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认识“>”和“<”.doc

合集下载

中班数学:认识“>”和“<”

中班数学:认识“>”和“<”

中班数学:认识“>”和“<”一、引言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数学符号,其中“>”(大于)和“<”(小于)是最基础、最常用的比较符号之一。

本文将从认识这两个符号的概念开始,逐步展开对其应用及相关练习的讲解。

二、认识“>”和“<”1. “>”的含义“>”读作“大于”,表示左边的数值比右边的数值大。

例如,3>2表示3大于2。

2. “<”的含义“<”读作“小于”,表示左边的数值比右边的数值小。

例如,2<5表示2小于5。

三、比较数字大小1. 数值大小比较当两个数进行比较时,根据大小关系使用“>”或“<”,如果两数相等则使用“=”。

例如: - 4>2,4比2大; - 1<6,1比6小; - 3=3,3等于3。

2. 理解符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较符号“>”、“<”不仅仅只有在数学问题中才会出现,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这两个符号的身影: - 当我们比较两个商品的价格时,我们会用“>”或“<”来表示; - 在时间上,比如“7:00 <9:00” 表示7点早于9点。

四、练习题1.比较大小:– 6 _ 9– 3 _ 3–12 _ 72.补充符号(“>”或“<”):–5_8–2_2–9_6五、总结通过本文,我们对于数学中常见的比较符号“>”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两个符号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使用的,是我们进行比较判断的重要工具。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两个符号的使用,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中班数学中认识“>”和“<”的部分内容。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一、认识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认识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幼儿来说,掌握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是他们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基本能力。

通过教授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认识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的教学目标1. 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对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能够用数字来描述具体的数量。

3. 通过举例和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的数量关系的变化。

4. 培养幼儿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 认识数字的教学活动(1)数字认知游戏:老师准备一组大号的数字卡片,分发给每个幼儿。

然后,老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们找到相应的数字卡片,并将其高举起来。

通过这个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2)数字碰碰乐:老师将一组不连续的数字卡片随机地贴在教室的墙上。

然后,幼儿们轮流走上前去,用手指触摸到某个数字后,说出该数字。

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幼儿们巩固数字的认知能力。

2. 数的数量关系的教学活动(1)数的比较游戏:老师准备一组不同数量的物品,并将其放在幼儿面前。

然后,老师询问幼儿哪一组物品的数量更多或更少,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来回答。

通过这个游戏,培养幼儿对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

(2)数的变化练习:老师将一组物品放在幼儿面前,然后逐渐增加或减少其中的数量。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数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用数字来表达出来。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数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幼儿对认识数字和数的数量关系的掌握程度,可以进行以下评估活动:1. 数字认知测验:老师准备一份简单的数字认知测验,要求幼儿根据听到的数字选择正确的数字卡片。

通过这个测验,了解幼儿对数字的掌握程度。

2. 数的数量关系观察练习:老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些物品,然后请幼儿观察和描述这些物品的数量关系,如哪一组更多、哪一组更少等。

幼儿园数学教案中班数学认识“>”和“<”

幼儿园数学教案中班数学认识“>”和“<”

幼儿园数学教案中班数学认识“>”和“<”教案: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章节为《认识比较符号》。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比较符号“>”和“<”;2. 通过对物品数量的比较,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和“<”进行比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比较符号“>”和“<”,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和理解比较符号“>”和“<”,学会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和“<”进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小玩具等。

学具:学生卡片、小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拿出两堆玩具,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7个。

问学生:“哪一堆玩具多?哪一堆玩具少?”引导学生用“>”和“<”进行比较。

2. 知识讲解:(1)老师讲解比较符号“>”和“<”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用法。

(2)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用“>”和“<”进行比较。

3. 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拿出一些小玩具,用“>”和“<”进行比较,并说出比较结果。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和“<”的理解程度。

