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原创性建筑设计的思考——从王澍先生获2012年普利策建筑学奖说起
王澍最近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
克利福德-皮尔森:“王澍应该获得这个奖项”中国建筑师王澍(Wang Shu),48岁。
他的作品探索现代技术与传统审美的结合。
王澍最近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
这是由赞助这个奖项的凯悦基金会的主席托马斯-普利兹克(Thomas J. Pritzker)宣布的。
王澍是第三十七位获得这个奖项的建筑师,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贝聿铭(I.M. Pei)出生于中国,但他生活和工作都是在美国)。
记者就这次获奖电话采访王澍。
王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我还这么年轻!”王澍于1997年和他的妻子陆文宇(Lu Wenyu)在杭州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业余建筑工作室”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杭州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杭州虽然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但有许多区域看起来仍然象中国其他的新兴城市。
杭州作为一个艺术和传统富集的地方,以一种神秘的东南吸引了中国人的想象力。
王澍的建筑吸收了古代文化的优点,同时加入了现代建筑系统和元素。
当王澍询问今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授奖对象为什么不包括陆文宇时,“普利兹克奖”评审团执行理事玛莎-索恩(Martha Thorne)说:“这个奖项针对个人或数人(不针对公司)。
评审团认真地评估了被提名获奖的专业人士的所有情况。
”她说:“当获奖的作品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时(大多数的建筑都是这样),这对评审是一种特别的挑战。
就今年的获奖者来说,评审团评判了王澍在建筑作品、教学、理论等等方面的贡献,并且认为王澍是杰出的,应该获得这个奖项。
”这个奖项也曾发给两对组合:他们是2001年的获奖者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2010年的获奖者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关于王澍和普利兹建筑奖
关于王澍和普利兹建筑奖我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王澍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样式,他是对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一种思考。
而且我觉得王澍的思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理论上他有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建构,这点是最重要。
我觉得王澍的获奖是水到渠成。
因为王澍对中国城市中国建筑有很系统的理论,他的实践也能支撑他的理论。
目前在世界上能有自己建筑理论的建筑师非常少,所以王澍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建筑师。
我觉得普利兹克评委会能够给中国年轻的建筑师颁奖非常好,对中国的建筑师是一种很重要的激励。
因为王澍是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师的代表,是实验建筑师的代表。
所以他的获奖是整个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实验建筑的肯定。
_________著名建筑评论家王明贤先生。
普利兹克评委会刚刚发出了一个补充声明:“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颁奖的形式,给世界一个提醒,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该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王澍得奖的意义。
中国建筑师获奖是因为中国崛起这个大背景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机遇。
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一种危机感。
_______ 著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先生中国建筑师已登上世界建筑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有主角的地位了,挺值得高兴的事,是大好事。
王澍背景很特别。
现在中国主流的建筑师大部分在国外留学,有国外背景。
王澍是一直在国内,他走的路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王澍是一个责任化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有紧密联系。
我想王澍获奖后,对中国建筑界从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财富。
这一点有非常大的好处。
不要再跟着西方建筑界后面施恩佳慧。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 朱路路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朱路路摘要:通过解读王澍的建筑作品,了解其设计思想及建筑语言,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与气韵,从而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想建筑语言一、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找到城市的记忆,以致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处哪座城市、国内还是国外。
城市建筑缺乏文化特色,丧失了历史感。
