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菲特阅读的刊物借鉴情报工作
《巴菲特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巴菲特传》读后感(精选多篇)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启示——读《巴菲特传》有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巴菲特的信徒,每年,他们会像朝圣一样蜂拥到他的故乡,去聆听他条分缕析地讲授投资、经营和金融的秘诀。
金融家们把它的文章奉为《圣经》,像经文一样背诵他的名言。
巴菲特能够拥有那么多信徒,因为他总是能够很快就抓住问题的实质。
在华尔街变得越来越晦涩深奥,让人越来越看不懂,越来越没有信心看明白时,巴菲特却能够像杂货店店员谈论天气一样,把金融向大家讲明白。
在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一个比一个打扮得更像精英时,他是一个出语平凡的美国中西部“可爱大叔”。
在华尔街的精英们运用着各种精密高深的数模工具分析市场时,巴菲特的办公桌上没有股票走势图,没有电脑,有的只是一本剪报册和一台老式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
这般古董级的物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得金融市场是个突兀的另类,标志着巴菲特不变的投资理念,这种理念让他在金融市场上始终以大师的地位独树一帜。
所有巴菲特的信徒都知晓他的投资理念:“内在价值”。
不论是60年代股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还是在80年代杠杆投资盛行的时代,抑或是9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泛滥的时代,巴菲特所寻找的一直是他的老师所称的企业的内在价值不会消减的投资真谛。
巴菲特的信条对资本市场上的人们是一种启示。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本市场自创设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性,“狼”的特性。
在这个纷繁的市场上,股票时而一路高歌,让投机商赚得盆满钵满,时而低沉呻吟,让千万富豪倾家荡产。
市场如同过山车一般刺激着投资者的心脏。
在这个起伏跌宕的战场,疯狂交易成了社会嬗变的代名词,上一秒的英雄可能就是下一秒的败军之将,不存在任何永恒;投资者要做的只有不断地厮杀,不存在片刻安宁;以金钱为名的出卖、背叛,让冷酷、血腥变成了“狼”的荣耀。
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人们唾弃着华尔街上那些贪婪的、强取豪夺的金融家们,把他们当成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虽然人们认同资本的确给社会进步带来贡献,但是人们却对这充满了“晦涩深奥”和“杀戮”的市场越来越没有信心。
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共3篇)
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共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共3篇)文中文件目录巴菲特传读后感1000字《巴菲特传》读后感《巴菲特传》读后感沃伦·股神巴菲特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本家、最顺利的投资者,与比尔?比尔盖茨并列的世界富豪榜。
巴菲特传读后感
巴菲特传读后感读完《巴菲特传》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财富之旅。
要说这感受,那真是犹如在波涛汹涌的股海中乘风破浪,又似在智慧的灯塔下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书中详细讲述了巴菲特从一个普通的小镇少年成长为世界著名投资大师的传奇经历。
他的投资理念和策略,让我这个对投资一知半解的人,也仿佛开了窍。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价值投资的坚持。
不像那些在股市里追涨杀跌、盲目跟风的人,巴菲特总是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一家公司的基本面,评估其真正的价值。
他会关注公司的盈利状况、管理层能力、行业前景等等,而不是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左右。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投资经历,那可真是“血与泪”的教训啊。
有一阵子,我听说某个新兴行业特别火,大家都说能赚大钱。
我连那家公司是做什么的都没搞清楚,就一头扎了进去,投了不少钱。
一开始,股价确实涨了一些,我还暗自得意,觉得自己运气好,眼光准。
可没过多久,形势急转直下,股价一路狂跌,我那点钱几乎亏得血本无归。
当时我那个懊悔啊,真想扇自己两巴掌。
再看看巴菲特,人家从来不会因为一时的热门就盲目出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寻找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公司。
这就好比找对象,不能只看外表长得漂亮,还得了解内在的性格、品德、能力,不然婚后的日子可不好过。
巴菲特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耐心。
他可以长时间持有一家优质公司的股票,不为短期的波动所动摇。
这让我想到我平时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没有耐心坚持下去。
比如说减肥,每次看到别人身材好,我就发誓要减肥,办了健身卡,买了一堆运动装备。
结果去了几次健身房,稍微累一点就放弃了,然后体重又蹭蹭地往上涨。
还有学习新技能也是,想学画画,买了一堆画材,画了几天觉得没进步就扔一边了;想学英语,下载了一堆学习软件,背了几天单词就坚持不下去了。
跟巴菲特一比,我这耐心简直就是负数。
另外,巴菲特对于风险的把控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总是能在投资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巴菲特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巴菲特传》读后感(精选多篇)目录第一篇:《巴菲特传》读后感第二篇:巴菲特传读后感第三篇:巴菲特传读后感第四篇:成功是如何炼成的——《巴菲特传》读后感第五篇:巴菲特传读后感静静的,等待花开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巴菲特传》读后感沃伦.巴菲特--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最成功的投资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世界富豪。
有人说,作管理的人,一定读一读德鲁克的专著,作投资的一定要了解巴菲特。
作为这样一个凝企业管理和投资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巴菲特成为人们追逐的明星和学习的凯模。
怀着同样的敬慕与好奇,购得这本书--《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斯坦。
通过本书了解了巴菲特成长与财富积累的历程。
变化的只是财富数字的不断累积,不变的是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信条。
巴菲特从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名著《聪明的投资人》中,悟出了投资的真蒂: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价值投资。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投资股票不是简单盯住低买高卖就可以真正的成功的。
而是要看到价格背后,投资对象的价值。
巴菲特对于自己投资股票的秘诀常解释为:别人疯狂我害怕,别人害怕我疯狂。
巴菲特的在成功正是在于他从不盲目从众、从不道听途说,而是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出判断。
他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专注工作和不受外界干扰。
