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农民工子女文化资本缺失的研究

合集下载

农民工对社会排斥的认知——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

农民工对社会排斥的认知——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

都是 同乡人带过来的,不信任其他地方 的 人,也不原意招其他地方 的人 。 ( )对政治排斥的认 知 二 所谓政治排斥指农民工被排除在享有 时 ,一天才挣四块五 ,现在每 天要挣五六 十块呢。……工资比较合适 ,如果觉得不 各种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外 ,这些权利 合适就不来这儿打工了。今年我们工地上 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参与社会的管理 山东人和 四川人来的少 了,因为他们觉得 权 、集会和结社权 、言论 自由权 、人身 自 来北京打工不合适 ,还不如在 自己家里工 由权 等 。 作 呢 。 ” 1“ 、 对选举不关心” 调查发现, 民 。 农 实 际 上 ,只要 不拖 欠 工 资 ,农 民工 很 工 很 少 参 与 城市 选 举 活 动 ,很 多 人几 乎 没 多时候并没有觉得受到 了不 公正的待遇。 有在选举中投过票 ,他们普遍认为参与选 这是由于农民工对 自己在城市里的工资收 举活动根本没有什么用。 入不 是 以城 市 人 的工 资 水 平 ,而 是 以农 村 被访者 4:村委会选举时 ,我们几乎 的收人情况以及在城市里的同辈群体为参 都在外地打工,基本上不回去投票 , 由 就 考框架 的。还有 ,他们对 工资 的看法和其 家人代投了,再说 ,也觉得投不投无所谓 以前的收入有关。 随着 国家经济 的发展 , 的 事 儿 。… …在 城 市 里 也 没有 参 加 过 什 么 农民工的收入 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 ,因此 选 举 ,无 所 谓 了 … … 。 农 民工 对 当 前 的 收入 还 是 比较 满 意 的 ,并 2“ 、 没有人替 我们说话” 政治排斥的 。 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政治体制 中缺乏代言 没有表现出与城市居民相 比而产生的相对 人来表达 自己的需要和抗议 ,农 民工也明 剥夺感 。 2、“ 出来就 是赚钱 的 ,不 是来花钱 显意识 到了他们缺乏相应的渠道和途 径表 的” 被访者 1 。 :我们一天的伙食费是 7 块 达 自己的需要和 抗议 。 被访 者 2:觉得 不公平 也没有 办法 钱 ,除 了 吃饭 ,每 个 月 的 支 出 也就 10元 O 左 右 ,主要 用 于 抽 烟 、喝 酒 和 一 些 基本 的 啊?你给谁说去?就是说了 ,谁听啊? 生活用品 ,没有其它的花销。其实 ,花多 被访者 3 :我们说话没有用 啊?当官 少钱 都是 自己说 了算 ,但是 一般也 不乱 的怎么会听呢? 花 ,出来就是赚钱来了。 3 大政策是好 的,就是一些当官 的 、“ 可以看 出,农民工每个月食品支出约 不好好执行” 调查发现 , 。 农民工意识到 自 20 , 1 元 除了吃饭 , 每月消费支 出 10 0 元左 己的财产权和人身 自由权很难实现 ,但是 右 ,消费结构单一 、水平低 。但是农民工 他们把原 因归于具体政府人员在政策执行 对 自己的消费 水平和消费结构没有抱怨 。 上发生的偏差 , 而不是政策本身 。 在 他 们看 来 ,消 费主 要 是 用 来 满足 生 理 需 被 访者 1 :国家政策没有错 ,都是那 要的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消费对于满足 自 些当官的和企业老板不好好执行 … … . , 尊 、社 会 交 往 以及 自我 实 现 等 高层 次的 需 城管的太厉害了 ,他们一来就把那些摆地 要的意义 ,也没有意识到 自己被排斥在城 摊 的人吓坏 了,忙着跑 ,跑得慢的人 的东 市 的 主 流 消 费 活动 之 外 。 西就会被没收…… ,一些警察很粗暴 ,对 3 只能干体力劳动” 被访者7 我 我们大 骂 !国家规 定不能拖 欠农 民工工 、“ 。 :“ 的职责就是打工 ,家里逼着我干。大老爷 资,但是一些企业根本不执行。 们儿就只能干壮工。端盘子行吗?干什么 ( )对文化排斥的认 知 三 活和个人能力有关系,像我们这样 的人没 所谓文化排斥指农民工被排斥的主流 有 文 化 ,就 只 能 出 卖体 力 ” 。 文化价值观念之 外。文化排斥主要表现为 被访 农 民工 不仅 明显 地感 觉 到 自身 的 对农 民工的歧视 以及农民工与城市居 民的 人力 资本对劳动机会的限制 ,也认识到 了 文化 隔 阂上 。 社会关系 网络 ( 社会 资本 )对 就业机会 的 1“ 、 有歧视 , 但我们不在乎” 农 民工 。 影响。他们认识到社会关系不仅具有积极 的确感受到了城市对他们的歧视 ,但是他 的作用 ( 尽管这种作用是有 限的) 而且认 们对城市歧视的感受与外人的理解有很大 , 识 了社会 关系 网络 的封 闭性和排外性 。 的不 同。 被访者 6 :在我们工地上 ,来 自不同 被访者 3 和城市人没有什么接触 , : 不 省 的人工资是不一样 的, 的高 , 的低 , 歧 视 我 们 。 有 有 比如河 南 的壮 工 就 比我们 低 1 0块 ( 每 被访者 5 :城市人看到我们就躲得远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研究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对于保障农民工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探究其成因,以期为解决这 一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方法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 入研究。
02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概述
研究指出,就业歧视不仅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社会 不公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但可能存在样本代表性 不足的问题。
对策建议的针对性
虽然研究提出了若干针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对策建议,但 这些建议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针对不同地区、行业和群体的 特点进行细化和优化。
加强宣传教育,消除社会偏见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媒体、公益活动、社区教 育等方式,加强对公平就业、 反对歧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平等就业的认识和意识。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农民工与雇主、政府之间的 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沟通, 提高信息透明度。
培养正面典型人物
树立农民工就业的正面典型人物, 宣传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以改变社 会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的普遍性
研究发现,许多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不平等待遇,被拒绝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 时有发生。
歧视的成因多样性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户籍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农民工自响
01
影响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和收入水平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所造就的弱势群体之一。

