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
北京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4单元(002)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笔算乘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学目标】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过程】:1.16×4= 230×4= 19×3= 180×4=140×7= 24×5= 210×5= 136×3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1.教学例1(1)投影出示例1(2指名列出算式:145×12=(3)讨论:怎样计算145×12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C.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5A.计算中“5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B.2.教材第473.(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31.教材“练习八”第1(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2)2.教材“练习八”第2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笔算乘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教学过程】:1.10×5= 210×4= 200×3=20×3= 130×5= 240×2=教师用卡片出示口2.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1.出示例2(1)160×30= (2)106×30=2.160×30(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21 6 0× 3 04 8 0 0(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1 6 0×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4 8 0 0添上两个0 呢?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
小学数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2024秋)
第四单元 10的认识和加减法1.认识10【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10的含义,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素养形成提问:你能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预设]有9个小朋友坐着,有1个小朋友在丢手绢。
引导:9人添上1人,是几人?你能用身边的小正方体摆一摆,说一说吗?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体卡片,板书:9添上1是十。
提问: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十?[预设]学生可能在计数器个位上拨10颗珠子,也可能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
课件呈现学生两种不同的拨法,请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是怎么拨的。
提问:谁能在9的基础上拨出10?引导:9添上1是10,当个位上有10颗珠子时,我们就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表示10,并把个位上的珠子全部清空;个位上的10个一换成十位上的1个十,这就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即“满十进一”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生活中经常把十个物体分为一组。
出示10包面纸包装成一袋,10支铅笔捆成一捆。
提问:你还见过生活中十个一组的物体吗?提问: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10,你知道10排在几的后面吗?出示“数线”图请学生从0开始按顺序读一读“数线”图上的数。
先从小到大读一读,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说明:“数线”图上的数从左往右越来越大。
提问:9的前面是几?后面呢?读数写数在田字格中示范写“10”。
提问: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有点不一样,它是由哪两个数字合起来的?说明:“10”由“1”和“0”合起来的。
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先在左边写“1”,再在右边写“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
2.能够用个位数和十位数组成一个两位数。
3.掌握用个位数和十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
1.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概念。
2.能够用个位数和十位数组成一个两位数。
3.掌握用个位数和十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材和练习册。
教具: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师生问答:请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
2.师生互动:教师展示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讲授新知(15分钟)
1.教师出示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卡片,师生一起探讨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含义。
2.教师出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卡片,请学生自由组合出两位数并说出其名称。
并进行复数个练习。
3.教师板书:“两位数由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可以用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和来表示。
”并进行示范。
4.教师出示小黑板,演示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师生共同解答问题。
三、练习巩固(20分钟)
1.学生个别回答:出示小黑板,徐陆老师先念出一个两位数,然后学生上台将其分解
为十位数和个位数。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分发练习册,学生完成练习册的相应练习。
3.学生展示:学生依次上台将两位数进行分解,并解答问题。
四、课堂总结(5分钟)
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概念、用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两位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10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10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0的再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巩固对10的认识,了解10的组成,学会10的分与合,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10,理解10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10的分与合。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10的组成,掌握10的分与合。
2.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进行10的分与合,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复习导入:- 与学生一起回顾之前学习的数字1到9,通过数数游戏或者问答形式快速回顾。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中,哪个数字最特别?为什么?(引出数字10的特殊性)2. 情境导入:- 展示一张有10个苹果的图片,询问学生图片上有多少个苹果。
- 提问:“你们知道10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想到10可以分解为1和9、2和8等)(二)新课内容1. 认识10的组成:- 使用实物或教具(如小棒、积木等)与学生一起进行10的分解与组合游戏。
- 引导学生说出10可以分解为哪些数字的组合,并记录下来。
-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0的不同组合,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5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单元5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如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2)情景导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2. 探究新知(1)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2)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引导学生将乘法分配律的规律用字母表达式表示出来,并进行验证;(3)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设计一些基本的乘法分配律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含有乘法分配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3)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字母表达式及其应用。
5.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交流意识等;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篇1课题名称:第四章数的组成教学目标100以内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通过观察,思考及实际操作验证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总结出“100以内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难点分析学生在学习“数的组成”时,以前掌握的知识学生只会简单的会数数,不能正确理解数位的含义以及书的组成,本节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正确掌握书的组成及数位的含义。
教学方法1、讨论法2、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学生运动会引出35,48,82三个数。
2.让学生熟悉100以内的数。
3.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图形发现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用最普通的方法数小棒。
2.一捆一捆数有7捆。
3.一根一根数,每捆有10根。
4.7捆小棒是70根小棒,70也可以说成是7个十、也可以说70由7个十组成的。
总结: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同桌合作完成1、和同桌同学边摆边说,7个十是多少?3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小组合作完成1、3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2个十组成()。
3、4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4、82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小结:整十数几十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数的组成》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数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
过程与方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合作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熟悉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10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1 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10的过程,能正确熟练地数出10并能正确地读写。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发展推理意识。
3.感受计数单位“十”的形成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含义,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填一填。
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观察情境图,数一数。
9人添上1人,是几人?