我想这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吧。
他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道理,同时告诉我们“世上就怕认真二字”。
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工作当中,要学习这种独立思考模式,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
当然切记不要走向极--固执已见、盲目自大、标新立异。
巴菲特懂得适时收手,激流勇退,也懂得逆流而上,独辟奚径。
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智慧。
《道德经》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贪婪者受到了惩罚;巴菲特一生都在追逐最具价值的股票,它看到股票背后的长期价值,他同时更加相信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的品格。
凯瑟琳与墨菲都是他认为可信赖的人。
所以对于他们的股票巴菲特始终不离不弃。
巴菲特传读后感6篇
巴菲特传读后感6篇读后感需要结合故事情节,并且注重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通过读后感,我们能看出你在写作时是否投入了足够的心思,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巴菲特传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巴菲特传读后感篇1选择一只股票靠的并不是旁人信口开河的评价,而是要靠事实说话,格雷厄姆逃脱了股民在博弈中的心理悖论,他认为股市像一个投票机,数不甚数的投资人会通过这个市场来投票,而秘诀便是理性价值评判,当股价远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坚决买进,同时坚信股价会有补涨的那一天。
巴菲特将作为偶像的格雷厄姆的话铭记在心,并且巴菲特恰恰也是这样做的,他被人们称作是奥马哈的先知,就是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
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
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
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
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市场的大起大落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性,从1969年的牛市狂热中退出市场,到1973年市场暴跌后勇敢挺进,巴菲特的成功也正是在于他从不盲目从众、从不道听途说,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作出理性的判断。
他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立思考能力,他超乎寻常地专注工作,保持不受外界干扰。
我想这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吧。
巴菲特的成功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告诉我们如何在嘈杂的社会中大隐于世,保持一份理性。
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工作当中,要学习这种独立思考模式,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
当然切记不要走向极端,固执已见、盲目自大、标新立异。
巴菲特传读后感篇2巴菲特说投资理财很重要,巴菲特很朴实,我们和巴菲特的不同在于有没有坚持做自己爱做的事。
重要的话一般都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但有了想法就去行动是沃伦的准则。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巴菲特的家人对巴菲特有什么影响呢?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在证券公司工作过,影响了巴菲特的兴趣爱好。
巴菲特传读后感
巴菲特传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像在沙漠中找到了一片绿洲。
最近,我读了《巴菲特传》,这可真是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
说起巴菲特,那可是投资界的传奇人物。
在这本书里,我仿佛跟着他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商业冒险。
书中详细讲述了巴菲特的成长历程,他并非出生在富贵之家,却凭借着自己对投资的独特见解和坚定信念,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对数字和商业的浓厚兴趣,送报纸、卖汽水,这些小小的尝试都为他日后的投资之路奠定了基础。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巴菲特对于价值投资的坚持。
他不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而是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寻找那些被低估的优质企业。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投资经历,虽然和巴菲特的大手笔没法比,但也让我深有感触。
那是几年前,我手里有点闲钱,想着投资点什么。
当时股市正热,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着买哪只股票能赚钱。
我跟着朋友的推荐,买了一只据说有内幕消息的股票。
刚开始,股价确实涨了一点,我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赚钱太容易了。
可没过多久,股市风云突变,那只股票一路下跌,我慌了神,赶紧割肉止损。
这一次的失败让我损失了不少钱,也让我明白了盲目跟风是不行的。
而巴菲特就不一样了,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管理层能力、行业前景等等。
他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判断,这种独立思考和坚定的信念真的太值得我学习了。
还有一件事让我对巴菲特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一次经济危机中,很多投资者都恐慌抛售手中的股票,市场一片混乱。
但巴菲特却看到了危机中的机遇,他大胆地买入那些优质企业的股票,因为他相信这些企业的价值最终会被市场认可。
果不其然,在危机过后,他赚得盆满钵满。
对比之下,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容易失去信心,选择退缩。
而巴菲特的故事告诉我,只有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和勇气,才能发现隐藏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投资和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
巴菲特不仅是一个投资大师,更是一个生活的智者。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让我们来谈谈巴菲特是谁。
他是一位伟大的投资家和企业家,拥有辉煌的投资业绩和惊人的财富。
他继承并发扬了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深入研究企业的基本面,选择具有竞争优势和良好管理的公司进行投资,长期持有,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股神”这一头衔或许是对他最大的误解。
虽然巴菲特在股票投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的投资策略和方法并非只适用于股票市场。
实际上,他的投资哲学可以应用于各种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债券、衍生品等。
