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
论方东树的六朝诗观
学校代码:10385分类号:研究生学号:1300210014密级:论方东树的六朝诗观A Study on Fang Dongshu’Six Dynasties Poetry Theory作者姓名:钟美玲指导教师:黄河教授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所在学院:文学院论文提交日期: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摘要作为清中期诗学界的重要人物,方东树受到了家学的熏染,继承了方苞、姚鼐、刘大櫆等桐城派先贤的诗论文论,并加以开拓、创新。
同时,在清代“汉宋之争”的学术背景下,一方面,方东树极力抨击汉学的弊病,宣扬程朱理学,并使其构成他诗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另一方面,他采取汉宋兼采的清醒观念,注重吸收汉学训诂考据的治学方法,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表现真实情感。
方氏以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的诗学理论,成为桐城派诗学的集大成者。
在诗歌发展体格论上,方东树继承桐城派的思想传统,坚定站在儒学的基本立场上,用古文的章法布局对诗歌提出各项要求,如诗歌的开端、中间部分和结语部分,并在创作技巧上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
鉴于清代诗歌的学问化倾向而导致虚浮炫博的风气,方东树还在其六朝诗论中提出立诚有物的观点。
在审美方面,方东树充分借鉴前人的观点,提出以气论诗、以力论诗、以奇论诗的六朝诗审美论。
方东树继承了刘大櫆的“神气”说,又拓展了“气”的范畴,要求诗作流露自然之气,涵养诗歌章法之元气,在诗中体现气韵豪宕而又意蕴隽永的六朝诗之“气”。
同时,方东树要求诗作要有雄奇健美之力,并推崇笔力精当,最终达到无力之痕迹的天然境界,这就是方氏所论的六朝诗之“力”。
至于“奇”,方氏要求诗歌的风格、境界、情感等各方面都喷发出奇崛之形态。
气、力、奇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方东树对六朝诗歌审美的理想境界。
方东树以论六朝诗体格特征、审美特征、六朝诗人的独到性,建立起自己的六朝诗观,他的六朝诗观也深刻影响着对其他朝代诗人诗作的评析。
方东树的六朝诗观与六朝诗批评的体制化是他整个诗学批评的缩影,他的六朝诗观代表着桐城派诗学的精华,他的诗论也在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看桐城文化精神的现代影响
作者简介 : 萧晓 阳, 南衡 阳人 , 阳师范学 院 中国传 统文化研 究所教 授 , 学博 士 ( 南 衡 阳 湖 衡 文 湖
4 10 2 0 8)
方孝 岳 ( 8 7~1 7 ) 名 时 乔 , 孝 岳 , 19 93 , 字 桐
化 在其批 评体 系 中的意 义 尚未 作深人 探讨 。从
史学科 的确立 具 有 重要 意义 。长 期 以来 , 著 该 并 未得到 应有 的重视 , 近年 , 方有 学者 开始关 注
为 代表 的明代 唐宋 派 古 文 的关 系 。方 孝 岳 《 中 国文学批 评 》 管 未 标 举 唐 宋 古 文 , 其 持 论 尽 但 表 现 出雅好 唐 宋 之 文 的 旨趣 , 并在 论 诗 中坚 持
城鲁 碘方 氏嫡 传 , 于 文史 之 学 , 经 学 、 韵 深 在 音
学 、 评 史 等 领 域 均 有 所 建 树 。所 著 《 国 文 批 中
方 孝 岳 的学 术 渊源 看 , 其祖 父 方 宗诚 得 方 东树 之学 , 岳父 马 其昶 为桐 城 派 之杰 。作 为深 受 桐 城 文化 影 响 的学 者 , 著作 中蕴 含 着深 刻 的桐 其
蕴含 的桐 城文 化理念 。
一
书》 种 之 一 , 用 西 学 深 入 剖 析 中 国传 统 文 八 在 化 的时代 , 采用 文学 史的叙 述方式 , 把古 代学 术
思想 还原 到 历 史 的语 境 中来 考 察 , 以史 的 线 “ 索为 经 , 以横 推各 家 的义蕴 为纬 ” ① 2 , 在 0世 纪
3 0年代 中 国文学观 念更 新 之 际 , 图客观 公 正 力 地 概括 出文学 发 展 的规 律性 , 中 国文学 批 评 对
、
方东树理学观新论
•桐城派研究•方东树理学观新论林存阳I李文昌2(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2.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摘要:在清代学术史上,方东树可谓嘉道时期一位学术个性鲜明而又充满争议的学者,尤以扬宋抑汉而为学界所关注,而对方氏理学观的认识,遂大多着眼于其尊崇朱子、批判汉学,为程朱理学正名,抑或汉宋兼采。
但是,如果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方东树其人其学,则不难发现,其理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东树的理学观既有借“辟佛”以攻乎陆王、近世汉学家的一面,也有援佛入儒,对理学本身加以修正的一面。
在汉宋兼采、倡导经世等方面,他与同时期夏炯等交相呼应、殊途同归,展现出此一时期理学发展的新趋势,颇值得玩味。
关键词:方东树;理学观;援佛入儒中图分类号:K248;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19)01-0111-09论清代学术史,尤其是涉及汉宋之争的问题,方东树无疑是嘉道时期一位无法绕开且颇具学术个性、充满争议的学者,其所著《汉学商兑》之扬宋抑汉的鲜明态度,尤为学界所注目、熟知,因此,《汉学商兑》几乎成为方东树思想的代名词。
然而,任何学术观点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方东树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仅以一部《汉学商兑》来定评其思想,尤其是理学观,显然不够全面。
其实,通过梳理方东树的诸多著作,可以发现,其思想前后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而且有破有立。
例如,他在《辩道论》中借“辟佛”以攻乎陆王、近世汉学家;在晚年所著《向果微言》中,援佛入儒,修正理学,皆体现出不同于《汉学商兑》的新理学观。
而观其《进修谱》所揭穷理、密察、实、巽宜、节、止、借所、恒八目,《未能录》所为谨独、卫生、修内、慎动、敬事、烛几、尽伦、执义、安命、积德十言,以及《山天衣闻》等,更可见方东树持身为学、应世立教之取向。
有鉴于此,本文拟依据方东树不同时期的理学著作,着眼于其思想前后之变化,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对其理学观做一爬梳和揭示。
清代汉宋学的道统之争 ——以江藩、方东树的学术论争为研究中心
斯文(第六辑)2020年11月第64 -74页清代汉宋学的道统之争以江藩、方东树的学术论争为研究中心曾光光"摘要:清代汉、宋学派围绕“道统”的争论更多是一种单向的学术批判,即宋学一派试图从“道统”角度对汉学家的展开批驳,汉学 家则尽量避免从“道统”的角度去挑战宋学一派。
发生在嘉道年间的江藩、方东树之间的学术论争就颇能说明这一问题。
方东树在《汉学 商兑》中从“道统”角度对江藩展开批驳,认为江藩意图将程朱之学从“道统”中抹去,而代之以清代汉学考据之学直承孔孟之道,视江藩及汉学派视为“宋儒之统”的颠覆者。
