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你愿意住吗?
我眼中的太空城市作文500字
我眼中的太空城市作文500字《我眼中的太空城市》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想过未来的太空城市是什么样子吗?在我眼里呀,那可是超级神奇的!
太空城市就像一个大大的游乐场,到处都是好玩的。
房子是漂在天上的,就像一朵朵彩色的云。
我们出门不是坐汽车,而是坐火箭飞船,嗖的一下就到了想去的地方。
在太空城市里,有一个巨大的花园。
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神奇的植物,有的植物会发光,晚上的时候花园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童话世界。
还有的植物能结出像星星一样的果子,吃一口甜滋滋的。
我还想象着,在太空城市里能和外星人做朋友。
他们长得奇奇怪怪的,但是特别友好。
我们一起在太空里玩耍,一起探索神秘的星球。
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能住进这样神奇的太空城市!
《我眼中的太空城市》作文二
嘿,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我眼中的太空城市。
那太空城市呀,到处都是亮晶晶的。
街道是用星星铺成的,一闪一闪,走在上面就像走在梦幻的世界里。
太空城市里的学校可有意思啦!我们在月球上做实验,看看能不能种出大大的西瓜。
在火星教室里,学习怎么驾驶宇宙飞船。
还有哦,太空城市里的房子能随意变换形状。
我想让它变成一个大城堡的时候,它就会马上变出来,里面还有好多好玩的玩具。
我觉得在太空城市里生活一定特别快乐,你们觉得呢?。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孔祥智陈炎辛毅顾洪明[内容简介]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设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的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作者简介] 孔祥智,男,1963年生,山东郯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电话:62511062。
陈炎,男,197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江苏徐州人。
辛毅,1971年,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
顾洪明:男,1981年生,河南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北京;卫星城;城市化;集聚经济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
在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20年的建设,北京卫星城有了较大的发展。
亦庄、黄村和通州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公路二环与京津塘、京开、京榆等对外公路干线相交处),已经被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
卫星城简介
卫星城介绍一、卫星城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卫星城英文名称:satellite town 定义: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二、入住状况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
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我眼中最有前途的十个卫星城(三)
我眼中最有前途的十个卫星城(三)叶檀:我眼中最有前途的十个卫星城(三)(2017-03-07 )叶檀、顾天杰我写过中国最有前景的十个城市,以及最没有前景的十个城市,各种议论“排山倒海”。
写这些文章与当下经济发展阶段相契合,既点出了未来投资重点区域,也希望这些暂时落入低谷的城市能够填平洼地顺利发展。
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回报率到达临界点,制造业必须转型,固定资产投资顺理成章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中国正在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有各自的经济特色,也有各自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正在形成三大国际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较为成熟,而内部落差最大的城市群京津冀,终于在中央的关心下,有形成城市群的趋势。
城市群形成,就有核心城市,就有卫星城,我们分析了核心城市之后,进一步分析哪些卫星城比较靠谱。
在筛选卫星城的标准上,我们团队挖掘了统计公报、城市规划中与卫星城发展密切相关的数据。
首先,卫星城在核心城市200公里范围以内,利用轨道交通在90分钟以内可以到达。
卫星城有自己的独立基因,但没有强大到像天津、杭州、苏州这样不可能成为其他城市卫星城的地步。
其次,所谓的核心城市必须已经有溢出效应,卫星城才能成为承接地。
以前北京有灯下黑效应,华北所有的资源都往北京集聚,现在北京受制于自然资源等因素,资源必然向周边溢出,才可能在北京周边形成一圈卫星城。
换句话说,只有有资源溢出效应的大城市才有卫星城,其他城市再重要也无法形成卫星城。
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北上广深有卫星城,而武汉、郑州还像20年前的北京一样,不断向外拓展城市边界,周边城市的资源在向武汉、郑州集聚,不可能形成卫星城。
第三,承接核心城溢出,卫星城必须有区隔于卫星城的行政区划,有经济基础,既有资源又有人才又有文化特色,不会被核心城市这个黑洞所吸附。
根据上述几个条件,我们将三大城市群的所有卫星群筛选了一遍,筛选出了十大最有前景的卫星城,如大家所料,也有我们不看好的卫星城。
成都:城市宜居指数居全国首位
