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doc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扶正:即补益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祛邪:即袪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损其偏盛:即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治疗阴或阳一方偏盛的病症。

补其偏衰,即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组成阳的一方虚弱不足的现象。

四性:又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降: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药味。

归经: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指出药物作用部分的选择性。

双面调节作用:同一中药,即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的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

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或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速度论运用数学方程定量地描绘这些过程的科学。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运用化学药药动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单方,复方制剂应用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化学测定法: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得到一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然后用室分析或非室分析方法通过生理药动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从而阐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

生物测定法:主要是微生物法,广泛用于抗菌药物的效价测定,其原理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利用该原理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药的浓度,按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副作用:指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可能对细菌呼吸、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及细胞毒作用有关。
黄连药理作用
● 抗毒 ★ 黄连对多种细菌毒素有明显解毒作用。 如:对细菌内毒素致大鼠发热死亡保护作用; ★ 在低于抑菌浓度时,抑制金葡菌凝固酶形成,组织损害;
★ 对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毒素致腹泻有对抗作用。
● 抗炎
★ 黄连及小檗碱对实验性炎症早期渗出、水肿和晚期肉芽增生有
常与钩藤、菊花配伍。

多 谢 您 的 参 与
敬 请 批 评 指 正
● 心律失常,高血压
● 糖尿病
黄 芩
● 功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主要成分 黄酮类 如黄芩苷及苷元(黄苓素) 汉黄芩苷 汉黄芩素 黄芩酶 等
黄芩药理作用
● 抗病原微生物
★ 抑菌有效成分:黄芩素与黄芩苷
问题:炮制方法不同对黄苓抗菌作用有何影响?
★ 抗菌谱广,以对金葡菌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最强,
以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贯众抗病毒范围较广。
清热药药理作用 – 解毒作用
● 解毒方式 ★ 降解内毒素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上的一种粘多糖,可引起机
体发热、循环障碍、休克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如由 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等组成的“热毒清”经电镜观 察可使内毒素崩解。 ★ 拮抗外毒素和降低细菌毒力 外毒素是细菌分泌至体外的物质
,毒力大,对机体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如小檗碱可对抗霍乱 弧菌外毒素,使腹泻潜伏期延长,症状减轻。
★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加强体内毒素的消除。
清热药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 急性感染性疾病(热证)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就是急性炎症, 里热证主要是早、中期炎症。 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作用,以抑制早

2024版《中药药理学》

2024版《中药药理学》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 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
01
02
03
04
整体性
中药药理学强调从整体角度研 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注
重中药复方的研究。
多层次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涉及分子、细 胞、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
多靶点性
中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 的作用特点,中药药理学研究 需要揭示其复杂的作用网络。
实践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 实际,注重解决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挑战
成分复杂性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其相互作用和 药效机制复杂,给研究带来挑战。
药效评价困难
由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传统 的药效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其疗效。
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不同批次、 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
国际认可度低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限制了其 国际化进程。
祛湿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祛风湿药
如独活、威灵仙等,具有祛风湿、止 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 膝酸痛等。
利水渗湿药
如茯苓、泽泻等,具有利水渗湿、健 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等水湿内停证。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升阳、益 卫固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食少便溏等气虚证。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与验证
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01
通过综合研究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
信息,确定复方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验证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四气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影响,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性影响,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性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寒凉药可以降低基础代谢率。

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有机酸、鞣质。

鞣质与出血创面解除,由于蛋白质和血液的凝固,起到止血和减少渗出的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甘味补益药具有强壮机体、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具有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咳、平喘、泻下、止血等作用。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中药药理学的作用特点:作用的多效性、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麻黄(解表药)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机制主要涉及:(1)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2)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使支气管松弛;(3)阻止过敏介质(5-HT和慢反应物质SRS-A)释放;(4)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肾上腺素受体,使末梢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和充血,使呼吸道通畅而有利于平喘。

3.利尿机制可能与扩张肾血管、增强肾血流量或阻断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有关。

4.解热(麻黄挥发油)促进发汗、加速机体散热5.抗炎、抗过敏(伪麻黄碱作用最强,甲基麻黄碱及麻黄碱次之)6.升高血压(麻黄碱)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率,并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