那么,为什么巴菲特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作者在书中大致讲述了巴菲特的家庭背景和经历过的教育,这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以上的家庭,父亲曾任银行职员,大萧条失业后开办了自己的证券经济公司,后来参政并当选国会议员。
巴菲特从小便耳濡目染了大量证券投资的信息,并且阅读了其父亲书房关于投资的所有书籍,还在其父亲的带领下拜访了高盛的合伙人。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超群的智力为巴菲特奠定了成功投资的物质基础。
然而,仅仅依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智力是不足以解释巴菲特的成功的。
正如作者所强调的,巴菲特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他从小便想尽一切办法赚钱,送报纸是他最爱的工作,因为可以像个老板一样规划自己的路线。
这种对赚钱的极度渴望让他竭尽全力奋斗终生,而他又都认为赚钱的过程也应该合法合规。
他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中,还体现在他的生活中。
他至今仍居住在奥马哈一所普通的住宅里,生活简朴,对子女严格的同时却将大部分的资产捐赠给社会。
他说他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种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除了对投资的热爱和专注,巴菲特的道德和品质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和品质原则,不做任何违法违规的事情。
他认为,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创造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这种道德和品质原则不仅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和尊重,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巴菲特最推崇的十本书之二《聪明的投资者》(下)(20210210162840)
巴菲特最推崇的十本书之二《聪明的投资者》(下)格雷厄姆独立完成《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修订,他并不完全赞同巴菲特的改动。
本•格雷厄姆非常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议读者应该从书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观点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
他并不认为学生、读者或同行们应该与他提出的原则或其他人提出的原则严格地保持一致。
格雷厄姆经常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进行检查,提岀挑战。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格雷厄姆才会每隔5到8年就对《聪明的投资者》进行一次修订,—第一版,1954年第二版,1965年第三版,1973年第四版。
第四版是格雷厄姆本人修订的最后版本,巴菲特明显最推荐《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巴菲特本人为格雷厄姆修订第4版提供了很多帮助,二是格雷厄姆去世后巴菲特专门给第四版写了序言。
根据《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Benjamin Graham on Value Investing : Lessons fro mt he Dean of Wall S treet” by Ja Lowe ) 书中第12章的记载,格雷厄姆晚年的健康状况曰趋恶化,但他仍坚持修订《聪明的投资者》。
1973年,79岁的格雷厄姆修订的《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终于问世了,这里而凝结着他的学生和密友巴菲特的支持和帮助。
畅销书《金钱游戏》和《超级金钱》的作者亚当•史密斯说,1970 年,格雷厄姆从法国回来时,邀请亚当•史密斯在皇宫大酒店共进早餐,在席间谈到了与人合作修订《聪明的投资者》的想法。
史密斯说,本当时的唯一人选是沃伦•巴菲特(详见《超级金钱》XX年版序言)。
格雷厄姆的确找了他的学生巴菲特。
巴菲特说:“格雷厄姆当时正在住院,他让我去一趟,还请我参加修订工作。
哈珀公司支持他于是我就答应了。
”如果本没有生病,巴菲特或许也会答应他的请求。
巴菲特初次阅读这木书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他在1970年给本写信说,在那之前他的投资一直是“激情而非理智的”(这似乎不假,因为巴菲特第一次看到《聪明的投资者》时才19岁)。
介绍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书籍
介绍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书籍摘要:一、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概述二、推荐的几本关于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书籍三、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核心要点四、如何运用巴菲特投资策略进行投资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概述巴菲特,被誉为“股神”,其投资策略备受投资者关注。
他的投资理念强调价值投资,即寻找被市场低估的优质公司,并长期持有。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核心在于选择具有良好盈利前景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购买。
他的投资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被誉为长期投资的成功之道。
二、推荐的几本关于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书籍1.《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收录了巴菲特多年来的投资心得和智慧,是了解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必读书籍。
2.《巴菲特投资策略》: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包括选股、估值、市场、买价、组合等方面的内容,适合投资者学习。
3.《巴菲特传》:这本书讲述了巴菲特的人生经历和投资生涯,让读者深入了解巴菲特的成长过程和投资心得。
4.《巴菲特投资原则》:这本书总结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包括不要在意短期行情、关注企业基本面等,对投资者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三、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核心要点1.关注优质企业:巴菲特强调选择具有良好盈利前景、强大竞争力和较高经济商誉的企业。
2.合理价格购买:巴菲特主张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质企业的股票,从而确保投资回报。
3.长期持有:巴菲特是著名的长线投资者,他认为投资应该是长期的,以便让利润持续积累。
4.注重资金管理:巴菲特强调资金安全性,始终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以应对市场波动。
5.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巴菲特主张投资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只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
四、如何运用巴菲特投资策略进行投资1.深入了解企业:投资者需要对企业的业务、盈利能力、竞争优势等方面有深入了解。
2.确定合理估值: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评估企业的价值,找到被市场低估的优质公司。
