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第五节,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转变全
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 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 效果均不好。如,唠叨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 二、态度变: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 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
沟通信息
目标(接受者)
情境
可信
差距
信念
意图
畏惧
人格
这一模型绘出了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专栏2-12 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
个体把自己当成是另一个人时,会按照扮演角 色的态度和行为生活。长期导致态度和行为模 式固定,从而态度转变。行为矫正可用。
如、追星模仿、学习榜样;演员入戏太深、印 象整饰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由于态度是个体对人和事物的倾向, 目前还难直接测量。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 测量。态度测量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
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个体的态度取决于态度对象对个体的价值。当个
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
定态度;介乎二者之间采取中性态度;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态度对象的价值,不应忽视其客观价值,但社会心理学家更强调个体赋
予它的价值。
态度与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比态度更抽象一般、稳定持久;价值观不像态
有无目标的态度;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 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
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摘要文章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行综述,主要从态度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双重态度模型,态度的形成及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的改变过程的三阶段、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海德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引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事件、国家、集团、制度、观念等等。
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价倾向就是态度。
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1 态度的概念1.1 态度的定义态度通常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1]。
1.2 态度的心理结构1.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1.2.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1.2.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1]。
前面已经指出,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对行为起准备作用。
因此,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推测只是推测,态度与行为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决定,除了态度以外,行为还决定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内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要素组成。
三要素的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如果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协调一致。
当三者发生矛盾及需要转变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
因为在态度的转变中,认识的转变较容易,而思想情感的转变比较困难、缓慢。
积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消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态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个体的积极态度,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与完善,造福于社会。
表现为:其一,积极态度具有认识和情感的价值。
外界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都要通过态度的过滤。
因此,积极的态度常使个体在接触信息时,倾向选择正面信息,促使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而对于负面信息也是有所认识,常给予排斥。
常此以往,必然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其二,积极态度具有保护和激励的价值。
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同时常使个体追求符合需要和价值观的事物,促使自身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其三,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良的个性促进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
他们充满自信,具有乐观主义业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现实压力为挑战,惯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
这都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
第九章 态度形成和改变
第九章态度形成与改变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个人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本章将分别论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新生儿之外,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往往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旧态度的改变导致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第一节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因而,个体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生活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态度形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等学习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人自出生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的。
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产生的影响具有一系列的特点:第一,是一种有选择的影响,只让个体了解或接触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第二,是一种持久的影响,往往伴随人的一生;第三,是一种多元化的影响,即社会环境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往往是不相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第四,是一种宏观的影响,对人们的态度起着导向作用,对个体态度形成的要求和约束也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
(二)家庭的影响对于个体最初态度的形成,家庭及父母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态度的形成及其今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形成的态度往往会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态度则可能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家庭及父母的影响还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
除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长幼关系之外,还包括了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
情感关系较融洽,则互相之间的影响就较大,在态度上也易趋于相近或相同;此外,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对孩子态度的形成也具有显著影响,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气氛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与人相处的态度,学会用平等的方式与人相处,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行为主要有:工作绩效、离职率、缺勤 与迟到、偷窃和暴力等 2.工作投入度(或工作参与度)。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 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高分入校,挂科,“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研究表明,工作投入度可以解释员工流动率中16%的变化。 3.组织承诺。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 望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组织承诺高的员工流动率较低。 组织承诺包括三个成分:感情承诺[情感依赖]、持续承诺[虑 及跳槽成本]、规范承诺[责任和义务] 与个人特点有关:学历高承诺低、资历深承诺高。 与工作任务自主性和技能多样性成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 相关。 高工作投入意味着对特定工作的认同,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对 所在组织的认同。
(二)、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转变的模式: C.Hovland与I.Janis 1959年提出,在整 个态度的转变的过程中,涉及四方面的 因素: 传达者 沟通信息 信息接受者 周围情境
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
专业性
说服者
可靠性 吸引力 相似性 信息的差异性
信息的情绪性 信息的组织性 信息的重复性 原有态度 人格特征 预防注射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个体因素 A、 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态度的形成 B、 个体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气质、独立 性与依赖性等 C、 个体创伤与偶发性经验的影响 D、价值观的影响 2、个体所属群体的影响 3、知识与信息的影响:认知因素的影响(水 重要还是钱重要) 4、社会文化与其他因素的影响
