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生必备之《数字10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生必备之《数字10的认识》数学教案

小学生必备之《数字10的认识》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10的意义。

2.学会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减法。

3.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10所具有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让小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10的意义,例如购买物品时的计算方式等。

2.小学生能够简单地运用数字10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10的意义。

2.如何让小学生正确地学会使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内容1.数字10的意义介绍我们需要向小学生介绍数字10的意义。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他们的认识,例如购买物品时的计算方式等。

2.数字10的基本运用在小学生掌握了数字10的意义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教他们如何运用数字1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了。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让小学生稍微熟悉一下。

比如,我们可以拿10个棋子,然后让小学生模拟出加、减法的过程。

如果让他们进行10-2的操作,就需要让他们在10个棋子的基础上减去2个,答案就是8,以此类推。

通过这样的操作,小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数字10的基本运用。

3.游戏和活动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10的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选择数字10的游戏,让小学生在一堆数字中找出数字10并按照指示进行排列。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数字10的互动活动,例如让小学生用10元去购买物品等。

这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数字10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字10的数学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和图示的方式来向小学生介绍数字10,同时也可以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提问的方式,以及互动教学的方式等等。

六、教学评价为了对小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测试和测评,例如让小学生进行一些数字10的简单加减运算练习,或者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特定任务等等。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0认识教学目标:1. 能正确写出数字10,并理解其代表的意义。

2. 掌握数字10的组成、拆解、数目概念。

3. 能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应用数字10。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0张。

2. 计数棒10条。

3. 相关图片或教具。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字1-9的认识,然后引入数字10。

2. 出示数字10的卡片,让学生认识并读出数字10,了解其代表的含义。

二、认识数字10(10分钟)1. 让学生用计数棒拼出数字10,帮助他们理解数字10的组成。

2. 让学生在纸上写出数字10,并画出对应数量的物体,加深对数字10的认识。

三、拓展活动(15分钟)1. 展示数字10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2.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10个相同的物品,加深对数字10的实际理解。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如10+0、10-5等,巩固数字10的概念。

2. 出示一些小于和大于10的数字,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加深对数字10的认识。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认识数字10的方法和技巧。

2. 确认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数字10。

课后作业:1. 用纸写出数字10并画出10个物体。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字10的出现情况。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0,理解其含义,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字10进行简单计算和解决问题。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教案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

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3、出示课题:旋转二、新课学习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

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

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

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

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

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平移与旋转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10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10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10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关于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仅供参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精选篇1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1、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课时安排:9课时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精选篇2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_20190702120415_2124227.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_20190702120415_2124227.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019-07-02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12,12是3的(),3是12的()。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③10的约数有()。

二、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1.小组合作学习(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②1、2、4是8和12的什么?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3)归纳并板书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2 4 6 128 和12 的公约数(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5篇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与内、数的`认识,利用数的组成,熟练掌握10 以内的加减法,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数的组成,理解算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会独立思考,今天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最新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1认知目标:1、学会10的加减法。

2、在分气球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各部分关系。

3、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4、通过游戏学会凑十法。

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和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能力目标: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分苹果一课,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他们的数感。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训练学生有条理、按顺序思考。

德育渗透点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谐共处。

学校及班级状况分析:班上有多媒体电脑一台,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我改变传统的.课桌椅的摆放,8位学生围坐分为一小组,共分为8个小组。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刚入学,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整节课我以小熊过生日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因为有7、8、9加减法的铺垫,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比较熟悉,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学生在学前班和家庭里也以学会了这些计算,所以学生在学习起来就比较熟练。

借于此,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以及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也就是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大部分掌握10的加减法,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把10个气球分成两堆,并尝试着列算式,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

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

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通用5篇)小学数学《最大公因数》教案1《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第80到81页的内容及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设计思路这个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内,是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校买回12棵风景树,现在要栽种起来,栽种时行数不限,但每行栽种的数目相等,可以怎么栽种?16棵呢?2、分别写出16和12的所有因数。