但细究江藩的相关论述,可 以发现其虽对宋学一派多有微词,却少有攻讦“宋儒之统”之意。
方 东树从“道统”角度对江藩及汉学家的批判多有推测、妄加的成分,其用意是在将汉学与“异端邪说”联系起来,以期达到打压对手的。
关键词:汉学宋学道统汉学、宋学两派相争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一大特征。
“道统”问题是两派争论的一个焦点,关于这一点,学者早有所识,梁启超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曾光光,1,6%年生,贵州遵义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著述有《桐城派与清代学术 流变》《桐城派与晚清文化》《桐城派吴汝纶研究》等。
清代汉宋学的道统之争_&性,他在论及清代宋学中坚桐城派与汉学家的论争时曾说(“乾隆之初,惠 (栋)、戴(震)崛起,汉帜大张,畴昔以宋学鸣者,颇无颜色。
时则有方苞者,名位略似(汤)斌、(李2光地等,尊宋学,笃谨能躬行,而又好为文。
苞,桐城人也,与同里姚范、刘大槲共学文,诵法曾巩、归有光,造 立所谓古文义法,号曰‘桐城派’。
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相互轻。
”①所谓“道统”即指儒学的传承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不可变,但 “道统”,即儒家之道的传绪却没有固定的说法。
在清代,为了维系“治统”的需要,宋代程朱理学被统治者上升到承接孔孟之道的“道统”的高度。
东师《中国思想史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B. 异端犹两端
C. 六经皆史
D. 明体适用
满分:3 分
6. 王守仁的后学中主张“天根”把心学引入禅学的是()
A. 王畿
B. 邹守益
C. 王艮
D. 聂豹
满分:3 分
7. 晚明时期曾有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曾与一位中国的士大夫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一书,请问这位中国的士大夫是谁?()
13. 《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于1915年《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严复在传播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同时,还宣传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国粹主义主张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复古思潮。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下面的学派属于考据学的是 ()
A. 泰州学派
B. 吴派
C. 皖派
D. 扬州学派
满分:3 分
2. 下列人物属于心学的人物是()
A. 陈白沙
东北师范东师2014春2013秋2013
东北师范东师2014春2013秋2013春第二次在线作业 本作业是随机作业答案没办法上传,需要的看我注册名字 索取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东师是随机,要答案的查看我的注册名字来 索取 、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满分:3 分
5. 民国时期思想的重要交锋有()
论方东树的诗学渊源
钟山书院亲受业于姚鼐门下。可见 , 方东树与桐城
诗学之刘 、 , 姚 正可谓一脉相传 。
深, 寓苍凉于和平 , 轨奇 变于法度 , 真子朱子所谓真 味 洋溢, 然流露者也。( 闲阿先生诗集序》 H 自 《 )J
方东树 的诗学有着家学与师 门两方 面, 但两者
又渊源极 深, 以分割。方东树的 曾祖方泽与刘大 难
方泽从其师 的学行 上, 出“ 文之得力 处不 得 诗
在诗” 的结论 , 而认 为作 品的深 度根源于创作 者 的
槐、 姚范少为交友 , 道艺相契洽。方泽曾就馆于姚鼐 家, 姚鼐从其问业。方 泽孙方绩又学文于刘大槐 和
・
道德涵养 , 他称道其 师能合义理之学与诗文之道 于
一
,
故其诗 最后能达到温柔敦厚 的境地。他在 《 左
是出骨蒙皮、 傅粉施脂而已, 温婉地向方东树指示作
诗与作人之道 , 教导儿子应 以忠信 为质 , 立好 根基 , 应如勤养婴孩一般操练 自己的道德修 养 , 则诗文之
事亦当忽然有获。这也即是方泽所论诗文根本在所
可见方泽强调 的依然是有本之文 , 他认为诗文 ;本不在诗艺 , 之 声音格律之事是末事, 根本在于作者 “ 所持之志” 。道德涵养 、 学术根柢、 气质 品性等创
作 者简介 : 龚敏 (99一 )女 , 17 . 江苏启东人 ,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博士后, 主要从 事明清 文学研究 。
8 0
维普资讯
茧斋诗叙》 中进一步论道 :
诗 艺, 末也 , 而有其本。循 本及 末, 不求工而 自
汝 才似 可 至 , 勿用心 师 。 慎
龚
( 海师 范大学 上
敏’
人文传播学院 , 上海 20 3 ) 0 24
以“起棱、汁浆”为中心谈方东树的诗论
第28卷 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6 2019年6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n.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6-0018-03以“起棱、汁浆”为中心谈方东树的诗论方 新(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 246052)摘 要:方东树秉承“桐城家法”,创造性地提出“起棱”“汁浆”两个范畴,并以此论诗。
考察诗论可知:“起棱”关乎于诗歌章法,要求层层突起,使诗体呈现不平之气;“汁浆”关乎于诗作内蕴,即以此诗法铺排,将作者才情思致融结,诗作内蕴饱满,韵味无限。
方东树以此为诗歌理想,进而构建有迹可循的诗法,并在作品中得到印证。
方氏“棱汁”诗论,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扩大了“桐城诗法”的堂庑,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论。