2012年王澍获得了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普利兹克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王澍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找出他是如何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交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辉映,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而要想深入了解王澍的建筑思想和语言,我们必须从其作品入手,细细品味和探寻。
二、对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做为其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使用。
共五千多名师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校区建筑呈散点状分布,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建筑群。
“造园”一词正如校区的建造过程,设计师取象山之景围合院落,空间上起承转合,连绵蜿蜒,首尾相衔,给人一种质朴静谧、回味无穷的视觉效果,颇具宋代山水绘画的气息。
象山二期建筑群像极《千里江山图》,绵延、起伏、回转,走廊从建筑内部延伸到外部,从建筑外部向建筑内部穿梭,宛如江山图中的盘山路,而构成建筑主题的S形,像是山脉的远景推拉,构成连续的运动。
而为了让这种运动更有节奏,如蛟龙卧于丘陵,王澍用人工方式在原本的平地上顺着山水之势做出坡度。
浅析王澍的建筑哲学思想
终,无小体现着 中目的人 文精神 。在 长期的建筑设计 建
造 实 践 的 过 程 , 于 澍 逐 步 形 成 了 自 己 独 特 的 设 汁手 法 及 建 筑 风 格 。 本 文 旨在 从 王 澍 的 建 筑 形 态 以 及 空 间 的 应 用 , 浅 析 澍 是 如 何 将 自 己的 对 中 【 x l 文 化 的 理 解 运 用 剑 设 汁 巾 , 从 而表 达 其 建筑 哲 学 思 想 。
感 的 营 造 。 在 象 山校 区 的 艺术 设 计 学 院 也 是 类 似 形 态 的 屋 顶 并 且坐 落 在 水 上 ,其 建 筑屋 顶 与 中 国南 方 微 波 起 伏 的 缓 慢 水 体 状 态 想 符 合 ,所 以 又 称 为 “ 水 房”。 3 建筑中的 “ 假山石”
F 沉 的 庭 院 、屋 顶 花 园 、 空 中 连 廊 等 多 层 次 的交 往 空 间 ,更 好 的激 发 学生 学 习 兴 趣 和 创 新 能 力 。在 不 同 建 筑 组 合 的合 院 中 , 王 澍 通 过 台阶 、植 物 遮屏 、 回廊、 花 架 草 坪 等 布 局 形 成 形态 各 异 的 下 沉 式 庭 院 , 营 造 出传 统 天井 的 意 象 。 同 时 创 造 出一 种 园林 式 的 移 步 换 景 ,层 层 递 进 的 空 间 关 系 。象 山校 区 取景 和 造 景 也 是 一 大 特 色 。在 墙 面 随 处 可 见 大 小 不 一且 形 状 相 异 的洞 I : 3,透 过 洞 口能 看 到 不 同场 景 。 走在 校 同路上看到这些 形式不 。 一 的 窗 ,有 时 也 能 透 过洞 看 见 建 筑 里 的坡 道 、 楼梯 、 构 筑 物 等 。在 象 山 校 区 可 以看 见许 多 长廊 在 外墙 表 面 悬 挂 , 围绕 建 筑 盘 旋 蜿 蜒 , 与校 园 道路 相 呼 应 。象 山校 区每 个空 间 角 落 都
由普利兹克奖谈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由普利兹克奖谈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思想童星【摘要】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意义巨大.通过比对普利兹克奖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思想演变,可以总结出其对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影响主要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社会实践、人道主义等应对非建筑问题的三个方面.【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普利兹克奖;中国当代建筑师;建筑设计【作者】童星【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带来了大量的新兴建筑的机会,由此中国建筑师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可谓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得到国际建筑业界的巨大肯定。
普利兹克奖对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影响主要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社会实践、人道主义等应对非建筑问题的三个方面。
1 普利兹克奖的发展趋势1.1 新材料的运用普利兹克奖第十一届的得主盖里和第十七届的得主安藤忠雄都是擅长运用新材料的大师。
近年来,普利兹克奖的获奖建筑师作品更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新材料的探索与运用。
201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坂茂常利用纸管、塑料、木料、织物等简易的材料建造灾后建筑。
2015年的得主弗雷·奥托是轻型结构的先锋,对膜材料与网索构成的轻型帐篷结构情有独钟,始终追求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
1.2 建筑技术的革新建筑技术的革新往往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或改变,普利兹克奖常关注于对建筑技术有所探索与运用的建筑师。
盖里当属西方最早使用参数化设计的建筑大师,他的鱼形雕塑建筑和古根海姆博物馆均是运用了CATIA软件得以完成的经典案例。
弗雷·奥托最早通过研究仿生建筑原型以及物理实验来创造、构建建筑模型,并用这些模型得到的原始数据计算支撑计算机结构分析。