勒温发现,个体态度的改变同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观密切相关。个体态度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 方式和程度。 主动型和被动型。 勒温在二战期间比较了两种让家庭主妇去购买不 喜欢的食品的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由能言 善辩的人向主妇们讲解上述食品的营养价值,以 及食用这些食品对国家的贡献(当时物质非常缺 乏)。第二种方法是让主妇们进行群体讨论,讨 论的结果是大家一致决定购买。一段时间后,派 人调查实际购买情况,结果发现听讲解的主妇只 有3%的人购买了上述食品,而参与群体讨论主妇 有32%购买了原先不爱吃的上述食品。
4.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10
(3)提供知识职能 态度可以用来指导简化决策 过程。对某个商品保持品牌忠诚度和肯定态度, 消费者就可以避免收集其他品牌信息的冗长过 程,从而简化决策过程。
(4)价值表现职能 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中心 价值观和自我观念表达给他人。比如,人们穿 着饰有品牌标识的衣服,正是想通过这一方式 来表达他们自己。
征求意见
牢记某人的名字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5
2.“脚踏入门”技巧
一个请求者如果能说服别人先答应一个 小请求,那么就可以提高他答应中等请 求的可能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6
3.“脸碰到门”技巧
提出两个请求。第一个问题是非常大的 请求,大到预计没有人会答应它。当问 答者拒绝了第一个请求后,就提出第二 个相对较低的请求,经常会被答应。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9
第四节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一、从决策的角度看态度的变化 1. 详细可能性模型(ELM)
中心 路线
沟通(采购来 源、信息、渠 道) 关注和 理解 高参与 处理 认知 反应 信念和 态度改 变 行为 改变
边缘 路线
低参与 处理
信念 改变
行为 改变
态度 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8.简介多因素模型。 9.什么是单独计量效应? 10.什么是真理效用? 11.简介详细可能性模型。 12.简介平衡理论平衡理论。 13.介绍四种行为影响的技巧。
3.态度有哪些作用?
4.信念如何直接形成? 5.态度如何直接形成?
6.行为如何直接形成?
7.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有哪些?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9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一、什么是态度1、含义: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
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
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3、成分:态度的心里构成(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
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导致晕轮效应(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4)态度的隐藏性(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影响: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4)个人性格的影响(5)行为的影响(6)其他: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④转化性⑤模仿性(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h
9
(二)个体的学习(主观因素)
1、联想学习
联想就是由一种品质、特性、气质而 想到另一种品质特性
在人们的态度形成过程中联想起到很 大的作用
例如:生活中对美的,相貌端正,大方 的,活泼的等有积极的情绪反应.相反, 对丑陋的,肮脏的,贪婪的等有消极的 情绪反应.当这些品质与具体的人结合 起来时,往往由此对这些人产生好感或 反感,从而形成对这些人的态度。
物质的精神的手段均可以使特定 的态度发生改变——巩固加强或 削弱衰减。
3、学习理论 态度的改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S OR
h
26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 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 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 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 断而形成的态度。
h
4
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 1.家庭的影响 ①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小儿童态度的 形成起决定作用
h
12
一、劝说宣传法
这是最常用的改变他人态度的 方法,劝说的效果与以下四个方 面有关。
1、传播者的特性 专家、权威
较高的社会地位
人际魅力大:人格特征,仪表体态, 言谈举止
较高的相似性
可依赖性
h
13
2、信息的传播
①传播方式
单向传播
传播者→被传播者
文化水平低效果好
双向传播
传播者←→被传播者
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
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
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
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
态度的形成及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摘要文章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行综述,主要从态度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双重态度模型,态度的形成及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的改变过程的三阶段、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海德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引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事件、国家、集团、制度、观念等等。
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价倾向就是态度。
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1 态度的概念1.1 态度的定义态度通常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1]。
1.2 态度的心理结构1.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1.2.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1.2.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1]。
前面已经指出,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对行为起准备作用。
因此,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推测只是推测,态度与行为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决定,除了态度以外,行为还决定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
论述态度的形成过程)
转变态度的途径和方法作者: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 (本文浏览次数: 2489)【关键字】转变态度途径方法论述转变态度的途径和方法南昌县莲塘实验学校周红林内容提要:在人类社会中,态度对我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一直是人们探讨社会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中心课,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小到人们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无刻不受到态度的影响。
例如卫生工作中也是如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
病人对医疗工作的态度,也是影响到他们的就医行为和对卫生工作的支持。
诸如对吸烟的态度等等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态度问题。
关键词:转变态度途径方法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它使人的心理处于准备状态,具有行为的倾向性。
态度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
如果一个人特别注意到自己将要作业的反应,也就是在心理上对要作的反应有所准备的时候,他的反应就比那些只集中注意于将要来临刺激的人所做出的反应要快。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判断和思考等活动效率都要受到他的心理准备状态的支配。
阿尔波曾提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的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对所有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境的反应,产生一种起指导作用的或能动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对任何特定的客观对象都具有认识的成份,表达感情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1、态度是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性,它和意见有一定区别。
2、态度来自于价值,也就是说,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人们所拥有的价值观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大作用。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的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1认知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和评价,它通常是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包括对态度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例如:“我认为吸烟是有害的:这就是带有好坏评价性的叙述。
2情感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表现出对态度对象的喜欢和厌恶的程度。
比如“我认为吸烟是有害的”这一认知问题,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就是“我不喜欢抽烟的人”“我对吸烟感到厌恶”3意向要素:是指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反应倾向,即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4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一)态度与行为是否一致?
