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加速度(6)
向心力表达式6个
向心力表达式6个1. 向心力的定义与公式向心力是物体在圆周运动或曲线运动中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力。
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向心力的定义为:当物体以速度v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向心力Fc等于物体的质量m乘以速度的平方v²再除以半径r,即Fc=m*v²/r。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使物体保持在曲线轨道上运动。
2. 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向心加速度是物体在圆周运动或曲线运动中指向圆心的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轨道半径有关。
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为:向心加速度a等于物体的速度v的平方除以轨道半径r,即a=v²/r。
向心加速度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改变速度方向的原因,使物体保持在曲线轨道上运动。
3. 向心力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向心力的定义公式Fc=m*v²/r,可以看出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半径的倒数成反比。
质量越大、速度越大或半径越小,向心力就越大。
这也意味着质量较大的物体需要更大的向心力才能保持在曲线轨道上运动。
4.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保持在轨道上的力。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使物体保持在曲线轨道上运动。
如果没有向心力的作用,物体将沿着惯性直线运动,而不会做圆周运动。
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和轨道半径有关,可以通过向心力的定义公式来计算。
5. 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向心力和离心力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在物体进行圆周运动时起着重要作用。
向心力指向圆心,使物体保持在曲线轨道上运动,是保持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力量。
而离心力则指向轨道外侧,使物体有离开轨道的趋势。
离心力的大小与向心力相等,但方向相反。
在圆周运动中,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平衡,使物体保持在曲线轨道上运动,不会离开轨道。
6. 向心力与重力的合力当物体同时受到向心力和重力的作用时,它们将产生合力。
高中物理向心力6个公式
高中物理向心力6个公式1. 向心加速度公式在物理学中,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受到的加速度。
它是一个向心力的度量,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为:a = v^2 / r其中,a代表向心加速度,v代表物体的线速度(即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速度),r代表物体所处的圆周半径。
2. 向心力公式向心力是一个沿着物体运动方向指向圆心的力,它是使物体朝向圆心运动的力。
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它的速度方向在不断改变,这是因为向心力在不断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
向心力的公式为:F = m * a = m * v^2 / r其中,F代表向心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向心加速度,v代表物体的线速度,r代表圆周半径。
3. 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角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角运动的物理量,它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绕一个固定轴旋转的角度。
和向心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公式为:F = m * ω^2 * r其中,F代表向心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ω代表角速度,r代表圆周半径。
4. 重力与向心力的关系在地球上,物体受到的向心力是由重力引起的。
当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重力向心力平衡,使物体保持在圆周上运动。
重力与向心力的关系公式为:Fg = m * g = m * v^2 / r其中,Fg代表重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v代表物体的线速度,r代表圆周半径。
5. 向心力与角频率的关系角频率是角速度的物理量之一,它指的是物体单位时间内绕一个固定轴旋转的圈数。
与向心力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向心力与角频率的关系公式为:F = m * ω^2 * r其中,F代表向心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ω代表角频率,r代表圆周半径。
6. 向心力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转动惯量是一个描述物体转动惯性的物理量,它类似于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转动惯量越大,其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向心力也越大。
向心力与转动惯量的关系公式为:F = I * α,其中I代表物体的转动惯量,α代表物体的角加速度。
向心力的6个公式
向心力的6个公式向心力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一种力,它始终指向圆心,并使物体保持在圆周运动轨道上。
向心力是保持物体在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向心力物体将不会做圆周运动。
在物理学中,向心力可以用一些公式来表示和计算。
下面将介绍向心力的6个公式:1. 向心力公式:向心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c = mv^2 / r其中,Fc表示向心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r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
2. 圆周运动周期公式:圆周运动周期是物体绕圆周运动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T = 2πr / v其中,T表示圆周运动周期,r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v表示物体的速度。
3. 圆周运动频率公式:圆周运动频率是物体绕圆周运动的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圆周运动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1 / T其中,f表示圆周运动频率,T表示圆周运动周期。
4. 圆周运动角速度公式:圆周运动角速度是物体绕圆周运动的角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ω = 2πf其中,ω表示圆周运动角速度,f表示圆周运动频率。
5. 向心加速度公式:向心加速度是物体在圆周运动中朝向圆心的加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ac = v^2 / r其中,ac表示向心加速度,v表示物体的速度,r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
6.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关系: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Fc = mac其中,Fc表示向心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c表示向心加速度。
这些公式在解决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问题时非常有用。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公式计算一个物体在特定半径、速度下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或者计算一个物体在给定向心力和质量下的速度和半径。
这些公式也可以用来分析圆周运动的周期、频率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向心力的6个公式包括向心力公式、圆周运动周期公式、圆周运动频率公式、圆周运动角速度公式、向心加速度公式以及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
这些公式在描述和计算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性质和变量时非常有用。
高中物理_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向心加速度【设计意图】本案例是针对“向心加速度”设计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从运动学定义入手,运用矢量运算法则作图探究、微元法推导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表达式,着重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极限思想,通过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从动力学观点分析,结合DIS数字传感器实验验证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实验过程中通过问题、证据、解释和交流经历科学实验的过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通过整个学习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索自然的动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堂目标】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具有加速度,完善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
2.围绕加速度的定义,着重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变化量,通过讨论几种不同时间间隔的速度矢量图分析归纳加速度的方向,计算推理猜想论证加速度的大小,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推理和论证过程,提高数形结合、数理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极限的科学思维方法。
3.运用数字化实验仪器验证向心加速度的大小,通过问题、证据、解释和交流完成科学实验过程,提高使用数字化实验设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经历科学探究和感悟科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论探究与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预习作业。
复习速度变化量的概念,画速度变化量矢量图,并完成相关练习。
练习1:求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v ∆并画出矢量图。
(1)v 1=3m/s ,水平向右;v 2=5m/s 。
(2)v 1=5m/s ,水平向右;v 2=3m/s 。
练习2:一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 0=10m/s ,g =10m/s 2。
(1)求1秒末物体速度v 1。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1s 内速度变化量Δv= v 1-v 0。
[提示:Δv= v 1+(- v 0)](3)运用加速度定义式tv a ∆∆=求加速度。
向心力表达式6个