4. 应用拓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可以用“>”和“<”进行比较的场景,比如比较水果的数量、书籍的高度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认识比较符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多<: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七、作业设计1. 完成学生卡片上的比较题目,并用“>”和“<”表示答案。

2. 家长协助孩子在家里找到可以用“>”和“<”进行比较的场景,拍照到班级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继续巩固比较符号的知识,引入其他比较符号,如“=”,让学生学会更多比较方法。

认识“>”和“<”-幼儿园数学教案

认识“>”和“<”-幼儿园数学教案

认识“>”和“<”-幼儿园数学教案本次数学教案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幼儿认识“>”和“<”符号。

本次教案设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3. 教学内容4. 教学过程5. 总结与评价接下来,我们一一详细解释。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实物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和“<”符号的含义。

2. 学会使用“>”和“<”符号比较大小。

3. 总结并提炼出幼儿学习的关键点,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1. 游戏为主,学习为辅2. 视觉教学结合口头讲解3. 角色扮演,模拟学习场景三、教学内容1. 认识“>”和“<”符号的英文名称2. 适当介绍等于“=”符号3. 介绍“>”和“<”符号的意思及使用方法4. 游戏中体验大小比较的方法5. 角色扮演学习场景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和“<”符号的英文名称2. 适当介绍等于“=”符号3. 引导幼儿讲解“>”和“<”符号的意思及使用方法4. 对幼儿进行游戏体验教学5. 构建模拟学习场景:让幼儿小组以购物的方式,体验购买物品时的大小比较。

6. 师生互动,对幼儿提问,检查学习成果。

7. 教师对幼儿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总结与评价本次数学教学活动,采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由游戏为主,学习为辅的教育理念,结合视觉教学结合口头讲解,角色扮演,模拟学习场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大小比较方法,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本次学习,提高了幼儿对“>”和“<”符号的认识程度,为下一步的知识递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习中也锻炼了幼儿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针对不同的幼儿,教师也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引导,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比较物体大小、数量和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 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

2. 比较物体的大小、数量和长度。

3. 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大于号和小于号卡片,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大小、数量和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用法。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应用:学生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两组物体的大小、数量和长度等。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下列物体的大小、数量和长度,并将结果画在作业本上。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比较大小的掌握水平。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七、教学延伸:1. 继续开展比较大小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对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认识。

2. 引入其他数学符号,如等于号(=),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结合数学故事,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家长沟通:1. 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进步。

2. 提醒家长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

3. 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中班数学大于号小于号鳄鱼的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大于号小于号鳄鱼的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大于号小于号鳄鱼的教案活动目标:1、根据“>”“<”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动作认识两个符号的开口方向。

2、会正确运用“>”“<”,初步理解不等式的特点。

活动准备:PPT课件、小黑板5个、操作卡15张。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PPT情景引入大海深处的故事。

教师:美丽的大海深处一群小鱼在快乐的游来游去,我们一起学一学吧。

二、基本部分:1、通过课件大鳄鱼吃数量多的小鱼,初步感知大于号。

教师:啊,谁来了?大鲨鱼来吃小鱼了,大鲨鱼什么样子?请幼儿学一学大鲨鱼张大嘴巴的样子。

小鱼吓的赶快逃跑,鲨鱼会吃哪边的小鱼呢?学学大鲨鱼对着多的小鱼张大嘴边做出吃的样子。

2、聪明的小鱼隐身变成数字,猜猜它会吃哪个数字,为什么?初步理解不等式含义。

3、认识大于号:有人把大鲨鱼吃小鱼记录了下来,这个和大鲨鱼一样张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字的符号就叫“大于号”。

4、操作:从黑板前的五组数字卡片中找出运用大于号的卡片,请幼儿粘贴大于号,进一步巩固对大于号的认识。

5、认识小于号,其中一组为什么不能用大于号表示,该怎么办?出示小于号,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开口方向。