用小方块代替小朋友摆一摆,数一数。
9添上1是十。
生活中经常把十个物体分为一组。
你还见过十个一组的物品吗?
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十?
十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有几个十。
个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有几个一。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摆小方块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
按顺序读一读。
越往后,数越大。
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10和以前认识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0~9用一个数字表示,是一位数。
10由1和0两个数字组合成,是两位数。
10怎么写呢?左半格写1,右半格写0。
学习任务三:随堂小练,素养提升。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11-2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11-2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主题是《11-20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0的认识和加减法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数的认识。
通过直观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地读写11-20各数,并初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11-20各数。
- 学生能够理解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
- 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概念。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较好地掌握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但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学材料来辅助。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老师出示一堆糖果,问学生:“如果这里有10颗糖果,我再加1颗,是多少颗呢?”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10以内的数,并引出今天的课题《11-20的认识》。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小棒- 指导学生先摆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
- 再让学生尝试摆出11根小棒,提问:“这11根小棒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引导学生将10根捆成一捆,剩下的1根单独放。
人教四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人教四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人教四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1 教学目标:1、熟练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师:前几天老师去家电商场看了看,带回来一些信息,同学们看课件:海尔冰箱895元美的冰箱1199元,荣升冰箱1725元。
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两种冰箱对他们的价格进行比较,看看谁贵谁便宜,把比较的结果和方法写在本上,一会进行交流。
指名汇报结果。
生1:我选择海尔冰箱与美的冰箱,对他们的价格进行比较,895是三位数,1199是四位数,所以895小于1199。
生2:我选择荣升冰箱与美的冰箱,对他们的价格进行比较,1725是四位数,1199也是四位数,所以我就从高位比起,它们最高位相同,我就比较下一位,1725百位是7大于1199百位上的1,所以1725大于1199。
师:你能完整的描述出整数师如何比大小的吗?生:……师:(小结)整数进行比较时,首先要看它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时,从高位一位一位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大家一起读二:新课学习师:我知道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那这种方法是不是可以用来比较小数的大小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1)出示情景图,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这副图上的小朋友是在干什么呀?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他们在跳远,小明……师:图的旁边有个表格,表格中记录的是他们的跳远成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绩。
(帖出卡片)指名读成绩师: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两位同学的成绩进行比较,看看谁跳的远?,把比较的结果和方法写在本上,一会进行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写写帮推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写写帮推荐)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写写帮推荐)第四单元认识分数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1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最大的分数单位是。
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73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7这样的1份。
144、4和1同样长。
55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347,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43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a被除数÷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0)除数b9、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0、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1、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351412而小于的分数有无数个;而在这些分数中分数单位是只有一个。
777713、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4、一些特殊分数的值(31个分数转化为小数,默写)。
15、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第五单元找规律1、单向平移求不同的和的个数规律:方格的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2、双向平移如果平移的方向既有横又有纵,我们只要分别探究出两个方向上各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和单向平移的规律一样),相乘的积是多少一共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10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10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10篇)优秀的四年级上册备课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搭配同学们,我想向你们打听件事,你们知道食堂今天为我们准备了什么饭菜吗课件出示“菜谱一”,为了营养均衡,我准备吃一荤一素两样菜,谁能帮我搭配一下。
板书课题《配菜》。
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①一个荤菜一个素菜,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②老师小结2、(出示星期五的菜谱)①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④与学生共同总结这类题的解决方法。
三、实践应用1、参观动物园。
2、搭配服装。
四、全课总结体验成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篇2教学反思: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平方分米读作: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板书设计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2、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3、想象7公顷 7平方千米的大小。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课题练习课课时五 (30)1.谈自己的收获。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范文2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范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教案范文:主题:加法口诀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1-10的加法口诀。
2.能够运用加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和乐趣。
教学重点:1.能够背诵1-10的加法口诀。
2.培养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和乐趣。
教学准备:1.“加法口诀”教学媒体或手工制作的教具。
2.小黑板、粉笔。
3.练习册。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加法口诀,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快地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大家准备好了吗?”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加法口诀(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2,并要求学生背诵“1加1等于2”,然后逐步教授2+1、3+1、4+1……一直到10+1,并让学生跟读。
注意手指的使用,可以用手指表示数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接着,教师重头开始,写出2+2=4,让学生跟读。
同样地,逐步教授2+3、2+4、2+5……一直到2+10,并要求学生跟读。
教师可以用手指指导学生点数。
依次类推,教师继续讲解其他的加法口诀,直到10+10。
3.运用加法口诀进行计算(2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册,布置加法口诀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口诀计算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说:“请用加法口诀计算4+3等于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予肯定或纠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练习题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互相竞争。