向心力表达式6个一、引言向心力是物体受到的指向物体中心的力,它是物体进行圆周运动的关键因素。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向心力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六个与向心力相关的表达式,并详细解释每个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和应用场景。
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进行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 = v² / r,其中a是向心加速度,v是物体的速度,r是物体运动的半径。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向心加速度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出物体进行圆周运动所受到的向心加速度。
三、离心力的计算公式离心力是物体进行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与向心力相反的力。
它是由于惯性使物体向外偏离圆心而产生的。
离心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 * a,其中F是离心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向心加速度。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离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向心加速度成正比。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出物体进行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离心力。
四、向心力与质量、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根据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a = v² / r,可以得出向心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而根据离心力的计算公式 F = m * a,可以得出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
这个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来调节向心力的大小。
五、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运动的半径有关。
根据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 v² / r,可以得出向心力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
这意味着,半径越大,向心力越小;半径越小,向心力越大。
这个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运动半径来调节向心力的大小。
六、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平衡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物体受到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可以达到平衡。
高一物理《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教案与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高一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案与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高一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教法建议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主要设计:一、向心力:(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二、向心加速度:(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v T f探究活动感受向心力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如何学好高中物理一、高、初中物理的差异首先要明确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异,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学习方法。
各种运动图象的解析
各种运动图象的解析一、直线运动图象1.1 速度-时间图象1.1.1 斜率表示加速度,正斜率表示加速运动,负斜率表示减速运动。
1.1.2 与时间轴平行的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1.2 位移-时间图象1.2.1 斜率表示速度,正斜率表示正向运动,负斜率表示反向运动。
1.2.2 与时间轴平行的线表示静止。
1.3 速度-位移图象1.3.1 斜率表示加速度,正斜率表示加速运动,负斜率表示减速运动。
1.3.2 与位移轴平行的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二、曲线运动图象2.1 速度-时间图象2.1.1 斜率表示加速度,正斜率表示加速运动,负斜率表示减速运动。
2.1.2 与时间轴平行的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2.2 位移-时间图象2.2.1 斜率表示速度,正斜率表示正向运动,负斜率表示反向运动。
2.2.2 与时间轴平行的线表示静止。
2.3 速度-位移图象2.3.1 斜率表示加速度,正斜率表示加速运动,负斜率表示减速运动。
2.3.2 与位移轴平行的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三、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3.1 速度-时间图象3.1.1 斜率表示加速度,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3.1.2 与时间轴平行的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3.2 位移-时间图象3.2.1 斜率表示速度,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3.2.2 与时间轴平行的线表示静止。
3.3 速度-位移图象3.3.1 斜率表示加速度,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随位移变化。
3.3.2 与位移轴平行的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四、圆周运动图象4.1 速度-时间图象4.1.1 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图象为螺旋线。
4.1.2 斜率表示向心加速度,大小为v²/r,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4.2 位移-时间图象4.2.1 圆周运动的位移大小为半径,方向随时间变化,图象为螺旋线。
4.2.2 与时间轴平行的线表示静止。
4.3 速度-位移图象4.3.1 斜率表示向心加速度,大小为v²/r,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专题6-3 向心加速度(练)(解析版)
专题6.3 向心加速度(练)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a 、b 是伞面上的两颗相同的雨滴。
当以伞柄为轴旋转雨伞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更容易移动,因为a 所需的向心加速度更小B .a 更容易移动,因为a 所需的向心加速度更大C .b 更容易移动,因为b 所需的向心加速度更小D .b 更容易移动,因为b 所需的向心加速度更大【答案】D【解析】因为当雨滴随雨伞一起绕伞柄转动时,需要的向心加速度为2n a r ω= ,可以看出半径越大,所需向心加速度越大,更容易发生移动,因为b 的半径大于a 的半径,故b 更容易移动,故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
2.洗手后我们往往都有“甩水”的动作,如图所示是摄像机拍摄甩水视频后制作的频闪画面,A 、B 、C 是甩手动作最后3帧照片指尖的位置。
最后3帧照片中,指尖先以肘关节M 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到接近B 的最后时刻,指尖以腕关节N 为圆心做圆周运动。
测得A 、B 之间的距离约为24cm ,B 、N 之间的距离为15cm ,相邻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4s ,则指尖( )A .经过B 点速率约为3m/s B .经过B 点的角速度约为10rad/sC .在BC 段的向心加速度约为240m/s 2D .AB 段与BC 段相比更容易将水甩出【答案】C【解析】 A .从帧A 到帧B 的时间间隔是t =0.04s ,帧A 指尖到帧B 指尖之间的实际距离为L =24cm ,由题意知其弧长与弦长近似相等,根据线速度的定义有0.24m 6m/s 0.04sB L v t === A 错误; B . NB 长约15cm ,经过B 点的角速度约为4rad/s B NBv r ω== B 错误;C .在BC 段的向心加速度约为22240m/s B NBv a r == C 正确;D .水滴转动过程中需要的向心力为2mv F r= 则半径越小需要的向心力越大,需要向心力越大,越容易被甩出,故BC 段更容易将水甩出,D 错误。
高中物理所有教材
高中物理所有教材篇一: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目录必修一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5 自由落体运动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4 力的合成5 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学生实验课题研究课外读物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2.平抛运动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4.圆周运动5.向心加速度6.向心力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行星的运动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万有引力定律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宇宙航行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追寻守恒量——能量2.功3.功率4.重力势能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动能和动能定理8.