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蒙克

合集下载

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美术鉴赏关于《呐喊》的赏析《呐喊》(挪威语:Skrik),是挪威画家爱德华·孟克(Edvard Munch)1893年的作品。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风格著名的作品。

作者介绍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童年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Løten),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是画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历史学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亲戚。

蒙克的母亲劳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青年时期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

然而身体的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让他中断了学业。

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隔年他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挪威《呐喊》90.8cm*73.7cm1893年,爱德华.蒙克,挪威《呐喊》90.8cm*73.7cm,画布油画,奥斯陆国家画廊藏世界名画《呐喊》想必家喻户晓,这幅画于2012年5月3日早7点开始的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

1.199亿美元这已经是天价了!为什么这样一幅外行来看扭曲抽象的画如此值钱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呐喊》中的艺术价值。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他的画是他的灵魂日记他时时刻刻揣着无尽的焦虑如聚拢在人生上空的乌云低垂着,等待着,有些雨终将落下。

呐喊画面赏析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

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人物形象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色彩表现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呐喊》_爱德华·孟克(Skrik_Edvard Munch)

《呐喊》_爱德华·孟克(Skrik_Edvard Munch)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吶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慣例一樣,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2012年5月,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在紐約蘇富比(Sotheby's)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價一億一千九百九十二萬二千五百美元(約9億3540萬港元),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1、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这个版本的《呐喊》目前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也是最广为熟知的版本。

专家从画布背面的手绘草稿中得出结论:该画应该是《呐喊》系列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

创作之初,蒙克饱受精神折磨,尽管史学家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写:“只有疯子才能画出来。

”2、1895年纸板粉彩画版本该画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Petter Olsen)委托苏富比拍卖行上拍,在4个版本中,颜色最为亮丽。

很亂的紅色天空是畫中人心中的凌亂。

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画框上题有蒙克的亲笔诗,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呐喊》。

3、1910年蛋彩画版本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在卖掉1893年那个《呐喊》版本之后,蒙克创作了这个复制画。

有“呐喊迷”认为,这幅画中的形象仿佛是恶魔一样,因为在巨大的头骨上有两只没有眼球的眼睛,看起来异常恐怖。

(完整版)呐喊蒙克

(完整版)呐喊蒙克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由于爱德华·蒙克的父亲生前非常 热爱工程事业,所以爱德华·蒙克出于 希望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就开始学 习研究起工程学。在一八八一年的时 候,爱德华·蒙克想在工程学出人头地 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之后爱德华·蒙克 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绘画艺术事业。为 此,爱德华·蒙克来到了克里斯蒂娜艺 术学校进行绘画艺术学习。在第二年 的时候,爱德华·蒙克就连同其他绘画 艺术家们在社区中一起开办了一个绘 画艺术工作室。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在一八八四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 德华蒙克参加了当时挪威激进的现代 绘画艺术家举办的一个名为 “波希米 亚人”的组织。当时这个激进的组织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其中包 括:绘画艺术家和作家以及资产阶级 和追求社会平等和自由的学生。在一 八八五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德华 蒙克一直居住在法国巴黎。在那里, 爱德华蒙克曾潜心的学习和临摹以及 研究过绘画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和保 罗高更以及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等人 的绘画艺术作品。在法国巴黎,爱德 华蒙克还曾拜访过很多出色的绘画艺 术大师。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最开始的绘 画艺术风格属于的印象派绘画艺术风 格,但是爱德华蒙克的印象派绘画艺 术作品的主题确实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风格。在一八八二年的时候,绘画艺 术家爱德华蒙克与其他绘画艺术家柏 林举办了一次绘画艺术作品展览,但 是这次绘画艺术展览却引起了外界强 烈的争议以及一些丑闻。随后,这些 与爱德华蒙克一起举办这次绘画艺术 展览的绘画艺术家们还在柏林创办了 一个绘画艺术家小组。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是在奥斯 陆克里斯蒂安度过他童年时期的。在 爱德华·蒙克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 幸的去世了,更不幸的是爱德华·蒙克 的弟弟在不久以后也去世了。爱德 华·蒙克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虽然他 最终页活到了八十岁,但是,病魔却 折磨了他大半生。家庭的不幸使得爱 德华·蒙克在幼年时性格就显得忧郁。 长期的病魔缠身又使得他在精神上始 终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所以,绘画 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绘画艺术作品所 表现出来的都是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恐 惧的独白。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呐喊》(The Scream)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画风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画中的人物被形象地描绘成一个面容扭曲、双手扶住头部的人,他的眼睛几乎要突出眼眶,嘴巴张得大大的,一副极度恐惧的模样。