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户籍排斥、无法承担高额费用、得不到公平竞争环境等诸多遭遇。

社会学家帕金提出了社会屏蔽理论,提出了集体屏蔽和个体屏蔽的概念。

中国社会的户籍、财产、考试等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排斥农民工子女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屏蔽理论农民工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得到重构。

农民工这一阶层以其经济实力薄弱、社会关系贫乏、文化知识缺少等多方面因素被认定处于社会的底层。

他们的生活状况、权益保障、资源享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越来越多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圆了大学梦。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来自民工子弟在许多环节上遭到了不合理、不公平的待遇,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农民工子女身上尤为突出。

本文基于帕金的社会屏蔽理论,分析现行的几种社会屏蔽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点不公平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点不公平遭遇1.1 城乡户籍壁垒无法冲破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规定,考生必须到自己户籍所在地去报名参加高考。

很多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念完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他们只能回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方参加考试。

而那些人为规定的城乡差异,如教材不同、考试科目差异、录取分数线不一致等,势必会对学生的考试、录取造成影响。

例如,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分数线要比北京、天津等地区高几十分,农村子女如果想与城市学生上同样档次的大学,不得不凭借更高的分数。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大部分分数不够高的农民工子女会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无法享受教育。

1.2 高昂费用令人望而却步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方针,义务教育由各级财政按各地户口人数拨款。

这样一来,城市和农村两个教育系统都无法照顾到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只能流离两者之间。