机械能守恒定律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课题研究课外读物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第一章电场电流一、电荷库仑定律二、电场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四、电容器五、电流和电源六、电流和热效应第二章磁场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二、电流的磁场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五、磁性材料第三章电磁感应一、电磁感应现象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三、交变电流四、变压器五、高压输电六、自感现象涡流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一、电磁波的发现二、电磁波谱三、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四、信息化社会五、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附录课外读物推荐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2致同学们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内能一、分子及其热运动二、物体的内能三、固体和液体四、气体第二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一、能量守恒定律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三、热机的工作原理四、热力学第二定律五、有序、无序和熵六、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第三章核能一、放射性的发现二、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三、放射性衰变四、裂变和聚变五、核能的利用第四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热机的发展与应用二、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三、新能源的开发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五、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1第一章电场直流电路第1节电场第2节电源第3节多用电表第4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5节电容器第2章磁场第1节磁场磁性材料第2节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第3节洛伦兹力和显像管第1节电磁感应现象第2节感应电动势第3节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第4章交变电流电机第1节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第2节变压器第3节三相交变电流第5章电磁波通信技术第1节电磁场电磁波第2节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第3节电视移动电话第4节电磁波谱第6章集成电路传感器第1节晶体管第2节集成电路第3节电子计算机第4节传感器课题研究课外读物及网站推荐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2第1章物体的平衡第1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第2节平动和转动第3节力矩和力偶第4节力矩的平衡条件第5节刚体平衡的条件第6节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第2章材料与结构第1节物体的形变第2节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第3节常见承重结构第3章机械与传动装置第1节常见的传动装置第2节能自锁的传动装置第3节液压传动第4节常用机构第5节机械第4章热机第1节热机原理热机效率第2节活塞式内燃机第3节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第4节喷气发动机第1节制冷机的原理第2节电冰箱第3节空调器课题研究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3第一章光的折射第1节光的折射折射率第2节全反射光导纤维第3节棱镜和透镜第4节透镜成像规律第5节透镜成像公式第2章常用光学仪器第1节眼睛第2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3节照相机第3章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第1节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第2节光的干涉第3节光的衍射第4节光的偏振第4章光源与激光第1节光源第2节常用照明光源第3节激光第4节激光的应用第5章放射性与原子核第1节天然放射现象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核衰变第3节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第4节射线的探测和防护第6章核能与反应堆技术第1节核反应和核能第2节核裂变和裂变反应堆第3节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课题研究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篇二: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自由落体运动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3 摩擦力4 力的合成5 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 追寻守恒量2 功3 功率4 重力势能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7 动能和动能定理8 机械能守恒定律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第六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4 抛体运动的规律5 圆周运动6 向心加速度7 向心力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 行星的运动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 万有引力定律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 宇宙航行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第一章电流1、电荷库仑定律2、电场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电流和电源5、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磁场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2、电流的磁场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5、磁性材料第三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交变电流4、变压器5、高压输电6、自感现象涡流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1、电磁波的发现2、电磁光谱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信息化社会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2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内能1、分子及其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3、固体和液体4、气体第二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1、能量守恒定律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机的工作原理4、热力学第二定律5、有序、无序和熵6、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第三章核能1、放射性的发现2、原子核的结构3、放射性的衰变4、裂变和聚变5、核能的利用第四章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热机的发展和应用2、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3、新能源的开发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1第一章电场直流电路1、电场2、电源3、多用电表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5、电容器第二章磁场1、磁场磁性材料2、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3、洛伦兹力和显像管第三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感应电动势3、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第四章交变电流电机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2、变压器3、三相交变电流第五章电磁波通信技术1、电磁场电磁波2、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3、电视移动电话4、电磁波谱第六章集成电路传感器1、晶体管2、集成电路3、电子计算机4、传感器第一章物体的平衡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平动和传动3、力矩和力偶4、力矩的平衡条件5、刚体平衡的条件6、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第二章材料与结构1、物体的形变2、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3、常见承重结构第三章机械与传动装置1、常见的传动装置2、能自锁的传动装置3、液压传动4、常用机构5、机械第四章热机1、热机原理热机效率2、活塞式内燃机3、蒸汽轮机燃气轮机4、喷气发动机第五章制冷机1、制冷机的原理2、电冰箱3、空调器第一章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折射率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2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32、全反射光导纤维3、棱镜和透镜4、透镜成像规律5、透镜成像公式第二章常用光学仪器1、眼睛2、显微镜和望远镜3、照相机第三章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1、机械波的稍微和干涉2、光的干涉3、光的衍射4、光的偏振第四章光源与激光1、光源2、常用照明光源3、激光4、激光的应用第五章放射性与原子核1、天然放射现象原子结构2、原子核衰变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4、射线的探测和防护第六章核能与反应堆技术1、核反应和核能2、核列变和裂变反应堆3、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第一章静电场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 电容器与电容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二章恒定电流1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2 电动势3 欧姆定律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焦耳定律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1篇三:高中物理新教材目录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必修1(一年级上学期)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4 力的合成5 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探究法求合力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必修2(一年级下学期)第六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4 抛体运动的规律3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5 圆周运动6 向心加速度7 向心力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 行星的运动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 万有引力定律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 宇宙航行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 追寻守恒量2 功3 功率4 重力势能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 动能和动能定理8 机械能守恒定律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选修3-1 (二年级上学期)第一章静电场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实验:静电感应2 库仑定律演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3 电场强度演示:模拟电场线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静电现象的应用8 电容器与电容演示:研究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的电荷演示:静电屏蔽演示:影响平等板电容器的因素 