3.关注市场时机:在市场低迷时购买优质股票,而在市场繁荣时谨慎投资。
巴菲特的护城河--读书报告
《巴菲特的护城河》读书报告全书概要通过阐述所谓的“经济护城河”概念,以帮助投资者寻找合理的投资对象。
全书的逻辑框架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发现巴菲特的护城河源于四大竞争优势,而本质上是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在股票投资中的体现。
五种力量包括来自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来自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来自现有竞争者的威胁,来自替代品的威胁等。
本书的具体逻辑框架如下:几点思考第一点:经济护城河与竞争优势阅读本书发现,全书的核心主要在于阐述“经济护城河”这一概念,包括经济护城河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护城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发现经济护城河,经济护城河价值是如何度量的,如何识别并长久维持经济护城河,寻找拥有宽经济护城河的好公司的标准和经验有哪些等等。
全书紧紧围绕“经济护城河”这一概念展开论述的,经济护城河的本质是企业能常年保持竞争优势的结构性特征,而这种特征恰恰是其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品质。
显然,经济护城河与竞争优势是紧密相关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谓的竞争优势,首先是一种特质,只要竞争者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特质,它就具有某种竞争优势;这种独特或特质就是不同于别的竞争者的东西,如企业的创新能力比别的强,那么它的新产品开发就快就准;又如某企业的品牌有独特的魅力,能更多地吸引顾客,那么它就更容易开拓市场或扩大销售等等。
其次竞争优势还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它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到超过其竞争对手的收益。
因此经济护城河与竞争优势本质上是一致的。
而根据资源基础观的理论,企业要想具有宽的护城河,也即保持长久的和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或者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管理科学家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在于核心能力。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
巴菲特推荐阅读的书籍
巴菲特推荐阅读的书籍:1、《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
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十遍以上。
2、《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
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3、《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
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
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4、《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
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5、《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 自传。
本书英文版2001年9月11日出版,立即在Amazon 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5。
这本书稿酬高达700万美元,被全球翘首以待的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
韦尔奇是管理界中的“老虎”伍兹,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
这本自传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大动作。
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
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6、《赢》(杰克·韦尔奇著)。
巴菲特的话“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这种说法虽然显得夸张,但是也证明了本书的分量。
《赢》这类书籍,包括下面要介绍的《女总裁告诉你》,《影响力》都是以观点结合实例的方法叙述,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你只需要抄写下书中所有粗体标题,因为那些都是作者对各种事例的总结,所以厚厚的一本书,也不过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但如果你认为这便是本书精华,那么你就错了,书中那些真实的实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这类图书的卖点。
2024年《巴菲特传》读后感(2篇)
2024年《巴菲特传》读后感沃伦·巴菲特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最成功的投资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世界富豪。
有人说:“作为管理者,一定读德鲁克的专着,作为投资者一定要了解巴菲特。
”就是这样一个集企业管理和投资智慧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巴菲特逐渐成为了人们追逐的明星和学习的凯模。
怀着同样的敬慕与好奇,购得这本书——《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斯坦。
通过本书了解了巴菲特成长与财富积累的历程。
变化的只是财富数字的不断累积,不变的是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智慧和人生信条。
巴菲特从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名着《聪明的投资人》中,悟出了投资的真蒂:真正的投资之道不是简单盯住低买高卖就可以真正的成功的。
要看到价格背后,真正的价值。
所以此后,他总是会在投资前对这间公司的未来长久发展趋势所做深入研究,对公司的内部价值做深入的研究后,才会出手。
而且他将股票投资、企业收购和保险经营三种商业模式非常和谐的融入一体,这就是他所与众不同的经营模式。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巴菲特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从不道听途说、从不人云亦云,这就造就了他超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还十分的聪明,并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
他总能把握最根本的问题而且用最简单最轻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投资必须是理性的”他在市场上的大起大落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性,从1969的牛市中退市,到1973的崩盘后的勇敢挺进,不仅揭示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道理,同时告诉我们“世上就怕认真二字”。
老师、家长或是一些成功人士也告诉过我们只有“认真”才可以成功,我们却从不听,现在有了这样的一个榜样,我们终于懂得了: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能创造出常人所不能的业绩。
当然切记不要人云亦云、标新立异。