2000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雷姆·库哈斯的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项目和CCTV新大楼项目运用了数字图解技术。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建筑学专业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一、王澍的建筑思想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
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
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
中国实验建筑的崛起——普利兹克建筑奖花落中国有感
中国实验建筑的崛起——普利兹克建筑奖花落中国有感作者:王明贤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4期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全世界建筑界极为关注的201 2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1 979年普利兹克奖设立以来,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
消息刚发布的时候,网上很多人哈哈大笑,说假消息,是一个好玩的假消息。
将近过了十个小时,大家看国外网站的报道,才说:“哎,好像还是个真消息。
”可见很多人觉得意外。
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建筑师(或组合),代表世界建筑领域最高荣誉。
该奖 1 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创立,凯悦基金会(HyattFoundation)赞助,表彰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建筑师,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201 1年普利兹克奖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的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资助人,现任蛇形画廊信托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英国艺术委员会和泰特美术馆主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密斯·凡德罗档案馆前任董事;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和埃勒门达建筑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国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来自英国的200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来自澳大利亚的200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来自芬兰的尤哈尼·帕拉斯马是一名建筑师、教授和作家;凯伦·斯坦因是美国作家、编辑和建筑顾问;常务理事玛莎·索恩是西班牙马德里IE建筑学校负责对外事务的副院长。
普利兹克奖得主像菲利普·约翰逊、路易斯·巴拉甘、詹姆斯·斯特林、贝聿铭、丹下健三、罗伯特·文丘里、阿尔瓦罗·西扎、安藤忠雄、诺曼·福斯特、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约翰·伍重、彼得·卒姆托等,都是中国建筑师耳熟能详的世界著名建筑师,群星璀璨,勾勒出一条世界当代建筑发展的脉络。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作者:赵萌华亭来源:《世界博览》2012年第06期不可能!这是误传!估计是黑客攻击所为!2月27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此消息传回国内,众人一度以为是假消息,并互相转发逗乐。
直到28日普利兹克奖官方网站()正式发布获奖信息后,中国建筑界沸腾了,连微博上非业界的网友都竞相转发。
普利兹克奖堪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是该领域的最高荣誉,问鼎者往往会引领建筑界的最新潮流,给建筑美学及建筑价值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
虽然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世界领域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但普利兹克奖在中国的影子却不难捕捉。
鸟巢的设计者瑞士人雅克·赫尔佐格是2001年获奖者,而位于北京望京的银河SOHO是2004年该奖得主扎哈·哈迪德的作品。
如果不是王澍,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澍(SHU)”字怎么读;如果不是王澍,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普利兹克”奖意味着什么。
翻开普利兹克奖33年的历史,美国有十位得主,日本有五位,贝聿铭的华裔身份虽曾经让我们感到振奋,但中国本土建筑师却从未走进过公众视线。
普利兹克基金会此次把奖颁给王澍,就如同1988年张艺谋凭借《红高粱》为国人捧回金熊。
白描王澍“生就富态相,外看朴拙放恣,但内心极其灵秀散淡。
据传他不仅擅长山水书法,还能吹箫引鹤,煮黄酒调竖琴。
”这是某位记者2005年采访王澍时对他的白描。
王澍有着敦实、粗犷的外表,他是一个北方汉子,1963年出生于新疆,妈妈是教师,北京人,爸爸在铁路局工作,后来伴随兰新铁路的修建,父母扎根新疆。
他一年有两次来北京探望姥姥的机会。
在新疆开往北京漫长的旅途中,画笔一直陪伴他,他见什么画什么。
再大一点,王澍被拉提琴的父亲告知五音不全后,更是专注于画画。
后来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他一心想报一个能画画的美术院校。
可父母却希望他能学理工科。
