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穴位及常见病的走罐路线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 - 1 -- 2 -- 3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 74 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 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 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 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 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 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 - 4 -102、大杼91 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 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 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 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 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 64 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 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 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 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 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 102 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局部穴位的取穴方法: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 5 -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健康理念】:好轻松•好健康•好生活中华好轻松拔罐疗法—主病病症与选穴症状穴位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非常感谢您对中华传统医学艾灸针灸·拔罐·刮痧疗法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好轻松医疗科技健康品牌团队好轻松拔罐的原理(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知,沟通仙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活动的作用。
拔罐九大穴
拔罐保健的九大要穴在以下9个穴位处经常施以拔罐,对养生保健及祛病有重要意义。
(一)百会百会别名三阳五会,本穴拔罐时常需理发,否则效果不好,影响疗效;拔罐不方便可以按摩百会穴左右81圈。
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效果。
其升提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奇效。
【位置】正坐,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部中线与两耳连线交点处。
【作用】平肝熄火,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主治】中风失语、癫狂、痫证、头痛、眩晕、老年健忘、心悸、耳鸣耳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鼻塞、脱肛、痔疮、绁泻、阴挺、口噤等。
(二)大椎大椎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之阳气,联络一身之阴气的作用。
根据病人体形,选择适当大小罐吸拔于大椎穴之上,留罐10~20分钟,到皮肤出现淤血现象为止。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等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低头时明显。
【作用】解表清热,输风散寒;熄风止痉,安神益髓。
【主治】发热、头痛、咳嗽、气喘、咽炎、扁桃体炎、疟疾、精神病、血液病、消化系统病、皮肤病、瘫痪及一切虚弱证。
(三)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宜选择小号罐吸拔,留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现象。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因此对肺脏、胃肠道疾病疗效也非常好,故被称为“救命穴”、“心脏穴”。
【位置】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心悸、心痛、胸闷、烦躁、气短、胃痛、呕吐、呃逆、眩晕、失眠、癫狂、中风热病、中暑、偏瘫、哮喘、偏头痛、手麻等。
(四)合谷合谷即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此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因此有“面口合谷收”之说法。
常见病拔火罐位置(精)
常见病拔火罐位置感冒:刮拔大椎(3)、大杼(4)、风门(5)、外关(36)、刮脊柱两测及前后胸发烧:加点拔曲池(39)头痛:加点拔太阳(90)、合谷34、印堂(52)鼻塞:加点穴迎香(57)、刮鼻梁骨两测恶心呕吐:加拔内关(83)、中脘(63)、胃俞(15)支气管炎:拔刮中府(61)、天突(60)、膻中(62)、肺俞(7)、膏肓(8)、重刮大椎(3)、风门(5)痰多:加拔丰隆(76)咳嗽:加点穴太渊(82)支气管哮喘:拔刮大椎(3)、身柱(6)、足三里(75)、膏肓(8)、孔最(85)、天突(60)咳喘腹胀:加点拔阴陵泉(100)、三阴交(77)高血压:刮拔大椎(3)、曲池(39)、人迎(58)、新设(2)、膏肓(8)、肝俞(12)、肩井(46)头痛:加拔太阳(90)、点穴头维(91)头晕:加点拔印堂(52)、点穴百会(48)、风池(1)风湿性关节炎:拔肾俞(16)、心俞(9)、阿是穴(痛点)颈部:加点刮风池(1)、拔大椎(3)、身柱(6)、刮拔颈夹脊。
背部:加拔至阳(10)、委中(26)。
腰部:加拔命门(17)、腰眼、昆仑(30)、委中(26)骶髂关节:加拔小肠俞(20)、秩边(22)、环跳(32)膝关节:加拔内外膝眼(74)、血海(72)、委中(26)、鹤顶(73)、阳陵泉(27)、足三里(75)、风市(24)。
踝关节:加点拔昆仑(30)、太溪(101)、解溪(78)、足跟痛:加点拔水泉(102)、足三里(75)、太溪(101)。
肩关节:加拔肩(42)、肩(43)、肩井(46)、肩中俞(47)、臂(40)、巨骨(44)。
肘关节:加点拔曲池(39)、尺泽(86)、手三里(38)。
腕关节:加点拔阳池(35)、外关(36)、内关(83)胃炎:拔足三里(75)、中脘(63)、梁门(64)、胃俞(15)、脾俞(14)、带脉(99)、期门(97)、日月(98)胃下垂:拔足三里(75)、中脘(63)、气海(68)、天枢(66)、梁门(64)、脾俞(14)、关元(70)。
拔罐人体穴位图