9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2 电动势3 欧姆定律实验: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焦耳定律6 电阻定律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的定量关系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8 多用电表演示:实验:多用电表的使用:测电压、电流、阴值、二极管焉反电阻 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0 简单的逻辑电路第三章磁场1 磁现象和磁场2 磁感应强度3 几种常见的磁场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5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演示:安培力选修3-2 (二年级上学期)第四章电磁感应1 划时代的发现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4 楞次定律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5 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6 互感和自感7 涡流、电流阻尼和电磁驱动第五章交变电流1 交变电流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 变压器5 电能的输送第六章传感器1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2 传感器的应用(一)3 传感器的应用(二)4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附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选修3-3第七章分子动理论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分子的热运动3 分子间的作用力4 温度和温标5 内能第八章气体。
人教版高中物理目录(必修版新教材目录)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 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 追寻守恒量2 功3 功率4 重力势能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7 动能和动能定理8 机械能守恒定律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第六章 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4 抛体运动的规律5 圆周运动6 向心加速度7 向心力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1 行星的运动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 万有引力定律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 宇宙航行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1-1第一章 电流1、电荷库仑定律2、电场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电流和电源5、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 磁场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2、电流的磁场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5、磁性材料第三章 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交变电流4、变压器5、高压输电6、自感现象 涡流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第四章 电磁波及其应用1、电磁波的发现2、电磁光谱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信息化社会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1-2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内能1、分子及其热运动2、物体的内能3、固体和液体4、气体第二章 能量的守恒与耗散1、能量守恒定律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机的工作原理4、热力学第二定律5、有序、无序和熵6、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第三章 核能1、放射性的发现2、原子核的结构3、放射性的衰变4、裂变和聚变5、核能的利用第四章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热机的发展和应用2、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3、新能源的开发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2-1第一章 电场 直流电路1、电场2、电源3、多用电表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5、电容器第二章 磁场1、磁场磁性材料2、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3、洛伦兹力和显像管第三章 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感应电动势3、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第四章 交变电流电机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2、变压器3、三相交变电流第五章 电磁波通信技术1、电磁场电磁波2、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3、电视移动电话4、电磁波谱第六章 集成电路传感器1、晶体管2、集成电路3、电子计算机4、传感器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2-2第一章 物体的平衡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平动和传动3、力矩和力偶4、力矩的平衡条件5、刚体平衡的条件6、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第二章 材料与结构1、物体的形变2、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3、常见承重结构第三章机械与传动装置1、常见的传动装置2、能自锁的传动装置3、液压传动4、常用机构5、机械第四章热机1、热机原理热机效率2、活塞式内燃机3、蒸汽轮机燃气轮机4、喷气发动机第五章 制冷机1、制冷机的原理2、电冰箱3、空调器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2-3第一章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折射率2、全反射光导纤维3、棱镜和透镜4、透镜成像规律5、透镜成像公式第二章 常用光学仪器1、眼睛2、显微镜和望远镜3、照相机第三章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1、机械波的稍微和干涉2、光的干涉3、光的衍射4、光的偏振第四章光源与激光1、光源2、常用照明光源3、激光4、激光的应用第五章 放射性与原子核1、天然放射现象原子结构2、原子核衰变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4、射线的探测和防护第六章 核能与反应堆技术1、核反应和核能2、核列变和裂变反应堆3、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1第一章 静电场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 电容器与电容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二章 恒定电流1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2 电动势3 欧姆定律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焦耳定律6 电阻定律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8 多用电表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0 简单的逻辑电路第三章 磁场1 磁现象和磁场2 磁感应强度3 几种常见的磁场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5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2第四章 电磁感应1 划时代的发现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 楞次定律5 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6 互感和自感7 涡流第五章 交变电流1 交变电流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 变压器5 电能的输送第六章 传感器1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2 传感器的应用(一)3 传感器的应用(二)4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附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3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分子的热运动3 分子间的作用力4 温度的温标5 内能第八章 气体1 气体的等温变化2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第九章 物态和物态变化1 固体2 液体3 饱和汽和饱和汽压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第十章 热力学定律1 功和内能2 热和内能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4 热力学第二定律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4第十一章 机械振动1 简谐运动2 简谐运动的描述3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 单摆5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第十二章 机械波1 波的形成和传播2 波的图象3 波长、频率和波速4 波的反射和折射5 波的衍射6 波的干涉7 多普勒效应第十三章 光1 光的折射2 光的干涉3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4 光的颜色色散5 光的衍射6 波的干涉7 全反射8 激光第十四章 电磁波1 电磁波的发现2 电磁振荡3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5 电磁波谱第十五章 相对论简介1 相对论诞生2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4 广义相对论简介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5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2 动量守恒定律(一)3 动量守恒定律(二)4 碰撞5 反冲运动火箭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的第二定律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4 概率波5 不确定的关系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1 电子的发现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 氢原子光谱4 玻尔的原子模型5 激光第十九章 原子核1 原子核的组成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3 探测射线的方法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5 核力与结合能6 重核的裂变7 核聚变8 粒子和宇宙。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
这[例个题力2]可能长沿为什L的么细方线向,?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一端固定于O点.