最后两者一折中,父母替他选择了能画画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摘要:在当今“崇洋”风气盛行的中国建筑界,在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王澍获奖显示出国际上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是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建筑究竟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要如何更好地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王澍、传统、未来、文化、建筑发展普利兹克奖,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中国建筑师王澍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对于有获奖情结的国人来说,此奖一出,立即引发了一系列关注。
王澍、象山校区等等都成了人们不太了解却又津津乐道的关键词。
“王澍证明了中国文化土壤孕育了非凡的创意,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与自然和谐共融。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这样评价王澍。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有一个无处不在的中心词“传统”。
这个“传统”既是王澍本人所述的文化传承,也是西方人感兴趣的中国历史文化,与今日中国蓬勃发展令人惊愕的现实正成了映照。
在当今“崇洋”风气盛行的中国建筑界,在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王澍获奖显示出国际上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是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建筑究竟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要如何更好地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
1 回顾历史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那么究竟中国建筑的根是什么,传统建筑又有什么值得我们传承发扬的呢,在我看来,大概有这么几点:中国的建筑来源于关系和体验,园林很好的解释了这种观点。
包括东方的哲学都是在研究关系,而建筑最终的表达也是关系。
中国古代只有营造一说,建好的房子如何摆放是比建造更重要的问题,因此负责摆放的风水先生和文人倒是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回归传统、力求本土 —— 解读建筑师王澍
图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校区占地60余亩,因校区中有一座小山名象山而得名,整个校区分为两个部分,南区为老建筑改造部分,植被极好,
图2 文正学院图书馆
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宁波历史博物馆
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审词中,专门提及了宁波博物馆。
评审词称“王澍的建筑作品具有难能可贵的特质——外表不失庄重威严的同时,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
图3 宁波历史博物馆
)山体的构思
场地处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这座建筑是被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的。
思想首先来自建筑所处的环境。
人如何与一座山共同生存是被反复描绘的对象,山是中国人寻找失落的文化和隐藏文化之地。
整体建筑分割为参差不齐的5个部分,王澍接受采访时说:“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我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
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
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
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从设计手法上来讲,它的结构充满随意性,从外观上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
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材料。
立面上切凿出多个随意布置的小型开窗,丝毫反映不出建筑室内的任何内3所示[4]。
(下转第
建筑与装饰2017年2期。
王澍-普利策评价
王澍-普利策评价(引自网络)2012-11-28 16:51:23| 分类:建筑理论| 标签:建筑理论|举报|字号订阅恭喜王澍!当问及获奖感受时,王澍电话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
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本来想六十岁可以获奖,没想到四十八岁就获得这个奖项。
这么多年做下来,蛮孤独的。
这次获奖,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当问及自己的建筑理念是怎样产生的,王澍说:中国的城市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里面,传统的这部分被破坏得很厉害,有非常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可能是发展太快,思考太少,就认为这里面有太多的文化的问题。
实际上它直接冲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反过来,我们这么大的人口,高层建筑是不可避免的。
我觉得还是比较缺乏这种原创型的带有思考的探讨。
作为一个当代的建筑师,或者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一定要对当代发生的问题有反应,有回答。
自己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和自然对话的观念,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线索。
“自己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和自然对话的观念,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线索。
