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 话曹操

合集下载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三国曹操读后感

三国曹操读后感

三国曹操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国曹操读后感(一)今天,我读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籍华人陈舜臣先生的作品《曹操》,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每当人们想起曹操,就会想起白脸奸臣,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读了《曹操》后我明白了,这只是对曹操的片面评价个很有本事的人,在政绩上,有过一定的贡献。

比如:经过战争的冲洗,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是曹操采用屯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还有,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用官吏的标准,宣布重用那些出生微贱、门第低下,虽有偏短但有专长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生活有些小缺点的人,都可以量才任用。

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

曹操不仅爱惜人才,而且在战斗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改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比如: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

曹操那时才两万兵力,当他得知敌人要发动总攻时,同谋士分析形势,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平定了北方。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了怎样看一个人。

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千万别轻易说曹操是一个大奸臣了,在我心目中,他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最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凡事不能只看片面,一定得看全面。

三国曹操读后感(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说的正是曹操。

在文学史上,曹操是大诗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故有“三曹”之说,其诗也至今传诵,流芳千古。

而在军事、政治上,曹操却是失败者,故后人称之为“奸雄”。

如果除了官渡之战外,都以败局收场。

曹操的失败,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也正因为他心胸狭窄、疑伸疑鬼、一意孤行。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曹操疑伸疑鬼、贪身怕死,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在狱中,《青囊书》也从此失传。

曹操骄傲自大,心胸狭窄,心理容不下别人,杀杨修、祢衡就是实例。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

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

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

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

”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

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

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

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篇2]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高三作文(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关于曹操的一些看法

高三作文(读后感)读《三国演义》有感——关于曹操的一些看法

读《三国演义》有感——关于曹操的一些看法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

看完《三国演义》,我感觉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刻画的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啧啧赞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一首扣人心弦的不朽史诗。

娓娓道来,是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细细品读,是一串串刻骨铭心的名字。

历史早已尘埃落定,唯有滔滔江水奔腾不息。

然而,那笼罩在心间的迷雾却久久挥之不去;那响彻过去战场的号角余音仍然回荡在耳际;还有那奔腾飞跃的战马的声声嘶鸣,如明亮的笛,哀怨的琴,在萧萧秋风奏出动人的神韵。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

说起三国,人们自然而然地谈到爱民如子的,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

他们以其忠义仁德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竭力推崇,也倍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

但其中有一位刻画的人物却让我不禁为他鸣不平,他就是背以“乱世奸雄”的太祖-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反面人物形象走完他戎马征战的一生,什么乱世奸雄,乱臣贼子,阴险狡诈,残暴无情,曹操被套上诸多罪名,被天下人广为传播。

难道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如此不堪?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品读《三国演义》的曹操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论文)

品读《三国演义》的曹操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论文)

品读《三国演义》的曹操(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

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

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曹操与杨修》、《曹操与蔡文姬》等影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的“三国热”。

这些影视作品和随之产生的影评、剧评,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

为此,笔者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部分学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述后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

“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5篇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5篇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5篇范文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1在我读过的众多名著中,《三国演义》是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册书。

从黄巾起义到一统三国,历经了多少震撼人心的传奇经典。

翻动书页,眼前便浮现出曹操气吞山河、刘备三顾茅庐、孙权胸怀大志、最后三国鼎立的生动场景。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蜀吴联盟北伐曹军,黄盖仅率三十条船,用火攻歼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取得了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典范。

烽火乱世时代,确实英雄辈出。

以卖草鞋起家的刘备,用眼泪与诚意换取天下、独霸蜀国;被后世称为奸雄的曹操,凭谋略与霸气驰骋江湖、傲立魏国;志存高远的孙权,以内敛与智慧掠夺城池、创立吴国,三国鼎立局势成也。

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卧龙诸葛,他舌战群儒、火烧连营、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然而,虽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提到的空城计、借东风只是后人神话而已。

当然,《三国演义》中那些识时务、避锋芒、等时机的人更是时代的俊杰、最大的赢家!司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刘禅其实也是大智若愚、聪明绝顶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时运不佳罢了。

《三国演义》以独特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它在承载历史的同时,也使读者们产生共鸣、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读之再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2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一些人物。

关羽,字云长,死的时候仅有58岁,立过战功: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劈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等战功,应为,失去了荆州,连自我的命都没了,我们以后做事千万别大意。