拉皮埃尔悖论:人们表面的态度与实际
的行为并不完全吻合,有许多时候是“说一套,
做一套”。(P85)
台湾的心理学家也曾经对已婚妇女进行 过有关生育意愿的问卷调查,几年后发现, 那些决定生育的妇女64%生了小孩而不想生 育的妇女,19%生了小孩。这也说明,态度 与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但是有一定的相关, 或者比较高的相关。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即个体态度的获得过程。 一、态度形成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理论认为 态度对象(条件刺激物)与引起积极或消极 情绪的事物(无条件刺激物)之间多次结合 强化,可以产生对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态 度。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个体主动操作的 行为是态度形成的前提,强化是决定态度 频率的关键。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从态度的表现形成来划分。 “人人平等却歧视农民”
四、态度的功能(Katz, 1960)
1 工具性(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持某种态度,例 如:热情——推销)
2表达性(为了表达内心的价值,例如:亲 善——助人)
3自我保护(下意识地采取一些原本不会选择 的态度,以防止他人的批评,例如:自负—— 自卑)
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
意向三个方面。
理解态度应把握的三个方面:
1.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倾向,对主体 即将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
2.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 情感和意向三因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 情感是核心,意向是方向。
3.态度与情感、意见、价值观等概念的区别与 联系
偏重于情绪情感的态度定义,如爱德华(A.L.Edwards) “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感情的程度”
信念是如何形成
关于信念的思考信念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建立什么样的信念,以什么信念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决定了每个人精神世界的层次,也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
在当今由经济多元化决定的文化多元化的复杂条件下,研究信念的变化、特点、走向,确立国家、民族、政党所提倡与发扬的精神信念,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国家与政党的精神核心与价值导向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价值观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倡导唯物主义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与邪教的重要政治任务。
一、信念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确立起来,用以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念构架。
它既具有一般认识的性质,也具有特殊性。
同其它认识一样,它产生于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生活经验与人生体验的反映;但与其它认识又有所不同,它与“信”相联系,在这种观念中灌注了价值肯定、确认、认同的成分;同时,在信念中包含有较为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心理偏执倾向。
由于信,其爱与憎便非常强烈与持久,人们可能会倾其毕生甚至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某一种信念。
由信念所左右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也具有明显的目标性指向,人们的行为方式选择往往直接受到信念的支配和导向。
信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形成的直接经验密切相关,经验事实的改变会对信念的稳固程度发生影响。
比如,向善是一种伦理追求,当某种关于善的理念被人们接受时,行这种“善”便成为人们的基本信念;但由于善恶内涵在不断地变化,如果坚持善的信念的行为在现实中屡屡给自己带来危害和不幸,而社会也无力予以直接的必要援助时,人们关于善的信念便会发生动摇,甚至会在信念选择上走向另一个极端。
巴普洛夫在其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中谈到:外在刺激物与人的反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直接刺激的次数与形成反映的稳固程度成正比,但间接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射则要弱得多。
“望梅止渴”被多次使用,便不再产生作用。
如果我们把人们所确立的信念看作一类刺激物,则信念的确立、形成、稳固同人们的经验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态度及其形成
eg: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 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 ➢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态度及其形成
态度模式
1953年,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
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 (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 响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 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
刺激 (信息的传播)
注意 了解 接受
态度及其形成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 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 不平衡状态。
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 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 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 态度转变的问题。
态度及其形成
态度及其形成
第一节 态度及其形成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 行动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态度的ABC模式: 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
