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现象,如夏天自行车轮胎容易爆裂,冬天轮胎容易漏气,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温度对空气体积有影响。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水、铁器等,并记录下来。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现象的敏锐性。
2. 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观察其他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情况。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活动,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热胀冷缩装置,观察不同温度下空气体积的变化。
2. 邀请科学家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课件: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动画演示、实验步骤等。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难点: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冰块、热水、记录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冰块。
(2)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体积。
b. 将热水倒入玻璃瓶,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气球体积。
c. 将冰块放入玻璃瓶,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气球体积。
(3)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规律。
3.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观察并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知识拓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和观察日记,评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实际现象。
七、教学进度安排:1. 预习: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空气热胀冷缩的相关知识,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授课:第1-2课时用于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并进行讨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空间大小从游戏中明白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提示】从游戏中明白:空气微粒运动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空气就膨胀2、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1)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①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②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三、课堂练习:判断题1、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剧烈和扩大。
2、空气的热胀冷缩变化没有水明显。
3、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4、热水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
5、热气球升空是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6、自行车保胎多发生在冬季。
四、拓展提高:用空气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现象①暖壶倒满开水后,塞子为什么会蹦出来?【提示】因为热水瓶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②冬天,闲置的篮球、排球和足球会变瘪,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提示】因为冬天温度低,球里的空气体积变小收缩。
五、作业布置小调查: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填写游戏手册提出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认真听独立完成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交流课后完成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总结课堂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了解热胀冷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在科学探究中,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图面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游戏”解释现象,体会到热无处不在,培养了浓厚的科学兴趣。
板书板书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4-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拟”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用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懂得空气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速度有关,试着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器材一组;乒乓球两个;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器材六组;热胀喷泉实验器材两组;课件。
教学过程:一、魔术激趣,引入新课1.谈话激趣,魔术演示。
2.设疑引入,板书课题。
二、走进生活,初步感知1.播放视频,创设问题情境2.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巧解问题三、猜想验证,探究新知(空气热胀冷缩分组实验)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交流,分享实验方案3.梳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4.引导猜想实验结果5.指导学生操作实验6.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四、对比实验,提升认识(水与空气热胀冷缩的对比实验)1.提出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与水的热胀冷缩谁的本领大?2.老师演示对比实验(七彩喷泉实验),学生观察3.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五、分析原理,揭示本质1.播放微课《物质热胀冷缩的原因》2.游戏模拟,感悟体验六、拓展延伸,揭秘开课魔术七、综合应用,巩固提升八、盘点收获,全课小结【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后体积增大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温度计。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气球,提问:你们发现气球有什么特点?3. 揭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 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的大小。
b. 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c. 将气球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收缩情况。
d. 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实验现象:空气为什么会在温度变化时膨胀或收缩?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空气在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在受冷时,分子运动减慢,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2. 讲解实验原理:热水使空气受热膨胀,冷水使空气受冷收缩。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家庭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气球或塑料瓶在温度变化时的现象。
2.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是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继续关注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由于空气肉眼看不到,所以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难度。
不过学生有了前面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学生学习本课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迁移,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材料,设计实验,观察空气体积在受热、受冷时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首先以游戏导入,提出问题。
目的是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渗透研究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
其次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的材料有多种,学生可以从中选取需要的材料进行设计。
这样给学生的'设计空间。
不同组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对气体在受热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观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交流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保持研究物质热胀冷缩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对比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瓶、红水、带玻璃弯管的胶塞、热水、烧杯、水槽分组实验材料:烧瓶、气球、烧杯2个、热水、冷水、瘪乒乓球2个、软包装饮料盒、可以弯折的吸管、橡皮泥。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设计:用什么容器收集空气如何将空气密封如何看到空气体积的变化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出示实验装置:将弯折的玻璃管穿过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一点红色水并保持红色水停留在玻璃管中。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