拔罐主病病症与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人体穴位图 - 1 -- 2 -- 3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 74 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 5 - 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天枢:脐旁开2寸处神阙:肚脐孔窝正中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 6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
最全拔罐穴位疗法图解:拔上一罐,病去一半!孩子生病了该怎么推拿,小儿推拿妈妈班,帮助娃爸娃妈们减少儿童用药,远离伤风感冒,呵护孩子健康!1.感冒-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经常性感冒,气管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3.肺气肿,哮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4.胃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5.胃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6.呃逆,胆囊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7.腹痛,结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8.便秘-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9.食管炎,泌尿感染-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0.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1.静脉曲张-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2.面神经麻痹,衰弱-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3.头痛,神经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4.偏头痛,枕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5.低热,减肥-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6.干燥,落枕-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7.肩周炎,颈椎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8.手碗伤,腰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19.腰痛,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0.腰肩痛,坐骨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1.足跟痛,踝关节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2.四肢发冷-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23.关节炎,关节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1。
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
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拔罐穴位图详解
附注: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ráo)骨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中医拔罐经常用到的9个常用穴位
中医拔罐经常用到的9个常用穴位拔罐是对穴位的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医拔罐中经常用到的9个常用穴位,针对不同的学会达到不同的理疗效果。
一、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几种常见病的拔罐疗法
常见病的拔罐疗法一、感冒病因:六淫外袭,以风邪为主。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每多兼夹,尤以夹寒、夹热之邪为多,或夹时疫之气。
尤以身体虚弱,卫气不固,每遇气候变化,寒热失常时尤易罹患。
配穴方一大椎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点刺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罐,以微出血为度,留罐5-10分钟起罐。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消除程度决定拔罐次数。
如病情不减,可在原部位连续拔罐1-2次,至症状消失为止。
主治:风寒感冒。
配穴方二风门、列缺、外关。
头痛配风池、印堂;声哑配天突、鱼际,并可用照海。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
每日1次。
主治:流行性感冒。
配穴方三主穴:风池、大椎、风门;配穴:膏肓俞、心俞、胆俞、委中。
方法:风寒感冒,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或用走罐法、闪罐法,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风热感冒,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罐法,留罐15-20分钟。
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各型感冒。
配穴方四主穴:大椎、大杼、肺俞、膏肓俞、膈俞;配穴:气海、百会、印堂、太阳、神庭、头维。
方法: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1-2个。
留罐15-20分钟,每日施术1-2次。
主治:风寒、风热型感冒。
配穴方五大椎至胆俞止的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两侧循行线。
方法:采用走罐法(涂刮痧油润滑患部),推至皮肤紫红色为度,然后将罐留在大椎穴、肺俞穴上15-20分钟。
也可用排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待症状改善后,改用3-5日1次。
主治:各型感冒。
配穴方六背部膀胱经的循行线上(共4条)。
方法:令患者俯卧或座位上伏案,光露背部,沿着膀胱经的循行线抹上刮痧油。
然后取中号罐1只,把罐吸在患者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下来回走罐多次,直到循行线上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四条循行线均应走罐。
接着可把罐停在大椎穴上,留罐5分钟,最后用纱布把油擦尽。
每日1次。
主治:感冒。
二、头痛头痛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并发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头痛一证,急性为“头痛”,慢性为“头风”。
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穴位及常见病的走罐路线
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和穴位一、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
拔罐常见的12个穴位平面图[给力][给力...
