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竞赛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4、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5、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6、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7、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8、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9、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0、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11、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12、三基点温度: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13、总积温或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14、生物种: 形态相似的个体集合15、种的性状:基因型和表型16、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17、表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18、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9、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的科学。
20、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中的实有的个体数21、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22、构件生物:指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8.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9.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0.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3.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4.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K=N(T-C)(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阈温度)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的目的是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等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如何影响和被人类活动所影响。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某一地理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种类和分布,也可以指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过程:指的是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气候、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互作作用。
土壤:指的是植物营养物质、空气和水的一种混合物,土壤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水体:指江河、湖泊、湿地、海洋或其他水体,它们对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
空气:指的是大气中的气体组成,它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重要的环境因子。
生态学名词解释
1、适应(adaptation):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热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
2、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
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是可遗传的。
3、适合度(fitmess):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标。
4、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合度高,对未来世代的贡献大,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
适合度的差别如果含有遗传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将会有所改变,最适合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普遍,而最低适应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将越来越少,这个过程是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5驯化或室内驯化(acclimation):有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尤其是对温度的升高和降低。
6气候驯化或季节驯化(aclimatization):季节性或长期的生理性调节,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在生命过程中面对自然气候因子的胁迫而产生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7异速生长(allometry):有机体的生物学变量与其个体大小的依赖性关系。
Y=axb,Y为生物学变量,X为个体大小,a为常数,b为幂。
8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动物通过物理或生理方式,将体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过程。
9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恒温动物在空腹、清醒、静止状态下热中性区内的最低代谢率。
10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 zone or thermal neutral zone.TNZ):一个环境温度范围,在其内,内温动物用最小的代谢消耗以维持恒定的体温。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1.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领域。
生态学关注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种群(Population):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同一时间内共同生活的同种个体的总体。
3. 群落(Community):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的总体。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如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等)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功能单元。
5.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指大气中的氮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还原和氮的硝化等过程。
6. 水循环(Water cycle):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液态、气态、固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过程。
7. 能量流动(Energy flow):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一个组分到另一个组分的传递过程。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然后在食物链中从一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传递。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共生(Symbiosis):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惠共生、寄生共生或共生共生等形式。
10. 拟态(Mimicry):指一种物种演化出与另一种物种相似的外貌或行为,以获得某种进化优势,如避免捕食或获得食物。
11.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生物种群对于环境的特定方式利用的总体。
生态位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所占据的生活方式。
12. 天敌(Predator):指以其他物种(猎物)为食的动物。
天敌与猎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13. 食物链(Food chain):指描述食物关系中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转化的一种图示形式。
2023年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生态学第三版名词解释
绪论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 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5) 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6) 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 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 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 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 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
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生态学名词解释(00001)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enviro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i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组成环境的因素。
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低点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community):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system):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及补充原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状态下才能适用;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耐受性定律(Shelford’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史,这个因素成为限制因子。
内稳态(homeostasis):在外界环境因子变化时,生命系统控制其内部相应因子使其保持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通过生理和行为来调整的。
自然驯化acclimatization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生物在生理或形态上的不可逆调整,以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过程。
最新高中生物联赛《生态学》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生物联赛·<生态学>知识要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生态学是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生态系统:在同一地域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它与生物地理群落(biogeocoenosis)同义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第一部分生物与环境一、环境和生态因子1. 概念①.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物的环境区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洞穴内的小气候等。