张飞,字翼德,死的时侯仅有55岁,立过战功:智擒严颜等,性格太暴躁,就是因为这个性格,才死的,所以每个人的性格不要太暴躁。

赵云,字子龙,死的时侯仅有60岁,性格很讲义气,当年在长板桥七进七出,杀了2名魏国大将,因为得了重病死了。

虽然这只是小说,但我会记住这段永恒的经典。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共5篇)[修改版]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三国演义》曹操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淡淡我对曹操、刘备人物矛盾冲突的看法《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大家都喜欢看,可谓是“老少皆宜”。

长者们常感叹于书中人物命运的复杂曲折,少者则对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唏嘘不已。

我想不论从哪一方面去品读这部作品,对书中人物矛盾冲突的关注都是不可或缺的,以下谈谈我对书中所描写的两位主要人物曹操、刘备的看法。

先说曹操。

曹操的形象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刻画的最成功的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特质。

曹操一是个野心家,他从青州起兵一直到成为北方的霸主掌握朝廷大权,整个过程处处显现出他的无穷野心,书中写道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便是曹操一生的处世哲学。

对于曹操性格中凶残的描写书中有多处,特别是当董承接受汉献帝密诏被曹操发现后,董承等五家老小总共七百余人都被曹操下令杀害,其中竟然连孕妇也不放过,可谓是凶残之极。

再说刘备。

小说中对刘备的政治才能以及道德品质,都极力加以歌颂,将他塑造成为封建时代贤明仁爱的政治领袖形象。

不是说刘备没有野心,没有当帝王的愿望,只是他的表露更为含蓄,更容易使读者所接受。

刘备爱民如子,仁民爱物,对身边的将士和天下的百姓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多处描写。

新野之战撤退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带领全城的百姓撤退,日行十余里,宁可失去战机,也不抛弃百姓。

小说中,经常将曹操与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描写,有意的制造二者的人物矛盾冲突。

刘备忠诚厚道,谦恭待人,曹操囚禁徐庶之母逼徐庶归附,而刘备竟为救徐庶之母而放走徐庶;曹操对张松傲慢无礼,而刘备却对张松以礼相待。

这正如刘备自己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正是作者采用这样的对比手法,将刘备刻画成为了一个圣明君主的形象。

正是基于作者这样一种带有“拥刘反曹”倾向的描写,使得现在的许多读者都更喜欢刘皇叔,对曹阿瞒则带有一定的偏见。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篇一: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闲来无事,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四回,这一回的题目是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

在这一章节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曹操。

在我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唯一值得称颂的就是他唯才是举,能够任用贤能,即使他骨子里还有嫉贤妒能的特点。

在这里,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想象中的“坏”,他还有正义的一面,难怪易中天说他是一位可爱的奸雄了。

今天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向他宣判死刑,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篇二:《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被故事里的情节给深深的吸引住了,看的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刘、关、张三人也跟随公孙瓒来投曹操,随即选袁绍为盟主。

孙坚遂领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董卓派吕布、华雄来守关。

华雄出关斩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孙坚引四将来关前,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小胜董卓军,后因粮草跟不上而被华雄大败,将四将中的祖茂斩了。

华雄领铁骑来到关下,连斩两元大将。

关羽提刀出寨,不多时便斩华雄而归。

董卓听之华雄被斩,即令吕布出关。

袁绍即令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去敌吕布。

我觉得吕布连杀两元大将,伤一大将。

这样,吕布在我的心中已变得地位很低,瞧不起他。

篇三:《三国演义》第四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为曹操捏一把汗。

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但是曹操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胸怀是举世无双的。

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坏”,他有正义的一面。

读《曹操》有感

读《曹操》有感

读《曹操》有感•相关推荐读《曹操》有感(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曹操》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曹操》有感1《三国演义》是一本经典的名著。

而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由始至终都被人们认为是残暴、阴险和奸诈的人物——曹操。

今天,我读了《曹操》这本书,我沉重地合上书本后,对这个臭名远播、遗臭万年的人物有了全新的了解。

以往,人们说起曹操,我就会马上联想起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

在《三国演义》里,人们只认识到曹操阴险和狡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治国有方和才华横溢的另一面。

曹操,其实是很有本事、很有肚量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及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

“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

“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徭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