拔罐常见的12个穴位平面图[给力][给力...拔罐常见的12个穴位平面图[给力][给力]神厥:性命之根蒂部位:在脐中间,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主冶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女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肾俞穴:益肾助阳要穴部位:在第二椎间盘横突旁开1.5寸处。
取定穴道时,一般选用侧卧姿态,肾俞穴位于身体的腰部,当第二椎间盘横突下,上下二指宽处。
作用:此穴的主治病症为:腰痛、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活力减低等。
大椎穴:头领一身气血部位:坐落于第7颈椎骨横突下凹痕中。
取定穴道时正坐低下头,该穴坐落于身体的颈部下方,第七颈椎横突下凹处。
若凸起骨不太显著,让病人活动颈部,没动的关节为第一腰椎,约与肩齐平。
作用:养血补肾壮阳。
主冶热症,登革热病,咳嗽,喘逆,脾虚湿困,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颠狂痫证,五劳亏虚,七伤困乏,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内关穴:定惊安神助眠、调气止痛部位:在手臂,第1、2骨掌间,当第二骨掌桡侧的圆心处。
或以一手的大拇指指骨关节病纵纹,放到另一手拇、无名指中间的指蹼缘上,当大拇指尖下是穴。
作用:主冶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出风口噤,热症无汗,容易出汗,解渴,黄疸,经痛,肝郁肾虚,滞产等。
涌泉穴:引火下行好健康养生部位:在足底端,蜷足时足前侧凹处,约当脚底第2、3跖趾缝纹首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相交点上。
作用:排热发火。
主冶肺系病证,排便难,小便不畅,奔豚气。
足三里:滋补养生人体胜吃柴鸡部位:坐落于小腿肚两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联线上,浅部布有腓肠两侧皮神经。
作用:燥化脾湿,止脱生发胃气。
主冶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智不清病,外科疾病,虚损诸证。
三阴交:赶跑妇科病部位:三阴交在小腿肚里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踝关节里侧缘后才。
作用:在小腿肚里侧,内踝尖上3寸,踝关节里侧缘后际。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2、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3、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4、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5、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6、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7、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8、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9、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10、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11、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12、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13、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14、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15、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16、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17、天枢:脐旁开2寸处18、神阙:肚脐孔窝正中19、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20、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21、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22、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23、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24、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6、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2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9、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3、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4、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35、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6、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7、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9、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图【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拔罐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拔罐适应症及主要穴位[呼吸系统适应症]急性及、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
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
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高血压。
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
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
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
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
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
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
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
主穴:大椎、大杼、(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
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
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
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
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
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
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
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痛经。
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
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
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
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
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疖肿。
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
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
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
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穴位贴敷治便秘】对于及老年人习惯性,可以采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简便易行,疗效显着。
具体操作如下:取生大黄、芒硝、枳实各3g,研细末,加入冰片约,用食醋调成膏状,贴敷在神阙穴上,一日更换1次,七日为一疗程。
拔罐养生六大常用穴位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穴:
;气血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心态良好,身强体健,精神焕发!
一、背俞穴: (12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神阙穴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拔罐养生六大常用穴位
提要:中医传统拔罐其实就是利用的负压原理,不管是现代真空罐还是传统的火罐,都是通过负压的作用,把人体的气血集中起来到某处,重点解决局部问题。再次证明,气血是自行治疗身体疾病的重要原料,气血充足,可以抵御病毒入侵,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气血旺盛可以让你看起来气色红润有光泽,整个人神采奕奕;气血可以让你在冰天雪地的大冬天依然手脚暖和、皮肤红润光亮
二、涌泉穴: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元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督脉拔罐线路
1) 手太阴肺经拔罐路线
2) 手阳Leabharlann 大肠经拔罐路线 3) 手太阳小肠经拔罐线路
4) 手少阳三焦经拔罐路线
5) 足阳明胃经拔罐线路
6) 足少阴肾经拔罐线路
7) 足太阴膀胱经拔罐路线
8) 足太阴脾经拔罐线路
9) 手厥阴心包经拔罐线路
10)手少阴心经拔罐线路
11)足少阳胆经拔罐线路
12)足厥阴肝经拔罐线路
7.内分泌系统: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
8.神经系统: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
9.脑血管: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
10.运动系统:肩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环跳,阿是穴。
11.五官及皮肤系统:风门,肺俞,肝俞,阿是穴。
常见病的走罐路线
;一般来说,走罐的方向是根据肌肉,神经走向及长期拔罐经验总结出来的。
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穴位及常见病的走罐路线.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和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八、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拔罐常用的穴位
1.全身疾病:大椎,身柱。
2.下半身疾病:命门。
3.呼吸系统:风门,肺俞,脾俞,中府,等。
4.循环系统: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神道。
5.消化系统: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中脘,上脘,三焦俞,大肠俞,天枢,关元,胆俞,阿是穴。
6.泌尿系统: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