4.空氣的熱脹冷縮【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2.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1.引入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後,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2.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呢?(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預設: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我們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氣的體積變化是需要其它物體的,可以用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設計各種可能想到的實驗方法,所以教師要充分準備一些實驗材料如氣球、液柱、紅墨水......)(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麼解釋熱脹冷縮現象1. 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麼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裡跳躍時,哪種情況下佔據的空間大?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
3.交流:從遊戲中我們明白了什麼?建立我們的假說。
(預設:這個遊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空氣的熱脹冷縮受熱體積脹大空氣熱脹冷縮受冷體積縮小。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理解空气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管、水槽、冰块、热水、秒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体积为什么会变化。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空气体积是否受温度影响。
(2)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注意事项。
(4)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空气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实验,讲解实验过程及结论。
(3)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讨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及结论。
2. 家庭小实验:观察家中气体(如天然气、空调制冷剂等)的热胀冷缩现象。
3. 思考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解释?六、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空气体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 学生分享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结,强调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八、课后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家庭小实验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引言:本次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与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热能会使空气分子活动加快;2.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3.能够观察、记录并解释热胀冷缩现象;4.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空气球、水杯、生活用火柴或蜡烛、透明塑料瓶、水和冰块。
2.教材:小学科学4课本《空气的热胀冷缩》。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能举例说明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简要的讨论。
2.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本的介绍,讲解空气是由很多个微小分子组成的,并且这些分子不停地在运动。
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会加快,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增大,空气体积就会扩大,形成“热胀”。
而当温度下降时,空气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空气体积就会缩小,形成“冷缩”。
3.实验操作(15分钟):首先,老师展示一个实验:将一个空气球放在生活用火柴或蜡烛的火焰上加热一会儿,然后迅速取下火焰,观察空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拿一个透明塑料瓶,将瓶子口塞住,然后用手轻轻摩擦塑料瓶的身体几秒钟,再将手拿开。
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并让学生解释其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摩擦产生了热量,导致了空气的热胀现象。
4.实验讨论与总结(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
鼓励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原理,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论。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出相关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加热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加快?”、“为什么冷却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减慢?”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观察到哪些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等等。
5.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运用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特性?例如,热气球、温度计等。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因。
2.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水、温度计、灭火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魔术表演,引起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c.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分析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4. 小结与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学生思考空气热胀冷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写一篇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科普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3. 作业完成评估: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练习题的正确率、家庭小实验的创新性和科普作文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是否合理运用了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1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
二、【内容分析】本课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用上节课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仪器图片给于提示。
“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一个高潮,用游戏,生动形象的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感受了探究科学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任务,随着活动的展开,会发现一些问题,接着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但是我班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在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建立自己的假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学习目标】1、学生根据实验台上的实验器材,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实验,发现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学生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亲身体验热胀冷缩,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建立自己的假说。
五、【评价设计】目标一检测:小组交流、讨论: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了,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
目标二检测:学生填空练习、小组内说一说、指名填空,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建立自己的假说。
六、【学习过程】(一)引入课题,出示目标: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二)通过实验验证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师生交流,确定方法:用实验台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问题。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实验操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会发生热胀冷缩。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精品教案)《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
(精品教案)《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讲课稿,讲课稿是举行讲课预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样才干写出优秀的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胀冷缩》讲课稿,欢迎大伙儿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大伙儿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梁xx,来自xx学校。
我本次讲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讲讲我的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具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质亟待提高,别能再让外国人讲我们中国的学生基本上高分低能。
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质,小学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竟然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啥理由别上好科学课呢?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刻关系,我别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算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而探索最重要途径算是实验。