整幅画面以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表现,给人一种压抑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但其实,画中的人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处于一种无声的绝望之中。

爱德华·蒙克在1893年创作了这幅作品,当时他正处于一段情感剧烈波动的时期。

据传,《呐喊》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蒙克在一次傍晚散步时所经历的一幕。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到一种无穷的悲伤,天空变得血红,我停下来,感觉到无限的尖叫,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传来,我感到自己就像一颗流动的星星,从宇宙中最边缘坠落下来。

”这种深刻的存在危机和孤独感成为了蒙克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也通过《呐喊》得以生动地体现出来。

《呐喊》中的人物被描绘成一个面容扭曲的人,他的双手扶住了头部,仿佛要将自己的头颅撕裂开来。

这种表现手法几乎达到了一种极限的痛苦和绝望状态,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感。

而画面中的天空更是以激烈的鲜艳色彩绘制,使得整幅画面更加扭曲和扑朔迷离。

这种对色彩和形式的夸张处理,使得这幅作品更加凸显出蒙克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力感。

这种痛苦和绝望并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困境,更多的是源自蒙克内心深处的痛苦。

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使得他饱受情感上的折磨,这种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感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也成为了他作品中最为深刻的主题之一。

一个重要的细节是,画中的人物并没有发出声音,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这种无声的尖叫更加说明了这种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是无法言说的,也无法得到释放,正如蒙克在日记中所说的,“我感到自己就像一颗流动的星星,从宇宙中最边缘坠落下来。

”这种内心的流离失所和孤独感使得蒙克的艺术创作中充满了深刻的痛苦和绝望。

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美术鉴赏关于《呐喊》的赏析《呐喊》(挪威语:Skrik),是挪威画家爱德华·孟克(Edvard Munch)1893年的作品。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风格著名的作品。

作者介绍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童年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Løten),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是画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历史学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亲戚。

蒙克的母亲劳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青年时期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

然而身体的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让他中断了学业。

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隔年他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蒙克的呐喊-美术课件

蒙克的呐喊-美术课件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蒙克 / 吶喊(The Scream)/ 1893 年
线的特质
关于线条
柔软 长短
粗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线条所构成的肌理变化
锐利
疏密
刚硬
反复
复合线
鱼鳞
4个版本的《呐喊》
因为这幅作品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许多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们把蒙克的这幅画拿来再创作,并创作了许多好 玩的作品。你觉得那幅最好玩?
画中充满着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 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 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 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 ,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
吶喊的人物全身震颤着,背景中有两个刻意被拉长的人物 ,从前方走来,吶喊的主人彷佛受到惊吓,面色惨黄,如同一 具骷髅。画中的色彩代表画家当时的心理状态,空中强烈的红 与黄,风景中的蓝、黄与绿,色彩与线条所产生的动感透露出 不安。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尤其是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 线上方,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 愈益显得阴沉,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同样的紫色,也重复出 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
表现主义特色
不把自然视为首要目标,摆脱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目的, 认为艺术创作以精神为主。表现主义绘 画完全异于印象派 的微妙色调之描写,而采用少数的强烈色彩对比效果。 在构图方面,于紧密形式 中,追求单纯化。 与野兽派绘画颇为相似,但本质却不同。 追求其单纯性,着重精神性的表现,认 为自然的外貌是次要的,强调其内在精神。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摘要】名画《呐喊》曾被误解为描绘一个在呐喊的人,实际上描绘的是一个面容扭曲的人在尖叫。