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很快的恢复。

由此可以看到曹操的聪明才智。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汉末以来宫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虽出身低贱但有专长的人,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曹操的肚量,更是许多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他的肚量,可以堪称“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能你会问,“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能用在世称“奸雄”、生性“好忌”的曹阿瞒身上吗?那么,你就错了。

在《文和乱武》一章里,曹操曾以一副不咎既往的态度,满腔热枕地接受了宿敌张绣的投降。

当年郡县多叛曹应吕之时,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

”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

品读三国,浅谈曹操

品读三国,浅谈曹操

品读三国,浅谈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此书既有激荡的情节,又有韬略的兵法,令我心潮澎湃。

提及三国演义,就要谈三国中的人物,而这其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就是魏的实际开创者---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复杂,自古对曹操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他是英雄,是奸贼,还是奸雄,难下定论。

在我心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曹操的理解。

一、奸诈狡猾,生性多疑,善弄权术,奸雄本色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青年时代,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放荡不羁,不折不扣的公子哥形象,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

太尉桥玄慧眼识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而最能反映曹操奸诈的是《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一回,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询问曹操“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隐藏实情,致使许攸笑说“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仍“军中只有此月之粮”许攸大声“休要瞒我,粮已尽矣!”,行军打仗,粮草之事乃军中机密,曹操自然不便相告,谎话说的那么坦然,说的那么淡定,此其奸诈狡猾也。

董卓入京,曹操想杀他,失败逃脱遭通缉,逃至吕伯奢家中,吕伯奢盛情接待,欲杀猪买酒款待他,曹操疑心磨刀声,误杀吕伯奢一家,陈宫“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而随后将吕伯奢杀死,此其生性多疑,放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人人有此心,不能人人开此口,曹孟德心口如一,此乃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再者,许劭评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却闻言大喜,劭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在后一语,是为真奸雄,此其奸雄本色。

曹操从小善于玩弄人心,年少他的叔父见他游荡无度,说给他父亲,曹嵩责备他,曹操遂用计离间父亲与叔父,将父叔两人玩弄于股掌,可谓毛先生所言“欺其父、欺其叔,他日安得不欺其君乎”此为其善弄权术。

二、才华横溢、胸怀大志,胆识过人、慧眼识英雄曹操的智慧计谋可谓高人一等,随机应变能力更是他人不及,曹操欲杀董卓,却被吕布撞见,曹操灵机一动,以献刀为由巧智逃脱。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内容简介】: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三言两语难以概括得了。

笔者试从曹操的性格、政治、军事、文学、兴趣爱好等方面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曹操。

因才疏学浅,难免以偏概全,挂一漏百,期待大家批评指正!(码字辛苦,大家要是喜欢我的作品,请关注梅畔琴声一下)读过《三国演义》或看过相关影视的人,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形象应该是熟稔于心。

“说曹操,曹操就到。

”在没有手机或监听的年代,曹操的消息还是颇为灵通的,提醒大家不要在背后说人坏话,否则,他就会马上来到,让你措手不及。

这只是一个小情节。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综合政治、军事,还有文学等方面的才能,都堪称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人才,没人能出其左。

可以说,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空前绝后。

在性格上,有人形容他是一个心狠手辣、多疑善变、不择手段的人。

但其实在那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如果没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和非常的政治手腕,恐怕也早已在残酷的层林法则面前灰飞烟灭。

曹操“狠”一点也是人之常情,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做“人不狠,站不稳。

”况且,比曹操狠的人,大有人在。

像董卓提着人头过街路,刘备伐人之国以为乐,孙权连自己亲妹妹都杀。

难道这些人就不狠吗?相比之下,曹操还算仁慈的,在官渡之战大胜袁绍之后,曹操获取了给袁绍通风报信的奸细名单,手下的人告诉曹操可按纸上名单,收而杀之。

曹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然后,看都不看就把纸条烧掉,不再过问。

由此可见,他的胸怀不是一般的豁达。

在政治上,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实干家,对推动中国的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曹操说干就干,毫不含糊,为成就霸业,求贤若渴,任人唯贤,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不法豪强,加强集权,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施行教化,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在他的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可以说,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王玲(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摘要:本文就曹操成为政治家的合理内核、基本内核和其他质素三个层面.对罗贯中在小说中大量的描写进行了解读。