关键词:方东树;“起棱”;“汁浆”;诗论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Focusing on the "Ridge and Juice Paste"as to the Poetics of Fang DongshuFANG Xin(Anhui Huangmei Opera Art Vocational College,Anqing,Anhui 246052)Abstract:Fang Dongshu, adhering to the "Tongcheng Family Law",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two categories of "ridge" and "juice" and used them to discuss poetry. From the study of poetry theory, we can see that "ridge" is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poetry, requiring that the style of poetry be uneven, and "juice paste" is related to the connotation of poetry, that is to say, the arrangement of poet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uthor's talent and thoughts, the full connotation of poetry and unlimited charm. Fang Dongshu takes this as the ideal of poetry, and then constructs a traceable poetry method, which is confirmed in his works. Fang's poem theory of "Ridge Juice"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expanding Tanglu of "Tongcheng Poetry Method" and enrich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ory.Key words: Fang Dongshu; “ridge”; “juice paste”; poetics.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12-0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桐城派刘开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研究”(SK2018A1022);安徽省教育厅“安庆地域文化智慧课堂项目”(2017zhkt144);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黄梅戏文化视域下语文课程的渗透式教学研究”(2018jyxm0793);安徽省教育厅“大学语文之‘文心诗品’章节智慧课堂项目”(2018zhkt192)的阶段性成果方新(1983-),男,安徽桐城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桐城派及皖江文化。
存其醇而去其疵——方宗诚删订方东树遗文述评
文学史f存其醇而去其疵方宗诚删订方东树遗文述评田丰方东树平生所撰古文先后经过三次结集。
一是道光二十二年 (1842)在协助编《考槃集文录》,但未有刊本。
咸丰年:逢战乱,文稿颇有散亡。
二是六年(1867)其+宗诚等所编辑《仪卫轩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文103篇,次年刊行。
三是年(1894)刊行的《考槃集文录》(以下简称《文录》),这一文本 初次结集本篇章,并增东树其后十年的新。
近年,方东树的学术与文学成就较以往更受学界重视。
研究 察、利用其古文,主要依据《文录》。
但《仪卫轩文集》自有其独特价值,有待掘、利用。
以《文集》与《文录》对应篇目相比勘,所见有异文者约占四,部分篇目 多字。
这些异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源于方宗 诚校订误。
,《文录》本《原神》篇末“自记”引《孟子•万章上》“莫之致而致者,天也;莫之为而为者,命也”,此属方东树记忆有 误。
《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传世文本历 无异文,《文集》据以订正。
《文录》本《书刘贞女纪略后》“文信国至殉而毕,王炎武早死”。
王,南宋末年人,方东树所涉王氏《生 文丞相文》,见于其《吾》,《四库全书》本题署为王炎午,《文集》改“武”字作“午”。
《文录》本《荀或论》“圣人无不复论 ,三代而后惟 孔明为能不悖于”,此作“无”字文理不顺,《文集》改为“吾”。
《文录》本《节孝总旌录序》“刘向作《列女》,采古贤以致”,可以说“古贤”致“兴”,却不762018年第2期(总第197期)i v一可以说其致“亡”,故《文集》改“亡”字为“王”。
《文录》本《复罗月川太 书》“且所务于清 ,在 ”,如此则与下文所论抵,《文集》改“务”字为“恶”,乃怡然理顺。
《文集》刊 然较早,其校精善为《文录》所不及。
占绝大多数的另外一类,源于方宗诚的增删 。
方宗诚采用这种较为特别的编辑方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方宗诚编辑《陆象山先 生集节》,以程朱之学为绳墨,“存其醇而去其疵,以为学先生 准则)《柏堂集续编》卷二《陆象山 集节 》"这一原则也贯彻于《文集》的编纂。
方东树在粤著述及其影响
两广 总督 阮元之邀 ,赴广州 参与 《 广东通 志》 的
纂修 。他 勤奋笔 耕 ,1个 月告 竣 。及将 辞行 ,阮 元 留其 于志局续 纂通 志 ,直至 次年 始毕。 道光 元
年( 1 8 2 1 ) ,方东树 应邀 主持 廉 州海 门书 院 ,任教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l o c a l c h r o n i c l e s i n L i n g n a n a r e a i n Q i n g d y n a s t y .
Ke y wo r d s F a n g Do n g - s h u; wr i t i n g s ;i mp a c t ; Ca n t o n; Gu a n g d o n g
引用本文格 式
程 大立. 方 东树在粤著述及 其影响 U 】 . 图书馆论 坛 ,2 0 1 7( 8 ) :1 2 5 - 1 2 9 .
Th e W r i t i n g s o f FANG Do n g -s h u i n Ca n t o n a n d I t s I mp a c t
CHENG Da —l i
Abs t r a c t T h e wo r k s wr i t t e n b y Fa n g Do n g - s h u d u r i n g h i s s t a y i n Ca n t o n f a l l i n t o t wo c a t e g o r i e s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o r y
号歇 庵、冷 斋 ,别号 副墨子 ,清代 著名 文 学 家 、 桐 城派重 要作 家。 晚年 慕春 秋卫 国大夫 蘧瑗 “ 五
“求与古人似”——论方东树诗学复古思想
要 ]在 清代 复古思潮的诗 学背景 下 ,方 东树 首先肯定 了复 古的价值 ,提 出 “ 求与 - b - ] , , - - f  ̄ ” 的诗
学主张,主张 “ 以 古 为 则” 。 其 次 ,从 桐 城 派 文 法理 论 角 度 ,指 出复 古 的 本 质 是 学 习 古 人 抒 发 自我 的 求 真
性情的不协调,因此, 慨叹 “ 求与古人似之难” 。在方东
[ 基金项 目]安徽 省教 育厅 高校人 文社科 重点项 目 “《 昭昧詹 言》 与清代诗 学” ( S K 2 0 1 4 A 2 6 3 )
[ 作者简介 ] 吴强 ,安徽 师 范大 学文学院博 士研究生 ,安徽水利 水 电职 业技 术 学院讲 师,主要 从事 古代文 艺理 论
