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实践应用
地球运 动的地 理意义
(1)黄赤交角及其影 (1)不同季节、不同日
响
期的昼夜长短不同
(2)昼夜长短的变化 (2)不同日期的日出、
规律及其相关计算 日落方位不同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
B.北温带范围变小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审答规范培养]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束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A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3.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横线处填上各点所代表的节气或日期。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由 黄赤交角 大小决定的,同时也
决定了 南北回归线 的度数。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冲关演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1.(2014·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
《地球的公转》 导学案
《地球的公转》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解释地球公转与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 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不是均匀的,近日点(1 月初)速度较快,远日点(7 月初)速度较慢。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 665°的夹角,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形成了四季更替。
在北半球,一般把3、4、5 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划分为夏季,9、10、11 月划分为秋季,12、1、2 月划分为冬季。
但对于南半球来说,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五带划分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寒带位于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3、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和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相反。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一地点在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解析:第(1)题,6 月初太阳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且接近夏 至日,即图 2 中春分点与夏至点之间的丁位置,故选 D 项。第 (2)题,由图 2 可知,太阳所处的甲、乙两位置关于冬至点对称。 乙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前,甲位置的日期在冬至日之后。甲 位置日期的地球公转速度较乙快,排除 A 项;乙位置日期之后 昼长先变短后变长,甲位置日期之后昼长变长,排除 B 项;甲 位置日期时的日地距离较乙位置日期短,排除 C 项;太阳处于 甲、乙位置时,地球上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D 项正确。
答案:(1)B
地理
(2)C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4.(2014· 北京高考节选)北京时间 2013 年 12 月 21 日 0 时 42 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读下图,卫星发 射当日 ( )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1.黄赤交角的影响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如下图所示: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2)若 EF 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 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 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B.北温带范围变小 D.悉尼(约 34° S)夏季昼变长 ( )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提示】
五· 一劳动节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与太阳升起的时
间同步:日出时间到夏至日最早。到冬至日最晚。五· 一劳动节 与夏至日之间的时间间隔比国庆节短,故五· 一劳动节天安门广 场升国旗早。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解背诵 1.黄赤交角与几种数据的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结 地球的公转 (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背诵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束 时间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 变化特点 特殊节气 北半球夏至日,北 北半球 夏半年 (春分日至 秋分日)
北
图示
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昼 夜短,纬度越高, 越长, 夜 越短
高考达标练
点拔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是:赤道地区最 小,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 夜现象。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是五·一劳动节早还是我国国庆节早?
【参考答案】 (1)C (2)A (3)D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冲关演练]
结 束
1.(2014· 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 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 1 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 2 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
)
(
)
解析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6· 海南期中考试)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 3~4 题。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在 D 处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
)
4.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返回导航页
解析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如下图所示,请补充完整。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重点提醒] (1)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度数呈正相 关,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2)黄赤交角的变化影响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 各地 (赤道除外 )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化幅度随黄赤交角增大 而增大、减小而减小,而且纬度越高变化越明显。但是,赤道上 昼长始终是 12 小时,黄赤交角变化前后的变幅为零;黄赤交角 变化后的寒带范围内,仍然有极昼、极夜现象。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公转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doc
学案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定义:地球绕______的运动(2)地球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3)周期。
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地球公转速度(上图)1月初,地球位于A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速度最____7月初,地球位于B点,距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速度最____2.黄赤交角N (1)在右图中画出黄赤交角①地球自转形成赤道面②地球公转形成黄道面(水平面)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为_______S(2)黄赤交角的影响。
①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春分日(3月21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__夏至日(6月22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__秋分日(9月23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__冬至日(12月22前后),太阳直射___________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纬度________若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纬度变___,③黄赤交角与极圈纬度之和等于________,若黄赤交角变大,极圈纬度变___④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____,温带的范围变____;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相反⑤____________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3.读“二分二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公转到A处时是公转轨道的________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_____;公转到C处时是公转轨道的________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_____。
(2)从3月21日到6月22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BC、CD、DA四段中的______段;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起向_____移,一直_____移到_____________.此时段极昼范围由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扩大。
解题步骤(A、C两球体)①画出赤道②连接地球、太阳的球心③找出太阳直射点,定二至日④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定二分日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1 / 21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素养解读 1.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区域认知 结合光照图或区域经纬网图,考查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特点或大小比较。
2.综合思维 以常见生产、生活现象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 结合生活观察或实验的数据,归纳分析区域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计算昼夜长度,并说明理由。
探究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图中地球公转是从① 北 (南、北)极上空看的,原因是图中地球公转方向为② 逆 时针,而地球公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③ 一致 。
(2)图中能正确表示近日点的是④ 甲 ,大约在每年的⑤ 1 月初;正确表示远日点的是⑥ 丙 ,大约在每年的⑦ 7 月初。
(3)地球公转一周是一个⑧恒星年,时间长度为⑨365日6时9分10秒。
(4)近日点公转速度⑩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从近日点过春分日到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慢;从远日点过秋分日到近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2.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两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
(2)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字母是B,目前其值为23°26'。
(3)由图可知,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是90°,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
(4)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如下图所示,请补充完整。
(6)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回归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
1.地球公转运动中的两个“注意点”2 / 21(1)在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时,不管其公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均为自西向东。
当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地轴上端指向北,下端指向南;反之,上端指向南,下端指向北。
《昼夜交替导学案》
《昼夜交替》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2. 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及过程;3.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4. 能够诠释四季交替的原因。
导学内容:一、地球自转和公转1. 地球自转:地球盘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为一日,造成地球的昼夜交替。
2.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决定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二、昼夜交替1.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阳光照射,形成昼夜交替。
