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护理常规
普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普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普外科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与外科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下面是普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的一些内容。
1.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外科手术的关键步骤。
护士应确保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液、尿液和放射学检查。
护士还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解答他们关于手术的疑虑和问题。
此外,护士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术前禁食和洗净等准备工作。
2.患者的手术室准备:护士需要准备手术室,确保手术所需的设备、药品和器械都齐备。
护士还应确保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并设置好手术室内的床位和监护设备。
3.术后监护:术后监护是外科手术后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如意识状态、呼吸、心率、体温、血压和尿量等,并及时记录。
护士还应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如出血、渗液和感染等,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术后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镇痛、抗感染和抗血栓等药物治疗,护士应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
4.术后护理:术后护理的目标是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护士应关注患者的饮食和营养状况,并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
护士还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力活动,以促进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护士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措施。
5.管理并发症:外科手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肺炎和深静脉血栓等。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护士还应做好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如手卫生、消毒、伤口护理和血栓预防等。
6.心理支持: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可能是一次重大的生活事件,护士需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并提供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如放松训练和心理疏导等。
以上是普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的一些内容。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病情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外科护理常规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皮肤状况等临床表现,判断患者是 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等问题。
合理膳食搭配原则讲解
1 2
均衡膳食
患者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膳食均衡。
多样化食物
患者应摄入多种食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 肉类、蛋类、奶类等,以确保摄入各种营养素。
3
适量控制
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营养需求,适量控制某些 营养素的摄入,如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量。
营养补充剂使用注意事项
合适的选择
患者应根据自身营养需 求和医生建议,选择合 适的营养补充剂。
适量使用
患者应按照医生或营养 师的建议,适量使用营 养补充剂,避免过量摄 入。
注意副作用
患者在使用营养补充剂 时,应注意观察是否出 现副作用,如恶心、腹 泻等,如有不适应立即 停用并咨询医生。
毛发处理
根据手术部位,遵医嘱进 行术区毛发剃除,注意保 护皮肤避免损伤。
皮肤消毒
术前使用碘伏或其他消毒 剂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彻 底消毒。
术前营养与饮食调整
营养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对营养不 良者给予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
况。
饮食调整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指导患 者进行术前饮食调整,如低脂、低 渣饮食等。
THANKS
动等。
03
术后护理与观察
术后疼痛管理及舒适度提升
01
02
03
04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 质,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
。
药物治疗
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确保 用药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
采用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非 药物手段缓解疼痛。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1.术前准备: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需进行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包括查体、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其次,要与患者进行术前嘱咐,包括手术的目的、手术的过程以及术后的护理等内容。
最后,还要确保术前禁食禁水的要求被患者遵守。
2.术后恢复:普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期。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或者胃管的患者,要定时检查这些管道的通畅情况,及时排除堵塞和其他问题。
3.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普外科患者常见的困扰之一,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
在给予疼痛管理治疗时,要特别关注患者的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伤口护理:普外科手术患者伤口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术后首先要进行早期伤口清创,尽量避免污染伤口,同时及时更换敷料。
护士要密切观察伤口的颜色、肿胀及渗液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与医生沟通,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患者安全:普外科手术患者在恢复期间特别需要护理人员保持患者的安全。
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卧床状况,及时调整卧床位姿防止压疮的发生。
同时要确保患者的饮食安全,遵循医生的饮食嘱咐,保持与患者间的沟通畅通,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
6.宣教指导:普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需要家属的关心和支持,护士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家属患者术后护理和康复的相关知识,如伤口护理、饮食调理、药物使用等。
同时还要指导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增加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7.康复护理:普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护士要与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身体状态评估,通过专业的康复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包括及时辅助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同时还要进行心理康复护理,给予患者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其积极面对术后康复过程。
外科感染患者的护理
外科感染患者的护理首先,外科感染患者的隔离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感染的传播。
护士应严格按照感染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戴好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积极宣传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的卫生习惯,如手卫生、咳嗽礼仪等。
其次,护理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经常清洁和消毒病房、病床及其他常用设备,尤其是手术器械、引流管等。
对于患者的情况,应每天体温记录、白细胞计数、排尿、排便等,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此外,饮食护理也是外科感染患者的重要内容。
因为患者的免疫力可能较弱,护士要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
同时,要确保患者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物污染。
对于外科感染患者的创面护理,护士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创面应定时清洗,保持干净,但不宜过度清洁。
其次,创面的护理要使用无菌敷料,避免污染。
并要定期更换敷料,以确保创面的干净与透气。
此外,护士还要观察创面的颜色、肿胀、温度、异味等变化,及时发现感染的迹象。
药物治疗是外科感染患者护理中的重要部分。
护士要了解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按时按量给予药物。
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反应,并向医生报告。
此外,心理护理也是外科感染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情绪,提供情绪支持和安慰。
同时,要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解答他们的疑虑和担忧,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最后,患者的康复护理也是外科感染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
护士要关注并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和功能。
同时,对于外科感染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也非常重要,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在进行外科感染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护士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操作和护理水平。
同时,要积极与团队合作,与医生、护士长和其他科室的介入者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多邦;脓栓出现,拔除或切开引流。
.