农民工子女如果想在城市就读,必须缴纳数额不匪的“借读费”。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企业 30 强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基于重庆开县民丰互助合
作会的农村金融试点 贵州屯堡地戏面具产业化发展调查和品牌创新研究 重拾画乡情,共绘乡村美—陕西户县东韩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果农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研究—以周至县猕猴桃
产业链为例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学科类别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F025 F026 F027 F028 F029 F030 F031 F032 F033 F034 F035 F036 F037 F038 F039 F040 F041 F042 F043 F044 F045 F046 F047 F048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的偏差及矫正路径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传统—基于 8 市 22 个行政村的实地调
研 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广东南海高新区企业的调查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 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 华侨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安阳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被社会排斥,导致其边缘化问题凸显。

本文从社会排斥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的定义与现状,分析社会排斥对农民工的影响,深入剖析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包括提升农民工权益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

通过对比社会政策倡导与执行情况,揭示问题所在并指出提升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

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改进和执行,为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排斥、边缘化、症结分析、对策探讨、社会政策、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社会排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

农民工往往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化认同的差异、工作机会的不平等等原因,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处于社会经济体系的底层。

这种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社会地位、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深入研究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探讨其症结所在及解决对策,对于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有望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1.2 研究意义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有的劳动力群体,其处于城乡转型过程中的边缘地位,长期以来受到社会排斥与歧视。

本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揭示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根源和影响,为促进农民工群体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弥补现有文献对于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认知盲区,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和社会机构更加全面地认识农民工群体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对农民工的包容和关爱。

通过对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也有助于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基于社会屏蔽理论

农民工子女教育起点不公平成因分析——基于社会屏蔽理论
农 民工子 女 教 育 起 点 不公 平成 因分 析
— —
基 于社 会 屏 蔽 理论
彭 冠 然 ( 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
摘要 : 农 民工 是 我 国 改 革所 造 就 的 弱势 群体 之 一。 农 民 工 子女 面 获 得本 不属于他 的名 额和 加 分。 虽然 教育腐 败 不一定 会 直
临 着 户 籍排 斥 、 无法 承 担 高 额 费 用 、 得 不 到公 平 竞 争 环 境 等 诸 多 遭 接影 响到 每一 个农 民工 子女 , 但是 教育腐 败 破坏 了公平 竞 遇。 社 会 学 家 帕金 提 出 了社 会 屏 蔽理 论 , 提 出 了 集体 屏 蔽 和 个 体 屏 蔽 的概 念 。 中国 社 会 的 户 籍 、 财产、 考 试 等 制 度 都 在 不 同程 度 上 起 到 了
但其 屏蔽 标准 有利 于 个人 的 借 更高 的 分数。 据 有 关调查 显 示 , 在 重点 大学 中 , 农 村学 生 个 身份 群体 整体 性排 斥在 外 , 比如通 过 考试来 选 取人 才。 其结 果是 产 生 “ 分散 ” 的 的 比例 呈下 降趋 势。大部 分分 数不够 高 的农 民工子 女会 迫 竞 争 , 群体 。 这 些人 之所 以被 排斥 , 通 常是被 认 为个人 能力 不够 于 生计 外 出打工 而 无法 享受教 育。 当代 社会 的 实际制度 , 都 是两 1 . 2 高 昂费 用令 人 望 而却 步 我 国 的义务 教 育 实行 的 或者水 平不行 。帕金注 意到 , 种屏 蔽 的结合 , 而 不是 某一种 屏蔽 的纯 粹 类型。帕金 对“ 社 是“ 地 方 负责 , 分级 管 理 ” 的方 针 , 义务 教 育 由 各级 财 政 按 各地 户 口人 数 拨款 。 这样 一来 , 城 市和 农村 两个 教 育 系统 会 主 义 ”的苏联 社 会和 西 方资本 主 义社 会都 进行 了研 究 ,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排斥与歧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排斥与歧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排斥与歧视社会排斥与歧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且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揭示了排斥与歧视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与歧视的现象,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社会排斥与歧视。

社会排斥指的是一群人因为某种原因被社会其他成员所排斥,他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受到限制。

