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考点: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马原社会政治实践的例子
马原社会政治实践的例子1870年4月22日,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真正的名字,列宁只是他30岁之后开始用的化名)出生在俄国的辛比尔斯克。
列宁的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品质、高雅的情操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他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他家里一共有八口人。
他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是出色的国民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接近于19世纪60-70年代的俄国启蒙学派。
他平易近人,同情农民的疾苦和艰辛,厌恶当时那种奴颜婢膝、追求功名的官僚习气,对当时的沙皇专制不满;作为丈夫和父亲,他爱护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列宁也拥有一个善良仁慈的心,良好的家庭环境也很好的开发了列宁的智力和潜力。
而他的妈妈则是一位勤劳朴实的母亲,父亲的过早过世,坚强的母亲独自抚养众多的孩子,在列宁跌宕起伏,艰险重重的人生中,这位母亲总是支持着儿子,担心着儿子的生命安全,为儿子奔走,不曾抱怨过。
此外,列宁共有五个兄弟姐妹: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由于其家庭氛围好,他的兄弟姐妹后来都很出色。
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的列宁就是出色的,现出与别人不一般的智慧,一直是全优生,而且他兴趣广泛,多方面都很优秀,用今天的话:三好学生。
但从1886年即列宁16岁时,家里的变故也改变了吧、列宁的思想认识:父亲早逝,哥哥遇难。
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因参加谋刺亚历山大三世被捕,21岁时被处死,本来前程一派光明,被众多著名的人士看好的哥哥的死,让列宁思索:哥哥是为了什么而死?靠少数勇敢无畏就能达成目的么?自己将来怎么办?……哥哥的死既没有让列宁陷入不可自拔的消沉中,也没有让他走上复仇的道路上,而是使他走上了漫漫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道路,这路上,有着想不到的艰辛。
列宁在喀山大学就读法律系,可想而知,他是个“不安分”的大学生。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首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都是实践的体现。
无论是工作、学习、娱乐还是社交,都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技能,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又比如,一个人在社交中不断地实践,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
其次,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和规范也是实践的产物。
社会制度和规范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产生的。
比如,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制度,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保护了人们的权益。
这些制度和规范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
最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变革和发展也是实践的结果。
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都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的结果。
比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变革、社会的进步等,都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结果。
这些变革和发展都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也是社会生活不断前进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制度和规范、变革和发展都是实践的体现。
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改变自己和社会,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为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政治新增考点
第一部分《马原》新增考点第一部分马哲一、唯物论1.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发生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
而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这种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是人通过实践完成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被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从人类世界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人与自然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恩格斯也提出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同自然界和解”的问题。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二、认识论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017年心理学考研政治大纲解析讲义(石磊)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新大纲解析班讲义一、马原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5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53个,删除的考点13个。
共变动71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18个。
二、毛中特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3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8个,无删除考点。
共变动11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8个。
三、中国近现代纲要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2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3个,无删除考点。
共变动5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5个。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变动情况新增的考点有1个,调整表述的考点有1个,删除的考点4个。
共变动6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1个。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变动情况调整表述的考点有2个,无新增考点和删除考点。
共变动2处,需特别注意的考点有2个。
第二部分 2017新大纲知识点详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
同时,他强调,实施新的发展理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发展理念彰显了辩证思维的光辉,辩证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矛盾思维、整体思维、规律思维,而新发展理念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我们的大学生涯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
马原社会实践是这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旨在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入了解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验社会实践的真实性,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我们的马原社会实践报告,主要涵盖了三个成功案例。
1. 社会调查:我们选择了一个知名的线上购物平台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是打假。
我们发现,在购买一些不知名的商品时,很难分辨真假。
因此,消费者不得不相信商家所说的商品的质量和真实性。
我们调查发现,这个购物平台并没有严格的打假制度,商家可以随意从事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这让我们认识到,监督和制约市场行为的重要性。
只有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法制,才能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 志愿者活动:我们参加了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残疾人士完成日常家务。
这个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残疾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使他们能够吸纳到社会,我们需要帮助建立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并多方面地关注和帮助他们生活。
3. 文化交流:我们参加了一个外国文化交流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互动交流。
我们发现,学习各种不同文化和语言非常有益。
这让我们成为了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人,更好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总之,马原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断探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通过马原社会实践,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的教师和导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指导,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实践如何联系社会与理论,并成为更好的现代青年。
以下是我们从马原社会实践中得到的总结:1. 提高思想意识:参加马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
考研政治之马原选择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 四选二1.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3.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4. 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5.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集体层面,实践都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个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实践。
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个人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挑战。
其次,集体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实践。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集体的努力和实践。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来改变现状、推动进步。
比如在政治领域,民主选举、政府管理等实践活动是推动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领域,创业、创新等实践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领域,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动力源泉,是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前行的基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2017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原理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能动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在第二问出现)【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原理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马原论述题复习
马原复习1.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
P4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P4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6-28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
P26-27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马原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作用?1)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重要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第三、规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转化的可能。
