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

合集下载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三、形成过程: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地点:西欧、美洲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欧洲、亚洲、美洲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三章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及发展一、历史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背景1、客观原因:(1)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19世纪中后期,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到了《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政治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达成了扶植中国清政府作为自己进一步侵化工具的共识,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而清政府在遭到了列强的屡次打击之后,已经完全妥协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的走狗。

在经济上,凭借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1900年以后的几年间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特别是对路权、矿权的掠夺。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巨额的赔款更是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2)清政府的“新政”清政府的新政其结果并不如他所料,反而进一步暴露了他统治的黑暗,这就成为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爆发的内因了。

思考:清政府的新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笼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本质?从背景角度看,1901至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岌岌可危。

这种形式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打扮”,寻找与资产阶级的妥协,于是开始实行所谓的新政。

从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绝不是一个顽固守旧的政权,而是一个能适应帝国主义要求的政权,以此来博得列强的信任。

换得帝国主义对其政权的支持,同时也以此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止革命,摆脱国内危机。

《辛丑条约》虽然是清政府摆脱了来自国外的危机,但是国内危机却显然是更加严重了。

不但在被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广大群众只能感到处埋伏着待燃的火种,而且属于上层社会的一些阶级、阶层,包括各地的士绅、中小地主、商人、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清朝政治的不信任感也空前的增长了,为了使这些阶级、阶层感到这个政权还有希望,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弹起三年前也就是1898年光绪皇帝弹过的变法调子。

第三章 国际社会学

第三章 国际社会学

科技含量
范围 时间 部门 生产组织 时代特征
从棉纺织业开始, 以轻工业为主 工厂
全面开花, 重工业、基础工业为主 公司;垄断组织
进入“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
手工工场
工厂
垄断组织
经济组织的变化
生产力: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影 响
垄断组织产生, 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国际关系
瓜分世界的狂潮 ; 世界连接为一体。
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 列强间矛盾冲突加剧。
消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十九世纪中后期 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 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
资本主义政治体系 在世界范围确立
世界市场 的最终形成
世界殖民体系 的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最终形成
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
第三节 西方国际社会学著作述 评
金融的变化: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
电力的广泛应用 新交通工具创制
具体 成果
石化工业建立
新通信手段发明
农业变革
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 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 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相继问世。
• 6、精神国力至关重要。 • 7、马克思批判的原始资本主义已经灭亡。 • 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 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和调节制度是具有社会主
义性质的社会制度。
•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 • 11、迟发展者为了动员资本和压低工资,倾向于权威政府。 • 12、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发展模式,包括五个发展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一、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与结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

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1、在国外,社会福利是一个比社会保障含义更为宽泛的概念,作为主要保证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大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与公共福利制度等多种内容。

2、在中国,社会福利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的社会福利范畴。

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公共福利,由单位和行业为其员工及家属所提供的职业福利,以及转为社会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及其家属等的特殊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特殊人群。

三、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开始出现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西方福利思想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利思想快速发展20世纪前期:国家干预主义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资本主义改革的理论武器四、不同时期的西方社会福利实践模式1、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自助理念模式:家庭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的服务是重要补充;家庭及慈善无法满足时,政府通过济贫法制度提供官方救助。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理念国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公共福利与服务制度,追求建立“福利国家”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福利理念追求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改革(提高一些享受社会福利的资格要求;降低一些社会福利津贴的标准;提倡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推进一些社会福利项目私营化)第二章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概述一、西方早期福利思想具有以下两大特点:1、不系统性2、基督教深深影响着早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历史阶段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17世纪中叶,以商业资本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确立,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迅速发展,西欧各国纷纷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到18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奉行自由竞争学说,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全面建立并发展起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点。

与此相适应,在政治思想上,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行会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倡导经济上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不受任何约束,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竞争一方面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进科技和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同时还使各国强烈地进行殖民战争,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自由竞争的结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必然引起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所取代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发展和扩大,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巨大的垄断组织都是采用科学方法组织起来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管理的。

在很大的范围内用有计划的生产代替“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使生产的社会化大大提高,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日益扩大,使孕育着的经济危机日趋成熟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结果是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各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剥削本国人民,而且通过殖民扩张,把他们的统治带到全世界,造成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尖锐矛盾。