■东 营 : 省 园博 会 主 题 展 园现 雏 形
将 于9 月1 日至 1 0 月1 0 日举 办的第五 届 山东省城 市园林 米 。室 内展 为书 画摄 影艺 术展 ,主要 通过 图 绿 化博 览会 是省住 建厅 组织 的行业 展会 ,东营 市争取 到 了
训 ,避 免卫星 城建 设中 的问题 ,从重视 宜居 的角度 建设现 设,卫星城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都
代 化卫星 城 。卫星城将 建设 包括 1 0 分钟 公交 圈、 1 0 分钟 公 按照大城市标准建设 ,实现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与
园圈 、i 0 分钟 基本 公共服 务 圈在 内的三 个服 务 圈,这一标 中心城区持平 ,甚至高于中心城区标准。
数 )、生 态、家 庭宜居 性 ( 包括 用 水 、 燃 气供 应 和 绿 地 面 摘自 《 成都晚报》 ( 2 0 1 4 年6 月8 0 日)
■ 石 家 庄 :城 市 棚 户 区 改造 可 拆 除 、 新建 、 改 建
近 日,石 家庄 市人 民政府 出台 了 《 关 于加快 推进棚 户 户 区改造进行 了明确要求 。 《 意见》还明确了 区改造 工作 的意见 》 ( 下 简称 《意见》 ),对三 类棚 户 区 棚 户 区改造 的相 关支 持政策 ,在 统筹 规划 布 改 造 的总体 目标进 行 了明确 ,重 点推 进城 市棚户 区及 国有 局 、保障土地供应 、强化房屋征收等方面进行
区优 先实施 改造 。2 0 1 3  ̄2 0 1 7 年 五年 间改造各 类棚户 区6 . 3 本通过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 、参股、委托代建
卫星城市的生与死
卫星城市的生与死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
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郊区或其附近地区新建或扩建相对独立的城镇。
这种设想提出了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因而得名。
位于英国伦敦东部的莱奇沃斯是世界上最早建设的卫星城。
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陆续建设了自己的卫星城。
当前各国在卫星城镇规划建设趋势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
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
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职能向多样性发展;尽量使工作与生活居住就地达到平衡。
采用先进的交通系统与母城取得便捷联系。
卫星城镇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消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建设城市职能比较单一的卫星城镇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成熟的卫星城特别强调卫星城要具备居住、工作、休憩、交通四大功能,同时还要求应从人的需求出发点来建设卫星城。
01 伦敦卫星城一百年来的探索世界上的“卫星城”最早出现在英国。
受“田园城市”理论影响,1903年,英国在伦敦以北56公里的郊区开始建设世界上首个田园城市式的卫星城莱奇沃斯(Letchworth)。
1920年在离伦敦35公里处开始建设威尔温田园城(Welwyn Garden city)。
但这两座早期的田园城市的建设动机源于伦敦愈发严峻的住宅压力,因此,在规划时主要考虑的是居住功能,城市功能匮乏,实际上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较为独立的居住区。
西昌卫星城一日游作文
西昌卫星城一日游作文
《西昌卫星城一日游》
哎呀呀,今天我可算是去西昌卫星城好好玩了一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满怀着期待就出发啦。
一到西昌卫星城,我就被那独特的景象吸引住了。
哇塞,到处都是充满科技感的建筑,感觉好酷呀!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超级大的卫星模型,那家伙,可真是太震撼啦!我忍不住跑过去,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呢。
我仔细地观察着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零件,心里想着这得凝聚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呀。
旁边还有一些介绍牌,我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着,了解着关于卫星的各种知识。
正当我看得起劲儿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传来一阵笑声,扭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小朋友也在这儿呢,他们一个个兴奋得不行,还在那比谁知道的关于卫星的知识多,那小模样,可爱极啦!哈哈,我也凑过去和他们一起讨论了一会儿,那感觉真的是太有趣啦。
后来我又去了一些其他的地方参观,每一处都让我大开眼界。
到了下午,我虽然有些累了,但还是觉得特别开心和满足。
哎呀,这西昌卫星城一日游可真是太棒啦!我真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再来这里逛逛呢,好好再去体验体验那些神奇的科技魅力!嘿嘿!。
红莲湖生态旅游卫星城
我们要做什么?
低手做时 中手做市 高手造势
红莲湖是什么?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知富阶层的集居地
生态 旅游 生活 娱乐 休闲 康体 一站式
第二居所
这里有生活,有艺术,有美,唯独没有压力
“这里有生活,有艺术,有美,唯独没有压力”是林语堂 先生的话,也会是每一个到红莲湖的人的感觉!
第七大特点
红尾——碧波点红
第八大特点
渔歌——渔歌唱晚
红莲湖八宝
红莲 绿荷 水鸟 垂柳 苇塘 白菱 红尾 渔歌
如何推广?
定位及核心竞争力 项目定位是什么? 红莲湖的差异化和独特性又是什么?