中药药理学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医学资料

中药药理学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医学资料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归经的现代 研究主要从与药物的 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的 关系进行研究。
1. 归经与药理作用 的关系
2. 归经与药动学 的关系
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1. 急性毒性反应
2. 长期毒性反应
3. 过敏反应
4.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第三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二、机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② 用于抗肿瘤:山豆根、大黄、山慈菇、青黛、苦参—寒 凉药。
小结:
(1)药性与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寒凉药 病人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温热药 动物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2)药性与能量代谢 温热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寒凉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3)药性与CNS状态 寒凉药: 中枢抑制:镇静、镇痛、抗惊厥; 温热药: 中枢兴奋→导致失眠。
一、四性(四气)
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四性”是 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 出来的,即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 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反之凡能 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 解毒、凉血、滋阴、泻火)。
3、贮藏条件
贮藏不当,要霉烂变质、走油、虫蛀、直接影响药物 作用和医疗质量。
选择条件:干燥、通风、避免日光直射。
刺五加 丁香甙:
贮藏条件
日光照射 高温
高湿
40℃-60℃ 74%-86%
6 个月 测不出 总黄酮: 高湿条件下,含量减少;
4、剂型和煎煮
解表药:火力强、时间短; 补益药:火力要温和、时间稍长。
寒凉药-寒证 痛阈↑ 惊厥阈↑ 5-HT↑ 抑制 热性药-热证 痛阈↓ 惊厥阈↓ NA↑ DA↑ 兴奋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中药药理学总论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Na+,k+ATP酶)泵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温热药附子,肉桂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作用,寒凉药相反。
5、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对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 常见药物:白果、苦杏仁、桃仁、商陆、五味子、苍耳子、山豆根、百部、肉桂、两面针。
毒性成分:氰苷、氢氰酸等。
毒性作用:氰苷可水解生成氢氰酸。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氧化反应停止,导致组织窒息。
中毒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范围与现代药理学相同,有两个方面,其一,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即研究中药药效学。其二,机体对中药的作用,即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即研究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验证中药疗效2、探讨中药作用机制与环节3、分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4、研究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中药药效学: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中药药理学是用现代医学语言说明中药的功效,主治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不仅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证实中药的功效、主治,更要探索和发现中药的新作用、机理、新用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中药理论。丰富和发展中药功效、主治的内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中药药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1、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个学科。

2、与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1) 共同点: 研究对象一药物与机体,研究内容一作用及作用机理(2)不同点: 理论基础例:对麻黄功效及药理作用的不同表述3、与传统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以相同理论为指导;(2) 区别:研究手段中药药理学二、研究内容1、中药药效学2、中药药动学三、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2、提高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如麻黄碱。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起到开创性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第二阶段:大约在50~ 80年代。

中药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以及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取得显著成就。

标志性成果有丹参、川芎、冠心11号方活血化瘀作用研究,延胡索镇痛镇静作用研究,桔梗及满山红祛痰镇咳作用研究,清热解毒药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

该时期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除具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之外,还具有一些新发现的药理作用。

3、第三阶段90年代,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两条思路逐渐清晰,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二是突出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

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一节:中药四性(气) 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性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从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作用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便认为属于热性或温性药(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功效)凡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中医临证用药原则:温热药可治寒证。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七、剂量及煎煮方法
• 大承气汤: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最多) 混煎法—同时煎煮(大黄酸少14% 总蒽醌少11%) 后下法—药渣中后下大黄(居中)
八、配伍
• 《本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 者、有相畏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 情,合和视之。” •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十八反、十九畏的看 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盾之 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
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次乌头碱(LD50=5.8mg/kg)
• 2、增强疗效
延胡索用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 3、利于贮藏,保持药效稳定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的活性,苷分解减少.
• 4、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泻下(结合型蒽醌),炮制后抗菌作用(游离型).
六、制剂及剂型
•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促进肠蠕动,行气 针剂升高血压,抗休克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 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 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 或寒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1、中药药理学(1)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内容:包括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主要任务: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阐明中药效应动力学和中药代谢动力学,以此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目的,为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为寻找新中药提供线索。

1、阐明中医药理论2、促进中药学的发展,提高用药水平3、老药新用和发现新药材4、研制新药5、实现中药现代化:为中药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提供必要的药效学,毒理学资料。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作用的多效性(2)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3)量效关系的复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5)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一、中药基原(品种)二、产地三、采收季节四、贮藏条件五、炮制六、剂型和制剂七、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副作用:中药在治疗量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而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与使用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无关,主要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病人。

解表药: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都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部分药物还用于水肿、喘咳、麻疹、疮疡初起等症并兼表证者。

主要药理作用:1、发汗、2、解热、3、镇痛、镇静4、抗炎、抗过敏作用5、抗病原体作用6、止咳、祛痰、平喘作用7、调节免疫麻黄:[主要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

[药理作用] 1、发汗影响麻黄发汗的因素:(1)环境温度(2)神经系统功能状态(3)配伍。

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兴奋汗腺α1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扩张汗腺导管,促进排汗;兴奋中枢神经系统2、平喘有效成分为麻黄碱。

3、利尿4、解热、镇痛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7、抗炎抗过敏8、兴奋CNS9、升高血压[临床应用]中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现代用于:支气管哮喘、鼻塞、防治某些低血压状态及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粘膜症状。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胸闷咳喘 用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地等。 2.支气管哮喘 麻黄碱口服或喷雾吸入。 3.鼻塞 0.5%-1%麻黄碱滴鼻。 4.低血压 皮下、肌注预防低血压。 5.缓解寻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不良反应 左旋麻黄碱可使前列腺肥大者排尿困难、失 眠等。过量(治疗量5~10倍)可引起中枢和心血管中毒。 去甲基麻黄碱中枢兴奋、欣快、食欲抑制。精神病、心脏病 、孕妇避免使用。麻黄碱不得与咖啡因合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老人,肝肾功能衰退。 性别:性激素,妊娠、哺乳、月经三期的生理不同。 体质:营养状态,特异体制(高敏、耐受、过敏体)。 精神:乐观者提高抗病能力,悲观者难奏效。 二、病理因素 病理影响药效。肝肾功能,肠内微生物影响药代。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地理条件、气候、饮食、起居不同、昼夜节律性、激素 分泌、神经活动等。
(3)利尿 利尿成分为D-麻黄碱,口服弱,静注明显, 过量反而减弱。机理:①扩张肾血管增加过滤率;②抑制肾小 管对Na+重吸收。
(4)抗炎、抗过敏 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被 酚妥拉明和心得安阻断,说明与α、β有关。除抑制过敏介质 释放外还有抗补体作用。
(5)镇咳、祛痰 镇咳为可达因1/20,有效成分为萜品烯 醇。挥发油为祛痰有效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奠定良好的专业课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与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实验。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思考题组成。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8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稿》,由药理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
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扭体法)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热板法与扭体法的原理。

