
2.能够描述关税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
3.理解并掌握关税对小国和大国的成本和收益
4.能够描述进口配额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的影响
第一节 贸易政策效应分析及主要指标
一、衡量贸易开放程度的概念和公式
也就确定
• 于是国内价格由原来的P w 上涨
至Pq ,国内生产增加至Q 3 ,消
费减少至Q 4 。
• 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
• 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
• 净福利效应=a-(a+b+c+d)= -(b+c+d)
• 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b+d为配额的
净损失
• 至于c,上章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在此称为
(b+c+d+e)
Q
❖补贴的净福利效应= ( a+b+c)- (a+b)-(b+c+d+e)
2022/1/20
= -(b+d+e)<0
❖b、d分别是消费扭曲和生产扭曲
❖e为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利益转移
27
P
S
A
PS
PW
a
P’W
C
b
B
E
c
F
d
G
e
H
I
D
O
Q3
Q1
Q2 Q4
Q
• 大国的补贴会造成本国贸易条件恶化,其实际净损失与小国相比,多了一
块 e 的面积,而大国出口的增长量却小于小国

1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1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初级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 国家(A国、B国)、两种商品(或部门:X商品、 Y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 ,资本K )。 即所谓2 × 2 × 2 模型 。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假设条件
(1)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K和L); (2)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3)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 (4)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 (5)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6)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7)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1 Pxw / Pyw 2 ):
Px/Py
2
A国过剩 供给曲线
1
O
图1-13
B国过剩 需求曲线
X 过剩供给或需求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 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 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相同;
B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A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 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 O 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pa pb
A/ B/ X 图 1-17
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起因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生产技术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需求方面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一章的内容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 主要分析方法及主要分析工具,重点是理解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

复杂网络的国际贸易模型构建与演化分析

复杂网络的国际贸易模型构建与演化分析

复杂网络的国际贸易模型构建与演化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国际贸易涉及许多因素,如国际合作、市场竞争和政策制定等,其模型构建和演化分析是一个具有挑战的研究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趋势,研究者开始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来构建和分析国际贸易的模型。

在复杂网络的国际贸易模型构建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网络结构来表示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常见的网络结构包括全局网络和局部网络。

全局网络可以将所有国家都连接起来,而局部网络则根据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将国家进行分组。

通过对国际贸易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网络的节点和边的属性,进而建立贸易网络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节点代表国家,边代表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国家节点的属性可以包括经济规模、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

而贸易边的属性可以包括贸易规模、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等。

通过对节点和边属性的量化,可以更好地描述和分析国际贸易的模式和特征。

在国际贸易模型的演化分析中,研究者可以利用各种算法和模拟方法来模拟和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例如,可以使用社区发现算法来发现具有类似贸易模式的国家群体,从而揭示贸易关系的集聚效应。

此外,还可以利用模拟方法来预测不同贸易政策的效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复杂网络的国际贸易模型构建和演化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国际贸易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通过对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节点属性的分析,可以揭示贸易关系的不平等性和集聚效应等现象。

此外,通过模拟和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建议,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复杂网络的国际贸易模型构建和演化分析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贸易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是一个复杂和耗时的过程。

其次,网络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也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此外,模型的精确性和预测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验证。

综上所述,复杂网络的国际贸易模型构建和演化分析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前景的研究领域。

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经济学中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主要关注生产要素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特定要素模型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Bertil Ohlin提出,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

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这些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

特定要素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将会在这个要素的使用上处于优势地位。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那么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的生产上将会更具竞争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资本,那么它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的生产上将会更具竞争力。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和均衡贸易模式。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而均衡贸易模式则指的是国际贸易当中,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最终趋于均衡。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主要动力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差异。

在一个两个国家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会专注于利用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一个国家会专注于生产使用其相对丰富因素的商品,并通过出口这些商品来获取收入。

相对贫乏该要素的国家则会从别国进口该要素丰富的商品。

这种专业化和互相依赖的贸易关系将会带来相互的利益。

特定要素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资源再分配的效应。

当一个国家开始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丰富的要素的商品时,这将导致该要素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相反,相对缺乏该要素的国家将会面临该要素的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这种资源再分配的效应将会导致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价格的趋同。

