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四)1945年8月——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等。但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1946年6月派军队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中共领导人民通过四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的爱国将领逐渐接受中共的“一致对外”主张,并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随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因此,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不同党派认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排除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再次实现合作,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国共两党的伟大使命。
国共关系发展的认识
国共关系发展的认识国共两党的关系,那可真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啊!回首往昔,国共两党在历史的舞台上,时而携手并肩,共御外敌;时而剑拔弩张,互不相容。
这就好像是两个性格迥异的兄弟,有时候能齐心协力为了家族的兴旺而共同奋斗,有时候又会因为各自的想法和利益闹得不可开交。
在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就像是找到了共同目标的伙伴,一起为了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而努力。
那时候,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的局面犹如春风拂面,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着革命的浪潮向前涌进。
然而,好景不长,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势力突然发难,国共合作破裂,这就好比原本一起赶路的伙伴,其中一方突然变了心,背离了当初的约定。
白色恐怖笼罩,共产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共产党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在逆境中崛起。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这一次,面对外敌入侵,两党如同共守家园的战友,摒弃前嫌,携手抵抗日本侵略者。
无数的热血儿女,为了保卫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可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不顾民众的渴望和平的心愿,挑起内战。
这就如同刚刚一起打跑了外贼,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方就又对另一方举起了拳头。
如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过头来看国共关系的发展,怎能不感叹万分?国共合作,国家就能迎来发展和进步;国共对抗,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
这不就跟我们过日子一样吗?一家人如果和和睦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要是整天吵吵闹闹,互相算计,这日子能好吗?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
只有摒弃成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吗?让我们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期待国共两党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
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
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
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
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
[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
近代中国的国共合作与国共冲突
近代中国的国共合作与国共冲突近代中国国共合作与国共冲突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
国共两党始终承担着国家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经历了多年的合作与冲突之后,终于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时期的国共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共合作初期,两党曾经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
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动荡之中,面临着列强的欺凌和割据势力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共两党选择了合作,共同打击外敌,保护国家的利益。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更加紧密地合作,在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的领导下,形成了全国抗战大同盟,并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段时间的国共合作不仅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两党在备战时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相互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两党对于新中国未来发展的理念和政治体制的选择上。
国共两党对于中国未来应该发展为什么样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目标。
共产党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并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国民党则表达了更倾向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
这种不同的理念和目标逐渐导致两党之间的分歧和冲突。
在国共冲突的过程中,中国国共两党通过各种方式来竞争和争夺政权。
这其中包括了长时间的内战和军事冲突,例如国共双方的解放区争夺战、西南战役等。
冲突期间的党内斗争和思想斗争也日益加剧,两党的间谍活动和间谍战争也层出不穷。
这些冲突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创伤,也使得两党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最终,国共两党还是通过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内战,决定共同合作,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建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共两党共同合作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现代中国的执政党。
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国家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的国共合作与冲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国共关系的认识: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政权更替以及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拥护民主、科学、进步与自由等西方精神,呼吁民主改革、批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
1921年7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同年12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认为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至此,国共两党的历史练习就开始了。
从1923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到192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在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设中分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始于1923年5月5日在广州发表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口号,这个联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然而在1927年,由于国共两党对革命道路的不同看法,这次合作破裂了。
蒋介石发动了“清党运动”,大规模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又达成了第二次合作。
双方在土地改革、军队整编、政府改革等许多方面展开合作,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陈济棠部,建设了新中国的社会基础。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是一个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过程。
二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还能够延续多久,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国家团结、民族统一、和平稳定,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国共关系是中国国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起伏和波折。
在不同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态势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差异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国共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差异开始在1920年代初形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
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社会主义目标。
而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种意识形态差异让两个党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加剧了冲突和对抗。