方氏所言之法 ,即表明作诗应学古不背离传统, 在《 昭昧詹言》 中,方东树用大量的笔墨阐述学诗 善变,“
理论 ,钩玄诗歌审美标准,树立风雅正宗 ,表现出浓郁 又强调要言必己出,离古而 自 立 ,故其法 皆可视作 ‘ 活
的诗学复古思想。学界对此亦有关注 ,如陈晓红博士论 法’ , 是超越了 ‘ 死法’之上的 ‘ 活法” 。通过这些 文 《 方东树诗学研究》 、龚敏 《( 昭昧詹言) : 在批评 理论主张,方氏构建了具有桐城派特色的复古理论。 中建立的桐城诗学》 J 。这些研究大都是在总结方东树
知古人迷闷难似,否则,其人必终于此事无望矣。 ’先生
方氏的诗学复古思想,专题性 的研究 尚需加强。为此 ,
想背景出发,分析方氏诗学复古思想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本文以 “ 求与古人似”为视角,从明清时期复古诗学思 新的基础,实现诗歌真与雅统一的途径。
清代诗学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殿军 ,“ 不论从诗歌 之教, 但言求合之难如此, 矧其变也。盖合可言也,变不 ” 5 l ( 丹 明清以来 , 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格调派试图 理论还是诗歌实践上 ,均堪称历代诗歌遗产的真正继承 可言也。 者和总结 者” ,形 成鲜 明的 “ 会 归”特征 J ( ,因 通过师古 , 确立风雅正宗。但是又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 此,清代诗学对复古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 ,不仅肯定复 模拟格律声调的窠臼,形成 “ 无情之言” ,雅而失真。公
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理论体系述论
第30卷第4期中国韵文学刊VoL30. No.4 2016 年 10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_____________________Oct.2016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理论体系述论郭目林(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5011)摘要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具有诗歌史论性质,隐含着一个由诗歌观念、诗歌史观以及诗歌史评构 成一个潜在的诗歌史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以历代诗家诗论和桐城前辈诗学为基础,以王士祯、姚鼐二 人诗歌选本为依托建立起来的。
受儒学正统思想的制约,这种理论体系是有其局限性的;其意义有二,一是 标志着桐城派诗歌史理论体系的完成,二是具有桐城文派的思致,是对传统诗歌史理论的深刻总结和重要发展。
关键词桐城派;方东树;昭昧詹言;诗歌史论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2491(2016)04 -0049 -06作为桐城派名家之一,方东树的诗学著作《昭昧詹言》历来深受学界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但总的来看,学界对该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诗学理 论的阐发以及方东树对诗歌史上重要诗家的接受,而鲜有从文学史学的角度展开研究。
根据《昭昧詹 言》以体为经、以时为纬的著述体例以及现代文学 史学理论来看,《昭昧詹言》实际上是方东树以其诗 歌观念、诗歌史观为指导进行诗歌史批评的一部诗 歌史论性著作,其中隐含着一个由诗歌观念、诗歌史 观以及诗歌史批评构成的、一个潜在的、从观念认知 到诗学实践并具有鲜明的诗学倾向的诗歌史理论体 系,这种体系的内在逻辑贯穿在方东树整个诗歌史 批评过程之中,我们从方东树关于诗歌典范的批评 中,时时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这种理论体系的思想资源主要有二,一是历代 诗家的诗论,二是桐城前辈诗学。
自桐城诗派而言,其诗学自姚范始创[1](P364),中经刘大概、姚鼐的发 明,至方东树的详细推阐才具体而彰。
方东树以妙论诗的审美走向
方东树以妙论诗的审美走向杨柏岭a,黄振新b【摘要】[摘要]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
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6)004【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方东树;以妙论诗;命意;兴象;章法;审美方东树(1772-1851),安徽桐城人,原名巩至,字植之,别号副墨子,嘉庆诸生。
其少有异才,11岁学诗文,效仿姚范作《慎火树》诗,同乡先辈便皆“叹异之”。
20岁起受业于姚鼐,为“姚门四杰”之一①,是桐城派谱系中的要员之一。
其一生著述颇丰,影响较大的有《汉学商兑》、《书林扬觯》、《昭昧詹言》、《仪卫轩文集》等。
在桐城派研究中,人们多关注文论,而少论及诗论。
本文即以方东树为例,从其以妙论诗的角度尝试论述桐城派诗论及其演变特点,以求证于方家。
1 方东树与桐城派诗论在桐城派的研究中,人们对桐城诗学成就重视不够。
当然,桐城派人物对诗歌的态度有起伏,有变化,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桐城派只是文派。
如被梁启超称为桐城派“开山之祖”的戴名世在《刘陂千庶常诗序》中自言道:“余不能诗也,而于诗之旨犹稍稍能识之”[1]。
在《野香亭诗集序》中又说:“余生平不善为诗而好诗,凡古人之诗,莫不为之留连涵泳,而咀味其旨趣之所存”[1]。
其实,戴名世说自己“不能诗”、“不善为诗”实属谦辞[2],据其《齐讴集自序》、《姚符御诗序》等记载,他曾创作了大量诗歌,如与同游齐鲁者“皆困不得志,于是多赋诗以自遣”,且得到同游者赞赏,劝其存稿(《齐讴集自序》[1]),只是戴氏志不在诗,自觉于诗不工,未存诗稿而已。
方东树礼学思想评议
方东树礼学思想评议
屈宁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6)002
【摘要】清代为汉学复兴时代,训诂、考据之学成为乾嘉时期学术的主流,宋学则处于被压制的地位.直到嘉道之际,汉学逐渐衰弱,宋学始有反弹之势.宋学代表人物方东树高举反汉大旗,对汉学家"舍理言礼"说进行了驳斥,对礼、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考辨方氏礼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整体学术思想与脉络,亦可从中窥探当时汉宋之学的关系问题.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屈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所,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9
【相关文献】
1.方东树经世思想研究 [J], 张元;丁三青;李晓宁
2.“求与古人似”--论方东树诗学复古思想 [J], 吴强