特定要素模型也提供了关于收入分配的一些有趣观点。

根据该模型,相对有利于生产该要素的国家将会在该要素价格上升时从中受益。

而相对缺乏该要素的国家将会在该要素价格下降时从中受益。

因此,特定要素模型强调了贸易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影响。

国际贸易实务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实务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实务期末重点复习资料一、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活动。

它是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活动的特点包括货物流动性、国际支付、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竞争等。

二、国际贸易主体国际贸易主体包括进口商、出口商和中间商。

进口商是指从其他国家购买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出口商是指销售给其他国家的产品的企业或个人,中间商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中介的企业或个人。

三、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方式包括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是指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产品交换,没有中间商参与;间接贸易是指通过中间商进行买卖双方之间的产品交换。

四、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信用支付和电子支付。

现金支付是指买方在收到货物后直接支付货款;信用支付是指买方和卖方之间通过信用证等付款方式进行支付;电子支付是指通过在线支付平台进行支付。

五、国际贸易制度国际贸易制度包括世贸组织(WTO)和自由贸易区等。

世贸组织是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织,通过制定贸易规则和解决贸易争端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行为。

常见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

七、国际贸易政策工具国际贸易政策工具包括关税、进口配额、反倾销措施和贸易救济等。

关税是国家向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款,进口配额是指限制特定商品进口数量,反倾销措施是指对倾销产品进行制裁,贸易救济是指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保护本国产业。

八、国际贸易条款国际贸易条款是买卖双方在国际贸易合同中约定的关于交货方式、付款方式、质量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常见的国际贸易条款有FOB、CIF 和EXW等。

九、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包括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双边谈判等。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是通过争端解决机构对贸易争端进行调查和裁决,实现对争端的解决。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国际经济学之标准贸易模型

Figure 5-1: Relative Prices Determine the Economy’s Output
Isovalue lines
Figure 5-2: How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Affects Relative Supply
VV2(PC/PF)2
TT
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社会消费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的价值:PCQC + PFQF = PCDC + PFDF = V同一条等价值线上的生产点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的消费倾向。消费倾向可以用一系列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表示。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每条无差异曲线是在同一消费水平上棉布(C) 和粮食(F) 消费组合的轨迹。无差异曲线有三个特点:向下倾斜离原点越远,所对应的福利水平越高越往右越平坦
引言
前面的贸易理论强调引起国际贸易的特殊因素: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Ricardian model)资源差异 (specific factors model and Heckscher-Ohlin model)标准贸易模型更具一般性。
一、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
Figure 5-3: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rade in the Standard Model
Indifference curves
如果棉布的相对价格(PC/PF )上涨,消费选择从 D1 移动到D2 。这一移动反映了两个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收入效应可能非常大,以致于当PC/PF 上升时两种产品的消费都增加,而棉布相对于粮食的消费会下降。

(国际贸易)第章附录贸易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

(国际贸易)第章附录贸易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

(国际贸易)第章附录贸易与增长的⼀般均衡模型(国际贸易)第章附录贸易与增长的⼀般均衡模型附录4-1贸易和增长的简单壹般均衡模型于第三、第四章中,我们介绍了俄克歇尔-俄林的基本理论及其应⽤和扩展,揭⽰了贸易、增长、收⼊分配等各⽅⾯的关系。

根据这些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琼斯(RonaldJones)于1965年建⽴了壹个简单的壹般均衡模型。

通过数学⽅程,琼斯对新古典贸易模型中的⼏个基本关系作了简单明确的证明和描述。

于琼斯的模型中,假定有俩个国家,俩种⽣产要素和俩种产品,商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充分就业,要素供给和⽣产技术均是给定的外⽣产变量。

为了集中说明贸易和增长对壹国的影响,琼斯模型集中分析壹个国家的情况,且假定这是壹个贸易⼩国,其商品价格也是外⽣变量。

假定该国⽣产A和B俩种产品(进壹步假设Q A是粮⾷产量,Q B是钢铁产量),使⽤L和K 俩种要素(假设L是劳动⼒,K是资本),⼜假设P A和P B分别是商品A和商品B的价格,W和R分别是要素L和要素K的价格,即⼯资和利息。

