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著导读问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往形式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表述生产关系的概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且包含着更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又称为“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或“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和交往这两种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积淀起来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规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交往形式是所有制形式。它与分工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分工的发展程度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种交往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也是最具必然意义的交往形式。除此之外,在马克思看来,交往形式还包括像征服这类事件,如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并且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还是经常的交往形式。第二,作为市民社会的交往,所有制形式是各个个人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则不过是各个个人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的所有物质交往的总和。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把一些具体的社会经济组织如保险公司,也视为交往形式。这种“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即市民社会的标志物,马克思、恩格斯也以交往形式相称。

卡夫丁峡谷: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跨越卡夫丁峡谷意即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还能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三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

“卡夫丁峡谷”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

(一)突破了“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论”,强调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跳跃性”

马克思突破了他早年提出的“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论”,强调个别民族,个别国家在特定阶段由于其特殊的传统和特定的条件而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破了“经济决定论”,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其它因素如文化、民族、国际条件等在在某一特定时期可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突破了“多国同时胜利论”,强调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可能性

马克思克服了多国同时胜利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首先胜利不一定非得是几个国家同时获得,而可能在一个国家即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是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中,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这里,马克思是从历史维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规定和分析的。马克思强调人的能力、需要、情感、激情、意志和意识。“现实的人”作为个体是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的完整统一体。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

能是人的历史。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一是自然基础,一是历史基础。这些限制总的来说就是人的生存条件。因为人只有在这些制约中有着激情,欲望,冲动,情感,才能在这些突破这些条件的制约去创造历史。否则人就不是现实中的人了,而是抽象的人。马克思用现实的个人揭示了人的本质,阐明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现实的个人是能动的主体,脱离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此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注重从现实中去考察个人的意志,包含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关注,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哲学家总是不遗余力地用哲学去解释世界,把哲学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忽视了实践在哲学中的作用。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看不到周遭的感性世界是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唯心主义哲学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意识能动性,但并没有看到人真正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对世界的影响。马克思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揭示社会意识如何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中产生,而是指明社会存在的变革现对于社会意识的变革的优先地位。

2,哲学除了认识世界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改造世界。哲学只有实现向改造世界为重心的转变,才能展现其生命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哲学的逻辑建构特征必须与它的功能性特征相互统一,即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结合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相互结合。这是新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性也是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

历史合力论认为,1,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这种历史合力包括历史主体合力,即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各种不同力量和意志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客体合力,即作为历史客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因素,主客体合力,即历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决定作用,因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发展变化是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源动力。3,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不是固定的,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或因素都可能成为某一时期的主导因素。4,历史发展是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既是一个人们自觉追求预期目的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必然的即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第一,历史进程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经济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根源性的作用。个人意志的产生,发展也对历史进程起着作用。历史合力论肯定物质条件决定论,同时分析到历史阶段中起着影响的历史因素,尤其是物质条件和个人意志的合力的统一。个体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利益所决定的,反过来个体的活动又受物质利益的驱使。

第二,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经济必然性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历史过程中有许多偶然性的因素影响其发展。一方面在偶然性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历史的必然性,即经济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脱离不了偶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性因素向前发展。

第三,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是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表现形式的统一。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是由各种特殊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许多单个人意志相互冲突而达成的。历史的诸因素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历史的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单个人的意志在历史中的作用使得历史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形成其各自的实现方式,而由于单个人意志相互作用的原因,使得历史发展呈现出一般规律性,从而构成整体的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

第四,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群体合力和个体分力的统一。历史的子系统对于历史的整个系统具有作用。历史合力论肯定无数单个意志的系统整体作用,也肯定作为单个意志的分力作用。创造历史的所有个体都有贡献,即肯定了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是所有广大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

十一.材料分析

以上材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文本。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和动力。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和变化,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却始终停留在现存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得到更新和发展,因而无法跟上生产力发展的脚步,反而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加剧。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历史的发展就产生了变革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形成了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条件,因此社会革命将会爆发。

第三,考察社会革命的原因不能从人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经济基础,即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矛盾运动中考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时,也应当变革原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即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同时上层建筑具有其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其变革与经济基础的变革未必一定同步,而是或慢或快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未来社会的前景分析上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以经济基础的变革带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