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评价及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分级管理
经济性原则
优先选择价格合理、性价比高 的抗菌药物,降低患者医疗负 担。
分级管理目标
通过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分级 管理制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 理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
患者安全。
不同级别医院职责划分
三级医院
负责复杂、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指导原则,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对下级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分级 管理
演讲人:
日期: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 分级管理策略及实施 • 临床实践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方向
01
抗菌药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抗菌药物定义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 性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 、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
通过电子病历、实验室信 息系统等途径收集抗菌药 物使用相关数据。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 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 掘潜在问题。
及时反馈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临 床医生和医院管理部门, 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跟踪
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针对 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 进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 、加强病原学检测等。
联合用药指征
仅在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或单一用药效果不佳等情况下,才 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03
分级管理策略及实施
分级管理原则与目标
安全性原则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物 不良反应。
有效性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种类, 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的抗 菌药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
# 内儿科不应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1. 普通感冒、流感、水痘、麻疹等病毒性感染 2. 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等患者 表3 -3 :有预防用药指征(合理) 无预防用药指征(不合理)
适应证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预防用药 指征---适应证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预防用药指征(1)
适应证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的 指征---适应证
预防用药指征:
《指导原则》—— #内儿科有预防用药指征:
1. 一种/两种特定病原菌感染(如:风湿、流脑、鼠疫、 伤寒)
2. 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的感染(如:流脑、鼠疫、伤寒等 流行期)
3.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 4. 特定人群高危状况下的病原体感染(如:新生儿病房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未进入炎症区; 未进入呼吸道, 消化道和泌尿 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
并非所有清洁手术都需要预防用药 *大多数无需预防使用抗菌药(依靠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
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的情况(表3 -3 有/无指征) (1)手术范围大、出血多、时间长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3)有异物植入 (4)其它感染高危因素:高龄(年龄≥70)
表3-3(1)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合理
不合理
适应证
有治疗细菌感染的 无治疗细菌感染的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
有预防用药指征 无预防用药指征
表3-3(2)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合理
不合理
Ⅰ类手术:范围大、时间长 无预防用药指征
Ⅰ类手术:涉及重要器官
适应证 Ⅰ类手术:有异物植入 Ⅰ类手术:有高龄等高危因素
Ⅱ类手术:有指征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选择合理性:评估是否根据具体病原体的特征和抗菌谱选择了适当的抗菌药物。
这包括考虑病原体的敏感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局部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患者特定的因素。
2. 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合理性:评估抗菌药物是否用于正确的适应证。
抗菌药物应仅在经临床判断或实验室检测证实存在感染或合理怀疑感染的情况下使用,而不是用于预防或无必要的情况。
3.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合理性:评估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否根据具体疾病的严重程度、感染类型和患者特点进行了合理调整。
剂量应足够高以达到疗效,疗程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点合理性:评估抗菌药物是否在合适的时间点开始使用。
应尽量避免无必要的预防性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尽早开始治疗,并在临床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停止使用。
5. 抗菌药物使用目标达成情况:评估抗菌药物治疗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例如病原体的根除、炎症的缓解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
这些评价指标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
合理性,从而促进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耐药的风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与处罚办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与处罚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抗菌药物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导致了多种抗药性细菌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与处罚办法,以限制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和相应的处罚办法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防保护抗生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评价应当包括对抗生素的预防保护措施。
这包括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滥用危害的认识,推广洗手、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以减少感染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2. 临床合理应用:临床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评价关注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符合治疗准则和药物使用原则。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患者临床症状等,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3. 合理促销和供应:评价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还应包括抗菌药物的促销和供应环节。
药物生产商和销售商应遵循法律法规,不得对抗菌药物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以低价、大量销售等方式鼓励滥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相关监管。