⾸先考虑商品市场。

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产品价格等于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因此,产品市场的均衡能够表达为:P A=a KA R+a LA W(1)P B=a KB R+a LB W(2)其中a ij是第i种要素于第j种产品中的投⼊产出系数。

也就是说a KA是每单位A(粮⾷)⽣产中所使⽤的资本量,a LA是每单位粮⾷⽣产所使⽤的劳动量。

a KA R是每单位粮⾷⽣产中⽀付的资本成本,a LA W则是劳动成本,俩者之和是单位粮⾷⽣产的总成本。

产品B的各系数的含义和此相同。

下壹步,我们考虑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的充分就业使得产品⽣产中所使⽤的要素总量等于要素的总供给量。

表达为:L=a LA Q A+a LB Q B(3)K=a KA Q A+a KB Q B(4)为了证明新古典贸易和增长理论中的⼏个基本定理,琼斯于分析中使⽤的是各个变量的“变化率”⽽不是绝对值。

国际贸易必考

国际贸易必考

国际贸易必考国际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各国之间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

对于即将参加国际贸易考试的学生来说,熟悉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成为了必须掌握的技能。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的定义、意义、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际贸易是指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金的交换活动。

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差异,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等目标。

国际贸易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国际贸易有助于促进市场扩大化。

由于不同国家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不一样,通过国际贸易,企业可以拓展海外市场,实现规模效应,提高产品竞争力。

其次,国际贸易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各国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国际贸易还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通过与外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

货物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也是各国之间贸易规模最大的部分。

货物贸易涉及到各类商品的进出口,包括原材料、农产品、工业品、消费品等。

服务贸易是指各类服务的国际交流活动,包括旅游、教育、金融、保险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资本流动是指各国之间资金的跨境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形式。

资本流动有助于促进资源的配置和技术的传播,同时也存在着金融风险和资本波动的挑战。

国际贸易的运作过程通常包括贸易准备、贸易执行和贸易清算三个阶段。

贸易准备阶段是指双方商定交易条件,确定商品规格和数量,签订合同等工作。

贸易执行阶段是指商品的生产、运输和交付过程。

贸易清算阶段是指双方结算货款、汇款和外汇兑换等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需要考虑到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款,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

Y0
E
国内均衡时最佳的产
量组合与消费组合
T
O
X0
X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可能性边界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贸易条件衡量一国(或地区)贸易利益的变化,它说明 贸易利益的相对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是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系纯物物交换 条件,不牵涉货币和物价因素。
以价格来表示贸易条件,就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 指数之间的比率。其中,出口/进口价格指数是由出口/ 进口价格平均数除以基期的出口/进口价格平均数从而得 到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生产与贸易模式
国两 要国 素要 价素 格禀 不赋 同不
同 , 导 致 两
国际贸易的 根本原因
差要 异素
价 格 差 异 导 致 生 产 成 本
品生 在产 两成 国本 的差 价异 格导 差致 异同
种 产
的同 差种 异产 导品 致在 国不 际同 贸国 易家 发价 生格
国际贸易的 直接基础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2.贸易条件与提供曲线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TOT)
(1)贸易条件的定义 贸易条件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又叫国际交换价格、相对价格、物物交换比例。 (2)贸易条件的用途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理论模式中,贸易条件解释国 际贸易条件发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重点整理

《国际贸易》重点整理

《国际贸易》重点整理李嘉图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1种要素。

特定要素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2个要素。

而且,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固定的,是不能够自由流动的。

HO模型则是K 和L,两种要素可以在自己本国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够跨国流动。

李嘉图模型的机会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率的不同,由于生产率的不同产生了比较优势。

特定要素模型是因为要素的充裕程度不同。

HO模型是因为资源的相对丰裕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里由于只有一种要素,所以机会成本不变, 比较优势产生于技术差别;HO模型里有两种要素,各自适合于不同的部门,所以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比较优势产生于要素禀赋差异。

特定要素模型里机会成本也是递增的,因为流动要素只有一种,而其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因此,当不断释放生产X的劳动力去生产Y时,随着Y产量增加而X产量减少,Y的边际产品减少而X边际产品增加,使得生产Y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至于比较优势应该跟HO模型一样吧。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主要是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占有比较优势。