巴菲特懂得适时收手,激流勇退,也懂得逆流而上,独辟奚径。
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智慧。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巴菲特如水一般总是流入低谷洼地,永远追逐着价值的洼地。
巴菲特传读后感
巴菲特传读后感在翻开之前,我对这位投资界的传奇人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是个超级有钱的股神。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这本书,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是无数的智慧、坚持和独特的人生哲学。
巴菲特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数字和赚钱的浓厚兴趣。
他不像我们小时候只知道玩耍,人家五六岁就开始卖口香糖、汽水啥的,还能琢磨出怎么能多赚几分钱。
这要是搁咱身上,小时候估计就只想着怎么多玩一会儿,哪会有这心思。
他的投资理念,说起来其实也不复杂,但要真正做到可太难了。
他讲究的是价值投资,啥意思呢?就是不跟风,不盲目,认认真真研究一家公司,看它到底值不值那个价。
比如说,要是一家公司看着挺红火,大家都抢着买它的股票,可巴菲特不会跟着瞎起哄。
他得把这家公司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研究个透,看看它的盈利模式、管理团队、市场前景等等,觉得真有潜力,真有价值,他才出手。
书里讲了好多他投资的例子,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
有一次,他看上了一家纺织厂,别人都觉得这厂子没啥前途,可他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这厂子虽然现在不咋地,但只要经营得法,还是有翻身的机会。
于是,他就大胆地买了下来。
结果呢,一开始还真挺顺,赚了点钱。
可后来,市场环境变了,纺织业越来越不好干,这厂子怎么努力也不行。
要是一般人,估计早就慌了,赶紧把厂子卖了止损。
但巴菲特没这么做,他愣是坚持了好久,不断想办法改进,虽然最后还是没能让厂子起死回生,但从这件事能看出来,他可不是那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
还有啊,巴菲特这人特别节俭。
你能想象吗?他那么有钱,可生活过得跟普通人没啥两样。
住的房子也不是啥大豪宅,开的车也是普普通通的。
他说他对那些物质享受不感兴趣,钱要花在刀刃上。
比如说投资,或者做慈善。
这让我想起咱们身边有些人,稍微有点钱就开始显摆,买这买那,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有钱。
可巴菲特不这样,他觉得钱要用在有意义的地方。
说到做慈善,巴菲特也是毫不含糊。
他把自己大部分的财富都捐了出去,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穿过迷雾》读书笔记
《穿过迷雾》读书笔记作者:王冠亚投资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年轻的基金经理康布斯向巴菲特求教,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投资水平?巴菲特的回答简洁而直白:“每天读这样的书500页。
书里都是知识,而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就像复利一样。
你们所有的人都能做这件事,但是我敢说没有多少人会做这件事。
”就我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要想在工作之余,每天完成500页的阅读量,几乎不可能。
但等到我的翻译任务完工,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则是可以尝试的。
之前写过一篇《奥马哈之雾》的读书笔记,今天趁热打铁,就任俊杰先生另一本解读巴菲特的著作《穿过迷雾》谈谈读后感。
1.巴菲特的选股标准是什么?巴菲特理想的投资企业要符合四项条件:(1)我们懂的生意;(2)有良好的经营前景;(3)由德才兼备的人士管理;(4)非常吸引人的价格。
在巴菲特看来,依靠上述标准选择出来的“超级明星股”是走向投资成功的唯一机会。
他和芒格自认为没有能力靠灵巧地买卖普通企业的股权来实现足够的收益,他们也不认为其他人能够依靠频繁交易实现长期获利。
2.如何理解能力圈的内涵?投资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是因为:(1)控制风险。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只要把自己限制在能力圈以内,风险就会大大减小,处于可控的范围内;(2)事半功倍。
投资回报并不与投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
投资简单易懂的公司,回报并不比投资复杂难懂的公司差;(3)提高精度。
投资是乘法,不是加法,如果企业涉及到10个变量,每个变量有90%把握,最后成功的概率就只有35%,因此决策链条越少越好。
固守自己的能力圈,会不会让自己错失机会呢?其实不会。
巴菲特早年坚持不投科技股,虽然错过了微软、谷歌,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球顶级富豪。
错过微软、谷歌的同时,也让巴菲特避免了更多的“踩雷”。
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伯克希尔永远有机会找到它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情”。
那为什么不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先做好呢?谨记:能力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在20世纪60年代,一家名为联合原材料植物油公司的美国企业因涉嫌欺诈而损失惨重,其中美国运通是这起丑闻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沃伦·巴菲特却看到了美国运通的潜在机会,并立即投资1300万美元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
两年后,美国运通的股票价格上涨了三倍,这一投资决策为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企业准则是评估一家企业的基础,包括企业是否简单易懂、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等。
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即“护城河”。
这一概念强调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使其能够在长期内保持领先地位。
管理准则是评估管理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指标,包括管理层是否理性、是否对股东坦诚、能否抗拒惯性驱使等。
优秀的管理层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提升股东价值,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财务准则是从财务指标上来检视企业,包括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我们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
市场准则则主要着眼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买入价格,包括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低价买入等。
在市场波动时,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是获得超额回报的关键。
在投资实践中,我们可以以这些准则为指导,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如对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公司的投资,了解他是如何运用这些原则进行投资决策的。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保持耐心和理性。