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处罚办法为了限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来约束相关行为。
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加强:各国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处罚标准。
同时,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2. 行政处罚:对于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例如,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警告、罚款,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等。
3. 信息公示: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信息公示制度,通过发布相关数据和信息,引导和监督医生和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 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对于非法销售抗菌药物的行为,应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保护患者免受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评价指标和要求。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应的指标和要求。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感染病原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包括抗菌谱、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
2. 根据感染疾病的病情选择药物:轻、中、重度感染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 坚持药物的适应症使用原则:合理诊断、明确感染部位和病原学证据,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指南和规范,避免滥用和误用。
4. 根据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使用抗菌药物:了解当地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并充分利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1. 医院级指标:(1)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完善程度: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制定和更新、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等。
(2)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评价:根据标准化指南对医生临床用药行为进行评价,包括是否按照指南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否合理使用联合用药等。
(3)抗菌药物的目标使用率:通过对医院的病历进行审核、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计算合理使用率。
2. 科室级指标:(1)抗菌药物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科室需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明确管理责任和考核指标。
(2)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统计和汇总:收集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数据,并定期向医院进行报告,供上级部门评估。
(3)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评估:分析科室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是否符合指南要求,是否有滥用和误用情况。
3. 医生个人级指标:(1)医生抗菌药物的合理开具情况:评价医生个人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是否符合指南要求。
(2)医生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积极性:评估医生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参加培训、学习和更新指南、参与病例讨论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规范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规范表1. 背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有效对抗耐药菌株的发展,制定评价规范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评估和监测是必要的。
2. 目的本评价规范表旨在帮助医疗机构评估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提供改进抗菌治疗策略和控制耐药菌株的建议。
3. 评价指标以下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的指标:1. 患者病情评估:评估是否存在必要使用抗菌药物的病情,包括临床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2. 抗菌药物选择:评估医师在抗菌治疗中是否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
3. 抗菌药物使用适应症:评估医师是否遵循国家和地区的指南和规范,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
4.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评估医师是否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以及感染病原体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5.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评估医师是否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尽量限制使用时长,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
6.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评估医师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术前或其他有预防需求的情况下的预防性治疗。
7. 检测和报告耐药菌株:评估医疗机构是否建立有效的耐药菌株的监测和报告系统。
4. 评价流程以下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的流程:1.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患者信息、抗菌药物使用记录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2. 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估,根据标准进行打分或给出合理性的建议。
3. 分析评估结果,了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情况,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
4. 制定改进计划,包括培训医务人员、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等。
5. 实施改进计划,并进行监测和评估效果。
5. 结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规范表是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医疗机构改进抗菌治疗策略,控制耐药菌株的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全球公共卫生水平。
医疗机构应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引入该评价规范表并定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1. 引言
在医疗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个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的标准表具有重要意义。
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3. 结论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对于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和有效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按照评价指标进行评
估,可以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进而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的风险。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办法根据《2021国家医疗质量平安改进目标》及国卫医研函[2021]19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供临床、院感、检验、药事、质控等各科室参考。