6、教师小结:关于大于号小于号还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大于号大于号,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笑,小于号小于号,小尾巴对着前面的小数摇摇摇。

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7、你们现在知道谁是大于号、谁是小于号了吗?幼儿两人一组数字卡,请幼儿选择合适的符号贴在中间,展示操作结果。

三、结束部分游戏:鳄鱼来了,活动结束。

(游戏玩法:先请一组幼儿玩游戏,其他幼儿用动作做出相应符号的动作。

逐渐增多幼儿人数,游戏三次结束。

)活动反思:在本次活动中,我组织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物质条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班数学教案二立体图形识别:引导孩子认识和感知立体图形

中班数学教案二立体图形识别:引导孩子认识和感知立体图形

中班数学教案二:立体图形识别引导孩子认识和感知立体图形导语:立体图形是幼儿园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立体图形的训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其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为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节课将从感性认识、实物体验两个方面出发,通过不断的不断调整和演变,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立体图形的特性和性质,从而提高幼儿的数学素养和自信心。

一、学习目标1、让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功能;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来认识和描述立体图形;3、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并能象征性地绘制出来;4、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增强幼儿对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学习过程1.立体图形的特性与功能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引导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三维特点,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并启发幼儿思考有哪些地方需要应用立体图形。

2.感性认识立体图形通过体验不同的形状和特性的立体图形,启发幼儿感知立体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和质地等多元特性,提高幼儿对立体图形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立体图形的比较与分类教师通过示范,以及图片和实物的展示,指导幼儿比较不同的立体图形,对它们进行分类,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4.立体图形的象征性绘制通过画板、沙盘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让幼儿更深入地体会立体图形的特点与固有的空间关系。

三、教学重点1、启发幼儿感知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2、指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方法来认识、表达和理解立体图形。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立体体验与解读;2、如何巧妙利用多种教具和手段,启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拓展1、拓展立体图形的分类和形态多样性;2、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性。

六、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感性认识和实物体验的方式,引导幼儿更深入地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让幼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感知与体验立体图形,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和“<”》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和“<”》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和“<”》教学目标1.认识“>”和“<”两个数学符号。

2.能够用“>”和“<”比较大小关系。

3.通过实例演示,巩固学生对于“>”和“<”的认识。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视觉教具,提高幼儿对于“>”和“<”的认知度。

2.通过实际演示和小组合作,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的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难点1.让幼儿明确“>”和“<”的数学关系,懂得如何正确地比较大小关系。

2.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

教学准备1.白板、彩色粉笔、绘图纸、圆珠笔、绘图笔、大量的数字卡片。

2.多种数学教具,如标尺、计数器、圆规等。

3.学生合作的球、羽毛球等活动器械。

教学内容导入环节(5分钟)1.教师分发一组数字卡片,让幼儿将卡片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引导幼儿讨论,对于相邻卡片,我们是如何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的。

3.让幼儿回忆认识的其它比较大小关系符号。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标尺,并把标尺分为两部分,左侧贴上“>” 符号,右侧贴上“<” 符号。

2.由一名学生在手中拿出两个不同的数字卡片,其他学生根据标尺的提示判断两张卡片的大小关系,并在符号旁边加上“>”或“<”。

3.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抽象理论为具体实践,加深认知度。

“大于”和“小于”的数学符号认知(15分钟)1.教师拿出两个数字卡片,一张是“6”,另一张是“9”,将两张卡片放在黑板上,并在卡片之间画一条竖线。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个数字的大小,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在竖线的左侧写出“6<9”,在右侧写出“9>6”。

3.与学生一起确认“<”表示的是“小于”,“>”表示的是“大于”。

多种方式比较大小(15分钟)1.此时,教师在白板上写下三个数字“8”、“15”和“21”,并将它们在三个圆圈中表示出来。

2.引导学生在标尺中标出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分别代表这三个数字和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和<》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和<》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和区分“>”和“<”的符号;2. 培养幼儿对大小关系的敏感度和观察力;3. 学会通过比较大小的符号来表示数字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卡片、数字卡片、蛇形图、数学符号卡片;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丰富多样的数学教具。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活动(10分钟)a. 班级唱诵数字歌曲,复习数字的顺序和认识;b.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大小,并与幼儿分享观察结果。

