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领悟的中医脉诊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中医脉搏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脉搏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病理变化等情况。
首先,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非常丰富,包括察、切、询、闻等四个方面。
察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底、舌苔等外在表现;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询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闻是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次,中医脉搏的诊断需要深入研究脉搏的特点、节律和力度等方面。
脉搏有十二种基本节律,如弦脉、细脉、数脉等,每一种脉象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此外,脉搏的力度和速度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如脉浮是指脉搏有力,而脉沉则是指脉搏虚弱。
通过仔细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可以确定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和病理状态。
最后,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脉搏的判断需要准确地掌握不同脉搏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判读。
而这些判断能力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不断磨炼和提高。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中医脉搏诊断的精髓。
综上所述,中医脉经的阅读让我对中医脉搏诊断的方法、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细致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
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中医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于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和实践,让我对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到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变化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种理论让我认识到脉诊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我在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脉象的辨识方法和技巧。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强弱、缓急等特征,可以判断出人体的寒热、虚实、气血等状况。
这些知识让我对中医的脉诊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此外,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和方法。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这些经验和方法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医脉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知识。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老中医们经验丰富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老中医脉诊经验的一些分享。
1. 观察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质和量,是脉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象的强弱、快慢、紧松、浮沉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部位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象弦紧,说明肝气郁结;如果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足;如果脉象滑数,说明湿热内蕴;如果脉象沉迟,说明寒凝血滞等。
2. 区分左右脉左右脉的区分也是老中医们的一个经验。
在脉诊过程中,要分别触摸左手和右手的脉搏,以了解不同侧身体的情况。
例如,左手的脉象反映肝、脾、肾、胆等脏腑的情况,右手的脉象反映心、肺、胃、小肠等脏腑的情况。
左右脉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偏盛偏衰、疾病的左右不对称等情况。
3. 观察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心情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的节律不齐,可能是心脏存在问题;如果脉搏的节律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情紧张或疲劳等。
4. 感知脉搏的温度脉搏的温度也是老中医们需要感知的一项内容。
通过触摸脉搏的温度,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运行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温度较高,可能是体内阳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较低,可能是体内阴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不均匀,可能是气血不畅或病变部位存在问题等。
5. 结合其他诊断手段脉诊虽然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万能的。
老中医们在脉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望、闻、问等,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通过闻诊可以了解病人的气味等情况;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情况。
结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老中医们的脉诊经验丰富,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脉诊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地保持健康。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是中医临床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本次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把握和比较不同脉象的特点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这种以触摸患者动脉搏动的方法,直接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我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教学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脉诊仪器。
在脉诊实验中,老师详细讲解了脉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们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脉诊仪器,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老师还重点讲解了脉象的判断和诊断,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患者的脉象,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脉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在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象,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和解读患者的脉搏,同时还需要根据脉象的变化和特点,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经验和沉稳的心态。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脉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学习中医的决心。
实验教学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脉诊实验中,我们需要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观察、讨论和分析患者的脉象,从而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威力,也提高了我在团队中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本次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脉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我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需要沉下心,细致入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脉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感知和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在进行脉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对中医脉诊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脉象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实际触摸、感知和分析患者的脉象,并且老师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各类脉象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我对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寒象脉搏表面细弱,代表气血运行不畅;热象脉搏表现为沉重而绷直,代表热邪盛;虚象脉搏则表现为弱细沉迟,代表着气血亏虚。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脉诊实验教学提升了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脉搏的触诊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到脉象的节律、频率和力度,还能够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实验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中医脉象仪来进行脉搏测量,这无疑提高了我对脉象的判读准确性。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脉诊实验教学加深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脉象与脏腑的关系等。
实验教学让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素养。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对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的感悟!