行政管理理论历史发展阶段

行政管理理论历史发展阶段

行政管理理论历史发展阶段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共行政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在这一时期,行政管理的体系逐渐建立,并且出现了一些理论家对行政管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是韦伯和莫里森。

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官僚制理论,强调组织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莫里森则提出了行政管理的三要素理论,即规则、程序和指令。

这些理论为公共行政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成为后来理论家的重要参考。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的经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

在这一时期,各国政府开始着手建设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行政管理的经验。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例如福特的大工厂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权威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并且成为了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是公共行政的学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

在这一时期,行政管理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

在这一时期,行政管理的研究逐渐转向了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并且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例如西蒙的决策理论、马奇的组织理论、伯恩斯坦的公共管理理论等。

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对行政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阶段是公共行政的全球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21世纪初至今。

在这一时期,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不同国家的行政管理开始出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并且出现了一些全球性的行政管理问题。

在这一时期,一些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开始关注全球性的行政管理问题,并且出现了一些全球性的行政管理理论。

例如,奥沙提克提出了全球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了全球公共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阶段的发展对行政管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为行政管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北方工业资产阶级
市场 资源 劳动力
(焦点) 焦点)
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
自由州
蓄奴州
德意志统一
P83-85 1,统一的条件:
(1)必要性: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可能性: A 普鲁士有统一的强烈愿望和拥有完成统一的最大优势 P83 B "铁血宰相"俾斯麦为统一做了一系列准备(对内,对外) C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为统一创造重要条件 普丹战争(1864年) 1871年统一 年统一 2,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普奥战争(1866年) 普法战争(1870年)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统一运动 3,意义: 积极: 积极:结束分裂,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局限: 局限 保留较多封建残余,军国主义传统浓厚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政策,性质,作用 P78-79 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政策,性质, 1861年改革 P78美国内战:西进运动,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 P80(2)美国内战:西进运动,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意义 P80-83 评价林肯 德意志的统一:原因,过程,作用, (3)德意志的统一:原因,过程,作用,评价俾斯麦
(1)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A,原因,手段,英法的扩张 P92 原因,手段, B,工业革命前后侵略方式,目的,结果的比较 工业革命前后侵略方式,目的,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 15-18世纪 开始 15-18世纪 新航路开辟为标志 A,过程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P93 19世纪中期 世纪中期P93 最终:19世纪末 最终:19世纪末 P110 影响(双重性)P93B,影响(双重性)P93-94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0世纪初 世纪初) (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世纪六七十年代 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20世纪初 世纪初)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0世纪初 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0世纪初) 经济体系

德国电器产业发展历史

德国电器产业发展历史

德国电器产业发展历史
德国电器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电气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电器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国电器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在这个阶段,德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研究电和磁的本质,并发明了发电机、变压器、电灯等重要的电气产品。

这些产品的发明为电器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在这个阶段,德国电器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各种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开始出现。

同时,德国的电器品牌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3.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期):在这个阶段,德国电器产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后,迅速恢复并实现了繁荣发展。

德国的电器品牌如西门子、AEG等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德国也成为全球电器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4.转型升级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个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德国电器产业开始转型升级。

传统家电产品逐渐向智能化、高效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新兴科技产品如智能家居、物联网等也开始崭露头角。

同时,德国的电器品牌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总的来说,德国电器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德国电器产业将继续朝着智能化、高效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近代史是指自16世纪末开始到现代时期,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剧烈变化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16世纪-18世纪初——盎格鲁-荷兰主义、重商主义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盎格鲁-荷兰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兴起。

盎格鲁-荷兰主义是指英国和荷兰在大航海时代后期崛起成为强国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治体制。

重商主义是指国家把贸易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注重出口、限制进口,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

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革命的爆发。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劳动力大量解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一过程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扩张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扩张。

欧洲国家跨越大洋,占领了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领土。

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扩张不仅带来了巨大财富,也带来了殖民地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四、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全球主义者提倡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以求建立世界和平与繁荣。

民族主义则强调国家利益和保护本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中期——权力斗争和冷战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权力斗争和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和轴心国进行了一场破坏性的战争。

战后,美国和苏联展开了长达50年的权力斗争,国际形势紧张,全世界遭受了巨大压力。

六、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

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快速整合,不断增强的经济竞争力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

