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运算律》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设计(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设计(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主要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这些运算律是数学中的基本规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些运算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算的顺序和规则,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但对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运算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棒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运算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运算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运算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教学难点:理解运算律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运算律的实用性。
2. 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3. 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巩固知识。
4.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算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算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运算律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运算律的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价学生对运算律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运算律的实用性。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掌握运算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的引入和巩固练习的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运算律在实际计算中的运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际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忽略运算律的应用,导致计算繁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重要性,提高运算效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运算律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提高运算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灵活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际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图片和实际例题,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PPT课件,展示运算律的定义和运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图片,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计算。
提问:你们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运算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运算律的含义。
如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全部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全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这一单元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运算律,提高他们进行数学运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运算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引出运算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3.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4.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实际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算律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巩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的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中的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这些运算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然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早已有了一些朦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交换律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则应通过与乘法交换律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并理解运算律。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采用直观操作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展示数字运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规律,同时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并提问学生是否有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2. 探索规律: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些规律。
同时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分享自己的一些简便计算的例子,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运算律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运算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2.能够根据运算律,灵活运用加法和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精神;2.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在生活中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2.能够根据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2.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教学内容1.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2.加法的结合律;3.乘法的结合律;4.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课时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课前导入、讲解、举例、小结第二课时加法的结合律课前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第三课时乘法的结合律课前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第四课时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导入、讲解、练习、小结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 教学方法1.演示法;2.讲解法;3.对话法;4.练习法;5.小组合作学习法。
2. 教学手段1.教学板书;2.图片;3.实物;4.模型。
五、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指标1.知识水平;2.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4.队伍合作精神。
2. 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课堂表现;2.组织学生组织展示;3.学生自我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运算律的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今后在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景教学,将数学和生活真实情境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充分培养他们的运算律应用能力。
同时,我会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造出更多有趣的数学课件,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质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主要介绍了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的重要基础。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掌握运算律的基本概念,理解运算律的意义,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2.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运算律的规律。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运算律。
3.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粉笔等。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运算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PPT展示,向学生介绍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运用运算律。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进行回答,检查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知道乘法分配律的表述。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表述。
2.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题: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15元。
请问,苹果和香蕉各多少钱一个?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表述,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1.计算 4 × (5 + 6)2.计算 3 × (2 + 4)3.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小组合作题:1.找出更多的例子,验证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2.讨论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运算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第2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6)第3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9)第4课时乘法分配律 (12)第5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5)第6课时练习十 (18)第7课时相遇问题 (20)第8课时整理与练习 (24)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56页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归纳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符号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出示教科书第55页例1的情境图,说明四年级的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跳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等问题。
整理并板书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的意义和加法的计算方法。
那么,加法运算中存在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有怎样的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运算律)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出示第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提示:请同学们先列式解答第一个问题。
如果能列出不同算式的,请列不同的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不同的列式方法。
指板演的算式,提问:请同学们看这里的两道算式,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既可以用“28+17”计算,也可以用“17+28”计算,这说明了什么?指出:这两道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得数也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运算律第 1 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17+28=45(人)(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师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带领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这些运算律是数学运算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单的验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并渗透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们善于总结、发现规律的能力,并体验发现规律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单的验算。
2.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观察发现法、举例说明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PPT课件、学案、教具。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们对于运算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给出一些商品的价格,让学生们用最简便的方法进行付款,从而引出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探索新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规律。
同时,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让学生们对于这些运算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计算商品的总价,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巩固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于运算律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们运用交换律、结合律或分配律进行验算。
4.课堂小结通过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方式,培养其归纳概括能力。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让其感受到发现规律的喜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6单元 运算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6单元运算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减法的运算律;
2.能够应用加法、减法的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感性认识平衡点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1.加法、减法的运算律;
2.平衡点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平衡点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1.课本: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2.学具:小球、秤;
3.学生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出示两个物品,比如两个小球,问学生它们的重量是否相等,为什么;
2.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衡点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1.引导学生表达平衡点的含义;
2.举例说明平衡点的概念。
比如:小球放在秤两端时,秤平衡位置为秤的平衡点;
3.让学生亲手操作秤体验平衡点。
第三步:锻炼
1.讲解加法、减法的运算律;
2.让学生做一些加减法算式,微调算式中的加数、被减数,使算式中的两边相等。
第四步:拓展
1.学生在练习册中完成练习;
2.活动: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段长度为 90 厘米的细绳,在细绳的中央固定一个小钩子,在小钩子下方悬挂一个球,让学生思考如何找到细绳的中央。
六、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通过秤体验平衡点和微调加减式子共同来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律,在操练上课堂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测试,学生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运算律,感性认识平衡点的概念,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尝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运算律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运算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2. 乘法交换律3. 乘法结合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入乘法运算律的必要性。
2. 新课导入(1)乘法分配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 × (4 2) = 3 × 4 3 × 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
(2)乘法交换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4 × 3 = 3 × 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
(3)乘法结合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2 × 3) × 4 = 2 × (3 × 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
3. 概念讲解与例题分析(1)乘法分配律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分析相关例题,如:4 × (5 3),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乘法交换律讲解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并分析相关例题,如:6 × 8,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3)乘法结合律讲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分析相关例题,如:2 × (4 × 5),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4. 练习与讨论(1)安排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律的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设计
交流:说说每道题你是怎样简便计算的,找出的哪两个加数的和是100。
指出: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数、整十数,就可以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用口算算出得数。
3.做练习九第4题。
出示第4题,指名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提问:你能说说每题怎样就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指出: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多少。可见在计算连加的时候,如果有两个加数的和是100,可以把它们先加,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读一读等式,说说表示的意思。
小结: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规律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内容:加法结合律。(把课题补充板书完整)
四、回顾整理内容
提问:今大学习的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方面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律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我们以前已经应用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计算。
2.使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体会加法运算律在加法简便计算中的应用,能灵活、合理地计算一些加法算式,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提高计算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探索简便计算方法,获得探索成功的感受,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加法的简便计算。
认识可以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的特点。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
学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出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求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多少人,可以怎样列综合算式计算?你想到几种方法?