2.掌握热板法中小鼠痛阈值的测定方法及合格小鼠的筛选标准。

3.掌握小鼠扭体疼痛反应的评价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6.了解实验数据坐标图示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阐述醋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原因?
3.比较两种镇痛实验方法。

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2.掌握小鼠附子中毒的表现。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5.了解药物毒性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制附子和生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作用
(二)分组,给药,观察动物附子中毒的表现,以及中毒潜伏期、死亡率(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动物中毒表现的描述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2.阐述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3.中药经炮制后对临床用药有何意义?
4.为预防附子中毒,应如何降低其毒性?
实验三、麻黄汤及去麻黄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的影响(着色法)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大鼠足跖部汗液着色法
2.掌握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及麻黄对全方发汗作用的影响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其他发汗实验方法。

5.了解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一)讲述大鼠足跖部汗腺的主要分布以及和田高垣试剂的组成
(二)大鼠分组,给药,固定,足跖部分别涂上A液和B液
(三)大鼠足跖部汗点出现的观察
(四)实验数据的处理
(五)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六)总结
三、思考题:
1.如何准确记录汗点出现数?
2.阐述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及去麻黄后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差异?
实验四、柴胡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2,4-二硝基苯酚(或内毒素)复制发热动物实验模型的方法。

2.掌握肛温计测定家兔体温的方法。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其他发热动物实验模型的复制方法。

5.了解柴胡解热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体温值。

(三)分组。

(四)家兔发热模型的制作。

(五)给药。

(六)测量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动物的体温值。

(七)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八)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试验结果,试分析柴胡解热作用的特点。

2.解表药和清热药解热作用的特点。

实验五、茵陈蒿汤对家兔的利胆作用(插管法)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家兔胆管插管方法。

2.掌握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自身对照的设计原则。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传统经典方剂茵陈蒿汤的功效、药理作用
(二)家兔麻醉、固定、胆管插管、收集给药前胆汁、给药、收集给后前胆汁(三)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五)总结
三、思考题:
1.实验是否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为什么?
2.分析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机制。

实验六、天麻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的表现。

2.掌握中药天麻的中枢抑制作用。

3.掌握药物协同作用的动物实验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天麻的功效、药理作用。

(二)给药、观察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五)总结
三、思考题:
1.何谓阈下催眠剂量?
2.为什么天麻能提高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的百分率?
实验七天南星抗小鼠惊厥作用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兴奋的表现。

2.掌握中药天南星的中枢抑制作用。

3.掌握小鼠惊厥模型的制备实验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天南星的功效、药理作用
(二)给药、观察、小鼠惊厥模型的制备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五)总结
三、思考题:
1.讨论天南星抗小鼠惊厥作用的机理。

2.中枢神经抑制实验有哪些?
实验八人参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抗疲劳作用药物的常用筛选方法。

2.掌握小白鼠游泳实验方法。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人参的抗应激实验。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水深、水温的要求。

(三)分组。

(四)给药,负重,游泳。

(五)测量小鼠游泳时间。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为什么人参可抗疲劳?
2.影响小鼠游泳时间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九人参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掌握抗疲劳作用药物的常用筛选方法。

2.掌握小白鼠耐常压缺氧实验方法。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人参的抗应激实验。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缺氧瓶的准备、要求。

(三)分组,给药。

(四)放入缺氧瓶中,记录小鼠耐缺氧时间。

(五)实验数据的处理。

(六)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人参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是什么?
2.影响小鼠耐常压缺氧实验的因素有哪些?
Ⅲ教学组织与考核方法
一、实施机构:药理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一)实验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二)教学点:在药理学学生实验室教学,承担教师由药理学教研室委派。

(三)辅导形式:实验小论文、课堂答疑、讨论、复习等结合。

四、考核办法:每次实验后批改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占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的的30%左右;理论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
的5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验内容教学时数实验类型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扭体法) 3 验证型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1.5 验证型实验三、麻黄汤、麻黄对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的影响 3 验证型实验四、柴胡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 3 验证型实验五、茵陈蒿汤对家兔的利胆作用 2 验证型实验六、天麻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1.5 验证型实验七、天南星抗小鼠惊厥作用 1 验证型实验八、人参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1.5 验证型实验九、人参对小鼠耐常压缺氧的影响 1.5 验证型
合计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