(斗争性)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发力量的变化。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力量。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考研政治徐涛马原选择题必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选择题知识点汇总徐涛【马原选择】D1马克思主义系列文章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阶级基础: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的登上历史的舞台。
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科学性: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就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品格。
发展开放性:发展性即与时俱进,开放性强调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
3.马克思主义系列著作(1)马克思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
《法兰西内战》:科学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
《资本论》: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
《哥达纲领批判》: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2)恩格斯著作《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之一。
(3)列宁著作《国家与革命》:为了恢复和捍卫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列宁揭示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和特征,同时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给马赫主义反动哲学以毁灭性打击,粉碎了唯心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攻,深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D2唯物论考点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总称,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
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自身和改造社会。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满足自
身的需求,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无论是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政治活动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动力源泉。
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
在文化艺术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丰富精神生活。
在政治活动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参与社会事务,维护自身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正是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动力源泉。
正是通过实践活动,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
因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动力源泉。
只有不断地加强实践活动,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
马原常考名言
1、“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就是从物质与意识得关系上来把握物质得。
2、“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人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解析:马克思得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得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得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动力。
4、“世界不就是既成事物得集合体,而就是过程得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得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得过程,从形式上瞧,就是事物在时间上得持续性与空间土得广延性得交替;从内容上瞧,就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与关系上得更新。
5、“就是就就是,不就是就不就是;除此之外,都就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就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就是外在得否定,主观任意得否定;否定就是绝对得否定,就是不包含肯定得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得联系,使发展中断.6、“所谓得客观辩证法就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得,而所谓得主观辩证法,即辩证得思维,不过就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得、对立中得运动得反映。
”解析:恩格斯得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就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得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就是指人类认识与思维运动得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得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就是统一得,但在表现形式上则就是不同得。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得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得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得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就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得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与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解析:列宁得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
马原哲理句子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体,而是过程的**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讲:实践主体和客体
实践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类的存在⽅式。
正是在⼈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世界和⼈类世界的统⼀。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现实践观是统—的。
⼀般来说,主体: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实践主体 (1)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的、操纵实践⼯具、改造实践客体,从⽽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
实践的主体⾸先具有(A)能⼒结构,在主体的能⼒结构中存在着三种基本要素: 第⼀、“⼈本⾝的⾃然⼒”是实践主体能⼒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第⼆、进⼊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运⽤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结构中的智⼒技能因素 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结构中的精神动⼒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对主体实践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
(B)实践的还有⾃⼰的社会结构。
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类主体四种形式。
个⼈有相对独⽴的实践范围和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个⼈成为独⽴的主体,即个⼈主体。
集团主体指以⼀定的集体、团体、群体形式进⾏主体活动时所形成的主体。
社会主体指⼀定地域的⼈所形成的社会整体。
⼈类主体只指发展着的⼈类整体。
(2)对主体社会结构的分析表明,在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主体不但同⼀定的客体发⽣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且主体与主体之间也必须结成⼀定的社会关系,发⽣相互、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具体的实践主体, ⼀⽅⾯:要受到整个⼈类历史和其他主体的制约和影响。
另—⽅⾯:⼜以其能动的活动在不同的⽅⾯和不同的程度影响历史。
2,实践客体 (1)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主体对象性活动的领域,并同主体发⽣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因此,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两⽅⾯去理解:⼀⽅⾯,客体⾸先是⼀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的客观⽅⾯。
马原考试资料-原著理解
原著理解第一章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点: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的。
”要点: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3、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
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要点:列宁指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究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普遍联系的经典论述。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章1、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答案要点:毛泽东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恩格斯:“在思维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究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究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
社会生活实践
社会生活实践
社会生活实践是指在社会中进行实际活动并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的过程。
在现
代社会中,人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上都在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进行实践并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首先,工作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工作中,人们能够将
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并取得成果。
通过工作实践,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逐渐成长为行业的专家和领导者。
其次,学习也是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通过课堂
学习和实践活动,积累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学习实践,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
家庭生活、社交活动还是志愿者服务,都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社会生活实践是人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工作、
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社会生活实践,不断探索和实践,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的努力。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马原考点:社会生活的实
践性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方便大家复习,在此对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进行解读,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如何理解“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马克思哲学认为,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社会生活,都以自己的所
作所为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个体总要在历史上留有自己参与的痕迹。
因此,我们都是“剧中人”,都参与了历史的的演出。
同时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作为“剧作者”,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从事历史活动,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2、案例或记忆方法
(1)物质的社会关系:指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关系,如生产关系、血缘关系。
(2)思想的社会关系:指通过人们的社会意识而形成的关系,是一定的物质关系及其规定的物质利益的反映,如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等。