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创作初衷是表达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蒙克解释称,他听到了大自然的尖叫,而不是人类的尖叫。

专家认为这幅作品象征着蒙克在经历心灵挣扎时的内心世界。

蒙克表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在一次散步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声尖叫。

重新解读《呐喊》,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幅作品背后隐藏的含义——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

名画《呐喊》并不是描绘一个在呐喊的人,而是表达了人类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现实,呐喊的是大自然和人类内心。

这幅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内心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名画《呐喊》、人物身份、误解、背景、场景、实际含义、艺术家爱德华·蒙克、创作初衷、解释、专家探讨、真实含义、创作灵感、重新解读、深刻含义。

1. 引言1.1 名画《呐喊》的背景名画《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生涯中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呐喊》描述了一个人物站在桥上,两只手捂住双耳,嘴巴大张,表情扭曲,仿佛在发出痛苦的呐喊。

这幅作品背后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令人震撼。

蒙克在《呐喊》中表现出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探索,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受到的痛苦和困惑。

作品中的人物被孤独、恐惧和绝望所困扰,呈现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这种情感与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引起了人们对于作品真正含义的思考和探讨。

名画《呐喊》的背景故事也增添了作品的神秘和吸引力。

在一次蒙克与朋友散步时的经历中,他看到了一种奇特的天气现象,风起云涌,大地仿佛在呼喊。

这种景象直接刺激了蒙克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了他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

通过草图和多次的创作尝试,蒙克最终完成了这幅具有震撼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1.2 误解的起源误解《呐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该画作首次展出时,人们对于画中人物的姿态和表情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艺术欣赏:详解蒙克的《呐喊》

艺术欣赏:详解蒙克的《呐喊》

艺术欣赏:详解蒙克的《呐喊》1. 简介《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一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标志之一。

它描绘了一个孤独、无助、内心痛苦的形象,传达出强烈的情感与存在主义哲学。

2. 背景与创作蒙克在19世纪末经历了许多困境和个人危机,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呐喊》正是在这个时期所诞生的作品。

蒙克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和无助投射到这幅画中,向世界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探索和反思。

3. 主题与意义3.1 内心痛苦与孤独《呐喊》中的形象扭曲变形,隐约可见发出一声哀号。

这种勾勒出来的形象不仅代表着作者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痛苦和恐惧,还代表了人类普遍的存在境况。

3.2 现代社会的焦虑与恐惧蒙克关注社会问题,他认为现代人在面对逐渐变化的社会和日益快节奏的生活时往往感到焦虑与恐惧。

《呐喊》通过幽暗而吸引人的色彩以及离奇扭曲的形象传达出这种情感,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共鸣。

4. 艺术技巧与特点4.1 表现主义风格蒙克运用表现主义风格,以夸张、变形的形象表达情感。

他不追求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作者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情感表达。

4.2 幽暗色彩与线条运用《呐喊》采用了大量阴暗、压抑的色彩,如红、黄和黑等冷色调。

此外,蒙克独特地使用了粗糙、扭曲且明显可见的线条,营造出紧张和焦虑的氛围。

5. 影响与价值5.1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呐喊》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形象和色彩引起了人们对内心情感和人类存在的思考,成为现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5.2 价值与收藏情况由于蒙克创作《呐喊》时只制作了四个版本,其中两个分别位于挪威奥斯陆国立博物馆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美术馆。

这使得该作品在现今成为稀缺而珍贵,并且拥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结论《呐喊》是一幅富有深意与情感的艺术作品,通过运用形象、色彩和线条等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内心痛苦、社会焦虑和人类存在等主题。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并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

浅析《呐喊》的语言艺术1. 引言1.1 介绍《呐喊》《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著名的绘画系列之一,展示了一个人物因极度的孤独和绝望而发出的尖叫。