二、教学实施1、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集合图。

指出: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拿卡片的同学快速站一站,那几个数站在左边,那几个数站在右边,那几个数站在中间,最后集体订正。

3、出示例2。

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3)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演示方法方法一: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从中找最大。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课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

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1)保留两位小数0.256 12.006 1.0987(2)精确到十分位3.72 0.58 9.0548(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4、拓展题四、全课总结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教案即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那么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二、探究新知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完成25页习题五、全课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2【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驾驭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验探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育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阅历理解算理,驾驭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打算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日我们要起先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接着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老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觉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两个班一共多少人。

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1出示图片2(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35+2,师板书出示图片3(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察。

组织学生沟通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老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

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老师引导学生依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公约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公约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公约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公约数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组讨论材料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与数有关的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回顾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讲解公约数的概念a.公约数: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约数。

b.举例说明:如4和6的公约数有1、2,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2.讲解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a.列出两个数的因数,找出它们共有的因数。

b.从小到大排列,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3.举例讲解a.求4和6的最大公约数4的因数:1、2、46的因数:1、2、3、64和6的公约数:1、2最大公约数:2b.求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12的因数:1、2、3、4、6、1218的因数:1、2、3、6、9、1812和18的公约数:1、2、3、6最大公约数:6(三)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2、3。

(四)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份讨论材料。

2.讨论题目:如何运用公约数解决问题?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强调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4、5、6。

2.家长签字确认。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公约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求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5.求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

6.小明有12个苹果,小华有18个苹果,他们想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苹果?请用公约数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稳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稳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3、角的度量及画法二、练一练1、第一题以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局部,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考虑,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二第5题: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p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根底上进展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p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拟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拟强。

快乐数学之《数字10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快乐数学之《数字10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快乐数学之《数字10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一、教案目标1.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0,掌握10的基本属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因数分解能力。

4.帮助学生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10。

2.掌握10的基本属性。

3.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因数分解能力。

2.让学生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四、教学准备1.展示板、笔、橡皮。

2.课堂布置:让学生坐成一个圆圈,方便观察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通过对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提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比如,“你们平时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知道电视机上面一般有几个数字吗?”2.认识数字10通过让学生观察电视机上的数字10的相关图像,如10字、10点等等,同学们逐渐感知数字10。

并且通过教师的介绍,同学们逐渐了解到数字10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属性。

3.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如:通过数字表对数字10的周边数字进行观察寻求规律,观察数字10的倍数的末尾数字特点等等,让学生感知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交流能力。

4.培养因数分解能力当同学们对数字10的认识更加深入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因数分解来培养学生们的因数分解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举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们逐渐熟悉因数分解的方法和步骤。

5.总结在教学的让学生们自主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同时教师可采用“小结+互评”方式,让学生一起参与总结和评价,以提高课程效果。

六、板书设计本次课程的主要板书内容包括:1.数字10的各种图像。

2.数字10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属性。

3.因数分解的步骤和方法等。

七、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程,小学生们能够感性认识数字10,并对数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因数分解的训练和交流互动的形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小学数学备课大师》提供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备课资料,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试题等,内容丰富,可供老师们备课参考。