总的来说,近代史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经历了许多重大的阶段性特征。

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现代化历程的进程和趋势。

最新()第三章新康德主义

最新()第三章新康德主义

找到自己的实在性。只有数,更具体地说只有无穷小概念才是真正实在的。

既然数是一切自然和社会对象的基础,那么数学方法必然是一切科学的基本方法。
一切自然科学都不过是继续和发展数学所发挥的方法论原则。与毕达哥拉斯把数看做
是本体论的单位的做法不同,在柯亨等人的哲学中,数是纯粹思维的产物,不是作为
实体性的存在,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关于物的抽象概念,而是纯粹思维借以建立某
一体系的成分、环节。每一数都不是反映了某一对象及其性质,而是相对于整个体系
以及体系中的其他成分、环节而获得意义。

他们继承康德关于知性创造自然对象并给自然以规律的观点,但把逻辑范畴当作
纯粹思维的创造。这些逻辑规律和范畴既是事物的实在性的标准,也是任何科学原理
的真理性的标准。范畴只适用于某一理论体系。随着理论体系的改变,某一科学领域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Otto Liebmann)和朗格。李普 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中明 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19世纪70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堡学 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 )、以及以黎尔和屈尔 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
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起点,思维不是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
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
是纯粹思维本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结果。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殖民地时期。

从那时起,美国经济经历了许多起伏,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探讨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殖民地时期(17世纪-18世纪)在殖民地时期,美洲大陆上的英国殖民地经历了初期的艰难开拓和发展。

最早的殖民地主要依靠农业、渔业和皮毛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出口可可、烟草为主,而渔业和皮毛贸易则是殖民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农业为主导,初期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依赖英国供给的生产资料和市场;同时,殖民地还受到贸易限制政策的影响,只能与英国进行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殖民地经济逐渐开始脱离英国的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独立时期及西部扩张(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独立后,经济逐渐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向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模式转变。

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西部扩张,大量国内移民和探险家涌入西部地区,开垦土地,开展农业生产。

而在东部地区,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开始兴起了一些制造业中心,如纽约、费城和波士顿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促使了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制造业的发展使得美国开始从原始的农业经济国逐渐转型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三、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南部的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而北部的制造业却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

随着铁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技术创新的引进,美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重建时期是美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美国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契机。

此时,美国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日益壮大,带动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大萧条及二战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峰,但随后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即大萧条。

轨道交通发展历史

轨道交通发展历史

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早期的轨道交通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固定的轨道进行运输。

以下是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第一阶段:发展初期(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许多城市开始建立铁路系统。

这些系统通常由私人公司或政府组织投资建设,目的是连接城市的不同区域和提供公共交通。

早期的轨道交通采用蒸汽机车或柴油机车,载客量相对较小,但它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交通方式。

第二阶段:高速铁路和地铁的出现(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效、更快速、更安全的交通方式。

在这个时期,高速铁路和地铁的出现改变了轨道交通的面貌。

高速铁路采用高速列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成为现代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铁则是在城市地下建造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

第三阶段: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20世纪末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轨道交通开始采用智能化技术,如传感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

这些技术使轨道交通系统更加高效、安全、可靠和环保。

此外,公共交通系统也开始联网,形成“智能交通网络”,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目前,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许多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还将继续受到科技进步、环保要求、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调度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环保和可持续性也将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采用绿色能源、优化运输模式等。

总之,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改变了城市交通的面貌,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方式。

中国近代史试题库

中国近代史试题库

中国近代史试题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1,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我国政府往往在6月3日开始禁毒宣传月活动。

它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A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2,下列有关XXX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D )。

A,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政治家B,是领导禁烟的民族英雄C,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师夷长技"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3,下列关于《南京条约》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C ) A,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白银2100万两C,开放广州,厦门,泉州,宁波,XXX为通商口岸D,英商进出品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4,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B )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B,其他列强从中国攫取的各项特权,英国能够援例享有C,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5,XXX曾愤怒地谴责道:"两个强盗走向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强盗是( A )A,英国和法国B,英国和美国C,美国和俄国D,法国和俄国6,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 )A,太平天国运动B,XXX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7,近代中国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中,始于( B )A,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B,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置C,关税协定权的确定D,英德借款合同的签定8,第二次雅片战争是第一次雅片战争的继续,首要是因为( B )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子相同C,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9,"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裁XXX三千里,引得春风度XXX。