派生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种产品一定对最终产品有所贡献。

一般均衡分析: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李嘉图模型:该模型中,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出,一个国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即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际贸易理论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含义: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经济开放度”,它是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或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计算:R= (X+M)/GDP(GNP)——R值越大,经济越开放。

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的四种方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总贸易:也称“一般贸易”,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也称“特殊贸易”,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第二章一、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叶)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代表著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论述》“一个关于货币的神话”“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衡量一国财富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银,防止货币外流成为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

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44年)“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货物也是衡量一国财富的代表,对外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理论斯密把他对国内经济分工的观点运用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中,他得出结论,认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具体内容:1.阐明了分工的意义: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增加2.分工与交换思想:每个国家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该产品参与国际交换。

3.理论核心:强调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分工的原则:绝对优势绝对成本:L/Q (低)绝对生产率:Q/L (高)分工的基础: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技术条件分工的好处:互通有无,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四、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成本理论提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对成本的差异: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___标准贸易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___标准贸易模型

第五章标准贸易模型第一节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一、对以前模型的概述前面已经分析介绍了三个不同的模型。

每一个模型对生产可能性的决定因素都作了不同的假设。

为了突出重点,每一个模型都略去了其他模型强调的现实中的一些方面。

这些模型有:1.李嘉图模型。

生产可能性由单一要素(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情况所决定。

该模型阐述的实质观点是比较优势,但无法让我们对收入的分配进行讨论。

2.特定要素模型。

当劳动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时,其他的要素对于具体的产业而言都是特定的。

对于理解收入分配来说,这是个理想的模型,但难以用来讨论贸易模式。

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生产中的多种要素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移动。

该模型比前两个模型都难以掌握,但对于资源是如何决定贸易模式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将结论建立在所有模型综合的基础上。

例如;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变动是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出口迅猛增长。

这些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发展。

要讨论劳动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应用第2章的李嘉图模型。

贸易模式的变动对美国的不同集团有不同的影响。

要理解环太平洋贸易的增长对美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需要应用第3章的特定要素模型。

最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由于它们积聚资本,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使非技术工人变成了稀缺要素。

为了理解这一变动产生的影响,我们要转向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有许多具体区别,但都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特点:l.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同导致了贸易的产生。

2.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供给曲线。

3.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了世界均衡点。

由于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可以将已经研究过的模型看成是一个更具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的特例。

这个一般性模型可用于分析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课题。

国际贸易模型与福利效应

国际贸易模型与福利效应

国际贸易模型与福利效应引言: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国际贸易模型和福利效应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模型与福利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展示贸易对各国经济和社会福利的积极影响。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模型的概述国际贸易模型是经济学家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用来描述和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和影响。

常见的国际贸易模型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Heckscher-Ohlin模型等。

这些模型根据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方面的优势,解释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原因。

第二部分:贸易的福利效应1.资源配置效益贸易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世界各国拥有不同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贸易使得资源能够在各国之间得到更高效的配置。

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产品多样化贸易使各国市场上的产品更加多样化。

通过进口和出口,人们可以尝试和享受来自其他国家的各种商品和服务,丰富了个体和社会的消费选择。

3.价格稳定贸易能够平抑商品价格波动。

当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大于其国内生产能力时,进口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避免物价上涨。

同样,当国内生产过剩时,将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可以减少价格下跌的压力。

4.技术传播和创新贸易促进了技术传播和创新的推动。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企业和个人可以接触到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刺激本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第三部分:示范案例1.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关系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的商品出口和美国的商品进口互为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贸易,中国能够将自身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美国,从而迅速发展制造业,提高就业水平。

美国则从中国获得了廉价的消费品,减少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2.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一体化是国际贸易模型的成功案例之一。

欧盟成员国之间无关税贸易和经济合作,使得欧洲市场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配置优化和产品多样化。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

