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评价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说课评价表

说课时常出现的一些要求:

说课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选课文作具体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法设计),并作出分析阐释;二是针对评委的提问进行答辩。说课15分钟,答辩5分钟。

好的说课有哪些特征:

1.突出教学理念。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

2.诠释教学思想。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

3.体现教学能力。从说课过程看,说课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展现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预测或现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

4.展现教学境界。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5.展示演讲才华。从说课技能上看,它具有演讲特点。它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让听者明白你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明白你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说的好的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项链》说课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项链》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

一、说教材

(一)确定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四册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小说的鉴赏占全书的50%。该册虽只选入了三篇外国小说,但这三篇各有千秋,且在文学史占有显著的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其典型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见长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以其传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吝啬鬼闻名;而莫泊桑的这篇《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

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可以形成完整的小说鉴赏体系;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僻字词

2、分析小说的情节,初看人物思想和品质。

3、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4、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玛蒂尔德评价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情感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也是本文德难点。

二、说教法

鉴于学生已在英语课中接触过该文,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故我将本文的教学模式定格为:经典段落指导品读——争议问题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

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又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三、说学法

品读法——仿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复述《失街亭》的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