一、工作目标(一)病原学送检率达标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应≥50%。
2.发生院感的,与院感诊断相关的病原学送检率应≥90%。
3.使用两联或多联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应达到100%。
(二)实施微生物耐药性动态监测每季度向临床发布更新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警示信息。
(三)药学部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抗菌药物处方点评≥25%。
2.发生院感的,指导率应≥50%。
3.使用两联或多联抗菌药物的,指导率应≥75%。
二、责任分工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参照以下分工,明确各科室职责,细化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各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一)院感办1.对本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至少每半年向临床科室发布更新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警示信息。
2.合理设定本院的干预目标和策略。
3.基于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减少院感发生。
(二)医务科1.负责牵头落实病原学送检率达标工作。
2.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理论及实践培训,强化医生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意识,规范经验性用药、减少无指征用药。
3.结合本地及本院病原体种类及耐药特点,科学引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三)检验科1.制定并执行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细菌及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规范。
2.加强微生物专业能力建设,定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与技术应用宣教。
3.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提升检验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满足临床合理用药需求。
(四)药学部1.协调建立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对目录进行评估和优化调整。
2.定期维护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药品属性,确保药品字典中抗菌药物的标记正确。
3.监督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治疗/预防)选择是否合理,落实临床病例用药指导,确保指导工作达标。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培训
问题案例剖析与反思
案例1
01
某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出现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
教训。
案例2
02
某医院因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深入剖析问
题所在。
案例3
03
某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存在不当,分析原因并提出改
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 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 染等。
禁忌症
对某些抗菌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 哺乳期妇女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 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02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
评价原则与依据
01
02
03
科学性原则
评价标准应基于科学证据 和专家共识,确保评价结 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标准
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标准,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抗菌药物合 理应用的评价。
培训方法与形式选择
理论授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PPT演示、视频教学等方式,使医务人员了解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实践操作培训
通过模拟病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操作等方式,使医务人员掌握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1
目 录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内容与方法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实践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抗菌药物处方与使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
抗菌药物处方与使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1. 背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建立抗菌药物处方与使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价,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并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3. 制度内容3.1 抗菌药物处方管理- 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进行合理判断。
- 药店和医药机构必须要求患者出示经过授权的抗菌药物处方,才能出售或提供相关药物。
- 医生和药店在处方时要记录患者的姓名、用药剂量和疗程等相关信息,并建立档案记录。
3.2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 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查制度,由专业人员审核和审查每个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3.3 抗菌药物监测与评价- 政府应建立抗菌药物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和耐药性情况。
- 对抗菌药物使用和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使用和耐药性报告,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4. 实施与监督- 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抗菌药物处方和使用的规范性。
- 监督部门应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实施。
- 监督部门应对违反抗菌药物处方和使用管理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
5. 结论建立抗菌药物处方与使用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保障公众的健康。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监测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定目的为规范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医疗机构、科室及临床科研人员在医疗、科研、药学等领域中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第三条定义1.抗菌药物:指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包含抗菌素、抗生素等。
2.合理使用:指依据患者病情、细菌感染类型、药物特点等综合因素,科学、准确、有效地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确定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
第二章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第四条用药决策1.临床用药需事先经由多学科的讨论和评估,由药师参加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的订立。
2.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必需按规定填写病历并注明使用原因、估计疗程和用药剂量等信息。
3.出于临床需要,药师可向医生供应关于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建议。
第五条用药审核1.院内设立药学专业审核部门,对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审核,并对未按规定填写抗菌药物处方的医生进行警示或教育。
2.药学专业审核部门应与医疗、感染掌控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