可见,用价格来度量相对价格和用产量来度量二者是一致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国内市场均衡 的情况下,两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每 一个国家国内相对价格。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主要分析工具
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在分 析生产和供给时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 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 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描述了一国的供给条件,它 告诉我们在一国的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 品(比如Y)的产出水平即定的情况下,另一 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一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记为 Px相对= Px/ Py(这是用价格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x,另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 Qy
;所要求的劳动力投入都为L,而工资率为W。那么,
(1)Q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Qx/L÷Qy/L= Qx/ Qy
现在假设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和Py。根据假 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 此,在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如果用Y来衡量X的价格和成本的话,则:
第一,相对价格Px/Py就是用Y衡量的X的价格
第二,X的机会成本则是以Y衡量的X的边际成 本,这主要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斜率表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有两种用 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左图中,横轴表示一国的可出口 产品X 的产量,纵轴表示可进口产品Y 的产量TT 为初
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S 为该国初始的国内生产点。

PP 为该 国的等
国民收入线,纵横轴上的0P 别代表用Y 产品
和X 产品表示的该国 的初始真实国民收入当
由于生产要素 的增长或技术进步带来经济增
长以后, 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向外移动。

令AX 表示X 产品产量的增量,AY 表示Y
产品产量的增量,贝IJ :
对应图中类型(1), P' P'线和新的生产可能性边
界相切于S'点,这种情况被 称作屮性生产增
长,因为可进口产品和可出口产品的国内生产量是照相同的比例 增长的,即厶X/X=AY/Y ;
对应图中类型(2),如果切点落在MS'之间,这种情况下可进口商品Y 的增长 率高于可出口产品X 的产量增长率,即AX/X<AY/Y,这种增长被称作逆贸易型 生产增长;
对应图中类型(3),当切点落在NS ,上时,可出口产品X 的产量增长率快于可 进口商品,即厶X/X>AY/Y,种增氏被称作顺贸易型生产增
对应图中类型(4),当切点位于NP ,上吋,可出口商品的产量有了极大的增长, 但可进口产品的数量则比以前绝对下降了,此吋△ X>0, AY<0,种增长被称作 极端顺贸易型生产增长; 对应图中类型(5),与类型(4)相对称,切点位于P' M 上,此时可岀口商品 产量下降,可进口品的产量增加,即厶X<0, △Y>0,种增长被称作极端逆贸易 型生产增长。

PP :初始等国民收入线(初始相对商品 价格线)C :初始消费点
由于经济增长,该国的国民收入线上升 到了 P' P', P' P'与PP 平行,说明经 增长前后的相对商品价格保持不变。

经济增长发生后:
对应图中类型(1),新的消费点为C',
对可进口品和可出口品的消费需求以相
同的比例增加,这种情形是中性需求增
长。

对应图中类型(2),新的消费点落在线 段C‘ G
上,对可岀口品的需求增长率 这种情形被称为逆
贸易型需求增长。

对应图中类型(3),新的消费点位于FC'上,可进口
平的需求增长率高于可进 口品,这种情形被称为
顺贸易型需求增长。

对应图中类型(4),在极端的情况下,新的消费
点会落在GP' Z 上,对可出口 商品的需求增长率超过了
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但可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却比以前绝
对下降了,这被称作极端逆贸易型需求増长。

对应图中类型(5),与类型(4)对称,新的消费点落在P f F 上,对可进口品 的需求上升幅度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而可出口商品的需求量X 产晶需求罐 9-11对需求增长的分类 高于可进口商品,
经济增长的贸易效果
一、经济增长对贸易数量的影响
却比以前绝对下降了,这被称作极端顺贸易型需求增长。

X产吊数量
9-12 小国的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
由于小国的进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很小,因此小国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贸易变化不会影响其现有的贸易条件。

上图反映了某小国在经济增长发生以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以及由此带來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变动。

(这里并没冇说明经济增长的确切因索,即经济增长是由于生产要素的积累还是技术进步)
TT:初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r v:经济增t发生之后的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P1:初始相对价格线P2:新的相对价格线
S1:经济增之前均衡的国内生产点C1:国内消费点
S1点和C1点Z间的水平距离为该国X产品的岀口量,垂直距离则是Y产品的进口数量,当经济增长使TT移动到T' T'以后,S2为新的生产点,消费点为C2。

显然该国的贸易规模有所扩大,但由于小国的假定,贸易条件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在图屮表示为P2的斜率与P1相同。

在贸易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的经济与贸易增长,最终必然是该国总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最终该国达到了社会无差异曲线12,高于经济增长前的11。