”——以上2点在本帖中都曾经深入探讨,此处引用作为另一例证!链接:普利策奖2012年评委对于王澍的评价:注意,评委里的张永和是东大81届校友帕伦博勋爵当我们来中国深入考察王澍的整体作品时,我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们一致决定将2012年的奖项颁发给王澍,就如我们曾经将此殊荣颁发给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亚历山大·阿拉维那目前在中国关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多显著的问题,是应该保持传统建筑还是应该仅着眼于未来?如同其它的伟大建筑作品一样,王澍的作品是恒久的,超越了目前城市化的难题,他的作品保留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国际化设计。
斯蒂芬·布雷耶当评委会将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发给年轻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我们不仅要称赞他的设计达到了奖项所要求的高水准,同时也想传递一种乐观的认可与鼓励,我们期待今后能够看到他更多如此卓越的作品。
试论王澍对现代设计的探讨与发展
试论王澍对现代设计的探讨与发展吴峻虎晏冰(吉首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张家界427〇〇〇)[摘要]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在2012年度获得了普利兹克奖。
同时他也是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公民Q而王澍其作品又符合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和要 求。
该文主要从王澍的作品来总结出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王澍;园林;设计 文章编号:2095 -4085(2017)11 -0057 -02王澍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 区、宁波历史博物馆、2016年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 中心、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瓦园”等。
如何 让当今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趋于健康化,我认为分 析王澍的作品和思想是很有必要性的。
本文试图分 析其设计思想以及作品从而对当今设计做出启示。
1建筑发展趋势普利兹克主席在宣布王澍获奖时曾指出,王澍 提出的关于过去和未来的问题非常关键,因为现在 全球都在面临着有关于建筑的发展趋势问题并引发 了讨论。
针对这种问题,王澍就表示“我们亲身经 历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变化,看到传统在眼前消失,如 何能让传统延续和再生,是我们应该做的”。
2设计思想王澍之所以能获得这些奖项。
正是他设计思想 的超前性,使他能够即在传统中设计而又不拘泥于 传统。
想要去了解王澍,必不可少的就要去分析和 了解他的建筑作品,而他的建筑作品又和中国传统 园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且很多都体现了对古 典园林艺术的继承及创新的独特手法。
在中国式建 筑观念中,建筑和环境是一个整体。
而王澍的作品 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另外,王澍的建筑作品中始终 贯穿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
在他的作品中有 很多符合园林的特征,比如使用一些门窗等,且都是 不规则的;另外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使 用了大量的古典园林中的门窗等,并且他使用了新 的方式进行处理,组合排列,即符合了审美的要求,作者简介:吴峻(1992—),男,汉,安徽合肥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采访稿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
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
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
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
王澍与2012年普利兹克大奖
瓦园
海宁青少年宫 浙江金华咖啡屋
浙江金华咖啡屋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1999年-2000年,江苏苏州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 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 髓。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 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9年-2000年,江苏苏州
王澍与普利兹克大奖:
王澍:自称文人,搞建筑属业余爱好。 精通国画、书法、 古诗词。王澍在大三时就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得烂 熟,他的阅读面甚广,他精通古诗词,能背出《世说新语》,
他的所有设计都是亲手画出来的。
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中国人第一 次获此殊荣。
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3 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 长、博士生导师。
•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十六七万平米的建筑,都是用废 的材料。 ,“看到设计的清新,人性的表达和对材料的尊 重。” 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 错落有致。如果你看到时,很难想象这些300万块不同年代 的旧砖弃瓦,都是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而来的。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