34
疖(火疖子)的实例
.
35
如果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细菌容易 进入颅内,引起海绵状静脉窦炎,死亡率高。
.
36
多个疖反复或同时出现,多有糖尿 病或营养不良。
.
37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二)痈: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 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 感染。
.
19
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
浆细胞(B淋巴细胞)
.
单核-巨噬细胞 20
知识链接——革兰氏染色
.
21
革兰氏染色(光镜下)
葡萄球菌(G+)
大肠杆菌(G-)
.
22
知识链接——细菌培养
.
23
知识链接——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结果:
常继发于:
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长期留置静脉导管 不适当地应用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等
常见致病菌:
G+球菌;G-杆菌;无芽孢厌氧菌;真菌等。
.
56
脓毒症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 2、寒战、高热, T>40~41℃ 或体温不升。 3、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 4、烦躁、神志淡漠、谵妄或昏迷 5、肝脾肿大、黄疸、皮下出血或瘀斑 6、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
31
常用外用药膏
.
32
第二节 常见化脓性感染的特点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疖、痈
➢蜂窝织炎、丹毒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常规1.切口评估:对患者的切口进行评估,如切口的颜色、肿胀、渗液等情况。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的早期表现,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严格洗手消毒:所有与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前都要进行手部洗手消毒,以杀灭细菌,防止交叉感染。
3.采用无菌操作:对于需要进行切口护理的医护人员,必须采用无菌操作,穿上无菌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具,避免细菌污染切口。
4.切口伤口处理:对于切口感染的患者,及时处理切口伤口,如清洗切口、更换敷料等。
切口周围注意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扩散。
5.使用抗生素:给予患者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的细菌类型和药敏结果进行选择。
同时,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给予过长或过短的抗生素治疗。
6.保持营养均衡: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营养宣教,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增加身体的抵抗能力。
7.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定期对患者的切口敷料进行更换。
敷料的更换要做到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切口。
8.定期复查:对于外科切口感染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查看切口的愈合情况和感染的程度。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9.教育指导: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指导,告知他们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如手部卫生、饮食调节等。
同时,要注意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总之,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的常规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保证患者的切口不再感染,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感染的传播。
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护理技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范,为患者提供全面、规范的护理服务。
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提高护理质量,为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
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
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普外科(General Surgery)是一门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外科学科,治疗的对象包括胃肠道疾病、甲状腺疾病、胆囊疾病等。
在普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创面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病人容易感染细菌,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
因此,建立完善的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对于减少手术感染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外科感染的病因普外科手术感染是指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引起的创面感染。
引起手术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手术感染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环境不洁净。
普外科手术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手术室环境干净整洁是预防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
如果手术室环境不洁净,大量细菌会在手术过程中进入患者体内,导致手术感染。
2.手术过程操作不规范。
普外科手术需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来避免感染发生。
如果手术者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污染、手术切口未做好防护等现象,增加手术感染的发生风险。
3.患者个体因素。
患者的免疫力、疾病情况等个体因素也会影响手术感染的发生。
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患有感染性疾病等,容易引起手术感染。
4.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
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发生风险。
例如医院手术室环境不规范、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等,都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发生。