以前在学校学习中医诊断学对于脉诊很迷茫,无从下手,二三十种脉会背了,应付考试还行,对于临床还没舌诊来的方便。
今天看了下经典,好像突然懂了一些,看来还得读经典,有时间拜读滨湖脉学。
下面是医宗金鉴的一段话,我自己看了一会好像懂了一些,这是中医教材上没有的,即使有些,讲师也是大概讲下,可能自己都不太懂脉诊。
要诀: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
后行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解释]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
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沉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沉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胳胱、小肠,沉以候肾。
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沉亦候肾。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
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中医脉诊歌诀顺口溜
中医脉诊歌诀顺口溜中医28脉诊歌诀中医28脉诊歌诀及示意图。
口诀如下:1、浮脉:主表证,虚阳外越证。
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2、沉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正常人。
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3、迟脉:主寒证,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迟脉来,息三至,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4、数脉:主热证,里虚证。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5、 虚脉:主虚证,气血两虚。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基,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6、实脉:主实证,正常人。
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7、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
滑而缓见青壮年和孕妇。
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8、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9、洪脉:主里实热证。
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10、微脉:主阳气衰微。
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11、紧脉:主寒证,通证,食积。
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12、缓脉:主湿证,脾胃虚弱。
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13、濡脉:主虚证,湿证。
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作为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脉诊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脉诊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脉诊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是学习脉诊的基础。
在学习脉诊之前,我先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了解了脉象的基本知识,包括脉搏的形态、质地、频率等。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地分辨脉象,从而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其次,实践是学习脉诊的关键。
虽然掌握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脉诊的精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选择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进行实地观摩与实践。
通过观摩老师的诊脉过程,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脉象的特点,学会用手指去触摸与感知脉搏的细微之处。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诊疗中,亲自操作脉象的判断与诊断。
通过不断地实践,我逐渐对脉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了解脉诊与其他诊断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内容。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与望、闻、问、切等方法相辅相成。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与其他诊断方法进行对照和比较。
通过将脉象与病情特点相结合,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学习脉诊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诊断方法相互印证,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此外,注重文献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阅读古代医学经典和现代医学文献,深入了解脉象的形成机理和脉搏与疾病的关系。
通过学习古籍,我能够了解到中医医术的源头和传承之道,从而更好地理解脉诊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我也要不断学习与消化现代医学的新成果,将其与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最后,要保持学习和实践的持续性。
脉诊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脉诊是中医的基本功,必须认识到并强调到这一点儿:不会脉诊不是中医。
脉诊学习我有自己的感受,但才疏学浅体会不深,权当随意的讲一讲吧,万万不可误人!脉诊有难有容易,从难来讲是古今中外说的多,但是可以复制下来直接按照标准操作的不多,心中难明。
而容易的道理,其实脉诊不过是一种收集病例资料的手段而已,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的去琢磨,总是有收获。
遇到一个结脉的病人有个病人来看病,触及脉象,突然的出现了结脉。
这个脉象有特征就是脉行的慢,但是会停止,然后继续前进,时不时又要出现停止。
标准说法是: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这个脉象出现我有些意外,上来的直觉就是病人早搏,要考虑心脏的问题,建议做心电图进行检查。
此时在脑海中是有现代心电图检查的概念,对于中医西医来讲关于脉象最直接的沟通全在心电图里。
比如结脉,会出现早搏、房室传导阻滞,这些情况对于西医生也是需要注意的。
但这里讨论不能仅仅归结于心电图,而应该考虑结脉为啥在这个病人身上出现,这就需要分析患者的主要不舒服,她是子宫肌瘤的病人,因为肌瘤比较大,不想做手术,所以来看中医。
而在这中间就发现了结脉。
过去上学的时候,老师喜欢教会学生写病历,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套路,不论中西医都可以套起来用炙甘草汤,这么分析似乎又出现了子宫肌瘤使用炙甘草汤的案例了,写出来文章也许就是有些新意了?而实际上,对于这个脉结代的认识,过去的老师说的很不准确。
对于结脉、代脉会不会同时出现呢?同时出现了写脉结代,不同时出现呢?而如此简单的套用炙甘草汤,简单的套用心电图的分析,就觉得有些对不住证了。
实际上,肿瘤肌瘤属于症瘕积聚的范畴,而这个表现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可以出现结脉的。
很显然,肿瘤并不能单纯地考虑心电图的报告。
如此就可以得出几个感受:一是中医的脉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心电图反映出来,特别是典型的脉象。
比如疾脉,促脉、数脉主要的表现就是快,快慢脉象在心电图都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老中医的脉诊心得
老中医的脉诊心得中医是怎么把脉的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常见脉象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为阳,为表。
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浮而中空为芤,有边无中,如以指著葱之象,主失血;浮而搏指为革,中空外坚,似以手指按鼓皮之状,相比芤脉中更空而外更坚,主阴阳不交;浮而不聚为散,按之散而不聚,来去不明,主失血。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为阴,为里。
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按至肌肉以下。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沉而几无为伏,著骨始得,较沉更甚,主邪闭;沉而有力为牢,沉而强直搏指,主内实。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为阴,为里。
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按至肌肉以下迟脉:脉搏缓慢,一息三至或二至[2] (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体内脏器的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等情况。
正所谓“脉诊胜过千金方”,因为正确的脉诊可以揭示患者的疾病根源和治疗方案,对中医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自己去探究脉诊的奥秘。
虽然远未掌握精通的程度,但我也悟出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认为脉诊应该是一种感性的体验。
即使我们对于脉搏的生理学知识掌握的再深刻,也很难仅依靠理性的思考来把握脉搏的细微波动和变化。
相反,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以自己缓慢、深入地触摸着患者的脉搏,才能逐渐练就那种独到的触感和感悟。
可能是脉搏微弱,可能是脉搏有些紊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感受和理解。
其次,正确的脉诊需要我们有整体把握能力。
中医强调“五脏六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在脉诊时也不应该只注意到单一的脉象变化,而应该将脉象和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当脉搏表现为细弱无力时,有的风热感冒患者可能会有口渴、喉痒、鼻塞等症状;而有的肝郁气滞者则可能伴有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等不同的表现。
只有将各种信息构建成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进行脉诊和辨证论治。
最后,我想说的是脉诊需要坚持。
人文医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许大夫在重阳节,皆归,奋力论短长,脉若弹琴。
一脉虽疏杂,长年反复治,化验何逊古,诊针妙于赈。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位医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观察和治疗患者,以及反复修炼自己的脉诊水平。
正如蜜蜂需要花费一生时间采集花蜜,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美好的成果。
总之,我的脉诊感悟虽然简短,但也只是一个切入点。
在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中医学脉诊实训报告总结
一、前言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而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我们的脉诊技能,学校组织了脉诊实训课程。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还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