3.对于频繁使用或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药学专业审核部门应进行重点监管,必需时提出提示、警示或限制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
第六条抗菌药物质量掌控1.医院应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掌控管理制度。
2.对于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配制、配送等环节,医院应订立认真的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估。
第七条用药培训和知识宣传1.医院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意识和素养。
2.医院应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结果,向广阔医务人员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
第三章抗菌药物监测与评价第八条监测指标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监测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比例、耐药菌株的分布等指标,定期报告相关部门。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
02 系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 供全身应用(口服、肌注、静注 等)的各种抗菌素、磺胺、喹诺 酮、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目前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已有200余种。
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抗菌药物是临床 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和肾功能减退。氨基糖苷类、甲氧西林和氨苄西林、 利福平、一代头孢、磺胺等;停药3~5天,多数可逆。 肝毒性: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肼和利福平。 注意联合用药可加重毒性反应。 2.变态反应:药物疹和药物热,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处理:及时停药;过敏性休克立即肌注0.1%肾上腺 素0.5~1.0ml;严重者静脉注射,视病情反复给药。 3.二重感染:常见病原菌:真菌、葡萄球菌、G-杆 菌;发生部位:消化道、呼吸道。 4.耐药菌产生: 5.三致作用(致突变、致畸、致癌)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 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哺乳期患
01
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
02
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
应抗
菌 用药
与 管
物 临 床 合
南昌市第一医院药剂科 张慧明
理理
第一章
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管理
医院减少或避免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对策
0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02
卫医发【2004】285号
第一部分 抗 菌药物临床应 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点评制度
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引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医学成就,有效地控制了许多传染性疾病。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包括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抗菌药物点评制度。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点评制度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
一、抗菌药物点评制度的定义和目的抗菌药物点评制度是一种评估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和合理使用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抗菌药物疗效、安全性、合理使用的评估,指导医生和患者在临床实践中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和合理使用药物。
二、抗菌药物点评制度的实施步骤1. 数据收集与整理:建立抗菌药物点评数据库,收集相关的药物治疗效果、安全性、耐药性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研究与评估: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开展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估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患者案例回顾等。
此外,还应结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基础研究,评估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
3. 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根据研究和评估结果,制定评估抗菌药物的指标和标准,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些评估指标和标准可以包括治愈率、疗效持续时间、耐药性发生率等。
4. 报告与通知:将评估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发布,向医生和患者通知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
报告可以包括药物的疗效等级和安全性评价等信息。
5. 监测和反馈:定期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效果,通过反馈给医生和患者,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抗菌药物点评制度的影响与作用1. 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对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点评,可以提供医生和患者选择合适抗菌药物的依据,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2.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可以及早发现并解决耐药性问题,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暴发。
3. 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评估和点评,可以淘汰效果差和不安全的抗菌药物,促进优质药物的研发和使用。
4. 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通过评估和点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开销,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常用抗菌药物的评价及合理应用
第二代共性
对G+、G-、脆弱杆菌均好 酶稳定 肾毒较轻 对绿脓杆菌无效
其中头孢呋肟、头孢克罗可作为“非绿脓、非颅内、 肝肾无损害者”的阴性杆菌感染的首选药,对G+菌 也很有效。
第三代共性
超广谱,对G+、G-,厌氧菌及绿脓、变形菌、金 葡菌均好 酶稳定 肾毒性小 能入脑 被称为“已完成的抗生素”。用于重症绿脓、颅 内、耐药菌感染及免疫低下者感染。应联合用药, 防耐药性,常用药中“噻肟欠强,吡酮忌肝,他定 忌肾”,应予注意。
⒊ 第三代青霉素类(超广谱)
• 氧哌嗪青霉素
厌氧菌(含脆弱杆菌)、G+菌(含草绿链球菌)、G菌(含绿脓、变形、沙雷氏菌)均有效。 对β-内酰胺酶E不稳定,易抗药。应为二线。
• 羧噻吩甲氧青霉素:
同上,对酶稳定,对庆大、妥布、羧苄青抗药菌有效。
(二)头孢菌素类
• 一般评价 一般感染: 一、二代疗效不逊于三代
抑制β-内酰胺酶,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 疗效,本身抗菌作用不强,以合剂形式用于临床。 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万古霉素、 喹诺酮类均有增效作用。 如: 泰门丁 (棒酸 + 替卡西林)
奥格门丁(棒酸 + 阿莫西林) 舒巴哌酮(舒巴坦 + 头孢哌酮) 他唑西林(他唑巴坦 + 哌拉西林) 优立新 (舒巴坦 + 氨苄西林)
• • • • • •
青霉素抗菌活性强(敏感菌MIC最小) β-内酰胺类毒性低 大环内酯类副作用少 四环素抗菌谱广 新品种对"难治感染"疗效好 各类新广谱抗菌药,综合分析抗菌作用、抗药性、 体内分布、不良反应、价格诸因素,有时不如一 些老的、窄谱药物。
一、β -内酰胺类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简介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工具。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这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延缓抗菌耐药性的发展,评价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患者选择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选择。