[这例个题力1]可自能行沿车什的么小方齿向轮?A、大齿轮B、后轮C是相互关联的三个转动部分,如图所示。
小质球点在 做水匀平速面圆内周做运匀动速,圆从周A运运动动到(这B,种线运速动度通从常v被A变称成为v“B圆,锥速摆度运的动变”化),量如Δ图v,甲如所何示表. 示?
Δv vA vB
B
O
A
当自Δt 行取车值正不常断骑变行小时,AΔ、v 的B、方C向三与轮v边A的缘方上向的关点系的如向何心变加化速?度的大小如何比较?
当Δt 取值不断变小,Δv 的方向与v 的方向关系如何变化? 受质到点指 做向匀太速阳圆的周引运力动作,用从A运动到B,线速度从vA变成vB,速度的变化量Δv,如何表示?
Δv 当你Δ能t足画够出小Δt,时v间A内,速vB度的变夹化角量θ 就Δv足吗够?小。
v [所例求题加2]速度长a为是Lt的A时细刻线的,瞬一时端加拴速一度质吗量?为得m的小球,一端固定于O点.
A 质此点时做θ 所匀对速的圆弦周长运和动弧,长从近A运似动相到等B。,线速度从vA变成vB,速度的变化量Δv,如何表示?
看,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当Δt足够小,Δv=v∙θ
受到指向太阳的引力作用
当Δt足够小,vA,vB的夹角θ 就足够小。
从公式
看,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从公式
看,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从A运动到B,线速度从vA变成vB,速度的变化量Δv,如何表示?
变速曲线运动 运动状态改变 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从A运动到B,线速度从vA变成vB,速度的变化量Δv,如何表示?
向心加速度的6个公式
向心加速度的6个公式**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是指圆形运动物体沿着某一圆绕中心O,由P一点向O的加速度,也就是由P一点的运动物体的矢量速度向着圆心O运动的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是一种圆轨道运动的基础,它是对任何反复周期性运动的解释和研究,包括伽利略方程中的向心作用力,地心引力和其他各种轨道运动。
向心加速度公式有6个,分别是:1. 平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平加速度公式是a=v²/r,其中v为圆形运动物体速度,r为圆形轨道半径;2. 向心加速度大小:向心加速度大小公式是a=ω²r,其中ω为圆形运动物体每秒在圆轨道上绕一圈所需时间;3. 向心加速度向量:向心加速度向量公式是A=−ω²r P,其中A为向心加速度,P为圆形运动物体到圆心的位置向量;4. 抛物线运动速度:抛物线运动速度公式是v²=2gα,其中v为运动物体的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α为抛物线弧线的角度;5. 抛物线运动向心加速度:抛物线运动向心加速度公式是a=2gr,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r为抛物线半径;6. 摆动运动向心加速度:摆动运动向心加速度公式是a=gl/I,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l为摆动枢轴,I为惯性矩。
通过以上的6个公式,可以得到圆形和抛物线运动以及摆动运动定义的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在物理学、航天学和天文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研究各种天体行进时响应引力和外力的主要工具,而且也为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系统是否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
它被用来解释地球和其他天体沿着轨道运动的原因,从而阐明宇宙中绊环、碰撞和重力的现象。
从数学角度而言,向心加速度归结为6个具体的公式,它们对圆形、抛物线和摆动运动的理解和研究至关重要,使我们在面对各种物理力学问题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动作的一般规律。
向心加速度(课件)-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由于B、C两点的角速度相等,由an =ω2R可知B、C两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1∶2,又A、B两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故D正确.
【例题】(多选)如图所示,皮带传动装置中,右边两轮连在一起共轴转动,图中三
轮半径分别为r1=3r,r2=2r,r3=4r;A、B、C三点为三个轮边缘上的点,向心加
,加速度的定义式。
Δt
Δt
v1
Δv
v2
想一想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它所受的力沿什么方向?
F
FN
合力
G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结论: 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合力时刻指向圆心,加速度也时刻指向圆心。
01
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1.向心加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总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
D.由ω=2πf可知,ω与f成正比
解析
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质点的线速度、角速度、半径有关.但向
心加速度与半径的关系要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才能确定.当线速度一定时,向心加速度
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对线速度和角速度与
半径的关系也可以同样进行讨论,正确答案为D.
【例题】(多选)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情况下,关于向心加速
径的3倍,皮带与两轮之间不发生滑动。已知机器皮带轮边缘上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为0.10m/s2。
(1) 电动机皮带轮与机器皮带轮的转速之比n1:n2是多少?
(2) 机器皮带轮上 A 点到转轴的距离为轮半径的一半,A点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少?
