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策略研究——基于协同创新五维模型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研究一、前言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公共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此,如何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成为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角维度的拓展和模型优化上。
常用的优化方法包括数学程序和信息模型等。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分析某一类型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布局”与用途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医院、学校、交通等;二是探讨城市治理、空间规划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作用。
三、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口密度、交通网络、资源配置等。
同时,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局时也需要考虑其使用范围、需求程度和服务水平等因素。
四、优化方案1.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人口、交通和市场等多方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科学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2. 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力度,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规模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
同时,加强对养老和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关注,逐步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五、结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力度,推进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保障。
关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提案
关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提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概述部分旨在引入本文的主题,介绍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并简要概括文章的结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我们也要面对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水电供应短缺以及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不均衡等。
因此,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包括扩建道路和桥梁,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和提升交通效率;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如何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并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完善水电供应设施,包括建设新的水电站和更新老旧的水电设备。
在加强公共服务方面,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包括建设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培训和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如何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新的医疗机构和医院,并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本文希望能够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对更好生活质量的需求。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强调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行动的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的提案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会概述本文的主旨以及该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明确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两大部分详细讨论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措施。
在第二部分的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水电供应设施。
在2.1.1小节中,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扩建道路和桥梁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并提升交通效率。
超大特大城市铁路枢纽地区的站城融合规划策略研究
1研究背景铁路枢纽是城市乃至区域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及战略资源之一,对区域空间格局、城镇人口集聚、产业功能业态等产生深远影响。
铁路枢纽地区作为站城互动最为紧密的区域,其规划建设更应谨慎论证、精细设计,以充分发挥枢纽价值的辐射带动作用。
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高密度城区内的铁路枢纽地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其周边地区的人、地、产、居矛盾日益凸显,枢纽改造及地区综合提升的内源动力尤为强烈。
“十四五”时期是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站城深度融合的关键期[1],也是以存量开发为特征的枢纽周边地区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发展窗口期。
以全局视角理顺全过程的规划建设实施路径,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超大特大城市铁路枢纽站城融合地区的协同式规划范式,实现枢纽改造提升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和有机协调,成为当前发展背景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2研究综述近年来,聚焦存量更新背景下的大型枢纽周边地区站城关系的规划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李扬[2]以大阪梅田和东京站枢纽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日本铁路枢纽地区四个阶段的发展模式演进,总结提出日本“站城一体”城市更新经验对我国枢纽地区改造提升的启示:①优化铁路运营能力,支撑枢纽地区发展;②以高强度混合开发汇聚人口资本;③以高品质的步行网络和公共广场强化空间连接;④以站城一体化运营管理打造区域品牌。
刘雨菡等[3]结合广州TOD 站城融合发展实践,从政策规范、工作架构、技术路径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总结多层次的TOD 站城融合发展框架,并探讨以协作式规划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站城深度融合的关键期,也是以存量开发为特征的铁路枢纽周边地区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发展窗口期。
在此背景下,文章以超大特大城市的重大铁路枢纽地区为切入点,首先剖析了当前枢纽改造及片区提升在规划建设方面的工作重难点及存在问题,进而总结提出应以全局视角理顺全过程规划建设实施路径与要点,探索形成常态化伴随式的顶层协调机制、跨专业系统型的技术成果体系、工程性与在地化相结合的规划技术思路、战略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土地储备模式,以期为超大特大城市的铁路枢纽周边站城融合地区的高质量再开发提供经验借鉴与路径指引。
新兴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策略探讨:提升城市品质与功能完善的路径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兴城市建设成为了我国的重要议题。
如何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新兴城市,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完善,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探讨提升新兴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的路径。
一、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科学规划城市空间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的基础。
首先,需要合理确定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人口规模、土地利用、交通便捷性等因素。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留并改善生态系统,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
二、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的关键。
首先,要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地铁等,提高城市的交通便捷性和流动性。