有效的抗菌药物应与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微生物相匹配。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应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以及可能的病原体类型。
只有在确诊感染的情况下,才应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选择对于已经确诊感染的患者,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的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抗菌谱。
选择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药物特性综合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受到限制,尽可能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合理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疗程对于治疗感染至关重要。
适当的剂量可以保证药物在体内达到疗效所需的浓度,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疗程的长度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建议患者按医生的指示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已经缓解。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应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治疗效果,但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风险。
因此,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应慎重进行,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指南和专家建议。
监测抗菌药物疗效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应及时监测患者的疗效。
监测包括病情的改善程度、体温的变化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等。
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结束后,应进行随访,以评估疗效和防止复发。
教育与培训为了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对医生、患者和公众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培训。
医生应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最新的临床指南,患者应受到关于合理用药的教育,公众应提高对抗菌药物滥用的认识。
只有通过教育与培训,才能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
一、选药评价(10分):1、有用药指征2、药物选择恰当3、遵循局部用药原则4、价格合理。
二、药动力学指标(10分):1、给药剂量2、给药间隔适宜3、开始、停止用药时间适宜4、给药途经恰当5、静脉滴注药物溶媒、浓度、速度适宜。
三、联合用药评价(10分):1、联合用药指征明确2、遵循联合用药原则3、没有配伍禁忌。
四、药效学指标(5分):1、感染控制确切2、没有二重感染。
五、药物不良反应(5分):1、有预防不良反应措施2、没有或轻微不良反应。
六、分线管理(5分):用药符合分线管理规定。
七、书定规范(5分):1、药物名称、剂型书写规范2、需做皮试的药物需注明3、修改有签字。
附:医疗质量(50分):(抽取病历6份其中内科、外科、儿科各2份)
1、医疗文书书写质量
2、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3、加强基础医疗质理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4、住院病历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
5、处方规范化管理
6、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表评价指标1. 抗菌药物选择合理性:根据疾病类型和细菌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剂量合理性: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抗菌药物剂量。
3.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合理性:在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使用的时机。
4. 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性: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清除时间,确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疗程。
5. 抗菌药物使用途径合理性:根据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途径。
6. 患者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合理性:对于需要治疗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敏感性检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
7.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合理性:在合适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8.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合理性:对于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监测和处理措施。
9. 抗菌药物使用信息记录合理性:对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
评分标准- 每个评价指标根据合理性程度进行评分,分为:合理、基本合理、不合理。
- 合理:评价指标得分为3分,表示符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要求。
- 基本合理:评价指标得分为2分,表示基本符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要求,但还有一些改进空间。
- 不合理:评价指标得分为1分,表示不符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要求,需要进行纠正和改进。
总结本评价标准表旨在评价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在医疗实践中起到指导和评估的作用。
通过评价各项指标的得分,可以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药性的发展。
请让我知道如果您需要任何进一步的帮助。
抗菌药物评价及合理使用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 4. 影响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磺胺
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PK/PD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决定抗生素疗效的主要参数血药浓度高于 MIC的时间。
即T>MIC,要求达到2次给药间隙时间的4060%,严格按照每日给药次数给药,不应随意 减少给药次数和延长给药间隔。
• 它们对各种致病性细菌或真菌都有抗御作用,有 的是通过对病菌与真菌起直接杀灭作用;有是是 抑阻病菌与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 但截至目前为止,人们使用的绝大多数抗微生物 药物,能对病毒起杀灭或抑制生长作用的还很少
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种类
1. 抗生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微生物药物 2.人工合成(抗菌药) o 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嘧啶)、
抗感染药物的评价及合理使用
呼吸内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感染管理办公室
曹照龙
2008-11-29 北京
发现和正式批准抗生素的历史
引入年份
药物类别
1935
磺胺类
1941
青霉素类
1945
头孢菌素类
1944
氨基糖苷类
1949
氯霉素类
1950
四环素类
1952
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链阳霉素
1956
糖肽类
1957
药物的相互作用
1、本品与-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应用时,一般认 为可降低疗效;
2、红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破坏降效,一般不 与低PH 的葡萄糖溶液配伍;
3、因红霉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 而且不同种类之间有交叉耐药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上市的复合制剂有
1、Augmentin Amoxicillin+CA 1.2g/支 2、Timentin Ticarcillin+CA 3.2g/支 3、Unasyn Amipicillin+SBT 0.75g /支 4、Sulperazon Cefoperazon+SBT 1.0g/支 5、 Tazocin Piperacillin+Tazobactam4.5g /支
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损伤细菌的细胞膜:多肽类
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
4.