交流:你想到怎样列式?有不同的方法吗?[引导列式并板书:(28+17)+23=68(人) 28+(17+23)=68(人)]
【精选】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运算律》优秀教案
【精选】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运算律》优秀教案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探究新知】1.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
师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生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生:17+28=45(人)。
(3)观察发现。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生: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运算律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运算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律的概念;2.了解运算律的作用;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运算律。
二、教学重点1.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律的概念;2.运算律的作用;3.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 预习(5分钟)让学生预习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律的概念,并思考运算律的作用。
2. 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运算规律,然后引入运算律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运算律是什么?•运算律的作用是什么?•运算律可以应用到哪些运算中?3. 讲解运算律的概念(10分钟)讲解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律的概念,并将其与学生已经学过的运算规律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律的概念。
4. 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运算律。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方法,并在操作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
5. 练习(15分钟)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习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运算律的概念、作用及应用进行再次强调,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律的相关知识。
七、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八、板书运算律加法减法乘法结合律a+(b+c)=(a+b)+c a-(b-c)=(a-b)+c a×(b×c)=(a×b)×c交换律a+b=b+a a-b≠b-a a×b=b×a分配律a×(b+c)=a×b+a×c a-(b+c)=a-b-a-c无注:本文档不包含图片和网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的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简便计算等知识。
这些运算律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律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运算律,并能够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运算律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运算律,并能够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运算律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用直观演示、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运算律的规律和本质,并能够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例中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运算律的规律和本质,并能够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例如,出示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并提问:你们是怎么算得这么快的?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运算律。
2. 新课学习: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运算律的规律和本质。
例如,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察这些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概念。
再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这些运算律的本质和规律。
3. 练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笔算练习和简便计算练习等。
(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运算律第1课时(1)-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运算律第1课时(1)-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2.掌握加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3.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加法结合律的概念;2.加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呈现关于加法结合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2.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场景。
2. 讲解新知1.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将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加,可以改变加数的位置,使得得出的和不变。
–例如:(1+2)+3 和 1+(2+3) 的结果相同,都等于 6;–将上面的例子在黑板上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掌握加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3.授予举例,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3. 练习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加法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并在黑板上展示答案;2.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加强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监控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加法结合律概念的掌握情况;2.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的能力;3.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归纳加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3.商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如何重点关注学生的理解难点。
(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运算律第3课时(2)-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运算律第3课时(2)-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的交换律,理解其意义;2.掌握减法的交换律,注意减数和被减数的位置;3.能够应用加法和减法的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复习:加法的交换律;2.新学:减法的交换律;3.讨论:怎样利用交换律快速计算。
三、教学重点1.理解减法的交换律,掌握减数和被减数的位置;2.掌握加法、减法的交换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利用交换律完成计算;2.能够运用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5.1 准备检查教学工具和材料是否准备充分。
教师需要准备黑板、粉笔、教材、练习册、实物道具等。
5.2 引入教师出示两张卡片,上面写着两个加数,先讨论两个数相加的结果是多少,然后讨论如果交换两个加数,结果会不会变。
5.3 复习通过上述引入活动,概括性地介绍加法的交换律,然后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再进行示范和练习。
5.4 新授介绍减法的交换律,通过图示让学生理解减数和被减数的位置可以交换但结果不变,然后进行示范和练习。
5.5 拓展让学生给出实际例子,利用交换律快速计算,例如“12-7=?”,可以通过“12-2=10,再减去5=5”来得出答案,强化学生的运算技巧。
5.6 总结让学生总结加法、减法的交换律及其意义,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通过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程度;2.在课堂中观察学生对示范和练习内容的参与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加减法交换律的意义,不能只停留在公式的记忆上。
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运算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比较的分析、抽象和概括、归纳的类比等能力,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符号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的普遍适用性,体会数学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17+28=45(人)(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师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39+18)+22○39+(18+22)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师板书:(a+b)+c=a+(b+c)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
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29+46+54 29+46+54 29+46+54=75+54 =29+(46+54) =46+54+29=129(人) =29+100 =100+29=129(人) =129(人)(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①65+79+21 ②78+(47+22)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怎样看出78和22、79和21的和是100的?(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找凑成整百数的专项练习。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
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一小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第二小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第三、四题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三课时练习九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谈话:提问: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追问: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加法运算律的练习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7、8、9、12题。
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
这两题是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
(1)第5题:①课件出示两组题目。
②让学生计算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并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③组织思考并交流。
提问: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你有什么发现?(2)第6题:①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②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综合练习探究减法的性质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0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
(3)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各自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把自己的发现和简便计算的经验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探索发现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3题。
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追问:观察表格,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和也增加多少;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