2. 外部因素在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使国共两党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派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由于两派的理念和方法不同,这种扩大力量的竞争很快就会转变为对立和冲突。
3. 外交压力在抗日战争中,国共联盟得以建立,两党间长期持续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强硬的干预,试图将国共党视为共产主义威胁,支持国民党继续掌权。
外交压力加剧了国共关系的紧张,事件在国共问题中屡屡出现。
4. 领导人的变化在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领导人的个性和态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家和政治的态度不同,对两党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念,推动了农村革命,强调党的绝对领导。
而蒋介石则注重中央集权,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
这种不同的领导观念和风格,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和转折。
5. 社会和经济变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也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导致了革命风潮的高涨,共产党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研究国共关系史,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从这一特殊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感悟到很多涉及人类文明的启迪和智慧。
对于我们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都有裨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中国正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粉碎台独不仅考验国共两党的智慧,也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因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共关系两次合作和平统一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这里我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界,谈谈国共两党80余年来的恩恩怨怨,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1949年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
两党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与苏俄互利情况下达成的。
而第二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国难当前,再加上人民的意愿,于是两党抛开私恣,共同合作以抗日。
抗日胜利后,两党再起冲突。
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而于国民党被逼退守台湾前,国共关系大致可分为四期。
1923 - 1927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这时国民党容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力量。
1927 - 1937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这期将中共逐出国民党,进而清剿及消灭。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doc
问题: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较缓和的局面。
在这里我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谈谈其对国家统一的意义及对此的一点肤浅感想!1、国共两党关系演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1)各自独立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2)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历史影响:导致大革命的兴起,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沉重的打击(3)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历史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6年)--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历史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侵略屡败的局面;(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历史影响:导致了双方3年多的内战,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6)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①.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②.表现:政治上对立,军事上对抗,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
③.历史影响: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7)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演变。
通过党与国之间持续变化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始两党竞争二十世纪初,中国86年晚明统一后,中国早期的政治环境十分稳定,民族团结是政治发展的基础。
但是,随着在战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革命思想在当时不断传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发展和壮大,两党相互竞争,争夺政权,赢得了国内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1924年以前,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展比较良好,甚至可以说是合作关系。
两党同意“改朝换代”,联合抗击“革命”和“反革命”,共同参加反帝运动。
尽管后来共产党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行动,但总体上,两党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它们有着紧密的关系。
2、1924年以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演变为两党之间的激烈竞争、互相对立的局面。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五•一”政变,屠杀了共产党党员,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国民党在此后更进一步强化战略,加强抗日,抑制共产党在此期间的发展。
三、中国近现代史对国共关系的影响1、近代以来,国共关系的发展不断深化,它们在许多地方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2、战争:在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力量之间同盟战争层出不穷,如二战以及国共共同抗日维权的解放战争。
3、政治:国共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国共共中和谐,取消农民女性葬礼嫁妆等,这些政治变革显著改善了中国社会的状况与制度。
4、经济: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如国共共同执行反补贴等改革,促进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
5、文化:国共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如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
(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
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合作-对抗的过程,决定国共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国共两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都适时调整政策,进行合作。
由于国共两党性质有着本质区别,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合作只是暂时的。
“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携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近代国共关系
浅谈近代国共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政坛上最复杂、最基本、影响最大的党派关系。
分析国共关系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合作与分裂是国共关系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
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日战争时期,国共之间处于合作状态;而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之间则处于分裂的、对立的状态。
纵观国共关系的变化,不难看出,两次合作共产党都是推动者,第二次合作中更是倡导者,而国民党则充当了合作的终结者和破坏者的角色。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国民党始终徘徊于如何处理好中华民族利益和维护自身政党私利这对矛盾之中,处理好了,便呈现为国共合作;处理不好,便呈现为国共分裂。
换句话说,只要国民党真诚地为中华民族前途考虑,合作就顺利,否则就会坎坷不断。
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孙中山先生以民族利益为重,双方从酝酿到合作仅用一年多的时间。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民族利益受到侵犯时,蒋介石政府从执行不抵抗政策到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其实质仍是对日妥协,围剿红军。
直到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才被迫抗日,最终在“八.一三”事变发生,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危及到自身统治的情况下,才被迫发表自卫声明,这样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而中共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都说明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合作俱荣,分裂俱损。
第一次国共合作,目的在与反对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三派旧军阀。