影响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磺胺 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PK/PD-药代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决定抗生素疗效的主要参数血药浓度高于
Wang H, Chen M. Diagnos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5, 51, 201-208 CMSS/SEANIR/CARES.
ESBLs基因型分布的地区性差异
国家
日本
韩国 法国 英国 瑞士
流行基因型
Toho-1,SHV-2,-12,-24,TEM-26
SHV-2a,-12,TEM-52 TEM-3,-3-like, -24-like,SHV-3,-4 TEM-10,-12 SHV-2,-2a,-5,-1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结构变迁
修饰侧链
OH
合剂化
NHCH
S
对DHP-1稳定,单方制剂
O
N COO
NH2 +
pka=9.0
OH
pka=9.9
1β 甲基
OH
CH3
强碱性
S N + NH3
O CH CN S
亚胺培南
OH
强碱性
N O COO
CH3
NH2 (+ )
3
O
COO
-
硫霉素
S N O COO N CCH3 NH2 +
抗感染药物的评价及合理使用
呼吸内科 吴淑华
发现和正式批准抗生素的历史
引入年份 1935 1941 1945 1944 1949 1950 1952 1956 1957 1959 1962 1968 药物类别 磺胺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链阳霉素 糖肽类 利福霉素类 硝基咪唑类 喹诺酮类 甲氧苄氨嘧啶
1、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
2、呋苄青霉素(Furbucillin)
3、磺苄青霉素(Sulbenicillin)
4、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5、替卡西林(Ticarcillin)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为 ICU策略性用药的原因
具有广谱、均衡的抗菌活性 确切的抑酶效应和较低的产酶诱导作用 同步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良好而协调的组织分布 肯定的临床疗效和较小的菌群干扰
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种类
1. 抗生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微生物药物
2.人工合成(抗菌药)
o
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嘧啶)、 磺胺嘧啶
o o o
喹诺酮类:第一代 ,第二代 , 第三代 ,第四代
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 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唑酮即痢特灵,呋喃妥因
按作用机制分类
1.
2. 3.
二代头孢菌素(IV)
头孢孟多 头孢美他醇 头孢呋辛 头孢替安 cefamandole cefmetazole cefuroxime cefotiam
二代头孢菌素(PO)
头孢丙烯 头孢克洛 Cefprozil Cefaclor 施复捷 希克劳
Ⅱ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1、对-内酰胺酶抵抗力加强;
2、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活性;
3、头孢美他醇对产ESBLs的肠杆菌有作用; 超广谱-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白杆菌 阴沟肠杆菌
大肠杆菌
三代头孢菌素(IV)
头孢噻肟 头孢三嗪 头孢他啶 cefotaxime ceftriaxone ceftazidime Claforan Rocephin Fortum
抗生素疗效的PK/PD参数
时间依赖性
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
浓度依赖性
峰值浓度(Cmax)/MIC
AUC/MIC (AUIC)
34
%T>MIC的最大化
选择充足的用量:安全性高的药物
选择抗菌活性更为优异的抗菌药:MIC值低的药物
增加每次给药量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延长点滴时间 或持续给药
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即T>MIC,要求达到2次给药间隙时间的4060%,严格按照每日给药次数给药,不应随意 减少给药次数和延长给药间隔。 T>MIC达到40%-50%时,细菌清除率可达 85%以上。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万古霉素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Cefpodoxime proxetill
头孢他美酯
头孢妥仑酯
Cefetamet pivoxil Globocef
Cefditoren pivoxil Meiact
Ⅲ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抗菌谱扩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活性增强