"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晚清名将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外国文学史 (第三章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 (第三章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第三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考点】一:世纪末出现的三个文学流派: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

1.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19世纪下半叶至20 世纪初在法国兴起,。

在70—80年代达到盛期。

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

其特点是第一,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重典型化。

第二,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只做解剖家。

第三突出科学性即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

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2.唯美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一种形式主义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

这些艺术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代表作家有佩特,王尔德等人。

3.象征主义: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

出现于1886年。

年轻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

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在西欧的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

象征主义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

代表诗人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事实上,在此之前,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早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

许多浪漫主义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第三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 社会福利思想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对德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第三节 英国的社会改良主义 一、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改革,是在上层阶级道义的反省之下,以
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动阶级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
的受益者。”
“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经济生活的干涉及地方自治团体统
治权的扩大,会渐渐接近社会主义的门口。所谓实行部
分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的分配不均现象加以调整。” 。
——瓦格纳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浦鲁东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等。另外,传统的资产阶级自 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又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分支。实际上,社会民主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有着 更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广泛
1871 年俾斯麦在给他的阁僚的一封信中就写到:“( 1 ) 生产、交易,及价格等诸关系中,对于具有正当理由的劳 动阶级的要求,只要在能与国家利害相调和的范围内,政 府应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予以满足;但( 2 )对于有危害 国家之虞的煽动,在不萎缩健全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内,应 用禁止或刑罚法规以制止。” 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也说:“社会恶害的矫正,只靠镇压 社会民主党的煽动骚扰是不够的;还要渐次寻求方法,积 极增进劳动者的福祉。┄对于祖国,应谋求国内和平秩序 的永续保证;对于贫者,应谋求他们生活上的更安定与更 丰富。”

3第三章3-国外生物入侵典型案例

3第三章3-国外生物入侵典型案例

牛,闲下来的水牛变得无事可做。
来自亚洲的水牛,失去人们庇护,它们奔向了澳洲
的荒原,水牛依靠有力的犄角、庞大的身躯,在澳洲的荒
原上称王称霸,数量快速增加,与荒原上的饲草动物开始
争抢地盘,可想而知,袋鼠和羊群怎能是牛群的对手。
好在水牛虽然有了野性,但是它目标明显、行动不算
敏捷,所以在人们有力的干预下,水牛猖獗的行为受到了
登革热、乙脑和黄热病。据专家估计,每年大约
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5%的患者会死亡。
据英国媒体8月17日报道,数以万记的亚洲虎蚊
目前正集结在英吉利海峡东侧的法国,它们计划象
二战时的纳粹德国的轰炸机一样飞越海峡,对伦敦
乃至整个英国进行攻击。日前,英国公共健康实验
室已经发出了警告,英国很快将面临大规模的亚洲
物又被引入北美。但葛藤在北美却‚闯‛下大
祸:它的生长速度、遮盖其他植物的速度非常
快,致使很多植被死亡。
葛藤引种到日本、美国后,曾被誉为‚大地的 医生‛,遍布日本列岛和美国各地。
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
巴马等州283万公顷的土地,将当地的许多植物
‚挤‛死‚吃‛光,‚导演‛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绿
三: 世界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1、澳大利亚的兔子: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859年,英国人托马 斯〃奥斯汀引进了24只兔子(欧洲兔),为打猎而放
养了13只(打猎死亡8只)。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
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
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
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
利诺伊等地区的河流。
6、水生风信子:
维多利亚湖被一种外来的水生风信子覆盖, 致使土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该湖的大部分地区 也因此而不能通航。虽然在两年前当局出动大 量人力物力希望根除这种植物。但是不久风信 子卷土重来,再次占据了大部分湖面。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ppt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ppt
3
返回
1、代表人物 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思想(社会学的目标不是解决社会问题,而是等待 社会长期自然进化的结果,要求排除当前社会改革 运动的干扰)。 迪尔凯姆(涂尔干或杜尔克姆)(法国,教育社会 学之父):①、社会事实(Social fact)论。社会 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大 类。②、社会研究方法。著有《社会学方法论》、 《论社会分工》、《自杀论》③”社会化说”的教 育观。 华德(沃德)(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社会 心理学创始人):在《动态社会学》(1833)中首 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提出“社会导进论”。 教育——知识——认识——有目的有计划行动—— 社会进步——幸福。
莫琳•T•哈里楠主编,傅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谭光鼎等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台湾高等教 育出版公司2006年版。
15
6
三、社会学化时期(二战结束后)
范式转换时期(二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学科争鸣时期(60年代末) 1、代表人物 格洛斯(美国):提出教育社会学应该是社会学的下属分支学科。
把教育社会学限定在:学校的社会结构及功能;教室社会体系的分 析;学校的社会环境、教育专业或教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布鲁克福(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1949年)明确把 教育社会学译为“Sociology of Education” ,这可视为是现代 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且强调实证性研究。认为新兴教育社 会学的研究应包括教育制度与其它社会制度的关系;学校社会组织 体系的研究;学校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夫劳德(英国):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提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 容:教育理论、学说及政策的社会起源、决定因素和启示;教育制 度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包括人的质量问题,经济方面的人力供求问 题,政治方面的领导人才起用问题,即社会阶层化所牵涉到的选择 与分化问题;教育制度本身的结构与功能问题;由教育活动本身所 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教室或学校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测量研究及教学 社会学;社会环境的非正式教育影响。