例如,教师可以说:“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挑战题,谁先答对,谁就是本堂课的小小加法达人!请用加法口诀计算6+7等于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鼓励和奖励。
4.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善于运用加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加法口诀,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用加法口诀进行计算,并做好记录。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稳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稳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3、角的度量及画法二、练一练1、第一题以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局部,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考虑,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二第5题: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p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根底上进展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p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拟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拟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出数的数值。
2. 能够掌握1至999之间的数的读法。
3. 能够认识千位以内的数,如:1000、200、30等。
4. 能够初步理解“几百”、“几十”等表达方式。
5. 能够认识数字“0”和“1”。
二、教学重难点1. 1至999之间的数的读法。
2. 数字“0”和“1”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举例子、出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力,导入本节课主题。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出一些数,并请多数学生报出结果,引导其自行总结规律。
3. 正确读出3位数引导学生正确读出3位数的数值,如:156、450等,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练。
4. 会读千位数介绍千位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读出如1000、3480等数,并且帮助学生通过练快速掌握千位数的读法。
5. 探究“几百”、“几十”介绍“几百”、“几十”这类表达方式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辅助理解和记忆,如:游戏、图片、数字卡片等。
6. 认识数字“0”和“1”介绍数字“0”和“1”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其代表的意义,如:0个单位、1根勺子等。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上出的练题,复千位数的读法,巩固方法与技能。
五、板书设计1. 1至999之间的数的读法。
2. 数字“0”和“1”的认识。
3. 千位数的记忆和惯。
4. “几百”、“几十”的认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数字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
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字的记忆能力较弱,难以较快地掌握知识点,明确了后期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
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
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
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
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让加强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
因此,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10的再认识》教案(2024秋)
1.10的再认识【课题名称】第1课时 10的再认识【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4页--75页。
【教学目标】1.通过10根一捆初识“计数单位”的同时,介入了计数器认识数位,深入地体会“计数单位”和“位置值”。
2.以“10和0~9这些数有什么不同”进行对比,区分“数字”和“数”。
3.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10的含义,体会“计数单位”和“位置值”。
[难点]掌握10的组成。
【课前准备】[教师]教具:小棒、计数器。
[学生]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办联欢会,你知道儿童节的由来吗?跟同学说一说。
[教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你知道它们的数量吗?选一种事物数一数。
(课件出示73页主题图)预设:我看到了小旗、小花、灯笼,还有好多小朋友们在跳舞,我来数一数。
[设计意图]创设“六一”儿童节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事物以及数量,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初识“计数单位”。
[教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预设:一共11人。
[教师]你是怎样数的?预设:按照一定的顺序,1个1个地数出围成圆圈的小朋友数量,再数中间1个小朋友。
[教师]有没有更方便的数数方法呢?预设:如果表演节目的小朋友中,所围成的一圈小朋友数量不变,就可以直接从10往后数。
小结:10个一组,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
[教师]你能把围成圆圈的小朋友的数量用小棒摆出来吗?(学生动手摆,摆到9的时候提示学生停下来)[教师]你们刚刚是几个几个摆的?预设:一个一个摆,摆了9个一。
[教师]再添上一个是几?学生操作,9个一再添1个一是10个一。
[教师]把10个一捆成1捆,变成了一个十,所以10个一是1个十。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打包的方法,选取生活中的零碎物品,小组成员分类对物品打包,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打包方法。
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本文将围绕着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进行探讨,详细介绍教学理念和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欢迎参考本文,进行教学实践。
一、教学理念在进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遵从“可视化、操作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的引入,需要将数学与孩子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从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中提取数字进行讲解,比如门牌号码、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
通过对这数字的解读,引入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此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数理逻辑和计算能力,其中包括数字的认识、各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计算符号的使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操作的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游戏互动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学习。
例如,通过“找错数”、“数码拼图”等游戏来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知识巩固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需要设置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题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例如,开展“数学竞赛”等活动,检验和提高孩子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三、教学资源和工具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建议教师们在活动设计教案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的教学中使用以下资源和工具:1.数学游戏软件:例如《数码方块》、《数码拼图》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和思维能力。
2.PPT课件:通过制作PPT课件,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所讲的内容,并且可以用动画等方式增加互动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3.数学桌游:通过数学桌游让学生们进行游戏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和数理逻辑能力。
4.教师手册: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指导和教案,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数学教学设计课题一用字母表示数课题名称: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年级:五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P44 例1(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P45 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点等。
)“用字母表示数”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起始课,也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学生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并且这种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过渡,教材设计了多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可操作的现实情境和活动,变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具体可感的问题情境,消除了学生的厌烦情绪,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开始,起着承前启后的衔接过渡功能,在学生已感知过的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等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专题学习,开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其中例1由三个例子:“找规律确定符号或字母的值、根据已知条件求值(暗含解方程的感性知识)”,通过用符号表示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在实例面前引导学生意识到在数学中“■、▲、●或a、x、n、m这些符号和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
