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周王翠《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主体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 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 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 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作 业
必做: 1、字词强化练习 2、完成《能力培养》一 3、《长歌行》背诵默写 选做: ●第一则新闻语言精炼铿锵,第 二则儒雅广博,试举例说明。
问: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 安排?
1、“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 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 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 密衔接。 2、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 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月 22日 2时,新 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 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 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 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 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 “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 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 同,力求相互配合。
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 前线22日22时电]这 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 “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 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 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 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 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 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电“说明了发稿所采 用的形式。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请你找出文中的一段议论,并说明它 起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 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 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 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作用: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揭露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背景,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独立自学一
自由朗读本则新闻思考: 1、了解本则新闻的相关背 景,并划出它的六个要素。 2、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 和主体。
提示: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所需信息。
五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 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 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 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 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 “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 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 八糟的残骸。” 约翰· 雅各布· 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 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 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 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 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 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 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 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 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 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 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 锵有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年级上册语⽂新闻两则教案⼋年级上册语⽂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段的应⽤,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是⼩编整理的⼋年级上册语⽂新闻两则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语⽂新闻两则教案(⼀)教学准备教学⽬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结构。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的准确、简洁。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的准确、简洁。
2.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教学⼯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导⼊环节(⼀)导⼊新课同学们,在现实⽣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家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篇来⾃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
让我们⼀起学习由⽑xx亲⾃撰写的《⼈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出⽰⽬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结构。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的准确、简洁。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朗读课⽂,勾画⽂中信息,打好学习的基础,然后根据⾃学指导,完成⾃学任务。
⼆、先学(⼀)⾃学指导1.借助学案链接知识⾛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基本结构有哪些?2.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要求读准字⾳,并努⼒读出⽂章的感情和⽓势。
) 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学检测要求在学案上完成⾃学检测题⽬,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对⼀检查并⽤红笔纠错。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尝试新闻写作。
2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与答案《新闻两则》课文基础阅读练习题一.整体把握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其中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的六要素,即、、、事件的发生的、、。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军、军、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
(只需填分句)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1)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2)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3)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
”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以某一则为例)(4)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二.片段阅读(一)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二)(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新闻两则》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 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结
境
构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注音: 鄂 è( è )豫( yù)绥靖(suí) 阻遏( zǔ)( è)泄气( xiè )
溃退(kuì)歼灭(jiān)管辖( xiá) 锐不可当( dāng)上当( dàng) 要塞( sài )瓶塞( sāi ) 阻塞( sè )堵塞( sāi)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 景 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 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 兼有描写、
泰坦尼克号遇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 事件: “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 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 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 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 济于事。 事故发生时, 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 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 数小时后, 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 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 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 航时, 船上大约有2340名乘客和船员。 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 遇难。 只有745人得救, 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 如果船上 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 得救的人会更多。 有两 只满载从泰坦尼克号逃下来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号下沉时形成 的漩涡卷进海底。 显然, 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 船与冰山相撞时, 轮船 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 没有激烈的颠簸。 一开始, 乘客们对 此并没在意, 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 准备去吃饭。
《语文新闻两则》课件
新闻媒体应该公正地报道事实,不偏袒任 何一方。
新闻的分类
01 按媒体分类
可分为报纸新闻、广播新 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 等。
03 按报道内容分类
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
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
等。
02 按传播方式分类
可分为文字新闻、图片新 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 等。
04 按时效性分类
可分为时事新闻、特写新
《语文新闻两则》 PPT课件
目录
•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 新闻的结构与要素 • 新闻的写作技巧与风格 • 新闻的阅读与分析 • 《语文新闻两则》内容解析 • 课堂互动与讨论
01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记录社会、 01 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02 ,或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供最新的事实信息
快速浏览标题和导语:初步了解新闻的主 题和要点。
留意新闻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注意新 闻的语言准确性和客观性。
如何分析新闻
识别新闻类型
判断新闻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了解 其报道目的和受众。
挖掘新闻深层含义
透过新闻报道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 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
分析新闻结构
了解新闻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 等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新能源技术的探索和创新。