三、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的意义建立完善的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对于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外科感染管理制度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手术感染风险。
通过建立规范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使手术室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手术操作更加规范,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风险。
2.提高手术效果。
手术感染会导致手术后恢复缓慢、伤口愈合困难等问题,影响手术效果。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3.保护患者安全。
手术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可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原创: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PPT
避免挤压未成熟的疖,尤其是“危险三角区”的疖, 健康指导 以免感染扩散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接触丹
毒病人后要洗手,防止传染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的 护理
李先生,30岁。因”右手中指末节肿胀、疼痛1天“就 诊。李先生自诉2天前右手中指末节被竹刺所伤,当时伤口有 少量出血。拔除后,未做任何处理,昨日开始出现右手中指 末节局部肿胀逐渐加重,皮肤苍白,有搏动性跳痛,夜间疼 痛难忍。今日李先生前来就诊,作为外科门诊护士, 请思考: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3.控制感染 遵医嘱给予理疗、热敷、外用药物、全身应用抗生 素等。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第一节 概述
特点 :
①常为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②大部分感染病人有明显而突出的局 部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有全身表现 ;
③大多不能自愈或单靠抗生素治愈, 常需清创、引流、切开等外科处理。
病菌粘附因子 1.病原微生物
的入侵及其致 病菌毒素
病性
病菌数量
2.机体的防御 局部屏障受损
功能减弱
全身抗感染能力降低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沟炎多因轻微创伤引起,如刺伤或逆剥倒刺等。 指头炎可发生于手指末节皮肤刺伤后,也可由甲沟炎扩展、蔓 延所致。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多因深部刺伤感染后引起,亦可由附近组织 感染蔓延而发。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健康史 了解病人受伤史,伤后的病情变化和就诊前的处理情况
第二节 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疖 痈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蜂窝织炎
1. 致病菌 2. 人体抵抗力
1、疖和痈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2、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 结炎的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等 局部因素
外科感染护理常规
外科感染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1解除焦虑、恐惧心理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使病人安静,有高热者给物理降温。
3给抗生素,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全身性症状的观察。
5局部热敷,早期可冷敷,以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6局部制动和固定,抬高患肢,保持良好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7脓肿局限后,协助医生进行切开排脓等外科处置。
8换药时注意伤口病理变化,保持局部清洁。
9做血培养和创面分泌物培养等检验。
10理疗、紫外线照射等可杀灭病菌、促进肉芽生长,适当日光浴亦有效。
11观察功能障碍。
协助病人肢体运动和定时翻身运动等。
12体温过高的可采用药物降温如阿司匹林等,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敷等。
健康教育
1加强社会环境和个人卫生文明教育,大力提倡爱国卫生运动和精神文明教育。
2合理使用预防性抗感染药物,对一般较轻的外伤和较局限性感染,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对较严重的创伤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做好劳动保护,预防或及时正确处理创伤,一旦发生创伤后,应及时和正确地施行清创术,大力宣传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对于小的创伤,自已亦能在现场正确处理,可有效预防感染的进一步加重。
4强化医院感染的管理和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技术,遵守无菌原则,以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
5、勿滥用解热药物。
发热是一种防御反应,外界降温将干扰机体的适应性和调节机制,能导致发冷,血压下降,增加病人不适,但高热时则应适当给予物理降温,以防体温过高引起全身,尤其是对大脑组织和功能的严重影响。
外科护理学ppt课件第八章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细菌培养 3.影像学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2.手术
(四)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acute lymphangitis)是 致病菌从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其他感染灶(如 疖、痈、足癣等)侵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 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感染。
【病因】主要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 溶血性链球菌。可能来源于口咽部炎症、足癣 、皮肤损伤以及各种皮肤、皮下化脓性感染。
【病因】 常因皮肤或软组织损伤而引起,也可由局
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结、血液传 播而发生。
【临床表现】
浅表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 痛,并向四周迅速扩散,不易局限,病变区与 正常皮肤无明显界限,病变中央常因缺血而发 生坏死。深部组织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 不明显,但有局部组织水肿或深部压痛。患者 多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全身无力等症状。
第八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 1.识记感染的病因、分类。 • 2.领会感染的概念;外科感染的特点;分
类。 • 3.领会常见局部及全身感染的临床表现、
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 4.应用护理程序对常见局部及全身感染的