其次,要完善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确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三、优化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要加强医疗卫生系统建设,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文化、体育、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提高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四、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其次,要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结论:新兴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策略的探讨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的关键。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和加强环境保护,可以实现新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提升。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共同推动新兴城市的建设。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功能的完善,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策略探索与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策略探索与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基础教育模式、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推广等国内外成功案例,探讨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策略及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路径。
文章还分析了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文章强调数据分析的重要性,通过统计软件揭示策略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并评估策略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文章还展望了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包括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及促进教育公平与包容性等,以期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目录第一章引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2)三、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6)一、当前基础教育概况 (6)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三、扩优提质的必要性 (8)第三章扩优提质策略探索 (10)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0)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1)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3)第四章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升路径 (15)一、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平机制 (15)二、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 (16)三、创新教育服务模式 (18)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19)一、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19)二、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0)三、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21)四、对策略有效性的评估与反思 (22)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24)一、研究结论 (24)二、对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展望 (25)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前教育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基础教育作为构筑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石,其扩优提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这一进程不仅关乎教育公平的深化,更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众对教育质量期待的日益提升,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已成为时代赋予的必然使命,它既面临着现实挑战,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优化的创新思维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优化的创新思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
因此,如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种创新思维,以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优化,需要从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常常是各个部门独立进行,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的思维。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
在整体规划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城市规划部门与基础设施建设部门的紧密合作机制,确保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同时,还可以引入多方参与的机制,包括市民、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制定,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协同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管理机构,实现不同基础设施项目之间的协同发展。
该机构可以负责协调不同项目的进度、资源分配和技术支持,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推进和协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优化,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理念。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中。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在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中,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的技术,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
在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中,可以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对汽车的依赖,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绿色建筑的理念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和能源的节约性。
例如,在城市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可以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例如,道路交通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增加道路的建设数量,提高道路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确保交通的畅通。
此外,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要跟上城市的发展速度,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例如,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调控,减少拥堵现象;建设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噪音等环境指标,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利用城市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响应公共安全事件。
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三、人文关怀除了基础设施和科技手段,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政府要充分尊重市民的需求和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在医疗卫生方面,应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居民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教育领域,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政府还应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为失业、贫困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援助。
综上所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
政府要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关注市民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够更加宜居、宜业,让人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服务体验。
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规模和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成为了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包括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方面。
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
