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国共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国共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国共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国国共两党在过去的百余年历史中,经历了各种风云变幻,从最初的合作到后来的对抗、战争,再到最终和平共处的结果,这一段历史充满了曲折与辛酸。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国共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一、合作与分裂最初的国共合作,是源于共产党的发起。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同时发起了同国共两党合作的倡议。

1923年,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打响了北伐战争。

合作共赢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共两党在政治立场上产生了分歧。

随着分裂的加深,国共两党主导的政治地位也在逐渐变化。

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最终破裂,开始了长达20年的战争。

二、战争与妥协自从1927年开始的国共内战,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

国共两党分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解放战争和国共内战。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之间发生了无数的军事对抗,百姓们的生命财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最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长期战争的结束。

“东风压倒西风,必须扭转局势”。

1950年初,中共向国民党提出了和平解决国共问题的新方案,提出“停止内战,联合抗美”,以实现逐步和平统一。

1954年,双方签署了《和平谈判公约》,随后多次磋商,先后达成了《政府军民合作条约》《军事停战协定》《双方军队互撤协定》等协议,结束了国共内战。

而后,国共双方协作,共同携手建设新中国。

三、和平共处与合作19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掌权。

这一时期,中国因为战争带来的破坏,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需要以和平共处为基础,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1954年,中国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埃及和阿尔巴尼亚建立了“亚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也成为了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

1980年代,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也成为了一个亟待完成的重要政治任务。

1988年,国共两党在中共中央与国民党中央的对话中达成了“和平共处、两岸分治”原则。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专政, 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
影响
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打 击了封建统治、帝国主义 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 内战的局面 取得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造成巨大灾难,形成海峡两 岸长期分裂的局面
二、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 同的强大敌人,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2)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理论依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去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 启示: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 中华的法宝
三、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的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2、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
3、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不同
四、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党应再次 合作。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在革命历史发展中建立的统一战线及启示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关系:
1924—1949年国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一、国共关期
1927—1937 国共对峙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关系
合作
对抗 合作 对抗
原因
反帝反封的共同任务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 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 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3)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后者是党外合作

专题2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2国共关系的演变

专题二:国共关系的演变实中胡小琼一、考点整合:A、中国共产党成立:(1)成立条件:A、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B、阶级基础:工人运动兴起,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C、组织基础:1920年(南陈独秀、北李大钊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召开:A、时间地点:1921年上海——浙江嘉兴南湖B、内容: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C、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影响: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B、国共两党合合分分的史实:(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1.合作原因: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3、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成果:成立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5、破裂: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6、形成战线:革命统一战线7、具体事件:北伐战争、黄埔军校北伐:时间:1926年开始。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战果: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二)十年内战时期国共的对峙:(1927—1936年)1.表现: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1934.10~1936.10)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以可乘之机。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37年——1945年)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标志: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国共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

国共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

专题三国共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新疆: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西域物产传入内地,西汉的技术传到西域,并开辟了陆地丝绸之路。

②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班超开始经营西域, 西域与內地联系加强。

④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⑤清朝于1757年粉碎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于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

国共关系的演变:一、总体特征: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对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再合作→→解放战争(1946——1949)决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9年——1979年:长期对立→→→1979年——今:关系逐渐缓和二、同盟会、国民党、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三、国共关系的演变:1、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3)原因:a、社会主要矛盾: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可能性: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4)意义:1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2为中国革命的前行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影响、掌握了武装、受到了洗礼)(6)破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中共:年幼、右倾错误(7)形成过程: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作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实现(国民党的改组完成)(8)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原因: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原则一致)参加阶层:工、农、小资、民资(9)合作中的重大事件:①国民革命的兴起: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会议运动(126页)、五卅运动(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为北伐奠定了群众基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②国民革命的发展:北伐战争,国民政府迁到武汉等③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湘赣两省成立总工会、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湖南的农民运动④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2、1927-1937年:十年对峙3、1937-1947年:再合作(4)原因: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1975年抗战时期国共关系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1975年抗战时期国共关系高考历史真题解析

1975年抗战时期国共关系高考历史真题解析1975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展开了一系列的谈判与斗争,这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1975年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真题解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国共关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1975年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背景。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威胁。

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情况下,开始合作抵抗。

然而,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党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1945年,二战结束,国共两党又陷入了内战。

二、1975年国共关系的演变根据历史真题可知,1975年是国共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毛泽东逝世,周恩来去世,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此时的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政治共识的消失:随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逝世,两党领导人的亲密关系消失,政治共识逐渐瓦解。

国共两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也存在巨大分歧。

2.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对于国共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革期间,中共内部出现了左派与右派的明显对立,这使得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3. 政治斗争与谈判:尽管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由于无法形成一位明确的领导人而进入了一段政治动荡的时期,但国共两党仍在政治斗争与谈判中寻求解决方案。

三、国共关系演变的原因要深入理解1975年国共关系的演变,我们需要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

以下是几点可能的原因分析:1. 意识形态分歧加深: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为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曾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共识。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党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2. 权力斗争的影响:在1975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这些事件对国共关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加剧了两党在政治权力上的斗争。