项目定位
投资型 自住型 商用型
项目目标特性
投资型——分时度假,度假赚钱两不误 自住型——DIY时尚,品位在自我中体现 商用型——度假商务,事业在自然中成功
解构未来的生活标准
未来后小康时代的生活标准——回到未来 回到未来,返朴归真的生活,是在现实状态第一空间 与回归自我的第二空间中的一种生活方式。 红莲湖是什么?红莲湖是一种未来的生活标准,不是 现在的而是将来的……
对于红莲湖 我们只想用一句话去形容它……
自然天城
——红莲湖
浑然天成,自然一体
红莲湖的优势是它纯天然、纯生态的环境,红莲湖 的规划发展应结合其自身特点,突出红莲湖的五大 版块主题,一种宛若天成的生活环境。
分时度假,即可自己度假居住,又可投资;人 气指数较高。
第五点:销售目的
集聚更多的人气。
第六点:销售手段
银行按揭,以低首付吸引客群,只需几万元即 可拥有一套花园洋房,每年坐收租金,N年后, 收回产权即可自住。
不管是何种方式, 首先要做的就是 提高红莲湖的知名度
卫星城
现代卫星城相比普通城镇确实有着突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但如果城镇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发展不及时 或者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就有肯能在中央城区的虹吸效应、中心市区的集聚效应以及交通干线的过道效应等影响 下被边缘化。边缘化卫星城的发展容易陷入滞后、受阻、再滞后的恶性循环中,具体表现为出现大量从中心城镇 淘汰下来的低效落后、高污染、安全隐患大的产业,垃圾场、火葬场、排污厂、造假厂、走私商等接涌而至。
发展历史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学者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卫星城地图规划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 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 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
功能作用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 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发展阶段
卫星城建设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主要分类
城市广州与卫星城佛山(中心城区)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比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 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 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 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 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 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写一篇关于2324年的太空城的作文
写一篇关于2324年的太空城的作文
嘿,到了2324年啦!我住在一个超酷的太空城里,每天都能飘
在空中看星星,还能在零重力餐厅吃饭,真是太给力啦!
到了2324年的太空城,哇塞!这里太酷炫了吧!悬浮的交通工
具来回穿梭,整个城市就像个大玻璃球,阳光投射进来,美呆了!
我爱这里!
2324年的太空城,太酷啦!悬浮建筑似星际战舰,街道上机器
人穿梭,空气都飘着新鲜的感觉。
住这儿像在梦里,每天都是星际
探索的冒险!
2324年,我漫步在太空城,四周漂浮着各式建筑。
脚下是虚拟
地面,感觉真实。
生活便捷,科技感十足,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
到了2324年,太空城真的太酷了!悬浮的住宅、无重力的泳池,就像在梦里。
每天能看到地球的全貌,真是太梦幻了,感觉像在星
河中漫步!
2324年的太空城真是酷炫!悬浮建筑、光影交织,仿佛置身梦
幻之境。
随处可见外星绿植,呼吸都变得更清新。
咋办,我不想回
地球了!
2324年,我漫步在炫酷的太空城,周围是星空的璀璨,感受着失重带来的奇妙体验。
这儿的房屋由透明材料构建,仿佛生活在星空中。
真是梦幻又刺激!。
想象一下人类以后可能会去空间站居住作文
想象一下人类以后可能会去空间站居住作文嘿,伙计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在太空站上生活?是啊,你没听错,就是那个巨大的穹顶,漂浮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那个空间站。
想象一下吧,我们在那里度过我们的日常生活,看着地球缓缓旋转,感受着宇宙的奥秘。
哎呀,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兴奋不已的想法啊!让我们来谈谈住在太空站上的生活吧。
你知道吗,那里的房子可不是我们现在住的那种四面墙的小屋子,而是一个个巨大的圆球形舱室。
这些舱室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睡觉、吃饭、看电影等等。
而且,这些舱室都是可以旋转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每天都看到不同的风景了。
是不是很棒啊?当然了,住在太空站上也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说,没有地球上的阳光和新鲜空气。
不过没关系啦,因为我们可以在舱室内种植植物,让它们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
而且,太空站上的空气也是经过处理的,虽然不能和地球上的空气相比,但至少能保证我们不会窒息。
说到太空站上的交通工具,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
因为在太空中是没有重力的,所以我们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走路或者开车。