而歧视则是对特定群体的不公正对待。

这些不公正对待可能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性取向等因素。

这种不平等对待给受到排斥和歧视的人造成了伤害,并且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排斥与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结构与制度是造成排斥与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种族隔离政策还是性别歧视的传统观念,都会在制度层面上限制了某些群体的发展和参与。

此外,社会认同与群体利益的冲突也是导致社会排斥与歧视的原因之一。

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关系,形成社会群体,而对于不同的群体则产生排斥与歧视的情绪。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社会排斥与歧视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对个人而言,受到歧视和排斥的人常常缺乏自信心,拥有更低的自尊和幸福感。

他们可能被迫放弃追求自己的愿望和梦想,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资源和机会。

对社会而言,排斥和歧视造成了社会资本的浪费。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潜力和贡献,然而,歧视和排斥剥夺了部分人的发展机会,使整个社会无法充分发挥潜力。

要解决社会排斥与歧视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和观念,增强对不同群体的理解与尊重。

学校应该从小就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宽容和接纳能力。

其次,社会需要倡导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

媒体、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共同努力,传播和推广这样的价值观。

此外,也需要加强法律保护。

尽管在很多国家已经有了反歧视的法律条款,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法律,对歧视行为进行严格制裁,保护被歧视群体的权益。

江立华、符平-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外部环境分析_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考察

江立华、符平-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外部环境分析_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考察

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虽然数量庞大,但因其合法正当权益普遍性地受到侵害而被公认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

农民工在政治参与、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生活居住、业余文化和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甚至身心健康都普遍性地受到侵害。

无庸置疑,农民工的权益缺失问题还表现出严重化的趋势。

本文试图在构造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外部环境的AGIL模型基础之上,对制度、地方政府行为和社会道德之间关系进行初步的社会学考察。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外部环境对于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探讨,学者们以往多从社会因素和农民工个人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从社会原因看,主要归结为:户籍等身份制度方面的限制,这一系列制度把农民工排斥在平等的社会地位之外;我国劳动力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农民工处于买方市场,缺乏维权的资本;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体制本身存在弊端;行政系统执行不力,体现为有关劳动监察、公安、城管、工商等行政执法人员对农民工存在歧视,时常出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或面对农民工权益受损害时的行政不作为,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保障救助系统不完备等。

从农民工自身看,主要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维权意识淡薄,缺乏自己的组织等。

这样的探讨看似全面,实则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实质。

我们认为,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实际上是一项社会行动———不管是个体或集体的维权行动还是政府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制保障。

从这个视角看,它必然是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下(也可视为一个特定系统下)开展并发挥作用的。

因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行动的外部环境是否和谐,环境的各部分或行动主体能否协同合作地发挥作用。

为了便于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分析,我们借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帕森斯根据对社会系统的“四分法”,建立了AGIL功能分析框架,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问题。

他认为一个功能整体只有满足了四个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维持整体的协调与稳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外部环境分析*———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考察(江立华: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9)(符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9)江立华符平摘要:农民工权益的保障,离不开用工单位的自觉、政府的监督、法律法规的健全与落实,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外部环境。

[农民工,子女,城市]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城市]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学界关于移民适应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最早的社会融入研究是从西方社会融合理论开始的,用来理解和解释西方移民在社会的经济成就、行为适应、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的查阅,有“融合论”、社会认同的理论和社会适应的理论等三种理论较具代表性。
(二)社会认同的理论研究
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等人提出的,其认为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即对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他采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实验验证了社会认同理论现实存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另外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和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社会自尊进行了区分。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位置,从而更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
(三)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
高斯席德(美国社会学家)在其所著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表达了关于社会适应的理论观点:“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个方面”。在书中,高斯席德强调社会适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他强调应该将社会适应理解为在新的环境中移民本身的行为,以及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所进行的持续的行为调适过程庭
社会是一个宏观概念,但具体梳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是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城市居民的接纳程度等等客观课分析因素。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国家以及各地政府出台的针对外来农民工以及子女的各种政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导致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产生,进而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及其伴生现象的出现,例大部分农民工是没有与劳动用人单位签署劳资保障协议的,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城市所涉及的入学就读、看病就医等等都无法正常的获取相关社会资源,另外还有学者甚至提出某些制度性或限制性政策因素则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同的根本原因。在城市居民的接纳程度方面,吴新慧(2004)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文化排斥和心理排斥极易导致农民工子女形成边缘化的城市归属感,产生出更多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以及对城市的敌对态度。