(3) 电动机皮带轮边缘上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少?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全套)必修1走进物理课堂之前明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2平抛运动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4圆周运动5向心加速度6向心力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行星的运动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万有引力定律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宇宙航行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追寻守恒量一能量2功3功率4重力势能7动能和动能定理8机械能守恒定律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一、电荷库仑定律二、电场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四、电容器五、电流和电源六、电流的热效应第二章磁场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二、电流的磁场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五、磁性材料第三章电磁感应一、电磁感应现象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三、交变电流四、变压器五、高压输电六、自感现象涡流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物理学与人类文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时间和位移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4自由落体运动5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弹力3摩擦力4力的合成5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牛顿第二定律4力学单位制5牛顿第三定律一、电磁波的发现二、电磁光谱三、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四、信息化社会五、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选修 1-2 (营城一中从来没用过这个教材)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内能 一、分子及其热运动 二、物体的内能 三、固体和液体 四、气体第二章 能量的守恒与耗散 一、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热机的工作原理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五、有序、无序和熵 六、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 第三章 核能 一、放射性的发现 二、原子核的结构 三、放射性的衰变 四、裂变和聚变 五、核能的利用 第四章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热机的发展和应用 二、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 三、新能源的开发 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五、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第 1 章 电场 直流电路 第 1 节 电场 第 2 节 电源 第 3 节 多用电表第 4 节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第 5 节 电容器 第 2 章 磁场第 1节 磁场 磁性材料 第 2 节 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 第 3 节 洛伦兹力和显像管 第 3 章 电磁感应选修 2-1 (营城一中从来没用过这个教材)第 1 节 电磁感应现象 第 2 节 感应电动势第 3 节 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 第 4 章 交变电流 电机第 1 节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 第 2 节 变压器 第 3 节 三相交变电流 第 5 章 电磁波 通信技术 第 1 节 电磁场 电磁波第 2 节 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 第 3 节 电视 移动电话 第 4 节 电磁波谱 第 6 章 集成电路 传感器 第 1 节 晶体管 第 2 节 集成电路 第 3 节 电子计算机 第 4 节 传感器选修 2-2 (营城一中从来没用过 这个教材 )第 1 章 物体的平衡第 1 节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 2 节 平动和转动第 3 节 力矩和力偶 第 4 节 力矩的平衡条件 第 5 节 刚体平衡的条件 第 6 节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第 2 章 材料与结构第 1 节 物体的形变 第 2 节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 第 3 节 常见承重结构 第 3 章 机械与传动装置第 1 节 常见的传动装置 第 2 节 能自锁的传动装置 第 3 节 液压传动 第 4 节 常用机构 第 5 节 机械 第 4 章 热机第 1 节 热机原理 热机效率 第 2 节 活塞式内燃机 第 3 节 蒸汽轮机 燃气轮机 第 4 节 喷气发动机 第 5 章 制冷机第 1 节 制冷机的原理 第 2 节 电冰箱第二章 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2 电动势3 欧姆定律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焦耳定律6 导体的电阻7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8 多用电表的原理9 多用电表的原理10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1 简单的逻辑电路 第三章 磁场 1 磁现象和磁场 2 磁感应强度 3 几种常见的磁场4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 力5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选修 3-2第四章 电磁感应1 划时代的发现2 探究感应电磁的产生条件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楞次定律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6 互感和自感7 涡流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 交变电流1 交变电流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4 变压器5 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 传感器 1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2 传感器的应用 3 实验:传感器的应用附 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选修 3-3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 分子的热运动第 3 节 空调器选修 2-3 (营城一中从来没用过这个教材)第 1 章 光的折射第 1 节 光的折射 折射率 第 2 节 全反射 光导纤维 第 3 节 棱镜和透镜 第 4 节 透镜成像规律 第 5 节 透镜成像公式 第2章 常用光学仪器 第 1 节 眼睛第 2 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 3 节 照相机第 3 章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第 1 节 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 第 2 节 光的干涉 第 3 节 光的衍射 第 4 节 光的偏振 第 4 章 光源与激光 第 1 节 光源第 2 节 常用照明光源 第 3 节 激光 第 4 节 激光的应用 第 5 章 放射性与原子核第 1 节 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结构 第 2 节 原子核衰变 第 3 节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第 4 节 射线的探测和防护 第 6 章 核能与反应堆技术第 1 节 核反应和核能 第 2 节 核裂变和裂变反应堆 第 3 节 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选修 3-1第一章 静电场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 静电现象的应用8 电容器与电容9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3 分子间的作用力4 温度的温标5 内能第八章气体1 气体的等温变化2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第九章物态和物态变化1 固体2 液体3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第十章热力学定律1 功和内能2 热和内能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4 热力学第二定律5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选修3-4第十一章机械振动1 简谐运动2 简谐运动的描述3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 单摆5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第十二章机械波1 波的形成和传播2 波的图象3 波长、频率和波速4 波的反射和折射5 波的衍射6 波的干涉7 多普勒效应第十三章光1 光的折射2 光的干涉3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4 光的颜色色散5 光的衍射6 波的偏振7 全反射8 激光第十四章电磁波1 电磁波的发现2 电磁振荡3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4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5 电磁波谱第十五章相对论简介1 相对论诞生2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3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4 广义相对论简介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2 动量守恒定律(一)3 动量守恒定律(二)4 碰撞5 反冲运动火箭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1 物理学的新纪元:能量量子化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4 概率波5 不确定的关系第十八章原子结构1 电子的发现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3 氢原子光谱4 玻尔的原子模型第十九章原子核1 原子核的组成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3 探测射线的方法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5 核力与结合能6 重核的裂变7 核聚变8 粒子和宇宙高一物理上学期高一物理下学期第五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2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3 抛体运动的规律4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5 圆周运动6 向心加速度7 向心力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1 行星的运动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3 万有引力定律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5 宇宙航行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 追寻守恒量2 功3 功率4 重力势能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 动能和动能定理8 机械能守恒定律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时间和位移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读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读5 速读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5 自由落体运动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2 弹力3 摩擦力4 力的合成5 力的分解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5 牛顿第三定律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高二物理上第一章静电场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库仑定律3. 