Step 2:认识“>”和“<”(15分钟)a. 展示卡片上的“>”和“<”符号,鼓励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b. 给幼儿演示用手比出“>”和“<”的手势,并让幼儿模仿;c. 分发数字卡片给幼儿,让幼儿根据数字大小比较,用“>”和“<”的符号填空。

Step 3:用蛇形图比较(20分钟)a. 给幼儿发放蛇形图,引导幼儿按照蛇形图的顺序,将数字填入相应的位置;b. 让幼儿自主比较蛇形图中相邻数字的大小关系,并用“>”或“<”的符号填空。

Step 4:小组活动(15分钟)a. 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数学符号卡片和数字卡片;b. 要求小组成员在组内互相交流,并用数字卡片和数学符号卡片完成小组任务。

Step 5:操场活动(15分钟)a. 引导幼儿到操场上,观察不同的物体,并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b. 让幼儿使用数学符号卡片进行比较和记录。

Step 6:总结归纳(10分钟)a. 复习“>”和“<”符号的表示方法;b. 提问幼儿:“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和‘<’呢?”鼓励幼儿思考和回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和“<”符号,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些符号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幼儿对大小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对大小关系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唱歌、操作、小组活动等,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中班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引言数学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的学习,幼儿可以培养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班阶段,幼儿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例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本文将介绍幼儿在中班阶段如何认识和学习这些几何图形。

圆形圆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它是由一个平面上所有到一个固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线段所围成的图形。

在中班阶段,幼儿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认识圆形:1.观察和探索: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不同的实物,例如硬币、饼干和水杯盖等,让幼儿观察并发现它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2.游戏和玩耍:通过游戏和玩耍的方式,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圆形。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模仿圆形的形状,并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唱歌、跳舞或玩传球游戏等。

3.制作手工:幼儿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例如纸张、泡沫板或面团等,制作圆形的手工制品。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将实际地体验和感受到圆形的特征和形态。

正方形正方形是一种具有四个相等边和四个直角的几何图形。

在中班阶段,幼儿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认识正方形:1.观察和探索: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不同的实物,例如方形邮票、方形的拼图块或正方形的盒子等,让幼儿观察并发现它们的形状都是正方形的。

2.游戏和玩耍:通过游戏和玩耍的方式,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正方形。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走路绕着一个正方形的图案,或者玩正方形积木搭建的游戏等。

3.制作手工:幼儿可以使用纸张、磁性方块或者积木等制作正方形的手工制品。

这样的活动将帮助幼儿巩固他们对正方形的认识。

三角形三角形是一种具有三个边和三个角的几何图形。

在中班阶段,幼儿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来认识三角形:1.观察和探索: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不同的实物,例如三角形的彩旗、三角形的棚子或三角形的锥形帽子等,让幼儿观察并发现它们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

2.游戏和玩耍:通过游戏和玩耍的方式,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仿三角形的形状,例如成为三角形的帆船或三角形的屋顶等。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和<》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和<》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和<》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和<的概念,能够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的概念,能够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教学难点:>和<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大小不一的物品、PPT等。

2.学具:数字卡片、大小不一的物品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个物品大,哪个物品小。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说出数字的大小。

2.讲解>和<的概念(1)教师用PPT展示>和<的形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用数字卡片举例说明>和<的含义,如3>2,2<3。

(3)教师引导幼儿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实践操作(1)教师分发数字卡片,让幼儿找出>和<的对应关系,如找出3>2的卡片。

(2)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物品,让幼儿用>和<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和<的对应关系。