作品采用了象征主义风格,通过形变和色彩的运用,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恐惧。

《呐喊》不仅是一幅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更是展现了蒙克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探索。

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挪威象征主义绘画的杰作,也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呐喊》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于人生存在的独特理解和审视。

1.2 探讨《呐喊》的背景《呐喊》是著名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为了表现内心的孤独、绝望和苦闷而创作的。

在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日益疏远,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更加脆弱和孤独。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呐喊》呈现了一种深刻的现代主义情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蒙克是个充满敏感和矛盾的艺术家,他经历了家庭的悲剧和心理的挣扎,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和人性的矛盾理解。

《呐喊》正是蒙克沉思和表达生命的独特作品,它不仅仅代表了蒙克个人的情感,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呐喊》的背景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幅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2. 正文2.1 表现手法《呐喊》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创作的一幅风靡世界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该作品中,蒙克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使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张力。

蒙克通过夸张的形式和构图来强调作品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情绪。

他采用了夸张的线条和图形,使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和姿势更加凌乱和扭曲,从而使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蒙克《呐喊》赏析

蒙克《呐喊》赏析

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呐喊》的表现手法
二、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一方面,画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的:画面中的色彩混浊压抑,除了天空,其它景物的颜色中都参入了黑色,给人以不祥的预感。海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处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燃烧的血红色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一种极度恐惧的情感。
画面内容
主题思想:
1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它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孤独和焦虑的呐喊:表现出在工业社会潮流的席卷下,对个人的渺小、心灵的机械化、理性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霸权等严重的不安和反抗,试图从这种现代性笼罩的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这不仅是蒙克自身灵魂的“呐喊”,也是他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切。
作者简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

赏析蒙克的《呐喊》

赏析蒙克的《呐喊》

赏析蒙克的《呐喊》
1. “哇,你们看《呐喊》那画,那扭曲的脸,好像在喊着什么呢!”就像我有时候着急想跟小伙伴说一件重要的事,脸也会涨得通红,嘴巴张得大大的。

2. “哎呀呀,《呐喊》里那背景颜色好怪呀,让人感觉好压抑!”这就像我一个人待在黑黑的房间里会觉得害怕和压抑一样。

3. “嘿,你们说蒙克画《呐喊》的时候在想啥呀?”就像我画画的时候,心里也总是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呢。

4. “哇塞,《呐喊》这幅画可真让人印象深刻呀!”就像我那次看到超级大的恐龙模型,到现在都忘不了。

5. “哎呀,《呐喊》里的那个人好像很痛苦的样子呢!”就像我生病难受时皱着眉头的样子。

6. “瞧,《呐喊》里那线条,感觉好有力量呀!”就好像我跑步冲刺时用尽全身力气的那种感觉。

7. “哇哦,《呐喊》真的好特别呀!”就如同我发现了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地方一样兴奋。

8. “嘿呀,《呐喊》给人的感觉好奇怪呀,但是又很吸引人!”就像那奇怪味道的食物,虽然怪但还是想尝尝。

9. “你们看《呐喊》,是不是感觉心里毛毛的?”就像晚上听到奇怪的声音会让我心里毛毛的。

10. “《呐喊》真的是一幅让人琢磨不透的画呀!”就像我有时候也搞不懂大人的想法一样。

我觉得蒙克的《呐喊》真的很神奇,它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让人看了就很难忘记。

它让我知道了艺术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让我更加喜欢去欣赏各种画作啦!。

呐喊背后的故事

呐喊背后的故事

呐喊背后的故事
《呐喊》是爱德华·蒙克创作的一幅油画,它以强烈的颜色对比和扭曲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

蒙克在创作这幅画时,受到了他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影响。

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让他对死亡和孤独有了深刻的理解。

他也经历了爱情的失落和失望,这使得他对人生的痛苦和苦难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这些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呐喊》是蒙克创作的一个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这个系列被称为《生命的饰带》。

这个系列包括了多幅油画、粉彩画和版画,表现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其中,《呐喊》是这个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幅作品,它代表了人类在生命旅程中的绝望和孤独。