正如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所说,时间和耐心是投资的关键。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和价值实现,同时也要保持理性,避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在市场波动时,要保持冷静,坚定持有优质企业的股票,而不是盲目跟风或恐慌抛售。
像巴菲特一样阅读
像巴菲特一样阅读著名投资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曾经说过,“我的工作就是阅读。
”2002-03年,他就是通过阅读年报选中了中石油,并通过调研确认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入股。
当他在2007年出售中石油股票的时候,仅仅是其所交的投资收益税就达到了1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政府4个小时的运作总支出。
巴菲特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企业的业绩报告。
在发现感兴趣的公司后,会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年报后面隐藏的真相。
他把自己的投资归纳为阅读和调研的结合。
首先选择自己了解的产品,然后找到相关公司的大量年报,及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报导,深入钻研,沉浸其中。
在读完这些材料之后,他会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雇员、竞争对手进行访谈,就像记者采访一样。
最后他把这家公司的经营像故事一样写出来,以便验证自己的思路。
巴菲特的投资伙伴芒格(Charlie Munger)也说:“没有大量的阅读,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
怎样才能像巴菲特一样阅读呢?首先,你要舍得投入时间。
忙不是借口!如果世界上最富的人都能每天花两个小时来阅读,你怎么就抽不出半个小时来专心阅读呢?合理安排一下每天的行程,把一些工作授权,少看点电视,都可以帮你节省出整块的阅读时间。
总之,忙得没有时间阅读的人,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投资者。
第二,要选择有价值的读物。
对于从事投资的人士来说,企业年报是免不了的功课。
其他的商业财经人士,可以选择比较严肃的财经媒体,如英文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和中文的《财经》杂志。
这几个报刊都是由精通金融、经济的编辑团队出版,并各有所长,结合在一起会成为非常好的“阅读组合”。
其三,要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
如果巴菲特读完今天的《金融时报》需要一天的时间,那他就不要干别的事情了。
研究显示,普通人朗读的速度是每分钟140个英文单词,而美国大学生每分钟可以阅读350个单词,经过速读训练的人,每分钟可以阅读1000个单词以上。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
《巴菲特之道 (原书第3版)》阅读感想在阅读了《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 版)》后,我深受启发,对投资和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由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撰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方法。
书中关于投资策略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基于寻找具有长期竞争力、优秀管理层和合理价格的企业。
他强调了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经济商誉和通货膨胀的理解。
这让我认识到,投资不仅仅是关于选择股票,更是关于选择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此外,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也让我思考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与集中化之间的平衡。
他的方法提醒我,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保持专注和耐心,而不是过于分散风险。
关于企业管理的章节也让我对企业的运营有了新的认识。
巴菲特注重企业的管理层,他认为优秀的管理层能够创造价值并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投资者不仅仅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还需要关注管理层的能力和品德。
同时,书中对于市场波动的看法也让我受益匪浅。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而不是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
他强调了控制情绪和避免盲目跟风的重要性。
这让我认识到,在投资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理性是至关重要的,不能被市场的恐慌和贪婪所左右。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如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等,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他的投资哲学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这些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巴菲特的投资决策过程,并认识到成功的投资需要对企业和行业有深刻的理解。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 3 版)》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投资指南。
它不仅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方法,还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投资的知识,还对企业管理和市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未来的投资决策和个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投资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
巴菲特的护城河读后感
巴菲特的护城河读后感自进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以来,我经常听到投资经理推荐《巴菲特的护城河》这本与投资相关的书籍。
《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的作者是评级机构晨星公司证券研究部主管帕特•多尔西。
他对巴菲特先生提出的“护城河”理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一旦在某个行业内赚到了足够丰厚的利润,就会有很多同行企业蜂拥而至,想尽一切办法提供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试图攻破该企业已经建立的业务“城堡”,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
一个伟大的企业能够运用“护城河”保护“城堡”,维护其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巴菲特先生提出的“护城河”,是指一个企业抵御竞争对手侵蚀其利润的竞争优势,包括无形资产“护城河”、转换成本“护城河”、网络效应“护城河”、成本优势“护城河”、规模效应“护城河”等。
其中,无形资产“护城河”是指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法定许可等。
例如,一个企业仅凭借其品牌就能以更高价格出售同类产品,那么这个强大的品牌溢价“护城河”就能让该企业基于更好的商誉提供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产品或服务,并巩固其持续盈利能力。