在交通方面,应加大对城市道路、桥梁、地铁、公交等交通设施的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同时,加强停车场建设,规范停车管理,解决停车难问题。
在能源方面,要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通信方面,要不断提升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传输速度,推动 5G 网络建设,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供水、排水方面,要加强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和排水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和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在垃圾处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教育、医疗、文化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民的素质提升、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需求。
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必须优化这些资源的配置,使其更加公平、合理、高效。
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教育需求。
在医疗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医疗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提升创建措施方案
基础设施提升创建措施方案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举措。
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制定合理的基础设施提升创建措施方案对于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1. 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设基础设施。
这需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制定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并结合各个行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具体规划,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具备可持续性和长远性。
2.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
这不仅包括施工工艺和质量监督等方面,还包括利用先进技术和创新材料,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使用寿命。
此外,应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测机制,加强对建筑、通信和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质量控制,确保项目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3. 加强投资引导和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保障机制建设,确保资金的使用有效,并避免浪费和滥用。
4. 推动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建设应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
推动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我们需要采用环保和节能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注重提升基础设施的功能和效益。
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措施,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5.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需要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同时,也要加强对基础设施人才的管理和留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水平。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系统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和共建共享,高水平建设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深刻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整体布局,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全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助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产业生态发展,努力将打造成数字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和数字建设样板区。
(二)工作原则1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加强数字公共基础设施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充分整合政务服务资源,统筹推进基础平台体系化、标准化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压茬推进〃原则,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万物标识、能力充足、开放融合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体系。
2 .夯实基础,适度超前。
立足业务需求,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底座搭建,运用编码赋码等技术,全力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基础支撑能力设施及基础保障体系。
坚持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安全屏障能力。
3 .协同推进,试点先行。
按照统一规划,市级统筹建设,各区结合实际实施。
强化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统筹衔接、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建设。
在先行先试区开展业务场景应用验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模式。
(三)工作目标结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大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即打造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通信网络、数据算力、物联网、融合等领域基础设施,构建标准规范、运维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城市治理、城市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服务数字经济产业等多方面开展应用验证。
2023年,编制完成城市实体对象分类编码属性标准、物联感知设施建设标准等核心标准规范,搭建完成全域覆盖的城市信息模型空间数据底座、基于万物标识的数据治理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立市级统一标准地址管理系统和工作机制,推进高质量泛在通信网络设施、绿色高效云网融合算力设施、全域感知物联网设施及集约共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车联网、智慧建管等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验证。
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规划应对——以上海市为例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Response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Megacity of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规划应对*——以上海市为例刘 晟 黄建中 LIU Sheng, HUANG Jianzhong超特大城市在功能定位、人口结构、用地和空间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及规划实施的复杂性,从国家使命、人口构成、资源要素和空间特征4个方面,分析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特殊性。
以上海为例,解析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认知导向、目标传导和空间协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作为支撑城市多维度发展、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载体,形成分阶段落实规划目标、动态满足市民需求的机制,成为各部门和各主体协同治理、凝聚合力的平台。
最后从规划指标、规划层级、用途管控和空间统筹等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阐述相应的规划编制和实施策略。