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课程设置:课程门类八个、并相应设立了八个学 科的教授职位;
➢最早的选修制尝试。
二、南北战争结束至19世纪末的美国教 育
(1)学前与初等教育 ✓学前教育:
1855年专收德裔家庭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福 禄贝尔德方法) 1960年英语授课幼儿园服务于富裕家庭; 1873年圣路易斯安娜州把幼儿园纳入公立学校驾驭 体系成为美国教育制度的开始阶段;
《史密斯—休士法》意义: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 制度化;加强了美国与社会的联系;为美国职业教 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6年《乔治—迪恩法案》:增加联邦政府拨款及 补助的范围; 1940年《国防职业教育法案》:为适应战争需要; 拨专款给举办军事工业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
四、20世纪30年代“八年研究”计划
✓初等教育 义务教育法案
教学方法:1864年贺拉斯曼撰文引介裴斯泰洛 齐教育思想;1875年帕克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赫尔巴特 教学方法 ,形成“昆西教学法”。
教学内容:课程
中等教育
公立中学:“卡拉马祖法案” 技术类中学:工农商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高等教育
19世纪后半期发展关键期 具体表现:赠地学院的诞生、研究型大学的创办、初 级学院运动开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赠地学院 ➢1862年《莫里尔法案》批准利用联邦政府赠地办赠
公立中学
1821年波士顿诞生第一所公立中学 开设课程: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现代语言课
程;
(三)高等教育
公立大学创办的起因:殖民地时期创办的私立传统 学校难以较好适应美国社会现实需要。 弗吉尼亚大学: ➢ 办学理想:向学生提供一般学院高水平的教育,
许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职业性,并 享受选课的权利。 ➢ 特点:课程范围广、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致力于 世俗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爱尔兰的大饥荒与抗英斗争

爱尔兰的大饥荒与抗英斗争

爱尔兰的大饥荒与抗英斗争爱尔兰的大饥荒是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期间发生的一场人道灾难,也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规模饥荒。

这场饥荒导致数百万爱尔兰人丧生,数百万人不得不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机会。

而在这段痛苦的历史中,爱尔兰人不仅仅是被动地承受着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他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抗英斗争,争取自由和权益的保护。

*背景与原因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开始逐步掌控爱尔兰的经济和政治事务。

殖民政策的实施导致了爱尔兰土地的大规模没收和收归英国统治者的所有,这让大量爱尔兰农民失去了土地和生计。

并且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少的支持,限制了爱尔兰经济的独立发展。

1830年代起,爱尔兰的土地由于种植马铃薯而越来越集中。

马铃薯这一作为主要粮食来源的作物,成为大部分爱尔兰人的主食。

当时的农业革新政策将农民逐渐推向生产大量马铃薯,而忽略了农作物的多样性。

这种依赖马铃薯的农业系统给爱尔兰留下了巨大隐患。

*大饥荒的爆发与影响1845年,爱尔兰的马铃薯受到土豆锈病的侵袭,导致大面积的枯萎和死亡。

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马铃薯产量持续下降,导致爱尔兰人民面临严重的食物危机。

死亡、饥饿、疾病成为爱尔兰人的日常生活现实。

在大饥荒中,估计有超过100万人丧生,而另外2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机会。

饥荒期间,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不力。

英国政府迟迟未能采取有效的援助措施,甚至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还向爱尔兰进行了大规模的粮食输出,加剧了饥荒的危机。