宁波博物馆:2003年-2008年,浙江宁波
让旧材料在现代建筑中新生 采用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
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这既体 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 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
பைடு நூலகம்
“瓷屋”茶室,2003年-2006年,浙江金华
五散房,2003年-2006年,浙江宁波
他说:
对中国原创性建筑设计的思考——从王澍先生获2012年普利策建筑学奖说起
中国画用 水墨写 意 , 一 黑一 白 , 是 其色彩 的基调 。 中国美 院象 山校区 大面积 的 白墙黑 瓦 , 尽 显 中国画 意蕴 。 象 山校 区在 建筑材 料上 另辟 蹊径 。 传 统中 国一直运 用土 、 木 这类 自然 材料 作为 主要 的建 筑材料 , 这些材 料在 今 日完全 可 以被 循环 使用 。 从 这些 “ 脏 建筑 ” 中可 见文化 的沉淀 和时 间的积累 。 这样 的建 筑不仅生 态环保 , 还 能效控 制造价 , 是一 种基 于 中国 本土 的可 持续性 的建造 。 3 5 设计 生活
我以“ 对 中国原创性 建筑设 计的思 考—— 从王澍 先生获2 0 1 2 年普 利策 建筑 学奖 说起 ” 这 一课 题进 行研 究 的 目的是 在于让 大 家知道 : 原 创性 是设 计 的灵魂 与生命 。 一 旦设计 失去 了原创性 就像人 类没有 了灵魂 , 电脑 没有 了c P u, 是 非常 可怕 的事情 本论 文的 目的是意 在让大 家 明白中国原创 性建筑 设计是 复兴 民族 文化 、 继承 中华文 明 的重要课题 。 必 须让大 家深刻 认识到 它的重 要性和 紧迫性 。 1 . 2 选题 的意义 : 建筑 是反 应历史 文化和人 类生 活的一面镜 子。 而现在 中国的建 筑被历 史战 争与社 会经济 发展等 因被 素弄的 支离破碎 。 逐渐 失去原 来面貌 的就是 逐渐 失去 自我 、 失去意 识的 机械化 过程 和同化过 程 。 这 样我 们国家 的历史将 被淡 忘、 我们 国家 的文化将 会消失 。 我 针对这 一现象 , 通过 本次 的研 究课 题 , 从王澍 先生 今年
[ 摘 要] 建筑景观艺术 ,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内容。 正是因为建筑艺术“ 重” 的物质堆概念一建筑实体 , 和精神堆一建筑空 间的完美作用( 黑格尔把建筑艺术归结为象征型艺术) 才使得建筑艺术如此迷人。 而这种魅力又建立在人类生存、 生活的文化积淀上 , 就使得建筑艺术如此朦胧、 含
携旧立新——从王澍作品看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携旧立新——从王澍作品看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摘要:王澍的建筑创作作品以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创新方式受到国际建筑学界广泛关注。
通过对王澍的作品及其特点进行研究,解读他的一些理念和创新方式,进而对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可以有所启发。
关键词:王澍;本土文化;创新;生态前言现今的中国本土设计在世界上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境地。
似乎我们的水平与世界相当,但难以寻得一个闪光点引世人所注目。
如何突破与创新已不是新问题了。
古为今用是探讨的一个焦点。
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呼吁声浪中,却少有成功之作。
2012年的普利兹克奖第一次颁发给中国设计师,王澍。
他的作品和思想之所以能得到国际性的认可,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成功挖掘,又与当下社会的诉求有应和之处,甚至是前瞻性的。
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从王澍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受他在创作过程中所坚持这的态度和理念,正是这些态度和理念,使其作品表现出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特点。
[1]从中对于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与突破也可以有所启发。
1王澍作品中的态度1.1业余——用自由制造意外效果王澍将自己看做是一个业余的建筑师,这是他自我定位的一个概括。
在他看来,业余建筑师不再彻底的控制建造活动,而是将零碎、细枝末节的活动以及对建造的完善修补留给房子的使用者。
这样避免得了片面和不切实际。
业余就是在强调自由比规则有更高的价值,就像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留白。
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王澍在设计中强调体验性和感悟性。
设计因为使用者的在场而赋予新的、独特的意义。
正是这样的自由和业余性使其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创新空间和意料之外的效果。
1.2文人——用文化传达本土精髓王澍的设计中表现出他的文人气质的作品比比皆是。
他认为“建筑师首先的是一个文人”。
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辞藻笔墨,都强烈的感染着他。
要做好本土设计,就必须学国学、学美学、感受华夏民族的气韵。
文化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精神财富,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走出中国建筑的误区——王澍与普利兹克建筑奖
走出中国建筑的误区——王澍与普利兹克建筑奖
顾孟潮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12(011)004