The particularity of megacities in function orient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land use and space determines the demand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national missio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resource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demand fo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megacities is analyzed.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its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planning in terms of cognitive orientation, goal transmission and spatial coordination.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megacities should be the carrier to support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enhance the core functions of cities, form a mechanism to implement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in stages and dynamically meet the needs of citizens, and become a platform for all departments and all subjects to coordinate governance and gather joint forces.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planning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re elaborated from four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focused on, including planning indicators, planning levels, us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spatial planning.超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上海2035;规划目标;实施策略megacitie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Shanghai 2035; planning objectiv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067-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1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刘 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政策研究与科技发展处 副处长黄建中(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cn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
维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创新模式
维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创新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然而,如何有效地维护和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社会创新模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社会创新模式?社会创新指的是新的社会实践方式、组织方式、政策方式、技术方式、市场方式以及价值方式等等。
而社会创新模式,则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社会需求,集中智慧、动员各方参与,协同创新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是新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社会服务模式等等。
社会创新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哪里?首先,社会创新模式能够激发社会各方的智慧,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与社会创新模式的人员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各类群体,通过多方合作、合理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的优势,从而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次,社会创新模式有着相对灵活的运作机制。
相对于政府单一决策的模式,社会创新模式更加灵活,允许各方利益不同的参与者在某个共同问题上形成联盟,并共同制定和执行方案。
这样可以更加适应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维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创新模式应该怎么做?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强化政企合作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主管部门,而企业则是经济的动力源,两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政企合作可以囊括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招标等多个方面,建立起起互信机制和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运作。
二、加强社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参与。
作为市民,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工作,如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倾听市民的反馈,制定更加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政策。
三、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途径筹集基金,而企业可以尝试探索PPP(政府、社会、企业合作)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投入和运作。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推进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推进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命脉,它不仅支撑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而且对于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方面。
它们都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居民出行和物流的顺畅进行;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保证城市用电的稳定供应;水利设施的健全与否对于城市的防洪和供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建设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城市才能够保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推进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通过优化建设布局、加强规划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等手段,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体蓝图,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要强调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以提高城市交通流动性和居民的出行便利度。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
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可以提高城市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和运营环境。
例如,提供高速宽带网络和现代化通信设施,可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市环境保护相协调。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升,城市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基础设施建设要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在建设水利设施时,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克服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挑战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规划如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规划如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现代社会,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林立和经济指标的增长,更在于能否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良好的城市规划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它就如同城市发展的蓝图,指引着城市朝着更宜居、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首先,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科学地分配土地资源。
比如,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规划在居民密集的区域,减少居民获取服务的距离和成本。
同时,要预留足够的土地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未来扩展,以适应城市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变化。
以学校为例,如果在新建居民区没有提前规划好学校用地,随着人口的涌入,就会出现学位紧张、学生上学远等问题。
交通规划对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也至关重要。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使居民更快速地到达公共服务场所。
一方面,要优化城市道路布局,增加道路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减少交通拥堵。