4.游戏活动(1)教师组织“找朋友”游戏,让幼儿根据>和<的关系找到对应的数字卡片。

(2)教师组织“大小比较”游戏,让幼儿用>和<表示两个物品的大小关系。

(2)教师出示新的数字卡片,让幼儿用>和<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1)让幼儿回家后,用>和<表示家中物品的大小关系,并与家长分享。

(2)让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和<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1.部分幼儿对>和<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部分幼儿在表示大小关系时,容易混淆>和<的使用。

3.部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后关注并给予鼓励。

1.对理解不够深入的幼儿,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和<的概念。

2.在课堂练习环节,增加>和<的练习题,让幼儿熟练运用。

3.在游戏活动中,关注参与度不高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认识“>”和“<”-幼儿园数学教案

认识“>”和“<”-幼儿园数学教案

认识“>”和“<”-幼儿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将能够:•了解大于和小于的概念;•能够在数字之间进行大小比较;•能够正确运用“>”和“<”符号。

教学准备•板书:大于(>)、小于(<)符号;•活动材料:10个糖果、10个玩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让学生观看两个有所不同的画面,比如有一个小朋友拿了两件玩具,另一个小朋友拿了三件玩具,“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有什么区别?”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引导回答激发学生对于大小关系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 探究大于和小于的概念老师拿出10个糖果,问学生:“如果我的手里有10个糖果,同学在你们中间站的谁手里有更多的糖果?”学生回答。

接着老师拿出10个玩具,“如果我手里有10个玩具,同学在你们中间站的谁手里有更少的玩具?”同样的,学生回答并且理解困难的概念。

3. 观察符号老师板书“大于(>)、小于(<)”,然后老师再拿10个糖果和10个玩具,老师问:“如果我的手里有10个糖果,我想知道谁有更多的糖果,请你们用大于符号‘>’ 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出来,重点关注:•学生是不是能够正确理解符号的含义;•学生是不是能够应用符号进行比较。

4. 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老师给每组发10个物品,请学生两两组合,然后用“>”或“<”符号表示大小关系,并且将答案在黑板上标出,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讨论,课堂中适时地对于做出错误评价和正确提示,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小比较方法。

5. 巩固老师让学生从整个教室中选出三个同学,然后请这三个同学排成一排,老师让学生实现从小到大排序,然后从大到小排序,并且进行力所能及的大小比较和符号的运用,鼓励学生多尝试多讨论。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大小比较、大于小于的概念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师引导学生充分掌握符号的含义和运用,对于教导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自信和热情。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Word)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Word)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主教:黄瑶活动构思: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在感知10以内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

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一起编儿歌,通过儿歌、表演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一、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喜欢数学活动的情感。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喜羊羊(7),美羊羊(9),沸羊羊(9),懒洋洋(7)5、4只小鸟,翅膀上有3、4、5、8。

6、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大于号和小于号,画纸)。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课题:认识“>”和“<”1、问:“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了几位小客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你们想认识它们是谁吗?(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瞧瞧,是谁来啦?(蜜蜂和蝴蝶)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

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中班数学领域活动:《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doc

中班数学领域活动:《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doc

中班数学领域活动:《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活动目标(一)认知目标: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并区分其顺序。

(二)能力目标:能正确运用“昨天”“今天”“明天”的词语来表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时间。

(三)情感目标: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并知道要珍惜时间。

活动重点: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及其顺序,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活动难点: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并知道要珍惜时间。

二、活动准备(一)物质的准备:本周的日历、图画纸、水彩笔。

(二)经验的准备:幼儿已经初步认识星期。

三、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感知今天。

1.引导语:今天的天气怎样?今天是谁送你来上幼儿园的?今天你准备玩什么游戏?(引导幼儿使用“今天”这个词语来描述)2.出示本周周历,询问:“今天是星期几,哪个小朋友知道今天在周历的哪个位置呢?(请幼儿上来用红笔在周历上圈出来)(二)师幼互动,了解昨天。