不过别担心,太空站上有专门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
这些列车可以在轨道上高速行驶,带我们去各个舱室。
而且,这些列车还有一个很酷的功能,就是可以根据我们的心跳来调整速度,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飞驰而过的快感。
哦对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事情要说。
那就是太空站上的餐饮服务。
你可能会觉得在太空中吃饭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不用担心,太空站上的餐厅提供各种各样的美食,包括地球风味的菜肴和太空特色的食品。
而且,这些食物都是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既美味又营养。
生活在太空站上虽然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想象一下吧,每天早晨醒来,看着地球缓缓升起;每天晚上入睡时,看着星空闪烁。
这种生活是多么的浪漫和梦幻啊!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争取早日实现这个梦想,让人类在太空中自由翱翔!。
想象一下人类以后可能会去空间站居住作文
想象一下人类以后可能会去空间站居住作文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像住在地球上的房子一样住在空间站?是的,你没听错,未来可能真的是这样的。
那时候,我们的家不再是有阳台、客厅和厨房,而是漂浮在太空的圆顶里。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酷?不过,住在空间站可不只是看科幻电影那么简单,要真住上去,得有点准备。
首先,空间站的生活可不是简单地搬家那么简单。
就拿吃饭来说吧。
上次我跟小李聊天,他对未来的太空生活可乐呵了。
他说,“嘿,你知道吗,未来的厨房可能是个大圆盘,食物就像磁铁一样飘在空中。
”我一听,马上笑了,“那我肯定得先学会怎么用筷子抓空气了。
”而且你在空间站上会遇到各种有趣的挑战。
比如说,洗澡。
在地球上,洗澡那叫一个轻松,可在空间站,水滴会在空气中漂来漂去。
那时候,我想我们可能要学会用湿纸巾擦身子,搞不好,还得学会跳舞才能把水都弄干净。
想象一下,你在太空站的浴室里像个小丑一样挥舞着湿纸巾,周围的水滴像星星一样闪烁,这场面实在是太搞笑了。
另外,娱乐也是个大问题。
住在空间站的我们可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随便看电视或玩游戏了。
小张说,未来的娱乐可能得依靠太空站的虚拟现实系统来解决。
想象一下,你带上虚拟现实眼镜,就能在空间站里“跑步”到月球去遛弯,或是在火星上“开车”。
哎,这样的生活真的比地球上的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有趣多了!生活在太空站里,邻里关系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小王就跟我说过,他觉得未来空间站里的邻居肯定会变成小伙伴,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小圆顶里生活。
你要是有个什么大事,比如说,想看个地球的比赛,你就得跑到隔壁去借个遥控器。
大家可能还会在空气中玩球赛,打打太空乒乓球,这不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太空家庭聚会”吗?再说了,太空站的生活肯定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打开窗户看出去,不是看到街道或山脉,而是看到浩瀚的宇宙和各种美丽的星星。
我想,早上起来看到这样的风景,心情都会变得特别好。
不过,也有可能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忘记把窗户关上,结果漂在太空中快递到月球去那可就有趣了。
谢宝富:为什么要建设开发卫星城
谢宝富:为什么要建设开发卫星城近年来,我国大都市雾霾问题日益严峻。
2023年以来,全国多次消失掩盖面积广泛的“史上最强雾霾天”,高峰时全国有86个城市、近5亿人受阴霾影响。
2023年1月,北京仅5天没有雾霾,除夕夜、元宵夜均十面“霾”伏。
2023年2月20至26日,北京连续7天消失全市范围重度雾霾天,连千米海拔的山区也未能幸免。
同时,大城市居住难问题与雾霾问题一样日渐严峻,高房价、高房租越来越成为城市中低收入者难以承受之重。
表面上看,都市雾霾和居住难两个严峻问题好像没有关联,实则可以结合在一起,通过卫星城的建设开发统筹解决。
两个严峻问题为何可以结合在一起统筹解决导致都市雾霾问题严峻的缘由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都市城区面积过大无疑是其关键缘由之一。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我国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现象严峻,不仅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大饼”越“摊”越大,而且其他城市也纷纷步其后尘,一心一意地“摊大饼”,使城市中心被一环接一环“水泥森林”团团围住,清风进不来,污染物很难集中,雾霾自然会频繁“光临”。
由于城市“大饼”摊得过大、房价高企、城市周边“睡城”密布等缘由,我国大都市交通“潮汐”现象显著。
许多居民都不得不住在城市的“边上”而工作在城市的“中心”,备受挤公交、地铁之苦,迫使他们稍有经济实力便想买私车,以解决通勤问题。
城市车辆越多,交通就越拥堵;交通越拥堵,尾气排放就越多,环境就越会被污染;环境越被污染,居民上下班之路就越难熬,就越会为“贪”个人舒适而买车,由此导致了恶性循环。
可见,从治霾的角度而言,大都市必需终结“摊大饼”式的扩张模式,严格划定主城区的边界,从严审批主城区的新生建筑物,通过城市更新,适当抽疏主城区的建筑物,打开城市风路,让清风自由吹入,驱散雾霾;建设都市卫星城,以承接主城区因城市更新、建筑物抽疏而转移出来的产业和人口,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进展。
我国大都市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中低收入流淌人口的居住问题,与雾霾问题一样日渐严峻。