社会排斥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社会排斥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社会排斥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社会现象,例如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指社会中某个个体或团体因为某些特征、行为或身份而被剥夺了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社会排斥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1.教育差异教育差异是导致社会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人在教育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他们可能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无法获得更高的学历和技能。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困难,进而被社会排斥。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教育公平。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善教育条件,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此外,还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经济条件经济条件也是导致社会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

贫困人口往往缺乏经济资源,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

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感到孤立和排斥。

改善经济条件可以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和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来实现。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通过贫困救助和福利补助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3.文化身份差异文化身份差异也是导致社会排斥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能导致人们之间的疏远和隔阂。

一些少数群体常常因为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受到歧视和排斥。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

社会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提倡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交流活动和教育课程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减少文化身份差异对社会的影响。

4.社会偏见与歧视社会偏见与歧视是导致社会排斥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些人对于某些特定群体抱有偏见和歧视,从而排斥他们。

这种歧视可能源于种族、性别、性取向、残疾等方面的因素。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反歧视宣传活动,加强对社会偏见和歧视的警示作用。

此外,教育系统也应该加强对于多元群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排斥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排斥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排斥现象分析社会排斥现象是指社会成员对某些群体或个体的排挤和歧视行为。

这种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可能源自于个体心理、文化与价值观念、经济等因素。

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影响了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和身份建构。

一、社会排斥现象的表现形式社会排斥现象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 空间排斥空间排斥是指某些群体的活动范围和居住范围被限制或排斥,导致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社会。

这种现象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经常发生。

2. 职业排斥职业排斥是指拥有某些特征的人在就业方面受到歧视,比如女性、残疾人、少数族裔、同性恋等。

这种现象导致这些群体无法得到平等的职业机会。

3. 文化排斥文化排斥是指某些群体因为文化习惯、信仰等而受到排斥。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穆斯林群体因信仰而受到歧视。

4. 资源排斥资源排斥是指某些群体无法获得公共资源或特定资源,这种现象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公平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

二、社会排斥现象的成因社会排斥现象与复杂的社会条件紧密相关。

一般来说,社会排斥现象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1. 个体认知和行为社会排斥现象与个体心理和行为密切相关。

人们认为某些群体与自己不同,可能造成对自己权益的威胁,导致拒绝和排斥行为。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社会排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少数族裔因历史原因占据了某些职业市场的大部分,导致其他族裔无法找到工作机会。

3. 历史和文化因素社会排斥现象与某些历史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如种族隔离和差别待遇等。

这些现象可能延续到今天,影响到少数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三、社会排斥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社会排斥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显著。

以下是社会排斥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 对受排斥群体的影响社会排斥现象严重影响了受排斥群体的生活和身份建构,造成经济上的困难和社会上的孤立。

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受到了伤害。

2. 对社会的影响社会排斥现象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平衡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就业机会减少、社会针对特定群体的负面影响,这都会导致社会矛盾和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加剧,可能引发社会震荡和人口流动等问题。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教育培训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教育培训

社会探索[内容提要]农民教育培训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为分析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本文尝试将社会排斥概念引入农民教育培训领域。

分析发现,我国农民在接受教育培训方面面临社会排斥问题;要使农民摆脱受排斥的处境,需要在现有政策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从农民角度出发的政策措施,通过提高能力和增加资源来使其摆脱社会排斥。