3. 内外因素的交织:国共两党的演变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国际局势、战争形势等均对两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政权更替以及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拥护民主、科学、进步与自由等西方精神,呼吁民主改革、批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

1921年7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同年12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认为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至此,国共两党的历史练习就开始了。

从1923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到192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在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设中分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始于1923年5月5日在广州发表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口号,这个联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然而在1927年,由于国共两党对革命道路的不同看法,这次合作破裂了。

蒋介石发动了“清党运动”,大规模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又达成了第二次合作。

双方在土地改革、军队整编、政府改革等许多方面展开合作,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陈济棠部,建设了新中国的社会基础。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是一个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过程。

二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还能够延续多久,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国家团结、民族统一、和平稳定,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
一、国共两党的历史
二、20—40年代国共关系变化特征
合作
1924
分裂
1927
合作
1937
分裂
1946
国民党的演变
1、演变:1905年成立同盟会 成立中华革命党 1924年改组国民党
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重建中国国民党
2、代表的阶级利益: 资产阶级 四个联合阶级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3、形式:有无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政治纲领; 4、合作方式;5、政权和军队的掌握; 6、内部斗争不同;7、结果不同。
对国共两党关系历史的思考
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 命时期,两党辆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两党分裂和内战完全是国民党反动分子反共反人民 的结果,给人民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帝国主义 的侵略有机可趁;
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分裂原因:

阶级利益有本质区别



新中国的成立
分裂结果:解放战争
祖国至今尚未统一
从国共分分合合的历史中分析:
1、制约国共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1)只要从民族利益出发,合作就能实现导,分裂则由国民党造成
阶级利益的差异

分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表 现:围剿与反围剿
分裂结果: 造成国共十年对峙, 日本乘机发动侵华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图示
国民党 对共产 党政策 及事件
政策 屠杀 五次反革命“围剿”

国共关系的变化

国共关系的变化
2.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 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 的道路。
3.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 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 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 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 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规律性
演变规律: 合作—分裂—合作—分裂—改善 影响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原因) 2.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外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点 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反北洋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对日本 反对日本帝国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 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在台湾问题上开始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认识
1.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 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 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 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 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 侨的坚决反对。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国共关系是中国国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起伏和波折。

在不同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态势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差异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国共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差异开始在1920年代初形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

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社会主义目标。

而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种意识形态差异让两个党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加剧了冲突和对抗。

2. 外部因素在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使国共两党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派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由于两派的理念和方法不同,这种扩大力量的竞争很快就会转变为对立和冲突。

3. 外交压力在抗日战争中,国共联盟得以建立,两党间长期持续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强硬的干预,试图将国共党视为共产主义威胁,支持国民党继续掌权。

外交压力加剧了国共关系的紧张,事件在国共问题中屡屡出现。

4. 领导人的变化在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领导人的个性和态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家和政治的态度不同,对两党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念,推动了农村革命,强调党的绝对领导。

而蒋介石则注重中央集权,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

这种不同的领导观念和风格,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和转折。

5. 社会和经济变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也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导致了革命风潮的高涨,共产党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


红军长征、西安事变等

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国共内战: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等
都为了完成共同的革命任务,打败共同的敌人而形成; 都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 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 都取得一定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进程; 最后都破裂,进入国共内战时期。
启示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合作
斗争
合作
斗争
1924年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1946年 1949年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红军长征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 重庆谈判 挺进中原 解放南京
合作 对峙
再合作
再对峙
分组收集国共两党在各个时期分别发生了哪些事件? 选择其中某一事件进行具体描述。
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等
合 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围剿”与反“围剿”,
的召开

创办黄埔军校, 领导北伐战争, 基本上推翻北 洋军阀的统治。
共同敌人:帝 国主义和封建 军阀(反帝反 封建)

线
第 一 次 分 裂

地 革 命 时
19271937
四一二 反革命 政变
/

导致大革命的 失败,国共十 年对峙;内战 给日本侵华以 可乘之机
蒋介石等人叛 变,屠杀共产 党人和革命群 众。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时 期
时 间


形成 战线
成果/影响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演变。

通过党与国之间持续变化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始两党竞争二十世纪初,中国86年晚明统一后,中国早期的政治环境十分稳定,民族团结是政治发展的基础。

但是,随着在战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革命思想在当时不断传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发展和壮大,两党相互竞争,争夺政权,赢得了国内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1924年以前,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展比较良好,甚至可以说是合作关系。

两党同意“改朝换代”,联合抗击“革命”和“反革命”,共同参加反帝运动。

尽管后来共产党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行动,但总体上,两党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它们有着紧密的关系。

2、1924年以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演变为两党之间的激烈竞争、互相对立的局面。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五•一”政变,屠杀了共产党党员,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国民党在此后更进一步强化战略,加强抗日,抑制共产党在此期间的发展。

三、中国近现代史对国共关系的影响1、近代以来,国共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化,它们在许多地方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2、战争:在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力量之间同盟战争层出不穷,如二战以及国共共同抗日维权的解放战争。