最后总结出曹操的权谋奸诈、胆智才略以及胸怀气度使得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曹操是一位难识真面目的奇特伟人.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认为曹操是罗贯中给我们后人着力塑造的一位“诈中有智.智中显诈”的较为成功的政治家形象。

在他身上汇集这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即合理内核、基本内核和其他质素。

一、政治家的合理内核:权奸巧诈(一)奸诈。

在《三国演义》一开始,曹操已经给人一个狡诈、诡谲的形象。

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柬,便设计离间父亲和叔父的关系,只为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

也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第二十回中,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正如文中描写:“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

玄德目.‘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云长日:‘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日‘我亦知文远忠义,敝戏之耳。

’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辽感其意,遂降。

”这就是曹操。

用他的“巧诈”成就他的功名。

(二)险伪。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人凶险虚伪,信奉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中,曹操为父报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令将领们得城池后可以将百姓进行屠戮,而且挖掘坟墓。

进行掠夺。

血洗徐州的暴行使他残忍不义的性格因素又添上了一份新的成分.那就是越来越令人厌恶不堪的险伪。

而这些有关曹操的描写.把曹操“权奸”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可以看得出曹操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独具的政治家的凶险。

三国曹操读后感

三国曹操读后感

三国曹操读后感三国曹操读后感(一)今天,我读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籍华人陈舜臣先生的作品《曹操》,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每当人们想起曹操,就会想起白脸奸臣,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读了《曹操》后我明白了,这只是对曹操的片面评价个很有本事的人,在政绩上,有过一定的贡献。

比如:经过战争的冲洗,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是曹操采用屯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还有,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用官吏的标准,宣布重用那些出生微贱、门第低下,虽有偏短但有专长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生活有些小缺点的人,都可以量才任用。

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

曹操不仅爱惜人才,而且在战斗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改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比如: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

曹操那时才两万兵力,当他得知敌人要发动总攻时,同谋士分析形势,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平定了北方。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了怎样看一个人。

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千万别轻易说曹操是一个大奸臣了,在我心目中,他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最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凡事不能只看片面,一定得看全面。

三国曹操读后感(二)“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说的正是曹操。

在文学史上,曹操是大诗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故有“三曹”之说,其诗也至今传诵,流芳千古。

而在军事、政治上,曹操却是失败者,故后人称之为“奸雄”。

如果除了官渡之战外,都以败局收场。

曹操的失败,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也正因为他心胸狭窄、疑伸疑鬼、一意孤行。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曹操疑伸疑鬼、贪身怕死,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在狱中,《青囊书》也从此失传。

曹操骄傲自大,心胸狭窄,心理容不下别人,杀杨修、祢衡就是实例。

杨修聪明过人,口才又好,但他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对于曹操也毫无顾忌。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艺术典型,在他身上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权奸的憎恨。

在人民的心目中,曹操已经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当然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兼政治家,本文将从曹操作为奸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军事家,政治家。

一、曹操的奸雄形象人常说演义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或者说,演义中关于曹操的一些描绘在史实中大多数是多少有些影子的。

在曹操的刻画上特别是在表现其下劣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夸大、有渲染,甚至有捕风捉影,但“空穴来风”、凭空捏造毕竟很少。

史书中的曹操就有“持法峻刻”、“酷虐变诈”的影子。

诈中风、与许攸论粮、“借”仓官头、杀吕伯奢全家等并非作者自己空想出来的;徐州“屠城”更是言之凿凿。

因为历史上就有嗜杀、奸诈影子的曹操与君臣一体、同休戚、共患难的蜀汉集团构成了道德品质上的对比,又加之居于正统地位的弱者刘备终归失败令人同情,具有正统思想的作者们拿着放大镜去观照曹操的弱点,从道德上对他予以彻底否定就成为必然了。

因之,作品对曹操奸诈残暴即“奸”的一面进行了反复渲染,而对其鞭挞字内、足智多谋的英雄特质描绘不多;相反,对刘备集团却“讳败夸胜”,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拔高和赞美(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更改历史。

如“空城记”、曹操狼狈走华容等),特别是对“智绝”诸葛亮进行了精雕细刻,使曹操被其光辉所笼罩。

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智谋和用兵决不在诸葛亮之下,演义中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和一些侧面描写,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如第59回“曹操抹书间韩遂”中,曹操与韩遂对阵,操一骑独出,韩遂部卒仰其威名纷纷出阵观看。