3.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 [J], 钟耀
4.论方东树的爱国思想 [J], 张元;李洁
5.方东树《汉学商兑》的通经致用思想 [J], 许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方东树对江西诗学的评价
Fang Dongshu's Comments on the Jiangxi Poetics 作者: 吴晟
作者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116-123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方东树 江西诗学 渊源 诗法
摘要:作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方东树从以文章笔法论诗的独特视角,重新厘清了江西诗学与杜甫、韩愈"以文为诗"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认为黄庭坚学杜悟得其创作艺术构思而不得其诗自然浑成之境;学韩则得其粗笔硬调而不得其通顺平畅。
对江西诗学既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综论,又对其章法结构等具体诗法,展开了精细入微的条分缕析,比较全面系统地、辩证地总结了江西诗学最具诗学价值、最富于启示意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这是方东树诗学的开拓建树和历史贡献。
方东树与晚清程朱理学的复兴
方东树与晚清程朱理学的复兴
查金萍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1)004
【摘要】方东树作为桐城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为晚清程朱理学之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用毕生精力研习性命、义理之学,推动了理学的发展;撰书公开攻击汉学,捍卫理学,为理学的复兴做出了贡献;他讲学授徒,游说友朋,为晚清理学的复兴争取支持力量并培育了一批理学名家.方氏的努力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最终促进了晚清理学复兴的进程.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查金萍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3;B244.7
【相关文献】
1."左图右史"在晚清:"世界图像的时代"与晚清的图绘复兴 [J], 刘杨
2.程朱理学与晚清社会 [J], 张昭军
3.科举革废与晚清程朱理学的兴衰 [J], 冯建民
4.方东树与晚清程朱理学的复兴 [J], 查金萍
5.清初程朱理学“复兴”标志论略 [J], 朱昌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方东树的陶诗研究
论方东树的陶诗研究郭青林【摘要】方东树的陶诗研究在陶渊明诗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前人旧说,指出陶诗兼综儒道的特点,却认为失之于庄老;结合情、景、理对陶诗创作手法的分析,也丰富了前人对陶诗创作特点的认识.他把陶诗风格的自然平淡改为自然清深,是对前人见解的进一步发展.对陶诗用意和用笔特点也作了细致的分析,较前人研究更为具体翔实.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中的儒学道统观念及以“义理”为本位的诗学旨趣.【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7)001【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方东树;陶渊明;陶诗【作者】郭青林【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及其诗作影响深远,历代学陶、评陶者甚多。
综观历代陶评,或重其人,或重其诗,或诗文并重,均受各自的思想倾向和时代审美思潮的制约。
大致说来,在陶诗风格问题上多持平淡自然之说,但对陶本人的思想与具体诗作的理解多有异议。
对此,方东树也作了反思,其云:“前人说陶诗者甚众,然多迹论常解,无关微言胜理,今皆不取。
”[2]作为桐城后学,方氏为学恪守程朱,秉桐城文脉,其诗论亦多受此影响。
他对陶诗的研究实际上是桐城派文论的诗学实践,体现了桐城派对陶诗的一般看法。
鉴于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方氏的陶诗研究在陶诗接受史上便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陶诗思想倾向,历代评陶者多纠结于两点,一是绝大多数都认为陶渊明和李白、杜甫一样“有志于吾道”[1],认为“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1]。
“汉、魏以来,知尊孔子而有志圣贤之学者,渊明也”[1]。
倾向于儒;二是认为“渊明所说者庄、老”[1],是“古之逸民”[1]。
唐王通甚至直言:“放人也。
《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1]又倾向于道。
对此,方氏指出“庄以放旷,屈以穷愁,古今诗人,不出此二大派”[2],认为古今诗人可归为二类,一是如庄子那样超脱世外、旷达自放,二是似屈原那样穷苦困顿仍执着世事。
方东树著述考略
方东树著述考略
陈晓红
【期刊名称】《古籍研究》
【年(卷),期】2009(000)0Z1
【摘要】<正>方东树,安徽桐城人,原名巩至,号歇庵,又号冷斋、方柳等,改名后字植之,别号副墨子,晚年慕"蘧伯玉五十知非,卫武公耄而好学"之意,以"仪卫"名轩,自号仪卫老人,学者称仪卫先生。
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九月八日,卒于咸丰元年(1851)五月二十四日,年八十岁。
嘉庆诸生。
《清史稿》卷四八六有传。
方东树二十二岁时,赴江宁受业于姚鼐,与上元梅曾亮、管同,同里刘开,为姚鼐所推许,被称为"姚门四杰"。
方东树一生穷愁潦倒,然著述甚多,约有百余卷。
《方植之全集》【总页数】6页(P278-283)
【作者】陈晓红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方东树在粤著述及其影响 [J], 程大立
2.沪医秦昌遇生平、家族及著述考略 [J], 李嫣然;陈丽云
3.曾燠著述考略 [J], 洪伟
4.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5.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方东树文学鉴赏观
论方东树文学鉴赏观
吴强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5)005
【摘要】方东树把文、理、义作为诗文鉴赏的审美对象,并构建三者审美标准,不仅有整体上的体悟之论,更有具体而微的审美范式阐释,突破传统诗歌鉴赏的模糊性;以“通其辞“通其意”为视角,构建“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交互往复的鉴赏途径,深入到事理、文理、心理三者的赏析,此其对“通其辞,通其意”的创新;把“知人论世”作为诗文鉴赏的基本原则,不仅考量诗歌的社会功用,又考察诗人作品的时代色彩,扩大了“知人论世”的功用.这些鉴赏理论不仅有桐城派师承因素,更有汉宋兼容的学术文化背景;构筑了桐城诗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批评意义.