这引发了广泛的愤怒和抗议。

*抗英斗争的兴起大饥荒让爱尔兰人民感受到了英国统治者的冷酷和残忍。

在饥荒期间,许多激进抗议组织和政治组织涌现,呼吁争取民族自由和土地改革。

在这段时间里,创立了多个爱尔兰民族主义组织,如青年爱尔兰兄弟会、爱尔兰地租农业工人党等。

1848年,青年爱尔兰兄弟会发动爱尔兰的起义,他们试图推翻英国的统治,并建立一个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

然而,这次起义在英国军队的镇压下失败了。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846~1848年,美国借口边界纠纷,对墨西哥 发动侵略战争,墨西哥战败,正式割让格兰得河 以北的墨西哥全部领土。这片辽阔的土地,超过 了法、德两国面积总和,包括了今天的加里福尼 亚,内华达、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四州以及科罗 拉多和怀俄明州的一部分。美国仅以“补偿金” 形式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 5.1853年,美国又以修建南部铁路为由,以1000 万美元的代价又从墨西哥“购买”了亚利桑那州 南部希拉河流域。至此,美国对与其毗连地区的 领土扩张和占领基本告一段落。 这样,到19世纪中期,美国的领土已从大西洋延 伸到太平洋,约占北美大陆的一个。美国向这些 新领土上不断移民,新州一一建立,并先后加入 联邦,到1912年在本土共建立了48个州。




4、这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时一方面是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 发展,欧洲已经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 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 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高涨。另一 方面是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或 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少数国家虽然也建立了资 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 发展;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所确立的反动封建体系 也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越 来越尖锐,这样革命就无法避免了。


3、奥地利1848年革命


19世纪中叶,奥地利仍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 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 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游行,示威群众筑 起街垒与政府军展开战斗。限令奥皇立即解除梅特涅的 职务。在人民的压力下,奥皇被迫让步,于3月17日 改组内阁。4月25日颁布帝国宪法。但新内阁继续推 行反人民的政策。5月15日和26日维也纳人民再次起 义,迫使奥皇及其皇室逃出维也纳。 维也纳五月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奥地利统治下的捷克以 后,布拉格人民于6月12日晨举行起义。17日起义 失败。 9月29日,匈牙利国民自卫军在同奥军的决战中,击 溃了耶拉契奇的军队,并于10月10日直逼奥地利边 境。奥皇调兵增援。维也纳居民为反对奥皇入侵匈牙利 举行了十月起义。10月31日起义被镇压,11月1 日维也纳陷落,奥地利革命最终失败。

1851年12月1日夜,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 1852年12月2日,波拿巴即皇帝位,称拿 破仑三世,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


2、德意志1848年革命
革命前夕,德意志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德意志邦联 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德的巴登公国首先发难,迅速波及 德国西部和西南诸邦,相继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内阁 政府,3月13~16日,普鲁士首都柏林的工人、市 民和大学生连续举行示威游行,并同政府军展开战斗。 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1840~1861在位)调 动大批军队,向起义中心地区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 起义人民取得了胜利。国王被迫把军队撤出柏林,同意 召开有资产阶级参加的议会,并于3月29日任命资产 阶级自由派首领康普豪森组阁,柏林三月革命的胜利果 实落入大资产阶级手中。
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万人死亡,其中英军的损失最高。 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 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此时弗洛伦斯· 南 丁格尔率领三十八名护士奔赴前线开始了护理工作。改善 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 伤战士的生存率。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 学校。


一、1848年欧洲革命和神圣同盟的瓦解
1848年欧洲革命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 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压迫 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消除异族压迫,建立统一的 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原因: 1、1845-1846年欧洲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难; 2、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阶级矛盾激化; 3、各种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传播。
第三章 19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末的欧美国际关 系
第一节 1848-1870年维也纳体系的 危机