由例1后面提出的问题:“你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出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通过例2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符号或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某个特定的数,还可以代表一类数,同时会把学过的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出来。
与此同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一些规则,尤其是乘号的简写规则(字母与字母相乘)。
在例2下面的“你知道吗”的学习中,知道字母还可以表示计量单位。
逐步由特殊例子中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推广到一般情况,用字母表示任何数,高度概括运算定律,同时感受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点:“简明易记、便于应用”,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一些规则:“同一例子中同样的字母表示相同的数,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
一、构建情境:数一数
出示主题图,让孩子们数一数
生1:10、11,一共有11人。
生2:10、11、12、13、14、15,一共有15个灯笼。
生3:10、11、12、13,一共有13面彩旗。
生4:9、10,左面一共有10朵小花。
二、总结发现:再认10
1.初感十进制
通过刚才同学们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数的物品数量都超过了10,都将10作为一组接着在数。
总结:10个为一组,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
追问:10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数多少个就可以满十呢?
动图演示:10个一是1个十。
2.认识10各部分组成及其含义。
10中的1和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0在个位上,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3.充分感受10是一个两位数
(1)0表示没有,那么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可以,10是一个两位数,不写的话就是一位数了,需要用0来占位。
(2)10和0-9这个几个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0-9是一位数,10是两位数;10是由1和0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做一做
四、课后实践
在生活中哪里见过10?哪里常用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我们把用来平均分的整体用一个词概括叫做单位“1”,用来平均分的份数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若干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也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重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设计意图: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来表示是学生的旧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抽象概念与一个物体的“1”联系起来,引出单位“1”的概念是新知。学生对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理解就一下子变得形象直观了。接着创设情景让学生多角度地感知分数与单位”1”的相依性,从而“悟”到分数的意义。]
2、谈话:我们今天遇到的这种情况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3、谈话:不单在测量物体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数能用整数表示吗?把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平均分给两人呢?
4、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分数)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页的例1。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2)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通过了解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分数的产生
1、师:上课开始,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哪位同学愿意上来配合一下?……老师手里拿着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长度是1米,现在用这把米尺测量这位同学的身高,(用米尺测量)是1米吗?2米?用“米”作单位,这位同学的身高能不能用整数表示?为了准确表示测量结果,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如果用这把米尺测量我们讲桌的长度呢?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 3)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 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 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 块,就是 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 ,就是 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来自重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
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学习例2。
( 1)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4)( 2)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把3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教师: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了几分之一,你能说出几个具体的分数吗?
(生说以前学过的分数)
师:请看屏幕,完成填空(说出每份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可以把一个饼,也可以说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一个班的人数,一堆苹果的个数,一批货物的吨数等,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比如(放课件)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材课时。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6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约分和通分……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节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因此,分数是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和工作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并且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学生的身高、讲桌的长度,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是随着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分数的意义
(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这一份就是 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 = 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 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
②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件: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同时板书单位“1”)
由于单位“1”包括的内容很多,很广泛,因此在“1”的上面要加上引号。
(1)练习:指出图中的单位“1”.(课件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对。单位“1”既可以指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指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指着黑板),还可以这样理解:把什么平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比如把15张桌子平均分成5份,单位“1”就是指15张桌子,把全班同学们平均分成10组,单位“1”就是指全班同学,把100克巧克力平均分成4份,单位“1”就是指100克巧克力.
(4)、指出: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5)随意说出分数,让学生说出它的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整数的计数单位引入分数单位的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就地取材,马上指出“做一做”分数的分数单位,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块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 ,3个饼共得到12个 ,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 ,合在一起是 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 块饼,所以每人分得 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60~62页,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对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单位“1”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进行了微调,将原先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项内容调整为比较符合认知习惯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通常用单位‘1’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