06
课堂互动与讨论
关于新闻的热门话题讨论
01
总结词
激发学生兴趣
02
详细描述
选取当前社会关注的热门新闻话题,引导学生展 开讨论,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和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新闻报道
总结词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文章结构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文章结构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文章结构
课文学习一定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新闻两则》文章结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敌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消息二则》课文全文阅读
《消息二则》课文全文阅读消息二则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
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
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
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勃兰特1973年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当时采取这一出人意外的行动的感受。
他说:“我明确区分罪过和责任.我问心无愧,而且我认为把纳粹的罪过归咎于我国人民和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过只能由希特勒等发动二战的战犯去承担.尽管我很早就离开德国(二战期间勃兰特流亡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但对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我也感到有连带责任。
出任德国总理后,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社会责任。
那天早晨醒来时,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能只限于给纪念碑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献完花圈后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这就是下意识吧?”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曾经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
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这使得希特勒后裔也因为强烈耻辱感而决定永不结婚生育,让那个罪恶家族断种绝根。
(本报综合北京电) (天津日报(新闻)-海外纵横-第6版-2005-04-14)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人民网渥太华4月12日电]特派记者邹德浩报道:4月11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育厅厅长麦菲在温哥华宣布,该厅与省内亚裔社区联合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课推荐教材,将向各中学推出新的历史教科书,新书的第五课内容涵盖南京大屠杀、加拿大战俘等重要历史事实,并提出有关战争受害人索赔、日本政府对二战的认罪态度以及与二战历史有关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1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新闻两则课件(栗子作品)
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旳巩
第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
二
旳战斗力。句①无感情色彩,
题
且与上一句反复。
……填然空在题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旳整天鏖 战中,我已( 歼灭 )及( 击溃 )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扬中、镇江 诸县旳广大地域,并( 控制 )江阴要 塞。( 封锁 )长江。我军前锋,业 已( 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旳 原因、经过、成果;
新闻旳构造:一般涉及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旳写法:主要是论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旳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要精确。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攻打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旳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 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旳威力,认识到 中国革命旳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 礴,语言精确简要,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 留下很深刻旳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日所学 习旳知识利用到今后旳生活中去,用心体验 、感受、思索周围旳世界,开阔视野,提升 认识水平。
体会本文语言体现旳某些特点。 (真实精确简要
)思索课后第三题。
三、朗诵两则新闻,然后联络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旳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造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要点)
毛泽东
鲁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课件—《新闻两则》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广义新闻: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 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 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新闻”。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
果。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 标题
不
可
少 的
– 导语
三
部
分 – 主体
辅助 – 背景 – 结语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 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 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告诉读者。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 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 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阅读一篇消息,要注意分清消息中标 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横渡 长 江
毛泽东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 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 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 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 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 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 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 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 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新闻两则》PPT课件10
一、听读课文 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听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 出新闻的六要素。
项目 时间 地点 内 容
人物
发生的 原因 事件的 经过和 结果
项目
时间 地点
内
容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发生的 原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 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 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
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 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 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 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三、自读课文 复述内容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四、默读课文
小组交流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 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
有什么表达效果?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
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
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 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
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三、教学课时 2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1.什么是新闻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X。
b)报道迅速及时。
c)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另: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原创1:第1课 新闻两则
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 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 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章样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2、新闻的记叙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3、新闻的结构
标题 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题)
导语 简洁明了的叙述事件。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 话或第一段。(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要看导语)
主体 导语后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 部分。(详细地的了解新闻内容,要看主体)
思考题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读 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 请概括出来。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 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 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 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言简意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找出消息的结构的五部分。
五、拓展延伸:
1、思考: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六、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两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
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补充新闻背景材料,视频等帮助学生了解内容。
学习难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以朗读为主,读读文中体现新闻特点的句子,来了解新闻的特点。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补充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放PPT
2、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各通讯社名称)PPT
3、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4、分析新闻六要素:
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分析主体部分:
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七、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00字左右。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作用是什么?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新闻第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四、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内容PPT
一次备课(一磨)
二次备课(二磨)
新闻第一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探究文章的主旨。
(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