电场强度4. 电势能和电势5. 电势差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7. 静电现象的应用8. 电容器的电容9.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2. 电动势3. 欧姆定律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 焦耳定律6. 电阻定律7.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8. 多用电表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0. 简单的逻辑电路第三章磁场1. 磁现象和磁场2. 磁感应强度3. 几种常见的磁场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5.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高二物理下第四章电磁感应10. 划时代的发现11.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田间12. 楞次定律1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4. 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15. 互感和自感16.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第五章交变电流11. 交变电流1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1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14. 变压器15. 电能的输送第六章传感器7.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8. 传感器的应用(一)9. 传感器的应用(二)10.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附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高三物理上第十一章机械振动1.简谐运动2.简谐运动的描述3.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单摆5.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第十二章机械波1.波的形成和传播2.波的图像3.波长。
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
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
向心加速度(centripetal acceleration)是指向物体运动中心方向的加速度,它经常出现在物体保持圆周运动时,可以用物理公式来表达。
在进行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如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和半径。
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固定的中心点中绕着固定的半径运动,线速度就是物体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移动的距离,角速度则是物体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绕着中心点旋转的角度,而半径则是物体绕着中心点的距离。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了。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动量定理来求得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被一个半径为r的力F向心作用,所以F=mv2/r,这里v 代表物体的速度。
接着,我们将上式代入动量定理,可以得到:F=ma = mv2/r,由此可以求得a=v2/r,即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最后,我们可以将上述表达式进一步推导,利用角速度公式ω=v/r,将ω代入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v2/r,可以得到
a=ω2r,即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a=v2/r=ω2r。
综上所述,向心加速度是指向物体运动中心方向的加速度,它经常出现在物体保持圆周运动时,可以用物理公式来表达,公式为a=v2/r=ω2r。
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及方向知识点归纳
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及方向知识点
归纳
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公式:a向=rω^2=v^2/r=4π^2r/T^2
向心加速度的思维误区:
1.错误地认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所以是匀速变速运动。
实际上,合力始终指向圆心,加速度一直在变化。
2、据公式an=v²/r,误认为an与v²成正比,与半径r成反比;只有在半径r确定时才能判断an与v或an与w的关系。
3.认为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是错误的。
只有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指向圆心,而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有切向加速度,所以不指向圆心。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方向始终垂直于运动方向,一直变化,指向圆心(曲率中心)。
无论加速度是否变化,方向都是变化的,所以圆周运动一定是变加速度运动。
可以理解为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加速度在指向圆心(曲率中心)方向上的分量。
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一直在变,指向圆心(曲率中心)。
一切作曲线运动的物体都有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反映的是圆周运动在径向(即径向瞬时速度方向)的速度变化。
向心加速度也叫法向加速度,是指指向曲线法线方向的加速度。
当物体速度变化时,沿轨迹切线方向也有加速度,称为切向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于速度方向,也就是说线速度总是沿着曲线的切线方向。
向心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的原因
向心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向心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的原因是:
1. 向心加速度是由一个受到重力引力影响的物体的质量,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决定的。
例如,当两个物体(A和B)之间的距离很近时,A物体将施加强大的向心加速度,而向心加速度又随着相对距离线性减弱,因此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很远时,A物体给B物体施加的向心加速度就会变得很小。
2. 重力加速度是由空间中所有物体所受到的总重力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地球是一个大质量星体,所以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重力引力,其加速度比其他物体的向心加速度要大得多。
3. 此外,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仅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而且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即使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很近,但如果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很小,比如一颗小行星,其施加的向心加速度仍然会比地球施加的重力加速度要小得多。
向心加速度的6个公式
向心加速度的6个公式
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an=Fn/m=4π²R/T²=4π²f²R=v²/R=ω²R=vω。
向心加速度公式
an=Fn/m
=4π²R/T²=4π²f²R
=v²/R=ω²R=vω
上式中,an表示向心加速度,Fn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质量,v表示物体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切向速度),ω表示物体圆周运动的角速度,T表示物体圆周运动的周期,f表示物体圆周运动的频率,R表示物体圆周运动的半径。
(ω=2π/T)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会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合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就是向心加速度。
可能是实际加速度,也可能是物体实际加速度的分数加速度。
法向加速度
法向加速度也称为向心加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中,法向加速度不变,方向可由右手螺旋法则确定。
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所具有的沿轨道法线方向的加速度叫做法向加速度。
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平方除曲率半径r,即v²/r;或角速度的平方与半径r的乘积,即ω²r。
其作用只改变物体速度的方向,但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常用公式e
力学常用公式一. 静力学1. 重力:G=mg2. 滑动摩擦力:N f μ=3. 最大静摩擦力:N f f m μ=> 在某些计算中:N f f m μ=≈4. 静摩擦力:m f f ≤≤静05. 根据动力学方程F 合=F+f +……=ma 求解。