[关键词]社会排斥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为此,本文引入社会排斥这一概念,用以探讨这些问题的表现、成因、特征及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农民在接受教育培训方面遭遇社会排斥一直以来,我国农民在接受教育培训方面缺少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资源保障,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比较少,花费的成本比较高。

这导致了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是由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的,且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特征。

按照上述社会排斥的概念及特征,我国农民在接受教育培训方面遭遇到了社会排斥。

(一)农民遭遇社会排斥的表现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然而,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权利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后,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力市场门槛逐渐提高,参加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

即使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农民在实现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仍然面临政治、经济和法律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一方面,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在职业教育普遍收费的条件下,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要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

【A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完善对策分析报告(附问卷)10000字(论文)】

【A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完善对策分析报告(附问卷)10000字(论文)】

A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完善对策分析报告目录一、研究背景意义 (2)(-)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2)二、随迁子女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3)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调查 (5)(-)A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现状调查 (5)1.问卷设计 (5)2.调查过程 (5)三、A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1.家庭教育的教育支持不够 (7)2.学生自身理解能力落后 (9)四、A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1)(-)提升农民工家庭生活质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改变农民工教养方式 ............................................. H3.提高家庭对教育的资金投入 (12)(二)增强随迁子女学习兴趣 (13)结论 (13)参考文献 (14)附录 (15)一、研究背景意义(-)研究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进城务工人员进入教育系统的问题越来越多,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专门为接收外来随迁子女的公立学校,如何办好合适的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陪同工人进入城市的随迁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被称为“流动人口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的概念提出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概念不仅限制了工人的身份,而且客观地对待了随迁儿童与留守儿童的身份。

这项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指的是那些离开农村地区,搬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家人,但还没有得到城市户口,在6到15岁之间必须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且与父母一同住在工作所在地。

加速工业化进程,将发展重点转向城市,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农民不断向城市迁移。

2013年,外来务工农民总数达到2.7亿,移迁儿童特别教育群体也在增加。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非政府组织救助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非政府组织救助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非政府组织救助研究摘要: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是国家重要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教育公共治理的必然要求,它具有民间性、灵活性、志愿性、细致性的优势,通过项目运作等方式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政府是责任主体,非政府组织是积极的参与者,国家应对非政府组织加强质量监控,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教育公共治理;农民工子女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在不断深入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步入了名副其实的流动时代,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备受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农民工子女包括两类:一类是留守儿童,另一类是流动儿童。

不管哪一类(有相当多的农民工子女具有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双重生活经历)都是无可厚非的社会弱势群体。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是首当其冲的责任主体,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无疑是不够的。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各国都在行政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就是要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垄断局面,主张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由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而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保护、扶贫、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社区活动、经济领域等各方面都表现活跃。

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非政府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合理性分析(一)国家重要教育政策的要求从目前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文件来看,政府也在不断地寻求用一种合力去解决教育问题。

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排斥与认同建构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排斥与认同建构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排斥与认同建构在当今社会中,文化的作用愈发重要。

文化不仅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历史、语言和信仰,更是一个社会群体在集体行动中所形成的共同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排斥和认同建构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尤其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排斥和认同建构的现象。

首先,文化排斥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在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对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或群体产生排斥的情绪和行为。

这种排斥往往受到自我认同的影响,即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强烈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排斥。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增加,这种排斥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仍然存在。

文化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有限。

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同,而对于其他文化则了解甚少,甚至存在误解。

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了对于其他文化的排斥心理。

因此,一个重要的解决文化排斥的方法是教育。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加对于多种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从而减少文化排斥的发生。

同时,在文化排斥的背后,常常是一种认同建构的过程。

个体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的认同,而文化认同又是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个体通过对自身所处文化的认同来建构自我。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个体的认同建构不仅基于自身文化的认同,还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对其他文化进行取舍和吸纳,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个体认同。

文化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受到社会的影响。

社会中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和社会规则对于个体的认同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个社会中对于某种文化的推崇和认同,可以大大促进该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对该文化产生认同。

同时,社会中的文化排斥也可能导致个体的认同受到压抑,甚至使其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因此,社会应该关注文化排斥和认同建构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的多元共存。