2. 昼夜交替的过程: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照射到某一地区时,该地区为白天;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不再照射到该地区时,该地区为黑夜。
三、昼夜长短变化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和公转轨道椭圆度使得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2. 北半球夏至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时,黑夜最长,白昼最短。
南半球情况相反。
四、四季交替1. 四季交替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倾斜度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受到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形成四季交替。
2. 北半球夏至时,北半球阳光直射赤道,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冬至时,北半球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阳光直射赤道。
导学活动:1. 观看视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
2. 查阅资料,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及过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
3. 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记录昼夜长短的变化。
4. 制作手工模型,模拟地球公转自转的过程,理解四季交替的原因。
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观点,掌握了昼夜交替的原因及过程,理解了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交替的原因。
希望同砚们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2章 行星地球 5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第(1)题,6 月初,太阳
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6 月 22 日)之前且靠近 6 月 22 日处,故应
为丁。第(2)题,图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
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
故公转速度也不同;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居冬至日两
2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1)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种数据间的关 系。
K12课件
3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影响的方面 太阳直射范围
黄赤交角变大(小) 扩大(缩小)
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
相同
春分
秋分
18 时
答案:D
K12课件
22
考法二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2.(经典再现)6 月上旬某地约 5 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1)~
(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2)6 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6
(1)若 EF 为赤道,P 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 EF 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 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B.北温带范围变小 D.悉尼(约 34°S)夏季昼变长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地球的公转(一)
第6讲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地球公转1.绕转中心:。
2.方向:。
3.公转轨道及速度: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上。
【特别提醒】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4.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1)定义:黄道面与面之间的夹角。
(2)角度关系①地轴总是与赤道面,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66.5°,目前的黄赤交角约。
②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
【特别提醒】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之间的往返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
【高效速记】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 (1)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向北移。
(2)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向南移。
(3)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向南移。
(4)冬至日→次年春分日:南半球、向北移。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 。
(2)北半球(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 。
【特别提醒】(1)昼夜长短的空间对称特点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与B、C与D)(即纬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相对于赤道或地心对称的点(A与C、B与D、A与D、B与C):南北半球昼夜相反(即北半球点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点的夜长)。
(2)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①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两地昼长、夜长相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C
A
C
三、日出日落时刻比较
例1、如图,已知甲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56分钟,完成: (1)乙地白昼比丙地白昼长_______分钟。 (2)甲地日出比乙地日出___(早/晚)______(时间)。 (3)乙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早/晚)____(时间)。 (4)甲地日出比丙地日出____(早/晚)____(时间)。 (5)在40°N纬线上与丙地相同时间日出的经线度数是_______。
√
√
√
C
D
E
F
1、 读右图回答: (1)该图是__月__日的光照图,它所表示的节气是 。 (2)A、B、C、D 四点昼长分别是 、 、 、 。 (3)C点日出时间是 , D点日出时间是: (地方时)。
A
D
10、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 9 时 0 分 0 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3)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2、我国沿海处30°N的某校地理课外小组,在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 6:40、16:40。回答 1)该地此日的夜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2)这一天巴西的阿雷格里港(30°S)的昼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3)学校所在的经度约为: A、120°E B、125°E C、122°E D、116°E
高二地理增效减负学案 地球的公转1
地球的公转【考试要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方向、速度、轨道和周期;黄赤交角;公转地理意义)【课堂互动】一、基础知识1.地球公转基本概况:2. 公转与自转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1)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向北移动(从______日到_______日);向南移动(从______日到_______日);在北半球(从______日到_______日);在南半球(从______日到_______日)。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 日 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___________年(如图所示)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随纬度的变化: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降低。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随季节的变化: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直射的机会。
(2)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_______________,赤道和其他纬度的春、秋分日:_______________;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_______________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达整个北极圈以北地区)。
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_______________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极夜范围达最大,为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相反。
(3)四季的更替①产生的原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_______________的多少不同。
②不同纬度的季节更替: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变化不明显;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变化不明显;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单元行星地球课时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单元行星地球课时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目的定位] 1.了解地球公转的普通规律和特征。
2.了解黄赤交角的构成及其天文意义。
3.学会剖析地球公转的天文意义,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时节的关系。
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方向:①__________。
(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2)周期:一恒星年:②________________。
(3)速度:近日点A 点,最③________;远日点B 点,最④________。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惹起太阳直射点在⑧____________之间往复运动。
二、地球公转的天文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以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时节变化规律a .⑨______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域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b .⑩______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域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c .春、秋分日:⑪______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域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的更替(1)缘由:一年中,地球上各地⑫________________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招致抵达空中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⑬________、太阳高度最高的时节;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⑭____、太阳高度最低的时节;春、春时节是⑮__________的过渡时节。
(3)北温带国度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春季:9、10、11月;夏季:12、1、2月。
4.五带的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外表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热带、南热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增加的规律。
【效果思索】1.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反吗?2.假设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外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时节如何变化?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反的中央,昼夜状况有何特点?探求点一昼夜长短变化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散布缩小图〞,回答以下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二章行星地球
学案5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习目标】①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②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③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
化及其成因。
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自西向东。
(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
2.周期
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
1.只要计算一下日期就会发现,每年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天数要比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天数多几天,这是为什么?