曹操高叫道:“汝诸军欲观曹公耶?吾亦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

”于是诸军皆有惧色。

然而,读完演义之后,曹操给我们的印象,似乎远不如曹操的自我评价,也远不足以使韩遂部卒作出上述反应,其原因盖在于此。

话曹操作文800字(精选6篇)

话曹操作文800字(精选6篇)

话曹操作文800字(精选6篇)话曹操作文800字(精选6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话曹操作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话曹操作文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东汉末年之乱世,观天下之局势,凭勇谋而独霸一方者,史评“治国之良臣,乱世之奸雄”,此乃曹操也。

以吾之愚见,三国里真正的英雄,非曹操莫属。

先说孙权,虽会用人,但全凭祖上基业,称不得英雄;再说刘备,虽性情稳重而仁厚,但功劳多在属下,也称不得英雄;再说袁绍,虽之前势力强大,但刚愎自用,好谋无断,也称不得英雄。

由此看来,天下之英雄,曹操当之无愧。

再说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便出自他之口。

但我认为这种性格,符合那个时代群雄争霸的特点,而曹操恰恰也有这样的野心,想要一统天下。

在《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凸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评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他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而我认为他在“望梅止渴”中所表现的机智,更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是曹军在路过宛城时,曹操规定,将士一律不得踩踏民田,而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而踩踏了民田,他让法官为自己定罪,因书上说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但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

于是便割断了自己的一缕头发。

可见曹操的治军严明、以身作则。

在我眼中,曹操也是一个会重用人才、任人唯贤的人。

官渡之战中,他让袁绍的得力谋士—许攸为他所用,从而大败袁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他爱惜人才,不惜把捕获的吕布的赤兔马赠给关羽,对关羽恩重如山,所以才致使败走华容道时关羽念及旧情放了曹操一马。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读后感哎呀说到《三国演义》里曹操刺杀董卓这段,那可真是精彩绝伦,看得我心潮澎湃的。

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就像老街坊们围炉夜话,不扯高深的,就讲点家常的。

曹操这小子,胆儿肥得很。

董卓那时候多嚣张啊,一言不合就要砍人脑袋,朝廷上下谁敢吱声?可曹操呢他偏就不信邪,硬是要干票大的,拿把七星刀就想把董卓给解决了。

这勇气啧啧,一般人哪有?不过曹操也是机灵鬼,他知道光有胆量不行,还得讲究策略。

所以他瞅准机会,假装讨好董卓,接近他瞅准时机下手。

这一招叫“近水楼台先得月”,聪明得很。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曹操正要动手,结果董卓的贴身侍卫吕布突然出现,曹操心里那个紧张啊,就跟猫抓似的。

这下子曹操只能装作献刀,然后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这一幕看得我直冒汗,曹操这招“金蝉脱壳”虽然没成功干掉董卓,但他的机智和冷静,还是让人佩服。

你看关键时刻,他能随机应变,保住小命这就是本事。

最后曹操逃出董卓府,这一逃逃出了个英雄传奇。

后来的他成了魏国的奠基人,这事儿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说啊有时候,失败未必是坏事,它可能是成功的另一个开始。

读到这儿我感触挺深的,人生路上谁还没遇到过几个坎儿呢?关键看咱怎么应对,像曹操这样,即使面对逆境,也不放弃总有办法找到出路,这才是真汉子。

行了咱今天就聊到这,下次再接着摆别的龙门阵。

曹操刺杀董卓这事儿,你们怎么看?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读后感(1)哎呀说到《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刺杀董卓这段,那可真是让人捏了把汗啊!曹操这小子,胆子大得跟天一样,心细如发为了国家大义,决定单枪匹马去干掉那个嚣张跋扈的董卓,这股子英雄气概,啧啧真叫人佩服。

话说曹操借着献刀的机会,悄悄摸进了董卓的府邸。

这一路上他的心跳得跟擂鼓似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到了董卓跟前,他瞅准机会,正想下手谁料董卓那家伙警觉性高,一个翻身吓得曹操差点没把刀扔了。

这紧张劲儿,就跟看悬疑片似的,让人提心吊胆。

六年级寒假读书习作 三国人物分析之曹操

六年级寒假读书习作 三国人物分析之曹操

六年级寒假读书习作三国人物分析之曹操
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

他既有能力,也有野心。

先不说他在三国怎样,他在历史上就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觉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写历史,在塑造人物方面,感情色彩过于强烈,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就被写成了一个反面人物。