【摘要】该文介绍与评述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人和王澍的建筑设计哲学理念.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顾孟潮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北京10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中国人王澍首获建筑“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J], 本刊记者
2.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J], 张羽
3.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J], 江南
4.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J],
5.走出中国建筑的误区——王澍与普利兹克建筑奖 [J], 顾孟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筑景观设 计的含 义是指在 建筑设计 或规划 设计 的过 程 中, 对周 围环境要 素进 行整 体考 虑 和设计 。 它包括 建筑 的 内外 空间 兰建 筑大 师 阿尔法 ・ 阿尔 托说 道 : 内空间 是外 空间 的延续 圾 特定 区域 内环 境的 自然 要素和 人 工要素 的 综合 创造 , 是为人 们提供 的舒适 、 方便 的 活动 公共 空间 , 塑造人 与其相 关物 的多 样 化生 存环境 , 提 高该 区域 的价值 ( 商业、 文化、 生态 ) 系统 的 艺术设 计 的学科 。 通 俗 的解释 便是 创造 优美 的活 动公 共空 间 。 本论 第 一章 : 课题 研 究的 目的 和意 义 第一节 : 景观 艺选题 的 目的 : 我以“ 对 中国原创性建 筑设 计的思考— —从 王澍先 生获2 0 l 2 年普利策 建筑 学 奖说起 这一课 题进 行研 究的 目的是 在于让 大 家知道 : 原 创性 是设计 的灵 魂 与生命 。 一旦设计 失去 了原创性 就像人 类没有 了灵魂 , 电脑 没有 了C P U, 是 非常 可怕 的事 情 。 本论文 的 目的是 意在让 大家 明白中国 原创性建 筑设计 是复兴 民族 文化 、 继承 中华文 明的重要课 题 。 必须让 大家深 刻认识 到它 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 。 第 二节 : 选 题 的意义 : 建 筑是反 应历 史文 化和人 类生活 的一 面镜子 。 而 现在 中国的建筑被 历史 战 争与 社会经济 发展等 因被索 弄的支 离破碎 。 逐渐 失去原 来面貌 的就是逐 渐失去 自我 、 失 去意识 的机械化 过程 和同化过 程 。 这 样我们 国家 的历史将 被淡忘 、 我 们 国家的文化 将会消 失 。 我针对这 一现象 , 通 过本次 的研究课 题 , 从王澍 先生 今年 获 得普 利策 建筑学 奖抛 砖引 玉 , 大量 阐述 中国建 筑原创 性 的重要性 。 从而希 望 人们能 对 中国原 创性 建筑 设计 能有 一个 崭新 的认 识和 对待 。 第 二章 : 国内外 同类 课题研 究 现状及 发 展趋 势 第 一节 : 国外研 究 现状 国外建筑设 计非常 尊重历 史文化 的发展和继 承 。 他 们对 自身建筑原 创性设 计 非常重视 , 而且 从小就 培养孩 子爱 国主 义 隋操 和之于 发扬本 国文化 的历史 使 命。 后 现代 主义这 样 的意识 形态就 是在 美国 和欧洲 发起 , 意 在表达 建筑 设计 原 创 性是 自己国家 的精 神象 征和 人情 化体 现 。 第二 节 : 国内研 究现 状 国内对 中国建 筑原创 性问题 的提 出还 是近几年 的事情 。 由于 中国近 代的悲 凉历 史和建 国初期加 之改革开 放 的大 的历 史进程下 , 中国建筑设 计呈现 片面追 求速 度感 和城市 化建 设 , 很多 城市 高楼林 立 , 大兴 土木 。 原创 、 民族 是什么 东 西 早都 抛之 脑后 , 大量 国 外设计 师 的作品在 中国重点 城市 成为地 标性 建筑 。 齐 康 院士 曾指 出中国 现代建筑 的“ 三 宗 罪” , 并直言 现在 中国的建 筑正逐 渐“ 沦” 为 外 国建筑 师的实 验 品。 这 都是 非常 可怕 的现象 。 我 们必须 重视 经济 发展 和国 家的 复 兴之路 , 但 是在经济 发展带 给我们 美好生活 的 同时我们也 必须记 住 自己国家 的传统 、 自己国家 的 文化 。 第 三章 : 论 文 的研 究内容 第 一节 : 传统认 识 沿袭 中国 传统建 筑 装饰手 法一 以中国 门钉装 饰传 承为 例 拘泥 于模 仿 与借鉴 , 有 些 甚至 是生 搬硬 套 。 缺 乏创 新性 、 地 域性 和 时代 精 神。 第 二节 : 发展 认 识 中国美术 学 院象 山校 区为例 1 . 引夸 王澍先生 设计 的 中国美 院象 山校区可谓 是 中国传 统 园林 院落 式的大 学 建 筑。 漫步其 间 , 让 人感 受到一 种传统 江南水 乡的意 境。 白墙 、 青砖 、 小 青瓦 、 茅草 、 竹子 这些传统 建筑 与景观元 素在象 山校 区里重复 出现 。 王澍先 生在 中国美 院象 山校 区的设计 中 , 成功 地把 中国传 统 的空 间概 念 , 传统 的诗 意与 审美带 入 当代 建筑。 也体 现 了他从 视觉 审美 的角 度对 中 国传统 工艺 和 民间智 慧 的欣赏 。 2中国 传统 造园 手 法 2 1 步移 景异 将景 观作为 一个动 态变化 的系统 随着 时间展开 , 建 立一个 自然的过程 , 而 不是 一成 不变 的景色 。 将 自然 的演变 和 发展进 程纳 入开放 的景 观体 系之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对 中 国 原 创 性 建 筑 设 计 的 思考
从王 澍先生获 2 0 1 2 年普利 策建筑学奖说 起
李斯 文
( 国光 建筑 装饰 设计研 究院 有限 公司 哈尔 滨 1 5 0 0 1 0 )
[ 摘 要】 建筑 景观 艺术 , 在人 类文 明 发展 的历 史长 河 中一 直扮 演 着极 其重 要 的 内容 。 正 是 因为建 筑艺 术 “ 重” 的物 质堆 概 念一 建筑 实 体 , 和精 神 堆一 建筑 空 间的 完美 作用 ( 黑格 尔把建 筑艺 术归结 为象 征型艺 术 ) 才使得 建筑 艺术 如此迷 人 。 而这 种魅力 又建 立在 人类生 存 、 生活 的文化 积淀上 , 就 使得 建筑 艺术如 此朦 胧 、 含
糊 甚至 迷惑 。
[ 关键 词] 原创 性 、 景观 、 环境、 建筑 、 空 间 中图分 类号 : T u 文献标 识码 : A
引 论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5 ) 2 3 —0 0 8 6 一 O 1 山校 区中有 许许 多多 的廊道 , 曲曲折 折 , 看似 无规 则 , 但却 是应 “ 自然” 二字 , 而 且这 种 曲折变 化 , 均 与观景 有 关 , 妙在 其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