蒙克在创作这幅画时,采用了非常夸张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形象扭曲变形,让人感到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同时,他还使用了大量的颜色对比,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震撼。

这幅画在艺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感受,使得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画中所表达的情感。

总之,《呐喊》是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它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呐喊》之我见

蒙克《呐喊》之我见《呐喊》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于1893年创作,现存于挪威奥斯陆的国立画廊。

作为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呐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世人喜爱,并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于这幅著名的画作,我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我对《呐喊》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是它那令人难忘的线条和色彩。

蒙克在画中运用了大量的挥洒和流动线条,通过极简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人物的轮廓和情感。

整幅画布都充斥着一种紧张和痛苦的氛围,线条的拉伸和扭曲让人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压抑和恐惧。

蒙克运用了鲜艳的颜色,如鲜红的天空和土黄的地面,以及画面中人物的衣服和脸庞的颜色,这些颜色的对比和搭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张力和冲突。

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还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和挣扎。

我认为《呐喊》所展现的那种深刻的内心世界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蒙克在画中刻画了一个表情痛苦而扭曲的人物,这种痛苦和绝望的表情深深触动了观者的心灵。

这幅画作给人的感觉并不仅仅是作者自身的抒发,更是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而这幅画作所表达的那种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是如此具有共鸣力。

蒙克通过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深刻地诠释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恐惧。

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够清晰和直观,却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使得这幅画作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

蒙克的《呐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容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于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以及对于主题的深刻探讨,这幅画作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精神状态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幅画作所表达的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不仅吸引了观者的目光,更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情感。

蒙克《呐喊》赏析

蒙克《呐喊》赏析

在社会反响方面, 《呐喊》引发了人 们对现代社会问题 的关注和思考,促 进了社会意识的觉 醒。
个人感悟与启示
从《呐喊》看生命的挣扎与抗争
蒙克通过《呐喊》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画作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挣扎 蒙克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生命中的抗争与不屈精神 从《呐喊》中可以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呐喊》的创作年代与历史背景
创作年代:1893年
历史背景:蒙克在创作《呐喊》时,受到了欧洲工业革命和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和家庭的不幸遭遇。
艺术风格:蒙克在创作《呐喊》时,运用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风 格,强调画面的情感表达和主观感受。
意义:《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痛 苦和孤独,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呐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启示
揭示现代社会的 异化和孤独
反思人类精神状 态的困境
启示我们关注内 心世界和情感表 达
激发我们对现实 生活的思考和反 思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蒙克《呐喊》赏析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创作背景 3 画作解析 4 艺术价值与社会反响 5 个人感悟与启示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创作背景
蒙克的个人经历与创作动机
蒙克童年经历:父母和姐姐的相继离世,给他带来心理创伤 艺术追求:蒙克在艺术上追求表现生命、情感和心灵 创作动机:《呐喊》是蒙克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艺术风格:蒙克的作品以表现主义风格为主,强调主观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呐喊》:“只能是疯子画的”

《呐喊》:“只能是疯子画的”

《呐喊》:“只能是疯子画的”2012年05月21日15:06《呐喊》曾被评为“现代艺术史上最令人不适的作品”,画中那位捂着耳朵瞪圆眼睛,酷似骷髅的小人儿给观画者带来莫名恐惧,这是画家蒙克的典型风格。

爱德华·蒙克热衷呈现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他被誉为是给人类心灵造像的画家。

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资料图)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2年5月下,转载请注明出处1.199亿美元!这是纽约苏富比5月3日早7时出炉的天价,名画《呐喊》一下成为全球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纪录,之前的公开拍卖纪录是毕加索1.06亿美元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而私下成交即非公开交易的艺术品中,价格最高的是塞尚2.5亿美元的《玩纸牌者》。

《呐喊》是挪威表现派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作品,他创作过4个版本的《呐喊》,此为第三版,创作于1895年,也是唯一一幅私人收藏。