大环境则是指地区环境(如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②.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据性质: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捕食、寄生、互惠等)、人为因子据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土壤、气候等)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稳定因子(地磁、太阳辐射)和变动因子(周期变动因子和非周期变动因子)2.作用特点综合性如:阴阳坡景观的差异受光、t、湿度等非等价性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阶段性作用如:低温对春化阶段及气候生长阶段作用差异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如:光减弱,但CO2浓度增加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如:光、t等直接;坡向、坡度等间接二、耐受限度1. 最小因子法则(李比希):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土壤质地:土壤机械成分的组合的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生态学名词解释及习题分析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学名词解释(整合)
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则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Shelford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种生物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可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或不活动状态,是地狱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称为阿伦规律。
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即由同种个体组成,并占有一定的领域。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名词解释-7生态学名词
生态学合肥张力收集整理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2.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影响有机反应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即生物的栖息地3.生态因子:环境中间接或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5.阈:是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6.率:以变化量除以时间,表示某种改变随时间的变化速度7.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8.最适度:生物平均产量最高而变异系数最小的某环境因子的量9.适应组合: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都存在着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但是对某生物环境条件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一种单一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系的适应性10.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一般情况下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低,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11.耐受定律: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技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最强,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12.生态幅:又称生态价、耐受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生态因子最高、最低(或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13.耐受冻结:动物可以耐受机体中水的结冰,如摇蚊幼虫14.超冷:是指体液的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如小叶蜂15.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称为两极同源16.热带沉降:即某些光温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面而连成一个分布(赤道区沉降至深水层)17.范霍夫定律(Q10):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0=T/(T-10)=2-318.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即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19.积温:通常把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发育阶段的积温Σ(Ti-T0)20.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规律21.周期性变化:是指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或经过若干个世代以后,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22.海水的盐度:当糖类全部转化为氯化物,溴和碘已为氯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已经完全氧化,1kg海水中所含有的全部可溶性无机物的总克数,以S‰或S表示23.随渗:水生生物体内的渗透压与环境一致,如海蚯蚓24.调渗:外液化学成分波动很大时,内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仅有较小变化,显示一定调节能力25.离子系数:水体中1价阳离子和2价阳离子的比值(M/D),看作水的生态质量的一个指标26.呼吸系数(呼吸R1Q):有机体呼吸时排除的CO2和所消耗的O2量之比27.临界氧量:环境的含氧量降低到一定的临界时,动物对氧的呼吸率就发生显著的变化,以至于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强度,这时的含量称为临界氧量28.窒息点(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称为各种动物的窒息点29.基底:是指动物在全部或部分生命活动过程中,于其表面栖息或在其内部生活的物质30.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31.种群密度:是一个相对的度量,它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有机质的量32.阿利氏规律:每一物种都存在着自己的最适的种群密度,并且按照环境的具体条件而改变其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会引起抑制作用33.种群的年龄分布: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组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即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34.个体的异质性:种群中个体存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别称为个体的异质性,是物种最有效的利用生活资源的一种重要适应35.选择指数:用某种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的百分率(r x)和在饲料基础中的百分率(P x)的对比,作为动物对此种事物的选择指数,即E=r x/P x36.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的最大寿命37.生态寿命: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平均寿命3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的平均死亡率39.实际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死亡率,实际种群活到生态寿命时的死亡率40.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个体或存活率为纵坐标得到的曲线41.内禀增长力:是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42.领域制:是指某种动物的个体或特定群体(配偶或家族)占据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地域43.周期增长率(A):种群以每年(或其他时间单位)为以前一年(Nt+1)/Nt倍的速率而增长的增长率,以t为横坐标,Nt为纵坐标,图形成“J”形44.环境负载量:是指一个特定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态姿态说能支持的种群有限大小,即种群的增长水平(环境负荷量、环境容纳量)45.生物群落:生活在同一生境,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46.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47.相对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48.群落的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有一个类型有顺序的转化为另一个类型的过程49.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包括营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超体积生态位50.食物网:生物群落中,所有食物链相互交叉所形成的食物链网络51.物种多样性:是指构成群落的物种数目,及群落异质性,各物种种群的大小和数目52.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处于顶级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即生态平衡状态,包括一定时间内维持种间相互组合和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受搅动时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53.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增多、种群密度增长和生产力较高的现象,如湿地54.共位群:同一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5.生态等值者:私利隔离条件下,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6.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预期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联系的统一体57.物质循环:是指生物圈里任何物质或元素沿着一定路线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周围环境的循环往复过程58.营养物循环:生物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运动59.营养物的再循环途径:是指系统中可供自养生物重新利用的营养物的生成,或者说营养物从生物返还环境的过程60.下行效应:是指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对较低营养级生物及理化环境的控制或调节作用61.生态效率:食物链不同营养级上的能量流之间的碧绿是能量传递效率,这些比率比百分比数表示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62.微型食物网:是指在超微或超微浮游植物之间构成的食物网63.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而取代直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64.顶级群落:是演替系列中最后的稳定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65.演替系列: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由一个到另一个的整个取代66.生态系统的演化: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自身的发生(起源)、发展(进化)过程,即生态系统的发展史67.现存量(生物量):是指水体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68.水体鱼载力:水体单位面积内生态能维持的最高的鱼重量69.生产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水体积内所产生的生物有机质的重量70.周转率:一定时间内新增加的生物量(P)与这一段时间内平均生物量(B)的比率,即P/B71.周转时间:周转率的倒数(B/P),它表示生物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72.