想象一下人类以后可能会去空间站居住作文
想象一下人类以后可能会去空间站居住作文嘿,伙计们,听我说,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超级酷炫的事情,那就是人类以后可能会去空间站居住!是的,你没听错,我就是这么激动人心。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想:“哇,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别急,让我慢慢给你们解释。
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我们已经可以造出像飞机一样的火箭,可以把我们送到太空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且,我们还发明了很多神奇的设备,比如太阳能电池板、空气净化器、水循环系统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在太空中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便捷。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去太空站居住呢?原因有很多啊!太空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基地。
在太空站上,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宇宙的奥秘,探索新的星球和生命。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太空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胜地。
想象一下吧,你站在太空站的窗户边,看着地球缓缓升起,那种感觉是多么的震撼和美妙啊!而且,在太空站上,你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星空、璀璨的星河和壮观的流星雨。
这些都是地球上看不到的美景哦!当然啦,去太空站居住也有很多好处。
比如说,我们可以摆脱地球上的各种烦恼和压力,过上更加自由和悠闲的生活。
而且,在太空站上,我们还可以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一起交流学习,增进友谊和合作。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共同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不过,去太空站居住也有一些挑战和困难。
比如说,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和工作;我们需要解决太空辐射、微重力等问题带来的健康风险;我们还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供应能源和食物。
这些问题虽然很复杂,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研究和探索,总有一天会找到答案的。
我觉得人类去太空站居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和地球,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当然啦,这个过程肯定会充满挑战和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24年在太空城市的作文
24年在太空城市的作文嘿,你能想象在太空城市生活 24 年是啥样吗?反正我是亲身经历了这一切,那感受,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24 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充满未知和希望的太空城市时,我的心都快从嗓子眼蹦出来了。
那时候,这地方看着就跟科幻电影里似的,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属和透明的玻璃,还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设备。
我住的地方,那可不是一般的房子。
从外面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透明泡泡,里面的布置那叫一个舒适。
房间的墙壁可以根据我的心情变换颜色和图案,有时候我想感受大自然,它就会给我变出一片森林的景象;有时候我想要浪漫一点,它就会变成满天繁星的夜空。
刚到太空城市的时候,出门可真是个大挑战。
不像在地球上,你可以随便走走跳跳。
在这儿,你得穿上特制的太空服,不然分分钟就飘走了。
我第一次出去的时候,紧张得要命,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飞出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太空城市里的交通工具也特别有意思。
没有了汽车和公交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做“飞行胶囊”的东西。
你只要钻进那个小小的胶囊里,设定好目的地,它就会嗖的一下飞出去。
有一次,我着急去上班,结果设定错了目的地,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区域。
那地方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工厂,到处都是轰鸣的声音和闪烁的灯光,把我吓得够呛。
在太空城市里工作也和地球上大不一样。
我是一名植物研究员,专门研究怎么在太空环境里种出美味的蔬菜和水果。
你可别小看这个工作,这可关系到大家的口粮问题呢。
记得有一次,我们好不容易种出了一批西红柿,结果在快要成熟的时候,突然遭遇了一场太空辐射风暴。
那些西红柿一个个都变得奇形怪状,有的长得像茄子,有的长得像辣椒,把我们整个团队都愁坏了。
太空城市的娱乐活动也很特别。
有一个叫做“零重力舞会”的活动,大家穿着特制的服装,在一个没有重力的房间里尽情跳舞。
那场面,就像一群仙女在天上飘来飘去。
我第一次参加的时候,完全掌握不好平衡,不是撞到别人身上,就是自己飘到天花板上,尴尬得我脸都红了。
你认为人类是否应该在恒星间移民?