《呐喊》曾被评为“现代艺术史上最令人不适的作品”,画中那位捂着耳朵瞪圆眼睛,酷似骷髅的小人儿给观画者带来莫名恐惧,这是画家蒙克的典型风格。

爱德华·蒙克热衷呈现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他被誉为是给人类心灵造像的画家。

目睹死亡的灰色童年童年时代的蒙克最不寻常的经历,莫过于目睹死亡。

1863年12月12日,蒙克出生于挪威奥斯陆,父亲是个医生,但面对身患不治之症的家人,却束手无策,蒙克的母亲和姐姐很早就死于严重的肺结核。

蒙克说:“我母亲家的人心灵强健、身体孱弱,我父亲家的人壮得像头牛但是大都疯癫酗酒。

我遗传到了人类的两大天敌:肺结核和癫狂。

”蒙克也是一名肺结核患者,一生饱受疾病困扰,他曾回忆说:“当我刚出生的时候,大家决定立刻给我施洗,因为他们认为我活不成了。

”因为身体原因,蒙克经常辍学,无法按照父亲的意愿成为一名工程师,他决定遵从自己的兴趣,学习绘画。

蒙克先在克里斯丁·克罗格的画室学习,早期作品受到克罗格自然主义画法的影响。

艺术批评学——《呐喊》

艺术批评学——《呐喊》

艺术批评学——《呐喊》
作品基本信息: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所作,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作品鉴赏:
第一次看到它,扭曲的人物形象,浓厚的色彩让我感觉十分压抑,画中人物痛苦抱头呐喊,看似无神的双眼仿佛能看透人心,激发观者内心的痛苦压抑的负面情绪,让人不禁想是什么样的人创作出了这样一幅作品?
艺术创作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蒙克幼年丧母,由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抚养,不行的成长经历,使得蒙克将压抑悲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带入到了他的作品中,造成了蒙克艺术创作的“极端”的特征。

《呐喊》被称为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象征,扭曲尖叫的人物形象,极为夸张的笔法,强烈的笔触和色彩,让人看到蒙克心中的痛苦、恐惧、孤独与悲哀,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日益发展的社会大潮中,未来将何去何从,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我是不是追备好了呢?我会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对未来的不确定充斥脑海,不安、恐惧,孤独,无措充斥着我内心,虽不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却让诸多现代人产生了心理共鸣……
艺术创作的背后是引人思考的现实意义,是启迪心灵的教化,是情感的共鸣,艺术品是传递思想的载体,《呐喊》
虽然传达的是一种消极情绪,但在物质富足,精神饱满的今天引发不一样的思考与讨论,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油画《呐喊》高清图

油画《呐喊》高清图

油画《呐喊》高清图
《呐喊》:
《呐喊》(挪威语:Skrik)英文名:The Scream,原画尺寸91x73.5cm(35.8x28.9英尺)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

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的《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功,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版本 (蛋彩画、纸本,83.5 x 66 cm)、藏于国家画廊的版本 (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91 x 73.5 cm)、藏于蒙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作于1910年,以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和作于1895年被彼得·奥尔森收藏的版本。

