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著导读问答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答: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正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早已抛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关心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人。

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往哲学形式,批判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唯物主义不是立足在哲学层面的哲学而是现实意义的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早已经脱离了以往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从现实世界出发。

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

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5、如何认识马克思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哲问答题索引

马哲问答题索引

马哲问答题索引第一专题1、什么是马克思?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二专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4、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简述联系及其特点。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8、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9、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1、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3、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专题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5、简述真理和谬论的辩证关系。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专题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6、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专题1、简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3、劳动力商品价值是怎样决定的?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5、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6、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前提是什么?7、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8、简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第六专题1、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2、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统治的?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5、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什么?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8、试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A. 事物内部的矛盾B. 事物之间的矛盾C.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D. 事物的绝对静止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人的意志B. 地理环境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唯物性B. 辩证性C. 革命性D. 神秘性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A. 政治制度B. 法律规范C. 宗教信仰D. 物质生产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下哪项不是阶级斗争的表现?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个人斗争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财富B. 社会地位C. 自我实现D. 社会贡献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问题D.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10.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1-5 B C D D D;6-10 D C D A 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具有能动性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上层建筑C. 阶级斗争D. 科技进步13.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特点?A. 客观性B. 社会性C. 历史性D. 主观性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条件?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C. 人的全面发展D. 个人财富的积累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下哪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A. 教育B. 劳动C. 社会制度的改革D. 个人努力答案:11 ABCD;12 ABC;13 ABC;14 ABC;15 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马哲题库——简答题

马哲题库——简答题

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意义。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30多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4、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5、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思想,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6、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马哲重点问答压缩版

马哲重点问答压缩版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地位?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因为它强调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是劳动。

它首先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

其次,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复杂劳动是多倍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而劳动的复杂性又是与劳动中所含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的。

第四,价值决定是社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

最后,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p65)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意义: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马哲问答题整理

马哲问答题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一、什么叫哲学?什么叫世界观?哲学跟世界观的关系?答: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存及表现形式;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含义?具体包括哪两个方面及其理论意义?答:概念: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能否认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它们的形态(即它们的发展阶段)?答: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再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发展成科学的物质观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扭曲反映。

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质的哲学派别。

其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

四、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意义?1.联系的观点①定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②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普遍联系的原理(1)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

①内部联系:每一具体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马哲问答题及答案

马哲问答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是: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所以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

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什么?课本P1994.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社会。

马哲基本常识问答

马哲基本常识问答

马哲基本常识问答简洁理论版(不含唯物辩证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既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彻底阐明了关于如何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原理的学说二,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答:这个规律即:社会存在(其中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依次存在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五种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三,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答:马克思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1]这就是说,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四,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答:根据马恩原著,特别是《资本论》,我把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摘抄、归纳、概述为以下26条规律即:1,价值规律 2,商品交换的规律 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4,剩余价值规律 5,生产无政府状态即生产盲目性规律 6,“生产过剩”规律 7,竞争规律 8,分工和人被物、被生产资料奴役的规律 9,劳动异化的规律 10,贫富两极分化的规律 11,两极积累的规律 12,全社会被金钱所驱使和奴役的规律 13,社会权力私有化的规律 14,社会无法控制生产过程的社会后果的规律 15,私有化(化公为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的规律 16,欺诈成为卖主的生存条件的规律 17,腐败堕落的规律 18,诱发犯罪的规律 19,文明时代无文明的规律 20,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相对人口过剩的规律 21,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2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3,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4,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 2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产力及其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 26,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的规律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以上难免有错误与遗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和补充。

马哲原理统考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哲原理统考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哲原理统考问答题复习资料注:带有※的是指经常考的重点内容带有★的是指比较重要的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般只考简答题,很少考论述题)一、哲学的基本含义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三、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五、马哲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性的理解,革命性的理解,科学性的理解六、马哲产生的意义(马哲的产生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变革)1、在对象方面的变革及意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在内容方面的变革及意义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意义八、马哲与现时代※2、马哲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3、马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重点章,简答论述都考得比较多)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2、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系统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3、物质与运动①运动的含义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⑤运动与静止的意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4、时间与空间②时空与物质运动的意义★③时空的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时空观★5、社会的物质性二、马哲关于意识的观点★1、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对物质的反映。

