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已”通“矣” 2.“共”通)1.(1) 军:驻军 (2) 盟:订立盟约
2.(1) 东:向东 (2) 夜:在夜晚 (3) 朝:在早上;夕:在夜晚
(二)(1) 退:使……撤兵
(2) 亡:使……
灭亡 (3) 阙:使……削弱
(三)形容词的活用
1.(1) 乏困:缺少的东西(2) 远地,指郑国 2.(1)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 (2) 敝:损害
4.“知”通“智”
二、古今异义
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 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 4.古义:那个人
三、一词多义

①代词,它,代郑国
②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③代词,他们,代使者
④代词,指代自己的
⑤副词,表商量的的语气,还是

(补充)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济 ①动词,渡河 ②动词,成 ③动词,有利,有益
④动词,帮助,接济 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这件事 ③代词,指秦军 ④动词,到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
③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 心。 2.省略句 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贰: 从属二主
军: 驻扎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假如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把…当作边邑
6、焉用亡郑以陪邻?
7、行李之往来。
陪: 增加
行李: 出使的人
8、共其乏困。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助词,主谓之间 2。助词,的 3。助词,主谓之间 4。助词,主谓之间 5。助词,宾语提前 6。代词,指郑国 7。助词,的 8。助词,的

虚词辨析

•而

1。连词,表示顺承 2。连词,表示修饰 3。 连词,表示并列 4。连词,表示转折 5。连词,表示转折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因人之力而敝之

虚词辨析

• 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阙秦以利晋 6。以乱易整

1。介词,因为 2。介词,拿(它) 3。连词,顺承 4。连词,表示目的 5。连词,表示目的 6。介词,用
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5、微 ①细小,轻微。 (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 (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 (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③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2.而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2.省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六、重要实词1. 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2. 犹不如人(犹:尚且)3.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4.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5.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6.不阙秦(阙:侵损)7.惟君图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8.乃还(于是撤军)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10.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1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12.亦去之(去:离开)。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烛之武退秦师_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_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总结、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说,通悦,喜悦
④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高兴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给提供4 无能为也已矣=了5. 何厌之有餍=满足(二)生字(一)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前往(二)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驻军名-动)翻译:规律: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需要把连续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翻译方法:相关的动作。

1.例如: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与郑人(盟) (结盟名-动)名词作状语:3.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夜)缒而出(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规律: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文言文中,名词如果用在谓语前,又不作主语,则活用为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凭借、趋向等。

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时用“在……”的形式。

例: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作动词“济、设”的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②夜缒而出。

“夜”作动词“缒”的状语,译为“在夜里”。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作整句的时间状语,译为“在当时”。

2 、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经常性、持续性,译为“每、一天天地”等。

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译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行李
3、通假: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供 悦 智
4、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贰于楚: 晋军函陵: 夜缒而出:
退,使动,使……退
贰,名作动,从属二主
军,名作动,驻扎 夜,名作状,表时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使……灭亡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作名,郑国这样遥远的地方 朝济而夕设版: 朝、夕,名作状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亡: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灭亡 使动,使……灭亡 动,把……封为 疆界 名,疆界
封: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2、古今异义: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接待或宴客的主人,也 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 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古义:使者,往来于国家之间 的外交官员。 今义:出行时所带的东西。
既东封郑: 东,名作状,在东边; 封,名作动,把……封为疆界 与郑人盟: 盟,名作动,结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动,损害
5、特殊句式: (1)倒装: 于晋无礼,状语后置——介宾 无礼于晋: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2)省略: 晋军(于)函陵,介词 晋军函陵: (烛之武)辞曰,主语 辞曰: 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代词 (3)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语气

高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复习

高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复习

高中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共其乏困2、何厌之有?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答案:1、(共,通“供”)2、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3、秦伯说 (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二)找出词类活用并写出意义和用法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越国以鄙远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烛之武退秦师 8、共其乏困1答案: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

)2、晋军函陵 (军:驻扎,名词作动词)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4、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作状语)6、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封,使动,作疆界。

)7、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8、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资粮)(三)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1、行李之往来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2(四)句式积累1.以其无礼于晋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夫晋,何厌之有?4.是寡人之过也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4.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五)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2.夫晋,何厌之有译文: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译文: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答案: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那是很难的。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向秦穆公晓以利害,陈述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题解】这篇短文所记述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这事还得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说起。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再加上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曾对他无礼,因而遭到晋国的怨恨。

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晋文公重耳结成了“秦晋之好”,所以才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郑国。

这也可以说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或者说是后续。

烛之武并不是姓烛名之武,烛是一个地名,“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一个名字叫武的人。

烛地,古地名,据考证春秋时属于郑国,在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

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称烛之武为烛武,说他是考城人。

考城原属戴国,郑灭戴后改名为谷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划归宋国所有,称葵丘,齐桓公大会诸侯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这样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就是说,烛武在郑国长期任“圉正”一职,负责养马,年至七十没有升迁做官。