初级产量: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合作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所含合成有机质的量73.次级产量:异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同化、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储存的有机质的量74.林德曼定律:描述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按照10%~20%的效率沿食物链向下传递75.初级生产量:自养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或所合成的全部有机质的量76.初级净产量: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消耗以外剩余的能量或有机质的量77.群落净产量:整个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所固定的能量除去全部生物呼吸消耗以外的剩余部分:78.胞外产物: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经常向水中释放溶解有机质(DOM):这一部分有机质可占光合作用的相当比重79.水柱呼吸量:代表水层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也就是黑瓶中氧的消耗量,主要包括富有植物本身亦即细菌和富有动物呼吸的耗氧量80.新生产力:由新生的营养盐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81.他感作用:植物的分泌物对其本身或其他植物有不良影响(种间竞争)82.微生物环:是指自养或异养微生物可将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DOM转化为POM(细菌本身)并被微型浮游动物(特别是原生动物)所利用,最后这部分初级生产力的能量得以进入后生动物,这一过程叫微生物环83.日粮:即指动物每天所食的饵料的湿重和动物本身体重的百分比,常用来表示摄食强度84.形态土壤指数(MEI):从水中磷、氮等营养盐类含量和水的深度等非生物因素来估计鱼产力MEI=TDS/Z或λ/Z,TDS:溶解固体总量(mgh)λ:电导率Z:平均深度(m)85.富营养化: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胃寒的一种污染现象86.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TSI):根据透明度、Chla、总磷、COD等单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的综合指标87.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的能源,无或少废料以及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8.赤潮:是海洋或近海水养殖水体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殖而引起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89.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认为影响下出现的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生态环境的变化90.生态恢复:是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而言,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91.恢复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92.胁迫(应力):是指由于外部的力,不均匀的温度等引起的一个弹性物质的变形或应力变化93.胁迫效应:描述各种因子能引起一个有机体的正常胜利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或是引起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天然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94.水污染: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的任何有益的用途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损害,即水体进入某种污染物使水的质量恶化并使水的用途受到不良影响95.背景值(本底值):是指未受到人为影响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物种的天然含量或浓度96.生物降解: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对天然的和合成的有机物质进行破坏的矿化作用和过程97.同化容量:Cairms(1997)人为在生物效应浓度之下的同化容量98.生物多样性:一般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即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9.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伙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00.生态锥体: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数量、生物量流动,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把能量、数量、生物量变化画成图,都是呈现锥体型(即金字塔型),统称为生态锥体101.生态对策:从进化论观点看,生物适应于不同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102.拮抗作用:多种离子在水中共同存在使毒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103.平衡溶液:各种盐类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者大于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4.协同作用: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大雨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5.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富有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液悬浮有机质的分解106.原始合作: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受其益,但而者之间并非不能分离的一种种间关系107.食物链:生产者形成的有机质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移动的途径108.“库”:物质循环中某些生物或者非生物环境中某化学元素的数量109.生活型。
生态学名词
生态学名词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生态学
响(4种实验条件): 0.10%CO2、30℃ (1) 0.10%CO2、20℃ (2) 0.03%CO2、30℃ (3) 0.03%CO2、20℃ (4) 从以上实验可以得知,对实验2、实 验4和P点起到限制作用的因素分别是 光 A.光强度、0.03%CO2、温度 合 B.0.10%CO2、光强度、温度 速 率 C.温度、光强度、CO2浓度 D.温度、0.03%CO2、光强度
AC
像温度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 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就称为生态因子,除了温 度以外还包括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等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生 物的生存条件。
二)、生物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基本规律
1.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
生物竞赛辅导3 ——生态学
生态学概述
1. 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 • 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制约和协调关系的科学。
• 1869,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提出“oecology”。
• 1893(美)一次生态学会议, 把这个词简化确定为“ecology”。
• 1950s后,数学的引入发展成定量科学
• 近代生态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日益严重和明显,生态学才引起全社
会的重视。
生态学一览
1.2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 基础(纯粹)生态学
• 按组织层次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分子)生态学等 • 按生物类别分 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 陆地(海洋、河口、淡水)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名词解释
1.
2.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
3.
4.
5.
一切因素的总和。
6.
生境。
7.
8.
9.
10.
11.
12.
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13.
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小时,而是接近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14.
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15.
16.
17.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8.
19.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20.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21.
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38.
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39.
将不再增长,此时值为环境容纳量。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rm。
48.
49.
50.
51.
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52.
53.
54.
55.
56.
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57.
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58.
59.
60.
61.
态位。
62.
63.
64.
65.
66.
67.
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
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68.
69.
寄生。
70.
71.
72.
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73.
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74.
群体。
75.
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76.
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77.
类型。
78.
79.
的对策。
80.
81.
82.
83.
84.
物种。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等值种。
96.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
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04.
105.
106.
为植被型。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有机统一体。
114.
115.: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126.
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127.
将不再增长,此时值为环境容纳量。
128.
129.
能量比例。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安宁的生物。
138.
139.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
140.
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141.
142.
143.
144.: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151.
152.
153.
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