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②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③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

庸俗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能动作用、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提法一致。

马哲试题(含答案)

马哲试题(含答案)

马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哲学基本问题是指(C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5.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根本属性是(D)A.联系运动B.运动客观实在性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7.空间的特性是(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物质是(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A.物质B.意识C.客观事物D.客观存在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C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各自对立面转化B.同一方向转化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14."桔生**则为桔,生于**则为枳。

马哲问答题1

马哲问答题1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表现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

第一,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2)马克思主义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

第一,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它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从阶级性上讲,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2、事物的质、量与度的原理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①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②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③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和优化主体的功能。

2、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

⏹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体验、感知、创造美的关系。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更重要?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合乎实际,或具有多少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当生产力发展到与原来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能满足新兴经济基础的要求,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马哲考试题答案

马哲考试题答案

马克思哲学考试一.简答题1.马克思在1859年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8.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辨析题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三.论述题1.在哪些方面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论述并分析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发展趋势简答题1.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 客观存在的B. 主观意识的产物C. 抽象概念D. 人的感觉答案:A3.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A. 对立统一B. 质量互变C. 否定之否定D. 形而上学答案:D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个人意志B. 经济基础C. 政治制度D. 文化传统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D. 认识的唯一目的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过程包括()A. 感性认识B. 理性认识C. 直接认识D. 间接认识答案:A B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体现了()A.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B. 社会意识的绝对从属性C. 社会意识的相对从属性D. 社会意识的绝对独立性答案:A 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 B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一切现象的基础。

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的发展。

10.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马哲问答题考前必备

马哲问答题考前必备

1.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如王阳明的: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认为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如:各种宗教所崇拜的神佛。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如,上帝创造世界。

2.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作用: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汇总及其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汇总及其答案

前言:大学生应走进“智慧殿堂”著500字):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历史使命两个方面展开。

答:从大学生的培养看,主要是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不是因为其有大楼,而是因为其有大师。

大学生之所以称为大学生,是因为他们在大学里学习,接受大师的教育和影响,从而能够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飞跃,实现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上的方式上转变和思维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从大学生历史使命来看,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的能力优势主要表现在其理论比较厚实、思维方式比较先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可以看出,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未来使命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较强的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依赖于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要做到这一切,学习哲学是一条必由之路。

第一章什么是智慧500字):【提示】关于哲学的性质,这里有其特殊的含义,是指哲学与其它具体科学相比,尤其是与技术相比,是“非实用性“的、非功利性的和智慧性的一门学问。

答: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非实用的知识。

哲学是大智慧,大学问,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不实用不等于无用。

诸葛亮用的是智慧,不是具体知识,这就是哲学的作用之所在,它和实用的知识不是一种性质。

哲学往往被人们看作是务虚的东西,这并不是哲学不务实,哲学的务实只能务实哲学,是指导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非功利性,哲学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追根求源,使人类摆脱无知愚昧。

哲学的非功利性并不是说哲学对人类没有任何功利。

只是说它没有直接功利。

无论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凡是做出突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有正确的哲学信仰的支持。

在自然科学领域,正确的信仰可以使科学家产生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各克服困难和毅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然也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是信仰,而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非意识形态化”。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又一曲解。

任何哲学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鼓吹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和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决定并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性。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战斗性、革命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性、革命性又是其科学性的体现。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掩饰自己的阶级性,过去、现在仍然是一切剥削阶级哲学的伎俩。

2 如何发挥人的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失误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种关系所带来的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答:(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往形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表述生产关系的概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且包含着更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又称为“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或“市民社会”。

是人们在生产和交往这两种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积淀起来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规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交往形式是所有制形式。

它与分工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分工的发展程度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种交往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也是最具必然意义的交往形式。

除此之外,在马克思看来,交往形式还包括像征服这类事件,如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并且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还是经常的交往形式。

第二,作为市民社会的交往,所有制形式是各个个人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则不过是各个个人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的所有物质交往的总和。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把一些具体的社会经济组织如保险公司,也视为交往形式。

这种“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即市民社会的标志物,马克思、恩格斯也以交往形式相称。

卡夫丁峡谷: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跨越卡夫丁峡谷意即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还能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三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