病人实施全面护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概述
一、外科感染的特点
1.多属几种细菌所致的混合感染,少数在感染早 期为单一细菌所致,以后发展为几种细菌的混 合感染。
(一)疖
疖俗称疔疮,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 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至皮下组织,不同 部位同时发生多个疖,或同一时间内反复发生 疖,称疖病。
【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皮 肤不清洁或经常摩擦、刺激,环境温度较高或 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时易发生感染。
外科护理学 (二)第4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处理原则(局部、全身治疗)
保护感染部位:制动、休息、患肢抬高减轻肿胀疼痛 使炎症局限化;
物理疗法:湿敷、热敷、理疗,早起可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增加抵抗力促进吸收和局限化;组织肿胀者用 50%MgSO4湿热敷;
外用药物:金黄散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生 长;感染伤口创面需换药处理;
手术:脓肿切开引流及感染组织器官切除;
浅部组织化脓性感染
定义: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 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病因与病理:常发生在组织损伤后,常由金黄 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致病,由 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经淋巴、血液传 播发生;病变不局限,扩散迅速, 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三、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
浅部组织化脓性感染
二、痈(carbuncle)
临床表现 a.初起小片皮肤暗红色红肿,可有数个脓点,疼痛轻; b.随后皮肤硬肿范围增大,浸润性水肿,局部疼痛加剧 c.脓点增大、增多,中央区皮肤坏死脱落,有多个脓栓, 呈蜂窝状,溢出脓血样分泌物; d.坏死组织脱落后,局部皮肤缺损,遗留肉芽创面逐渐 愈合; • 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 • 病人除局部剧烈疼痛外,多有明显全身症状:畏寒、 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浅部组织化脓性感染
一、疖(furuncle)→疔
辅助检查 a.血常规:发热病人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 增高; b.脓液细菌培养:本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病菌种类 c.血糖、尿糖检查
浅部组织化脓性感染
一、疖(furuncle)→疔
治疗原则(早期局部治疗为主,促使炎症尽早消退, 合并全身感染者静脉滴注抗菌药物) a.局部治疗: ①物理治疗,金黄散等; ②出现脓头时,在脓栓处点涂10%碳酸或用针头剔除 脓栓; ③有波动时应切开排脓,禁忌挤压; b.①全身反应严重者用抗菌药物; ②嘱病人休息,补充维生素,加强营养支持; ③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血糖;
外科护理学8.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处理原则
注意休息 选择抗生素治疗 补充维生素 加强营养
护理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伤口愈合 合理使用抗生素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避免挤压未成熟的疖 注意发热、寒战、头疼、呕吐等观察
二、痈(carbuncle)
多个相邻的毛囊、皮脂 腺、汗腺的急性化脓性 感染。
发生在颈、背等部位。
外科护理学8.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教学内容
1.外科感染的概述定义、特点、处理原则
2.常见软组织感染(疖、痈、急性蜂窝织炎、急 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
3.手部感染(甲沟炎、脓性指头炎) 4.全身性感染 5.破伤风 6.自学:气性坏疽
一、外科感染定义
感染:
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 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
内源性感染
二、外科感染分类(五)
感染发生条件
机会性感染
医院内感染
三、外科感染病因
机体的 防御屏障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天然屏障
补体等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三、外科感染病因
病因
致病菌入侵与 其致病因素
机体的易感性
致病菌入侵 与其致病因素
粘附因子及其 致病菌数量 荚膜或微荚膜 和增值速度
病菌毒素
病菌 毒素
本病特点是: 皮肤红如丹涂, 热如火灼,故名 丹毒。好发于下 肢和面部
(1)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 起病急骤 * 鲜红色片状红疹
(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 * 边界清 * 烧灼样剧痛 * 全身症状明显
少见化脓
(2)管状淋巴管炎:四肢(下肢)多见 浅层急性淋巴管炎 深层淋巴管炎
(3) 急性淋巴结炎
六、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 胞比例增加。
外科感染病人护理
外科感染病人护理外科感染病人护理是医院内最常见的护理之一,因为外科手术患者有很大的感染风险。
外科感染是指手术后术部局部或全身器官出现感染现象。
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外科感染,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首先,在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特别是手术部位的皮肤,以确保没有皮肤破损或感染。
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向医生报告。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以避免术中使用不宜的药物。
在手术前,还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洗手,确保手术室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其次,术中的感染预防非常重要。
在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使用一次性无菌手套、衣物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在手术过程中,要及时清洁手术刀、手术钳等器械,确保手术区域干净。
如果发现手术器械污染或有破裂,需要立即更换。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保持手术区域的湿润,避免组织干燥,以防止细菌滋生。
术中也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体位调整,以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防止感染发生。
第三,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维护伤口清洁和干燥。
在更换敷料时要注意消毒手部,保护自己和患者。
同时,要密切观察伤口的颜色、渗出物、红肿、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