【总页数】5页(P94-98)
【作者】吴强
【作者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安徽合肥231603;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O6
【相关文献】
1.论“了解之同情”的文学鉴赏观 [J], 周翡;
2.论"了解之同情"的文学鉴赏观 [J], 周翡
3.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曹植的文学鉴赏观 [J], 朱丽
4.日本文学鉴赏之价值观分析\r——以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为例 [J], 吴以诺
5.儒家“知人论世”观对文学鉴赏与创作的影响 [J], 刘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龚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34)摘要:方东树作为桐城第二代中坚作家,潜心于宋明理学,着《汉学商兑》极力批判汉学流弊,对道光以下学术风气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意在从方东树的家学,师承,桐城理学风气及清初致用学风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方东树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其思想特色,对方东树的学术品格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和描绘.关键词:理学;汉学考据;家学;师承;经世致用中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方东树(1772—1851)安徽桐城人,字植之,晚年以"仪卫"名轩,学者称仪卫先生.在清代中期学术史上,他以《汉学商兑》一书闻名,被视为与汉学对抗的宋学势力的代表.他七十时有诗云:"观妙同门叩玄牝,发书陈箧汰阴符"(《再读放翁七十诗句》)①卷.二句,自注日:"少时曾注《道德》,《阴符》二经,老甘息机,《道德》时所研寻,《阴符》为无用矣."他少时曾作《屠龙子释义》和《阴符经解》,二十八岁时作《老子章义》.在与姚莹的一封书信中他自道:"十八九时,读孟子书,怃然悟学之更有其大者,切者,遂屏文章不为,性喜庄,老及程,朱,陆,王诸贤书,读之若其言皆如吾心之所发者."②卷(《簋姚石甫书》)可见其少时为学颇杂,然于百家之学中,却显然更钟情于义理心性之学,这与当时所尚是背道而驰的.当他二十八岁授经陈用光家时,致书姚鼐,自述"近大用功心性之学",姚鼐闻此,在与同乡学者胡虔的一封书简中表达了极大的欣慰和寄望之情,谓"若果尔,则为今日第一等豪杰耳."③卷.(《与胡雒君》)他三十岁时,姚鼐又在与陈用光的一封书简中赞许道:"敝郡殊乏人才,更求一方植之乃不可得."③毪(陈硕蚓方东树博观百家之书,然其自谓"少时亦尝泛滥百家,惟于朱子言有独契,觉其言言当于人心,无毫发不合,直与孔,曾,思,孟无二.以观他家,则皆不能无疑滞焉o"④第6(做学商兑序略》)由此可知方东树选择朱子之学作为自己的为学宗旨是个人兴趣的选择和独立思考的结果.除此之外,其家学,师学,桐城理学风气及清初学风的影响也是形参考文献:①邹华清.杨守敬以金石裨史述论U]_江汉论坛,2000,(3).②王俊义.论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局限.社会科学辑刊,1991,(2):91.③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史?中卷l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38.④路新生.排拒佛释:乾嘉考据学风形成的一个新视角Ⅱ1.天津社会科学,1996,(2):11.⑤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7.⑥钱竞.乾嘉时期文艺学的格局一考据学的挑战和桐城派的回应文学评论1999,(3):61.⑦杨祖希."花开不忘浇花人"——献给关怀支持《辞海》问世的人们【N】.光明日报,1979—10—03.⑧王俊义.郭沫若对传统考据学的批判继承U】.青海社会科学,1993,(4):80.⑨张敏,李海生.顾炎武:开启清代朴学思潮第一人Ⅱ】.上海师范大学,2002,(1). (责任编辑张忠平)148《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成他思想特色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家学,师承,桐城理学风气及清初学风这四个方面来讨论方东树的学术思想渊源.■._家:学方东树先世本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明初始迁至桐城鲁碘,为鲁碘方氏.婺源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祖先世居之地,流风遗韵远较他处深厚,尊崇礼教,"绝不空言德性","不悖朱子之教"锄.桐城有诸多家族皆从婺源迁入,在一定程度上桐城理学风气的形成也与此相关.鲁碘方氏一族自迁至桐城之先祖算起,传至方东树为第十三世,"世以耕读教子孙,虽无显达,大都敦固纯实,无为恶者."②卷"《族谱后述下篇》六世祖方柯,字龙宇,在明季流寇蹂躏舒,桐问时,"与其弟凤宇,祥宇等五人,团聚堡砦于虎头山,居邻远近相依者数百家,结和包阵以御寇"②卷u《旗谱后述下,亦可谓功烈之士.九世祖方睃(即东树高祖),字子雅,居鲁碘半天峰,环山种竹树,故自号竹圃,始好读书,超迈有器识,与宗老方闲阿及耆宿老儒胡算斋,孙学颜等皆友善,因命其长子方泽师事闲阿.后方东树曾对方宗诚说道:"吾家世守朱子学不变.其原出自方闲阿先生."@罄(《三隐君子传>)由此可知方氏一族家学渊源之始.方闲阿.名日新.字汉良,自号洗斋;胡算斋,名国纯,字铉五,一字夏采;孙学颜,字用克,自号华农子.所居处日麻山.故又号麻山.方闲阿与胡算斋相交善,孙华农为方闲阿之门人,胡算斋之子胡田(字雍则)又师事孙华农.方唆,方泽与这些人皆相师友.康熙年间.胡算斋构筑老石山房讲学,孙华农馆于其家,方闲阿"时过从,率里人行蓝田《吕氏乡约》,期以讲明圣贤之学为己任"⑦(I司人堂,乡人多受其化.方泽自言"余发甫燥,已闻其风而向往之矣"⑦(同人堂.后胡算斋卒,方闲阿与方泽,吴易正,易光兄弟等人创尊闻精舍,讲朱子学,且祀朱子.而胡田又在南山筑伺人堂以承先志,方泽特作《同人堂记》道此时情境:独惜算斋先生既不可作,华农又撄尘网,世方以读宋五子书为诟厉,独君(指胡田)与吾三四人者发愤太息于荒风草屋之中,既恐力孱气弱不足以远绍前贤,上迨先业,加以学殖荒落,老成凋零,而所藉以磨砚砥砺,策其有成者,惟闲阿先生一耳.他们这个学圈完全宗朱子之学,聚众讲学,不趋时俗,以宋儒之立身行事来要求自己,并互相砥砺.方泽序方闲阿诗集称其诗已达到朱熹所谓"真昧洋溢,自然流露"的境界,又称"其得诸宋五子者,非诗人之所能窥,故其发于声音者,非诗人之所能道"⑦,虽赞其诗,实称道其理学修养之精深.