)“卡夫丁峡谷”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一)突破了“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论”,强调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跳跃性”马克思突破了他早年提出的“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论”,强调个别民族,个别国家在特定阶段由于其特殊的传统和特定的条件而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破了“经济决定论”,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其它因素如文化、民族、国际条件等在在某一特定时期可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突破了“多国同时胜利论”,强调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可能性马克思克服了多国同时胜利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首先胜利不一定非得是几个国家同时获得,而可能在一个国家即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是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中,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这里,马克思是从历史维度对“现实的个人”进行规定和分析的。

马克思强调人的能力、需要、情感、激情、意志和意识。

“现实的人”作为个体是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的完整统一体。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

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一是自然基础,一是历史基础。

这些限制总的来说就是人的生存条件。

因为人只有在这些制约中有着激情,欲望,冲动,情感,才能在这些突破这些条件的制约去创造历史。

否则人就不是现实中的人了,而是抽象的人。

马克思用现实的个人揭示了人的本质,阐明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现实的个人是能动的主体,脱离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因此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逻辑起点。

现实的个人注重从现实中去考察个人的意志,包含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关注,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含义:这句话出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哲学家总是不遗余力地用哲学去解释世界,把哲学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忽视了实践在哲学中的作用。

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看不到周遭的感性世界是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唯心主义哲学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意识能动性,但并没有看到人真正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对世界的影响。

马克思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揭示社会意识如何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中产生,而是指明社会存在的变革现对于社会意识的变革的优先地位。

2,哲学除了认识世界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改造世界。

哲学只有实现向改造世界为重心的转变,才能展现其生命力。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哲学的逻辑建构特征必须与它的功能性特征相互统一,即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结合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相互结合。

这是新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实践性也是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历史合力论认为,1,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这种历史合力包括历史主体合力,即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各种不同力量和意志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客体合力,即作为历史客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因素,主客体合力,即历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决定作用,因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发展变化是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源动力。

3,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不是固定的,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或因素都可能成为某一时期的主导因素。

4,历史发展是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既是一个人们自觉追求预期目的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必然的即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第一,历史进程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

经济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根源性的作用。

个人意志的产生,发展也对历史进程起着作用。

历史合力论肯定物质条件决定论,同时分析到历史阶段中起着影响的历史因素,尤其是物质条件和个人意志的合力的统一。

个体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利益所决定的,反过来个体的活动又受物质利益的驱使。

第二,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经济必然性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历史过程中有许多偶然性的因素影响其发展。

一方面在偶然性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历史的必然性,即经济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脱离不了偶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性因素向前发展。

第三,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是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表现形式的统一。

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是由各种特殊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许多单个人意志相互冲突而达成的。

历史的诸因素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历史的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

单个人的意志在历史中的作用使得历史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形成其各自的实现方式,而由于单个人意志相互作用的原因,使得历史发展呈现出一般规律性,从而构成整体的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

第四,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群体合力和个体分力的统一。

历史的子系统对于历史的整个系统具有作用。

历史合力论肯定无数单个意志的系统整体作用,也肯定作为单个意志的分力作用。

创造历史的所有个体都有贡献,即肯定了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是所有广大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

十一.材料分析以上材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文本。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和变化,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却始终停留在现存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得到更新和发展,因而无法跟上生产力发展的脚步,反而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加剧。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历史的发展就产生了变革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形成了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条件,因此社会革命将会爆发。

第三,考察社会革命的原因不能从人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经济基础,即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矛盾运动中考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时,也应当变革原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即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同时上层建筑具有其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其变革与经济基础的变革未必一定同步,而是或慢或快的。

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未来社会的前景分析上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以经济基础的变革带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

第四,体现了异化不彻底的观点。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是资本主义仍然有容纳先进生产力的空间,其所能发挥的生产力的巨大潜能还没有完全地发挥出来,依然能够创造巨大的生产力。

而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也有修复功能,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在修复,内部不断地在调节,通过调节又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扩展的潜能。

因而尽管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但是它的生产力依然发挥功效,所以未到灭亡之时。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需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政治经济文化上依然落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需要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去取代原有的生产关系。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具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想要完全取代资本主义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相应地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力又全部发挥殆尽时才去发动对资本主义的冲击,这资本主义是必将灭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