答案:夏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平均速度较慢,用时就长些。
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平均速度较快,用时就短些。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形成四季和五带。
2.假如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季节如何变化?
答案:全球任何纬度都是昼夜平分且无季节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2.变化规律
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 答案: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一、选择题
(2016·山东烟台测试)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3题。
1.地球公转由D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3.地球在由C公转到D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A.由快变慢B.由慢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D.先变慢后变快
解析:第1题,图中A为北半球夏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C 为北半球冬至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
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太阳开始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正是春季阳气回升时候,有利于户外活动。
“吃月饼,共庆团圆”指中秋节,“放鞭炮,守岁迎春”指春节,“望双星,鹊桥相会”指农历七月初七。
第2题,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北半球相反。
第3题,由C公转到D,即由冬至日到春分日,期间1月初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答案:1.B 2.B 3.C
(2014·大纲全国卷)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此完成4~5题。
4.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
5.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
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
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
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解析:第4题,由题干可知,此时南极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应该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由题干中甲、乙两地的日出时间,可以计算出甲、乙两地的昼长分别是甲:2×(12时-5时40分)=12小时40分,乙:2×(12时-6时20分)=11小时20分。
据此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半球,乙地位于南半球。
由日出时间可知,乙地地方时早于甲地,故乙地位于甲地的东面。
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
第5题,这段时间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而欧洲北部出现暴风雪的时间为北半球冬半年,故A错误。
此时澳大利亚为冬半年,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较多,不易发生森林火灾,故B错误。
好望角附近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半年,好望角附近应温和多雨,故C错误。
北半
球夏半年,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故D正确。
答案:4.B 5.D
(2015·福建卷)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
读图完成6~7题。
图1
图2
6.摄影爱好者拍摄“日出”美景的方向和北京时间分别是
()
A.东南7月1日06时
B.东北7月1日06时
C.东北1月1日12时
D.东南1月1日12时
7.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1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6题,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A、C选项都不正确。
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时间约为当地6时左右;且该区域位于30°E附近,比北京时间晚6个小时左右,故日出时的北京时间为12时左右,所以D选项正确。
第7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区域为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陆中东部地区,“日出”美景的照片为热带草原景观。
甲地海拔低,为热带雨林景观;乙、丙、丁三地都为热带草原景观。
但从题干可知,该美景位于广袤的草原。
乙地东南为湖泊,不可能拍到此景观图片;丁地等高线密集与“广袤”不符,其东南为山地,也不可能拍到此景观;丙地等高线稀疏,为广袤的热带草原。
故C正确。
答案:6.D7.C
(经典再现)右图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
坯砌成,厚度很大。
据此完成第8题。
8.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解析:该地位于亚洲中纬度地区,6月8日,当地地方时为12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正南方,当地地方时为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应来自西南方。
答案:D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完成9~10题。
9.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A.1月、2月B.3月、4月
C.6月、7月D.11月、12月
10.在图示月份中()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解析:第9题,若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均昼长夜短,并且a、b两月份白昼在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正向北移动,选项中的A项符合要求。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的昼长超过14小时,因此其夜长不可能超过10小时;三地中,白昼最长的是③,如果三地昼长的变化率在a 月份相等,则三条曲线应当平行;从图中看,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答案:9.A10.D
11.右图所示地区为北半球,P、Q为某日晨昏线n与纬线m(80°N)的交点,且两点间经度差为120°,已知此时W地(位于PWQ的中点)的地方时为12时。
该日,P地的昼长是()
A.6小时B.8小时
C.16小时D.18小时
解析:由W地的地方时为12时可知,PW段为晨线,PQ的经度差为120°,可推出P地的地方时为8时,则P地的昼长为8小时。
答案:B
二、综合题
13.下面两图中,左图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
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左图中A、B、C、D标注的位置时,我国的节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左图中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右图的移动过程是________;此期间海口市(约20°N)白昼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
(4)右图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左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第(2)题,从A 到C的天数与从C到A的天数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有关。
第(3)题,左图中从A到B即从3月21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即右图中d,此期间海口市白昼变长。
第(4)题,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即从6月22日~12月22日,即右图中ab 段。
答案:(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地球公转从A到C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从C到A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3)d变长(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