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涉及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呈明显增多,产生突然、传播迅猛。网络流行语最初只是年轻人崇尚创新和个性而创造的网络语言,比如把“喜欢”说成“稀饭”、把“超强”说成“走召弓虽”等。后来,影视作品台词和一些改编广告语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内容,比如“做人要厚道”出自电影《手机》、“太有才了”出自春节晚会,“农妇、山泉,有点田”改编自一句广告语。这反映出年轻网民对传统语言体系的叛逆和互联网“娱乐至死”的特性,但尚处在“自说自语”和娱乐的层面。近两年,涉及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某网站评出的200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涉及社会热点事件的就占了一半:“和谐”(网上亦作:河蟹)、“纸包子”、“史上最”、“工龄归零”、“正龙拍虎”。08年以来,从“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做人不能太CNN”、“我们都是汶川人”到“范跑跑”、“做俯卧撑”,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网络流行语对网络舆论会产生影响。首先,网络流行语正在成为网络民意表达的另类形式和便捷通道。网络流行语简洁,易上口,常常以跟帖、签名等形式出现,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想法的便捷通道。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民意的另类表达形式,间接反映了网友的态度与心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无论它的作用是否积极,所传达的民意都是不容忽视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有网民恶搞和新奇从众的成分,但正如网评所说,“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不是跟风和时髦之举,这代表了一种思想的萌芽,一种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公众事件的态度”。比如,“艳照门”事件之后,某受访者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回答:“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由此,网民对许多事件的留言都成了“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打酱油”一个侧面反映出网民不愿就某事发表意见,用一个简单词汇代表漠不关心、高高挂起的心态,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民对现实无奈的“舆论暗流”。其次,网络流行语与现实舆论场和传统媒体的互动日趋密。

网络流行语常常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舆论场,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口头上的讨论,人们都喜欢借用网上简洁、异于普通语言习惯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很黄很暴力”一度成为许多网友谈资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极易成为新闻点,被各种媒体所报道,从而促使更多网民和社会公众关注和讨论,影响力也不断扩散。再次,网络流行语能够产生巨大舆论能量。网络流行语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为数众多的人去关注、谈论、传播,实现从点到面的舆论辐射,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势能。对于事件处理和当事人都在无形中施加了巨大压力。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也会使网友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热度更为长久。

在此,以“做俯卧撑”为例,解剖一下麻雀。“做俯卧撑”一夜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既有其复杂背景,又反映了网民复杂心态。一是反映了部分网民对“瓮安事件”处理情况的不满。反观整个“瓮安事件”全过程,尽管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着信息发布迟缓、公众获取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部分群众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误解。“做俯卧撑”是以一种调侃方式间接地表达对于“刘某晚上10点在大桥上做俯卧撑”这一离奇说法的不满。二是表达了部分网民对“瓮安事件”的关切。应该说在整个“瓮安事件”的解决过程当中,不少网民是很关注的。不少网民把网络作为了解、关注、参与“瓮安事件”

解决的唯一途径,所以“做俯卧撑”流行,是另类网络民意表达和“隐性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网民持续关注“瓮安事件”的一种体现。三是体现了部分网民对“瓮安事件”圆满解决的期待。在整个事件解决过程中,网民的心态是矛盾的、复杂的,他们既相信当地政府有公平解决事件的能力和决心,但同时也担心事件解决当中会有不公正情况发生。因而,在怀疑和矛盾的心态下,部分网民在论坛里调侃“做俯卧撑”,发出一些牢骚、表达一些不满,都是可以理解的。四是部分网民有以网络的方式向政府施压的含义。“瓮安事件”当中,不少网民自觉地站在了受害女生一方,从受害人的角度发言,站在受害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所以,部分网民就觉得,只要“做俯卧撑”频繁在网上出现并保持流行,地方政府就会感觉有压力,就会尽力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