耐-内酰胺酶性能强 头孢三嗪半衰期长,每日仅用一次,使用方便
头孢他啶对重症感染效果好,而且耐药出现慢
决定疗效的主要参数为峰值浓度(Cmax/MIC) 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MIC) 实验和临床资料显示: Cmax/MIC≥8~10, AUC24/MIC≥100-125可获得良好疗效,并可防 止在疗程中产生耐药突变株。 目前主张每日一次给药,这样可以提高血药 峰值浓度,提高疗效,而不增加毒性。
青霉素的耐药率
目前青霉素的耐药率已达10%,加上 中敏20%,故青霉素的敏感性只有70% 左右,仍然可作为院外感染的第一线用 药 PRSP:耐青霉素的肺炎双球菌
耐酶青霉素
也称新青霉素,由半合成制取,具有抵抗 金葡菌-内酰胺酶的能力。 1、甲氧苯青霉素(新青Ⅰ Methicillin) 2、苯唑青霉素(新青Ⅱ Oxacillin ) 3、乙氧萘青霉素(新青Ⅲ Nafcillin)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s)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4元环: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 素 15 元环:阿齐霉素 16 元环: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 素、交沙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
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抑菌剂 抗菌谱包括:葡萄球菌、化脓性和草绿色链 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白喉杆菌、脑 膜炎球菌、布氏杆菌、军团菌、钩端螺旋体、 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药物名称 商品名 开发单位 上市年份 化学类别
比阿培南(biapenem) omegacin
wyeth-laderly 日本2002
碳青霉烯
厄他培南(ertapenem) invanz
多利培南(doripenem) Finibax
Merck and Co. 美国2002
盐野义制药 日本2005
碳青霉烯
碳青霉烯
在日本2008最新院内肺炎指南中的地位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PAPM/BP)
【1次0.5g~1g 1日2~4次】 (极量为1日2g)
轻症感染
因PAPM对绿脓效果差,与厄他培南相似
美罗培南(MEPM) 亚胺培南 (IPM)
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
多利培南(DRPM) 比阿培赖型抗生素/抗菌药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甲硝唑
按抗菌作用分类
Ⅰ、繁殖期杀菌剂(-内酰胺类)
Ⅱ、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 Ⅲ、快速抑菌剂(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Ⅳ、慢效杀菌剂(磺胺类)
-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青霉素 由发酵液提取,应用其不同的 盐,如钠盐、钾盐、普鲁卡因和苄星青 霉素。 青霉素Ⅴ由发酵液提取。目前有口服 的青霉素V钾片
亚洲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链球菌
100 90
耐 药 80 率 70 ( % )
60 50
75.6
76.5
87.2
85.1
88.3
中国
香港
台湾
韩国
越南
- ermB – 更常见于 (>50%) – 中国,台湾,斯里兰卡,韩国
- mefA – 更常见于 – 香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 - 大多数国家 MIC90 >12 mg/L.
美罗培南
pka=10.9
pka=7.4
弱碱性
帕尼培南
强碱性
• 增强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 菌活性,尤其是绿脓杆菌 • 降低了中枢和肾脏的毒性
第一代
第二代
亚胺配南和美罗配南的抗菌活性比较
G+ G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 厌氧菌
亚胺配南 美罗配南
++ ++ + ++
+ ++
++ +
++ ++
碳青霉烯类新药开发时间
日本呼吸系统学会“关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指南”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
由于多利培南、比阿培南 被批准的给药剂量小
单环类-内酰胺类
氨曲南(Aztreonam)对G-菌作用强,对 BLA稳定 。 抗菌谱较窄 目前仅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治疗
头酶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其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第2代头孢 菌素相仿,并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亦具良好抗菌作用, 对多数B内酰酶包括ELB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