从结果看,虽然没有取得彻底的,但功绩不小,称得上取得了有限的胜利。
第二次合作,目的在于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个任务最终完成了,因而是一次成功的合作。
经过每一次的合作,国共的力量都获得了发展。
但当国共分裂,国民党残酷屠杀共产党人时,共产党人的损失自然不必重提,但国民党也因此逐渐失掉人心,成为其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教训引人深思。
中共与国共合作的演变与分裂
中共与国共合作的演变与分裂近代中国历经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其中中共与国共合作的演变与分裂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初期合作与共同斗争中共与国共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混乱局势。
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共与国共两党开始了初步的合作。
他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共同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这一时期的合作关系奠定了中共与国共之间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的巩固与共同建设在国共合作的初期,两党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他们致力于改革军队、整顿政府、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共同为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
在这一时期,两党合作紧密,共同面对着国内外的各种挑战。
他们共同组织了一系列的抗日战争,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合作的矛盾与分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与国共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出现了矛盾和分歧。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党对于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中共坚持以农民为基础的农村革命,而国共则更加注重城市的工人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种思想上的差异逐渐导致了两党之间的分裂。
四、合作的终结与内战爆发随着合作关系的破裂,中共与国共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这场内战持续了多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破坏。
最终,中共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共合作彻底终结。
五、合作的反思与启示中共与国共合作的演变与分裂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反思和启示。
首先,合作需要建立在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基础上,只有真正的共识才能使合作持久稳固。
其次,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需要及时解决,避免积累成为不可调和的冲突。
最后,合作需要平等互利,不能出现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情况,否则合作关系将难以维持。
总结起来,中共与国共合作的演变与分裂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② 成果: 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合作破裂:
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 标志事件: “四· 命政变
根本原因: 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权的对峙: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江西瑞金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 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 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其中第五次 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936)
表现
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了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人民坚决要求抗日; 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 国民党递交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合作,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取得 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高考复习专题
近代国共两党 关系专题
一、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合 作(1924——1927)
对 峙(1927——1937) 合 作(1937——1945)
对 峙(1945——1949)
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原因
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 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 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12广东卷)9.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 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 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 士”期盼( )
国共关系的看法
国共关系的看法
国共关系是中国政治论坛的热门话题,因为这种关系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新时期,国共关系已由摩擦和冲突转向竞争和合作。
中共关系实质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改组,它也是开放和改革中国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
国共关系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但自20世纪以来,国共关系一直处于动荡变化之中。
20世纪初,国共关系处于隐晦的状态,党派差异存在,但双方尚未正式宣布彼此存在矛盾或敌对关系。
自1920年国民党成立以来,国共关系便逐渐恶化。
1921年,中共成立,两党交恶,开始出现冲突,如1927年国民党军队镇压中共。
抗日战争期间,两党合作抗日但又出现冲突,1949年革命胜利后,解放军占领北洋,国民党退出,国共关系进入新阶段,共产党独揽大权,张择竭去世后,中共新领导人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政策,国共关系也迎来新变化。
国共关系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反对政治,民主,法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分歧。
虽然双方发表的公开声明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但实际上两党之间仍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近年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变化,国共关系已转向竞争与合作。
在财政,军事,外交等方面,政府和党早已成为合作伙伴,国家议会也从竞争发展成互相尊重,以实现共同目标。
国共关系的未来
尽管在政治上仍存在冲突,但未来国共关系仍将以合作为导向,双方都应以更加宽容和务实的态度携手前进,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丰富,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国共关系将更为稳定,拓展更多的合作空间,推动中国更好的未来。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就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纳如下:(一)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因此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但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于1927年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
近代史国共关系发展史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
那么,国共关系的这段历史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
第一步:同盟会成立国共两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
同盟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治。
1921年,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虽然与同盟会的平台存在差异,但双方都积极参与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二步:初次合作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之间开始了初次合作。
1923年,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签署了《中俄共同宣言》,决定联合起来打倒北洋政府。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两党理念和目的的差异,合作很快破裂了。
第三步:大革命然而,在1925年到1927年的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共同发动了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北伐战争。
这场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打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门。
但是,由于国共之间的矛盾加深,国民党内部右倾逐渐加强,共产党被打算进入地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屠杀,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第四步:长征接下来的数年间,共产党陷入了很长一段艰苦卓绝的战斗。
国民党军队不断打击,共产党被剿杀得十分惨烈。