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营养,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在床上病人的翻身和卧位改变时要注意协助患者,避免对伤口的摩擦和压力。
最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宣教,教育患者和家属掌握感染预防知识和技巧,如正确洗手、封闭伤口等。
患者和家属还应注意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和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口头宣教、宣传材料、视频等方式进行宣教,增强患者和家属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总之,外科感染病人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理人员需要从手术前到手术后,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保护患者免受感染的危害。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宣教,可以减少外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外科护理第十一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三、急性蜂窝织炎
定义: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 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
特点: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 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致病菌: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 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浅部:红、肿、热痛明显,→→四周扩散,
边界不清,压之褪色。
✓深部: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 ✓口底、颌下和颈部:可发生喉头水肿而压迫
✓尺侧滑囊炎:小鱼际和小指腱鞘区肿胀和压 痛
掌中间隙感染:掌心凹陷消失,呈肿胀、隆 起状
掌中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早期局部外敷鱼石脂及金黄散等糊剂、理疗 感染严重者,尽早切开引流 应用有效抗生素
护理措施
缓解疼痛 抬高患肢并局部制动,有利于改 善局部血液循环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加强营养
控制感染 早期采取局部热敷、使用外用药 物、理疗及应用抗生素等,促进炎症消退。 脓肿切开者,注意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引流 通畅,观察引流物颜色、性状及量的变化, 注意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清洁。 随时关注体温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
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高达40~41℃或体 温不升。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面色 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神 志淡漠或烦躁、谵妄、昏迷。
可出现肝脾肿大、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 障碍甚至衰竭。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 生化检查 细菌培养检査 病人寒战、高热时采血进行
危险三角区
感染可沿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 脉窦引起颅内感染(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故不能挤压。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发热病人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 粒细胞比例增高。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将疖的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 致病菌的种类。
第八章+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课件)
二、气性坏疽
(一)定义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肌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 染。 (二)病因 1.开放性损伤、伤口缺氧环境。 2.革兰氏阳性的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3.机体的免疫力低下。
(三)病理生理
梭状芽孢杆菌
缺氧环境 的伤口
生长 繁殖
外毒素和酶
一系列临床 症状和体征
二、气性坏疽
导入案例
马先生,42岁,因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伴头痛、头晕1d入院,经检查诊断为 破伤风。病人1周前在田间劳作时左脚被铁钉刺伤,在当地卫生院给予简单清创处 理。现感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背部、胸部肌肉较僵硬,全身肌肉 强直性收缩、阵发性痉挛,呼吸急促,呼吸道分泌物多。体格检查:T 38.6℃,P 95次/min,R 24次/min,BP 124/80mmHg。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腹肌紧张,全腹 无压痛和反跳痛。
二、病因
1.感染的来源 常继发于严重创伤。 2.机体抵抗力低下 3.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
三、临床表现
体征
并发症
体温或高或低;面色 感染性休克、多
症状
苍白或潮红,出冷汗; 器官功能障碍等
寒战、高热,伴有头 神志淡漠或烦躁、谵
痛、头晕、关节酸痛、 妄或昏迷等
大量出汗等中毒症状
四、处理原则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点是处理原发感染灶。 1.处理原发感染灶 2.应用抗生素 3.支持疗法
外科护理学(第7版)
第八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作者:李树雯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第四节 全身性外科感染 第五节 特异性感染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外科感染、破伤风的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 2.熟悉外科感染、破伤风、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3.了解外科感染的类型、全身性感染的概念。 能力目标:运用护理程序对外科感染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素质目标:具有协作护理全身性感染病人、破伤风病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7章 外科感染
共同临 床表现
体检可有肝、脾肿大,甚至可有 黄疸、皮下淤血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是确立诊断的重要依据,最 好是在寒战发热时抽血送检
血培养
处理原发感染病灶、 应用抗生素及 增强机体抵抗力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 By Bill Gates 这个世界不会在意你的尊严,它只希望你在 自我感觉良好之前能有所成就。 ——比尔· 盖茨