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 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 体验。 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 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第一篇: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一)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教师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用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来解释。
社会学习可分为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直接学习)。
观察学习也被称为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3)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学习子过程。
他详细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生成过程4)动机过程(4)观察学习的效应第一,习得效应。
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
第三,反应促进效应。
第四,刺激指向效应。
第五,情绪唤醒功能。
2.亲历学习亲历学习也称为直接学习(角色扮演学习);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亲历学习可被看作是观察学习的一个特例,只是观察对象从他人的行为转化成自己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二)态度的改变过程(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年提出态度形成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上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2.认同——是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一层。
认同不受外在压力影响;内化——在思想和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一)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的教养方式2、榜样的作用3、强化与惩罚4、社会的风气5、同伴集体的影响(二)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个人的信念1)亲身经历。
2)替代经验。
3)社会评价。
4)逻辑推理。
2、认知失调3、道德认知发展第二篇: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概述近几年来,随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建设不断增加,给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投资越显重要。
伴随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数量增加和扩大,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正确的投资和发展,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
(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是选择和决定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必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
对一个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决定。
而且,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课讲第五节态度与行为
测量的方法: 1、调查 2、专业测量法 (1)自由反应法 (2)生理反应法
1、调查
要掌握人的态度,可采用多种调查法,有主管人员 平时观察法、有关资料统计法、面谈和发调查表 等。
测量自己的工作满意度
评分办法: 1=非常不满意 2=不满意 3=有点不满意 4=无法确定 5=有点满意 6=满意 7=非常满意
计算公式: 工资满意度(Q2+Q9)/2= 安全性满意度(Q1+Q11)/2= 社交满意度(Q4+Q7+Q12)/3= 监管满意度(Q5+Q8+Q14)/3= 成长满意度(Q3+Q6+Q10+Q13)/4=
4、员工晋升决策都很公平;
5、我了解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
6、我的工作能充分发挥我的能力;
7、我的工作具有挑战性,但负担不重;
8、我相信并信任我的上司;
9、我可以随时将我的想法告诉我的上司;
10、我知道我的上司对我的期望;
四、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可预测行为?
依赖于5个因素:
(一)态度特异性
个体态度有一般和特异之分,如你可能支持妇女生 育权力(一般态度),也可能支持主张人工流产 合法的政治候选人(特异的态度),态度越特异, 它与行为的关系就越密切。
测量自己的工作满意度
1、工作安全性的程度。 2、报酬和额外福利。 3、在工作中获得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在工作中交谈及合作的人。 5、从老板那里得到的尊重程度和公平待遇。 6、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 7、在工作中认识其他人的机会。 8、上级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9、根据为公司所做贡献支付报酬的公平程度。 10、在工作中可以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次数。 11、自己在公司的未来是否可靠。 12、在工作中帮助他人的机会。 13、工作的挑战性。 14、工作中获得指导的总体质量。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
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
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
第7页,本讲稿共13页
第八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
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
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
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
“一致性的改变”
第8页,本讲稿共13页
第八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2)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只是行为的准备,而不是行为的 表现。人若不通过言行举止的表现,其态度就不能被直接观察到。
第3页,本讲稿共13页
第八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3)态度的稳定性
人的态度一经形成便表现得非常稳固、持久,也最难转 化。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之所以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富贵不淫,宁肯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 因为他们怀有崇高的信念,并且将它内化在自己的价值 体系中。
(3)探求知识的功能 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和过滤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自我防卫功能
第5页,本讲稿共13页