贫困农户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缺陷及培育策略

贫困农户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缺陷及培育策略

贫困农户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缺陷及培育策略*◎方 志1 黄 荔2 摘 要:反贫困策略的选择应以贫困的分析范式为基础,而社会资本作为耦合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粘合剂”,使得社会资本范式成为阐释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强化社会资本与农村扶贫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且必须重视贫困农户社会资本的培育问题,进而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帮助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贫困农户;社会资本;结构性缺陷;培育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社会资本随笔》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产生于共同熟悉和认可的社会网络中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

当前,不能仅从生存性视角来研究我国农村贫困问题,而是应向社会支持和可行能力等领域进行深层次拓展,亦即应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贫困分析当中。

世界银行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决贫困问题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说明了在反贫困领域续接社会资本的必要性,世界银行发起的“社会资本行动”计划的负责人格鲁特尔特认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所以仅能部分地解释经济发展问题,其原因在于这三种形式的资本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并认为这一缺失的链条正是社会资本。

由此可见,社会资本理论能够为陷入困境的农村贫困治理问题提供新的入口。

一、社会资本与农村扶贫的联动关系(一)社会资本是推进农村扶贫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农村扶贫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配到户的转移支付和政策倾斜,另一种是整村推进的扶贫工程,而社会资本均可以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前者主要是基于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来开展的,当然还包括农户申请和村民表决的过程,如果扶贫对象之间彼此信任进而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则无疑会减少“争贫”和“闹访”现象的出现,达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默契进而产生更强的脱贫解困能力;后者是针对贫困村来制订扶贫计划,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也指出了“以村为单位”实施农村扶贫的重要性,其实质是各方参与主体通过协商谈判,在彼此合作基础上来实现共同扶贫,因而离不开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撑,亦即社会关系网络为农村扶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4
qn s a na a j ig h o iny ni u