1.提问:昨天的天气怎样?昨天下午谁接你回家的?昨天你在幼儿园吃了什么?(引导幼儿使用“昨天”这个词语来描述)2.出示本周周历,询问:“昨天是星期几,哪个小朋友知道昨天在周历的哪个位置呢?(请幼儿上来用蓝笔在周历上圈出来)3.小结:昨天就是今天的前一天,已经过去的那一天。

(三)分享交流,了解明天。

1.提问:明天你准备玩什么游戏?明天是哪些小朋友做值日生?(引导幼儿使用“明天”这个词语来描述)2.出示本周周历,询问:“明天是星期几,哪个小朋友知道明天在周历的哪个位置呢?(请幼儿上来用绿笔在周历上圈出来)3.小结:明天就是今天的后一天,是将要到来的那一天(四)分组操作1.师: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组活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动手操作,操作完之后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操作结果。

第一组:小小报餐员——用自己的符号画出昨天、今天的点心,并预测明天的点心。

第二组:小小气象员——根据今天、昨天的天气,画上相应的气象符号,并预测明天的天气。

第三组:活动报告员——将自己昨天、今天做的事情画下来,并画出明天想做的事。

中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

中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

背景:在第一次“1和许多”非式活动中,投放了许多新材料,但有一半的幼儿选择了玩过的材料。

对于新材料,有些幼儿持观望的态度,有些幼儿选了新材料,但在尝试过程中胆子不大,一碰到困难就想放弃,有的干脆不玩新材料。

为了使幼儿能更多的接触新材料,并在尝试过程中能区别“1和许多”,为此有了第二次的活动。

实录:今天区别“1和许多”是第二次非式活动,活动前,我给小朋友提出了“今天请大家去找一找上次没玩过的玩具玩一玩。

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开始寻找自己上次没玩过的玩具。

有的拿了听一听、有的拿了放一放、还有的拿了插管子。

徐炜韬选了摆一摆的玩具,看到一张纸上贴着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只萝卜,另一张是许多的气球,徐炜韬开始对着这两张图片看了又看,接着他就点着萝卜和气球说出其名称,讲了一会儿,他看见盘子里有许多卡片,看了看,他拿了一条鱼点数了起来,“1”,点好后,就放在一边,,这时他又拿了一张树叶的卡片,这下他发现不是“1”而是有“许多”树叶,他马上伸出手指点数了起来,一边数,一边念着“1、2、3、4、5、6、7数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有点数不清,于是他放在了一边。

他这样一张接一张的点数着,把盘里的卡片全都数了一遍。

这时他发现图片上的气球也可以数数,于是他又数起了气球1、2、3、4、5、……有“7”个气球,这下他突然站了起来,在卡片里寻找,把树叶放在气球上,又把小马、小花放在气球上。

剩下的是1只桃子、一个娃娃、一朵花等,他把这些卡片全放在萝卜上。

他终于发现了卡片上的秘密,原来“1”和“许多”。

接着他把所有的卡片按“1”和“许多”重新又摆放了一次,还请旁边的小朋友来看他发现的秘密。

中班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活动目标1、初步熟悉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尝试按外形标记归类。

2、能发觉四周物体中的外形,对图形活动布满爱好。

活动预备:教具:几何图形片全套,盘子,手帕,三角铁各一个学具:几何图形片全套,《活动用书》第11,12页,笔,白板.活动过程:1、找外形老师出示一个圆盘子:“看,这儿有什么?它是什么外形的?”引导幼儿熟悉盘子是圆圆的。

老师分别出示手帕、三角铁,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什么外形的老师:这些圆圆、方方、三角形的外形,都躲在我们教室里和我们的身上,你能找出它们吗?引导幼儿在教室内和自己的的身上找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边找边说:纽扣是圆圆的、玻璃是方方的……2、操作活动1(〈〈活动用书〉〉第11页:送图形片回家)老师:“didi鼠真能干,他变出了很多图形片片。