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 开创社会大众对其图像的认知。

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幸好皆失而复得。

(本文内容由百度知道网友wuya19960915贡献)
本文作者:百度知道知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7/2014
从美术史的角度
• 蒙克在美术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堪称二 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的艺术创 作对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很大。而他的《呐 喊》是其经典之作,是在那个时期人性压 抑下爆发的呐喊。画作中,蒙克通过描绘 扭曲的人物让观众都能感受到声音的颤动。 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 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 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工艺美术学校学习, 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 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 的影响, 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
10/7/2014
从美术语言的角度
一.表现手法: 表现主义 主要特征是“借夸张和 扭曲的色彩,线条,丰 富画面的表现力,在印 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 的自然主义被放弃,而 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 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加以 发挥。“正是蒙克的《 呐喊》等系列画作开辟 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10/7/2014
10/7/2014
从传记的角度
由于爱德华· 蒙克的父亲生前非常 热爱工程事业,所以爱德华· 蒙克出于 希望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就开始学 习研究起工程学。在一八八一年的时 候,爱德华· 蒙克想在工程学出人头地 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之后爱德华· 蒙克 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绘画艺术事业。为 此,爱德华· 蒙克来到了克里斯蒂娜艺 术学校进行绘画艺术学习。在第二年 的时候,爱德华· 蒙克就连同其他绘画 艺术家们在社区中一起开办了一个绘 画艺术工作室。
10/7/2014
从传记的角度
在一八八四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 德华蒙克参加了当时挪威激进的现代 绘画艺术家举办的一个名为 “波希米 亚人”的组织。当时这个激进的组织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其中包 括:绘画艺术家和作家以及资产阶级 和追求社会平等和自由的学生。在一 八八五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德华 蒙克一直居住在法国巴黎。在那里, 爱德华蒙克曾潜心的学习和临摹以及 研究过绘画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和保 罗高更以及亨利图卢兹· 劳特累克等人 的绘画艺术作品。在法国巴黎,爱德 华蒙克还曾拜访过很多出色的绘画艺 术大师。
• • •