1934年,毛泽东领导了红军开始了漫长的长征,跨越了五千多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共产党人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度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外敌。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再次建立了休战的合作关系。
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和国民党的正面战争互相配合,并在晋南、晋察冀等地建设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步:解放战争1945年,二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逐渐瓦解,最终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也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有合作,也有分裂。
一、从合作到对峙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统一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走民主共和、政党政治的道路-即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阻止国民党重新组阁,1913 年春,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制造了“宋教仁案”。
1914年初又解散了国民党,废除了《临时约法》,这些标志着政党政治幻想的破灭。
袁世凯死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民党为维护共和制度,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作为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急于寻找一条既能实现其政治主张又能救万民于水火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当时,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但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七惨案”。
此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
[1]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且两党当时的政治主张与宗旨具有相似性,面对共同且强大的敌对势力,国共都有着合作愿望和现实需要。
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有着比国民党更深刻的国际背景。
中共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共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共产国际在中共派有代表,并随时参与党的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力。
而当时的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其成功的经验是国民党所要借鉴的,中共正是其所利用的渠道。
出于战略利益,共产国际和中共向革命失败而苦闷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
吸收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为失意中的国民党送来新的血液。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国民党控制区迅速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并继续向北推进;广大人民群众也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但合作中,中共没有在领导权上提出要求,从而处于从属地位,国民党处于主导地位。
1925年,国民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首的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此时,中国人民同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
[2] 二、从对峙再到合作1927年7月到1936年12月,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峙,表现为屠杀与反屠杀、围剿与反围剿的对峙。
“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年,中共领导并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来回应国民党的屠杀。
三大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这就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害怕。
从1930 年底至1933 年10 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
红军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反围剿。
并于1931年建立了红色政权,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国民党大力围剿红军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此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急关头,必须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中共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并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1937年7月15日,中共向国民党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希望国民党新闻机关早日发表。
[3] 1937年9月22日,《宣言》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
23日,蒋介石就《宣言》发表谈话:承认《宣言》是“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中华民族既已一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坚守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中华民族之力量,自己自助,以抵抗暴敌,挽救危亡”。
谈话也承认了中共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4] 国共二次合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内,国共二次合作结束了国共两党十年分裂的局面,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反映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从而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洗刷了百余年的民族耻辱;国际上,国共二次合作有利于抗日战争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援助,抗日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共两党都通过合作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国民党通过合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共产党则扩大了自身实力,从而为新民主广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实力基础。
三、从合作再到破裂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蒋介石奉行专制、独裁、反共的政策,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中共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粉碎国民党的阴谋。
国共两党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
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中共领导人民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败退台湾,致使台湾和大陆分离,祖国至今不能实现统一。
四、结束语1924至—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分则两伤”,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祖国统一一定能实现。
国共两党关系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
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
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
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
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
二相关链接:1国民党的组织和性质的演变:(1)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由兴中会、华兴会等成立中国同盟会并阐发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同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但1913年被袁世凯下令解散。
(4)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5)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6)1948年原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分子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我国现存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结果:(1)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起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3)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陷入内战,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国民党败逃台湾,从此祖国大陆与台湾处于分裂状态。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6)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4.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思考:(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
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两党分裂和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4)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国共两党合作,精诚团结、以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