第一回就写了“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可见他不简单。

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机灵鬼、能骗过大人。

耍小聪明是不够的,得有能力。

又说他在打击黄巾起义时得功,由此他在当地又树立了威信。

可见他敢作为、有能力。

但他又是“治世之能臣”,此话怎讲?当董卓贪婪无道、鱼肉百姓时,曹操没有像别人退缩,
他说别急。

三国演义第21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21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21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21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21归读后感(一)昨天尔读了《三国演义》第两十一归:曹操煮酒论英豪,闭私赔乡斩车胄。

却说董承等答马腾曰:“私欲用何人?”马腾曰:“睹有豫州牧刘玄德正在此,何没有供之?”承曰:“这人虽系皇叔,古邪附丽曹操,安肯止此事耶?”腾曰:“吾不雅前日围场之外,曹操迎蒙寡贺之时,云少正在玄德暗地里,挺刀欲杀操,玄德以纲望之而行。

玄德非没有欲图操,恨操牙爪多,恐力没有及耳。

私试供之,当必应允。

”吴硕曰:“此事没有宜太速,当沉着商议。

”寡都集来。

越日乌夜面,董承怀诏,径往玄德第宅外去。

门吏进报,玄德迎没,请进小阁立定。

闭、弛侍坐于侧。

玄德曰:“国舅夤夜至此,必有事故。

”承曰:“白天乘马相访,恐操睹信,故乌夜相睹。

”玄德命与酒相待。

承曰:“前日围场之外,云少欲杀曹操,将军动纲晃头而退之,何也?”玄德得惊曰:“私何故知之?”承曰:“人都没有睹,XXXX独睹之。

”玄德不克不及显讳,遂曰:“舍弟睹操僭越,故没有觉领喜耳。

”承掩里而哭曰:“晨廷臣子,若尽如云少,何愁没有承平哉!”玄德恐是曹操使他去试探,乃佯言曰:“曹丞相乱国,为什么愁没有承平?”承变色而起曰:“私乃汉代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私何诈也?”玄德曰:“恐国舅有诈,故相试耳。

”于是董承与衣带诏令不雅之,玄德不堪悲忿。

又将义状没示,上行有六位:一,车骑将军董承;两,工部侍郎王子服;三,少火校尉种辑;四,议郎吴硕;五,昭疑将军吴子兰;六,西凉太守马腾。

玄德曰:“私既奉诏讨贼,备敢没有效犬马之逸。

”承拜开,就请书模板名。

玄德亦书模板“右将军刘备”,押了字,付承支讫。

承曰:“尚容再请三人,共聚十义,以图国贼,”玄德曰:“切宜徐徐实施,不成沉鼓。

”共议到五更,相别来了。

玄德也防曹操构陷,便高处后园种菜,亲身灌溉,认为韬晦之计。

闭、弛两人曰:“兄不留神全国年夜事,而教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两弟所知也。

”两人乃没有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佯( yáng )惊问:“何 人杀吾近侍?”
汝(rǔ)南许劭(shào), 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 “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 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 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戏曲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张邈( miǎo )之叛也,邈劫 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 母在彼,可去”谌(chén)顿首 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 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 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 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吕布袭刘备,取下邳 ( pī )。备来奔。程昱(yù) 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 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 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 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初,公举种孝廉。兖 (yǎn)州叛,公曰“唯魏 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 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 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 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 释其缚而用之。
读三国
话曹操
费晓旭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孙 权
曹 操
刘 备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 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 怒之,言于曹嵩(sōng)。嵩责操。操忽 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 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 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 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 于叔父,故见罔 (wǎng) 耳。”嵩信其 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
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草船借箭
空城计 ……
《三国演义》
小说
《三国志》
史书
夸大、虚构 真实、更接近历史 用来欣赏 用来考证
“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 国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 奸臣,但这不是观察 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 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 鲁迅
曹操我国古代杰
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诗人。 ---毛泽东
操( )曰:“儿 自wǎng) 耳。”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nìng)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 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 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hòu)人禀操曰:“兵多粮少, 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一时之 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 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 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 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 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 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 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 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 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于是众怨始解。
操( ) 曰:“欲借汝 头以示众耳。”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 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 yáng ) 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 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 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 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 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