3、政治:国共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国共共中和谐,取消农民女性葬礼嫁妆等,这些政治变革显著改善了中国社会的状况与制度。

4、经济: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如国共共同执行反补贴等改革,促进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

5、文化: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如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 成果: 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合作破裂:
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 标志事件: “四· 命政变
根本原因: 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权的对峙: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江西瑞金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 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 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其中第五次 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936)
表现
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了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人民坚决要求抗日; 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 国民党递交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合作,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取得 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高考复习专题
近代国共两党 关系专题
一、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合 作(1924——1927)
对 峙(1927——1937) 合 作(1937——1945)
对 峙(1945——1949)
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原因
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 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 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12广东卷)9.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 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 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 士”期盼( )

国共关系

国共关系
陆军义
基础· 整合------国共关系的演变
近代:
1. 大革命前:各自独立从事民主革命
2.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1927.7.15) ——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打倒列强除军阀 合作原因
二七惨案的教训
国民党的条件

合作方式:
共产国际的指示
党内合作

合作结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 革命失败 合作成果: 掀起国民大革命,基本 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 治,……
<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 采取了不同政策和措施。
<四>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历史反复验证了“合则 俱受益,分则两损失”的真理。今天,在邓小平“一 国两制”理论指导下,在爱国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 国共关系处在第三次合作的酝酿之中,祖国统一大 业势在必行,指日可待。
问题2:材料三中哪些结论是不正确的?结合材料 二、四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认为“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中共不加入国民 党则“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中共加入国民党 则“惟本党主义是从”这三个观点不正确。因为从 材料2可知,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把国民 党改组成一个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材料四说明中 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实现中共民主革命的 纲领,从而也是为了实现其最高纲领。
材料八
看图片
图1 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要人 共祭皇帝陵
图2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与 国民党共商国际问题
图3 红军改编后举行抗日宣誓 图4 陈毅团结江苏丹阳的开明人士抗日
问题7:材料七和材料八说明了哪些问题?
两党有着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在外敌入侵之 时必须合作。抗战爆发前后, 国共两党多次进行谈判和亲密接触。两党均为抗 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就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纳如下:(一)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因此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但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于1927年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

那么,国共关系的这段历史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

第一步:同盟会成立国共两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

同盟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治。

1921年,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虽然与同盟会的平台存在差异,但双方都积极参与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步:初次合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之间开始了初次合作。

1923年,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签署了《中俄共同宣言》,决定联合起来打倒北洋政府。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两党理念和目的的差异,合作很快破裂了。

第三步:大革命然而,在1925年到1927年的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共同发动了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北伐战争。

这场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打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门。

但是,由于国共之间的矛盾加深,国民党内部右倾逐渐加强,共产党被打算进入地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第四步:长征接下来的数年间,共产党陷入了很长一段艰苦卓绝的战斗。

国民党军队不断打击,共产党被剿杀得十分惨烈。

1934年,毛泽东领导了红军开始了漫长的长征,跨越了五千多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共产党人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外敌。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再次建立了休战的合作关系。

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和国民党的正面战争互相配合,并在晋南、晋察冀等地建设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步:解放战争1945年,二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逐渐瓦解,最终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抗日战争时期,受国内及国际局势的影响,国共关系经历了对抗—合作—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爆发—西安事变前这一阶段是国共十年对峙的一部分。

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关系破裂。

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连续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陕甘宁边区,并建立根据地。

蒋介石要求中央军尾随追击,同时命令陕西地方部队杨虎城部联合张学良的东北军对陕甘宁边区的红军实施围剿。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空前紧张,与此同时,国内局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伴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面临亡国亡种的威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这也为国共关系走向缓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安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的转折点第二阶段:西安事变后—武汉会战结束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对此予以积极回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国共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结束。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同时也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历史序幕。

国共合作抗日的进程加快。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公开发表谈话,正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红军和南方八省游击队相继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国共产党还在全国多地建立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开展公开或半公开活动。

在正面战场,国共双方开展了多次协同作战,其中尤以平型关战役为典型。

八路军和新四军还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有效地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国民政府为八路军、新四军发放部分军饷和武器装备,一些爱国将领还为中共领导下武装力量的抗日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系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演变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必然选择。按照历史时间,按照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掌握国共双方关系。 1.1924———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 1)原因: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愿望;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进步党及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共产国际的帮助。 ( 2)主要成就: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战争。 ( 3)合作关系的破裂: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2.1927——— 1936年,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 1)原因:国民党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2)表现: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国民党;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政府成对峙状态。 (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因为它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 ( 1)实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日。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 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2)维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为对内积极反共,对外消极抗日,因此掀起反共高潮,如制造皖南事变。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合作关系。 ( 3)破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破坏民主共和。 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总较量 ( 1)政治斗争: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斗争、政治协商会议斗争、“制宪国大”斗争和北平谈判斗争,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 ( 2)军事斗争: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战略反攻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三大战役
成为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 1949年 4月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 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