小学数学一上备课室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08-11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08-11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08-11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08-11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08-11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08-11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408-11小学数学一下备课室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集(95…03-27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8…03-27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集(70…03-1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集(80…03-1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08-11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中测试试卷(…04-22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中测试试卷(…04-22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中测试试卷(…04-22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中测试试卷(…04-22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中测试试卷(…04-22小学数学二上备课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数学)教…08-10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08-10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08-10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08-10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08-10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08-10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03-12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08-12小学数学二下备课室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78…03-26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03-26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0…03-25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2…03-25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2…03-25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58…03-25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6…03-19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99…03-1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13…03-1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集(87…03-13小学数学三上备课室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全集(99…08-09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08-09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08-09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8-09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8-09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12《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08-10《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08-10小学数学三下备课室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4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4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4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4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3小学数学四上备课室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08-08四年级(上)数学学科教案全集(66…08-08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案全集…08-08小学人教版第七册数学教案全集(36…08-08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案全集…08-07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03-1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03-1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03-13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设计108-09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设计08-09小学数学四下备课室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08-08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4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2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2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13小学数学五上备课室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08-07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学案全集…08-07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8-07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53…03-1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83…03-1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0…03-1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73…03-12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教案设…08-08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字编码…08-08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字编码…08-08小学数学五下备课室罗治宏老师个人专辑-下载中心04-11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集…03-19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单元教学质量…03-19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4…03-19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压…03-1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1…03-1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65…03-12《通分练习》ppt课件06-20《通分》ppt课件06-20《分数加减混合练习》ppt课件06-20小学数学六上备课室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全…08-07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学案全集…08-06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8-06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数学科…08-062010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上册《数学…08-06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8-06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8-06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同步练习全…08-06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24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03-1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03-13新课标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38…03-12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导学提纲08-08小学数学六下备课室《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设计》精品…03-29小学数学总复习教案全集(30页)03-29小学数学总复习归类讲解及训练全套…03-29小学数学总复习题库(90页)03-29小学数学总复习全套教案(30页)03-29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93…03-13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分类同步训练08-112010年泉州实验小学数学毕业考试卷04-29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2010年小学数学…04-292010年重庆市小学毕业考试数学试卷04-29荆州实验小学2009-2010学年度毕业考…04-29江苏省无锡市2010年小学数学毕业检…04-29江苏省扬州开发区2010年小学数学毕…。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1-6年级全册教案篇一:2014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本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

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十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十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十
年级:小学一年级
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数字十,并能正确识别和书写数字十。

2. 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字十的概念和数量大小。

3. 培养学生对数字十的敏感度和记忆能力。

教学准备:
1. 数字十的卡片和图片。

2. 10个小物品,如贝壳、玩具等。

3. 数字十的相关游戏和活动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拿出数字十的卡片和图片,让学生认识数字十并大声朗读。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找出几个组成十的小物件。

二、探究(15分钟)
1. 游戏1:找十。

老师出示10个小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再找出对应的数字十卡片。

2. 游戏2:填十。

老师出示几个数字,让学生用小物品填满十的空格,培养学生对数字十的感知。

三、拓展(15分钟)
1. 游戏3:十与其他数字比较。

让学生参与比较十与其他数字的大小,明确数字十的重要性。

2. 游戏4:数字十的找不同。

出示几组数字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不同之处。

四、总结(5分钟)
让学生复习和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巩固对数字十的认识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找到或制作一个数字十的标识物品,并在家中用它来做一些游戏。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在游戏和活动中愉快地认识和掌握数字十的知识。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七数学广角【新知识点】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数学广角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教学要求】.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投影,天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
1. 小数加减法;
2. 小数乘除法;
3. 分数的加减法;
4. 分数的乘除法;
5. 百分数;
6. 综合运用。

教学安排:
第1-2周:小数加减法
第3-4周:小数乘除法
第5-6周:分数的加减法
第7-8周:分数的乘除法
第9-10周:百分数
第11-12周:综合运用及复习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与示范;
2. 分组合作学习;
3. 游戏活动;
4. 课堂练习与作业;
5. 实际问题解决。

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4. 参与课外数学活动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2002~200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案二00三年二月王文杰2002至2003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一)简单的统计(一) 8课时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课时左右2.求平均数 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机动1课时(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5课时左右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左右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三)约数和倍数 17课时左右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2.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左右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左右4.最大公约数 5课时左右5.最小公倍数 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0课时左右1.分数的意义 6课时左右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左右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4.约分和通分 6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 1课时(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课时左右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左右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左右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课时左右整理复习 2课时左右(六)总复习 5课时左右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分组整理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①谁最高身高多少②谁最矮身高多少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2)小组讨论: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

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

(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三、课堂实践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

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复式统计表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 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出示。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 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二、探索研究1.小组合作讨论(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三、课堂实践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四、课堂小结①今天学习的内容;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平均数课题:求平均数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2、思考并回答:(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须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 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 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5×12+3×11+3.2×10)÷(12+11+10)=95÷33≈2.9(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