合理规划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形成高效的交通体系。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交线路和站点的覆盖范围,提高公交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此外,还可以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绿色出行方式,不仅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还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比如,在地铁站附近规划停车场,方便居民换乘公共交通,能够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使用率。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配置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根据城市的人口结构、年龄分布、文化需求等因素,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比如,在老年人口较多的区域,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机构;在年轻人聚集的区域,建设更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场馆。
同时,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多样性,不仅要满足基本的需求,还要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
例如,一个社区不仅要有基本的医疗诊所,还可以有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室等多元化的医疗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还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估理论模型及实践研究
协同治理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估理论模型及实践研究!陈玉梅黄颖欣"摘要:城市韧性理念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应用可以帮助降低城市面对风险和灾害时的损失,将协同治理这一社会治理的新实践方式引入城市韧性建设中,能更加系统性地推进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
本文基于协同治理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城市韧性评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比较,构建城市韧性评估的理论模型,包含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社区资本和环境6个一级维度和33个二级维度。
然后结合实践以广州市为例,运用评估模型分析其城市韧性建设的实践并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评估模型的维度做进一步优化整合,提出6个一级维度和12个二级维度构建的城市韧性评估!基金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粵港澳大湾区政府大应急协调机制下的基层社区韧性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编号:19BZZ070**作者筒介:陈玉,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电子高工,政务大数据开放与社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应急管理研究中研究员,美国大学奥尔巴尼校区政府技术研究中心CTG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开放、应急、情韧性城&,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制硕士研究生$90|他险t t1机硏愛•第十二辑理论模型,希望能为新时代下中国的城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韧性提升、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并为政府的城市治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治理城市韧性广州—弓I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应对洪水、地震、台风和恐怖袭击等灾害时显得极度脆弱,传统的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也逐渐从响应处置转变为减灾准备。
与此同时,城市韧性概念在灾害管理和城市安全上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学术界和实践界广泛用于解决城市风险问题。
城市韧性概念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一个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自恢复能力,而城市韧性概念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提出了要构建多主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即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多个主体(如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到城市韧性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引入绩效评估等公共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多目标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如何合理配置各类设施,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针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展开多目标优化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而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文化、体育等方面。
合理配置这些设施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目标优化研究能够在兼顾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和权衡上提供较为科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设施配置不均衡:在很多城市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往往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区域设施供应过剩,而另一些区域则供应不足,导致了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2. 多目标冲突: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往往存在着多目标冲突的情况。
例如,在选择学校设施的位置时,可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居住位置、就近性和校园环境等多个因素。
因此,在配置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目标之间的平衡和权衡。
3. 需求的动态变化:人口的迁移、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等都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产生影响。
因此,在设施配置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各类因素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三、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为解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的多目标优化研究,需要建立相关模型。
以下是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1. 目标的设定:根据研究的具体背景和要求,确定多个目标,如设施供应的均衡性、就近性、市民满意度等。
2. 变量的选择:选择相关的变量,如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设施需求等。
这些变量会对设施配置的结果产生影响。
3. 模型的建立:基于选定的目标和变量,建立数学模型,以描述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和约束条件。
常用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甚至是复杂的模拟模型。
超特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五维”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为例
超特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五维”技术体系研究——
以北京为例
高超;陈思伽;王崇烈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24(40)2
【摘要】根据对超特大城市的更新现状分析,从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视角总结了规划编制面临的挑战,即空间资源复杂性、更新诉求复杂性与制度设计复杂性。
从空间维度、组织维度、方法维度、动力维度与实施维度5个维度阐述了城市更
新专项规划编制的思维变革,并搭建了超特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五维”技术体系。
同时,将该“五维”技术体系引入北京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编制实践,探讨了城
市更新专项规划的工作目标与定位、技术框架与要点、部门协同与规划实施等的内在逻辑与技术体系方案,归纳总结了在资源评估、政策创新、更新方法与平台搭建
等方面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方法。
【总页数】7页(P17-23)
【作者】高超;陈思伽;王崇烈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教育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研究——以广东省英德市为例
2.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控规编制方法研究——以北京回龙观、天通苑地区街区控规为例
4.乡镇级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四川省实践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公共设施综合服务提升方案
城市公共设施综合服务提升方案背景城市公共设施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我们的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设施不够现代化、管理不够高效、服务不够便利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份综合服务提升方案。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使其更加现代化、高效和便利。