个 十 分宽 泛 的功 能 性 分 析 概 念 , 了便 于 进 一 步 为
体, 大批 学龄儿 童 随父母 来 到城市 , 由于户籍 壁垒 和 农 民工父 母艰 难 的经 济 情 况 , 致 了他 们 的 子 女无 导 法得 到与 城市 同龄 孩 子 同等 的受 教 育权 利 , 因此 农 民工 子女 的文 化资 本就 明显低 于 同在城市 中生 活 的
社 会排 斥 的视角 下有着 更 多方 面的 内容 。
对这 些人 加 以社 会 排 斥 。l‘ 导 群 体 已经 握 有 社 ll 主 ‘
会权 力 , 愿 意别人 分 享之 ” 现 在社 会 排 斥 一词 不 。
的含 义 已经被 泛化 , 意指 主导 群 体在 社 会 意 识 和政 策 法规 等不 同层面 上对边 缘化 的贫 弱群 体 的社 会排
收 稿 日期 :0 2—0 2 21 6— 8
为重要 的位置。“ 文化资本” 泛指一切与文化和文化
活动 有关 的有 形 及无 形 资产 。 由于 “ 化 资 本 ” 文 是
作者简介 : 李晓红( 96一) 女, 18 , 山东青岛人 , 中共江苏省委 党校社会 学教研部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 用社会学。 研 应
基 于 “ 会 排 斥 ’ 角 的 农 民 工 子 女 文 化 社 ’ 视 资 本 缺 失 的 研 究
李 晓 红
(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 江苏 南京 2 00 ) 10 9
摘 要 : 民工是 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伴随着工业化 、 市化 、 农 城 现代 化进 程而出现的一个 规模庞 大的特 殊群体 , 随着农 民 工在城市的安家落户 , 民工子女 的教育 问题也随着浮 出水面。农 民工子女文化资本的缺 失放在社会排斥 的视 角下时 , 农 这种缺 失正是 由于结构性 的社会排斥和功能性的社会排斥造成的 , 弥补这种缺 失需要政府 的制度和政策保 障, 同时也 需
括政 治 、 经济 、 文化 、 会 心 理 等 层 面 ) 是 社 会 排 社 则 斥 的主体 。社会 排 斥 是 一个 动态 的 , 体 和 主 体相 客
互 作用 的过程 。( ) 会排 斥 不 单 纯指 物 质 层 面 , 三 社
而 且拓 展到精 神 心理层 面和符 号层 面 。文化 资本 不 仅 关乎 农 民工子 女 的物 质 层 面 , 关 乎他 们 的精 神 也 心理层 面 和符号 层 面 , 民工 子 女 文 化 资本 缺 失 在 农
失是 一个 重要 的方 面 。 社会 排斥 是社 会学 领域 中新 近发展 的一 个重要
农 民工群体 就是 在 社会 结 构 发 生 变化 , 会 转 型过 社 程 中产生 的特 殊群 体 , 因此 , 社 会 排 斥 的视 角下 , 在
社会 结构 变迁 导致 了农 民工 子女 文 化 资 本 的 缺失 。
同龄 孩子 , 尤其 是 由表 及 里 可 以 内化 于 心 的文 化 资
研究 , 布迪厄将它划分成①身体化形态 , ②客观形态 及③制度形态三种基本形式 。 _ 文化资本 可以有三 4
种存 在形 式 :1身 体 化形 态 , “ 以精 神 和 身 体 的持 久
要 农 民 工家 庭 的共 同 努力 , 共创 我们 的和 谐社 会 。 关键词 : 会排斥 ; 社 文化 资 本 ; 民工 子女 农 中 图分 类 号 :9 3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6 5 2 1 )5—04 o C 1. A 10 7 0 (0 2 0 04一 4
21 0 2年 9月
山东青年政治 总第1 期总 8 期( 5 9 第2 卷)
J rlfh d g oh neio oil !! o a a o u iryf l a u S n nY tU vs i i! no t Pt c
: 1:! ! : ! 垫 :
斥。
“ 文化 资本 ” 布迪 厄 将 经 济 学 概 念 成 功 运 用 是
于文化 研究 的典 型 例 子 , 在其 思想 体 系 中 占据 着极
社 会排 斥 是 一个 综 合性 的概 念 , 同时也 是 主 导 群体 对弱 势群 体 的有 意 为 之 , 合农 民工 子 女 文 化 综
理 论 。所 谓社 会排 斥 , 原先 是 针 对 大 民族 完 全 或 部 分排斥 少数 民族 的 种族 歧 视 和 偏见 的 , 种 偏 见 和 这 歧 视建 立在 一个 社 会 有 意达 成 的 政 策基 础 上 , 如 譬
他们 担心 移 民具 有 潜 在 的破 坏 性 , 因而感 到有 必 要
( ) 二 社会 排斥 即是 一种 既定 的社 会 机制 , 又是 一 个 排 斥与 被排斥 的动态过 程 。农 民工及其 子 女是城 市
生活 中 的弱 势群 体 , 会排 斥 的客体 , 附于农 民 是社 依 工子女 的文 化 资 本 也 就 成 为 了社 会 排 斥 的一 个 方
面 , 市 中各 种 正 式 的和 非 正 式 的制 度 和政 策 ( 城 包


社会 排斥 与文化 资本
资本 缺失 的演进 历程 , 他们 所 遭 到 的 社会 排 斥 具 有 以下 特点 : 一 ) ( 社会 排 斥 是社 会 结 构 变 迁 的 结 果 。
中国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工 业化 、 伴 城市 化和 现 代 化 的快速 发展 , 大量农 民工涌人 城市 , 他们 为城 市 的社会 、 治和经 济发 展 , 出了巨大 的贡献 。但 是 政 做 农 民工 自身 因为户 籍 制度 以及 社 会 、 家庭 和学 校 的 种种 原 因的 限制 , 到 了城 市 的社会 排斥 , 遭 产生 了一 系列 的社 会 问题 , 在这其 中 , 民工 子女 文化 资本缺 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