你认为人类是否应该在恒星间移民?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类在太空中探险和移民的场景。
看到这些场景,我们不禁会想,如果有一天地球不再适宜居住,人类是否应该开始在恒星间寻找新的居住地呢?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1.地球的不利因素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生命居住的唯一星球,但它也不是完美的。
气候变化、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给地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果继续按照现在的方式发展,地球将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这是现实的问题。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恒星间移民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的备选方案呢?2.恒星间移民的挑战恒星间移民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种快速、安全、可持续的交通方式来让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存。
其次,我们需要能够找到并选择适宜生命生存的恒星系。
还要考虑食物、供氧等问题。
这些是需要克服的挑战,科学家们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3.恒星间移民的好处如果成功实现恒星间移民,它可能带来多种好处。
首先,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备选方案,保证人类的生存。
其次,在不同的恒星系内,我们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物种、新的星球,这也可以拓展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认知。
自然资源也可以得到不同的保护和利用,更加可持续。
4.需要考虑的道德和科技问题恒星间移民不仅需要解决科技问题,还需要考虑道德问题。
比如,在寻找恒星系时,我们需要保证不会破坏原本的生态环境和物种。
我们也需要考虑是否应该涉足更深的外太空探索。
同时,恒星间移民也需要高度的科技和人类智慧支持,这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等资源。
结论总的来说,恒星间移民是一个富有前景的想法,但是它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考虑严肃的人类伦理道德问题。
我们应该在探索星际移民的同时,优先保护好地球的环境,使它尽可能长久地成为我们的家园。
太空城市:未来人类在太空的美丽家园
太空城市:未来人类在太空的美丽家园
听说最近太空旅行变得越来越普及了吗?而且不仅仅是短途旅行,还有长期的居住计划!未来真是令人兴奋啊!你想象一下,我们可以在太空中建立自己的家园,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
这里没有交通拥堵,也没有空气污染,只有无边无际的星空和闪烁的星星。
不过,想要在太空中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那里的环境可是相当苛刻的。
比如说,我听说有个小伙子在太空城市上开了一家披萨店,结果每次送餐都成了一场惊险的冒险之旅。
有一次,他的外卖小哥不小心将一份披萨飞到了太空中,结果整个太空舱的窗户都被披萨挡住了,大家都只能看见浮在外面的一张披萨脸……
还有一次,一位太空城市的居民去超市买菜,结果不小心把购物车推出了引力范围,最后消失在宇宙的深处。
之后,大家都说如果你在太空城市丢了东西,最好别去找,因为估计已经漂到了火星上。
当然,生活在太空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我听说,有一对新婚夫妇选择在宇宙中举办他们的婚礼,宣誓要“携手共创星辰大海,直到宇宙尽头”。
可是谁知道,婚礼进行到一半时,新娘的头纱被宇宙风吹走了,新郎和新娘立刻跟着头纱追了起来,最后全都消失在了星空中。
那场婚礼也成了史诗级的太空奇遇故事。
虽然生活在太空城市里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乐趣。
想象一下,每天都可以欣赏到无与伦比的星空美景,和外星邻居打个招呼,甚至在零重力中做出一系列搞笑又惊险的动作。
无论是迷失的披萨、消失的购物车,还是爱情与星空的浪漫邂逅,太空城市的生活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笑料。
所以,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未来,和太空城市里的居民们一样,勇敢地迎接挑战,享受生活的种种惊喜吧!。
未来的儿童卫星城五年级作文
未来的儿童卫星城五年级作文 公园 2110 年。
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外太空。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许多 行星,在这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儿童卫星城”。
儿童卫星城是一座和月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上面有许多娱乐设施,比如: 没有轨道的时速 200km 悬浮过山车, 让你体验飞一样的感觉; 高达 250 米的跳楼 机,直冲云霄;立体 3d 的恐怖电影和融合了各种恐怖小说的仿真实鬼屋,让你 惧怕黑暗。
各种刺激的游戏考验你的胆量。
这是 15——18 岁少年的的游戏。
还有一些 12——15 岁青少年的游戏,比如:戴上 vr 设备,拿起游戏要用的 武器,在游戏里大杀特杀,体验真实的战争效果;还有为儿童准备的 KTV,里面 存满了恐怖歌曲。
还有一些公用的设备:空调屋;一人一个的2平米大的温泉;还有为爱学习 的人准备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每个屋子都准备的有饮料和零食。
绝对会让你爱上 这里。
未来的“儿童卫星城”真是多姿多彩,真期待现在就有这种行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城,你愿意住吗?———访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柴彦威沈阳市长白岛规划图万重摄卫星城多依母城而建,解决“大城市病”记者: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和必然结果,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发展。
很多城市还在为城市达不到一定规模而“犯愁”,并在为扩大城市同心圆“直径”而努力,比如我国的一些地级市、县级市。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已经派生出围绕中心城区“转”的卫星城。