(经济增长后一国总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不能肯定带来人均福利水平的上升。

如果经济增氏的主要动因是劳动力的增加,最终人均收入水平完全有可能下降,这就支持了屮国等发展屮国家在经济发展屮注重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的做法)
显然,当贸易条件在与增长 前
水平相同时(表现为P2与原 贸
易条件线P1平行),经济增 长
会使该国的贸易规模扩大( S2
点和C2的水平垂直距离都 明
显要大于S1和C1点的相应
大的份额,因此其贸易 规模的
增加会改变世界 市场上的贸易条件。


体来说,由于该国进口需求的增长是世界市场上的Y 产品出现超额需求,同吋 该国出口供给的增长是世界市场上出现X 产品的超额供给,因此世界市场上Y 的价格相对于X 的价格会有所上升。

这样,大国的进口产品Y 的相对价格上升, 出口产品X 的相对价格下降,意味着该国所而临的贸易条件较经济增长前冇所 恶化。

表现为该国最终的贸易条件线P2'比Pi 、P2更为平坦。

rtr 丁贸易条件的恶化部分抵消了增长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增加,因此图中人国 最终所达到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为12',低于贸易条件不变时所达到的12水平。

该国经济增长发生Z 前,贸易条件线为P1,均衡生产点为S1,均衡的消费点 为C1,该国所达到的社会福利水平为误差以曲线11;而当经济增长发生Z 后, 该国的贸易条件发生了严重的恶化,新的均衡贸易线P2'比原先的P1要平坦的 多。

在贸易条件恶化了之后,该国的生产点为S2,消费点为C2,经济增长后消 费点所能达到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为12, 12低于11的位置,说明经济增长后该国的 社会福利水平反而有所降低。

距离)。

但与小国不同
的是,大国的进出口在
P2世界市场上占有相对较
(二' ——…一 T X 产品数量 X 产殆数圧
Dd :进口国国内的需求曲线
Sd :国内的供给曲线
在自由贸易或没有征收关税 的情况
下,该国和国际市场上每 辆汽车的价格
都是P,此时该国 对汽车的需求量为
ODo 。

其屮国 内供应为OSo,进口供应
SoDo, 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剩余为:
a+b+c+d+f,生产者剩余为e o 现在,政
府决定要对汽车征收
进口关税,其关税额为PwPt,由于关税
的征收,使汽车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对
汽车的需求量下降,即从需要ODO 减少到OD1,国内的供给从OSO 增加到OS1, 进口量从OSODO 减少到S1D1,因为消费者剩余减少到f,即使消费者剩余减少 了 a+b+c+d 的面积,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也减少了 DID0的量。

可见,征收关税对 该商品的消费者是不利的。

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过度出|_|
某国某商品的国内供给和需求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自由贸易条件下,该国的 国内需求量为ODO,出口量为DOSOo 该国实行出口补贴,额度为PsPw,使国 内生产价格为Ps,并按Pw 在国内外市场销售。

此时产量增加为OS1,本国需求 量降为ODI,出口上升为DISK SS 增加b+c+d, CS 减少b+c,政府补贴支出为b+c+d+e 。

c 在补贴前为本国消费者剩余,补贴后消失,且政府又支付了这一部分补贴,因 此c 部分的损失是双重的;e 在补贴前不存在,补贴后一方而为高成本生产所带 来的额外损失,另一方面乂是政府补贴的一部分,因此e 部分的损失也是双重的; 此外,福利净损失的部分述有d。

进口关税对消费者的影响 进口关税的经济影响
数量
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向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一国在加入关税同盟前,从区域外伙伴国进口,自由贸易价格为Pf,征收关税后价格为PX 加入关税同盟后,改为从伙伴国进口,价格为Pp,高于从第三国进口的口由贸易价格,但低于征收关税以后的价格。

加入关税同盟后,该国消费者剩余增加b+d+c+e,为贸易创造效应;关税损失为c+f,其中f 为净损失,实际上为贸易转向效应。

一国在权衡是否加入经济一体化组织时首先要权衡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效应哪一个更大。

一般而言,加入前第三国进口的关税后价格与区域内伙伴国的价格差距越大、该国国内供给和需求曲线弹性越大,则加入关税同盟后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