10/7/2014
从美术史的角度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 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 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 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 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 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 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 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 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 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 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 与梵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 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 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 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 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 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 推向了极致。
10/7/2014
从美术语言的角度
小桥的延伸具有很强的透视 感 远处飘渺的小船和虚化的 背影 与近处突现的尖叫者形 成大小 虚实的对比 打破了画 面的平面效果 ,桥栏平直的 线条将整幅构图分为两部分 。 使天空 水面和地面 呈不稳 定的倒三角形 整个画面被线 条 景物和人塞得满满的 让人 没有呼吸的余地 紧张而压抑 。 呐喊 笔触粗犷 风格迥异 手 法夸张 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 染力。 充分展示了表现主义 画派善于运用光 色 形来抒发 人 类内心主观感受的特点。
10/7/2014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
亚格攻击克里斯蒂安尼亚的奥斯陆中产阶级所营造的道德 系谱,并大胆地提倡无神论,宣传无政府主义以及两性自由。 而这些新观念的刺激也引起了青年蒙克极大的兴趣,他发觉这 样的生活是与父亲那种清教徒式的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亚格倡 导艺术家要尊重自己的生活,忠实于自己。他说:“一个人的 艺术必须以他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讲你自己的生活,说你自己 的感受。”虽然在日后,蒙克与亚格的一些价值观念产生了诸 多分歧,但是汉斯· 亚格的这一著名的艺术宣言却印证了蒙克 的一生。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 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 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10/7/2014
从美术语言的角度
四、构图 这幅画长90.8cm,宽73.7cm。构图 比较垂直,将焦点集中在画中人 身上,将呐喊的声音创作了更多 的空间。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 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 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 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 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 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 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 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 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 振动。
10/7/2014
从美术语言的角度
形成冷暖 明暗对比 让人感到无以 名状的绝望 尖叫者的手和头则以 惨淡的棕灰冷色处理 如骷髅般恐 怖仿佛尖 叫, 桥上逐渐走远的两 个人 暗淡 飘乎 冷漠 整个画面笼 罩在天空刺激的红 黄光源中 吞噬 着人的精神 画面到处充满动荡 情绪 尖叫者的形体被扭曲的线条 描绘得变 了形 所有线条呈漩涡 状趋向画面中心 尖叫者的头部 仿佛爆发的惊呼冲荡了整个大地 河水和天空 掀动风起云涌 天空和 水流扭动 交错的曲线 与桥上粗壮 而挺直的斜线对比 。水面两只安 静的 小船 与整幅画面旋转的动感 对比 使安详和稳定淹没于慌恐和 动 荡中。
从美术语言的角度
二.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 了内心深切的绝望。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 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 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 过。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 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 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是一个完全与 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好像已被他自己 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 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 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 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 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 鬼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的让观赏 者恐惧不自觉的尖叫。他不是一个具体 的人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 的形象。“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 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10/7/2014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
在蒙克的青年时代还只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小镇,中产阶级 的势力以及基督教的统治造成了经济、文化和艺术上的局限。 而艺术在这里是根本得不到支持的,因此许多有天赋的艺术家 都背井离乡到国外寻求发展。但在1880年之后,这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在海外留学的艺术家陆续返回并定居祖国。这 样也就引发了挪威的艺术革新。政府也终于出面资助并举办了 一年一度著名的秋季展览会。此外,在19世纪的挪威,民族 浪漫主义风格一直占据着艺术的统治地位。而现在随着它的逐 渐衰败,法国的新现实主义已取而代之。青年画家以巴斯蒂昂 -勒帕热、马奈、柯罗、杜比尼这样的艺术家为典范;作家们 则以福楼拜、佐拉为楷模。而这些艺术家也把巴黎那群放荡不 羁的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终日泡咖啡馆的习惯带回了国。 由此,1880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集团,其领导人正是著述 《克里斯蒂安尼亚的波希米亚人》一书的作者———汉斯· 亚 格。
死者之床
10/7/2014
星 夜
10/7/2014
月夜
10/7/2014
10/7/2014
谢谢观赏
10/7/2014
10/7/2014
从传记的角度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最开始的绘 画艺术风格属于的印象派绘画艺术风 格,但是爱德华蒙克的印象派绘画艺 术作品的主题确实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风格。在一八八二年的时候,绘画艺 术家爱德华蒙克与其他绘画艺术家柏 林举办了一次绘画艺术作品展览,但 是这次绘画艺术展览却引起了外界强 烈的争议以及一些丑闻。随后,这些 与爱德华蒙克一起举办这次绘画艺术 展览的绘画艺术家们还在柏林创办了 一个绘画艺术家小组。
10/7/2014
从美术史的角度
挪威艺术大师爱德华·蒙克的旷世 经典之作《呐喊》是世界艺术史上最 知名的作品之一,如今它又荣升为拍 卖场上最贵的艺术品。2012年5月2日, 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 卖上,蒙克的《呐喊》以1.199亿美元 成交,创造了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 纪录(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 1.199亿美元)。之前的拍卖价格纪录 是毕加索1.06亿美元的《裸体、绿叶 和半身像》。蒙克共创作过四幅《呐 喊》,其中三幅被挪威的博物馆收藏, 此次上拍的这幅创作于1895年,由挪 威商人彼得·奥尔森收藏,他的父亲 是蒙克的朋友、邻居及艺术赞助人。 这也是唯一一幅流传于私人手中的作 品。
《呐喊》 蒙克
范林娜 杨姿 邓珊珊 雷蕾
【名称】蒙克 《呐 喊》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1893年 【作者】爱德华· 蒙 克 【规格】 90.8X73.7厘米 【属地】奥斯陆国 家画廊藏
10/7/2014
从传记的角度
著名绘画艺术家爱德华· 蒙克于一 八六三年十二月出生在挪威的洛坎。 爱德华· 蒙克的父亲是一位军队医生他 的母亲劳拉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 蒙克是在奥斯 陆克里斯蒂安度过他童年时期的。在 爱德华· 蒙克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 幸的去世了,更不幸的是爱德华· 蒙克 的弟弟在不久以后也去世了。爱德 华· 蒙克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虽然他 最终页活到了八十岁,但是,病魔却 折磨了他大半生。家庭的不幸使得爱 德华· 蒙克在幼年时性格就显得忧郁。 长期的病魔缠身又使得他在精神上始 终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所以,绘画 艺术家爱德华· 蒙克的绘画艺术作品所 表现出来的都是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恐 惧的独白。
10/7/2014
从美术语言的角度
三.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 绪的恐惧与不安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 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 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 得富于表现性,画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 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撼 和恐怖,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在流血。画面 中的色彩浑浊压抑,给人不详的预感。海 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方显得阴沉。同样 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 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