卫星城的居民会在卫星城和母城之间流动、通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单独供人生活居住的卫星城?柴彦威: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城镇化初期以集聚作用为主,在技术和空间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影响下扩展到一定规模后,集聚作用将会变弱,而向外分散作用则会由弱变强。
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随着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之初,人口较少,即使特大的城市也就百余万人口,通常只有几十万,工业门类少,相对不发达,这个时候的工厂虽然没有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但也建在了和中心区紧密相连的边缘地区,这样起到了迅速扩张城市的效果,因为众多的产业工人成为“城里人”,基础设施如商业区、医院等稀缺资源可以被高度利用,产生高效率。
我国建国后的一段时间也是一样,比如原来沈阳的铁西区,与繁华地带如太原街仅隔了一个火车道;属于中心城区的和平区、沈河区也有许多诸如鞋业等轻工业工厂。
但是,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许多城市问题和矛盾就会出现并日益突出:工业也越来越发达,结构升级,产业部门和生产单位大幅增多,这种城市快速增长的结果就造成如人口增加、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老化等城市问题。
这时就有一部分人首先搬出了城区,到郊外盖房子居住,这个地方形成了居住卫星城。
而老城区居住与产业争地的现象迫使工厂不能再建在城市里(即使是边缘),必须在与老城区有一定间隔的地方安家落户,随之兴建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部分工人和职员也会被带到新工厂附近居住,这个地方就可以形成工业卫星城。
记者:您这样一追本溯源,卫星城的形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它应该是为了分散中心城区的部分人口或产业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所谓的卫星城与中心城区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卫星”的名称给人的感觉是处处围绕、服务于中心城区而不能脱离,那么卫星城到底有多大的独立性?柴彦威:卫星城发展之初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卫星”的含义。
在西方,当大城市中心区发展到繁杂、拥挤、陈旧的时候,一部分富人首先搬到郊区,寻求一种理想中的田园、安静、宽敞的居住环境,而他们的私有汽车解决了来往于居住地和中心城的路途问题,西方最初的卫星城就是19世纪在这种“田园城市”中发展起来的,进而形成“卧城”———睡眠休息等日常的基本生活在郊区,而工作和文化活动则在中心城区。
而我国最初的卫星城的形成却是另一种情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许多产业项目被迫建在近郊,如北京的燕山石化,形成一个独立的企业城,有一些基本的生活、商业的配套设施用以满足职工的日常生活,但许多职工还是愿意住在母城,通过通勤来完成在母城和子城之间的转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出现了人口在30万~50万之间的大规模第三代卫星城。
这种卫星城镇的功能更加完善,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不再依赖母城解决基本生活和工作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卫星城吸引母城人口和产业的作用。
也许是第三代卫星城的疏散能力太强了,以致使伦敦等大城市中心区出现了所谓的“空洞化”现象。
为减少流动成本卫星城独立性愈来愈强记者:既然对中心城区依靠少了、独立性强了,那么它是否还算“卫星”城?这种功能越来越完善的卫星城其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的是新城的概念,新城和卫星城有何区别?柴彦威:当前,卫星城的发展趋势是: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职能向多样性发展;尽量使工作与生活居住就地达到平衡;采用先进的交通系统与母城取得便捷联系,所以与中心城市距离变得更远。
独立性越来越强的卫星城确实和最初的卫星城有所不同,并且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发展这种具有一定规模的功能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卫星城镇是控制大城市盲目扩张的更为理想的选择,所以政府及规划部门干脆把疏散老城区人口的任务放在这类“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上,这也是卫星城近年来在理论界受到一定冷落的原因。
所谓“新城”是相对于老城、旧城来说的,与传统卫星城的重要区别就是其建设的标准为城市功能齐全,环境良好,对原来中心城区更少依赖,甚至成为副中心或新的中心城区。
这样的新城区自然会有足够的吸引力让老城区居民或打算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口来安居落户,从而达到疏散老城区和截流外来人口的目的。
“新城”可以看作是卫星城建设不断发展的产物,实质是直接建设独立性很强的“卫星城”。
但是,新城的建设并不排斥卫星城建设,因为各个城市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同一级别的城市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地理条件,卫星城建设仍然是防止城市膨胀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城市近郊化阶段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记者: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进行城市建设和扩展,卫星城建设说白了就是城市扩张的一种形式,实现了人口和产业的部分转移,那么,作为大都市中心的人,或来自农村准备在城市发展的人,不在市中心住而选择郊区去住,是什么力量或者说因素能令他做出这种选择?您刚才提到我国前些年的卫星城发展更多是由于产业转移或旧城改造而形成的被动的转移,那么如何能把这种被动转化为自觉、主动地选择落户卫星城的行动?柴彦威:是的,这种主动、自觉的选择很关键,往往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及包括卫星城在内的整个城市规划布局是否合理。
政府规划了一个卫星城,没人去或去的人不多,就说明这个卫星城没有足够吸引人的生活条件。