因此,在此我郑重讲明我的一具观点,也是我本次讲课的主题,那算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讲讲为啥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那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
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觉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分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
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经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看,发觉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别是很明显。
而我们这一课将经过另一具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
当我们经过那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明显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热胀冷缩并分析实验。
【教学难点】1.设计并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并作合理解释。
2.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过程。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烧杯、一个锥形瓶、一只气球。
【教学过程】
【教学板书】(PPT上演示)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气球实验):①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胀大。
②锥形瓶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小。
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烧瓶实验):①水面冒泡(空气体积变大)。
②红色水进入玻璃管(空气体积变小)(备注;用红色水更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三、微观模拟空气的热胀冷缩:模型构建--过程模拟--含义解释。
四、什么是热胀冷缩及运用。
【教学反思】
1.优点:①教学思路清晰,内容详实。
②各环节衔接得当。
2.缺点:①PPT字数太多,内容虽丰富但略显冗长。
②讲课语气过于成人化,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
③实验设计过于专业化,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另外语言要通俗易懂。
④章节总结太多导致拖堂了几分钟,以后要注意。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设计大家好!今天我的科学实验课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改进创新、实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演示。
一、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次实验教学是让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目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次实验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实验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科学知识: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质疑、交流、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通过本次实验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原理通过密封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胀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四、实验器材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本次实验教学材料做了创新性的准备:每组准备:材料盒、烧杯、烧瓶、带瓶塞的玻璃管、透明塑料管、热水、凉水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滴管、红墨水、热水、课件等。
五、实验内容教科书中这两节实验课内容为,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
六、当前实验的不足在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在前一课“液体热胀冷缩”学习的基础上,教科书直接出示空烧瓶,教师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会想到教材给出的原实验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原实验设计)先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上,再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让瓶内空气受热,即可看到气球慢慢地鼓起来。
然后,把锥形瓶移至冷水,又可见气球变小,瘪下去了。
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并为学好固体的热胀冷缩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只从这一个实验就得出结论,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基于这种情况,我特意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液体热胀冷缩,那空气呢?学生很容易想到,但是微粒运动层面可能比较难以接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老师遇上一个难题:有一个乒乓球给凹了进去,丢之可惜,留着又没法使用,谁有办法给修复吗?学生发表意见。
按学生说的方法修复兵乒球,具体操作。
2.师: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可以修复兵乒球呢?学生发表意见(到底是兵乒球的外皮塑料在受热膨胀呢,还是里面的气体在受热膨胀呢?)3.师: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二、设计实验,方法验证1.设计实验: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教师给每组准备的器材都不一样,开动脑筋,利用器材)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A.怎样密封容器里的空气?(瓶盖、胶带、水滴、气球)B.怎样让容器里的空气接触不同的温度?(热水、冷水、用手捂、)C.怎样做实验呢?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完整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讲课设计【讲课目标】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试一试用“模型”解说现象。
【讲课要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讲课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说热胀冷缩现象【讲课准备】为每组准备:矿泉水瓶、塑料管、蜡烛、打火机;烧瓶、 L 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讲课过程】一、观察空气能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好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能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日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如何变化?(学生议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议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立方法。
(预设:教师的指引很重要,我们要看到本来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他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资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议论。
(5)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此后体积会胀大,受冷此后体积会减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特别显然,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平和体热胀冷缩的差别)二、怎么解说热胀冷缩现象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一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一种状况下据有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理解了什么?(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质解说,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此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减小。
教科版空气的热胀冷缩优秀教案4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章节课名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不同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重难点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页码内容1.教师上课1.情景导入 1.1还记得这个实验吗?把装有红墨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玻璃管中的液柱会上升;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玻璃管中的液柱会下降。
这说明了红墨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探索新知 1.2那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呢?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吧!1.3 实验材料:小气球、烧瓶、热水、常温水和冰水1.4 实验方案: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参考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利用烧瓶中的已有空气,然后用热水、常温水和冰水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再借助气球、水等可见物体的变化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当烧瓶依次被放入热水、常温水、冰水中,气球的变化情况就是空气的变化情况。
1.5 实验现象:在热水中气球往上鼓起来,在温水中气球保持原来状态,在冷水中气球往下凹下去。
1.6实验结论:我们发现:空气受热时,气球会鼓起来,这说明空气体积膨胀了;空气受冷时,气球会凹进去,这说明空气体积缩小了。
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探索新知 1.7 温度变化了,液体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解释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1.8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视频。
1.9 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就是物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矿泉水瓶、塑料管、蜡烛、打火机;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