6. 重要方法:同一直线上的矢量的计算、力的平行四边形法那么、力的矢量三角形法那么、正交分解法 二. 运动学1. 匀速直线运动:(结合s-t 图、v-t 图理解) (1) 速度:ts v =(2) 位移:s=vt2.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根本公式:〔结合v-t 图理解〕① 加速度:t v v a t 0-= ② 位移:2021at t v s +=③ 速度:at v v t +=0④ 常用推论:as v v t 2202=-⑤ 平均速度:20tv v t s v +==(2) 结论:①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之比:......::......::2121 t t v v =②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的位移之比:......::......::222121t t s s =③ 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里的位移之比:)1-2(:......:3:1:......::21n s s s n =''' ④ 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 的位移之差:22312......aT s s s s s ==-=-=∆一般情况:2)(aT n m s s n m -=-⑤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02tt v v v v +==⑥ 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t s v v v +=⑦ 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23:)12(:1......:t :t :t 321)(--=⑧ 补充:(3) 其他: 三. 动力学1. 牛顿第二定律:ma F =合2. 牛顿第三定律:F =-F /3. 重要方法:整体法、隔离法 四. 物体的平衡1. 当加速度a=0时,F 合=0〔正交分解、三角形法〕2. 三力共点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3. 当N 个共点力平衡时,N 个力首尾相接构成封闭的N 边形 五. 曲线运动1.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2.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力〔或加速度〕与初速度不在一直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A、vB、△v 组成的三角形与∆ABO相似 ∆v 相似 vA ∆v v ∴ AB = r vB vA v AB ∴ ∆v = r ∆θ ∆v v · AB ∴ an = ∆t = r ∆t B 很小很小时, 当△t 很小很小时,AB=AB=∆l ∆θ A ∆l O AB AB ∴ ∆t = ∆t = ∆t = v v · v = v2 = rω2 = vω ∴ an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r r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r=Rcosφ =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关于北京和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 关于北京和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BD A、它们的方向都沿半径指向地心 、 B、它们的方向都平行于赤道平面指向地轴 、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例与练
3、关于北京和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 、关于北京和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它们的方向都沿半径指向地心 B、它们的方向都平行于赤道平面指向地轴 、 C、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大 、 D、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小 、
v1 v2
∆v
v2
∆v
作法:从同一点作出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始末两 作法: 个速度矢量v1和v2,从初速度v1的末端至末速度 v2的末端所作的矢量就是速度的变化量△v 。 的末端所作的矢量就是速度的变化量 曲线运动中的速度的变化量: 曲线运动中的速度的变化量:
v1
v1 v2
∆v
v2
∆v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Leabharlann 感 知 加 速 度 的 方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感 知 加 速 度 的 方
用 矢 量 图 表 示 速 度 变
直线运动中的速度的变化量: 直线运动中的速度的变化量: v1=3m/s,水平向东 水平向东; 水平向东 ∆v = 2m/s v2=5m/s,水平向东 水平向东. 水平向东 v1=5m/s,水平向东 v1=5m/s, 水平向东; 水平向东 ∆v = -2m/s 水平向东; 水平向东 v2=3m/s,水平向东 v =3m/s, 水平向东. 水平向东 2 v1 水平向西. 水平向西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思 考
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速度的变化量∆v ∆v a = ∆t
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
如何确 定∆v的 方向? 方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向心加速度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学习目标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 的概念。 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 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 速度的关系式。 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 有关问题。 有关问题。
v2 an = r an = rω2
4.方向 始终指向圆心 时刻改变 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时刻改变) 方向 始终指向圆心(时刻改变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 变加速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O
vB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向 心 加 速 度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 定义:
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 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 指向圆心
C、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大 、 D、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小 、
O' O R' O' R'
θ
R
θ
O
R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例与练
4、 、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向 心 加 速 度 的 表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v2 an = r
an = rω2
an = vω
4π2 an = T 2 r
an = 4π2 f 2r
思考: 思考:
v不变时,an与r 成反比 不变时,
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 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 ω不变时,an与r ) 不变时, 成正比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向 心 加 速 度 的 表
设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的大小为v 设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的大小为 ,轨 点运动到B点 迹半径为r。 ,物体从A点运动到 迹半径为 。经过时间△t,物体从 点运动到 点。 尝试用v 写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尝试用 、r 写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2、符号:an 符号: 3、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方向: 4、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5、说明: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说明: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方向时刻改变, 方向时刻改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变 速运动, 速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v2 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从公式 an = r 看,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从公式 an = rω2 看,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例与练
1、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 A、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垂直 、 B、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 、 C、在匀速圆周运动中, C、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 D、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
例与练
5、如图所示装置中 , 三个轮的半径分别为 、 2r、 、 如图所示装置中,三个轮的半径分别为r、 、 4r,b点到圆心的距离为 , 求图中 、 b、c、d各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r, , 点到圆心的距离为 求图中a、 、 、 各 点的加速度之比。 点的加速度之比。
Q b =ωc =ωd ω
∴ab : ac : ad = r : rc : rd =1: 2: 4 b
Qva = vc ∴aa : ac = rc : ra = 2:1
∴aa : ab : ac : ad = 4:1: 2: 4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1.定义 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定义: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定义 2.意义 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意义:描述 意义 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3.大小 大小: 大小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 中国基础教育研发网()版权所有 )
例与练 2、一物体在水平面内沿半径 、 R=20cm的圆形轨道做匀速圆周 = 的圆形轨道做匀速圆周 运动,线速度 线速度v 运动 线速度 =0.2m/s,则它的 则它的 向心加速度为______m/s2, 向心加速度为 0.2 角速度为_____ 角速度为 1 rad/s, , 周期为_____s。 周期为 2π 。
匀 速 圆 周 运 动 的 加 速
设质点沿半径为r 的圆做匀速圆周运动, 设质点沿半径为 的圆做匀速圆周运动,某时刻位 后位于B点 于A点,速度为 A ,经过时间△t 后位于 点,速度 点 速度为v 为vB 。 vA vA ∆v ∆v ∆v vA ∆v v
vB
B
B
vB
vA
B B
vB vA
vA
A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