只有各项设施达到人们的预期,卫星城才会成功地发挥作用。
这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包括卫星城和中心城之间畅达的交通条件、低位的住宅价格、优良的生态环境、产业转移形成的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得到较高水平的保障等等。
这几个因素可以说是必要因素,任何一项的缺失都会降低“被选择”几率。
那么,在建设初期老百姓如何做出预测和判断呢?此时政府的规划和规划的落实就显得尤其重要。
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城市发展模式包括卫星城或新城建设,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更加和谐地生活。
“零距离”换乘、就业与居住的平衡,让卫星城自成中心记者:在您上面提到的这几个要素中,许多人认为交通因素最为重要,因为往往很难做到在卫星城内既就业又居住,特别是在建设初期,在中国私有汽车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每天上下班要有2个小时花费在路上的话,即使有低价、宽敞的住宅,很多人也会认为得不偿失,那么发展什么样的交通最为合适,国外在这方面是否有好的经验?柴彦威:交通是城市郊区化、卫星城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地铁、城轨等直接影响城市扩展的规模。
在发达国家,即使私有汽车拥有率很高,母城与各新城、卫星城之间也会建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可以使新城成为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带动了地区繁荣,也加速了自身的发展。
比如新加坡,其卫星城发展就是靠着高容量、高效率的交通网络连接,新加坡人口有大约一半住在离铁路站1公里的范围内,对于没有住在铁路站步行距离内的人口,在铁路站周围又有专门的公共汽车通往四面八方,这就使得新加坡74%的居民通过公共交通线路去上班。
城际交通最理想的发展方式就是实现“零距离”换乘。
比如香港最新的一个卫星城———将军岙,在地铁出站口精心规划了一个交换中心,地铁乘客可与其他的交通设施实现零换乘。
同时在这个地铁口上面修建了一组高密度但多样化的建筑群体,而且形成了分层次的空中花园和休憩空间。
许多商店和服务设施包括新城图书馆都集中在这个换乘点上,该换乘点上提供了该新城全部就业65%的岗位,带动了整个新城的居住和就业平衡。
相反,香港的元朗新城建设了20多年,还没有达到原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主要是与中心城的连接交通有问题。
记者:目前我国卫星城发展总体上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出现大量的“住在卫星城的人不在卫星城上班,在卫星城上班的人不住在卫星城”的现象是否正常?柴彦威:应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除北京、上海等一些特大城市外,许多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还多是“链式向心”发展,即以市中心为原点聚集,9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从全国各地直接涌向大城市,大城市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各类工业和服务产业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一些城市如省会和较大的地级城市出现了“离心”式发展,即向郊区扩散,卫星城就成为扩散的主要形式,而此时的卫星城也是较初级的,即前面提到的较单一地承担中心城市的一项或几项功能,如形成了工业卫星城、高科技园区卫星城、教育(大学)卫星城、资源卫星城、旅游卫星城及纯居住区即卧城,而且多建在近郊。
这些卫星城的出现是符合一定阶段的城市发展规律的,由于功能较单一,对母城的依赖性较强,每天出现大量的与母城之间的人口流动也是正常的。
但这种就业与居住不平衡状况必须要通过卫星城的持续发展得到解决,即各项基础功能应得到完善以增强独立性,逐渐减少流动性,使中心城区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记者:国外卫星城建设应该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在发展中有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柴彦威: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说明,在发展卫星城的同时,坚持大城市的“多中心”发展原则,努力使原来有着单一个性的卫星城发展成为独立性强的新城或城市中心之一,让满足人们生活的各项设施均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就业和居住的均衡发展及教育、医疗的充分保障。
凡是按照这一思路去做的,卫星城都取得了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疏散大城市人口、解决“大城市病”的目的。
好的例子如英国和法国。
英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设了8座卫星城,又称伦敦圈新城。
六七十年代,又努力改变40年代城市规划中“大伦敦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在更大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法国巴黎在1956年提出在城市建设区边缘建设卫星城的规划。
1960年,提出了将中心多极化作为分散巴黎地区人口和工业活动的手段。
两国随后建设的新城具有完善的文化生活服务设施和就业机会,情报、通讯、行政管理、文化、商业和娱乐等设施被安排在了新的中心区,使得新城居民在工作、生活和文化娱乐方面享有与巴黎老城同等的水平,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加坡的卫星城和新城建设也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日本东京的卫星城建设并不十分成功,大城市病未得到根本解决。
小的卫星城不说,筑波、多摩、港北等大规模的新城中,除筑波规划了大规模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外,其他几处新城的主要功能为居住,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大的“卧城”,而且目前基本已与中心城市连成一片。
这样,本来用于疏散中心城区功能、理论上相对独立的新城,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了中心城区的一部分,加剧了城市扩张的进程,更增加了城市中心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