转换成本“护城河”是指企业出售的产品或服务让客户难以割舍,使企业拥有了定价主动权,而且能够吸引对此类产品或服务价格具有敏感度的客户,形成该企业的经营优势。
如果客户从使用一个公司的产品(服务)转换成向其他公司购买产品(服务)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付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太高,需要花费的精力太多,或者转换流程太过复杂,那么目前提供相关产品(服务)的公司就具有了转换成本“护城河”。
网络效应“护城河”是指企业的公司价值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不断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便利性、可触达性、可整合性等也会随着用户关系网络的扩展逐渐提升,以此良性循环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不断排挤其他企业形成的小型网络。
成本优势“护城河”是指企业在运行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之处,能够赋予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例如低成本运营、动态优化的流程、更优越更特殊的地理位置、占有与众不同的资产或资源等。
极简巴菲特读后感读书笔记
《极简巴菲特》读书笔记主要内容简介-03-16 21:47:01《极简巴菲特》读书笔记主要内容简介:《极简巴菲特》本书从“价值投资理念,价值分析,投资策略,投资的忠告建议”4方面,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论和投资哲学。
关于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书,市面上有很多。
很多观点都非常类似,很多书都是抄来抄去,核心观点基本上都一样。
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摘录巴菲特给股东的信原话,结合自己的实践理解结合案例分析。
二,引用巴菲特的原话,讲述巴菲特的投资细节。
三,汇集介绍巴菲特的书,抽取精华整编在一起。
按这个分类标准《极简巴菲特》这本书属于第三类。
这本书最精华部分,个人觉得是“巴菲特的系统性思考”这一章节。
主要内容概括分如下几点:1).无视每天波动。
(可以关注看看有没有机会低价买入)2).选择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能获利的企业。
3).企业:业务简单易懂,有稳定的营运历史,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4).经营:有理性的经营者,对股东诚实的经营者,不会盲从效仿其他机构。
5).财务:重心放在股东权益的报酬率上,计算”股东盈余”,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
对于保留的每一块钱盈余,确定公司至少已经创造了一块钱的市场价值.6).股价:确定企业的价值,以显著的折扣收购企业。
从“巴菲特的系统性思考”这一章节来看,结合自己的实践理解,我从中学习提高一点点认知,概括如下:1.投资要建立一套自己的逻辑体系。
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方法。
投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现,不断认识,不断总结,对自己的投资体系不断升华,优化的改进的过程。
2.投资需要不断学习,保持对信息市场敏感性,才能发现蕴藏的机会和风险。
3.投资股票要选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
承认自己的认知有限,自己的能力圈很小。
如果买了一支股票,涨跌都睡不踏实,天天盯着看,患得患失,影响身心( )健康,又何必呢。
“随便买”易亏损,”随时买”业绩最终趋于一般。
机会需要等待,集中投资只做少量的大笔投资(射击大象,等待时机),耐心等待,一定会等到令人流口水的价格(好价格)。
投机书单——精选推荐
投机书单1.《⼀个投机客的告⽩》作者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有德国的华伦巴菲特和证券界教⽗之称。
他有80年的岁⽉是以投机者⾃居,且深以为傲。
安德烈拥有敏锐的观察⼒和过⼈的判断⼒。
本书是他⽣前最后⼀本书,也是他⼀⽣智慧的结晶。
2.《赌客信条》这是⼀本投机⼼理学⽅⾯的科普读物,内容深⼊浅出,⾏⽂风⽣⽔起,⾮常适合初学者作为⼊门读物。
作者孙惟微是⼀名国内经理⼈,这年头能写出这样有趣、有深度作品的实战型学者越来越少了。
3.《专业投机原理》 维克托·斯波朗迪,专业证券操盘⼿,华尔街的风云⼈物。
维克托只有中学学历,是⽩⼿起家的典型。
他年少时精于玩牌,并从中认识到“胜算”和“⾃律”的重要性。
4.《股票作⼿回忆录》这本传记的主⼈公名叫杰西·利佛莫尔,是⼀个虚构的⼈物。
利佛莫尔可能是最早的⽇间交易员。
该书饶有趣味地讲述了⼀个内幕⼈⼠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受管制的⾃由市场的看法。
数⼗年来,⼀代⼜⼀代的⾦融专业⼈⼠和交易员都阅读过这本书,从中学习⾦融操作所应秉持的态度,反应及感受。
5.《投机客养成教育》维克多·尼德霍夫在《投机客养成教育》⼀书中,打开了他那多彩多姿的⽣命故事,告诉我们,这⼀路上如何了解这些基本⼒量。
本书提供⼀种思考⽅式,不是⼀套系统,引导我们认识投机致胜之道,赢得超过想象的财富。
6.《⾦融炼⾦术》,作者是⼤名⿍⿍的乔治·索罗斯,就不多说了。
本书是索罗斯的投资⽇记。
读者可以从中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对不利的市场⾏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在风云变幻的⾦融市场中⽴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7.《⿊天鹅》这是⼀本汪洋恣肆的⾏为⾦融学作品,作者尼古拉斯·塔勒布。
⾝为对冲基⾦经理的塔勒布对华尔街⼈⼠和⾃称了解市场的学者嗤之以⿐。
他们预测的模式根本就不存在。
塔勒布认为,⼏乎⼀切都是机遇使然。
它的姊妹篇叫《随机漫步的傻⽠》。
8.《滚雪球》本书是唯⼀⼀本巴菲特本⼈授权的“官⽅”传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菲特阅读的刊物借鉴情报工作
2009-08-03 09:53
巴菲特阅读《编辑和出版人》、《广播》、《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是为了什么?也许,巴菲特更在意的,是传媒专业刊物对于这个行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分析。
也许,是紧密关注传媒行业的发展。
当人们为巴菲特突然投资中国的比亚迪(42.95,1.30,3.12%)公司、看好新能源汽车而惊讶的时候,也许可以猜测,巴菲特下一笔令人惊讶的投资,可能就在新媒体领域。
读报是解疑释惑的,但常常增加了不少疑惑。
日前读报,多见有宏观经济已近拐点的说法,论者已经热烈地争论,这宏观经济是“V”型拐,还是近“L”型地拐。
只是没有详尽地交待,其判断的依据何在,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中国的CPI、PPI数据至少还没有有力地支持这种判断。
如果请教巴菲特,他会如何做判断?
前两年在与巴菲特共餐机会拍卖中胜出的,倒都是中国人。
可以猜测的,是竞争拍得与巴菲特共进餐机会的人们,在那个晚餐时最想知道的,大概是判断的结果。
作为学者,我最想知道的,却是判断的依据和过程。
无数的人在谈论巴菲特。
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与理念,已经为世人烂熟于心。
无数的投资者希望模仿或学习巴菲特。
但是在我看来,与其问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是怎么来的,不如关注巴菲特做出判断的过程和依据;与其学习、模仿巴菲特的分析方法,不如关注巴菲特的信息来源,看他依据什么做判断。
因而,不仅要关心巴菲特说什么、做什么,还需要关心巴菲特读什么。
巴菲特读什么?
在200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一个17岁的小伙子问巴菲特:如何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非常简单:“读一切可读之物。
”学而无涯而人生有涯,巴菲特的“可读”一定有其自己的标准,有其自己的信息获取方式。
在巴菲特眼里,“可读”的标准是什么?