一、1848年欧洲革命和神圣同盟的瓦解 欧洲1848年革命发生于欧洲,是平民与贵族间的 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 独裁的武装革命。主要发生在法兰西、德意志、 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波及的国家几乎涵 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 影响。革命虽造成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但 是所有革命行动均以失败收场。但是这次革命却 间接导致德国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1856年《巴黎和约》
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和约。1856年 2月25日起,克里木战争交战国 英、法、撒丁、土耳其与俄国以及和议发起者奥地利举行会议。 后因讨论黑海海峡问题,又邀请1841年《 伦敦海峡公约》签字国 之一普鲁士参加。1856年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 和约规定: 1、欧洲列强正式承认土耳其为“欧洲协调”的一国,并保证奥 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 2、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达维亚。放弃对 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东正教教徒的保 护权,由列强共同保障其利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仍处于土 耳其宗主权之下,塞尔维亚自治,但土耳其苏丹对塞尔维亚的最 高权力仍保留; 3、俄国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收复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塞瓦斯 托波尔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 4、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禁止各国军舰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 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 海军要塞。 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开放,保证各国商船自 由航行。


5、匈牙利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前,匈牙利仍处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之下。 1848年3月15日,布达佩斯的革命者在裴多菲(1823~ 1849)的领导下,通过了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强迫市 长签字。中午,革命群众控制了整个首都,成立了公安委员会。 奥皇被迫同意成立匈牙利责任内阁,并于3月17日授权资产阶级 化贵族温和派的代表包贾尼· 拉约什组阁。 维也纳十月起义失败后,12月奥皇调集军队向匈牙利进攻。1 849年1月5日,布达佩斯陷落。不久,匈牙利军队展开反攻, 连续取得胜利。4月14日匈牙利议会通过《独立宣言》 ,废 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宣布匈牙利独立。5月21日,匈牙利军 队攻克布达佩斯。 为了镇压匈牙利革命,俄国于1849年5月27日出动14万大军 入侵匈牙利。在7月7日和11日的科马罗姆会战中,匈牙利军 队惨败。9月27日科马罗姆要塞陷落,匈牙利革命最终失败。 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欧洲1848年革命告终。
二、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 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撒丁王国就是今 天意大利版图中的撒丁岛范围)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 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国向奥斯曼帝国提 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 国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 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国在巴勒斯坦 建立据点的企图。俄国以苏丹拒绝为采取军事行动的借 口。1853年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 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1、法国革命 1830年七月革命后,在法国掌握政权的金 融贵族集团推行有利于本集团的内外政策,反对 任何政治、经济改革。1848年2月22日, 巴黎工人和群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冲向总理 基佐的官邸。24日晨,工人和群众占领了巴黎 所有的兵营和武器库,并向杜伊勒里宫进攻。国 王路易-菲利浦逃往英国。资产阶级独占了胜利 果实。2月24日晚组成了临时政府。拉马丁任 外交部长,实际上控制着政府的权力。在人民群 众的强烈要求下,临时政府被迫于2月25日宣 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三、美国内战期间的国际斗争


美国的领土扩张: 1776年美国脱离英国独立时,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的13 个州。1783年,英美签订凡尔赛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 立,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北起加 拿大边境,南至佛罗里达边界的全部土地划归美国,并 入13个州,面积共达230万平方公里,占现在美国本土 面积的约30%。 19世纪初,美国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就开始 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大规模向西部扩张领土。美国 除直接掠夺和吞并印第安人的土地外,还通过战争和强 行购买等手段兼并了英国、西班牙、法国在北美的殖民 地和墨西哥的大片领土。


战争后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 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 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 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 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 处支配地位遭到削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二是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 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奥地利的削弱使得意大利的 统一逐渐成为可能。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三是俄国在欧洲国际影响力下降,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 因。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在克里米 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 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 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巴黎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为了对付无产阶 级,下令解散国家工场,把工场中的工人编入军 队或赶到外省做苦工,巴黎无产阶级被迫举行了 六月起义(6月23~26日),但被镇压。此 后政权转入卡芬雅克将军手中,开始了资产阶级 共和派的统治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