引起全身性外科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细菌 数量多、毒力强和(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所 导致
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最常见) 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常见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和 肠球菌 无芽孢厌氧菌 真菌
常见致病菌
全身性外科感染发病特点是急、快、重
有寒战、高热
有头痛、头晕、意识淡漠及恶心 、呕吐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 快或感染性休克
溶血毒素 痉挛毒素
一系列临床 症状和体征
开放性损伤史
破伤风 梭菌
清创、人工免疫 注射 新生儿产后消 毒
•潜伏期:破伤风潜伏期通常7天,亦可短 于24小时或长达20—30日、甚至数月, 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 “七 日风” •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咬肌紧张 、酸胀、咀嚼无力、烦躁不安等,常持 续12—24小时
肌肉强 直性痉 挛
颈项肌 背腹肌 四肢肌 膈肌 肋间肌
呼吸困难、窒息
骨折 尿潴留
并发症
呼吸暂停 窒息: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肺内感染:肺炎、肺不张,最常见的并发 症 酸中毒 循环衰竭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2)深部淋巴管炎:患肢肿胀、疼痛
78
3.急性淋巴结炎
acute lymphadenitis
轻:区域淋巴结肿大 重:疼痛、触痛剧烈
明显的全身症状
79
(三)处理原则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1.处理原发病灶
2.局部:休息、抬高患肢,药物外敷 50%硫酸镁湿热敷局部
3.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丹毒:全身症状消失后,仍继续使用3-5天以防止丹 毒复发
67
护理-nursing
3. 疼痛管理 4. 防治窒息(suffocate):观察有无呼吸费力、呼
吸困难、发绀、窒息,一旦发现,及时做好 气管切开的准备。
68
四、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acute lymphangitis,acute lymphadenitis )
69
(一)病因与病理
etiology & pathology
65
(3)颌下蜂窝织炎
*积极治疗无效者,尽 早切开减压,防止喉头水 肿和气管压迫
66
护理-nursing
1. 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
(1)定时监测体温 (2)加强创面护理
2.作好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的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换药; -厌氧菌感染:3%过氧化氢、0.2%甲硝唑冲洗, 持续湿敷。 -后期创面可用理疗仪照射局部
Aureus Staphylococcus
30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1
Furuncle
32
疖病:多处发
生疖肿,见于 DM患者与小儿
33
手部疖病
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常规一、概述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和可能污染切口并发感染,常发生在术后3~4日。
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伴或不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二、原因1.存在细菌的种类和毒力,来源于手术操作及用物污染外源性细菌和消化道内寄生菌污染内源性细菌。
2.切口内留有无效腔、血肿、异物或组织血供不良,合并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或肥胖等。
三、预防1.评估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2.手术前(1)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完善皮肤准备,避免损伤局部皮肤。
(3)提高患者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
(4)皮肤消毒范围符合手术要求。
(5)手术前30分钟给予合理剂量的抗菌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需给予非肠道吸收性口服抗菌药。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3.手术中(1)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
(4)严密止血,防止残留无效腔、血肿或异物等。
4.手术后(1)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四、护理常规1.术后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若出现切口疼痛加重,局部有红、肿、热、压痛或波动感等,伴有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和白细胞计数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2.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3.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感染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1解除焦虑、恐惧心理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使病人安静,有高热者给物理降温。
3给抗生素,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全身性症状的观察。
5局部热敷,早期可冷敷,以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6局部制动和固定,抬高患肢,保持良好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7脓肿局限后,协助医生进行切开排脓等外科处置。
8换药时注意伤口病理变化,保持局部清洁。
9做血培养和创面分泌物培养等检验。
10理疗、紫外线照射等可杀灭病菌、促进肉芽生长,适当日光浴亦有效。
11观察功能障碍。
协助病人肢体运动和定时翻身运动等。
12体温过高的可采用药物降温如阿司匹林等,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敷等。
健康教育
1加强社会环境和个人卫生文明教育,大力提倡爱国卫生运动和精神文明教育。
2合理使用预防性抗感染药物,对一般较轻的外伤和较局限性感染,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对较严重的创伤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做好劳动保护,预防或及时正确处理创伤,一旦发生创伤后,应及时和正确地施行清创术,大力宣传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对于小的创伤,自已亦能在现场正确处理,可有效预防感染的进一步加重。
4强化医院感染的管理和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技术,遵守无菌原则,以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
5、勿滥用解热药物。
发热是一种防御反应,外界降温将干扰机体的适应性和调节机制,能导致发冷,血压下降,增加病人不适,但高热时则应适当给予物理降温,以防体温过高引起全身,尤其是对大脑组织和功能的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