”请幼儿打开学具盒,看看说说里面有些什么外形的图形片:“这个图形片是什么外形的?是圆圆的、方方的、还是三角形的?”老师:” didi鼠给这些图形片预备了家,它们在哪儿呢?“请幼儿打开《活动用书》第11页,指认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家:“哪个是圆形的家?你从哪看出来的?”请幼儿将学具中的图形片按标记送到家中:“图形宝宝要回家休息了,请你把它们送回家。

”引导幼儿边送边说:“圆片片回圆形的家……”3操作活动场所(《活动用书》第12页:圆形城堡)老师:“idi鼠用图形变出了一个城堡,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看看说说这个城堡是用哪些图形变的。

老师:我们和idi鼠一起搭这个城堡吧!“请幼儿将几何图形片掩盖在城堡图案上,边盖边说:“这是图形。

”启发幼儿想一想:“几何图形片还可以变成什么图案?我们用几何图形片在桌上摆一摆、试一试,看看你变的像什么?”鼓舞幼儿自由地在桌面上尝试。

中班数学教案大于等于小于

中班数学教案大于等于小于

中班数学教案大于等于小于中班数学教案大于、等于、小于1. 教学目标:- 认识和理解数学中的“大于、等于、小于”符号- 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 能够运用“大于、等于、小于”符号进行数值比较2.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或印刷版的数字- 学生用的纸和铅笔3.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概念- 让学生坐在一起,提前准备好一些数字卡片,如3、5、8、10、12等等。

- 将卡片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观察卡片上的数字。

- 引导学生思考,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如何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介绍“大于、等于、小于”符号- 准备一块黑板或白板,并在上面画出三个符号:>、=、<。

- 逐个解释每个符号的含义,跟学生一起读出符号名称,并解释符号的用法。

- > 表示“大于”,两个数字中,前面的数字比后面的数字大。

- = 表示“等于”,两个数字相等。

- < 表示“小于”,两个数字中,前面的数字比后面的数字小。

第三步:比较数字大小的练习-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比较练习,并让他们用适当的符号连接两个数字。

- 例子:1 __ 3, 6 __ 2, 4 __ 4等等。

- 让学生逐个回答,可以让他们用手举起相应的符号来回答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符号的运用。

第四步:拓展学习- 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比较数字的问题,并用符号来表示答案。

- 例如:7 __ 9, 20 __ 13, 15 __ 15等等。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答案,通过分享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五步:游戏活动- 分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有一些数字卡片。

- 每个小组轮流抽取两张卡片,并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用合适的符号连接起来。

- 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4. 教学总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重点强调“大于、等于、小于”符号的意义和运用。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符号来比较数字的大小,如购物时比较价格、比较自己的身高和朋友的身高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

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

”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
>”“<”,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三、猜谜语,(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真灵巧,爱吃萝卜爱吃草,走起路来蹦蹦跳。

)引出数字小兔。

让幼儿观察小兔子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找出后,比较大小,填上“>”或“<”。

四、游戏:击鼓传包
玩法:教师摇动铃鼓,幼儿传猫头包,鼓声停止,包在谁的手里,就和他的同桌各从包里抽出一张卡片,比较大小,如“8”和“6”,大数幼儿先说:“8大于6”,小数幼儿说:“6小于8”。

游戏依次进行。

五、戴小猴头饰,幼儿做小猴子,学习把不等式边等式。

教师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一个《小猴学样》的游戏,游戏之前先要学样本领—把不等式变等式。

”启发幼儿说出“4小于3”,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并说:“猴妈妈说,两边的小猴子不一样多,太难记了,我想让两边的小猴子一样多,把“>”变成“=”该怎么办呢?小猴子动脑筋想一想。

”想出4-1=3、3+1=4两种办法都行。

六、听音乐做“小猴学样”游戏。

幼儿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