通过改进设施管理和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希望增加居民的满意度,提高城市形象。
方案概述本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措施:1. 现代化设施更新:对已有的公共设施进行全面评估,根据需要进行更新和维护。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现代化设施更新:对已有的公共设施进行全面评估,根据需要进行更新和维护。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2. 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智能化的设施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设施的状态并进行维护和修复。
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提前解决潜在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智能化的设施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设施的状态并进行维护和修复。
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提前解决潜在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3. 便民服务创新:探索并引入便民服务创新,例如在线预约、移动支付等。
通过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形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便民服务创新:探索并引入便民服务创新,例如在线预约、移动支付等。
通过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形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4. 居民参与和反馈机制:建立居民参与和反馈机制,提供渠道让居民表达意见和建议。
通过及时反馈和积极回应,增强居民参与度,改进服务质量。
居民参与和反馈机制:建立居民参与和反馈机制,提供渠道让居民表达意见和建议。
通过及时反馈和积极回应,增强居民参与度,改进服务质量。
项目实施本方案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项目目标、时间表和预算等。
2. 组建专门的团队负责方案的实施和管理。
3. 进行设施评估和规划,确定哪些设施需要更新和维护。
4. 开展设施更新和维护工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基建协同设计方案
基建协同设计方案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追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基建协同设计正是将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和资源整合起来,协同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本文介绍基建协同设计的概念、原则和优势,并提出一种基建协同设计方案。
概念基建协同设计是将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建筑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技术整合起来,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方式。
通过协同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各专业领域的优势,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原则基建协同设计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协同设计的各专业领域需要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协同,并确认各专业领域的主要瓶颈和协同解决方案。
2.系统集成:各专业领域之间的协同需要进行系统集成,使得各主体之间的工作无缝衔接。
3.统一标准:在协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统一标准,以保证各主体之间的协同顺畅。
4.合理配置:需要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合理配置专业人员和技术资源,以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性。
5.高效协作:在协同设计的过程中,各专业领域需要高效协作,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优势基建协同设计的优势主要包括:1.整合各专业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
2.减少工期和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提高建设质量和安全,降低风险和损失。
4.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5.提高公众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基建协同设计方案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一直面临着文件所想四道五,专业顺序不够严谨、开发商参与程度不够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基建协同设计方案:1.统一主体:建立统一的主体作为基建协同设计的组织,并确定主体的职能和责任。
2.建立统一规范: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协同设计的各专业领域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 0 0 9 6 0 0 0 ( 2 0 1 6 ) 1 ^ 一 0 0 7 1 — 0 6 中图分 类号 : T U 9 8 4 文献标识 码 : A
d o i . 1 0 3 9 6 9 / 【i s s n 1 0 0 9 6 0 0 0 2 0 1 6 1 1 0 1 0
规模 增长 的政策 导向 ,但 特大城 市依 然是 协 同创 新模 型
城 镇化进 程中的 核心主导 地域 ,在国 家和
区域 发展 中的地位 更加突 出,而 城市 规模 善 的 多系 统公 共 基 础 服 务 功 能。 按 照 萨
杂体系 。基于 公共 基础 服务的 内涵和 属性 ,
扩张 的控 制也始 终是 非常艰 巨的任 务。随 缪尔 森和布坎 南的 公共产 品理 论,公共 产 提 升特 大城 市公共 基础 设施 服务水平 的 目
程鹏 栾峰
CHENG P e n g L UAN F e n g
一 幕 一 一 ∞ n
摘要:
新 型 城镇 化 背景 下 ,提 升公 共 基础 设施 服 务水 平 是提 高特 大城 市 可持 续 发展 能 力的现 实需 求 和 重 要 抓手 。针 对 特 大城 市公 共 基础 设施 系 统 多元 主体 、 多重要 素 的特 点 ,通 过建 立协 同 创新 五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重点项目: 功能疏解背景下的特大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 创新研究
( 批 准号: 1 4 AZ D 0 2 6 ) 。
作者 简介: 程鹏 ( 1 9 8 6 一 ) . 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 栾峰 ( 1 9 7 2 - ) . 通讯作者 . 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础 设 施显著 改善 ,公共 设施 服 务水平明 显
提 高。 新型 城镇化 和 中央城 市工作 会议 背 重 要抓手。
7 1
城市管理 U R B A N M A N A G E M E N T
根据 2 0 1 0年第 六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数 因而 ,提升 特大 城市 公共基 础设 施 服务水
城 市 公共 服 务 的 供 给 可 以 从两 个 层 面 理解 : 一是 从主体 结构 的层 面讨论 由谁
来 供 给的 问题 ,二是 从提 供过程 的层面 讨
增长和 参 与国 际经 济合作 与竞争的 主要 平 成 为重要 研究议 题 。
台。从 趋 势来 看,尽管国 家总体 上对 特大
提 升 特 大 城 市公 共基 础 设 施服 务水平 策略研究
— —
~ 一 一
Ⅲ
基 于协 同创 新 五 维模 型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t r a t e g y o f I mp r o v i n g t h e S e r v i c e L e v e l O f Pu bI i c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i n M eg a c i t i es :Ba s e d o n Fi ve Di me n s i o n a l Mo d e l o f S y n e r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平 ,不仅关 乎城市 居民的 福利 改善 ,更成 或 “ 准公 共 产品” 的特 点 … 。 尽管 对 于城 的协 同机制 ,共同构 成提升 特 大城市 公共
O引言
景下,中国 城市 进 人以提 升 质量 力主 的转
随 着 国 民经 济快 速 发 展 ,我 国 经 历 型 发展 阶段 ,面临快 速 城镇化 进程和 城市 了城 镇 化 快 速 发 展 时期 ,“ 十二 五 ”期 间, 居民对 公共基 础设 施 服务水平提 高的 双重 全 国 城镇 化军 首次 超 过 5 0 % ,城 市各项 基 要求 ,提 升城 市公 共基础 设 施 服务水平戍 为提高 城市 可持 续发展 能 力的现 实需 求和
着 全 球 化的 进 程 和 城 市 发 展要 素 流 动 加
品具有 非竞争 性和 非 排他 性 两个基 本属性 , 标、主体 、要 素 、空 间和 组 织是不 可分离
的概念 ,本文提 出通 过建 立上 述 多维 度间
快 ,提 升特 大城市 的 公共基础 设施 服 务水 城市公 共基础 服务显 然具有 “ 纯公共 产品”
城 市 的 发 展 始 终保 持 着 不 同程 度的 抑 制
1提 升 特大城 市公 共基础 设施 服务水平 的 论 怎么供 给的 问题 。 然而 ,在 市场化 背
景下 ,简 单的 二维 关 系模 型尚不 足以理 清
城 市 的 重 要 特 征 之一 就 在于 相 对 完 提 升特 大城 市公共 基础设 施 服务水平 的 复
维模型,提出以目标协同为前提 、组织协同力保障 ,推进主体互动、要素整合和空间引导的发
展 策 略 ,并对 协 同 创新 进行 了 机制 解析 : 进一 步 应用 协 同创 新五 维模 型对 提 升特 大 城市 公共 基 础 设 施服 务 水平 的典 型 案例 进 行 了初步 分 析。 关键词: 特 大城 市 : 公 共 基础 设施 : 协 同创 新 . 五维 模 型
水平 ,也 包含了 “ 优 先 发 展城 市 公共 交 通、
据 ,我 国 城 区常住 人口 5 0 0 万人 以上的 特 平 作 为一个复 杂的 系统性 工程 ,如何推 进 加 强市政 公用设 施建 设和 完善基 本公共 服 大 城市 数量 为 l 6 个,其 中 1 0 0 0 万人 以上 理 论模 式和 实践 策略 的创新 ,进 而有效 促 务 体系 ”三个方面 。 的超 大城 市 6个,成为带 动我 国经 济快 速 进多元 主体 、多重 要素 间的协 同创新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