胡算斋"教人主于内外交修,文行并进,凡所讲贯,必举义理归之于身心",有慨于"今之学者穷年累月,沉酣于虚诞之诗文,而未能实见诸行事,即使言言至道,究何补于身心",因着《大学指南》,"取程朱立教读书之法以挽时趋"@罄7'三I囊君子传),方泽受业方闲阿门下后,读到此书"益叹先生与人为善之心"⑦.孙华农亦是服膺程朱之学,"性狷洁,一毫不可浼以非义,生平未尝应科举,惟以力践圣贤之言为务",其为学"确守朱子而不喜阳明","其文皆性情学养之流露,雅洁纯粹"⑥卷7<三隐君子传).方泽与孙华农且有姻戚之谊,孙构文字之祸后,文字着述皆不传,然方东树家仍藏有其遗诗一卷,"兀募奇崛,不类世俗人语言,读之知为介特之士"⑧卷斓订孙麻山遗集叙).方泽处在这样一个师友圈之中,亦持守闲阿所教之朱子学,并以此传家.观方东树之学术着作,其所津津乐道者亦不出此等宗旨之外.方泽交游十分广泛,而与同里姚范最为知交.姚范"于学无所偏主,自经史百家,小学训诂无不精通条贯,而践履笃实,一以程朱为依归"@蟹z擂,二人于学于文皆同旨趣,故相知极深. 方泽与忠毅公左光斗之后人亦有渊源.方泽记道其从祖受知于左忠毅公,而他自己于左光斗之孙左侍(集虚先生)和曾孙左文韩(字秀起,号茧斋)皆有交往,可谓世交.方泽记集虚与茧斋二人之学行道: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149集虚先生……不屑屑因缘科第,独与乡人宋潜虚,方百川,灵皋以文行重于天下,而茧斋与从弟策顽,胡宗绪袭参三数君子渐摩淬励于古人之学.左茧斋先生秩寿序》方泽曾馆于姚鼐家,为姚鼐启蒙业师,姚鼐后作《方侍庐先生墓志铭》述其学行日:"先生少有异才高识,游江宁,与诸名士游.一时才俊之士,言行多险怪,先生默默独守中行.……论学宗朱子,论文宗艾千子(南英),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闱墨,禁其徒不得寓目",称道其为"真信道笃而知所守者"~Ir206-207.方泽之一生,实未尝背闲阿及朱子之教,终身守之不渝.方泽孙方绩,字展青,号牧青,"居恒校正史传,诸子,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手所钞录凡数百卷,皆端正无潦草"惦.着有《经史答0记》,《屈子正音》,《古文词》和诗集,可见方绩亦是博学笃实之士.其《屈子正音》由邓廷桢出资刊刻,管同代邓廷桢作《刻<屈子正音>序》道此书旨在"据《韵补》以正《唐韵》之误,而于吴(械)说之疏谬者复引经传及西汉,先秦古书,疏通以证明之."@卷由此可知,方东树后来在《汉学商兑》中详辨韵学源流亦言之有据,对乾嘉学派的音韵之学提出的批评实乃学有渊源,故不当仅以肆意讥嘲视之.方绩的《经史刮记》和《古文词》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只能看到刻在《方东树全集》中的诗集《鹤呜集》,从他的一些诗中,我们还是能看出其以儒道传家的宗旨.如其《论诗示儿树》一首即道:"作诗如作人,颜曾不易跻.忠信以为质,韩苏岂非梯."⑩卷方东树后来亦是秉承此意,反复究论"诚身与修辞非为二道"之旨.又有一首七绝咏程颢道:理学标题自有真,唇疵今古太龈龈.春风孕物浑无迹,尽化矜心只一人.[.]卷方绩与其子东树皆从姚鼐问学,姚鼐赞其二人皆"能世其家学"~Feo7.方绩有十多位挚友,平日常"相往来,乐晨夕",方东树幼时即"乐亲父执",常追随左右,听取他们的言论.其中有刘大榭的外孙左坚吾,他举止谈吐不凡,东树回忆他"每来与先子言,则追侍不欲暂离",而他在学问上却不喜欢理学家程颐,"常极口詈之";孙起垣,也是方东树妻子孙氏的叔父,喜藏书,精校勘之学,着有《榷经斋答0记》;张元辂,字虬御,工书,"雄古奇纵,全得晋唐人笔法","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颇自矜贵,嘉定钱坫,阳湖孙星衍极所嗟服",精厨艺,性善饮,"每醉后容态言笑愈雅适可爱慕,东树每乐观之,醒时反不若也",他邀请方绩饮酒时也必同时叫上方东树,故东树父子"咸睚亲之",他还通小学,精《说文》,但无着述,在方绩去世后,他更是疼爱东树,东树十分感怀,"恨莫有报焉,每念之则泣",两家情谊十分深厚;马宗琏,字器之,是姚鼐的外甥,嘉庆己未进士,"少学于舅氏,长游京师,改攻汉学,益治经,着《春秋左氏传补注》行世,最为仪征阮相国(元),高邮王尚书伯申(引之)所重",他性情十分率真,方东树回忆在自己已成家后,他来时"犹呼东树-~LH,I+名",其子马瑞辰着有《毛诗传笺通释》,亦与东树友善;另有胡虔,字雒君,其父胡承泽与方泽即相友善,方绩有《春日送胡雒君之湖北谒毕制府》一诗,云:"烟柳笼陡风叶轻,销魂如在武昌城.三春岂是辞家日,千里何当载酒行.庾亮勋庸新使相,德操名字小书生.萋萋鹦鹉洲前草,报尔千秋旅客情."@卷.他一生贫困,以客游为养,在谢启昆幕时间最长,"谢所纂《西魏书》,《小学考》,《广西通志》皆君手",毕沅督两湖时,亦曾聘其纂修《两湖通志》及《史籍考》等书,"平生撰述多他人主名,故己所私着罕","为学勤,留心掌故,桐城新修《邑志》所载艺文目录一卷,亦本君稿",他的第二子曾将其所着《柿叶轩笔记》一卷见示东树,东树以其着作罕存,故钞而藏之,并代为付梓.胡虔曾着《广学篇》批评乾嘉学术的偏颇之处,谓:"风会所趋,言不问是非,人惟论时代,近不妨弃其精华,古则必珍其糟粕,以为去圣未远,自必有所受.……且推崇叔重,诟厉紫阳,几万口一声,而撰述之体,博引繁称,以多为贵,一字之偏旁,音训动辄千言.以古准今,事穷则变,不数十年,知必有l50《江淮论坛))2o07年第5期厌倦而更张之者矣o"~vm皆为言切时弊之论.方东树从小就能接触到这些各有所长的学者文人,其中且不乏精通汉学考据之人.由上可知,方东树一生持定宋学立场,与其家学不无渊源关系,而其父执辈的学养亦使他在年少时就开阔了眼界.j二师承方东树的业师姚鼐自壮年辞官后,一直执教士林他的后半生就以书院为基地,通过培养后进来阐扬自己的学说宗旨.乾隆四十一年(1776),姚鼐友人朱孝纯在扬州任两淮盐运使,兴建梅花书院,邀请姚鼐出任书院山长,姚鼐在扬州讲学三年.里居两年之后,又至安庆敬敷书院讲学八年,接着又至歙县紫阳书院两年,后又至江宁钟山书院讲学十一年,嘉庆六年(1801),姚鼐以年衰,畏涉江涛,改主敬敷书院,嘉庆十年(1805),再主钟山书院,终卒于教任方东树幼年在乡里能接触到姚鼐的机会并不多.乾隆五十八年(1793),方东树二十二岁,这一年,他来到江宁钟山书院,正式受业于姚鼐门下,此后他一直随侍老师讲席达五年之久.五年后,方东树开始客游四方.嘉庆十二年(1807),姚鼐再主钟山书院时邀请东树往课其长孙,时姚鼐七十七岁,东树三十六岁,这一年,姚鼐曾致书陈用光言及他在钟山书院的近况:"鼐在此略如故状,惟精神乏竭,至不宜看书,又无人与言,殊觉日寡味耳.……吾今年邀方植之来课孙学文,是院中略可谈者惟此耳."③卷s十五年(1啪)姚,方皆在钟山书院,十六年,又同在江宁府志局修府志.从方东树投入姚鼐门下至姚鼐去世,共有二十三年,同处一地约有八年之久,据方宗诚记载方东树"逾时惜抱先生卒数十年矣.犹常泣思之"@卷'((仪卫牲行状,"日:'惜不得与先生一证今日所学也."'@附录方宗诚所记方东树平日教诲之辞可以想见师弟情谊之深厚.方东树的学术思想大体一宗姚鼐而阐发之.姚鼐之学初由方东树之曾祖方泽启蒙,后又从伯父姚范学习经学,姚范为学的特点是贯通经史,一以程朱为宗.姚莹论到家学时,称姚范为学"淹通宏洽,不为拘墟之见,空疏无据之谈,其大者在笃信程,朱,以为非考证不足以多闻,而舍身心亦无以为学.汉儒谨守师法训诂,略备于前,宋儒讲论修明,义理大着于后,其道在守先待后,其功在风俗人心.学者当识其大以体其微,去其矜心与其昏气,乃可以为学"@卷'与张阮林论家学书.故姚鼐平生所宗主,仍在于程朱之义理,推尊程朱至比诸父师不可诋讪,称赞宋儒能得圣人之旨,明久而后亡,亦惟宋儒讲学之效.而其学问,可以一字概括日"通".乾嘉时人所趋骛之考订名物,辨说文字仅为注经之"明诂训"一体,而姚鼐所主者乃在于通大义,故其治学之道原与并世诸儒殊途,尽管如此,他对于考据这一方法仍有相当深的认识,只是"不规规于考证名物之细".