偶然读到巴菲特唯一授权的个人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作者艾丽斯·施罗德开出了巴菲特常读的报刊。
在他的办公室里,巴菲特会一边瞄着CNBC频道(但声音关了),一边阅读桌上的一堆出版物:《美国银行家》、《编辑和出版人》、《广播》、《饮料文摘》、《今日家私》、《产险评论》(A.M. Best's Property-Casualty Review,历史最悠久的保险公司评估机构A.M.Best公司的出版物,这家公司从1906年起就对寿险公司以及健康保险公司的经济条件进行评估)、《纽约客》、《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纽约观察家》,以及他喜欢的作者写的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分析。
在巴菲特旅行时乘坐的私人飞机的沙发上放着一堆杂志:《名利场》、《纽约客》、《财富》、《游艇工业》、《罗博报告》、《大西洋月刊》、《经济学人》、《时尚》、《瑜伽》。
翻检艾丽斯·施罗德开出的这份书单,巴菲特常读《财富》、《经济学人》等不稀奇,一般投资者也会读这类刊物,虽然,或显然,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不同,从同一本杂志中获取的信息与形成的判断显然不同。
或许,这就奠就了投资水准的高下。
但巴菲特的成功,一定不仅在于思维方式与视角远异于常人。
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投资保持不断成功,相当部分在于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和一般投资者不同。
比如,他远在中西部,却每期阅读体现纽约上流社会动向与倾向的刊物。
作为投资大师,他常读《纽约观察家》。
这份周报吸引了著名的专栏作家,时常能采访到重量级名人,其文章具有广泛的转载率,一直是社会名流、文学界以及政界必读的。
尽管这份周报每期发行量只有5万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在纽约地区的重要地位。
而《纽约客》则更为知名,更体现精英知识分子的倾向。
拥有80多年历史的这份刊物,荣获美国国家期刊奖奖项最多,达34个。
《纽约客》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但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
还有不少内容是关于纽约当地文化生活的评论和报道。
实际上,《纽约客》已经发展成为纽约社会的
一个必要部分。
有评论说,想进入大都会社会圈子,你就必须读一读《纽约客》。
虽然巴菲特深居家中,但对纽约的动向并不隔膜。
但他阅读这类杂志,不仅是为了不隔膜,更应当是理解他要掌握竞争对手的生活方式,及其看问题想问题的方式。
巴菲特读《罗博报告》、《游艇工业》、《名利场》、《时尚》等等,未必是他仅仅关注游艇与奢侈品,这与传媒报道的巴菲特的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
对巴菲特而言,可能成功的秘诀,就是熟悉市场参与者们的思维方式与关注重点,把握他们的决策逻辑,猜度他们可能做出的决策而对应之,从而,赢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
在我看来,他与坊间许多投资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把一些专业杂志作为重要信息来源。
在巴菲特的书单中,有一些类别专业杂志的出现是可以推理得知的,值得讨论的只是巴菲特选择此类专业报刊中的哪一种。
投资者熟知,巴菲特多年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因此,他会常阅读《饮料文摘》。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保险业,而《产险评论》对保险业的关注比一般杂志更为专业细致。
《美国银行家》也是一本阅读面不大的专业杂志。
还值得关注的,是巴菲特以什么标准选择他投资领域的专业杂志,是在关注这个领域发展的什么细节,是他读的杂志中哪些内容更引起他的注意。
可惜,没有人有机会做这样细致的调查研究。
投资新媒体?
让我惊叹的,倒是巴菲特对于传媒专业杂志的高度关注,会在办公时间花时间阅读。
在艾丽斯·施罗德开出的巴菲特常读报刊的名单中,有三本传媒专业杂志:《编辑和出版人》、《广播》、《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要知道,即使是研究传媒的学者,也很少有人能够跟踪阅读这三本杂志。
《编辑和出版人》长于对纸质媒体运营状况的关注,在报纸行业有深远影响。
《广播》杂志长于关注广播电视业。
1975年,《广播》杂志报道了当时还不著名的HBO频道开始使用卫星传送节目,促使特纳转而使用卫星来改造他的有线电视网络,从而使得CNN成为世界性传媒品牌。
为达到这一目的,在一年的时间里,特纳做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促使监管机构帮助他越过了监管法规空白。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更体现了学术界对业界的观点。
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办的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在全球新闻学研究领域颇有盛名。
它不仅关注新闻报刊、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还关注互联网、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形态。
巴菲特为什么要读这样三本传媒专业杂志?自从他卖掉迪士尼的股份,他在美国主要的媒体投资只剩下了《华盛顿邮报》。
那么,他阅读《编辑和出版人》、《广播》、《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是为了什么?也许,巴菲特更在意的,是传媒专业刊物对于这个行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分析。
也许,是紧密关注传媒行业的发展。
当人们为巴菲特突然投资中国的比亚迪公司、看好新能源汽车而惊讶的时候,也许可以猜测,巴菲特下一笔令人惊讶的投资,可能就在新媒体领域。
巴菲特读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还有其传记未必记载的部分。
与一般投资者的阅读习惯相异,巴菲特不仅尽可能早地阅读《华尔街日报》,为此会让与其同居20多年的阿斯特丽德每晚去商店购买次日报纸的提早版;而且,会阅读许多专业杂志。
当中国的许多专业杂志疑惑其定位与努力方向的时候,这样的信息倒是值得深思。
一些类别的专业杂志每期平均印数不过万,问题既出在读者是否识货,也出在是否花了足够力量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与细节。
如果对相关行业的关注仅限于通过学术论文,而不是紧密跟踪行业发展动向的专业分析,这样的杂志也许就只具有佐证学术活动的价值,而不能帮助投资者把握产业动向。
巴菲特读什么?这样的问题也许是全球化时代人们要多问一句的。
特别是做情报的,期望获得成功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