以下是我对脉诊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内容1. 脉诊基本理论实训初期,我们学习了脉诊的基本理论,包括脉象的形成、脉象的分类、脉象的诊法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脉象的形成原理,掌握了脉象的分类方法,熟悉了诊脉的步骤和技巧。
2. 脉诊部位与手法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脉诊的部位和手法。
脉诊部位主要包括寸口、关、尺三部,诊脉手法有浮、中、沉三种。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诊脉部位和手法。
3. 脉象诊断与案例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常见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如浮脉、沉脉、弦脉、滑脉等。
同时,我们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脉象所对应的疾病和证候,提高了对脉象的诊断能力。
4. 实际操作与经验交流实训期间,我们有幸邀请到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为我们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心得,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三、实训体会1.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训,我深刻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脉诊技能的必要性。
2.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观察脉象,如何准确判断脉象的性质和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脉诊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3.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这对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实训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念。
四、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训,我对脉诊的基本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能方面: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脉诊的基本手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中医把脉入门学习心得
中医把脉入门学习心得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
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
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
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
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
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
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
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
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
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
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
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
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状态,可以辅助医生分析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诊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进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门艺术,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因此脉诊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难度性。
通过对脉诊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脉诊的技能,增强对脉搏的触觉和感知,并且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系,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度和临床实践能力。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脉象的触摸和感知对于脉诊的重要性。
学生们需要通过触摸不同病人的脉搏来感受不同的脉象特征,例如脉搏的弦数、宽窄、滑涩、浮沉等特点,以及脉象的节律、速度等变化。
只有通过不断的触摸和感知,才能让学生对脉搏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使他们对脉象的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患者,脉搏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手法,灵敏地感知和分辨不同的脉象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不断触摸和感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脉象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脉诊实验教学也让我意识到了脉象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在课堂实验中,我们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脏腑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的触摸和感知,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脉象与脏腑的关系,例如肝脉的弦数和紧绷与肝气郁结的关系,心脉的滑数与心火旺盛的关系等。
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系,对于他们今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认为我们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脉象特征,结合具体的案例和临床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进展。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还体会到了脉诊的主观性和难度性。
脉搏的观察与感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情绪等,以及医生自身的触摸技巧和临床经验等。
医学资料 脉诊心得
我的诊脉方法(转载)我所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诊脉就很好,每当病人来诊时,总是能很明确的诊断病情,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脉诊学好,每当他说出病情时,我就想患者应该是什么脉象, 有机会,我就试试,闲时我就看书,中医诊断大全,脉诀,然这样乂过了很长时间,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我会烹饪,技术还是很好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呵呵)我可以用儿十种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鱼来,我发现,我共跟了8位老师,每个人都喜欢烹饪,一谈起吃来,都很兴奋,故可作为谈资,一次谈的的高兴,我就问,有关脉诊方面的问题,老师说,其实你应该从浮沉迟数来学习这样你进步就快了。
在我看来,这样真的是一个好方法,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
相信学中医诊脉的都看28种脉象,再看5绝脉,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
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 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缺乏。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表达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中医脉诊临证心悟
中医脉诊临证心悟中医脉诊临证心悟是中医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分析疾病的症状和病因,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脉诊深刻体现了中医医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特点,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是人体中的气血运行的象征,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的功能状况,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因此,掌握脉诊的技能对于中医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从古至今,中医脉诊一直被视为中医诊断的基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脉诊的论述,如《灵枢》中就有“视脉浅深,以成补泻”的说法。
《素问》中也提到“脉者,血气之意也”,说明脉搏反映了人体内的气血状况。
学习脉诊,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掌握脉诊的精髓。
脉诊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对于中风引起的瘫痪病人,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对于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等,也可以通过脉诊来判断病因和病情的轻重。
因此,脉诊在中医临床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脉诊的核心在于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和节律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推断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体质情况。
脉搏的形态包括脉象的大小、质地、速度等,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理情况。
比如,脉搏若是沉细无力,可能是气虚血瘀;脉搏若是浮数濡大,可能是肝火上炎等。
频率和节律则反映了人体气血的流动情况,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判断血液和气的运行是否正常。
脉搏的节律若是紊乱无序,可能是脏腑功能失调。
脉诊中的“经脉”、“络脉”、“腧穴”等理论,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有十四经脉、奇经八脉,这些络脉贯通全身,与脏腑相联系。
通过按摩经脉上的腧穴,可以调整气血流通,促进病情的康复。
比如,对于患有头痛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风池”、“太阳”等腧穴来缓解疼痛;对于患有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神门”、“足三里”等腧穴来调理脾胃功能。
脉法学习感悟
脉法学习感悟第一篇:脉法学习感悟脉法学习感悟@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
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法学习感悟(作者:傅文录)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
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
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