姚鼐早年曾希望成为戴震的学生,这说明他心中初无门户之见,且对于考据学甚有兴趣,后姚鼐由朱筠推荐入四库馆参与纂修四库全书提要,馆内"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姚)先生往复辨难,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卷6('惜抱先生行状",姚鼐撰写的提要被采用的只有十分之二,三.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姚鼐借病辞去刑部郎中及四库馆纂修官,这年姚鼐四十四岁.临行将归,大兴翁方纲学士乞言,鼐EI:"诸君皆欲读古人所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o"@卷6((惜抱先生行状》)一语道出姚鼐在为学祈向上与当时学术主流之异趋.在"通"的学术宗旨之下,姚鼐遂针对考据之过者"繁碎缴绕"之弊,而提出义理,考证,文章合一的主张,认为"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且认为三者"异趋而同为不可废","必兼收者乃足为善"∞,欲以此破汉学之门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姚鼐为学主贯通的宗旨,能够宗主宋儒之义理而又不薄考据.姚氏之学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汉学考据的偏颇之失,正如王先谦所指出的:"本朝纠正汉学者,姬传姚氏最为平允,其时掊击宋儒之风过盛,故姚氏非之,以救时也,非为名也.至其论学,以义理,考据并重,无偏而不举之病."@卷14(伍阉季蓉书))论方东树的学术渊源151姚鼐以"义理,考据,文章"并重的论学要旨在其弟子们的着述中皆有所阐发.陈用光即"实事求是,议务持平,不鳃鳃于汉宋之争",且发挥老师此教日:"义理,考据,其实也,辞章,其声也.……其于义理得其正矣,宜求其精焉者;于考据得其要矣,宜求其确焉者;于辞章得其清矣,宜求其恢奇而典则焉者."⑩卷5(《与鲁真之书》)刘开在《学论》固卷.三篇中倡导学以"躬行实践为先",并批评汉宋门户之争"所争者小而所失者大",强调"勤搜广采之有功不如从容涵濡之所得为多",提出汉宋之学虽不可偏废,却有轻重先后之差别,其所论与方东树《汉学商兑》"桴鼓相应".方东树更是接过姚鼐开启的话头,强调主义理者必定不"舍经废训诂",汉宋儒学"有精粗而无轩轾"《汉学商兑重序,系统地批评了汉学家故意与程朱立异,回避义理问题所带来的偏颇.指出汉学考据在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而应当以义理为先,才能更好地发挥考证学的长处.总之,方东树一生最为人所知的事业即是作《汉学商兑》一书,力破汉学之门户,倡导程朱理学,致力于恢复通经致用之风气.而所运用之理论,实即姚鼐之"义理,考据,辞章合一"之教.三桐城风气桐城名县起于唐,自明代以后,人文辈出.方东树称"忠臣,孝子,理学,名臣,后先接迹,昭历乎史传,昭耀乎耳目"溪先生年谱序.前已提及桐城有许多家族是于明季由婺源迁入的,因此受到徽州理学风气的影响颇深.除此之外,地处皖北的桐城也自有其理学传统.《康熙桐城县志》于"人物志"首列"理学",以示"崇其本"之义,理学人物,自明代何唐始.何唐,字宗尧,正德年间进士,慕曾子"三省"之学,以"省"名斋,故学者称省斋先生.马其昶称其"勇毅任道,不顾众嘲,风声流播,竞亦克变俗习.吾乡讲学之绪由此起,至方明善先生益昌大矣."@方明善,即方学渐,字达卿,号本庵,世称明善先生,其岳父赵锐为何唐弟子.吴孟复在《桐城文派述论》中指出桐城之"学术渊源,实起于方学渐".方学渐着有《桐彝》,《心学宗》及《迩训》等书,皆着录于《四库全书总目》.黄宗羲《明儒学案》以其入《泰州学案》,哲学史上称此派为"王学左派".方学渐《心学宗》一书,《总目》认为其说虽本于姚江,然"解'人心惟危'为'高大'意,解'不愧屋漏'为喻心曲隐微,解'格物'为去不正以归于正,大意皆主心体至善,一阔虚无空寂之宗","故其言有归宿","虽同为良知之学,较之龙溪(王畿)诸家,犹为近正"".由此可见,方学渐之理学虽一本陆王,却与空疏放荡之王学末流自不相同.方学渐以布衣身份主持当时坛席二十余年,筑桐川I会馆,"日与同志讲习性善之旨,掊击空幻","远近慕风,竞为社,会"⑨,尝率领族人祭祀,"作《祠规饮胙歌诗》,一准古礼"@巷14.其子大镇,孙孔熠,曾孙以智世传其学,方氏四代皆人《续修桐城县志》之"理学传",以理学名家.方大镇逢明季阉竖群小"排斥理学,毁书院",遂"隐白鹿山与门人讲学不辍,作《居敬论》六篇"14.方以智,字密之,为明代桐城学者中规模最广,成就最大者,其《通雅》一书"皆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物理小识》又能"推阐其所以然"謇9【)1,《总目》称其"考据精核","在明代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而清初之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实乃"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鲫㈦.总之.有明一代桐城的理学实已形成一种扎实的为学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清代的桐城学者.如方苞犹致力于《三礼》之学,姚范《援鹑堂笔记》"校核心群籍,不惑于空谈";胡宗绪"自经史以逮律历,兵刑,六书,九章,礼仪,音律之类,莫不研穷"泖;姚鼐《九经说》深造自得,实有家法;马瑞辰着《毛诗传笺通释》,为清代汉学研究《诗》之最佳成果;徐墩着有《诗经广诂》,为世所重;道成后,桐城萧穆长于经史.博综群籍,尤精于校雠版本之学,尝随黎庶昌出使日本,助其刻成《古逸丛书》.这些都表明桐城虽然崇尚理学,但其为学之风气并非空疏不学.由于理学之风的浸染,桐城一地也形成了一股崇尚讲学,讲究正气名节的风尚.马其昶在《桐城耆152《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旧传?自序》中就提到:盖当燕藩夺统,吾县方断事法,以遐方小臣,不肯署表,自沉江流.厥后余按察珊,齐按察之鸾及先太仆(马孟祯),皆以孤忠大节,与世龃龉.陵夷至天启,左忠毅公乃死于祸.而明随以亡.当是时,钩党方急,方密之,钱田间(澄之)诸先生,问关亡命,救死不遑,犹沉潜经籍,纂述鸿编,风会大启.圣清受命,吾县人才彬彬,称极盛矣.方,姚之徒出,乃益以古文为天下宗.自前明崇节义,我朝多研经摘文之士.从方法不愿意在朱棣篡夺帝位成功的贺表上签字,自沉而死,至熹宗朝魏忠贤等阉宦当权,左光斗却能清直敢言,不畏权贵,敢于与乱臣奸佞作斗争,最终遭到阉党的迫害被杀,再至清兵人关之际.方以智出家为僧,据说清军将领对他或以白刃威逼,或以官服利诱,要他出仕清朝,他却决心赴死,拒不从命.这些事迹都表明了桐城一地崇尚气节,节义的风气,皆当推源于理学之教.方东树在替友人马树华所辑《明季殉节附记》所作的序中指出"惟独东汉及宋明人克明儒术",所以这三朝之士人皆同有一种气节."东汉光武首崇儒经,明,章以来,相继表扬立政造事,致法就功,大臣陈谏于君,悉引经术为断,教明于上,习成于下,故致一代风俗之美",汉以后学者蔽于传注,直至"宋儒出,乃实始讲明切究,扬推而发挥之,然后孔孟仁义之道大明,于世虽妇人孺子,整疾之夫,行不可逮,而君臣父子之大伦,仁孝忠顺之大节,莫不概乎有以湛于其心",因此在明末国难当头之时,忠臣义士皆殉国捐生."向非程朱诸儒讲说之详,有以启沃其心,使之素知节义之重,何由得此?"因此,他批评"世之鄙儒乃犹痛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