而此次被荐举去秦国做说客时已经七十多了。

这段记述出现在小说中,因此它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秦晋围郑事件时,也没有出现烛之武的名字。

《秦本纪》中说“郑使人言穆公”,《郑世家》中也只是说“乃使人私于秦”,所以关于烛之武,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左传》这一段中“退秦师”的事迹。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1.识记字音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阙秦(quē)杞子(qǐ)逢孙(páng) 2.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3.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共其乏困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

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今义:对妻子的尊称。

失其所与,不知古义:不明智。

今义:不知道。

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2)动词活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地)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5)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 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面)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在晚上) (6)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撤兵。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既东封郑(使……成为边境)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减少)阙秦以利晋(使……获利)(7)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君之所知也。

以乱易整,不武。

(2)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许之若舍郑以(郑)为东道主敢以(之)烦执事(晋君)朝济而夕设版焉(3)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4)状语后置句且贰于楚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文学常识《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著作。

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

都君人,姓,名,春秋末期、、、、。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二、字词梳理(1)晋侯、秦伯:(2)以其无礼于晋:(3)贰于楚:(4)晋军两陵:(5)氾南:(6)佚之狐:(7)郑伯:(8)若:(9)辞:(10)臣之壮也:(11)犹:(12)无能为也已:(13)子:(14)寡人:(15)然:(16)许之:(17)缒:(18)既:(19)敢以烦执事:(20)越国以鄙远:(21)焉用亡郑以陪邻:(22)邻之厚、君之薄也:(2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4)行李:(25)共其乏闲:(26)尝为晋君赐矣:(27)许君焦、瑕:(28)朝济而夕设版焉:(9)既东封郑:(30)肆其西封:(31)阙秦:(32)将焉取之:(33)唯君图之:(34)杞子、逢孙、杨孙:(35)乃还:(36)子犯请击之:(37)公:(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0)失其所与、不知:(41)以乱易整,不武:(42)吾其还也:(43)去之:三、文字读音(1)秦军氾.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君之薄.也:(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6)共.其乏困:(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8)夫.晋:(9)阙.秦:(10)秦伯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3)失其所与,不知.:四、重要实词1.贰(1)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2)其内任卿贰.以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敬称他人的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主人。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 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轻贱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 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 。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困乏 。 破旧的 摄敝衣冠 。 损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8.翻译正确的一组句子是( D)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 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 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 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 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 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劳,可是他早 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独不译
(1)之
.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取独不译 . ③行李之往来:助词,取独不译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亦去之(离开/)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古今异义
(古/今)
0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06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05
朝济而夕设版焉
02
与郑人盟
04
既东封郑
07
越国以鄙远
09
烛之武退秦师
03
夜缒而出
08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名词→动词
01
有二心 推辞 假如 把…当作边邑 增加 出使的人
词语解释
0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3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
判断句
01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02
特殊句式
01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是寡人之过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8。因人之力而敝之

02

1。助词,主谓之间 2。助词,的 3。助词,主谓之间 4。助词,主谓之间 5。助词,宾语提前 6。代词,指郑国 7。助词,的 8。助词,的
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 供给、供应。 说,通“悦”, 高兴。 知,通 “智”, 明智,聪明。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表商量或希望•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越国以鄙远 意动 把…当做边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动词 考虑 动词 结交 亲赴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
动词 推辞
词类活用
• • • • • • 越国以鄙远 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 名词用作动词 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 使动
介词 引出对象 对
• • • • • • • • • • • •
3、之 公从之 许之 亦去之 子犯请击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代词
代词 这件事 代词 代词 取独
的 取独 取独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 土地 结果助词 的
意动
• 夜缒而出 名词用作状语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 使动 使成为疆界
西 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
特殊句式
• • • • •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宾语前置 省略句
翻译句子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郑国 秦军
• • • • • •
而 连词 顺承 “今急而求子” 连词 修饰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连词 顺承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连词 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这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3)。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10)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11)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12)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17),若不阙(18)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19)人之力而敝(20)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不武(22)。

吾其还也(23)。

”亦去之。

注释:(1)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3)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辞:推辞。

(9)已:通“矣”。

(10)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11)陪:增加(12)行李:出使的人。

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

(13)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这句话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14)朝济而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15)厌:满足。

(16)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

(17)肆欲西封:往西扩大边界。

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

(18)阙:侵损,削减(19)因:依靠。

(20)敝:损害。

(21)知:通“智”,明智、聪明。

(2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23)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全文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瑕……”)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5、微①没有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⑥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5、之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⑷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⑸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⒁肆其西封(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通假字1.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2.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4.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

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言于:对…说4.(烛之武)辞曰【省略句】5.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6.(烛之武)许之【省略句】7.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8.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10.(晋)许君焦、瑕【省略句】11.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12.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13.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14.若亡郑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为“于君有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