第八章 人的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 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 然产生喜好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对于经常性购买的产 品,行为是构成态度 的关键因素8态度三个成分的相互影响
认知 成分
情感 成分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行为 成分
9
2.态度的作用
(1)功利作用 使人们在表达感觉时,考虑的是 从别人那里获取最多的奖赏和最少的惩罚。
5
态度构成的三个主要成分
(1)认知 指消费者对该
态度标的物的 知觉、信念与 知识。
认知成分对复杂的产品 特別重要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6
态度构成的三个主要成分
(2)情感
是指消费者对于 该态度标的物的 整体感觉与情绪。
香水气味让你有什么感觉?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7
态度构成的三个主要成分
(3)行为 是指消费者对于该态
很坏 -3 -2-1 0 +l +2+3 很好 2.对于该车来说,易控制性的优劣如何
很坏 -3 -2-1 0 +l +2+3 很好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2
bi: Strength of the Belief 1 = 对象拥有属性的低可能性 9=高可能性
1.显著信念 指当人们注意到某个对象时, 从记忆中唤起的对该对象属性的认知。
2.信念强烈程度 消费者对该对象具有该 属性的认同程度。为了衡量信念的强烈程 度,可以采取十分制。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1
3.评价每个显著属性的好坏
对每个属性肯定或者否定程度的评价。 例如研究人员向消费者征询对下列两个问题的评分: 1.对于该车来说,极具强度的优劣如何?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4
2.态度的直接形成
从体验观点出发的三种机制解释了态度是如何直接 形成的。 经典条件反射 态度是条件刺激所引出的情感条件反射. 单纯暴露现象 人们对某件事物的喜好可以简单地通 过让他们不断地接触该事物而提升. 情绪 当消费者首次接触某个对象时,他们当时的情绪 状态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低参与
着重通过对简单信息的重复提高对产品属性的信念。 将销售点展示和广告联系起来。在交通繁忙的地 点进行产品销售和展示。
体验/冲动 着重点放在能通过对产品或者服务的接触而培养起
来的乐趣和情感上。着重通过对产品的正面感觉 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培养起感情来。
行为影响 应用促销技术,如奖金、折扣、试用品和赠券等。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4
二、 消费者态度
1.态度定义和构成
态度(Attitude)是指针 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例如, 某一品牌、某种行为,或 某种观念),所学习到的 一种持续性的反应倾向, 此一倾向代表着个人的偏 好与厌恶、对与错等个人 标准 。
营销人员要努力增强消費 者对产品的正面态度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第四章
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形成及变化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通过多因素模型预测消费者态度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
本章重点
1.消费者的信念的含义 2.消费者的态度的含义和构成 3.态度的作用 4.信念的直接形成 5.态度的直接形成 6.行为的直接形成 7.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17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效用层 次
购买过程
效用层次
高参与 高参与层次:信念一态度一行为
低参与 低参与层次:信念一行为—感情
体验/冲动 体验层次:感情—行为一信念
行为影响 行为影响层次:行为一信念一感情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8
基于消费者购买过程类型的促销策略
购买过程
可能的促销策略
高参与
着重通过认知学习措施提高对产品属性和功能的信 念。可以强调印刷品广告和人员销售。通过产品 实地示范和广告等经典性条件反射措施创造感情。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2
第二节 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一、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直接形成 信念、态度和行为三者的直接形
成经过了不同的过程,而这些过程是 同消费者行为的三种研究观点直接相 关的。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3
1.信念的直接形成
决策的观点解释了信念是如何直接形成 的。
信念直接产生于消费者的 信息处理过程 认知学习过程
(2)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可以使人们不受与自 己相关的基本事实和外界的残酷现实的伤害。
比如,吸烟者对吸烟采取肯定态度来进行自 我防护,回避吸烟危害他们身体这一事实。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0
(3)提供知识职能 态度可以用来指导简化决策 过程。对某个商品保持品牌忠诚度和肯定态度, 消费者就可以避免收集其他品牌信息的冗长过 程,从而简化决策过程。
8.多因素模型 9.单独计量效应 10.真理效用 11.详细可能性模型 12.平衡理论 13.行为影响的技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3
第一节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
一、消费者信念 消费者信念起源于认知学习。它代表着消费者
对某一对象及其属性和所能提供的好处的认知 水平和推断结果。 对象 产品、 人、 公司 其他事物。 属性 该对象的性质或特征。 利益 该对象给消费者提供的正面效用。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9
第三节 通过多因素模型预测消费者态度
一、多因素模型
多因素模型描述了在高参与的条件下, 消费者如何综合他们关于产品属性的信 念,从而建立起对可以相互替代的品牌、 公司或其他目标对象的态度。有很多关 于多因素的模型。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20
二、特定对象的态度模型
(一)三种预测态度的主要因素
(4)价值表现职能 消费者可以将自己的中心 价值观和自我观念表达给他人。比如,人们穿 着饰有品牌标识的衣服,正是想通过这一方式 来表达他们自己。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1
三、行为和行为意图
1.消费者行为 包括了与消费者获得、处置和使用
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活动。 2.消费者行为意图
行为意图能够较好地预示实际行为 (特别是在高参与度的环境下)。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5
3.行为的直接形成
很强的情境或环境力量能够推动消费者 行动
操作性条件反射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
16
二、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层次
信念、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信念往往是态度形成的基础,而态度又 是行为的预测指标,态度与行为之间具 有高度一致性。
消费者行为学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